返回列表 发帖

豫园溯源

豫园有从私家庭园—荒芜—庙产—公共场所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与老城隍庙及豫园市场血肉相联。其代表性景点“九曲桥”的风景日戳图名就是“上海老城隍庙·九曲桥”。

上海原是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819)奏准,次年正式分设上海县,建金山神庙,又称霍光祠,祀奉汉朝大司马霍光。

秦裕伯(1296—1373年),上海县浦江镇人,为元代进士、明代翰林院学士,死后被朱元璋敕封为上海城隍神。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为城隍庙,至今庙中前殿祀奉霍光后殿祀奉城隍爷秦裕伯。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防倭寇建上海城墙,从此倭患渐息,城内士绅纷纷建筑私家园林,其中以潘允端建筑的豫园最负盛名,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潘氏建筑豫园 潘允端的父亲潘恩(1496-1582),字子仁,号笠江,谥“恭定”,上海县人,进士。以御倭有功,官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辞官回乡,在安仁里建大屋深宅,内有四志堂、世春堂、慈保堂、宁寿堂等众多建筑。其中世春堂(位于今梧桐路137号)最为豪华,后楼全部用楠木制成。

潘允端(1525-1601),字仲履,号充庵,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四川右布政使等职。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起,在世春堂西面的大片菜田上建豫园。查上海水系,古时在今九曲桥荷花池位置有一个面积数倍于今荷花池的园湖,水经北面黑桥浜南折到西面侯家浜,再折至方浜通到黄浦江。可见当时建豫园之地是一片农田风光。

参照系为1980年的上海。深底色部分是今“豫园—城隍庙—豫园商城”街区,北临黑桥浜填于1906年,筑福佑路,是上海最先被填的河浜。安仁街因潘氏世宅安仁里得名。南临方浜是黄浦江支流,填于1913年,筑方浜路。西侧旧校场路建于1944年,原为军队习武之地。

潘允端1559年应礼部会考落第,始建豫园,其所作《豫园记》中提到“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以“娱奉老亲”。越三年中进士,离沪任官,豫园虽然进度放缓,但不停步,到明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解四川官职回家,豫园已有初步的规模,故有的文献认为豫园建于1559—1579年。

潘允端回家后,着力扩建豫园一意充拓地加辟者十五,池加凿者十七”。但是,“乐寿堂之构,本以娱奉老亲,而竟以力薄愆期,老亲不及一视其成,实终天恨也。”即父潘恩亡故时《豫园记》中五次提及的“乐寿堂”还在建筑之中。豫园扩建的主体工程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完成,总耗时28年。再过14年后潘允端卒。

氏所建豫园的主要建筑有:乐寿堂、玉华堂、容与堂、会景堂;颐晚楼、阳楼、醉月楼;涵碧阁、玉茵阁、介阁;鱼乐轩;挹秀亭、凫佚亭,以及家祠和关侯祠、土神祠、大士庵等,范围还包括今湖心亭、九曲桥及其以南以西的一片土地。园林面积不详。清乾隆进士乔钟吴写的《西园记》中估计为70余亩。

扩建豫图消耗大量财物,《豫园记》载“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第经营数稔,家业为虚”,加上潘允端收藏古玩,嗜戏如命,“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到晚年便家境日衰。明末清初,世春堂被徐光启孙女购之,后建成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占地13亩)。豫园也日见衰败,地产出售。

豫园归入城隍庙园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城隍庙没有祭天灵台,为方便官吏祈雨求晴及达官贵人敬香有休息之处,县中乡绅出资得庙东边原豫园的2.19亩修建灵苑东园,作为庙园,又称“内园”与庙相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豫园已在外姓之手,为恢复“城市山林”,上海绅商发起集资,购下豫园荒芜之地,将地捐和管理归邑庙,并分地修葺,修复园林风貌。历时20余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修复的园林称为“西园”,从此上海城隍庙有了东、西两个庙园。重修的西园含有清代的风格。在大假山南颓圮的乐寿堂址上建三穗堂,而萃秀堂、得月楼、绿杨春榭、九曲桥和湖心亭、绿波廊等都是这次重修的产物。就此,成为也就是潘氏的私家园林豫园变成公共宗教场所城隍庙的庙园。“西园”的面积,同治十年(1871年)《上海县志》记载为36.9亩

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到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


1956年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修复工程,修复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建筑,并将豫园和内园连为一体。修复后的豫园大门从原东面安仁街(豫园路口)迁至园西南。湖心亭九曲桥划在豫园外。1961年9月豫园对外开放,占地30亩,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庙市到豫园商城 庙会是集市贸易形式之一,上海城隍庙逢农历二月二十一城隍神诞辰、三月二十八日城隍夫人诞辰以及正月初三、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均举办各种庙会,吸引成千上万香客和游客。乾隆年间以来,商贾在城隍庙竞设店铺,逐渐形成著名小商品、土特产、风味小吃市场。

豫园老庙遭受三次兵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占领上海城,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等皆遭损毁;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英法洋枪队入城防守,在豫园内建造西式营房,老庙破坏一空,直到同治四年(1865年)才全部撤出

同治七年(1868年),面对损毁严重的西园,知府将西园土地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二年后(1860)上海县公告城隍庙庙园地产归各业公司,豫园脱离庙产。

这一变更,最终导致豫园的公共化。加快了豫园商场的形成。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江湖艺人,卖梨膏糖、拉洋片等从业人员在内设摊,各商家在豫园西边、九曲桥西南面荒芜之地建造商店,庙市演变为商场。至光绪元年(1875年)已有21个工商行业在园内设置公所,如布业(得月楼)、豆业(萃秀堂)、糖业(点春堂)、鞋业(凝晖阁)、钱业(东园)公所等,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

民国时期,凝晖阁、清芬堂、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清宣统元年(1909年)豫园书画楼(绿杨春榭)成立豫园书画善会,任伯年、吴昌硕等常在此聚会,成为海派画家的发祥地1918年在大假山西面的熙春台旧址上创建“小世界”,与上海大世界一样,有各剧种演出并放映电影。1947年,豫园商场内有商店、工场276家,摊贩300多个。

1992年9月2日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新的三位一体形成。

原地邮局 城隍庙豫园区域属南市邮政支局(200010),其下属的两个邮政所皆为《豫园》邮票的精确原地(即一级精度)邮局。

九曲桥邮政所(200010—4)位于豫园出口处外,豫园老街128号,又是旅游服务的邮礼品专卖店,只办理平信,不办理挂号等给据邮件。现使用邮戳为“上海/九曲桥”2号日戳、“上海老城隍庙·九曲桥”2号风景日戳。

豫园邮政所(200010—3)地处方浜中路193号,即老城隍庙入口处(方浜中路247号)东边,为全功能邮政所。

一切函件如投入这两个邮政所门口的邮筒之前,请先盖好原地邮政所的日戳后再投入,否则因由南车站路邮政支局(200011)开邮筒后销票,与《豫园》所在地相差甚远。 (童国忠)

                            —  刊于《上海集邮》2013年第9期

何剑均 402号
微信号:hjj123123999

上海的历史
eagleyin
上海市闸北区广延路

TOP

资料很好,及时。谢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