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会员集邮区
首页
搜索
帮助
导航
图库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1)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华邮网
»
地方邮史
»
江苏邮史(江苏省分会专版)
» 民国江苏省会始末(转自镇江政协网)
返回列表
发帖
李春光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李春光
当前离线
UID
649
帖子
2426
精华
0
积分
473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73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
最后登录
2016-3-25
认证会员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9-10-1 15:01
|
显示全部帖子
民国江苏省会始末(转自镇江政协网)
江苏
,
镇江
,
民国
,
政协
,
省会
本帖最后由 李春光 于 2009-10-1 15:14 编辑
镇江在民国时期,曾为江苏省会,时达
20
年之久。省会前后经历了“建制镇江”、“迁治苏北”、“侨置皖北”、“还制省会”四个不同时期,为研究民国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建制镇江”时期,系指民国十八年(
1929
年)二月,江苏省政府从南京迁至镇江,机关正式对外启用印信办公时起,至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十月止,省会从事建设的八年多时间。“迁治苏北”时期指日军侵华,镇江沦陷前夕,省政府从镇江撤往苏北,辗转江都,淮阴,兴化等地,“流亡”执政五年多时间。“侨置皖北”时期,指江苏省政府从
1943
年春,由江苏境内进入邻省安徽北部的阜阳公立桥后,“安营扎寨”二年半,隔省而治的时期。“还制省会”时期,指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日军投降和归还原建制施政,至
1949
年
4
月
23
日镇江解放的三年零八个月时间。至此,镇江列为省会
20
年(注一)的历史宣告结束。现将其四个不同时期情况简述如下:
一、建制镇江(
1929
年
2
月―
1937
年
10
月)
民国十六年(
1927
年),蒋介石另立中央,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四月十八日在丁家桥
16
号原江苏省议会举行成立典礼,由蔡元培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受印。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利用国家机器,进行反共和消灭武汉国民政府。五月一日即发出秘字
1
号公告进行“清党”,并列出需即通缉的共产党人名单,进行搜捕。在此基础上,对在南京政府势力所及范围内的各省政府和党务部门进行改组和重建,以维护南京政府的巩固和发展。
1927
年
4
月
26
号,南京政府首先任命钮永建、何应钦、叶楚伦、白祟禧等
16
人为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
5
月
2
日江苏省政府宣布正式成立,地点设在南京的湖南路。《省政府组织法》颁布后,政务委员会改为省政府委员会,钮永建为主席。时南京为首都并列为特别市,江苏省会必须在省辖境内另觅新址。至于应设在何处,委员中意见分歧,出现三种不同意见,一说设在苏州较为理想,另一说设在镇江尤为得宜,还有人认为设在扬州更为得当,且陈情述理,各执一词。为此,在民国十七年(
1928
年)七月十七日提交省政府第
80
次例会进行审议并进行投票议决,结果镇江得
6
票、扬州得
2
票、苏州得
1
票,通过镇江为江苏省省会,丹徒县改为镇江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七月二十七日发出第
701
号指令,正式批准镇江为江苏省省会。省政府立即着手省会迁镇事宜,八月九日成立省政府迁镇筹备处,由周爱吾任主任,地点设在镇江道署街原敏成学校内。省政府第
81
次会议又决议,新省会建设经费暂定为
100
万元。
筹备处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划,省府迁镇事宜基本就绪,方案经省政府核准。省政府和民政厅安排在原清代将军衙门办公(今市公安局和华联商场所在地),门前由北向南的一条路改名为省府路(今市政路)。省财政厅设在省政府东南侧的原清都统署(即抗英名将海龄的都统府,今市政路
