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81

郵政禮劵上「成本費」更正金額戳記     ----     夏大緯


                 在近期的拍賣目錄上,看見數家均有「郵政禮劵樣張」付拍,該類郵品早期均是國外郵友較為喜愛並收集,印像中在今日郵政上還曾見介紹過,在國內會收集此類郵品者應曲指可數没有幾人,尤其是早期要收集只有去郵局窗口購買後,不去兌換一途才能擁有,而樣張則更是難得一見甚少流出到郵市中,之後曾流出一批己兌訖但未銷毁的郵政禮劵,郵友才有較多機會可以物美價廉的各取所需來收集該類郵品,多年前個人曾從一老藏家手中,買進一部「郵政禮劵」專集,包涵多種版式新劵、樣張、兌訖舊劵等,老藏家強調收集不易,新劵都是多年來每次親自去郵局一張張買進收藏的,樣張則是高價購自郵友及郵商處,後來年紀大了才停止再購買,雖然並不完整但個人覺得已是相當難能可貴,買入此專集後又得知某郵友手中有一批兌訖郵政舊劵,也用郵品互換方式交換到此批舊劵,之後在拍賣中又陸續零星購入多次郵政舊劵,使得該郵政禮劵專集頗有看頭及份量,事隔多年後有郵友在閒談中得知我有此專集,觀看後請求割愛,當時個人的郵政禮劵專集已重組並分成2個部份,正集含新劵、樣張、舊劵等,副集則純為兌訖的舊劵組成,因當時發現兌訖的郵政舊劵上,除有各種不同郵戳外,另見在「成本費」處加蓋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更改金額字樣戳記,因此副集即是以「成本費」處加蓋更改金額戳記為主幹而組成,郵友求購後考慮結果割捨了正集,僅留下副集保留自玩,事隔多年近期郵政禮劵樣張反而多次出現在郵拍中,郵政禮劵新劵偶有出現,反而郵政兑訖舊劵則未再見大批流出,物換星移郵品的聚散及出現,往往並没有一定的軌跡及公式,多者可能因不再出現而不再是多,少者可能因陸續流出而不再是少,郵品的供需平衡可能因此讓有人高興有人苦惱,不論結果如何讓更多人都能夠擁有,也算是帶動及促進郵人更加了解郵政禮劵及收藏,此也算是美事一件。


郵政禮劵的使用在早幾年相當風行,除可代替現金之外、公司行號也可用來送禮或年終摸獎獎項等用途甚多,而現今銀行都可通儲、電滙,百貨公司的禮劵較郵政禮劵更受歡迎,均促使郵政禮劵的銷售走下坡,且購買郵政禮劵還需要另加成本費,並另需用掛號信寄出,在時間及金錢上來說都不經濟及費時,因此相信近幾年來郵政禮劵應己逐漸式微,甚少人會再加以使用了,不只是郵政禮劵由於環境、時代的改變,許多物品如電報、郵簡等,也都逐漸式微在消逝之中,如今重新面對這些即將消逝的郵品,反而多了幾分親切與懷念,代表著一段過往歲月的流逝,只有在這些郵品上還殘留着當年歲月的痕跡,見証及反映出當年那個年代的結束。


郵政禮劵的印製在先使用在後,在當年流出的那批兌訖舊劵,其真正使用時間大多集中在民國64年(1975年)左右,由於郵政禮劵的印製成本費有多次調整,在64.8.1日起再次由2元調整為3元,因此在部份64.8.1日起使用的兌訖舊劵,其背面「成本費」處出現手寫、手蓋,更正成本費金額的數字或文字,相信由於當時並未全省統一頒發或刻製更正金額數字或文字,造成各郵局各自行事產生多種不同變化及組合,且原本以為郵政禮劵屬郵局內部往來單據一種,兌訖後收回存檔銷毀,因此如何加蓋没有關係最後均要收回銷毀,但未想到意外流出一批,反而留下了這些各種不同手蓋的戳記,憑添了收集上的樂趣。


現僅介紹個人收藏的各種手蓋「成本費」更正金額戳記,該類手蓋「成本費」更正金額戳記,均加蓋在郵政禮劵背面「中華民國郵政禮劵簡則」,第七項「本禮劵成本費二元,於發售時收取。」的「二元」處或附近,現介紹如下﹕


(圖1)手蓋藍色小字」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新店一支、新店四支、新店八支、新店九支。


(圖2)手蓋藍色大字」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高雄卅一支、泰山。


(圖3)手蓋藍色大字「3」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斗六。


(圖4)手蓋藍色小字「」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左營、高雄一支、高雄十九支、高雄廿支、高雄卅九支。


(圖5)手蓋藍色「3.00」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清水。


(圖6)手蓋藍色小字橫蓋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員林、頭份、頭份三支。


(圖7)手蓋紅色大字直蓋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卅一支。


(圖8)手蓋藍色大字直蓋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一支、台北二支、台北七支、台北九支、台北十支、台北十三支、台北十四支、台北十五支、台北廿三支、台北廾四支、台北卅二支、台北卅四支、台北卅九支、台北四十支、台北四十三支、台北四十五支、台北四十七支、台北四十九支、台北五十一支、台北六十一支、台北六十七支、台北七十三支、景美。


(圖9)手蓋紅色橫蓋=及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花蓮、花蓮二支、花蓮四支、岡山。


(圖10)手蓋藍色橫蓋=及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花蓮、台北四支、台北十支、台北十二支、台北卅九支、中壢六支、員林、霧峰、台中、台中十一支、台中十八支、台中十九支、台中廿五支、台中廿八支、台中卅一支、嘉義一支、關西、新豐、台東。


(圖11)手蓋紅色直蓋=及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鳳山、鳳山八支。


(圖12)手蓋藍色直蓋=及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鳳山九支。


(圖13)手蓋藍色小字直蓋成本費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八支、台北五十三支。


(圖14)手蓋藍色大字直蓋成本費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新營二支、善化。


(圖15)手蓋藍色大字直蓋有框成本費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后里。


(圖16)手蓋藍色小字直蓋1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基隆、基隆十二支。


(圖17)手蓋紅色直蓋1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花壇。


(圖18)手蓋藍色中字直蓋1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彰化、彰化三支。


(圖19)手蓋紅色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楊梅、豐原。


(圖20)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苗栗、苗栗一支、豐原、沙鹿、旗山。


(圖21)手蓋藍色大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龍潭三支、龍潭四支。


(圖22)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潭子。


(圖23)手蓋紅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麻豆、佳里、台南、台南二支、台南五支、台南八支、台南十四支、台南十五支、台南十七支、台南二十支、台南廿一支、台南廿二支、台南廿四支、台南廿六支、台南卄七支、台南廿八支、新市、歸仁。


(圖24)手蓋藍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南三支、台南十八支。


(圖25)手蓋藍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


(圖26)手蓋紅色大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板橋、板橋三支、板橋四支、板橋六支。


(圖27)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新竹、新竹二支、新竹四支、新竹六支、新竹七支、新竹九支、新竹十支。


(圖28)手蓋藍色大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虎尾。


(圖29)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嘉義、嘉義三支、嘉義八支。


(圖30)手蓋藍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64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桃園、桃園八支。


(圖31)手蓋藍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埔里二支。


(圖32)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木栅、木栅一支。


(圖33)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奉令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禮劵成本費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四十八支。


(圖34)手蓋藍色直蓋2行有框「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朴子。


(圖35)手蓋紅色直蓋2行有框「成本費自六十三年二月十一日起調整為一‧五O元」、「成本費自六十四年一月十六日起調整為二元」、「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花蓮,該禮劵由原本印製的成本費一元後,再先後加蓋3次,可清楚看出先後3次調整成本費的時間及金額,原因可能是此種尺寸較大的舊版式禮劵,在先後加蓋後都未售出,直到第3次加蓋後才售出,或郵局不願意浪費把此種舊版式禮劵,未售完者找出後繼續加蓋售出,因此才得以完整保留下此難得的3次加蓋在一張。


(圖36)手蓋紅色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一月十六日起調整為二元」、「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南,該禮劵僅加蓋2次,証明除花蓮外也有其他郵局同樣使用舊版式禮劵。


(圖37)手蓋藍色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一月十六日起調整為二‧OO元」、「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香山,該禮劵僅加蓋2次,証明除花蓮、台南之外,也有其他郵局同樣使用舊版式禮劵。


(圖38)手蓋紅色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一月十六日起調整為二元」、手蓋藍色「3」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竹崎,該禮劵僅加蓋2次,証明除花蓮、台南、香山之外,也有其他郵局同樣使用舊版式禮劵。


郵政戳記的收集除正規的郵戳之外,相關的副戳如加蓋在各類郵政片、封、簡、單據等上面的各式戳記,都有人在收集,也都各有其加蓋的領域或使用原因,甚至有些還是獨一無二,僅出現在單一個案之上,而郵戳的探索因多年來、且前輩們的努力挖掘及介紹之下,可說大致己完備欠缺的不多,因此有些郵友轉而注意到該類郵政副戳的探討及收集,確實郵政副戳的使用較不為人所重視,早期也較少受到郵人的介紹,在鼓勵参與集郵並通俗大衆化的情況之下,某些大衆化的郵政副戳,反而容易吸引初集者加入收集的興趣,因為周遭到處都看得到且價格低廉,也不需具備太深奧的郵識才能了解,種類花樣也多可以輕鬆收集一大堆,如大陸地區郵刊上介紹及探討的郵文,各式郵政副戳都有人在談及介紹,許多近期的郵政副戳也都在介紹及探討之項,可兹証明大衆化、通俗化,確是可先吸引集郵人潮(尤其是初集者)的興趣及加入,有興趣後自然會逐漸深入更上一層樓的收集及探討,因此也期盼更多郵友多介紹各類郵政副戳,除增加及擴大收集範圍之外,也讓一些看不懂深奧郵文的郵友,也能有参與感及高興所介紹的郵品他也有的滿足感,而不是看到介紹的都是看不懂也買不起的高價郵品,還没有看完就想買不起也不用再收集的感慨吧!前段時間沈家旭先生曾寄給我2篇他所寫,刊登在府城郵友會刊第49期(95.10.31日)、第52期(96.7.27日)的(淺談郵局的「自願溢貼」戳記)郵文,該「自願溢貼」郵政副戳的使用及存在己有多年,雖然印像中早期也曾有郵友為文介紹過,但事隔多年且沈家旭先生大力徵求早中近期各項郵品,有系統的完整通盤介紹更是深入及通俗化,提供了郵友們另一種收集視野,只要有系統、有深入、有研究,不論是正規郵戳或郵政副戳,都是一個好的收集對像及研究題材,並没有界限之分,而該類郵政副戳的種類還有着太多太多的題材,等着我們去探索及介紹,也不要因為太近期、太普通,而認為不值得去收集或介紹,今日的郵戳就是未來的郵史,郵友趁早行動把握現在吧!

