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13年第10期《上海集邮》编辑寄语 [打印本页]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13-9-14 21:55     标题: 2013年第10期《上海集邮》编辑寄语

渐入佳境 全国集邮联换届后,雷厉风行地重组了各专业委员会,发布规划、部署落实,此举对地方邮协也是一种鼓舞和鞭策。上海市邮协迁址以来,不畏酷暑,七八九月连续举行研讨会、培训班、座谈会等,并且形成常态化。座中白发长者渐少,登坛执麦者以盛壮年新秀为主,真吉兆也。

手段更新 数十年来,学者研究集邮史,主要从邮刊开掘,华东师大黄教授发扬垦牛精神,通读《申报》《时报》《新报》,挖出不少旧闻。退休不久的图书馆长金问涛更为惊人,他对百年前的各种非集邮类杂志(当年并无集邮专业杂志)统统翻阅了一遍。有位名家向我探询“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功夫?”问涛告诉了我“过去要花一年时间寻找的资料,现在只消一天就完成了。” 原来还是得益于工具的先进。

不忘历史 本期《申报》旧闻追忆日寇侵华施虐邮政暴行,所涉时期仅限抗战初期而非全程,盖因上海既已沦陷,“孤岛”也将淹没,铁蹄之下焉有报道自由。其后续故事就民国邮史研究者而言应不陌生。

何不重振 “海外网讯”载稿介绍新西兰邮票为旅游行业服务“不遗余力”,对我们不无启发。邮票在通信领域的作用正在衰减,除了在集邮领域创利增收外,正须同其他行业进行合作,就集邮观点出发,可从扩大广告信函使用邮票着眼,在不弃邮票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重新提高邮票的社会关注度。

病愈归来 陈健专稿《槌声响处》已停歇11个月,我们一度失去联系,甚至产生诸多遐想,还曾试请方翔替代,原来作者外出期间突患眼疾,一度“被屏蔽”,所幸现已痊愈,风采依旧,重新登坛亮相。

多方寻趣 邮政史集邮研究基本不涉封片的通信内容,但在阅读林霏开《偶拾》时,会忍不住想多知道些许寄信、收信人的情况。在集邮界外,搜罗“文献纸杂”者大有人在,收藏圈内,提倡各找乐趣。  (邵林)


作者: buer    时间: 2013-9-14 23:34

点点可敬!处处可研。
作者: zhoujinwu    时间: 2013-9-15 06:38

难能可贵《上海集邮》风采依旧,创刊至今每期都是以“邮”贯穿全刊,“邮”味始终很浓,而不像现在的其他一些集邮刊物,虽有华丽的外表,而刊物内容已经变身为收藏杂谈了。
作者: buer    时间: 2013-9-15 21:41

难能可贵《上海集邮》风采依旧,创刊至今每期都是以“邮”贯穿全刊,“邮”味始终很浓,而不像现在的其他一 ...
zhoujinwu 发表于 2013-9-15 06:38




    还是上海集邮好。

   许多邮刊广告太多,邮政目前以赚取集邮者的钱为主要创收手段。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3-9-15 21:57

好刊要顶。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13-9-16 20:08

难能可贵《上海集邮》风采依旧,创刊至今每期都是以“邮”贯穿全刊,“邮”味始终很浓,而不像现在的其他一 ...
zhoujinwu 发表于 2013-9-15 06:38



     一本邮刊真正的生命力,是它的内容,但愿不是金玉其外。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13-10-9 15:50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www.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