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上海中華書局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介紹中華書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國古籍的專業出版社,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11日成立,1949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國大陸的中華書局又分成三個部分:北京中華書局、上海辭書出版社和上海中華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華書局印刷所)。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當時任商務印書館出版部主任的陸費逵與戴克敦、陳寅等約請編輯人員秘密編寫新教科書。191211日,中華書局與中華民國同時成立,由陸費逵、陳寅、戴克敬、沈頤等集資創辦於上海,原是一個綜合性出版社。在全國各大城市如南京、杭州、廣州、太原、天津、北平、青島、重慶、梧州等地設有分局四十餘處。開業後,中華書局提出「教科書革命」和「完全華商自辦」的口號,與商務印書館競爭。首先出版的《中華教科書》,以其國旗圖案搶占了大部分教科書市場。

    1913年,英屬香港分局及新加坡分局成立。更擁有大印刷廠三所,其一為香港印鈔部,擁有當時世界最新、最大的凹凸版機,專印凹凸版,如:有價證券、鈔票、郵票及印花稅票等,享譽海內外,在文化界有不可抹滅的貢獻。之後文明書局、民立圖書公司和聚珍仿宋印書館併入中華書局,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民間第二大出版機構。

    1949年後,大陸的中華書局在被充公,英文名後來也由「Chung Hwa」改為「Zhonghua」,而香港分局及台灣分局因為仍然由一貫的人事持有,一脈相承,英文名由始至今沒有變更。


(圖1)為七版帆船貳分片、加貼半分,銷吳縣(蘇州)、廿二年三月十九日二十時、WUSHSIENSOOCHOW)戳,寄上海中華書局背有SHANGHAI、廿二年三月二十日十一時、上海(七)戳到達。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7.5.29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青島文德女中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介紹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簡稱青島第二中學、青島二中,是青島市的一所高中,校址坐落於嶗山區松嶺路70號。青島二中是一所有80多年歷史的老牌名校,歷年的入學錄取成績、高考成績、競賽成績都保持青島市第一,一般被公認為青島最好的高中。校慶日為每年的88日。

  1925年青島市公立女子小學校(現青島江蘇路小學的前身)中設立女子中學班,為青島二中的前身。第一批錄取的學生共有25人,校長是連索蘭卿女士。

  1926年秋,又增加一個女子中學班,學生增至45人。

  19278月由於班次的增加,小學內已容納不下,女子中學班遷出,設公立女子中學校,校名為"膠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學"。暫租用觀海二路民房(現觀海二路25號)為校址,校長由國文教員李岫華女士擔任。

  19287月因招收新生,所租用校舍又容納不下,於是再次遷出,由膠澳商埠政府撥湖南路14號房產一處(現湖南路31號)為校舍。共有學生三個班,計37人,職員5人,教員7人,常年經費一萬元。

  1929年秋青島市政府成立,校名改為「青島特別市市立女子初級中學」。第一屆初中畢業生共計9人。

  1930年秋遷至萊陽路26號(即太平路2號,現在青島育才中學校址)。該址原為私立青島中學舊址,系實業家劉子山先生籌款創辦。內有教學樓一幢。遷校後增設高級班,改校名為市立女子中學,學生達290人,各項設施亦有所增加。

  1933年因學生逐年增加,規模日益擴大,又新建教學大樓一幢、大禮堂一座、教職工宿舍30餘間。1933年教職員共26人,學生高中69人,初中176人,畢業生初中33人、高中11人。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抗日戰爭開始,青島市各級學校全部停頓。

  1938110日,日軍攻占青島。

  1938117日日軍成立青島治安維持會,19日在維持會內成立了教育籌備處。這時萊陽路校舍已為日軍占用,就暫用朝城路小學校舍暫為女中校址,任命連索蘭卿為校長,並改校名為「青島治安委員會會立女子中學校」。於89日、30日兩天舉行學生入學儀式,兩次招生共收183人,於916日開學。

  1939110日日軍成立青島特別市公署,維持會會立各級學校一律改為市立,學校由此改名為「青島特別市市立女子中學校」。

  194482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日偽當局為了統一學校組織以便於管理起見。把由教會辦的聖功女中、文德女中收歸市辦。改名為第二女子中學(聖功)、第三女子中學(文德)。因此,原市立女子中學又改名為「青島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校址仍在朝城路。

  19458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國民黨政府接收了青島,恢復了戰前設立的教育局,並對學校進行接收。接收後將市立女子第一中學的校名恢復為戰爭前的市立女子中學,校址仍在朝城路。國民黨接收前高初中共有13個班,學生共有621人。接收後增加到23個班,學生1427人,因教室不敷分配,改為二部制上課。

  1946年秋被美軍占用的萊陽路校舍幾經交涉騰出,學校於194611月遷回。

  194962日共產黨政府接收青島,63日軍管會接管小組接管學校,接管小組由王恆珍、王玉珍、林靜三人組成。市長馬保三任命遲欣圃為校長,羅芒為副校長,王玉珍為教導主任,王景嫻為教導副主任,杜祝三為總務副主任。女中與校址在大學路的嶗山中學合併,從此初中部開始有男生,校名改為青島市立第二中學。大學路原嶗山中學校址設為分院,部分初中班和男生宿舍安排這裡。從此二中校舍擴大,擁有本院、分院兩處校園。另外在常州路有教職工宿舍五棟。


(圖1)為西式封貼1000元郵資符資,銷山東青島(丁)、卅六年十月十九日戳,航空寄北平背有北平、卅六年十月廿二日戳到達,正面銷「貴户係在北平第(8)郵政投遞區、請通知寄件人以後來信註明區域可使投遞迅速」宣傳戳,該封由青島文德女中寄北平盛新女校,上網查北平盛新女校得知盛新中學與佑貞女中舊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教場胡同24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帝在西苑設教場,訓練八旗軍隊。該教場即今盛新中學與佑貞女中舊址所在地。盛新中學、佑貞女中,原來是法國天主教仁愛遣使會下屬的兩所中學。西側是佑貞女師教學樓,建於1917年,建成不久便改為佑貞女中。1923年在該樓東側又興建了另一棟教學樓,即盛新男中。1952年兩所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合併為「和平中學」。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7.5.29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國立南京中央大學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介紹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於1921年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創校,創校之時稱為國立東南大學(東大),至1928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被中共接管後改名國立南京大學,在1952年南京高校院系調整被拆分為多所高校。2006年,中央大學舊址錄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大創校之初,師資鼎盛,理科、農科教員有80%留洋,全中國首個生物系更在東大創系。史家有言「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以科學名世」,故兩校皆列入民國四大名校。