                                                         2007.11.27
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2008年3月出版的「寶島郵訊」第283期內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80

崇明的村鎮信櫃     ----     夏大緯


    2007.12.7日個人部落格內發表了一篇「談川沙及村鎮信櫃」一文,內容雖主要是介紹川沙及川沙的村鎮信櫃,但對於報載的真正主角–崇明島却没有多所著墨,原因是當時手邊僅只找到一張崇明相關單據而己,只能略過改為配角當主角,把川沙當成主角來介紹了,後因陸續有郵友於清清網站上提出發問及廻響,個人除先行提出初步回應外,因原本對此並未專研及涉獵較多相關郵品,一時之間確也把我考倒了,利用新年假期搜尋資料、找郵品,稍有心得後在2008.2.10日完稿寫了一篇「續談村鎮信櫃」,後投稿刊登在2008.3.7日出版的「中華郵聯會刊」第12期內,2008.3.11日個人轉貼於部落格上後,當晚「諸羅過客」兄即留言補充說明,提及在「民國十年郵政事務總論」一書中第22頁有寫到「村鎮信櫃設置目的」,可見百密一疏個人還是有所遺漏,在次日回覆如下﹕「諸羅過客兄﹕不敢當,我原本並未專攻此題材,也讓自己上了一課,民國十年事務總論一書我有,但未想到去找該書,也未想到你的部落格中有談及其設置目的,可見可滙整、遺漏、待查之處頗多,誠如該文片尾所言,很多疑問還未找到答案,期盼對此真正有專研的郵友接棒來解答造福郵壇。
夏大緯

敬上  2008.3.12日」,另花花拍賣目錄第363期(2008.3.3日截標),該期內也正好有多項銷西川各村鎮信櫃,寄四川省農業改進所統計室調查表付拍,乃是個人在第一篇回應中曾提及的信封,該批信封印像中乃是一位年青王姓郵友所收藏並曾參展,此次付拍應僅是郵集中的部份郵品,可謂相當湊巧但確在該篇郵文還未刊出前即結標了,否則應有較多郵友會参考郵文對照,對該批郵品產生較多興趣的,現除收錄「民國十年郵政事務總論」一書中,對「村鎮信櫃設置目的」說明如下﹕「此項信櫃均設於郵務上無須開設正式郵務處所之村邑之中、是年內新開之村鎮信櫃其數目比較上年計增八百七十一處、凡屬設有此項信櫃之地方或與現有之郵差郵路銜接或由村鎮信差前往攬收及投送郵件」,另因個人收藏郵品很雜且大多未歸類散置各處,近日為找尋其他郵品確又意外翻出幾件相關單據,正是之前2次郵文中所未曾介紹到的崇明,因此再寫此篇做為補充說明。


在第2篇「續談村鎮信櫃」一文的結尾,個人曾提及還有甚多疑惑還未解答,個人對此並未專精,期盼對民信局、早期相關郵史、村鎮信櫃等,有研究的郵友來接棒解答,因此本篇並非針對上項來解惑,而是對「村鎮信櫃名稱未載入局所彙編」,郵友無從正確得知在某個年代、某地區,到底有幾個村鎮信櫃、村鎮信櫃的名稱是什麼,因此本文主要重點即是針對崇明在民國37年左右時,有那些村鎮信櫃提出介紹及補充。


(圖1)為撥款通知單,銷崇明三十五年六月廿一日戳,並蓋有藍色「崇明二」字樣,可得知當時崇明的身份為二等局。


(圖2)為郵局所轄信櫃及代售處單,銷崇明卅七年三月十六日戳,該單另註明為卅七年二月份售票數額及發給酬金清單,其下填寫有所屬崇明二等局的各「信櫃名稱」,共有「永興鎮、矦家鎮、二条豎河、蟠龍鎮、長興鎮、三星鎮、界牌鎮、排衙鎮、協興鎮、南盤漖、新橋港口及府東街代售處」,由該單可清楚得知及証明,當時崇明局其下共有11處村鎮信櫃及1處代售處,且其二月份的各售票數額、應得酬金,均非常清楚的記載在其上,可補充局所彙編所未記載的缺憾。


(圖3)為接送包封津貼收據單(該單反面為郵局使用的「收發郵件路單」,恐無相關正式單據因此拿來借用,在其背面用毛筆書寫來代替),銷紅色双圈圓型上海郵區、崇明永興鎮、村鎮信櫃戳,另左下方毛筆書寫註明為三十五年元月十七日。


由(圖2)的單據可清楚得知,崇明局其下共有11處村鎮信櫃及1處代售處,且其名稱也都清楚記載,在「郵政局所彙編」中所未記載的名稱,却經由單據而表露無遺,此就是郵政單據特别吸引人之處,由一些看似無用、無價值的郵政單據上,確可佐証一些正規文件、郵史的不足,小兵同樣可立大功,早期無意間收集的郵政單據,確在本文中扮演著畫龍點晴的關鍵角色,同樣也提醒著郵人千萬不要輕忽任何郵政單據,可能在某些角色方面它是很關鍵性的。


2008.5.18日完稿


参考資料﹕收藏的財富~夏大緯部落格


諸羅過客部落格


中華郵聯會刊第12期


民國十年郵政事務總論


花花拍賣目錄第363期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73

快樂自己找      ---      夏大緯


2009.3.15日受邀至台中「春風郵學會」郵學演講時,當天演講2篇郵文其中1篇為「疊疊樂?樂無窮!」,所介紹的為印花單據貼多枚印花稅票,演講後游振傑兄告知此種互相重疊黏貼的情況,也可稱之為「魚鱗」式頗為貼切,在座的郵友也告知他收集的印花單據貼票更多,頗引起一些廻響及反應,可見收藏及注意到此種印花單據,確是有人只是未曾多加特别重視而己,個人拋磚引玉提出介紹,勾引起郵友重新對此類郵品的重視,或檢視舊藏找尋出相同郵品也是一樂,在生活中快樂要自已去尋找及發覺,而在郵品的收集世界中,同樣快樂也是可自已去尋找及發覺的,並非一定要珍罕的郵品才有價值,一些極普通的郵品同樣也有其特殊之處,只看郵友以什麼角度、什麽眼光來看,某些郵品的意義、紀念性,對每個人的情感也有不同的差異,基本上只要能讓自己快樂就值回票價了。

近日整理郵品,發現並非只有印花單據上,才有加貼多枚印花稅票的情況,在其他郵政單據上也有相同情況,可見類似狀況由古至今都早有存在,只是有否引起郵友的重視而己,個人喜愛隨興購買各類郵品,且不限年代、性質、價格等,只要覺得自已喜歡或有某些特色就買了,購入後也不因其身價高低而有所分别,會買就是因為喜歡,買到所帶來的快樂則算是一種收穫,如在重新整理過程中有意外的發現,就算是平空多出的額外附加收穫,如此簡易的方式並未斤斤計較得失或要賺錢,自然樂在收集、也樂在後續整理過程中。

(圖1)為大宗函件彙計郵資單第一聯查證聯,由三峽民眾民務站交寄印刷物3106件,每件8公克、每件郵資3.5元,共計郵資10871元,正面銷台灣81.12.30日10時三峽(甲)戳及國內郵資已付81.12.30日18時三峽戳,因該單正面位置不敷使用、在其背面另加貼一張大型紙張,貼1982年發行的國花500元最高額票21張、國花300元1張、國花50元1張、燈塔20元及1元各1張,共計郵資10871元符合(圖2),銷台灣81.12.30日10時三峽(甲)戳。

(圖3)為大宗函件彙計郵資單第一聯查證聯,由樹林分局交寄掛號967件,每件7公克、每件郵資19元,共計郵資18373元,因該單正面位置不敷使用、在其背面另加貼一張大型紙張,正面貼1982年發行的國花500元最高額票13張、祥禽瑞獸10元2張、松竹梅3元1張,銷台灣三峽82.8.24日14時二支(甲)戳及國內郵資已付82.8.24日16時三峽戳,背面貼國花500元23張、國花300元及50元各1張,共計郵資18373元符合(圖4),銷台灣三峽82.8.24日14時二支(甲)戳。

(圖5)為國內包裹詳情單,由重慶璧山七塘寄湖北潜江,內裝皮鞋16000克、郵資38.8元,正面貼福建民居1元票6張,銷重慶璧山1998.5.25日11時七塘(代)戳,背面貼福建民居1元票重疊貼22張、200分票5張(圖6),共計郵資38元(少貼0.8元),銷重慶璧山1998.5.25日11時七塘(代)戳,另有湖北潜江1998.6.5日張金滙領取戳。

(圖7)為國內包裹詳情單,由重慶璧山六塘寄湖北潜江,內裝皮鞋25000克、郵資共計58.5元,正面銷重慶璧山1998.12.4日15時六塘(代)戳,背面貼5元票6張、50分票重疊貼57張(圖8),共計郵資58.5元符合,銷重慶璧山1998.12.5日15時六塘(代)戳,該戳日期跟正面銷戳日期相差一天,不知是正面郵戳誤銷提早一天,或是收件後因須加貼甚多郵票而延後一天才寄出,且由(圖5及圖7)可得知重慶璧山縣分别有六塘鎮、七塘鎮之分,不注意就忽略掉了。

由上項台灣2件、大陸2件郵品,可得知加貼多枚郵票或重疊貼多枚郵票者,台灣、大陸都有例可尋並非特例,且存在於一些普通郵品之中,只看郵友有無注意到或有無興趣去收集而以,如同標題所言「快樂自己找」,在郵品中同樣可發掘出快樂,集郵原本即應是一件快樂的事,只是有些人為名利,反而忽略掉其最初收集的動機了,拋開名利、得失以最單純的心態去收集,相信即可在收集中找到真正的快樂。


2009.5.1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72

由單據看金圓貶值      ---     夏大緯


               民國36年中期物價己開始波動,連國內郵資也分别於民國36.7.1日及36.12.11日2次調整,可見國幣幣值己開始出現貶值的情況,隨之而後取代的金圓、銀圓幣值,也僅更改初期維持一小段時間的平穩,隨即同樣阻擋不住貶值的壓力而兵敗如山倒,尤以金圓後期的貶值速度及幅度之大,叫人觸目驚心有時甚至一日數變,多年來郵友通常以郵資不停調漲方式,來强調金圓貶值的情況,如民國37年國內郵資即調整3次、民國38年調整9次,因此以實寄片封簡組集,來突顯幣值變動幅度之大、貶值速度之快的情況即較為常見,這也是該類郵集較為討好及参展較多的因素之一。