40
号军分区招待所,名优士园),门前一条东西向的大路,定名为财政厅前(路)。省建设厅安置在原清代八旗衙门办公,继因该地大部分已作为江苏省第九师范所用,省政府遂拨款四万元,将该校迁至青云门的鼓楼岗,与镇江中学合并。该校设在八叉巷附属小学的东部作省农矿厅办公场所,农矿厅后并归建设厅,此处改设为江苏省保安司令部。省教育厅设在北门的县学内(今中山东路
8
号三五九医院)。
省政府还决议,省会迁镇后,省党部先安置在旧学宫内,待南门小教场新建的大楼建成后,迁至新址办公。民国二十一年(
1932
年)八月二十二日该楼建成(今解放路
21
号镇江中级法院即为其旧址)。
民国十八年(
1929
年)二月三日,江苏省政府令各厅处限
10
日内全部从南京迁至镇江,按指定地点办公。
省会设在镇江县第一区内,其范围西至金山河,界高资镇;东隔京岘山,界丹徒镇;南界黄鹤山及观音山;西南一角界烟墩山;正北滨长江。东西长约
11
里,南北阔约
7
里,面积约
77
平方里。依地域形势又可分城内、城外、小码头、河北四个部分。
省会迁镇后,省府着力于建设新省会,拟将省会区域改造划分成为行政区、工业区、码头区、商业区、旧市区、住宅区、学校区、园林区。首先,着手拆(城)墙、填(淤)河、筑(马)路,并制定了全面的省会建设计划。从民国十八年
(
1929
年)至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止的
8
年多时间,省会建设初见成效,城厢面貌大为改观,成为五百多年来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虽有的建设项目因政局改变而中缀,有的未能实现,但对后人却有所启迪。
此外还建立了省会警察局,下辖
7
个分局,
25
个分驻所。在省会境内镇江县设有第一区公所(署)下辖
48
个乡镇,专司保甲事宜。省会在东门外上方寺还建造镇江监狱,又名模范监狱。千秋桥街原清代守备衙门内改设江苏省临时军法承审处,还有法院、看守所,以强化司法机构,巩固其统治地位。
二、迁治苏北(
1937
年
10
月―
1943
年
2
月)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失利,苏、锡相继陷落,日机持续不断轰炸江苏省会,战火迫近,省会岌岌可危,省政府匆忙渡江撤往苏北,辗转江都、扬州、淮阴、兴化等地。十一月二十六日,国民党中央明令,战争前方各省主席必须以军人担任,以便统一指挥,顾祝同得以再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任江苏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实行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当时顾因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作战,无心于省政,且江苏大部沦陷,遂把主席职务交韩德勤代理,不久顾又辞去省主席等职务,中央于是另任命韩德勤为主席。时韩掌有军队达
8
万之众,占国民党在苏北军队兵力半数之上,实力雄厚。韩德勤任职期间,口头上喊国共合作,共御外侮,但行动上积极反共,不断制造矛盾磨擦,企图扼杀新四军革命力量,战斗时有发生。最为有名的黄桥战役,韩德勤动用了
29
个团、四、五倍于新四军的兵力,进攻黄桥,经过
3
昼夜的激战,结果韩军惨败。韩德勤狼狈逃往兴化,致电国民党中央党部声称: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军政机关均分散兴化、泰州、沙沟附近,四面受敌,进退失据,特此求援。韩军增援部队到达后,又一次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但仍遭惨败。韩德勤率领残部及省政府机关一万余人,滞留淮安、宝应、涟水之间的曹甸、泾口地区,后撤出苏北,越过长江,经溧阳进入皖北。
三、侨置皖北(
1943
年
2
月―
1945
年
8
月)
民国三十二年(
1943
年),省政府从江苏境内进入安徽省地区,在皖北阜阳西南
90
里公立桥李寨安营扎寨。省政府再次改组,精兵减政,由军政合一,改为党政军一体,将省党部与省政府合并,设秘书长一人,撤销原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各厅处,另设政务、军事、总务三厅,任命原民政厅长王公屿为政务厅长,原省保安副司令贾蕴山为军事厅长,孙天放为副厅长,陈雪尘、陈桂清为总务厅正、副厅长,还任命董汉槎等
9
人为省政府委员。直属机关人员由原省级机关的
400
多人裁减至
100
多人。不久国民党中央又委派王懋功为省政府委员、省主席,并兼任江苏省党部委员、江苏省三民主义青年团干事长、第十战区中将司令长官及苏北挺进军总指挥等重要职务,掌握了全省的党、政、军大权。