國立中央大學源於1902年開始籌建的三江師範學堂,1905年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停辦。1914年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開學。1921年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各專修科組建國立東南大學,1923年南京高師全部併入。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等江蘇省9所專科以上學校合併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江蘇大學,同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西遷重慶,1946年還址南京。19498月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去「國立」二字改稱南京大學。1952年該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的院系調整中與金陵大學等校有關院系合併調整,成為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航空學院、南京林學院、第五軍醫大學;1962年國立中央大學在台復校。在海峽兩岸共衍生出多所高校。


歷史

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19021911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1923

國立東南大學(19211927

國立中央大學(19271949

    19273月,北伐軍攻占南京,6月,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原由該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和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及江蘇境內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四所公立專門學校,在首都南京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受當時的政治氛圍影響且南京在北伐攻克順序中位居第四,並帶有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之涵義而命名之。初設九個學院:農學院、文學院、工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學院、商學院、自然科學院、醫學院和哲學院;不久哲學院改為哲學系隸屬文學院,社會科學院改為法學院,自然科學院改為理學院,即設農、文、工、教育、法、商、理、醫八個學院。

    19285月定名國立中央大學19326月國民政府國立中央大學整理委員會將中央大學商學院獨立為上海商學院,將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為上海醫學院。19355月,中央大學在南京重建醫學院。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11月中央大學西遷重慶沙坪壩,在重慶大學借出的松林坡建造校舍開學,後又在柏溪建供一年級新生所用新校區。醫學院遷成都華西壩,借用華西大學校舍。抗戰時期在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等校投筆從戎參加青年軍的學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當時,「韓國臨時政府」便設在中大校內,松林坡民主牆右側。國立中央大學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學府。中央大學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教授陣容之強,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1942年和1943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聲譽卓著,具有特殊貢獻」的「部聘教授」45人,中央大學入選12人,超過其總數的四分之一。中央大學一校的經費,相當於北京、清華、交通、浙江四校的總和。抗戰初期開始的全國大學名校「聯考」統一招生中,全部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將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來填報。1941年中央大學設有七個學院(農、文、工、師範、法、理、醫),一個研究院,五十六個系科,九個研究部,一個專科學校,一個附屬中學,以及醫院、農場、工廠等一系列下屬單位;有專職正、副教授183人,講師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學生3153人,全校開設課程共829種。1947年,中大擁有741系及科組、23個研究機構。194611月,國立中央大學遷回南京。

    19404月,汪精衛政府在南京成立「復校籌備委員會」,「恢復」中央大學,不久遷至金陵大學舊址(校址在今南京大學北園東半部分),有人稱之為「汪偽中央大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南京的「中央大學」解散,遷回的中大與金大協商,圖書雜誌歸金陵大學,儀器設備與檔案由中大接收。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師生走出校門慶祝「南京解放」。1949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57日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員接管國立中央大學。8月國立中央大學被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


(圖1)為國立南京中央大學西式封,貼64分郵資(4分票齒孔移位、民國20.2.1日起至20.7.1日前,國際信函郵資初重20公克為20分、續重每20公克為12分、該封續重2單位即20分+24分+掛號20分共計64分符資,另此郵資只使用5個月時間相當短暫),銷NANKING、二十年六月二日、南京戳,掛號背經SHANGHAI1931.6.3日、上海戳,寄美國1931.6.29日及1931.6.30日到達戳。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7.5.29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南京靈光報社
夏大緯


基督宗教在中國內介紹賈玉銘(1880-1964年),中國基督教福音派的著名神學家、神學教育家、解經家。字德新,號惺吾。山東安邱縣人。年少時即信奉基督。1904年,畢業於美國長老會宣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5-1920年)在登州府(今蓬萊)創辦的長老會文會館(齊魯大學前身)。同年被按立為牧師,開始在山東基督教長老會做傳教工作。1915年在金陵神學院任教。1919年,在華北神學院任副院長兼教授。

    20年代賈玉銘創辦《靈光報》雙月刊,30年代在南京負責靈光報社工作。1930年任金陵女子神學院院長。1936年金陵神學院和金陵女子神學院合併,辭去金陵女子神學院院長職。193610月,在南京創立中國基督教靈修學院,旨在培養全心奉獻,靠信心生活的傳道人。抗戰爆發,靈修院被迫遷往大西南,幾經轉折,最後落定在重慶南岸,繼續培養學生。1945年遷回南京,1949年遷到上海,直到1956年被關閉前一直主持工作。

    1948年,賈玉銘應邀參加在荷蘭舉行的世界福音會議,並當選為副主席。19548月,被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六位副主席之一。1964412日病故於上海,享年86歲。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神道學》、《基督聖迹》、《完全救法》、《路得記》、《小先知要義》、《使徒傳道模範》、《約翰福音講義》、《宣道法》、《教牧學》、《靈修日課》和《聖經要義》等十餘部。曾編輯出版《靈交得勝詩歌》、《聖徒心聲》等四本讚美詩。


(圖1)為二版帆船壹分伍釐國內片、窄片字,NANKING九年六月十九日十時南京(五)戳,由南京螺絲灣靈光報社寄塩城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基督宗教在中國


                             2017.5.29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上海美以美會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介紹美以美會差會(Ame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是美以美會(美國北方的衛理宗教派)向海外傳教的差會組織,曾向中國等國家派遣為數眾多的傳教士。


美以美會對華傳教開始於1847年。先鋒傳教士柯林(Judson Dwight Collins)熱切地懇求該會前往中國傳教,當他得知沒有財力可以提供時,他寫道:“Engage me a passage before the mast in thefirst vessel going to China. My own strong arm can pull me to China and cansupport me when I arrive there.”如此的熱情令人無法抗拒,於是在這一年,柯林和懷特(Moses Clark White)兩位傳教士被派往開埠不久的通商口岸、福建省省會福州,不久又有希赫克(H. Hickok)麥利和(R. S. Maclay)等宣教士前來幫助,正式展開福音事工。他們在福州焦急地等待了10年之久,努力終於得到了成果,擴展為6個大的區,包括60個傳教站。該會的印書館相當繁忙,在1888年一年中發行了14,000頁的傳教作品。差會還在長江中下游沿岸長約300英里的地區的九江、鎮江、南京、蕪湖等城市開闢了傳教站。在北方,美以美會進入北京、天津、泰安和遵化,並開設了學校和醫院;該會還向西擴展到距離海岸線1,400英里的重慶。到1890年,它擁有32名傳教士,17名單身女傳教士,43名本地牧師,91名未受聖職的本地助手,還有4000多名領聖餐者。