    4月中旬至洛陽看世界郵展,在展場外路邊有甚多地攤賣各式郵品,前後抽空共逛了3次,見其中有甚多攤位都有賣印花單據及印花稅票,且都有人在看、挑選、購買此類郵品,此次郵展参與展出的稅票郵集也有多部,個人也曾大致走馬看花看了2次,現郵展結束也得知稅票郵集得獎的情況,為金獎2部、鍍金獎(含大鍍金獎)共6部,可見整體情況也頗不差,均可感覺及得知稅票收集在大陸甚受歡迎及重視,個人早期也曾收集過稅票,且斷斷續續的未曾間斷購買,在洛陽的路邊地攤也購買了一些,近日有空在家整理,並與之前收藏的拿出交叉比對,看是否有重覆或不同之處,發覺由印花單據上所印製的文字及說明,其實也可反映出當時的一些特殊情況,雖然該類單據並非是官方所印製的,但確真實的呈現當時一般百姓、商家所面臨的情況,可算是另類的呈現幣值貶值狀況,此種方式較一般傳統方式,以郵資的不同來訴求差異頗大,相信一般郵友都不會採用此法來介紹,個人則認為自已收集快樂即好,如不参展、不競賽,則可不受規範及限制,以何種型式來收集及介紹均可,自然也可突破一些規則、傳統,用另類的方式來收集及介紹的,現介紹如下﹕


(圖1)為民國36.12.4日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漢口孫萬順五金鐵店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國幣1215萬元,發票右下角處印有2行紅字「目下一言為定、早晚時價不同」,此2行文字忠實的反映出當時的幣值情況,也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主題重點,由不同地區、不同商家所印制的發票,其上所印制的相關文字,等同另類的突顯出「早晚時價不同」,也印証當時的幣值貶值情況,確是存在著「早晚時價不同」,經由民間的一般買賣發票得到印証,而該類發票因貼有印花稅票,又可考証稅率的計算,也是收集稅票者的收藏範圍,因此可有較多不同取捨角度來考証或收集,只看郵友是以何種方式或角度來取捨。

該件背面貼聯運圖印花稅票叁仟圓12張、伍佰圓1張,面值共計國幣36500圓,該件發票金額為國幣1215萬元,民國35年稅率修正由千分之4,調整改為千分之3,因此該件應貼國幣36450元印花稅票、多貼了50元,由於今後郵文改採圖文合併方式,把圖放在每一項說明之後,如此郵友可方便閱讀,但又考慮躭心圖片太多,因每篇文章有容量限制,超過即會被迫分成上、下2次,為求1次完整刊出,且本文所談主題並非在印花稅票或稅率,因此背面附圖均不刊出,僅以文字來說明,特此註明敬請郵友見諒。

(圖2)為民國37.4.21日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漢口興發祥麻袋號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國幣弍仟萬元,發票上方中間位置印有2行紅字「目下一言為定、早晚時價不同」,跟(圖1)所印文字相同,証明大家都有相同的默契,該件背面貼聯運圖印花稅票伍仟圓11張、壹仟圓5張,面值共計國幣60000圓,該件發票金額為國幣2000萬元,千分之3稅率為國幣60000圓完全符合。

(圖3)為民國37.8.14日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湘潭祥興機器米廠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國幣柒仟弍百萬元,發票左上方太極圖內印有陰陽「時價」2字,簡單明瞭的強調及突顯出「時價」2字,相當與衆不同因此也介紹給郵友,該件背面貼聯運圖印花稅票叁萬圓7張、壹仟圓4張、伍佰圓4張,面值共計國幣216000圓,該件發票金額為國幣7200萬元,千分之3稅率為國幣216000圓完全符合。

(圖4)為民國37.11.26日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南京昌倫紙號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金圓劵叁拾元,發票右下角處印有2行紅字「市價漲落、書票為憑」,此段文字說明跟(圖1、2)有所不同,因此也一併介紹,該件正面貼收割圖金圓印花稅票伍分2張,面值共計金圓10分,該件發票金額為金圓30元,千分之3稅率為金圓9分、多貼了金圓1分。

(圖5)為民國37.11.30日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南京新海記皮箱號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金圓劵五佰五拾圓,發票右下角處印有2行紅字「早晚市價、書票為憑」,此段文字說明跟(圖4)大同小異,該件正面貼收割圖金圓印花稅票伍角3張、貳角1張,面值共計金圓1圓7角,該件發票金額為金圓550元,千分之3稅率為金圓1圓6角5分、多貼了金圓5分。

(圖6)為民國37年12月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九江大公報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金圓叁拾叁元伍角,發票下方附註欄內紅字加蓋,第3項說明為「各費漲跌照補照退」,由該項收據可得知是以15天來計算而非30天,此點恐因時間太長,價格很難訂定且會變動有關,且特别另註明「各費漲跌照補照退」,如價格上漲還是另須補費的,當時的幣值貶值情況報社也不得不採應變措施,與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也特別拿出介紹,該件背面貼收割圖金圓印花稅票伍分2張、聯運圖印花稅票壹佰圓15張(聯運圖印花稅票壹佰圓15張為1500圓,國幣300萬圓折合為金圓1圓,因此國幣1500圓折合金圓為0.0005圓),面值共計金圓0.1005圓,該件發票金額為金圓33.5元,千分之3稅率為金圓0.1005圓完全符合。

(圖7)為民國37.12.20日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南昌力行書店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金圓伍佰捌拾捌元,發票右下角處印有2行紅字「早晚時價、書票為定」,此段文字說明跟(圖5)大同小異,該件背面貼收割圖金圓印花稅票貳角8張、伍分3張、聯運圖印花稅票壹萬圓6張(聯運圖印花稅票壹萬圓6張為60000圓,國幣300萬圓折合為金圓1圓,因此國幣60000圓折合金圓為0.02圓),面值共計金圓1.77圓,該件發票金額為金圓588元,千分之3稅率為金圓1.77圓完全符合。

(圖8)為民國37.12.29日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上海新泰服裝油衣廠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金圓伍仟元,發票右下角處印有2行紅字「早晚市價、書票為憑」,此段文字說明跟(圖7)大同小異,該件背面貼收割圖金圓印花稅票壹圓15張,面值共計金圓15圓,該件發票金額為金圓5000元,千分之3稅率為金圓15圓完全符合。

(圖9)為民國38.1.10日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漢口好的橡膠百貨商店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金圓680元,發票左下角處印有2行紅字「早晚市價、漲落不憑」,此段文字說明跟(圖8)大同小異,該件背面貼收割圖金圓印花稅票貳角2張、壹角17張,面值共計金圓2.1圓,該件發票金額為金圓680元,千分之3稅率為金圓2.04圓、多貼了金圓6分。

(圖10)為民國38.2.25日所開立的印花單據,由漢口海昌車行開立給中國鹽業公司的發票,金額為金圓1000元,發票下方中間處印有1行紅字「市價漲跌無定」,此段文字說明與上項均不同,該件背面貼收割圖金圓印花稅票貳角15張,面值共計金圓3元,該件發票金額為金圓1000元,千分之3稅率為金圓3圓完全符合。

上項的介紹,主要是強調各發票上原本即印制的一些文字說明,該類文字說明在幣值穩定的時候,應是不會存在的,否則就相當奇怪,應會影響到商店的信譽,那有物品的售價早晚不同、或隨時漲跌,只有在動亂的年代,物價波動、幣值貶值的情况之下,才不得不實施的應變措施,因此個人認為頗符合及能突顯代表那段特殊年代,且在那段特殊的年代,也才會有此段文字及單據的存世,同時也反映及証實了那個年代的特殊歴史,而各地區、各商家所使用的文字描述,也有著一些差異不同頗為有趣,雖不算是正規的郵品模式,但文中強調了算是另類的收藏與介紹,且發票單據本身貼有印花,如以印花單據的身份來收藏及介紹,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是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及收集的。

                                      2009.5.15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62

                                                                                              造化弄人、感傷見証~

由船運單談「江亞輪」          ----       夏大緯



                  在個人出版的「民國及台灣郵政文物」書內,刊有一篇「談船運郵政單據」郵文,其中曾談及「另聽聞其間並有輪船出事沉没」之事,也偶而在郵拍中曾見出品人特别強調註明及記載著「沉没的江亞輪船運單」付拍,近日心血來潮上網搜尋資料,赫然發現「江亞輪」海難事件,名列世界百年來五大海難事件之一,可見當年的轟動,也見証了當時的死傷是多麼淒慘,看了令人心酸及替當年百姓的苦難深表同情。


江亞輪事件距今己歷史久遠,相信很多郵友也跟我一樣並不了解當年情況,現整理綜合網路上所搜尋的資料介紹如下﹕


江亞輪(圖1)原本是上海日商東亞海運株式會社,在1939年製造原名為「興亞丸」,抗戰勝利後由海軍總司令部接收,轉撥交通部交由招商局營運,整修後改名為「江亞輪」,並於1946年5月起行駛上海至寧波間的定期客貨輪,1948年8月16日郵政總局發行招商局75周年紀念票4全時(圖2),其中面值4萬元及6萬元2枚橫式郵票,其上繪製的即是正在航行中的「江亞輪」,到1948年12月3日下午江亞輪由上海返回寧波途中,在東海長江吳淞口爆炸沉没,遇難原因有多種版本1為撞上水雷2飛機炸彈誤炸等,真正失事原因不詳,遇難人數高達3000人以上,事隔多年上海市政府為清浚航道,在1956年10月把江亞輪打撈出海,發現船身雖断成2段但整體大致完好,於1957年1月送交江南造船廠整修,修復後並於1959年2月起往返航行上海至武漢之間,在1966年11月改名為「東方紅8號」,1983年除役停泊在武漢港,2000年6月被温州拆船個體户吳金龍等人買下並拖回温州,2000年7月8日工人使用風割拆卸船體時,火星不慎引燃機艙內油汚發生大火整艘船損毁,2001年12月該船被全部拆除當成廢鋼賣掉,結束其命運坎坷的傳奇一生。
  


由上列的介紹相信郵友對江亞輪都有初步的了解,在上次個人撰寫「談船運郵政單據」一文時,整理郵品即發現其中也夾雜有江亞輪船運單,但當時較偏重於郵戳及航線的介紹,僅附帶提及所知當時航行的船名,對「江亞輪」並未特别的關注,在本次搜尋「江亞輪」資料後,重新把所藏中有關「江亞輪」部份特别挑出,現介紹給郵友參考。


(圖3)為英文印刷的「EXCESS  MAILS  RECEIPT」、編號第224號,說明交江亞輪由寧波至上海、9袋、150公斤、銷鄞縣(寧波)1946年10月19日中英文戳、另有郵局及輪船人員簽名。
  


(圖4)為英文印刷的「EXCESS  MAILS  RECEIPT」、編號第227號,說明交江亞輪由寧波至上海、22袋、300公斤、銷鄞縣(寧波)1946年10月22日中英文戳、另有郵局及輪船人員簽名。
  


