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1-29 19:13 编辑

11-1.jpg 这里的新票图片是张玉的,旧票图片是雷鸣的。旧票票面色彩表现不够鲜明,可能由于纸张太旧所至。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QQ124540809错体邮票研究专业群欢迎朋友们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9 20:33 编辑

回复 172# 缪慎楚

      电话我打过了,据雷鸣讲,他与邮票厂通电话邮票厂的人讲;‘他们都是年轻人,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是阳光照射,可能是邮寄途
中遇化学物品, 还有其它方面的问题他们也说不清楚’。我认为这是当年印制邮票的工作者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迷,让我们来继续研究吧 ,他们都是一群废物。

R0014829.JPG (73.16 KB)

R0014829.JPG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你可以放一枚试试一年以后再来说话。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这两天断断续续的看这贴,头都晕了!
其实很简单,把这邮票放在办公桌的玻璃下,三几个月后颜色就有不少的变化了!只是死色变化缓慢些,活色变化快些而已,没什么特别。
广东省江门市杜阮邮局存局候领  邮编:529075 邮箱:zmxjmdd@gmail.com  支付宝:zmxjmdd@gmail.com 手机:13828033771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57952847   QQ:912499383 工行:6222 0220 1200 6212 834

TOP

好的,谢谢。
张玉 发表于 2010-11-24 11:03



    雷鸣先生在10月份先后给《集邮》,《上海集邮》,中国邮政博物馆,北京邮票厂质量检验部去信,邮票厂收到信后马上同他联系,谈了关于这枚错色票的事,详情请向他询问吧。
215031 江苏省 苏州市 平江区 梅林路29号梅花新苑4幢302室  缪慎楚 手机18962510450

TOP

好的,谢谢。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张玉先生,上海市徐汇区田林10村31号202室 (退休医生) 雷鸣先生,最近整理邮品时也发现T2(6—6)票有异色而且有几种,因不会上电脑QQ,想与你联系,共同探讨。电话:13801739628   (我是受他委托告知你)。他也有邮票照片想寄给你,苦于找不到你的地址,希望你能先联系他。谢谢。
215031 江苏省 苏州市 平江区 梅林路29号梅花新苑4幢302室  缪慎楚 手机18962510450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8 19:15 编辑

“没有经过邮票发行部门发行就成为了珍邮请问各位朋友是不是不应该呀”
这句话也问得不太好,可能楼主刚集邮不久吧?





只收集邮文献 350014 福州市晋安区招贤路盛天现代城5号楼502 吴星  13635279087
支付宝:juesetianxia@gmail.com
工行:6222 0014 0210 0624 155
中行:6013 8216 0060 1873 129
建行:6227 0018 2351 0129 262

[url=post1X0G.php?action=reply&fid=185&tid=6825&reppost=58798&extra=page%3D1&page=3]回复[/url] [url=post1X0G.php?action=reply&fid=185&tid=6825&repquote=58798&extra=page%3D1&page=3]引用[/url]
TOP

[url=space.php?uid=832]邮票ABC[/url]

    [url=pm.php?action=new&uid=832]发短消息[/url]
  • [url=my.php?item=buddylist&newbuddyid=832&buddysubmit=yes]加为好友[/url]


[url=space-uid-832.html]邮票ABC[/url] 当前离线 [url=space.php?action=viewpro&uid=832][/url]




[url=space-uid-832.html][/url]



文献新星

UID832 帖子40 积分118 在线时间28 小时 注册时间2010-5-15 最后登录2010-11-22
30#
发表于 2010-11-22 09:02 | [url=viewthread.php?tid=6825&page=3&authorid=832]只看该作者[/url]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邮票ABC 于 2010-11-22 10:51 编辑

新人也好,老者也罢。但是无论是新是老所提出来的问题不一定就没有道理,就珍贵邮票而言;按照国际邮联珍邮应在正式发行的邮票中产生的原则。已经发行的,包括在发行过程中停止发行的,但事实上已经发行。或者发行若干年后才发现错误这样的邮票定为珍邮应该是合乎国际邮联所制定的游戏规则。
      因为,凡珍邮基本上都是因为某种错误的存在与正常票品不同,有些是设计上的错误,有些是印刷方面的问题。比如:使用油墨不当造成颜色错误,或者错误的将印样票从窗口售出,存世量稀少罕见。举例:我国文革期间发行的“一片红”邮票。发行过程中发现地图表现不准确而下发文件停止发行,这样的邮票列为珍邮是客观的。
      那么有些没有发行只是邮票印刷部门印制了准备发行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行,又不知是从什么渠道流入邮市的林林种种的未发行邮票,作为印刷设计研究还可以,然而,名正言顺的列入珍邮泛列是不科学的;按照国际惯例应该定为黑票,在收藏价值上应该也没有资格与正式发行的错票相提并论。正式发行的错票在我国邮政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些的确是特别值得一提并且应该列入中国珍贵邮票范例的珍邮,其中举例T2(6-6)错色票,就是正式发行并且经过了若干年后才发现的珍贵邮票。
       1974年,当时我国还处于文革之中,在过去的几年里,打烂“封”“资”“修”之后人们对文化收藏处于偷偷摸摸的进行中,没有今天这样的群众基础,所以也很少有人提出一枚邮票错误颜色问题,再加上这种错误颜色又不是普遍现象,只是偶尔存在又不一定能到邮票专家手中,所以,过了若干年后随着集邮文化的普及才有人提出来这个问题,并且随后有专家为其评论,引起各方争论,这是事实,所以我认为,按着国际邮联规定的正式发行的邮票才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珍邮,而那些未发行的邮票只是黑票,不能与正式发行的错票相提并论。