    1939年美國衛理公會合併後,三會併稱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The Methodist church in Republic of China),中央議會設在福州天安堂。19471117日,衛理公會在福州天安堂舉行來華宣教百週年慶典。全國已成立9個正式年議會;除了華東年議會(上海、蘇南、浙北一帶吳語區)是原監理會開闢,其餘8個都是原美以美會開闢。會友超過十萬,90%以上屬於原美以美會。另外還有臨時年議會,張家口年議會,原來屬於美普會


華中年議會(CENTRAL CHINA CONFERENCE

傳教站:鎮江(1884)南京(1887)蕪湖(1895)

著名教堂:南京估衣廊城中堂、昇州路111號衛斯理堂;鎮江大西路福音堂(1889年)、小碼頭福音堂(1932年)蕪湖二街狀元坊教堂

上海辦事處(1903)

教育: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南京金陵大學附中、匯文女中、鎮江崇實女中

醫院:蕪湖弋磯山醫院,鎮江保黎醫院


(圖1)為上海美以美會西式封貼2分郵資(國際印刷品符資),銷上海、1924.10.420時、SHANGHAI機戳寄美國。

圖1.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7.5.29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珠浦電燈廠
夏大緯


珠浦電燈廠,民國工業的“建築地標”|老小孩社區內介紹珠浦電燈廠本是一座青紅磚相間、二層三開二進深的仿歐式建築,樓頂是獨具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半圓頂飾,四個西洋造型的尖頂立柱又分佈兩旁,大門則是半圓形拱門,拱圈上留存堆灰洋花及“珠浦電燈廠”幾個大字。整座建築占地約500平方米,高大寬敞,可謂中西交匯,莊重典雅。內設辦公室、會客室、宿舍等,特別是底層安放發電機的那一間,預先在地下打下了很多木樁,使其不致因震動而影響整個樓層。


珠浦電燈廠創辦於清宣統三年(1911)10月,由江蘇丹徒人馬幼眉在漕港灘投資10萬銀元,開設“余豐碾米廠”,以碾米附帶發電,供本鎮部分商行、機關團體夜間照明用電,原動力為臥式單缸60匹柴油內燃機。事隔一年至1912年改為50千伏安發電機,本鎮居民開始用電燈照明,開創了本縣百姓用電之先。民國八年(1919),又與青浦南門觀明電燈公司合併,改名為珠浦電燈廠。據說,當時“珠浦”掛牌,青浦城內一些紳士極為不滿,認為青浦管轄朱家角鄉鎮,理應改為“浦珠”電燈廠才對,於是一張狀紙告上了法庭,後在馬幼眉的伯父顯赫人士馬相伯斡旋下總算得以平息。


隨著電力需求的日益增長,珠浦電燈廠又投資引進175千瓦交流發電機,並架設高壓線路輸電至青浦城內,當時裝置電燈共計2000餘盞,每盞月收費1元,同時改進經營管理,延長供電時間,推行電錶計費。

    19332月,珠浦電燈廠創始人馬幼眉病逝,由其子馬奉璋接替,真是“將門出虎子”,馬奉璋年輕有為,才略過人,接手次年就大手筆向上海華商電氣公司購電,架設30千伏高壓輸電線送至青浦朱家角,因他精於計算,心裡自有一本賬,明白購電成本要比自己發電還低,買得越多則成本越低,賺頭也越大。這時珠浦電燈廠也走向了最輝煌的頂峰,供電區域擴大至天馬山、佘山和陳坊橋一帶,很多工廠作仿紛紛由柴油動力改為電力動力,為全青浦縣近代產業的發展作出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圖1)為七版帆船貳分片下右處帶切割線、加貼帆船半分票銷江蘇廿二年四月十四日青浦戳,由珠浦電燈廠寄南京、有南京(甲)、廿二年四月十五日九時、NANKING戳到達。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珠浦電燈廠,民國工業的“建築地標”|老小孩社區


                             2017.5.29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上海偉民郵票社
夏大緯


上網查趙涌在線曾成交民國時期上海偉民郵票社曾出版《郵票拍賣目錄》一冊(圖1),另在「古今寶–網誌–yam天空部落」內則有介紹「黃浦郵票社」是上海郵商包志良於1928年在南京東路129號創辦的,後來改稱「黃浦郵票公司」。最初開設於上海巨籟達路晉福裡寓所,不久成立郵部,租用上海郵箱877號。1939年,黃浦郵票公司又在上海南京路262號亨達利鐘錶店3樓設立門市部。包志良的弟弟包偉民也從事郵票生意,最初設店為「偉民郵票香煙畫片社」,地址在上海八仙橋恆茂裡南街口。後來改名為「偉民郵票古幣公司」,地址在上海林森中路650號,租用上海郵箱4026號。包志良曾以上海「黃浦郵票社」的名義,於19395月創刊《集郵雜誌》,16開大型本,但是只出版了兩期,便停刊了。第2期出版於193961日。包志良曾任新光郵票會理事。對於包志良、包偉民兄弟倆,上海集郵界當時稱他們為「包氏兄弟」。

圖1.jpg



(圖2)為中式封由偉民郵票社寄香港,背貼1750元郵資(航空掛號符資)銷上海(十八)、1947.10.2711時、SHANGHAI戳航空掛號寄香港

圖2.jpg


圖3.jpg




參考資料趙涌在線


古今寶–網誌–yam天空部落


                              2017.5.29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寄華壹氏葯房封
夏大緯


(圖1)為青島市工業會中式封背貼1萬元郵資(印刷品郵資符資),銷山東、卅七年九月十一日、青島(丁)戳,寄當地華壹氏葯房附設製葯工廠。

圖1a.jpg


圖1b.jpg



青島市檔案館的介紹為﹕【1929年,在青島的經濟繁華路段---四方路和濰縣路拐角處,一座非常氣派的四層樓房---"華壹氏樓"拔地而起,在這座樓的一層由華人開設的"華壹氏大藥房"也正式開業。"華壹氏大藥房"取中華第一家之含義,意與洋人比高低。華壹氏大藥房的經營理念為"貼近窮人、追求品質、產品創新"。除經營西藥、調配開業醫生醫囑處方外,還建立了製劑室,即所謂前店後廠。由於華壹氏大藥房貼近普通老百姓,精于經營,貨真價實,很快就揚名島城,因此收益豐厚。後華壹氏大藥房又在上海開設了分店,開始跨區域經營,在島城開了先河。