公立桥,临近淮河,在大别山北部,西邻河南省界,该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街市冷落。省府迁此后,市场隔日逢集,四方小贩云集,从十数里外前来赶集,进行物资交流,所需生产和日用品,应有尽有,这里成了公务员和江苏同乡以及官府太太的“购物天堂”。因公立桥地处险要,日军未敢轻举妄动前来进犯。省政府据此得以安心发号施令,继续执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方针。
1945
年
3
月奉蒋介石指示在这里召开过江苏各区县专员、县长、县党部及各挺进部队司令紧急会议,要和共产党抢夺江苏地盘,坚持反共到底。
四、还制省会(
1945
年
8
月―
1949
年
4
月)
1945
年
8
月
15
日抗日战争胜利,江苏省政府于
19
日由皖北的阜阳,经六安、合肥兼程入省境向省会镇江进发。
30
日抵达江浦时,接到命令需先代理接收南京,省府机关暂设在南京的相府营,并分派委员王公屿前往苏州,凌绍曾和张渊扬赴徐州接受伪淮海省政府,金仞千赴上海接收抗战时期伪组织划归上海的各个县。
9
月
12
日,省政府又从南京迁往苏州狮子林办公,总务厅、宣传处迁入拙政园,军事厅住三元坊,接收伪江苏省政府事宜,并派委员林栋先行进驻镇江办公。历时一月,省政府还治省会镇江。不久行政院第
717
次会议决议江苏省政府改组并恢复战前的原建制。任命省政府委员
9
人,除葛建时外的其余
8
人中王懋功兼主席,陈言兼秘书长,王公屿兼民政厅长,董辙兼财政厅长,陈石珍兼教育厅长,董赞尧兼建设厅长,钮长耀兼社会处长,贾蕴山兼省保安副司令(注二),此外又任命陈万里为卫生处长、程子敏为地政局长。自此省政府于
12
月
1
日前已全部正式恢复建制。关于办公地点,省政府、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和省保安司令部仍按战前原址不变,唯教育厅原址毁于战火,改在仁章路(今健康路)省社会处之西的一幢大楼办公。省党部仍迁回中正路(今解放路中级人民法院所在地)原省党部大楼原址。
省府还制后的施政方针以安定民生,绥靖地方为目标,并声称必须以肃清“匪患”(指欲消灭共产党)为首任。因此热衷于内战,横征暴敛,滥发纸币(注三),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省会镇江多次发生过求生存、要民主的工人罢工,教师索薪罢教,学生反对美帝暴行和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罢课斗争。为加强统治、压迫人民、扑灭人民爱国斗争的火焰,当局还成立江苏省特种刑事法庭,斗争形势相当尖锐复杂。
1949
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席卷江北,饮马长江,战火迫近南岸。尽管国民党当局仍鼓吹“长江天险,固若金汤”,但谎言毕竟遮盖不了事实,镇江全城人心惶惶,争相南逃的人与日俱增。连火车顶上都爬满了人,交通阻塞,火车无法正点开出。国民党官员眼看大势去矣,人人自危,高官达贵早有打算,就连江苏省会警察局长傅肇仁也借口身体不好,于
1949
年
3
月辞职,离镇江去杭州,不久竟当上了浙江省会警察局长(注四),而从湖南调来接替省会警察局长的张炳�也藉故拖延,一直未来就职。情况如此逼人,省政府不得不考虑早日迁往苏州,但当时省政府已非往夕,政令难行,无奈只有召开省厅处联席会议商讨,决定采取抽签的方式分批撤离镇江。
1
月
26
日、
27
日两日,省社会处、人事处、卫生处,首批迁往苏州。
1
月
28
日,省民政、财政、教育三厅统一行动当日搬迁结束。
1
月
29
日,省建设厅一日内必须全部迁达苏州。至
2
月
5
日止,除省保安团队和省会警察局以及省府、厅、处留守人员外,省会机关在镇江已形同虚设。
1949
年
4
月
23
日,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解放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江苏省会镇江,从而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结束了镇江作为省会的历史。
注一:
关于镇江列为江苏省会的时间年限,目前学术界尚存有两说。
一说:镇江列为省会,时间为
12
年。即抗日战争前的
8
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
4
年共
12
年时间,不应将镇江沦陷的
8
年时间包括在内。
一说:镇江列为省会,系国民党国民政府明文规定批准,直至
1949
年
4
月镇江解放省会未变。至于镇江沦为敌占区期间虽成立了汪伪政府,省会设苏州但从法制上和历史上均不承认这级政府,且江苏省政府在此期间仍行使其职能,全国版图上并没有抹去,故省会历史不能割断,应予连续,时间为