百度网.邮票ABC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转载片段;

“珍邮”,是有相对的“珍罕”性。“珍”:指其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罕”:指其存世量稀少而引起集藏界的追求。

追索世界“珍邮”历史看,“二战”结束后,国际邮票商联合会和国际邮票目录出版者联合会,在万国邮政联盟指导下评出了世界“十大珍邮”。其评选准则是:(一)必须是经邮局窗口出售的,非正式发行的邮票被斥为“黑票”;(二)在邮政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三)存世量绝少,不超过15枚;四、正票优先。排列次序是以市场价值高低而定。

从中国情况看,不太准确的说,自91年邮潮前后,国家没再进行“珍邮”评判活动,因此,也没有增加官方的权威性的“珍邮”新选项。在中国邮政开办110周年之际,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集邮》杂志社组织了有关专家,根据国家文化局2001年和国家文物局2003年制定的国家文物定级标准,对中国海关邮政时期、大清国家邮政时期、中国民国邮政、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五个历史阶段的邮票,确定了邮票界公认的57枚国家级珍稀文物邮票,包括大龙阔边5分银(黄色)、红印花加小字当1元、北京一版宫门倒印、“稿”字、蓝色军、苏维埃、梅兰芳等珍邮。值得庆幸的是JT系列中的荷花小型张、奔马小型张等入选,相当部分的邮人还能收藏得起。

那么,“珍邮”标准的界定有哪些?通过借鉴、整理、归拢,简介如下:

珍邮的评判标准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经过邮局窗口出售的邮票;二是在邮政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邮票;三是存世量及少的邮票;四是价格达到一定高度的邮票。

又据中国珍邮分为级的情况,分别形成价格上评判珍邮级别的标准和据存世量衡量其珍贵来确定等级。

存世量珍贵程度分级一级珍品:孤品、罕品或存世50枚以内;二级珍品:存世量在500枚 以内;三级珍品:存世在5000枚以内。

价格标准分级 一级珍邮:指单枚价格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邮票;二级珍邮:指单枚价格在1-10万元人民币的邮票;三级珍邮:单枚价格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人民币左右的邮票。

东方珍邮魂,游遍全世界!

(娱乐参考仅供交流)

      2010.11.11 于哈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0-16 13:59 编辑

到目前为止T2(6-6)错票在全国发现有资料记载就这几枚;请看图;

                                                 请注意1974---201..........近40年这时间概念。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20 11:58 编辑

                                              写给T2(6-6)登伞错色票
                                                    2010-10-05 19:4     

       一九七四年的一天,你从邮窗中漏出笑脸。是寄信人把你带走,把你的美丽珍藏到今天。一九八九年的一天,有专家为你立案。经过了数不清的岁月,邮坛上众专家为你争辩,“来历不明”怎能登世界之巅?

      “自然褪色”又怎能成为珍邮一件?经历了近40年的风雨考验,有哪位专家学者拿出了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变色”答案?

       你一出生就与你的众姐妹不同。身后是一片蓝蓝的天......。你的与众不同,决定了你的珍罕,你的美丽,又决定了你的价值不凡。朝思暮想的邮人,为能欣赏到你的容颜,夜不能寐,已到了疯狂的边缘。谁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你带着灿烂的笑容来到邮人面前。时间是验证你的最好答案:是错误造就了你的美丽,是错误了造就了你的罕见,是错误造就了你的珍贵,是错误造就了你的不凡......。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文革”邮票及其收藏2010-09-22 13:16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待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集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文”字邮票≠“文革”邮票

人们通常说的“文革”邮票专指发行于“文革”前期的19套“文”字邮票,这是不妥的。因为这些“文”字邮票发行于1967年4月20日至1970年1月21日,尚不足三年时间。
事实上,“文革”邮票应该包括“文革”初期的7套“老纪特”、前期的19套“文”字邮票、中期的21套编号邮票和后期的29套JT票,以及5套普通邮票等,总计四个阶段81套366枚邮票(表1)。翻开这本邮票全集,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文革”十年的风风雨雨。


“文革”邮票的特点

1. 邮票设计政治化、简单化。在独特的政治背景下,很多事物黑白颠倒,有的还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只有突出政治、宣传毛泽东思想才是最安全的,邮票发行也不例外。特别是“文革”前期所发行的“文”字邮票,绝大多数的选题都与毛泽东有关。表现出极端政治化、简单化的特点。票面以大红大绿为主,展现的基本都是毛泽东头像、语录和诗词。
2. 邮票志号、铭记混乱不堪。“文革”十年间,邮票上的志号变化多端。1967年4月20日老“纪特(C、S)”志号被取消,开始发行无志号的“文(W)”字邮票;1970年8月1日“文”字邮票停发,又采取不分票种、按发行先后顺序统排流水号码的方法,发行“编号邮票(N)”;三年以后,从1974年开始,新“纪特(J、T)”志号启用,一直到“文革”结束,并沿用至1991年底。
3. 扩大发行量。1966年前发行的“老纪特”邮票,发行量基本控制在600万枚以下。“文革”开始后,为了达到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目的,这时期所发行的邮票动辄就是几千万枚。如W10、W11、W12等均在5000万枚以上,特别是W15《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发表》和N7的发行量,曾高达1亿枚和1.4亿枚之多!创新中国邮票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4. 特殊票品扑朔迷离。“文革”十年期间还流出几种没有正式发行的邮票,诸如大小“一片红”“大蓝天”“黑题词”“全面胜利”等,此外还有“红灯记”“珍宝岛”试机票等。