    1954年華壹氏大藥房與島城其他四家藥房合營成立了青島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在中國大地上席捲而起,在山東省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由國家第一批執業藥師之一(島城當時僅有三人)---茹慶錦先生發起,在全山東省率先突破醫藥經營體制的束縛,於19985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由員工控股的股份制企業,成為全省首家新型體制的醫藥企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醫藥界引起轟動。由於種種原因,這家新型的股份制企業歷經磨難。2002年在克服了重重困難,戰勝了種種阻撓之後,在青島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幫助和支持下,華壹氏大藥房連鎖公司宣佈成立,華壹氏進入了跨區域經營的嶄新階段。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華壹氏發展成擁有二十多家連鎖門店,遍佈平度、即墨、膠州、黃島等,年營業額近三千萬元。華壹氏大藥房在醫藥零售行業實行會員式服務,是島城醫藥零售行業之首創。這也充分體現了華壹氏"溫馨誠信,濟世行善"的經營理念。優質的服務,必將得到良好的回報,必將為華壹氏的市場競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青島市檔案館


                                   2017.5.14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廣學會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介紹廣學會(1887-1956年),是英美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的出版機構。1887年在上海成立,前身是1884年成立的同文書會(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1949年會中外國人撤離中國。1956年與其他基督教出版單位合併,組成中國基督教聯合書局。


廣學會的書籍對清末維新運動和清末新政產生很大影響。自光緒十六年(1890)到宣統三年(1911)共約400種,初版、重印合計共達100多萬冊。戊戌變法時期光緒皇帝為了解西學和參考西法,找來閱讀的129種新書中,其中89種為廣學會出版。


發起人是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他聯絡林樂知、慕維廉(W. Muirhead, 18221900)等人發起創辦,並邀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任第一任會長(當時稱總理),韋廉臣自己任督辦,後稱總幹事,主管日常工作。1890年韋廉臣病故後,次年由英國浸信會傳教士李提摩太主持到1916年,時間長達25年。主要成員還有艾約瑟、丁韙良、李佳白等。


廣學會出版的刊物主要有《萬國公報》(18741907)(林樂知主編)、《中西教會報》(189119171912年後稱《教會公報》)、《大同報》(19041917)等。其中《萬國公報》是近代中國介紹西學內容最多、影響最大的刊物之一。廣學會先後出版過韋廉臣的《格物探原》,李提摩太的《七國新學備要》、馬懇西的《泰西新史攬要》、林樂知的《中東戰紀本末》等書籍。其中《泰西新史攬要》由李提摩太和蔡爾康[2]18511921)合譯,1895年出版。內容是19世紀歐美各國各國變法圖強的歷史,出版後風行一時,印行3萬部。《中東戰紀本末》由林樂知和蔡爾康合編,1896年出版。內容為甲午戰爭的資料、評論彙編,其中有林樂知等人對中國時局的評論,對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戊戌變法的先聲。民國之後,出版過《共產主義之研究》、《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等書,對共產主義表示不贊同。


廣學會的出版物最初由美華書館和申報館經銷,以後委託申昌書畫室和格致書室代銷,並在北京、南京、鎮江、重慶、福州等各大城市及朝鮮設立了35處經銷點。廣學會書刊的出版有國外教會捐款,因此經常有贈送書刊的活動。早期主要是由傳教士到各地科舉考試的場所分送,以後又改向各級官員及各地學校分送。同時還採取一種會員制度,入會者可免費收到年內出版的所有書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廣學會遷往成都。抗戰勝利後,廣學會遷回上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廣學會的外國人撤離中國。1956年與其他基督教出版單位合併,組成中國基督教聯合書局。


(圖1)2.8000.0008.Xi.29. 版代辦所匯票信封,貼孫中山像上海大東三版伍萬圓票1枚、孫中山像渝中央版貳拾圓票永寧一次加蓋改作壹萬圓3枚,郵資共80000元,銷湖南、卅七年九月七日、浯口戳(湖南浯口為代辦所、靠近長沙),寄上海正面有上海(巳)、1948.9.11日、SHANGHAI戳到達,郵資同上國內信函郵資每重20公克為15000元、雙掛號費為65000元,共計80000元郵資符合正確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7.5.18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江西景德鎮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介紹﹕景德鎮市是中國江西省東北部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北與安徽省交界。全市總面積5256平方千米,2010年常住人口1,587,477人。景德鎮陶瓷非常有名,素有「瓷都」之稱,是江西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景德鎮也是中國重要的航空器生產基地,航空產品為直升飛機,尤以「直-8」系列直升機著名。景德鎮被官方授予多項榮譽稱號,如:「文明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被媒體評為「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景德鎮19822月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景德鎮在春秋時期地域範圍屬於楚國東部,秦漢時分別屬九江郡番縣和豫章郡鄱陽縣轄地。景德鎮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名稱是從東晉開始的,叫作新平鎮。唐代時期,稱謂幾易其名,621年置新平縣;716年設新昌縣,又稱昌南鎮;742年新昌改名為浮梁。此後景德鎮一直屬浮梁縣管轄。民間傳說北宋時期,昌南瓷器憑其材質優良,獲時任皇帝宋真宗徵為御用瓷器──所有瓷器產品僅供朝廷使用,並於1004年以其年號「景德」把昌南鎮重新命名為景德鎮。

    1278年,元朝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1369年,明設景德鎮陶廠,宣德年間,再設景德鎮御窯廠(御器廠)。到十九世紀(清末),景德鎮正式立鎮,1910年成立江西省瓷業公司。1934年,中國共產黨在景德鎮成立蘇維埃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429日將景德鎮從浮梁縣分立,1953年為江西省的省轄市,隨後將浮梁縣併入市轄範圍。按照慣例最初確立的城市名稱為「景德市」,但由於當地著名的燒瓷歷史而將原來的通名「景德鎮」全部併入城市專名,命名為「景德鎮市」,成為該地迄今的名稱。1983年上饒地區的樂平縣劃入景德鎮,1988年,浮梁縣併入。


(圖1)為中式封背貼帆船票3分,銷景德鎮、十年八月八日戳,背經黟縣(甲)、十年八月十一日戳,寄安徽、十年八月十二日碧山(由左至右較少見)戳到達

圖1a.jpg


圖1b.jpg



(圖2)為二版帆船壹分伍釐國內片、窄片字,銷景德鎮十四年八月十二日戳(年份較不清),寄績溪有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到達戳

圖2a.jpg


圖2b.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7.5.18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郵寄公文欠費存根
夏大緯


(圖1)為西安府郵政局、郵寄公文欠費存根,銷陝西、二年八月三十日、紫陽縣戳。

圖1.jpg



                             2017.5.14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河北昌黎貴貞女學校
夏大緯


百度百科內介紹﹕貴貞樓位於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利用庚子賠款於清宣統二年建立的成美學館(今為匯文二中)院內西北角。該樓建築面積476.76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帶閣樓,八角尖頂。一層前有帶頂的明廊並用廊柱,精巧、別致。貴貞樓外觀俊秀典雅,總體體現歐式建築風格,而明廊圓柱則明顯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元素。