上項「江亞輪」船運單均使用於1946年10月,距離其1946年5月起開始行駛於上海至寧波間不過5個月時間,算是其開航初期所留存下來的實物,雖不是江亞輪事發之前的最後見証,但跟「江亞輪」相關的物件相信存世並不多,而船運單算是最直接的物証,經由它托運的郵件前後恐數以百萬計,但無法有郵戳等來証明,而此船運單確清楚的記載著相關事宜,並銷有郵戳註記著當時所托運的時間、地點、袋數、重量等,可算是最直接、最貼切的物証了,誰也想不到在它開航2年後,才在1948年8月16日風風光光的榮登紀念票上的主角,但確在紀念票發行後不到4個月時間就爆炸沉没了,後雖打撈修復後重新上路,原本以為在其除役後可平穩的終老一生,確再度遇上火刼淪為拆解出售,這才算真正的劃上人生休止符,留下的只有後人的追思及悼念了。


資料來源﹕搜尋網路後綜合整理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高雄「寶島郵訊」第286期内
                        (97.12.27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59

蓮花颱風蓮花戳         ---        夏大緯


                 原本位於菲律賓西方的熱帶低氣壓,6月18日下午2點增強為今年第3號颱風蓮花(澳門命名,花名),目前距離台灣仍有六百多公里的海面,氣象局並不急著發佈警報,原因是導引氣流不明顯,一下子滯留打轉,一下又往西、往南飄移,因此氣象局持續觀察,未來路徑的預測也持續呈現「擺動」狀態,一下往東、一下往西,蓮花本身環流結構所帶來的降雨,應該是對台灣地區主要的威脅,再加上後續引進的西南氣流,降雨的時間會持續,對於陸地影響的時間,會延後到週六之後,至少延續到下週一,這段期間,氣象局都會密切注意,但因為目前颱風南北兩側環境的風向不同,因此卡在十字路口徘徊,只要颱風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移動速度,就動向才會明朗,請民眾隨時留意颱風動態。


上項為蓮花颱風今日(19日)的動向,看到颱風用花命名且是相當特殊的–蓮花,份外引起個人的注意,數年前暑假曾全家出遊到台南白河看蓮花、吃蓮花大餐,至今還印像深刻未忘,此外也想起多年前曾買進數張郵政單據,當時會買就是因為其上銷的是–「蓮花」地名戳,覺得頗為特殊少見而購入,而如今「蓮花」颱風可能襲台,值此時刻介紹幾枚「蓮花」戳,頗為符合也增加郵友們的興趣。


(圖1)為小型挂號函件清單,由江西洋溪民國卅七年六月廿九日,至江西蓮花民國卅七年七月一日戳。
  


(圖2)同為小型挂號函件清單,由江西路口民國卅七年八月二十日,至江西蓮花民國卅七年八月廿四日戳。
  


(圖3)同為小型挂號函件清單,由江西永新民國卅七年十月十六日,至江西蓮花民國卅七年十月二十日戳。
  


(圖4)同為小型挂號函件清單,由江西文竹市民國卅八年一月十六日,至江西蓮花民國卅八年一月十七日戳。
  


(圖5)為大型寄發函件清單,由江西文竹市民國卅八年一月十六日,至江西蓮花民國卅八年一月十七日戳。
  


(圖6)為大型寄發函件清單,由蓮花一九五O年三月二十日戳封發,該戳較特别為英中文戳,且年份處換成一九五O年。
  


由上項介紹可得知江西有一個蓮花戳,其他地區是否也有蓮花戳的存在?中飯後空閒看報紙,得知颱風消息心血來潮想到要寫此篇郵文,立即翻尋郵品找出這幾張郵政單據,隨即動手寫此篇郵文,匆忙間為文來不及翻查相關資料就寫了,只是先行提供給郵友参考,在颱風可能侵襲台灣的情況下,加上即將星期六、日放假,確碰上颱風導致風雨不斷相當掃興,介紹幾枚蓮花戳讓郵友清涼下火,也别有一番姿味吧?因此未及考証即匆忙為文,如有疏忽遺漏之處可能在所難免,是否有其他蓮花戳的存在,歡迎郵友提供資料補充。


  2009.6.19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32

一張在手、少集     ---      夏大緯


印像中之前曾看見過一個彩劵廣告,其訴求的是「一張在手、希望無窮」,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感覺自己如果買了就可能是那個幸運的得主,那一切的願望都能隨之實現,這就如同某政黨多年前推出的競選口號「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確也因此改變打動了多少選民獲得了勝利,可見「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魅力及影響力有多大,但對集郵者來說夢幻的口號,有再大的魅力也抵不上一張實物在手,收集郵品講求的是實物,無法用任何口號或虛擬物品來取代的,此點有好有壞,好處是玩真的不玩虛假、一切以實物為準無法替代,壞處則是要拿錢硬碰硬去購買、無錢或價格不夠就無法擁有,那就真的只能把希望、夢想等拿到夢中去完成了。


近幾年郵政當局一連串的民營化、改名稱等事件,可能內部也因而積極的配合處理清庫房、銷毁超過保管年限的各類檔案、文件、郵品等,不論是有心或無心的造成,近幾年許多未曾出現過的文件、郵品等,確是在郵市、拍賣上頻頻出現,這些原本屬郵局內部使用、存檔備查等的郵品,之前郵人均無法獲得更不要說收藏了,這些郵品的流出確是讓許多郵友得以購到所需,甚至原本屬內部使用的各類郵戳也因而一併流出,其中還發現一些未曾記載及介紹過的郵戳,憑添了不少收集過程中的驚喜,個人原本就喜愛收集各類郵政單據,在此波流出潮之中,也挑選了一些價格不是很貴的單據郵品收藏,近日空閒拿出整理也頗自得其樂,雖然所購由價格即可得知並非珍稀之物,好的郵政單據或經由行家事前挑選過重新拿出的郵政單據,其售價均不低但還是有人購買,而一些没有特殊戳記、或經過挑選己無特殊之處的郵政單據,則售價相對便宜甚至引不起郵人的興趣,個人倒是不以為意只要喜歡還是購買,之前也是因為如此看見有「郵戳及戳記檢點簿」出售,其價格不是很貴,可能因上面所銷均是台北戳、且所銷都是一般普通戳式,而未引起郵友重視由個人拍得,近日整理發現除大多為台北普通戳外,其內夾雜有少數其他戳記,雖並非是珍稀郵戳,但能在一張官方正式單據上同時擁有多枚郵戳,除可得知該戳的真實使用情況、戳式種類、形狀、日期等外,另也可在還未收集到該類郵戳實寄片封之前暫時兼代,甚至直接取代如此可節省收集許多實寄片封及金錢。


(圖1)為郵戳及戳記檢點簿,銷83年台北「國內郵資己付」八角戳,其「國內郵資己付」由右向左排列、台北兩字中間帶有單字軌(一)、(三)等2種不同,另有台北(辛36)、(辛37)2種機蓋戳,該張之上共有4種不同戳記可供收集。
  


(圖2)為郵戳及戳記檢點簿,銷86年台北「國內郵資己付」八角戳,其「國內郵資己付」改為由左向右排列、台北兩字中間帶有雙字軌(庚1)、(庚2)等2種不同,另有台北(庚5)、(庚6)、(庚9)、(庚10)、(庚12)5種機蓋戳,該張之上共有7種不同戳記可供收集。
  


(圖3)為郵戳及戳記檢點簿,銷86年台北「國外郵資己付」八角戳,該戳式為84年8月以後,換為中文地名在上由左至右、其下為英文TAIWAN  R.O.C.字樣,台北兩字中間可分不帶字軌及帶單字軌(1)、(2)等3種不同,最下方另有台北兩字中間不帶字軌及帶單字軌(1)等2種不同,該2種戳式尺寸較小為長方型,跟上項3種略像正方型且尺寸較大完全不同,另有台北(辛2)聯郵戳及台北(辛15)機戳,該張之上共有7種不同戳記可供收集。
  


(圖4)為郵戳及戳記檢點簿,銷86年台北(辛)、(辛1)、(辛4)、(辛5)聯郵戳4種,該張之上共有4種不同戳記可供收集。
  


(圖5)為郵戳及戳記檢點簿,銷83年台北辛32、辛42、(辛三)、(辛卅一)、(辛卅三)、(辛四十)、(辛四一)、(辛五一)封發戳8種,該張之上共有8種不同戳記可供收集。
  


由上項5張「郵戳及戳記檢點簿」的介紹,即可得知由5張單據就可收集到30種不同的各式郵戳,確是一張在手可少集多枚實寄片封,且如(圖1至3)的「國內外郵資己付」戳,該類戳記早期不受郵友的喜愛收集,且銷蓋該類戳記的片封有些甚大保管不易、其上也未貼郵票,一般人大多棄置未予保留居多,目前要找並不容易,而「郵戳及戳記檢點簿」一張上面可能就有2種或5種該類郵戳,除可得知該戳的真實面貌外,也可節省不再購買該類郵戳實寄片封,而以該張上的郵戳做為取代即可,(圖4)的聯郵戳跟目前使用的聯郵戳比較,似乎字體大小、排列間隙也有差異不同,除可收集比對之外,同樣一張之上可同時收集到幾種不同戳記,而(圖5)雖是普通的常規使用戳,但此類三格式的郵戳已停止使用成為歴史,唯有在當時的各類實寄片封上才能看見其踪跡,但同樣的在一張之上即可獲得多枚該類郵戳,感覺起來相當划算,且一張不論是收集或保管均方便,又可取代多種郵戳的收集,個人倒是認為其好處多多相當值得收集。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285期內(2009.10.14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pbgid=87951&entryid=640606

                                                                        上海與郵相關戳   ----   夏大緯
           據中國郵政上海市郵政公司概況介紹為﹕【根據國務院有關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按照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統一部署,2007年2月26日,上海市郵政公司正式成立。上海市郵政公司主要負責上海地區郵政網路的規劃、建設、運行管理與經營服務工作,承擔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職責。下轄各區縣郵政局、市區郵政投遞局、各郵政專業局、通信生產部門以及支撐保障單位共41家直屬單位。作為中國郵政通信重要樞紐、全國七個一級郵區中心局之一,至2009年底,上海市郵政公司與12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郵件直封關係,國際特快專遞業務通達197個國家和地區,國內特快專遞業務通達1988個市、縣。郵路總條數998條,郵路總長度27.82萬公里。全市有郵政服務網點698處,郵政儲蓄網點452處,報刊門市部17個、報刊銷售亭(點)2128處,集郵門市部6個、集郵服務網點358個,信筒信箱3673個,郵運車輛2921輛,投遞摩托車304輛、輕便摩托車574輛、自行車6554輛,新設“郵民聯繫箱”1902個。】。
    (圖1)為祝賀上海市邮政公司成立、上海、2007.02.26、四川路桥3、中国邮政、¥00.40、沪C90郵資機券。