“文革”邮票的收集

十年“文革”期间发行的邮票,特别是前期发行的“文”字邮票,虽然发行量比较大,但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集邮者很少,发行的邮票基本上都在邮政领域消耗掉了,这也是今天“文”字邮票价高难集的主要原因。如今要集全“文革”十年间所发行的81套366枚新票,按目前邮市低迷期的价位计算,也需投资4万多元。其收集难度较大、市价较高的,当属“文”字票“五大天王”和编号票“五大支柱”十种。即W1、W2、W3、W7、W10和N1~6、N8~11、N12~20、N57~62、N78~81。它们的身价在邮市高潮时,曾分别达到千元,乃至万元以上(表2)。此外,发行于1969年10月1日的普无号——“文革”普通邮票中的第五枚“解放军”细齿(P11.5)一枚也是著名的珍邮。近些年偶有新旧票和实寄封露面,但为数甚少,价格高昂,已列入新中国珍邮之列。

其实对工薪阶层和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爱好者来说,不一定非要集全新票不可。如下功夫集齐一套品相上乘的“文”字旧票来收藏、欣赏也是很有意义的。这虽然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其价格仅约为新票的1/10。
如果一定要致力于新票的收集,特提醒大家要在下列“肋票”上下功夫。因为这些邮票的存世量相对较少,收藏难度较大。如C124(3)、W1金粉连票、W2毛林站坐像(图2)、W3(3)、W4(2)、W7(11、13)、W10连票、W17(1)、N9、N57、N58、N81、T7(2)等。

“文革”邮票的变异

“文革”邮票还出现了不少变异品,有的尽管尚存在着争议,但有几个品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可,现罗列如下:
1. W2(7)“蓝天白云”变体票。这是《毛主席在天安门上接见红卫兵》邮票的背景——蓝色天空局部漏印所致。其仿佛是一片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一朵白色的云朵(图3)。此票最早是在1999年“北京·世界邮票展览会”上亮相的。此后也有几枚旧票曾在邮拍会上露面,比较少见。
2. W17(2)《向生产进军》邮票,挑担的青年上衣纽扣漏印变异。这是由于印刷油墨浓淡不均所导致的。有的全部无扣、有的漏两扣、漏三扣等。存世较多,并不珍罕。

3. W18(1)《军民团结》邮票,刺刀漏印变体票(图4)。此乃漏印掉刺刀轮廓所形成的“无刺刀”变体票。此种变体票也是唯一被权威邮票目录收录的品种。
4. W19《革命青年的榜样》(1)“金训华”邮票,背景——水浪有深色和淡色两种,俗称“黑水”和“白水”。不算珍稀。
5. N39“五项球类运动”棕色漏印变体。此变体比较稀见,多年来只听说,而未见实物。最近津门某民刊有一枚旧票竞卖(图5),但不知结果如何。
6. 普无号(4)“工人”黑色下移覆盖“人民邮政”变体。也是“文革”邮票中较著名的大珍邮,存世约几十枚,非常珍罕难觅。
7. T2(6)《蹬伞》邮票背景棕灰色错为蓝色变体。此种变体票最初被认为是人为所致,然至今无权威认定,比较珍罕。

“文革”邮票的投资

“文革”邮票作为投资对象,尤其是“文”“编”票,其丰厚的投资回报是有目共睹的。但以中长线为宜,不适合短期炒作。以表2这10套邮票为例,如果1990年前花不到3000元钱购进它们,今天就可以到市场上兑换成30000多元现金,资产净增值十多倍。再如若选择“文革”邮票中的某个品种,如W10(图6)或某套编号票,大量吃进,存放一段时间后,适时出手,其回报率会更加惊人。就说余下的那71套票,在近十几年中也有不俗的增值表现,有的早已有价无货,难寻难购了。
随着爱好收藏的人日益增多,人们对邮票——特别是对早期邮票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一些深为大众喜爱的早期精品邮票被人们购藏、沉淀,从而导致诸如“文革”邮票之类的热门藏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其价格也必然扶摇直上。可以肯定地说,用不了太长的时间,从投资角度来讲,谁持有“文革”邮票,谁就是大赢家。

“文革”邮票的几则逸事

1. 不准盖销的“文革”邮票。在“文革”期间,为了避免邮戳污损伟大领袖的形象,邮政部门特下令不准在W12《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上盖销日戳,从而导致该票被人们揭下来反复贴用。此现象从W12发行的1968年8月1日开始,延续了两个多月,一直到10月12日才结束,创下了邮政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桩奇闻。图7为当年的一枚实寄封。
2. 半截邮票价值10万元。2002年9月28日,“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期间,在“中邮大地”邮品拍卖会上推出的一枚被竖向剪掉左半面的半截邮票(图8),竟以10万元的高价被人购走。这就是在国内拍场上从未露过面的“大蓝天”残票。据考证这是1967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四十周年”而准备发行的纪念邮票的印样之一。
3. 片红存世几多珍?2005年9月17日,一件“全国山河一片红”带上版铭四方连在成都以121万元拍卖成交,引起轰动。此前1996年北京邮星曾以56万元拍出一件带下版铭的“一片红”四方连。1997年北京嘉德拍卖一件带右边纸的四方连“一片红”以74.8万元落槌。香港旭日公司1989年曾拍卖了一件带左边纸和下版铭的八方连“一片红”。至于1997年在广东“中国邮票博览会”上,由中国邮票博物馆展出的50枚整版“一片红”,堪称震撼邮坛的国宝。
4. 片红样稿惊天下。2003年,著名邮票设计家万维生,将珍藏了30多年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的三幅设计原稿捐献给家乡福建省泉州市,并隆重展出。这一爆炸性新闻引起了关于珍邮“全面胜利”和大、小“一片红”究竟是什么关系的大讨论。
责编水清