現在貴貞女學館的其它建築已毀,僅存該樓,故稱其為貴貞樓。當時,貴貞女校與同是美以美會于1910年利用庚子賠款設立的教會學校成美學館相毗鄰。這兩所學校均由美以美會委派校長執掌校務,前幾任均由美國人擔任校長。從1917年起,間或有中國人擔任校長。1927年,成美學館改教會辦學為社會辦學。之後,貴貞學校也進行了相應的改制,稱私立貴貞女子中學。1942年,私立昌黎匯文中學和貴貞中等美國教會創辦的學校被日偽政府強行接管,在日偽統治下,貴貞受到極大的摧殘,匯文、貴貞兩院之間的院牆被打破。19421月併入縣城北關冀東區昌黎女子師範學校,校舍歸於匯文中學所有。

    195212月,私立昌黎匯文中學正式由人民政府接收,改為河北省昌黎中學。1976年,該樓經過了唐山大地震的劫難,東牆略傾。1978年匯文二中在其外做加固牆。貴貞樓自建立以來,經過了近百年的滄桑,貴貞樓見證了舊中國的屈辱史,見證了立志救國的愛國教育和學子的奮鬥史,見證了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史,也見證了中美人民之間的友好史,她的文化價值是不可替代的。現在貴貞樓依然完好的聳立于匯文二中院內,展現著百年前貴貞女學館的一角景象。20041022日秦皇島市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1)為西式封貼帆船改值壹分票4枚,郵資共4印刷品郵資符合,銷河北、廿四年十二月七日八時、昌黎戳,背經天津同日機戳寄美國,背面印有「河北昌黎貴貞女學校」字樣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2017.5.18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王潤貞先生
夏大緯


上網搜尋找到﹕王潤貞曾任偽中華民國民政廳長,後任汪精衛政權外交處長


(圖1)為西式封貼烈士1分票銷河北通縣、廿六年一月十日戳寄日本,背另有河北通縣、1937.1.10日戳,該封除為印刷品1分郵資較少見之外,封內另附有王潤貞賀年名片

圖1.jpg


圖2.jpg


圖3.jpg




參考資料﹕網路上資料


                       2017.5.18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廣東南昌市回執
夏大緯


(圖1)為回執銷廣東、廿三年十一月七日、南昌市(代辦所、近台山)戳及廣州、1934.11.9日、CANTON戳。

圖1a.jpg


圖1b.jpg



                              2017.5.14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唐拾義藥廠
夏大緯


百度百科內介紹唐拾義(1874-1939),男,名振之,三水人。“唐拾義藥廠”創始人。青年時在廣州博濟醫院學西醫。1912年在廣州開設醫館,掛牌專治喘咳症。後創辦唐拾義父子製藥廠,任經理。1919年赴滬設診所。1924年開設上海藥廠。此後在天津、香港、漢口等地設分廠,並在廣州設增壽堂,經銷產品。善於經營,獲利甚巨。其藥廠是近代中國著名藥號之一。1939年秋在滬病故。


唐拾義熱心於醫藥事業和家鄉教育事業,並且作出一定的貢獻,而尤以醫藥事業為最。唐拾義在廣州和上海創辦了兩間藥廠,名為“唐拾義藥廠”。這是我國時間較早,規模較大成批生產西成藥的藥廠。該藥廠創制了一種名藥唐拾義發冷丸。(又名唐拾義瘧疾丸),對治療瘧疾卓有成效。因而當時暢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舊中國東南沿海瘧疾流行,患者極眾。“發冷丸”對解除人民群眾的瘧疾病苦,康復身體起了極大作用。唐拾義藥廠生產多種新藥,如“拾義疳積散”、“唐拾義久咳丸”和“唐拾義止痛片等,這些藥品當時也暢銷全國。唐拾義藥廠生產的藥品由於藥效好,銷路廣,盈利多,後來在天津、香港等地又創辦新廠。


唐拾義又與陳少霞合作,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支藥物牙膏——“二友牙膏”,國暢銷國內外。


唐拾義在家鄉親手創辦一間維德學校.該校坐落保安鄉白泥布村西頭,與秘魯華僑澤波堂別墅緊鄰,占地面積一千餘平方米。學校教室、課桌、教學儀器齊備。教師從廣州等地聘請回來,學生每學期達五六百人之多,對本村及唐姓的學童免收學費,對外來的學童也能視其困難情況減收學費,且可在校寄宿。維德學校是當時三水縣師資、設備較齊全,規模較大的一間學校,唐拾義對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唐拾義有數子,長子唐太平,留學法國,攻取醫學博士學位,曾在上海經營唐拾義藥廠,次子唐歐洲是藥學專家,又頗善經商其餘各子如唐美洲、唐非洲、唐十洲亦學有所成。上述各子皆分居香港、加拿大等地。


唐拾義,原名振之,18747月出生于廣東三水縣白泥埠。清末民初,西醫西藥已隨教會傳入中國,唐拾義年輕時便在廣州博濟醫院學習西醫,他聰明好學,成績優異。1912年,他在下九路華林街自設醫館,善治咳喘,名漸傳揚。醫務之餘在家自製久咳丸、哮喘丸,為保密不宣藥方,不雇幫工。但是,唐拾義很重視宣傳。除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外,又在包裝藥名前加上“唐拾義”字樣,出診乘的轎子布篷上也標著“唐拾義大醫師”的大字。後來求醫者眾需藥量增,須擴展診所及製藥工廠,才遷址到下九路旺地,自任藥廠經理,長子唐太平任副經理,掛上“唐拾義父子製藥廠”大招牌,且雇用職工。為進一步擴大經營,唐拾義於1919年在上海投診所。人地生疏,怎樣才能在滬“揚名顯藥”?他的招數是在報紙上刊一則《啟事》:“本醫師于來滬後失一愛犬,尋獲送還者重賞銀洋100元。”唐拾義的名聲價不脛而走,求醫者也大增。1924年在愛多亞(今延安東)路設廠製藥,規模比穗廠更大。銷路大開後又在天津、漢口、香港設分廠,以上海為總機構,廣州的“增壽堂藥房”為支機構。