    (圖2)為西式封銷祝賀上海市邮政公司成立、上海、2007.02.26、张杨路9、中国邮政、¥00.40、沪G78郵資機戳,寄當地背有上海、2007.02.27日9時、金杨11戳到達。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對上海郵政博物館的介紹為﹕【原中華郵政大廈(今上海郵政局)附設有上海郵政博物館是中國上海市的一家博物館。博物館坐落於北蘇州路250號上海郵政大樓內,主要由二層展廳、樓頂花園、一層中庭實物模型展區、大清郵政局場景及「未來郵政」環幕影廳組成。館名由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寫。開放時間每周三、四、六、日,9:00——17:00,16:00以後停止進館(國定假日另行公告)。門票免費。
    上海郵政博物館1922年由協澄洋行設計,辛豐記營造廠施工,在原集美裡地塊上建造,1924年11月竣工。曾列為當時上海十大建築之一。地址在虹口區天潼路395號(入口1)/虹口區北蘇州路250號(入口2)。上海郵政博物館位於四川路橋北堍北蘇州路276號,原名上海郵政總局。上海市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之一,歷經了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的幾度滄桑。新中國誕生後,人們郵政的發展日新月異。1999年郵電分營後,獨立運行的上海郵政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奮發有為,開闢了發展新天地。
    歷史沿革:1922年建造、1949年5月上海解放,5月28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後改稱上海市郵政管理局。1989年9月25日列入公佈的上海市首批優秀近代建築名單。1996年11月20日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04年10月20日,江澤民主席為上海郵政博物館題寫了館名“上海郵政博物館”,2006年1月1日,此處正式對外開館。一樓為郵政博物館,二樓則恢復到幾十年前的原貌,重現當年“遠東第一廳”的雄風。】。
    (圖3)為上海邮政博物馆参观纪念、上海、2007.08.01、四川路桥3、中国邮政、¥00.40、沪C90郵資機券。

    中國集郵報作者:馬聯泓選稿:閔明所寫「上海盧工郵市的變遷、新大樓近日竣工」,其內容介紹為﹕【1981年年底,我在南京東路的上海集郵協會偶遇同為個人會員的梁智堯,談及我們工作所在的盧灣區尚未成立區集郵協會,對集郵愛好者有諸多不便。於是商定由我起草一封信並共同交給盧灣區當時分管文化的向平副區長。區政府研究後,很快就責成盧灣區工人俱樂部籌備,於1983年1月5日在位於重慶南路229弄的盧工俱樂部內,正式成立盧灣區職工集郵組(後改為集郵協會)。集郵組成立當天正逢生肖豬年郵票首發,著名集郵家張包子俊、馬任全和史濟宏等都出席了開幕式。該票設計者韓美林到場為集郵愛好者簽名,同時發行了由著名畫家劉旦宅專為盧灣區職工集郵組成立設計的首日封、著名集郵家鄒建軍義務設計了紀念張等。
    盧灣區集郵協會會員間的郵品交換於每週日進行,並以此成為全市最有特色的集郵活動,為上海各郵協之首。由於集郵愛好者的大量擁入,郵品交換擴大至上海市各區、縣、局郵協會員,場地也由原來的幾十平方米的小禮堂擴展到盧工俱樂部一層其他廳室,由梁智堯、周正誼和我等協會負責人輪流義務值班。後來逐步又吸引了不少非會員郵友的加盟,並逐步將數百米外的思南路自發交換郵票的人流引入盧工俱樂部,為了稱呼方便,不少愛好者就簡稱為“盧工”,並逐漸形成了盧工郵市的雛形。1985年4月以後,集郵活動越來越紅火,其他區、局集郵協會紛紛要求加盟。於是俱樂部開放二樓全部場地,交換者憑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證入內,人越聚越多,“盧工”的名聲不脛而走。1985年出版的中華集郵聯合會會刊上還專門介紹了上海盧工俱樂部郵品交換的經驗。
    經歷了1985年和1989年兩次郵潮後,1991年8月銀行降低儲蓄利率,郵票公司目錄又將郵票價格平均上調137%,收藏郵票的高收益強烈地刺激著急於尋求出路的社會閒散資金。盧工俱樂部內一時人滿為患,人流過於集中,致使樓板都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房屋的承受力和可能發生的踩踏危險,嚴重威脅著集郵愛好者的人身安全,盧工俱樂部原有的場地再也容納不了狂熱的人流了。經過郵協和盧灣區政府的努力,郵票交換活動從重慶南路229弄的盧灣區工人俱樂部遷至局門路600號同一系統的盧灣區工人體育場內。後經工人體育場場長闞雲成等同志的多方交涉,又將原來大部分室外露天郵票交換場地搬入了室內。盧工郵市平穩地在盧灣區內實行了大遷移。
    20世紀90年代,盧工郵市迅速成為上海集郵活動和郵品交流的一大中心,入市人流最多的一天逾5萬人,成為能左右全國郵品價格的幾大郵市之一,成為集郵愛好者拾遺補闕的好場所,也成為弘揚集郵文化的重要平臺。我本人也在此時調入盧灣區工會,從業餘愛好者成為郵市的專業工作者。《中國集郵報》等專業媒體多次撰文介紹盧工,並稱之為東方最大的郵市。盧工郵市最初一週開放兩次,每次4小時,如同鄉間的露水集市。為了解決不能天天開放的遺憾,盧工郵市自1996年進行了改建和擴建,並於10月6日正式竣工。全日制開放的郵市共有交換場地5000多平方米,包房和攤位近千個,可容納上萬人入市交易,從而徹底告別了地攤式交易。這一舉措被國內同行稱為“盧工模式”。在隨後迎來的1997年郵市大潮中,新擴建的盧工郵市發揮了作用。此後,盧工郵市不斷完善並穩步發展,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最穩定的郵市之一。2010年,上海成功舉辦了世博會,也為臨近世博會的盧工郵市帶來了極大的商機,盧工郵市也借機發展成為文化收藏和旅遊景點。最近,盧工郵市新大樓已竣工,不久就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國內外郵幣卡集藏愛好者。】。
    (圖4)為40分片銷热烈祝贺上海卢工邮市全日制市场开办十周年、上海、2006.10.10、丽园路10、中国邮政、¥00.20、沪A64郵資機戳寄當地,有上海、2006.10.11日9時、临沂路92戳到達。



    參考資料﹕中國郵政上海市郵政公司概況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中國集郵報作者:馬聯泓選稿:閔明所寫「上海盧工郵市的變遷、新大樓近日竣工」


                          2015.5.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501

                                                                 上海治安防範宣傳信    ---    夏大緯
            世界各國知名的大都市,除食衣住行等各方面需便捷之外,不論是居民或觀光客,也會特别觀心注意的就是治安問題的好壞,嚴重的則會影響到取消至該國觀光,相信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改善,讓自已的國家或都市,不會列名於此壞名單之內,整理郵品不知何時收集到,上海2件治安防範宣傳信,别人好的我們可以吸取及做為借鏡,壞的則可以排除做為教材不要步其後塵。
    (圖1)為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寄出的「治安防范宣传提示信」,貼上海、2009.09.22日12時、浦东商函26、中国邮政、¥000.40、沪G103郵資機券寄當地,背面印有「防范设施很重要、防盜铁门要关好、邻里关照更牢靠、发现窃贼速报警」等宣傳標語。

    (圖2)為上海警方所印的110信箱信,未使用就不清楚其使用時間,背面印有「上海警方提醒市民﹕当心飞车抢夺、遇到抢劫怎么办?、大声呼救、机智反抗、记住特征、及时报警110」等宣傳標語。



                        2015.5.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484

                                                                              上海豫園原圖片   ---    夏大緯
          維基百科對上海豫園的介紹為:【豫園座落於中國上海黃浦區,原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有城隍廟、豫園商城,是建於明朝時期的古典園林。豫園建於1559年,最初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人園林,他建造此園林的目的是「愉悅老親」,而「愉」和「豫」意思相通,故而得名豫園。之後,豫園輾轉於多人之手並經受多次戰火的摧殘。如今,其是典型的江南園林代表並已經成為上海著名的遊覽勝地。豫園於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59年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的玉玲瓏和原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亦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附近有多家著名食店,包括以小籠包著名的南翔饅頭店、綠波廊及上海老飯店。
    豫園由潘允端在嘉靖三十八年始建於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但因在外地做官,無暇兼顧建築事宜,故園林到萬曆末年,潘退休後才得以竣工。園林由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當時共占地70餘畝,被譽為「東南名園冠」。然而之後,潘家家道衰落,在明末為潘允端孫婿張肇林所有。清朝時期,豫園被上海一些士紳改為清和書院,供以時松江知府張升衢的長生祿位。後書院尚未完工,張升衢便遭到罷免,只得停工。停工後原來園內的優美風景也早就蕩然無存了。1709年,上海士紳購得城隍廟東部約2畝的土地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用於公共活動之場所。1760年,原豫園舊地由被一些富商購買後重新修建,園林在24年後再度得以恢復,稱為「西園」。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園林遭到破壞,湖心亭甚至成為了英軍的司令部。自此之後的數百年里,豫園一直經受著戰火的摧殘。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紮豫園,豫園再度遭到破壞。1860年,太平軍東征,豫園成為了西方洋槍隊的兵營。清嘉慶、道光年間開始,豫園逐漸成為了一些行業的同業公所,茶樓和酒館等也逐漸開始出現。但在此同時舊有的園林景觀也早已不存了。在解放後,各公所逐漸遷出,1956年起,豫園的修復工程開始陸續進行,初始規模得以大半恢復。
    豫園共有西部、東部、中部和內圓四個景區。西部景區有三穗堂、仰山堂、點春堂、大假山和元代鐵獅等知名景觀。三穗堂為修建西園時所建,在清代是官府慶典和「宣講聖諭」之處。大假山是江南地區現存最古老和最大的黃石假山,由張南陽設計。山高約14米,被周允端被人稱為「峻,頗愜觀賞」。東部景區有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玉玲瓏、積玉水廊、會景樓等景觀。中部景區有得月樓、織亭、浣雲假山等景觀。內園景區在修復時與豫園連接在了一起,故可謂是「園中之園」,其只有二畝一分八厘六毫大,袖珍卻十分精緻。內園景區包括古戲台、九龍池、觀濤樓等景觀。其中古戲台原位於閘北上海北錢業公所內,後在修繕中移至此處而九龍池則因東西兩壁隙間中藏的4個石雕龍頭在水中的倒影與形似龍身的池體而得名。】。
    退休後幾乎每年都會去上海一趟再轉去其他城市,因此豫園、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都有去過,城隍廟及附近的商店則更是去過多次,去年去上海則再次去吃南翔饅頭店著名的小籠包等,樓下排隊人潮眾多外帶便宜,上樓有座位可坐價格較貴,免排隊都是上樓去吃,近日整理郵品找出上海豫園原圖片,現即介紹給郵友參考﹕
    (圖1)為湖心亭與九曲橋,貼80分票銷豫園、2013.9.7日18時、上海1紀念戳。