摘自:《收藏》2006年08期 作者:徐 洪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20 11:55 编辑

              赞T2错色票【蓝色红娘】
               
                    样票发行有证明,
                    珍贵程度赛片红。
                    欲登世界珍邮榜,
                    为国争光露峥嵘。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以上文章是转载【姚铮华】先生的,为的是推荐给大家。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四、变体票的研究


     变体票的收集是传统集邮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变体票本身的研究是集邮向深度发展的 ...
张玉 发表于 2010-9-16 08:17



    这个帖可能是楼上的毕业论文吧。
艾明地址:江西景德镇市迎瑞下弄113号邮编:333000手机:13824O58011主集印花税票、快件、江西文史

TOP

汗...这个票和体育馆变色不一样呀.
体育馆变色,只是红变黄,但其它颜色是没变的.
这个杂技,不仅是底色变了,连伞的颜色,还有演员的红裤子都变了.这就有问题了.

其实要检验一下,将一枚原票放阳光或灯光下暴晒两天,就会出结果了,可惜我没有这枚票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路62号海锦写字楼228志邮文化,符志华510630主集:红印花前四种,民国特殊时期邮资。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8 19:31 编辑

四、变体票的研究


     变体票的收集是传统集邮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变体票本身的研究是集邮向深度发展的必然。作为展示变体票为主题的邮集,对变体票本身的研究那就更为重要。以下试图从变体票的意义、特点、成因、条件、管理等多方面,提出变体票研究的方式与内容。

    1、变体票的意义研究:自从1840年邮票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邮政当局都在尽力提高邮晶的印制质量和防伪水平。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邮政当局如何努力,变体票的出现还是连绵不断,直至当今。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因为世上任何一个生产过程不可能不出错,任何一种管理措施,不可能完美无缺。好与坏只不过是个概率问题。由此推理,变体票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它是邮政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产生不断演变的组成部分。所以对变体票的研究是客观存在与集邮发展的必然。从这层意义上考虑可以解决人们一时对搜集研究变体票的种种误解与不少的批评。从而树立对变体票研究的正确观念。既然变体票是邮资凭证,它自然具备与正票同样的文化与经济意义,同时它还具备正票所没有的某些意义,如:变体票的产生过程是意义研究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帮助邮政提高邮票生产的工艺过程与管理过程。某一段时期,变体票出现的种类与数量多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价这一段时间内邮政的效率与水平。变体票还具有艺术欣赏性。这是因为邮票印制张张一样,好比使用了多年的热水瓶,有了新的样式,除使用功能改善之外,能给人新鲜感、舒服感。变体票有时虽然其貌不扬,但它毕竟不同于正票,十分显眼新鲜,反而给人以丑小鸭、丑娃娃的亲切感。变体票还有收藏价值,因为它十分稀少。特别是一些由于偶然、特殊原因造成的个别变体票更是稀少。即使是数量较大的一些子模变体与之正票相比同样是小巫见大巫矮了一大截。因此大多数的变体票价值不菲,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变体票的使用价值与正票一样,可以贴信邮寄,可以组集参展,它具备的珍罕性还能争得高分。作为邮票的商品属性,变体票是高档票,进人流通领域后,它比正票稀少得多,是邮人追逐的目标。研究变体票的意义,有助于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并充分作好搜集难度的物质与思想准备。

    2、变体票的成因研究:一张变体票从一开始发现,就立即会使我们想到,它是怎样成为这个样子的?有的原因很简单,比如:倒印、倒盖、错裁、歪切、胶面印,一望便知问题出在哪里。但是有的变体就不那么容易揭示它生成的详细过程。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不是第一个得到该票的人,也不是首先看到该票初始状态的人。比如,笔者得到半版刊27“环保”票,最-卜面的两枚票只印上了2/3。

   3。1/3的主图与右上版铭全无。镜下观察到上边纸有胶污染,粘有杂质,左票左上角、右票右上角和右边纸上角三处有明显揭薄现象,其余地方也有零星揭薄。失去图案的边际(分界线)黄、蓝、红、灰、黑五种颜色压边不齐,成散开渐疏状态,整条边际呈逶迤状。由于初始状态已不可考,只有依据现存“蛛丝马迹”进行推理和还原。经过反复思考最后推断如下:该票上机印刷前,边纸上有少量背胶污染并粘上一条纸条(或落上一条带背胶的纸条)。纸条的下边成撕开状,上机印刷时纸条遮盖的分界边际自然形成逶迤不齐,各道刷色从撕口纤维缝隙中各自散开成渐疏状。由于当时票面图案完整,才漏过了各道检验关口而打号面市。最早购得者(发现者)发现上边有纸条,顺手一撕,揭薄了被粘各处。被粘纸条遮盖的下面1/3图案与边纸上的版铭全部漏印。被邮人发现后,经过多次转手,票边也有少许污染,直至现状。

    有的原因可以从资料中找出。比如前面提到的T2错色票原来是张样票,就是从《集邮》杂志上查阅后得到的成因。

    总之,成因研究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印刷知识、化学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思考等),具备一定的邮识,加上认真分析科学推理,经反复研究才能“破案”,找出真正的原因。

    3、变体票的“窗口”研究:在变体票的概念中,谈到了变体票必须是从邮票窗口售出这一条件。如果变体票是自己直接从邮局或集邮窗口购得,自然就没有问题了。需要研究的是从市场购得、交换或接受馈赠的变体票,它们是否经过了邮政窗口售出?怎样确定这个条件?便是对手中变体票进行研究的一项内容。