革新設備是藥廠發展製藥業的關鍵,1931年唐拾義率先於滬、穗二廠採用機器製藥。接著他研製新藥“發冷丸”、“疳積散”成功,包裝除藥名冠以“唐拾義”記號外,還有他本人橢圓形半身像。為使一些主藥原料(如鹽酸麻黃素)不用進口減少成本,他在滬西設廠試驗提煉出麻黃素及驅蟲中藥使君子的有效成分,所以他的藥品代替了價格昂貴、不便攜帶、無中文說明、廣大農民難以接受的外來藥,而暢銷全國城鄉並遠銷東南亞。


廣告宣傳是做生意的妙法,唐拾義是多管道、精明且實際的。除上述外,他又標榜“親自處方監製”、“貨真價實”、“療效顯著”等;又從各地郵局徵集到藥店、藥房、代銷店的街道門牌、店號名稱,寄去宣傳品;然後通過郵寄委託代售給予提成,所以唐氏廠聯繫上的藥店數以萬計,遍及城鄉;又在各城鎮的車站、碼頭豎立看板。許多城鎮大鄉牆頭上粉刷上“唐拾義發冷丸”,惹人注目;還隨時令季節贈送扇子、日曆、年畫等;甚至於藥盒()附有“驗真券”,買者積存若干可換取贈品。


唐拾義以藥既濟世又發家,20世紀30年代成了百萬富翁,在上海購置愛多亞路、虞洽卿路西北角、廣西路、牛莊路的房地產多處;又買下北海路的吳富飯店,並在廣州投資大三元粵菜館成為股東及董事。唐拾義於19399月因腦溢血在上海逝世。


(圖1)5.000.00024.ii.30. 版代辦所匯票信封,貼孫中山像上海大東三版肆萬圓票1枚、孫中山中信版貳圓票永寧一次加蓋改作伍仟圓1枚,郵資共45000元,銷江西、卅七年九月十四日、石門街戳(江西石門街為代辦所、靠近浮梁),寄上海唐拾義藥廠背有紅色上海(十一)、卅七年九月廿四日、SHANGHAI戳到達,國內信函郵資每重20公克為15000元、掛號費為30000元,共計45000元郵資符合正確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2017.5.18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廣益書局
夏大緯


百度百科內介紹廣益書局是1900年由魏天生、杜鳴雁、蕭伯潤、李東生等合夥創辦,初名廣益書室,出版科舉考場用書和童蒙讀物。


因經營不善瀕臨破產。1904年改名廣益書局。邀魏炳榮擔任經理,周菊亭為協理,聘胡寄塵(懷琛)、陸保璿為編輯主任,出版古籍、醫蔔和村塾用書。1917年受盤彪蒙書室。1925年與世界書局共同受盤廣智書局。早期出版物中較有影響的有《天則百話》(日本加藤弘之著,吳建常譯)、《神州光復志演義》(雪庵著)、《俗語典》(胡朴安、胡懷琛合編)等。其時,總店設于河南中路137號,支店設于福州路338號世界裡。繼亞東圖書館出版標點本舊小說後,1934年廣益書局以大達圖書供應社名義,大量排印出版加標點的通俗小說,與新文化書社競爭。雖然書籍裝幀簡陋,以牛皮紙為封面,字體密密麻麻,無插圖,錯字又多,但因書價低廉,從三折到二折、一折半,銷路極好。1937年周菊亭為經理。因受戰事影響,營業額銳減。

    1943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總額600(中儲幣)元。由魏炳榮任董事長,劉季康任總經理,有職員25名、學徒7名、雜役5名。仍以出版通俗小說為主。1947年參加“小五聯”(廣益書局、北新書店、大中國圖書局、新亞書店、中聯書局),擔任一部分“國定本教科書”的印刷發行工作。該書局擁有石印印刷廠和鉛印印刷廠,在北京、成都、廣州、漢口、開封、長沙、瀋陽、南京、南昌、重慶等地設有分店。解放後併入四聯出版社等單位。


(圖1)2.8000.0008.Xi.29. 版代辦所匯票信封,貼5萬元郵資,銷湖南新化、卅七年九月十八日、羅洪戳(羅洪為代辦所、靠近新化),寄上海廣益書局背面有上海、卅七年九月廿六日、SHANGHAI戳到達,郵資國內信函郵資每重20公克為15000元、掛號費為30000元,共計45000元郵資(多貼5000元郵資)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2017.5.18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江西牯嶺(續)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介紹﹕牯嶺,原稱牯牛嶺,位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南郊廬山風景區的中心,是一座海拔1167米的公園式的美麗繁榮的獨特的「雲中山城」,包括環繞牯嶺的東谷和西谷。牯嶺鎮面積4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1.3萬,為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所在地。


牯嶺的街區經過嚴格的規劃,乾淨整潔的街道兩旁,溪水潺潺,綠樹成蔭,遮天蔽日。上千棟歐美各種風格的別墅、教堂、賓館、飯店,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綠葉叢中。與周圍環境十分和諧。號稱東方瑞士。
過度的開發,已經使牯嶺不堪重負。


弧形的半面街道牯嶺正街上,各種商店、酒樓舞廳鱗次櫛比,夜間燈火通明,霓紅閃爍,遊人如過江之鯽。宛如山下的繁華都市。中段的街心公園,恰臨剪刀峽豁口,是清晨看日出、白天憑欄遠眺長江或觀賞雲海,入夜欣賞牯嶺、九江上下兩城萬家燈火的絕佳去處。


牯嶺和蘆林一帶原是明代的禁山。1411年永樂皇帝勅封天池寺,這一代都在禁區之內,嚴禁采樵放牧。因此原本森林覆蓋率較高。

    1886年,英國循道會傳教士李德立(1864年-1939年)上廬山,看中了這裡的涼爽氣候,打算在牯牛嶺長沖(東谷)租地建別墅,招徠外僑上山避暑。1895年,李德立從中國官府得到租契,開始把這裡逐步開發為避暑勝地。並根據英文cooling(清涼)的音譯,把牯牛嶺簡稱為牯嶺。這塊避暑地由董事會和類似租界工部局的牯嶺公司房根據《牯嶺約法》進行行政管理。編號出售土地,徵收捐稅,派設警察,進行市政建設。在此配合地形和水系規劃建設了縱橫交錯的道路,設立路燈,沿河灘種植了上萬株樹木,規定每號3.7畝的土地只准蓋一幢別墅,保證建築密度控制在15%以下。形成溪水潺潺,綠樹成蔭,一派田園城市風格的風景優美的居住環境。1904年又簽訂了推廣租地合約。此後先後有20多個國家的傳教士、商人以及中國各界人士,競相到牯嶺興建避暑別墅,到1928年別墅總數達712棟。其中屬於外國人的有518棟,屬於中國人的有194棟。宛如萬國建築博物館。每年夏天,從長江流域各省來山上避暑的外國人越2000人,其中僅英美兩國傳教士就有1000多人,常住人口也有約1000人。