    (圖2)為大假山,貼120分票銷豫園、2013.9.7日18時、上海1紀念戳。

    (圖3)為卷雨樓,貼120分票銷豫園、2013.9.7日18時、上海1紀念戳。

    (圖4)為玉玲瓏,貼120分票銷豫園、2013.9.7日18時、上海1紀念戳。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5.5.3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479

                                                                               上海桃花節    ---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對上海桃花節的介紹為:【上海桃花節原名南匯桃花節,是上海浦東的南匯地區每年舉辦的主要旅遊活動,以賞花和民俗風情表演為主。南匯地區是中國著名的桃子產地,其特色品種稱為南匯水蜜桃。從1991年開始,每年的三月至四月在桃花盛開的時節,舉辦南匯桃花節,後隨着影響力增大,改名上海桃花節。遊客可以欣賞大面積的桃花、油菜花等,同時還有風俗表演、體驗農家生活等。主要活動地點有大團桃園、新場古鎮、濱海森林公園、南匯桃花村、合慶有機桃園、上海鮮花港等,每年大約有50萬遊客參觀。】。
    整理郵品找出上海東方會副會長周國良先生,寄來的1組4封上海桃花節郵資券實寄封,介紹給郵友參考﹕
    (圖1)為貼上海桃花節紀念X13–1、上海、2013.03.16、新场2、中国邮政、¥00.10、沪PD19郵資機券及貼上海桃花節X13–2单粉圖、上海、2013.03.16、新场2、中国邮政、¥02.20、沪PD19郵資機券,經上海、2013.03.16日18時、浦电路1戳,寄台北有台北、2013.3.21日11時、丁3、TAIPEI戳到達。

    (圖2)為貼上海桃花節X13–3二色桃圖、上海、2013.03.16、新场2、中国邮政、¥02.20、沪PD19郵資機券及貼上海桃花節紀念X13–1、上海、2013.03.16、新场2、中国邮政、¥00.10、沪PD19郵資機券,經上海、2013.03.16日18時、浦电路1戳,寄台北有台北、2013.3.21日11時、丁3、TAIPEI戳到達。

    (圖3)為貼上海桃花節紀念X13–1、上海、2013.03.16、新场2、中国邮政、¥00.10、沪PD19郵資機券及貼上海桃花節X13–4菊花桃圖、上海南汇、2013.03.16、大团2、中国邮政、¥02.20、沪M18郵資機券,經上海、2013.03.16日18時、浦电路1戳,寄台北有台北、2013.3.21日11時、丁3、TAIPEI戳到達。

    (圖4)為貼上海桃花節X13–5瑕玉寿星圖、上海南汇、2013.03.16、大团2、中国邮政、¥02.20、沪M18郵資機券及貼上海桃花節紀念X13–1、上海、2013.03.16、新场2、中国邮政、¥00.10、沪PD19郵資機券,經上海、2013.03.16日18時、浦电路1戳,寄台北有台北、2013.3.21日11時、丁3、TAIPEI戳到達。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5.5.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471

                                                                         雲南騰沖地熱火山    ---    夏大緯
    中文百科線上對雲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的介紹為﹕【騰沖地處滇西邊陲,西部與緬甸毗鄰,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塞。該縣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是中國著名的三大地熱風景之一,有80餘處熱氣噴泉。騰沖的火山群則位於高黎貢山南段西側,被譽爲“騰沖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四大火山群之一。近年來,騰沖縣委、縣政府將旅遊業當作全縣“第一支柱性產業”,開發出高質量的特色康體休閑度假產品和火山濕地觀光休閑產品等,使騰沖正成爲繼麗江、大理之後雲南省的第三大旅遊亮點。
    300多年前,徐霞客考察了騰沖火山與地熱,對徐霞客遊記中記載的1609年打鶯山火山“山火”是否爲火山噴發起因,迄今沒有找到年代學等有關方面的證據。從李根源《烈遺山記》中描述的“騰沖多火山,志載明成化、正德、嘉靖、萬曆年間(西元1465-1620年)火山爆發多次”,說明幾百年前,騰沖火山區有過噴發活動。騰沖火山區是中國活火山區地熱顯示最顯著的地區,如熱海地區的水溫都在100℃左右,近年的水熱活動似有增強趨勢,發生多起水熱爆炸事件。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表明騰沖火山區的熱海熱田附近上地殼有明顯的低速異常。騰沖火山區位於騰沖火山位於印度板塊向北和向東碰撞帶交界的雅魯藏布大拐彎附近,目前各種構造活動很激烈,這自然也增加了人們對騰沖火山再次噴發的憂慮。專家認爲,騰沖火山有繼續噴發的潛在危險。
    “九五”期間,中國地震局、雲南地震局建立了騰沖火山觀測站,建立了流動地震台網、水準形變網、水準和重力觀測網、超低頻電磁波觀測台,新鑽一口120米的地球化學綜合觀測井,開始了火山的綜合監測。公園內有97座火山體。其中火山形態保存完整(有火山口、火山錐)的有25座,火山錐類型多樣。公園內有數級熔岩臺地,主要有環火山口熔岩臺地、環火山錐熔岩臺地和裂隙溢出的熔岩臺地,面積大、坡度平緩。騰沖火山熔岩構造景觀主要有熔岩空洞、熔岩塌陷、熔岩流動和原生節理構造;火山碎屑岩可見熔集塊岩、熔角礫岩和熔結凝灰岩。火山彈引人注目,主要有火山彈、火山角礫、火山灰、浮石、火山渣。其中火山彈形狀各異,主要有紡鎚狀、麵包狀、麻花狀。各種類型的火山錐、火山口、熔岩臺地、熔岩流堰塞湖泊等火山地貌十分顯目,構成壯麗的火山旅遊景觀。這些火山形成於距今約340萬年到1萬間的上新世至全新世,其中距今約1萬年左右形成的火山共4座。較早形成的火山熔岩由於遭受長期強烈風化,火山錐體大多破壞,僅保存6座仍能見穹丘地貌或火山山體的火山。部分是休眠火山。騰沖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特提斯構造帶東段的騰沖變質地體內,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兩個大陸板塊陸——陸碰撞對接帶東側,以發育斷裂構造、年青的火山活動和強烈的地熱顯示爲其特徵。】。
    台灣北部所知北投地熱谷、陽明山地熱谷等也有此種類似景觀,陽明山的較偏遠、觀光客大多不知也不會去,而北投的也有分新、舊2處,舊的較有名但星期一公休没有開門,有次經過見很多觀光客拿者手册到訪,見未開門失望而歸,另一處新的也在北投,有規劃一區可坐在棚下泡脚,也是星期一公休無法泡脚,但公園很大則是開放的,可沿著該地熱谷邊緣步道,爬上山觀賞該區全貌再走下山,天氣好則見拍婚紗照的男女,下至地熱谷湖泊邊緣,映著湖水、背為藍天黄山冒者蒸氣白煙,也算頗獨特的大自然景觀做背景。
    整理郵品找出雲南騰沖地熱火山原圖片,現介紹給郵友﹕
    (圖1)為雲南騰沖地熱火山–熱海,貼1.2元票銷云南腾冲、2007.08.18日09時、营业1戳。

    (圖2)為雲南騰沖地熱火山–火山群,貼1.2元票銷云南腾冲、2007.08.18日09時、马站1戳。

    (圖3)為雲南騰沖地熱火山–神柱谷,貼1.2元票銷云南腾冲、2007.08.18日09時、曲石1戳。



    參考資料﹕中文百科線上


                          2015.5.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445

                                                                上海外灘改造工程竣工紀念封   ----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對外灘的節略說明為﹕【外灘(上海話拼音:nga thae,發音:[ŋᴀ̀tʼᴇ́])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個區域,由一段沿黃浦江的馬路和沿路的建築和設施構成,為上海重要的地標之一。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外灘沿路坐擁二十多幢風格各異的的歷史建築,有折衷主義的,也有文藝復興式的,還有早期現代式的,故而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自上海開埠後,外灘就開始成為了上海乃至中國的金融及貿易中心,也被稱為「東方華爾街」。1943年起,外灘的正式路名為中山東一路。
    80年代末開始在上海建立了許多新的摩天大樓,有些這些大樓直接建造在舊建築物的後面(比如外灘中心),與這些新建築相比外灘的老建築顯得非常矮小,這深深地改變了外灘的相貌。過去直接在外灘江畔的碼頭全部被搬遷,江畔的防汛牆也獲得了修復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東路高架公路進入中山東一路的接口處時將外灘天文台整個地向南移動了約50米。在外灘的最北段蘇州河注入黃浦江處還建造了一個人民英雄紀念塔。1994年,市政府成立上海市外灘房屋置換有限公司,將外灘的各棟建築置換經營,以重振外灘金融街的名號。自1995年7月,中國光大銀行進駐外灘29號開了先河後,原先使用外灘各建築的政府機關便開始陸陸續續經過置換經營退出了。
    1995年9月30日,由上海市檔案館與黃浦區人民政府聯合籌建的外灘歷史紀念館正式開館。紀念館以大量的歷史照片為主,輔以具有代表性的檔案文獻、實物,展示了上海開埠150年來外灘的變化歷史。在紀念館裡可以從外灘的發展軌跡研究上海的發展歷史。從2008年起,上海外灘開起一系列針對交通流量而改造的工程。該系列工程首先拆除了原外灘南段與延安高架路的高架彎道,消除了延安高架直接與中山東路合流的交流道。並從在同年的3月1日起,對外灘北段外白渡橋與外灘恢復至上世紀原貌的工程。以上工程於2009年初完工。下一階段改造工程重點在於對外灘原8車道,縮為4車道,增加外灘的公共步行道路與綠地空間,且將外灘水平面降至上世紀外灘原有的略高於路面的高度。興建從吳淞路至中山南二路的外灘隧道,將通過外灘的快速車流地下化,延安東路以北雙層雙向為6車道,其以南為單層雙向4車道。以上工程施工期間對外灘進行封閉性施工,外灘於2010年3月28日起施工完畢並恢復對外開放。
    近年內關於上海外灘建築群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引起了一些討論。多數人欣賞和讚嘆上海外灘建築群的古典美麗景觀,但也有觀點認為外灘建築群應被視為中國近代恥辱史的象徵。2012年和2013年的12月31日晚鄰近凌晨在外灘上演了外灘4D燈光秀。該燈光秀採用巴庫燈向外灘的滙豐銀行大樓與江海關大樓這兩棟建築投影,在跨年時間舉行,已經成為了上海的跨年標誌性活動[4]。2014年年末的外灘跨年燈光秀改在緊靠外灘的外灘源舉行,後因不明原因發生了踩踏事件,造成至少36人死亡。】。
    去上海如没去外灘似乎好像没去過上海,早期跟團去晚上還會去坐船,看兩邊的大樓羣灯光夜景,後自由行就改為白天去外灘看各種不同建築,累了就在江邊找一家咖啡廳坐下聊天,每次去上海都感覺不停的在變,人、事、物也都在不停的變,站在上海的一些街道上停留觀察,可發現它確是一個國際化都市。
    整理郵品找出相關郵品介紹如下﹕
    (圖1)為上海外灘綜合改造工程竣工紀念、上海、2010.03.28日、外滩10、中国邮政、¥00.40、沪B75郵資機券。