    一般来说,无论是邮商、集邮者,他手中的邮票不可能自己制造,也不可能从邮票厂的检出品中去选购,都是从邮政窗口购得。只是邮商因大量购进,容易“检出”变体票,在经营邮品时,大进大出也便于出现,一些集邮者也会将手中的变体票卖给邮商或换得自己需要的邮品,所以邮商手中的变体票,相对来说比较多。当然作为收集者来说有必要询问一下,变体票的来历往往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有利于了解到从窗口流出的情况。

    资料研究也不可缺少。一些著名的变体票,均有详细的资料介绍。它们是如何发现,经过什么途径流人社会的,资料上都有详细的叙述。

    如果有条件,可以对变体票的全张进行研究,因为邮局全张上各种标记齐全,有利于确认是从“窗口”售出。手中的单枚票或撕下的票,能在全张中找到位置的也就不必怀疑是否出自“窗口”。

    实寄封上的变体票,戳记鲜明清晰,一般都是真的。搜集到的变体信销票,戳记日期清楚的,可以根据年代进行研究,在五十至七十年代,集邮没有经济意义,很少有人造假。但在八十年代后就要谨慎厂,有可能造假或超越“窗口”从“后门”“墙头”出来一些“变体票”。

    变体票的“窗口”研究,容易的容易、难的难;要作具体分析,有时还要等待。等待发现有利于或否定于证明手中是否是变体票的来历。比如《中国集邮报》总152期上介绍了“加长紫砂壶”变体票,但在总182期上又有人载文认为是利用厂家废票加工而成的“变体票”。那么这张票的“窗口”条件就值得怀疑了。由此看来,一张变体票的身份,有待专家论证,有待时间考验。

    4、变体票的定性、定量研究:前文所述,手中的邮票够上够不上变体,是必须研究的内容。它影响到能否组集能否参展。依照定量标准分析“自认”为是变体票的,方能收藏。反之就不必花大力气或大价钱收藏它。至于这张变体票被不被邮展征集员、评审员认可,有没有参展意义,同样要经过时间来证明。

    5、变体票的版式研究:一般变体票数量不多,很难对其进行版式研究。但少数变体票或邮品有条件的,不妨对它的版式加以研究,从中可以揭示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错“第”变体型张,经过版式研究之后,发现凡是有错“第”的变体张,其“一九九O年十一月北京”一行字均比正张向左侧移有0.2mm。特别是“O”字,正张被图充满,而错张左侧露出了空隙。由此得出是两个版印制。该张既是变体又是错体。数量上两种差不多。

    笔者从邮政窗口购得的96年拜年封中,所有的有奖贺年片加的字,都是错“洲”,正“州”是另外搜集得来的。对正错二“州”进行版式研究发现,“州”字与加字上其余17个字的隶书风格有明显的不同,肯定不是一个人书写的。由此推断,iE"州”片是在印制错“洲”片的印版上修加“州”字,再予以印刷,其数量可能不多。版式研究可能会使我们有新的发现,从而会聪明起来,少走弯路。

    6、变体票的真伪研究:我们搜集变体票主要是为了研究与组集。只因变体票相对来说数量很少,自己不易经常碰到。发现有人出售,心情非常激动,一时忘了戒备购进了假货。赝晶的制作有时可以乱真,因此邮人切记莫忘防假,以至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假冒变体的手段很多,大致在漏印、刷色、打孔、变色、加盖等方面做文章。但假的毕竟是假的,总有蛛丝马迹可以察觉,只要我们细心,善于研究和发现问题,就能炼就一对“火眼金睛”,拒假于门外,打假于当众。辨别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与真票相比:真票印刷非常讲究,雕刻版、影写版、胶版的线条、花纹和点阵清晰可辨。如果得到的变体票在这方面有所不同,就值得怀疑。最近笔者购得一个方联(从版票上撕下),是95年度发行的皮影50分“山西孝义皮影人物”,俗称是“黑人”。票中“黑人”全部上移1lmm,使人头进入上边一张票中,齿孔打到了人物头上,是罕见的印刷移位变体票。该票的纸张是真的、齿孑L是真的、背胶完好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经过细察,发现凡在移位之处的背底浅灰色防伪点阵没有了,人物身上黑色点阵和手掌上1mm2的绿色漏了,四张票人物的位置也有刚刚能辨别出来的距离差异。经与邮友联系,又发现几个方联,“黑人”的脚,有的快碰到50分的“0”,有的就是碰到“0”,还有的脚已伸进了“0”中,这就不正常了,考虑到如此大的移位,检验员不可能漏检,即使漏检也不可能有这样大的量,有这样大的量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的版别!于是产生怀疑。为了弄清该票是真是假,在强光下验证纸张厚薄,发现中部人物移位处纸张变薄,视觉上比周围明显透亮。是不是背底点阵未印全造成的呢?在20倍放大镜下,看出正面纸张有凹下的现象,可以说是动过了手脚。经分析判断,该票的模拟还原过程是这样的:因人物除手掌一点点套绿外,全是黑色,便于造假和制版。先用砂纸在版票上将中心人物擦去(造成中部点阵消色和纸张变薄),然后再另外利用照相制版技术,制出小“黑人”印版,用黑色油墨加印到中部空白处,并使其上移11毫米。但由于加盖定位掌握不好,造成了在票面上相互距离间发生了细小的差距,出现了破绽。同时制版时,原版“黑人”身上的点阵,翻拍不清而显现不出来,人物手上的绿色也未套印(或在原处套印),而成为真正的“黑人”。经过与真票详细的比较对照之后,可以说这是最近以来,最大胆制造的一件假变体票。据笔者了解上海、江苏、湖南、郑州均有该票的踪迹,上当的邮人一定不少。有的邮刊公开出卖,有的地方拍卖会也拍出了二个方联。

