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景德镇和黄洋界有关吗? [打印本页]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9-1 13:45     标题: 景德镇和黄洋界有关吗?

先看看戳,再学学历史。

图片附件: 景德镇黄洋界戳.jpg (2009-9-1 13:45, 101.15 KB) / 下载次数 2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374&k=bc9567da68737c5e067bdc8463d3251f&t=1718562071&sid=aRd7g1


作者: 蒋海聪    时间: 2009-9-1 13:51

进来看看。
作者: 蒋海聪    时间: 2009-9-1 13:52

学习了。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9-1 13:57

本帖最后由 邹元 于 2009-9-1 14:00 编辑

这应该就是文革遗风了。稍后有更详细的介绍,只是和戳关系不大了。
    黄洋界是茨坪北面的要隘,坡陡路狭,地势险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后,把黄洋界作为重要设防五大哨口(朱砂冲、黄洋界、双马石、八面山、桐木岭)之一,修建了工事。1928年8月30日,红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依托黄洋界哨口工事,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四个团的进犯之敌,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77年10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50周年之际,修建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镌刻了毛泽东词《西江月·井冈山》。
作者: zjqyq    时间: 2009-9-1 13:58

好象是个小所长归镇长管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9-1 14:26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岿然:高峻独立。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题解】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8月30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作者: 张冬冬    时间: 2009-9-1 14:46

不错,欣赏下
作者: 江村居士    时间: 2009-9-1 15:10

此黄洋界,肯定非彼黄洋界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9-1 16:02

进来了解一下,也是胜地了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9-1 16:23

此黄洋界,肯定非彼黄洋界
江村居士 发表于 2009-9-1 15:10


说的没错,前面我已经讲了是文革遗风,受文革红潮影响,全国不少地方刮过改名风,许多邮局更是在日戳刻上了颇有文革气息的名字,这枚黄洋界日戳估计也是受当时的时代风气影响,用到80年代自然叫遗风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9-1 16:28

很有道理的样子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9-1 16:47

本帖最后由 邹元 于 2009-9-1 16:49 编辑

接下来带大家网上旅游下——井冈山的黄洋界
五大哨口中最值得一游的是黄洋界。黄洋界是井冈山上最有名的一个哨口,当年著名的黄洋界战役就是在这里打响的。黄洋界地势高峻,当地群众称之为摩天岭。在这里放眼四望,群山起伏,层层叠叠。当年的哨口工事和上山小路还依稀可见。这里建有一座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由朱德书写。另一面镌刻毛泽东的《西江月 井冈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风,上有“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
  我们先观看了黄洋界保卫战陈列室,然后去《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参观。


黄洋界哨口营房非常简陋,陈设极少。营房离哨口约有五六十米。
  顺着指示牌的走向,我们步上斜陡的阶梯,向黄洋界哨口旧址走去,看哨口旧址简陋的工事,看黄洋界大炮(复制品)和檑木滚石,想象当日红军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有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发动群众,加强黄洋界哨口工事,凭险抵抗,英勇奋战,以小胜多,取得保卫战的胜利,想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不由感慨万千。

图片附件: 1.jpg (2009-9-1 16:46, 36.9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69&k=196366b8d9dfd7de0135de107840f0f2&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2.jpg (2009-9-1 16:46, 38.8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70&k=49da75121b2321ae153c2349245f1d6f&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3.jpg (2009-9-1 16:46, 38.96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71&k=ae807b2d51a6354617cc2eb90caced51&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4.jpg (2009-9-1 16:49, 34.18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75&k=fc598a221c830d1ba6377559c4856f6a&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5.jpg (2009-9-1 16:49, 38.6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76&k=f9c5f82e7fd472de11b7b12fa7caab10&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6.jpg (2009-9-1 16:49, 38.6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77&k=37b3df7b5aacfc5963a682c57626d13a&t=1718562071&sid=aRd7g1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9-1 16:54