20
年另
2
个月。
以何说为准,尚待今后进一步探讨核定。
注二:
1945
年
10
月行政院第
717
次会议议决:江苏省政府委员为王懋功、陈言、王公屿、董辙、陈石珍、董赞尧、钮长耀、贾蕴山、葛建时等九人,除葛建时外,其余委员均分别兼任省主席、秘书长、省府、厅、处和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等职。
注三:
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通货膨胀,民不聊生。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印发钞票
14
亿,至民国三十四年(
1945
年)八年来物价涨了
318
倍。
民国三十四年(
1945
年)印发钞票
16560
亿,至民国三十六年(
1947
年)二年多来物价涨了
6
万倍。
民国三十七年(
1948
年)印发钞票
400
万亿,至同年底一年物价涨了
1000
万倍。
1937
年
100
元可买
2
头牛,至
1948
年底只能买几根牛毛,如去买米,
100
元还买不到半两米(十六两制),
100
元只相等于
0.353
两米的代价。
注四:
浙江省会警察局长傅肇仁,曾任江苏省会警察局长前后两任达十二年之久,在杭州解放前夕,乘海轮逃走,舟覆人亡。
收藏
分享
嗜書讀畫蕭窗聽雨 煮酒品茗坐榻觀山213200 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 李春光
信箱:jsjtl@126.com
电话:051982334326(办)
手机:13806146859
返回列表
结标&流标区
邮品交流区
华邮特别论坛
中国邮史研究会专版
江苏分会编辑部
湖南分会编辑部
浙江分会编辑部
网站公告
新手上路
投诉与建议
版主交流区
China Stamp & Postal History Forum
2017丁酉年生肖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
2010’全国一框网络集邮展览
网上大讲堂
华宇拍卖专区
布约翰华邮专版
通用邮票社
华邮网大众拍卖厅
拍卖行拍卖信息
结标&流标区
邮品交流区
邮品征求栏
传统集邮研究厅
大清邮票
大龙邮票
小龙邮票
万寿邮票
红印花邮票
蟠龙邮票
其它邮票
清代邮戳
清代邮资
清代邮史
客邮邮票
精华版
美国客邮
英国客邮
日本客邮
德国客邮
俄国客邮
法国客邮
比利时客邮
意大利客邮
客邮邮戳
客邮邮资
客邮邮史
工部书信馆
上海书信馆
汉口书信馆
重庆书信馆
镇江书信馆
九江书信馆
福州书信馆
烟台书信馆
宜昌书信馆
厦门书信馆
南京书信馆
芜湖书信馆
其它书信馆
书信馆邮戳
书信馆邮资
书信馆邮史
民国邮票
帆船邮票系列
孙像邮票系列
国币邮票系列
金圆邮票系列
银圆邮票系列
纪念、特种邮票系列
其它邮票系列
民国邮戳
民国邮资
民国邮史
人民邮政(解放区)邮票
苏区时期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邮史
解放区邮戳
解放区邮资
新中国邮票
玩转信销票
普、改、航、欠邮票
老纪特邮票
文革邮票
编号邮票
JT邮票
编年邮票
新中国邮戳
新中国邮资
新中国邮史
沦陷区政权邮票
华中邮票
华北邮票
蒙疆邮票
苏北邮票
伪满邮票
沦陷区政权邮戳
沦陷区政权邮资
沦陷区政权邮史
邮政用品
商埠邮政用品
大清邮政邮政用品
民国邮政用品
解放区邮政用品
新中国邮政用品
印花税票
《印花交流》专版
史前及清代税品
民国税票
解放区税票
新中国税票
外国税票
邮史研究厅
鉴宝(估价、鉴定)
邮品估价
真伪鉴定
其它通信机构
驿站
民信局
侨批局
文报局
军邮(含机要)
港、澳、台
地方邮史
北京邮史
天津邮史
河北邮史
山西邮史
上海邮史
浙江邮史(浙江省分会专版)
江苏邮史(江苏省分会专版)
山东邮史
福建邮史
安徽邮史
广东邮史
广西邮史
海南邮史
河南邮史
湖南邮史(湖南省分会专版)
平原邮史
湖北邮史
江西邮史
四川邮史(川渝分会专版)
重庆邮史
云南邮史
贵州邮史
西康邮史
陕西邮史
甘肃邮史
青海邮史
宁夏邮史
西藏邮史
新疆邮史
内蒙邮史
黑龙江邮史
吉林邮史
辽宁邮史
台湾邮史
其它地方邮史
自动化专区
机盖日戳
邮资机戳
电子邮票
自动化邮品交易区
现代邮品
邮政附加费
快件邮品
贺年片及企业金卡
极限片
原地集邮
文献
集邮文献
邮政文献
集邮文化区
邮会、邮展区
龙城邮学会
组集技巧
网上邮展
各地方邮会专版
集邮协会专版
火车邮史研究会
专题交流所
素材探讨
专题邮品交易
其它收藏品
古泉纸币
旧书文献
纸品杂项
华邮慈善行
其它区
新手升级区
曝光区
网友记事区
网站友情连接
历史栏目
四川地震赈灾义拍专版
赈灾义拍专区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