    (圖2)同上紀念封,銷同上上海外灘綜合改造工程竣工紀念、上海、2010.03.28日、外滩10、中国邮政、¥00.80、沪B75郵資機戳及紀念戳寄當地,背有上海、2010.03.29日09時、车站北路11到達戳。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5.5.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430

                                                                               明信片報    ---   夏大緯
    近期在華郵網上看見郵友發行「明信片報」,台灣早期也曾發行過此類明信片報,另想起早期台灣單維恆郵友,曾跟我交流探討清片郵事,後寄贈我一批大陸之前發行的「明信片報」,事隔多年單兄已久未連絡,據說已担任律師工作,甚為忙碌對郵事己暫擱一旁了,除回憶起此段往事之外,也証明此種明信片報在之前大陸也曾發行過,現隨即找出介紹如下﹕
    (圖1)為1992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5.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創刊號內容。

    (圖2)為1992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6.1.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二期內容。

    (圖3)為1992年石舫15分片,背印明信片報第三期內容。

    (圖4)為1992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8.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四期內容。

    (圖5)為1992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9.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五期內容。

    (圖6)為1992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10.1.15.、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六期內容。

    (圖7)為1992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11.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七期內容。

    (圖8)為1992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12.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八期內容。

    (圖9)為1992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4.1.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總第9期內容。

    (圖10)為1993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1994.2.1.8.、甲3、绍兴戳,背印明信片報總第10期內容。

    (圖11)為1993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4.3.1.17.、19、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總第11期內容。

    (圖12)為1993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4.4.1.17.、26、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總第12期內容。

    我只收到此12張明信片報,該明信片報到底共發行多少期就不清楚,還待了解的郵友補充介紹,讓此段郵史留下一個完整記錄。


                           2015.5.2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419

                                                                       上海沪太無郵資機券    ---    夏大緯
    大陸郵友收集郵資機戳、券等者甚多,此也算是自動化郵品的一部份,之前去上海所接觸的東方會、自動化會等,其郵友大多均熱中於收集該類郵品,每次去均會贈送一些該類郵品,近日整理郵品找出1組無郵資機券,己忘記不知是何時、何郵友所贈送的,頗為特殊現介紹如下﹕
    (圖1)為印刷品、平刷、国际印刷品3種,均銷上海、2010.06.19日、沪太1、中国邮政、¥00.00、沪B106郵資機券。

    (圖2)為信函、快件、邮简3種,均銷上海、2010.06.19日、沪太1、中国邮政、¥00.00、沪B106郵資機券。

    (圖3)為航空、国际航空、挂号3種,均銷上海、2010.06.19日、沪太1、中国邮政、¥00.00、沪B106郵資機券。

    (圖4)為春节好,銷上海、2010.06.19日、沪太1、中国邮政、¥00.00、沪B106郵資機券。



                              2015.5.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282

                                                               大陸琴棋書畫郵資機封   ---- 夏大緯
    之前曾寫過一篇「書法」郵文,內介紹了台灣老集郵家所做的「琴棋書畫」實寄封,近日整理大陸郵友贈送的郵品,找出一組琴棋書畫郵資機封,正好可跟上項郵文中的郵品相呼應,現即介紹如下﹕
    (圖1至4)為上海市集郵總公司所發行的琴棋書畫首日封,分别銷琴棋書畫特種郵票首發紀念琴、棋、書、畫4種不同,上海、2013.07.13、杨浦2、中国邮政、¥00.80、沪YP8.3.5.6不同號碼郵資機戳。



                               2015.5.3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262

                                                            浦東機場郵資機券   ---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對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介紹為:【上海浦東國際機場(IATA代碼:PVG;ICAO代碼:ZSPD)英文全稱為(Shanghai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於中國上海市浦東新區的江鎮、施灣、祝橋濱海地帶,規劃占地45.66平方公里,現有占地面積約37.8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約30公里。現由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上交所:600009)進行經營管理工作。現往來於上海的大部分國際航班在浦東機場起降,亦有國內航班,而上海市的另一家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則以中國國內航線為主。2012年,浦東國際機場客運量位列中國大陸第三,同時也是貨郵運量大陸第一,世界第三的機場。2014年,浦東機場共保障飛機起降402,105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5168.79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18萬噸。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歷史為﹕
1997年10月,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一期工程建設全面開工。
1999年9月16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投入使用。
2002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
2004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
2005年3月17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第二跑道(16/34)正式投入使用。
2007年12月20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第二航廈工程通過竣工驗收。
2008年3月13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第三跑道(17R/35L)正式投入使用。該跑道為主要用於降落,但停靠在3W貨機坪的重型航空器可以申請使用該跑道起飛。第一跑道(17L/35R)則主要用於起飛。
2008年3月26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第二航廈和貨運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2009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00萬人次,
2009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設立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區內實行與洋山保稅港區相同的海關特殊監管等各項政策,其中包括營業稅等方面的一系列優惠。
2010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萬人次。
2013年1月1日起,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對45國公民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證政策。
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驗區範圍涵蓋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
2014年12月19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萬人次。浦東機場由此正式跨入5000萬人次世界超大型樞紐機場「俱樂部」。】。
    之前去上海均是在浦東機場進出,由於距離所住旅館甚遠,均事前請旅館派車接送另行付費,多支出了一筆較高的交通費,後可由虹橋機場進出,就均改由虹橋機場進出,省了許多時間及較便宜的交通費,近日整理郵品找出一組浦東機場郵資機券,現介紹給郵友參考﹕
    (圖1)為印刷品、国际印刷品2種,上海、2011.03.16日16時、浦东机场1、中国邮政、¥00.40、沪J57郵資機券。

    (圖2)為信函、快件、邮简3種,上海、2011.03.16日16時、浦东机场1、中国邮政、¥00.40、沪J57郵資機券。

    (圖3)為航空、国际航空、挂号3種,上海、2011.03.16日16時、浦东机场1、中国邮政、¥00.40、沪J57郵資機券。

    (圖4)為春节好,上海、2011.03.16日16時、浦东机场1、中国邮政、¥00.40、沪J57郵資機券。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5.5.3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40238

                                                                大陸12生肖郵資機券    ---    夏大緯
    近日來台參觀亞展及旅遊的上海郵友,在4月23日他們抵台的第一天晚上,至旅館跟他們見面及交流,其中成員之一是上海東方會鄧志鋒會長,己是多年老友每次去上海均會跟其見面,此是鄧會長第2次來台,第1次是2012年隨江蘇郵學訪問團來台交流,該晚在旅館互贈禮品,鄧會長致贈的禮品中,有一組12生肖郵資機券頗為特殊,鄧會長告知是朱祖耀老弟所打的,朱老弟也是老友,此次未隨團前來未能在台一敘,該郵資機券除收集郵資機戳者會喜愛之外,收集12生肖及新年專題等郵友相信也會收集,現即介紹給郵友參考﹕
    (圖1)為子鼠圖、上海、2014.11.23日08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2)為丑牛圖、上海、2014.12.22日09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3)為寅虎圖、上海、2014.01.20日08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4)為卯兔圖、上海、2014.02.19日08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5)為辰龙圖、上海、2014.03.21日11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6)為巳蛇圖、上海、2014.04.21日07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7)為午马圖、上海、2014.05.21日08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8)為未羊圖、上海、2014.06.22日12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9)為申猴圖、上海、2014.07.23日09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10)為酉鸡圖、上海、2014.08.23日11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11)為戍狗圖、上海、2014.09.23日09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圖12)為亥猪圖、上海、2014.10.24日08時、平安3、中国邮政、¥000.20、沪FX5郵資機券。



