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6-26 8:33:47的发言: 以個人愚見,這人及其競拍者郵識可能一知半解,見有清封片常有混貼客郵,如此類推,便誤將這枚混貼法郵的極限視為珍品,高價競拍。當然希望有集極限片(原圖卡)的高手能指點迷津。(請小馬哥原諒,我不是說您不是高手,只是希望有更多人參與討論。)
呵呵~
田兄.我本来也不是高手.
我要学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FIP对极限的规则发起的比较晚.
具体什么时候我要查资料.印象中好象是七十年代吧.
忘记了,资料也没在手头.
所以,对于MC制作的标准要参照规则的下发时间来看,在规则下发以前,所有的不符合规则的MC是可以作为邮集素材参展的(当然这也要差不多才可以,首先片土,邮票,邮戳要一直或者相关).规则下发以后,FIP对制作MC的制作有了强制性的要求.例如票必须贴一张,片图的图案要大于明信片面积的75%(好象是,记得不太清了),还有就是明信片版本的问题,要尽量使用票发行以前的明信片,还有就不不能使用"原图卡",也就是完全按照邮票图制作的明信片.另外还有很多的条条框框.在集邮者自己也自发的兴起很多制作的要求,例如尽量要使用摄影片等等.
我上面之左翼说明早期明信片人为的极少见,是因为早期人们根本没有MC的制作意识.我们所说的早期片基本上是从普通的实际明信片中掏得,在普通的实际明信片中能找到票片戳一致或者相关的片的概率是极小的.所以早期MC是很珍贵且难得的.
当然早期也有一些人为的MC,但那只是当时的集邮者处于兴趣自己做着玩的.但他们当时不可能有制作MC的意识.只是碰巧找到跟邮票相关的明信片,就贴了邮票盖了戳而已.
个人感觉MC是一种为了集邮而集邮的邮展门类,所以我一直也不大喜欢.它的主要价格就在于艺术价值和美观的价值,应该跟实际邮政的关系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