    ②作伪手段的推敲:在集邮刊物上有多篇文章,介绍了假变色变体票的作伪手段,是利用化学剂和光照变色的手段,这里就不再重复。笔者遇到利用溶剂把邮票上金粉擦去造成漏面值、漏铭记的邮票很多。在20倍放大镜下,能够找到金粉的遗痕。笔者还遇到挖补造假的手法。95的下半年,突然在杂志上见到有“邹韬奋”中心倒印票,而且两张都倒。标价800元。笔者寄去800元寄来了一套“中心倒”。5倍放大镜下看,很好。10倍镜看就露出了马脚。原来是中间方框经过了挖补,而且背胶也没有了。具体制作还原大体是:先用利刃将方框四周划一圈并不伤背面,下水后将中心图案揭下,在半干状态下再将中心图案倒贴原处,压平放干。由于“工艺”十分精湛,一般不注意很难察觉。当然经指出假票退货之后,800元又回到了笔者的手中。还有的制假是用油墨、印油手工描绘,造成出头字和盛志坚胶东区伪封等邮品。有的邮票凿孔不透造成盲齿,也有人将其压平,打透的孔用打下的小园孔纸,一一补平充当漏齿票。这些只要在镜下细察就能发现。有的将套色印制的邮票,用溶剂擦去一色充漏色变体票,有的擦去一部分颜色造成部分漏印票等。

    ③武装自己:集邮总公司的标记是一个放大镜、一把镊子和一张邮票。放大镜就是重要的防假武器。一般观察,用5倍以下的放大镜。观察细部就得用10倍放大镜。如果要看更小的纤维、刀痕、拼缝、损伤……就应选用20倍放大镜。在研究假戳用手工描绘等,要求更高分辨能力时,可以用再大一些倍数的放大镜。那时可以观察到手工描绘时,纸纤维受笔力作用倒向一侧的细节。紫光灯也是工具之一,检验墨色真伪时在它的照射下不同黑色反光不同。

    ④最大的武器,是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每一位邮人邮识丰富,对邮票的印制工艺有所了解,善于观察和动脑筋,积攒丰富的资料,反应敏锐,使赝晶无处存身。

    7、变体票的存世量研究:著名的变体票大都有存世量报导,比如:“宫门倒”48枚、纽约版孙中山倒印票50枚等。发行量明确的子模变体也好推算。如“侯德榜”变体票,该票发行量1976.6万枚,每版一枚,理论存世量为39.5万枚。不是每版都有的如“火箭多八一”子模变体票的存世量就不好推算,但我们大体上可以从它的价格比上略察一、二。至于个别变体票、偶然原因造成的变体票(如前文叙述的桂花M纸张变体票)存量必定很少,这就要利用原因分析的成果加以推论。有的如打孔变体,一般在印刷厂是5—10张一次打成,切开后邮局全张就有40版以下,通过检验漏出也就是少数几版,存量范围也大致有数。刷色变体、漏印变体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变体一般数量不大,在数版以下,还要减去“检出数”才是“漏出”的数量。

    8、变体票的珍罕性研究:一张变体票,经过了成因、“窗口”、定性、定量、版式、真假、存世量的研究之后,它是变是错、是真是假、是多是少也就清楚了,但珍罕性与真、假、多、少有关系又不成正比。比如笔者发现的桂 M纸张变体票,是因偶然原因发生的数量肯定不多,说不定是孤品!但它眼下必定不算珍贵。这是因为新票刚刚面世,你手中有,谁会知道?二是目前对变体票的珍罕性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往往靠拍卖会随行人市,一浪高于一浪,把“知名度”“珍罕度”炒作起来。如果你手中的票从未上过价,自然高不了。笔者认为影响珍罕性的因素,应该有以下几点:①来历清楚确凿②存世量少③知名度高④大量被邮人研究认可⑤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⑥多次拍卖易主价格刚性上扬。

    目前对变体票的研究、重视不够,也就更谈不上珍罕性的研究了,就中国的变体票大致到蔡伦“公元前”为止,一般的变体票珍罕性均不太明确。

    9、变体票的搜集与收藏研究:高档珍贵的变体票存世量稀少,价格昂贵,不是一般邮人所能问鼎之物。从收集角度来看,应以近期新邮为主攻对象,通过交换信息、交友互换和市场购买,逐步丰富藏量。要善于发现变体,不能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漏过。也不能让好的东西、有能力得到的东西失之交臂,再求无门。

    至于收藏什么?各有各的爱好。对于专题集邮者当然是搜集与专题有关的变体。对于传统集邮者更是求齐求全。变体邮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要善于捕捉到新的品种新的变异,来丰富变体邮苑中的新的奇葩。实寄封上的变体票不要洗下,整版的不应撕开,某些珍贵的变体邮晶发现时就残了,只要是真的,也应进行修补后保存。因为变体邮晶毕竟是“漏出品”,数量上虽然近期多些(与早期珍品相比),但与发行量相比,实在是差之千里。因此要想收集,变体票的信息十分重要。以前由于对变体票的误解,在报刊上登载发现变体票的信息多了一些时,就有人出来写文章说应该降降温。在拍卖会上变体邮晶俏销时,也有人批评不正常。凡此种种导致一些邮人不集或误认为不应该集变体票。笔者以为应该组织成立一个研究会,跨地区跨行业,把全国爱好收集变体票的邮友组织起来,对已经发现的变体票进行分类排队、输入计算机管理。在组织起来以后,有条件,还可以组织评定珍罕等级,出目录、价目、样本,提供收藏踪迹和信息,使组集需求者,有一个求索的方向。这样给收集研究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荣我国的集邮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8 19:30 编辑