在同一時期均由西方傳教士開發的中國幾大避暑勝地中,以江西牯嶺的規模最大。其次是河北北戴河、浙江莫干山和河南雞公山。規模較小的還有福建鼓嶺(英文:Kuliang)等。19351230日,中英就交收牯嶺避暑地達成協議。1936年元旦,中國政府正式接收這一避暑地。


(圖1)為西式封貼帆船叁分票,銷KULING、十二年七月十五日、牯嶺戳,背經漢口HANKOW、1923.7.16日,寄上海背有上海、1923.7.18日、SHANGHAI機戳到達。

圖1a.jpg


圖1b.jpg



(圖2)為西式封貼國父像倫敦一版貳角伍分票,銷江西、1935.7.713時、牯嶺戳寄美國,民國24.6.1日起,寄國際信函郵資由初重20公克25分、調降為20分,中國郵資考內P.82頁記載(郵政大事記第一集上册內,通令七O八號同樣記載):【民國二十四年初金價低跌,銀價略漲,同年六月一日起,國際郵資普減五分之一(二十三年報及第七O八號通令),二十五年初金價又漲,同年二月一日起國際郵件又恢復二十四年六月前之郵資。】,至民國25.2.1日起再調漲為25分,此8個月短暫調降郵資,在民國國際郵資中是極為特殊及少見的,該封寄遞時恐不清楚郵資己調降為20分,仍舊貼用之前的舊25分郵資,另該封為江西牯嶺美國學校寄出,上網搜查在「尋廬人文網」查到相關資料如下﹕【美國學校(原名美國學堂),據《廬山續志稿》載:上世紀初廬山發展成爲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避暑勝地,鼎盛時期在廬山居住的歐美國家的人士達4000多人,不少外籍人士常年生活在廬山,爲了解决子女教育問題,他們看中了廬山清靜優美的教育環境。1916年北長老會、聖公會會同美籍教友聯合籌募建校基金,後有復興教會參加。從此一座外國學府在廬山成立了。


美國學校地處廬山中九路(原克地弗路)和中十路(原賓夕法尼亞路)之間,門牌號碼系中九路281號,校舍創建於1918年、落成於1922年。兩幢四層青磚石混建築結構,前臨源源流淌的長沖河,背依葱郁滿目的吼虎嶺,環境安謐清幽。這兩幢樓房一幢爲教學樓,建築面積爲2840平方米。另一幢爲教師樓,建築面積爲1363平方米。建築設計由美國設計師史密斯設計,校舍保持北美建築風格,新中國成立後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教學樓設有完善的教室、實驗室、大禮堂,教師樓設有辦公廳、友誼室、洗澡間、洗衣間、衛生間、貯藏室、膳廳等一應俱全。教學樓前建有運動場、網球場、排球場、游泳池(兒童游泳池和成年人游泳池)、健身房,具有一套完整的設施。而且校舍均裝有電燈、暖氣設備,真可稱得上是既氣派又現代化。此後學校地盤和建築物不斷擴大,到1936年又在主樓旁建成了校長樓、圖書樓、劇場、醫療室等五幢建築。


美國學堂最早創辦於1916年,是借用牯嶺基督教會“醫務廳”(今河西路438)和脂紅路6(今脂紅路163)爲校舍。正式掛牌“牯嶺美國學堂”,至1922年搬遷入新校舍。美國學堂的創辦目的是解决已達學齡的在華的駐外使節、歐美商人和傳教士接受現代正規的教育和宗教的培養,包括其他外籍子女入學。民國十六年(1927)因北伐戰爭,學校停辦。1929年美國學堂又開學,從1931年至1936年間,已是一所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學校。在此期間它頗有名聲,在校就讀的學生,已不單單是牯嶺一隅,也不僅僅限於美籍人的子女,實際上成爲外國人在中國華中一帶的重要學府。


據《美國學堂1936年年報》載:學校共設12個班,1—4年級爲初級班,5—8年級爲中級班,9—12年級爲高級班。至1937年學校停辦前,共培育了兩三千名學生。民國二十五年(1936),中國政府收回外國租界,此校移交江西省廬山管理局接收,學校仍由美籍人承辦。1937年戰爭爆發學校停辦,當年7月至8月,這裏是國民黨政府召開的“廬山談話會”的代表住宿地。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爆發,廬山陷敵前夕,學校校長等最後一批撤離廬山返回美國。美國學堂淪落到日寇之手,除校舍未遭破壞,其教學設備、圖書儀器等能搬運和拆卸的均被日寇掠奪一空。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7月至8月,蔣經國主持三青團“廬山夏令營”,集訓三青團團員和召開三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時,這裏是“夏令營”的總辦公廳。解放後1950年因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南軍區幹部子弟學校”從武漢遷入此處。就讀的學生爲西北、華北、華東、東北戰場和蘇聯歸來的幹部和烈士子女以及志願軍幹部子女,1952年該校遷武昌。】。

圖2.jpg



(圖3)為西式封貼17萬元郵資,銷牯嶺、1937.7.2315時、KULING A戳航空寄英國,郵資符合正確。

圖3.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7.5.18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中州大學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介紹﹕中州大學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位於河南開封一所於19233月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為基礎建立的省立綜合大學,是河南省歷史上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至19276月被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取代。

    1920年代初期,河南省議會批准由本省籌辦「河南省立大學」的議案,1921年,大學籌辦建議案和簡明計劃書,擬將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河南省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改建為河南大學,因後兩個學校拒絕合併,故未能成事。

    19225月,河南督軍馮玉祥將軍閥查抄趙倜的財產歸公,從中撥出專款作為河南大學的籌備基金,報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核准。中央政府認為,河南大學接受這些基金須冠以「中州大學」方為合法,河南省議會同意中央意見。中州大學於192333日舉行首次開學典禮。

    19267月,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與北洋政府展開內戰,河南成為主要戰區,造成中州大學經費拮据,被迫停課、學生失學。

    192754日,開封警備司令劉一飛派軍警在中州大學搜查出宣傳國共軍的小冊子和傳單後,將中州大學相關職員逮捕,大學宣布暫時停辦。

    19276月,在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開封政治分會委員們的提議下開始籌設「國立開封中山大學」。


(圖1)為中州大學中式封貼3分郵資符資,銷開封、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戳,寄上海背有上海、1925.10.27日機戳到達,收信人為倪遠甫是中國近代金融界名人,祖籍江蘇鎮江,生於1861年,其發跡於天津銀錢業,1905年起擔任戶部銀行(大清銀行)天津分行總經理,1915年–1928年擔任鹽業銀行上海分行經理,1928年辭職隱退,卒於1936年。