12# 邹元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嶂,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哨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黄洋界是井冈山最险要的哨口。山峰海拔1343米,距茨坪17公里,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诗句,非常贴切。
  黄洋界哨口居高临下,扼居山口,形势险要,工事沟壑还在,前面的红杉林就是敌人进攻的路线,据说当年没有这么多树,也没有现在的公路。难以想象这里曾经发生的战争何等激烈。
     当年井冈山上的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是朱德,毛泽东是党代表,因此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又称为朱毛红军。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在1928年8月30日。当年朱毛红军主力不在井冈山,留守井冈山的仅有两百余人,湘粤两省国民政府军乘虚而入,组织了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黄洋界是必经之路,且地势险要,于是红军就在这里设防,敌人在山下,红军在山上,敌人是仰攻,所以难度很大,红军用檑木滚石居险而守,战局陷入了僵持状态。在打退湘赣两省敌军4个团多次冲锋后,危急中红军将刚修好的迫击炮抬来,炮弹仅有三发,炮手向敌军团指挥部射击,炮弹由于受潮,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弹,当时情形万分危急,红军战士把最后一发炮弹,用衣服擦了又擦,终于炮响了,最后一发炮弹准确命中敌人指挥所,炸死了敌团长。敌人大惊,以为朱毛红军主力回来了,赶紧撤退,落荒而逃。井冈山根据地安然无恙,是役,当年的红军以200人的兵力,以少胜多,战胜了敌人四千人,保卫了红色政权。毛泽东闻报,诗兴大发,欣然挥笔写下了《西江月 井冈山》这首名词。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的著名诗句。

图片附件: 7.jpg (2009-9-1 16:54, 47.31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78&k=55b8e7846a2d60aa35f7126ffbd1d0ed&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8.jpg (2009-9-1 16:54, 66.39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79&k=1d33cfdaddba9ff225f57b2569d847be&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9.jpg (2009-9-1 16:54, 56.0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80&k=6e79d4093b6752aadcf19a7339283f36&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10.jpg (2009-9-1 16:54, 53.6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81&k=e9b80e4795b719cdc762c013f19e6817&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11.jpg (2009-9-1 16:54, 73.32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82&k=18dcabc67ace4c7eba7c6351e9b71b00&t=1718562071&sid=aRd7g1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9-1 16:58

      毛泽东的诗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实地看了黄洋界哨口工事,更理解了毛泽东“黄洋界上炮声轰,报道敌军宵遁”诗句的深长含义。当年硝烟弥漫、炮战连天的画面在脑海中映现。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力作。  在黄洋界,我们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朱德的扁担,这个扁担,是当年的军需处长制作的,上书八个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向外走看黄洋界有名的云海时,还观看了坡陡路窄的红军挑粮的小道,挑粮小道非常窄小且树木杂陈,显然废弃已久,当年,红军就是通过这条陡峭小道将南瓜和红米挑上山的。
  看着“毛泽东、朱德挑粮走过的小路”,忆起小学时读过课文《朱德的扁担》,课文讲的就是这条通黄洋界山峰叫五里横排的小路上发生的故事,小路曲折蜿蜒,毛委员和朱军长常和红军战士一起,从宁冈挑粮上山。当时除部队外,还有800多伤病员及军政后勤机关工作人员需大量军粮,而黄洋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当时朱德年已四十多岁,战士看到他晚上计划作战大事,白天和大家一起挑粮,担心他弄坏身体而藏起他的扁担,朱德却又新削扁担并刻“朱德扁担,不可乱拿”八个字,一时传为佳话,人们编了红色歌谣:“朱德挑粮上山,粮食绝对可靠。军民同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有这样的首长号令全军,三军齐心,所向披靡。
     黄洋界景点的云海很有名。参观出来,雨小多了,只是些毛毛雨,黄洋界景点入口处不远的山峰树木,隐约地在云雾中飘浮,一线似有似无的阳光,企图穿过云层。  据介绍,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56.2毫米,一年365天中有213天是阴、雨、雾天。
  因海拔高度和四面环山的影响,这里具有“夏天无酷暑、冬冷少严寒”的特点。而且苍茫林海、飞瀑流泉,是多种珍贵植物和野生动物生长和栖息场所,素有“天然动植物园”和“绿色宝库”之称。
  然而,黄洋界云海并非经常可以看到,司机说了句文绉绉的话:“云海并非时时有的,今天却出现了。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你们真的是好运。”我们轮流着,拍了很多云海景致。

原文出处: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44882.html


图片附件: 12.jpg (2009-9-1 16:58, 65.9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83&k=c0e7301ad9187b88341cd2fd2157289b&t=1718562071&sid=aRd7g1



图片附件: 13.jpg (2009-9-1 16:58, 20.08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90484&k=8dcb736b31e53f4d98b55cdfd9739f54&t=1718562071&sid=aRd7g1


作者: AndyGu    时间: 2009-9-1 17:02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9-1 17:52

有机会去看看才行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9-1 21:28

环境不错,新领导上位都要去沾沾仙气。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www.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