三 变体票的标准

我们在确定一张邮票是否是变体票的时候,除了它具备变体票的所有属性之外,还要解决是否够得上称之为变体票的条件——度量标准。是大变体还是小变伸(趣味品),它们的界线在哪儿?这显然是变体票定性之后的一个定量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棘手不易论定的难题。

    既然是难题,总得有人去碰一碰,对也好、错也罢,不妨作一番尝试,即便是提出了一个课题或打开一条思路,也是有益的。

    应该说“变异”和“不合格”的度量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可能以精确的数值予以规定。例如:“折白”是常有的变异,那么折白多宽多长为变体y怎样为趣味品?大到什么程度是大变体?在以往的有关变体的文章中,也曾有人建议过大于3毫米为折白变体。当然这是一种清楚明白的数值标准。但笔者认为用3毫米划界不够公

平,因为票幅有大有小,3毫米宽度占票幅宽度之比相差很大,对小幅票来讲太苛刻,对大幅票来说也许差不多。再者,折白的位置有正有偏,如果是涉及到主图或触及主题,与图边、空幅、底色上的折白,意义与重要性显然不同。又如“露白”与漏印,“露白”大多是印版磨损形成的,一般称不上变体。而“漏印”则是变体。但是,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露白露到什么程度算漏印?漏印小到什么程度可视同露白?如果单从成因上划界也似乎不尽合理。

     以上两例说明了,变体票的衡量标准,非但是一个定量的问题,还伴随着一个辩证的关系。它的量度不便过清,同时还要考虑影响它的所有因素的主次关系。

    笔者试从衡量一枚变体票的各种可能的因素加以分析,然后再以各种因素对该票影响的程度与建议量度,进行综合判断。好比拳击比赛一样,要由多个裁判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运动员出拳的方式和击打的部位后,记下获得的点数,才能决出胜负。同时变体票定量问题中,也有如拳击比赛中那样有“击倒为胜”的先决获胜条件。即:有一个变异量存在就可决定它是一枚变体票(如:倒盖、胶面印、漏印面值等)。

    以下归纳七个方面,来讨论变体票度量标准的建议方案:

    1、图案变异:图案变异建议一毫米以上为下限。这是引用工程制图、地形测量等对分辨程度的规定。因为

小于一毫米肉眼就不易分辨,作为变体,用肉眼能够区别,这是起码的条件。当然邮票常用放大镜观察,这只是作细部研究所用,不能作为区别正票与变体票的依据。因为技术再高也制作不出两件完全相同的东西,在镜下没有完全相同的邮票。至于上限就不限了,差之越大就越是变体,大的大变体,小的小变体。

    2、刷色变化:我国迄今还没有标准的色谱样板和标准科学的颜色定名。无论是印刷印染、美术演艺、矿石珠宝、建筑装饰、花鸟鱼虫……对颜色的标准取名,都各有各的叫法,各有各的习惯。实在难以统一。但好在变体票是在与正票的比较中确立其本身的身份。因此只需能够明显察觉得出色深、色淡、色漏、色重(复)、色错、色变和刷色不匀等变化,就可以大致确定该票在颜色变化上的特点和份量。至于因光照、环境、人为等原因造成的“后变色”不算。

    3.位置因素:不管变异是什么,它在邮票(邮品)中所处的位置相当重要。笔者有一枚桂花M,纸张在印刷前就被挂破并摺皱成,团。上机印刷时正好M票名“桂花”的“桂”字印在小团之上。由于小团高出周围纸面,桂字的“木”字旁被架空而漏印,“圭”字印在叠起的小团上,展开之后似乎被放大拉长,成为少见的变异。如果这挂破之处不是在“桂”字的位置上,而是在M的背景底纹处或边幅上恐怕称其为变体就不合格罗!顶多是件趣味品。前面举例提到的折白,还有漏印漏色、刷色不匀、印刷移位、墨污画面……等等,都有一个位置重要与否的考虑。位置重要称“变”有理,位置一般或无关紧要,同时又无其它变异因素的支持配合,那么就不应称之为变体票。

    4.偏裁错打:一般打孔人图、压字的可谓变体。裁切偏移大于常规,使邮资图、主题图或文字分割到二张片、封、张上的应是变体。因漏裁产生的肥胖片、加长片应是变体(建议大于3毫米以上)。

    5.倒、反、错、重、漏、倒印、倒盖、倒水印、错盖、错字、错图(不是张张全错)、大复印、重透印、重(错开)印、漏印(文字、画面)、漏盖、双面印、胶面印、反面印、反水印等都是变体。蔡伦前的“前”字,宽只1mm,高1.1mm,刚够上肉眼分辨能力,但它的位置和内容意义重要,不该出现的错字出现了,终使它成为一张著名的变体票。

    6、子模、材料有变:个别子模出现漏或多出某些符号、文字、图案和少数印版上粘上临时性异物,出现局部变异并构成误导信息、破坏主图的应为变体。材料病变,如纸折1—3毫米,能证明原材料破损在前印刷在后的破裂变异、纸厚25%以上、纸薄25%以上、纸上粘纸揭去后下面漏印图案且位置重要,纸上粘物影响主图不可清除者,正面被胶污染,洗票后被污图案明显洗去,票面不完整者……等等,也是变体。

    7、邮品等级因素:邮品的印刷,从管理角度探讨,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对于小型张、邮票的印刷,邮政当局最为重视,要经过层层审批道道把关始能出厂。邮资封、片、简也较重视,但普通邮资封、片因印量大、版式多、用材一般、出现毛病就多。至于有些应时邮品,需求量特别大,一个厂印刷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只有分省分厂印刷。如有奖贺年邮资片,无论是版式、刷色,由于分散印,批量大,出错率也较高。再者,太平年间管理严格,印刷质量必定稳定;而战争年间或混乱时代,邮晶出问题也较多。在五十至七十年代人为作假、伪造、越规较少。而在八十年代后个别人为了获得不义之财,假冒越规者应时而生。一些莫明其妙的“大变体”就会蹦出在你的眼前!在判断你手中的邮晶算不算得上是变体票的时候,以上这些因素也应一并加以考虑。