                              2015.5.3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39777


                                                                    辜汪會談紀念封   ----   夏大緯
    目前兩岸郵史相關郵品,如台灣50000號信箱實寄退回封、三民主義特戳封、台灣郵資已付封等,成交價格都火熱及持續上漲之中,另據知近期陸續將出版的特刊中,也將會有數篇該類長篇專著重新探討及介紹,相信將更推動兩岸郵品持續加温,之前在華郵網見有郵友高價徵求辜汪會談紀念封,辜汪會談至今己有22時間,確是想找己不易,上網搜尋辜汪會談,在此也重新整理介紹給郵友參考。
    民國80年(1991年)3月9日海基會正式揭牌運作,由辜振甫先生擔任創會董事長,同年12月16日大陸成立海協會,由汪道涵先生擔任會長,兩岸兩會開始展開正式的接觸與協商,1993年4月27日到29日,辜振甫和汪道涵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了第一次辜汪會談,實現了兩岸交流的歷史性突破,雙方簽署“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定”“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定”“兩會聯系與會談製度協定”和“辜汪會談共同協定”等4項協定,開啟兩岸對話協商的新時代。
    另在新浪網上搜尋到相關資料如下﹕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協會的倡議和積極推動下,經過峽兩岸的共同努力,備受註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舉行。這是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之間的首次會晤,也是40餘年來,兩岸高層人士的首次接觸商談。盡管這次會談隻局限于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和功能性的範圍,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及對兩岸關系的影響已引起台灣島內的高度重視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心。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峽兩岸政策的調整,兩岸的各種交流與交往進入持續調整發展的階段。同時兩岸間的民事糾紛、漁事糾紛以及走私、偷渡等問題也越來越多,且層面日益擴大,為兩岸關系的發展增添了許多困難和麻煩,亟待解決。雖然海基會和海協會成立後,雙方就上述問題進行過多次商談,但由于接觸層次較低,海基會所獲授權不足及政治的影響等原因,進展一直不大,因而有必要由兩會高層次負責人直接坐下來進行商談,以早日解決這些問題。長期以來,大陸方面為解決這些問題曾多次提倡通過接觸談判解決兩岸關系中的具體問題,經過艱苦努力,促成了第一次“汪辜會談”,會談於1993年4月27日上午正式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
    會上,海協會汪道涵會長首先發言。他重申了這次會議是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的,充分說明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迫切性和必然性,並集中論述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的8個具體問題:(1)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基本主張;(2)直接“三通”應當擺上議事日程;(3)關于兩會共同籌開民間的經濟交流會議(製度)的建議;(4)台商在大陸投資和大陸經貿界人士訪台問題;(5)兩岸勞務合作問題;(6)台灣參與開發浦東、三峽、圖門江問題;(7)合作開發能源、資源問題;(8)兩岸合作開發台灣海峽和東海無爭議地區石油資源問題。此外,汪會長還就兩岸科技、文化交流及兩會會務問題提出了意見,闡明了觀點。
    接著,辜振甫董事長就兩會聯系合作、共同打擊海上走私、犯罪及兩岸經濟合作,青少年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問題發表了意見,表示願意設法促進兩岸企業界人士互訪與海協會商討籌開民間經濟交流會議及共同開發和利用資源與能源問題。辜振甫還表示,目前兩岸情勢還不能開放雙向投資,但又強調希望大陸更具體地保障台商的權益,並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具體問題。此後,唐樹備和邱進益就有關具體問題和雙方存在的分歧的部分多次進行磋商和會談。會議第3天,即4月29日上午,在唐邱會談的基礎上,汪道涵會長和辜振甫董事長代表兩會正式簽署了《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定》、《兩岸掛號信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定》、《兩會聯系會談製度協定》及《汪辜會談共同協定》4個檔案。至此,“汪辜會談”順利結束。
    “汪辜會談”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斷之後的首次正式接觸,是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江澤民總書記對這次會談給予高度評估:汪辜會談是成功的,是有成效的,它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兩岸及國際社會均對會談普遍給予高度評估,認為“具有相當深刻的政治意義”。首先,雙方在會談中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為今後各領域的互助合作提供了可資借鏡的範例,標志著兩岸的“談判時代已經來臨”。第二,兩會聯系與溝通通路的確立,開啓了兩岸溝通正常化、製度化的大門,對今後兩會領導人互訪及解決兩岸交往中存在問題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第三,會談的成功有助于增進兩岸的互信,說明隻要雙方本著“求同存異,平等協商”的原則坐下來談,許多問題都可望得到解決。
    汪辜會談共同協定(1993年)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以下簡稱海協)汪道涵會長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以下簡稱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代表兩會于本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新加坡進行會談。本次會談為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與功能性之會談。海協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副會長兼秘書長鄒哲開與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等參加會談。雙方達成以下協定:
  一、本年度協商議題
    雙方確定今年內就“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人員之遣返及相關問題”、“有關共同打擊海上走私、搶劫等犯罪活動問題”、“協商兩岸海上漁事糾紛之處理”、“兩岸智慧產權(智慧財產權)保護”及“兩岸有關法院之間的聯系與協助(兩岸司法機關之相互協助)”(暫定)等議題進行事務性協商。
  二、經濟交流
    雙方均認為應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雙方同意就台商在大陸投資權益及相關問題、兩岸工商界人士互訪等問題,擇時擇地繼續進行商談。
  三、能源資源開發與交流
    雙方同意就加強能源、資源之開發與交流進行磋商。
  四、文教科技交流
    雙方同意積極促進青少年互訪交流、兩岸新聞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在年內舉辦青少年才藝競賽及互訪,促成青年交流、新聞媒體負責人及資深記者互訪。促進科技人員互訪、交換科技研究出版物以及探討科技名詞統一與產品規格標準化問題,共同促進電腦及其它產業科技之交流。
  五、簽署生效
    本共同協定自雙方簽署之日起三十日生效實施。
  本共同協定於四月二十九日簽署,一式四份,雙方各執兩份。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會長  董事長  汪道涵  辜振甫
  兩會聯系與會談製度協定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以下簡稱海協)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以下簡稱海基會)為建立聯系與會談製度,經協商達成以下協定:
  一、會談
    海協會長與海基會董事長、視實際需要,經雙方同意後,就兩會會務進行會談,地點及相關問題另行商定。海協常務副會長與海基會副董事長或兩會秘書長,原則上每半年一次,在兩岸輪流和商定之第三地,就兩會會務進行會談。兩會副秘書長、處長、主任級人員,就主管之業務,每季度在兩岸擇地會商。
  二、事務協商
    雙方同意就兩岸交流中衍生且有必要協商之事宜,盡速進行專案協商,並簽署協定。
  三、專業小組
    雙方同意因業務需要,各自成立經濟小組與綜合事務小組。
  四、緊急聯系
    雙方同意各自指定副秘書長作為緊急事件之聯絡人,相互聯系並採行適當措施。
  五、入出境往來便利
    雙方同意因本協定所定之事由,相互給予經商定之兩會會務人員適當之入出境往來與查驗通關等便利,其具體辦法另行商定。
  六、協定履行、變更與終止
    雙方應遵守協定。協定變更或終止應經雙方協商同意。
  七、未盡事宜
    本協定如有未盡事宜,雙方得以適當模式另行商定。
  八、簽署生效
    本協定自雙方簽署之日起三十日生效。
  本協定於四月二十九日簽署,一式四份,雙方各執兩份。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會長  董事長  汪道涵  辜振甫
  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定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中國公證員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事宜,經協商達成以下協定:
  一、聯系主體
    (一)關於寄送公證書副本及查證事宜,雙方分別以中國公證員協會或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公證員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相互聯系。(二)本協定其他相關事宜,由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聯系。
  二、寄送公證書副本
    (一)雙方同意相互寄送涉及繼承、收養、婚姻、出生、死亡、委托、學歷、定居、扶養親屬及財產權利證明公證書副本。(二)雙方得根據公證書使用需要,另行商定增、減寄送公證書副本種類。
  三、公證書查證
    (一)查證事由
公證書有下列情形之一,雙方應相互協助查證;
1、違反公證機關有關受理範圍規定;
2、同一事項在不同公證機關公證;
3、公證書內容與戶籍資料或其他檔案資料記載不符;
4、公證書內容自相矛盾;
5、公證書文字、印鑒模糊不清,或有塗改、擦拭等可疑痕跡;
6、有其他不同證據資料;
7、其他需要查明事項。
    (二)拒絕事由
未敘明查證事由,或公證書上另加蓋有其他證明印章者,接受查證一方得附加理由拒絕該項查證。
    (三)答復期限
接受查證一方,應于收受查證函之日起三十日內答復。
    (四)查證費用
提出查證一方應向接受查證一方支付適當費用。查證費用標準及支付模式由雙方另行商定。
  四、文書格式
    寄送公證書副本、查證與答復,應經雙方協商使用適當文書格式。
  五、其他文書
    雙方同意就公證書以外的文書查證事宜進行個案協商並予協助。
  六、協定履行、變更與終止
    雙方應遵守協定。協定變更或終止,應經雙方協商同意。
  七、爭議解決
    因適用本協定所生爭議,雙方應盡速協商解決。
  八、未盡事宜
    本協定如有未盡事宜,雙方得以適當模式另行商定。
  九、簽署生效
    本協定自雙方簽署之日起三十日後生效實施。
  本協定於四月二十九日簽署,一式四份,雙方各執兩份。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代表  代表  汪道涵  辜振甫  唐樹備  邱進益
  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定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中國通信學郵政專業委員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兩岸掛號函件查詢及補償事宜,經過協商,達成以下協定:
  一、開辦範圍
    本協定所稱掛號函件系指信函、明信片、郵簡、印刷物、新聞紙、雜志及盲人檔案。上述開辦範圍雙方得以書面協定增減。
  二、聯系模式
掛號函件之查詢由中國通信學會郵政業務委員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或其指定之郵件處理中心(航郵中心)相互聯系。其他相關事宜同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財政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相互聯系。
  三、傳遞方法
    掛號函件通過第三地轉運辦理。
  四、查詢期限
    掛號函件查詢,應自原寄本人交寄次日起十二個月內提出。
  五、答復期限
    接受查詢一方應於收受查詢檔案之日起三個月內答復。
  六、繕發驗單
    一方接收他方封來之函件總包、遇有掛號函件遺失、被竊或毀損等情形,應即繕發驗單,由對方迅予查復。
  七、各自理賠
    掛號函件發生遺失、被竊或毀損等情形、概由原寄一方負責補償,不相互結算。
  八、檔案格式
    雙方各依郵政慣例印製查詢表格、驗單、答復函及簡函,相互認可後使用。
  九、協定履行、變更與終止
    雙方應遵守協定。協定變更與終止,應經雙方協商同意。
  十、爭議解決
    因適用本協定所生爭議,雙方應盡速協商解決。
  十一、未盡事宜
    本協定如有未盡事宜,雙方得以適當模式另行商定。
  十二、生效實施
    本協定自雙方簽署之日起三十日後生效實施。
  本協定於四月二十九日簽署,一式四份,雙方各執兩份。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代表  代表  汪道涵  辜振甫  唐樹備  邱進益
    上項介紹即可清楚了解當時辜汪會談的內容及簽訂內容,現即介紹當時所實寄的紀念封,紀念封1組2封分别由新加坡寄大陸及臺灣,印量僅1000套,早己分散到郵友手中,怪不得事隔22年就很難找了。
    (圖1)為紀念封銷新加坡1993.4.27日戳,寄北京背有北京、1993.5.4日、51(支)戳到達。

    (圖2)為紀念封銷新加坡1993.4.27日戳,寄台北蘆洲背有台灣、82.5.4日12時、甲1、蘆洲戳到達。



    參考資料:新浪網


                                2015.3.22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39708

                                                              大陸長江三峽封    ---   夏大緯
    大陸的郵票首日封在國內也有郵友收集,郵商因而也有引進出售,但大多為未實寄的集郵封,在國內未實寄的集郵封,應受限於較不符合參展條件,並不受歡迎,但在大陸早期及較少見的未實寄集郵封,則在拍目上、郵友收集方面並不受影響,還是有其需求此是兩岸差異不同之處,而真正的實寄首日封且寄台灣者,只有跟大陸郵友有交流或代辦者,才會互寄實寄的首日封,但大多也僅實寄一封為主,甚少會做較多數量留存,因此會寄台灣的大陸實寄首日封,較之大陸各地郵友互寄的實寄首日封,數量上會有很大的差異不同,了解者及之後應陸續會出現價格上的差異,現即介紹大陸長江三峽封提供給郵友參考。
    大陸郵電部於1994.11.4日發行「長江三峽」特種郵票一套六枚,面值分别為10分、20分2種、30分、50分、1元共2.3元,同時發行郵票小型張一枚,面值5元。郵票圖名分别為﹕白帝城、瞿塘峽、巫峽、神女峰、西陵峽、屈原祠,郵票小型張圖名為﹕長江三峽。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三峽在長江上游,為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縣南津關。三峽兩岸風光險峻秀麗、水力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的峽谷之一,今後十五年的時間里,中國將在長江三峽地區建設一系列的水電工程,這就是舉世囑目的三峽工程。
    (圖1)為長江三峽首日封2封、分貼6全票,銷長江三峽、中国上海、1994.11.4紀念戳。

    (圖2)為長江三峽首日封貼小型張票,銷長江三峽、中国上海、1994.11.4紀念戳。

    (圖3)為長江三峽首日封2封、分貼6全票,銷長江三峽、1994.11.4、北京紀念戳,及河南上街、1994.11.4日19時戳邮政快件寄蘇州,背有江苏苏州、1994.11.8日到達戳。



                           2015.2.19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