圖1a.jpg


圖1b.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7.5.14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廣州嶺南大學
夏大緯


維基百科內介紹﹕嶺南大學是在美國美北長老會海外差會同意下,1888年於中國廣州創立的一所不隸屬於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學,為民國時期13所中國基督教大學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52年的中國高校院系調整,與原國立中山大學合併組成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主校區遷至原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1967年「嶺南教育擴展會」於香港以嶺南書院名義復校,並在1999年復稱嶺南大學。

    1885年,美國美北長老會海外差會(American Presbyterian Board of ForeignMission)接納以牧師香便文(Rev. Benjamin C.Henry)為代表的長老會廣州布道團的建議,同意於中國廣東地區建立一所基督教書院。

    1886年至1887年間,長老會牧師哈巴安德(Rev. Andrew P. Happer, DD)與6名友人於美國紐約成立「嶺南基金會」。基金會選出哈巴為書院監督(President),並授權他來華籌辦開校事宜。


格致書院(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於1888328日開始授課,校址設於廣州沙基金利埠(今六二三路)。3年後因哈巴夫婦雙雙病重回國,學校於1890820日關閉。


香便文於1893310日接任監督,重開書院,並一度與培英學校合併,遷到廣州花棣。1896年那夏禮出任監督,至1899314日由尹士嘉接任,與培英學校分柝,培英專注神學,格致集中辦科學教育。格致書院遷到廣州四牌樓(現解放中路)福音堂。初期根據清代科舉考試和美國中學的課程標準開設四年制「廣學班」,程度相當於大學預科。此年聘請鍾榮光為漢文總教習協辦校務。


因發生排外事件及庚子事變,而格致書院與美國及教會關係密切,為避免滋擾,於19007月遷校澳門荷蘭園。

    19035月更名嶺南學堂(英文名稱改為Canton Christian College)。同年,鍾榮光在廣州河南康樂村購置200畝地,搭起板房作為臨時校舍,開始招生上課。後經其不懈努力,在此後數年為嶺南學堂籌得120萬元,興建校舍,增添設備,同時開辦大學預科,設附屬小學和華僑學堂。

    1904年遷回廣州,隨後於河南島(現位於海珠區)康樂村一帶建設永久校園。1906年成為中國第一所准許男女同校上課的學校。1907年由晏文士(Dr. Charles K.Edmunds)繼任監督,仍由鍾榮光協理校務。

    19129月,辛亥革命後,中文名稱改為「嶺南學校」,英文名稱則仍用Canton Christian College1916年開設文理科大學,1918年首屆學士生畢業。

    192473日至9日,中化教育改進社第三屆年會在南京東南大學召開。會議著重討論收回教育權問題,同時通過了收回教育權的三大提案。嶺南大學內部也出現學生運動,要求華人自辦。19264月,嶺南大學董事會在紐約召開。鍾榮光正在墨西哥募款,也趕赴紐約出席。他在會議上發表談話:「董事局創本校初意,原為扶助中國發展教育。待中國人得有辦學之經驗與能力,便將學校主權還諸中國人。現在時機,恰好成熟。」嶺南大學同學會也致函董事局,要求改組董事局,將學校歸還華人自主。同年11月,國民政府頒布私立學校立案規程,規定大學必須由中國人辦理,外人不得在中國設立大學。此後校董事局派人來華協商,決定在華成立董事局。

    192771日正名為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推舉鍾榮光為首任華人校長和校董會主席,李應林為首任常務副校長。

    1934年開始進行海外學生交換計劃,以美國學生為主。

    1934年私立夏葛醫學院(原夏葛女子醫學院,The Hackett Medical College for Women)與博濟醫學院合併,博濟醫學院此前已於1930年由嶺南大學接辦,於是在兩院基礎上成立私立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Dr. Sun Yat-sen Medical College of LingnanUniversity),改為6年制醫學教育。至1936年所有設備移交與學生轉籍完成。

    1938年二次大戰其間,10月廣州淪陷,嶺南大學遷往香港,並借用香港大學部份校舍辦公、授課、住宿;農學院則於香港新界復課。1940年農學院遷往粵北坪石,另建校舍。

    19371939年,嶺南大學校董會董事,旅居上海的潮商鄭馥如捐資16萬元,協助農學院建立柑橘研究所,並在潮陽縣等地設立柑橘試驗場。研究所設立鄭雨泉(鄭家先人)獎學金,代繳一部分學生學費,並支助部分學生在美國留學的費用。後這一計劃細分為果樹園藝、留美果樹園藝及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植物病理三項,試驗場也進一步發展為柑橘實驗站。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嶺南大學因而停課。1942年於韶關仙人廟大村復課。


二次大戰結束後,嶺南大學遷回廣州康樂校園,19451031日復課。戰後至國共內戰期間,嶺南大學在校長陳序經先生主持下一方面重整院系,另一方面吸納因戰亂南下的著名學者,如陳寅恪、王力、姜立夫、梁方仲等,促進嶺南大學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發展,直至中共建政後的1952年因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被併入中山大學止。


(圖1)為廣州嶺南大學西式封,貼美郵3分銷1935U.S.T.P.SEA POST  MAR  24 EAST  S.S.PRES  HOOVER美國船郵戳寄美國,嶺南大學封、船郵封都有甚多郵友在收集,兩者合而為一頗為難得。

圖1.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17.5.14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割增金附割引勸業債券
夏大緯


(圖1)為昭和十三年三月十六日、日本勸業銀行發行、割增金附割引勸業債券金四百八拾圓、第0005號(相當小的號碼)、下貼叁錢印花稅票,債券券主為沈水雲先生,先在日本同志社大學就讀,同志社的創辦人新島
襄,抱著宗教救心醫學救人的理想,創校之初即規劃著理工、宗教、醫學等系所。1887年由具有醫生資格的傳教士,設立了同志社病院‧京都護士學校,開始為京都的百姓診療以及將來的醫學系所奠基。新島
襄去逝之後,同志社與美國海外傳道委員會,為了傳教士的宿舍歸屬問題產生摩擦,結果愈演愈烈!導致仰賴外籍醫師、教師的醫院、護士學校無法繼續經營下去,不得以只好在1906年結束了這項神聖的使命。不過,台灣的留學生經由同志社的教育薰陶,日後升學考進醫學系所的則大有人在,並且成為一代良醫的不乏其人,沈先生後在日本長崎醫科大學畢業,返台後台南縣新營鎮當醫師

圖1aa.jpg


圖1b.jpg

                                2017.2.12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