    以上七点算不得什么“标准”,但笔者以为毕竟是衡量是否算得上一张变体票必须考虑的七个方面。有的只要沾上一条就是变体(“击倒为胜”),有的沾上一条还不够定为变体,还需另外有别的因素加以支持配合。那么权且定为沾有二条以上者,方可划为变体;沾有一条者只是趣味晶(小变体)。不知这样的标定是否合理,望与邮人共研之。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8 19:29 编辑

二、变体票的分类

      变体票的出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世界上著名的集邮家收集报导的珍邮当中,有一大部分是变体票。我国早期研究变体票的集邮家,如王纪泽、周今觉、马任全、鲍仲叔……等人,他们对清代红印花变体票、民国变体票的收藏、研究十分出色,为我国早期变体票得以跻身于世界珍邮的行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早期邮票的种类与存量不大,变体票不多。虽“华邮四宝”中的一半、  “民国五珍”的全部都是变体票,但它们每一种的存世量大多在50枚以下,一般变体票的数量与品种也传世不多。有能力搜集研究早期变体票,并对其系统分类的人就更少,那时客观上尚不具备对变体票进行系统分类的物质条件。

     自从新中国邮票发行后,我国的集邮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发行的邮品无论是种类或数量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特别是JT票发行中,出现了较多的不合格晶,据笔者在《集邮》杂志十几年内和《中国集邮报》创刊以来的文章中查找,有关变体票发现的报导就有六十多起,各种邮刊、邮报中登载变体票的消息更是举不胜数,其种类和数量均很丰富,给广大邮人提供了收集研究的机会。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为使研究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邮人必然会对种类繁多的变体票进行分类研究。所以变体票的分类,是对其进

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必然。

    笔者试以从变体票的珍罕程度、产生原因、直观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希望得到专家与邮人的指导。

    1.按照变体票的珍罕程度分类:

    ①珍贵变体票:它们是以前被集邮研究确定的,得到集邮界公认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存世量不多的、身价不菲的著名变体票。例如:  “华邮四宝”中的红印花五元倒盖、宫门倒,  “民国五珍”中的帆船加盖限新省贴用一元盖成“限省新贴用”、帆船3分改作2分倒盖、新版帆船4分改作3分倒盖、纽约版孙中山像中心倒印二元。另外红印花小二分倒复盖、伦敦版蟠龙无水印1分“壬字头”,还有帆船4分限吉黑贴用倒盖、孙中山像暂作三分错为“暂分三分”、蟠龙7分中华民国临时中立倒盖票、帆船三分暂作二分“贰”字漏盖、

帆船1分上边漏齿、民国欠资半分下边漏齿、万寿加盖小字九分暂作一角倒盖……等。也有新近发现的价值上升很快的如:纪92蔡伦“前”、普12瑞金沙洲坝4分漏色、T2杂技“蹬伞”错色票(样票发行)等。

    ②一般变体票:大都是新近发现的变体票,品种繁多,数量有多有少。如:文17“4分”漏色票、文18

“8分军民团结”刺刀漏色票、J173“侯德榜”缺“+”票,T136“癌症20分”多“D”票、长江三峡宽幅票、普24“力士5元”胶面印……等等。

    ③趣味品:与正票有微小不同,或虽有明显不同但是不影响大局的不重要部位。无碍大观无关紧要的小变

体票如:裁切或打孔移位不大,漏印微小、位置一般,票面污染不重,窄小的折白、露白……等等。

    2.按照变体票产生的原因分类:变体票晶分类表

一级编号

一、印刷变体

1,漏印变体

A遮盖全漏  B遮盖漏色  C工艺漏印

2.刷色变体

A刷色错位  B刷色不匀  C刷色变异  D夹印粘印

E墨干墨淡  F墨污画面  C复印透印  H正反印刷

11F倒印刷  J而佰错印

3,错色变体

A局部错色  B全部错色  C超常色差

4,加盖变体

A倒盖  B漏盖  C复盖  D横盖  E错盖

F背面盖  G加盖位移  H加盖变异  I加盖错色

二、版模变体

1.子模变体

A每版多处  B每版一处  C个别版有

2.修版变体

A子模漏修  B印后修版  C个别修饰

3,印版变体

A印版粘物  B印版变异

4,破版变体

A文字破版  B图像破板

5,叠模变体

A文字叠模  B图像叠模

三、胶面变体

1,胶面印刷

A胶面印票  B胶面加盖

2,胶污正面

A少量污染  B大量污染

3,背胶变异

A漏胶    B异胶

四、裁切变体

1.裁切错位

A上下错位B左右错位C纵横错位边蓝转镫生

2.少切漏裁

A上下漏切  B左右漏切

五、印纸变体

1.印纸缺陷

A先破后印  B折白变异  C印纸搭接  D印纸病变

2.纸质变异

A厚纸,  B薄纸    C异纸

六、打孔变体

1,打孔不正

2.打孔出错

A反打倒打  B齿度变异  C复打畸齿

3.打孔不透

A盲孔    B.漏打  C“无齿”

七、水印变体

1.位置变异

A倒水印  B反水印    C横水印    D反倒水印

2,水印错误

A错水印  B异水印  C漏水印

八、假冒变体

九、趣味晶

    ①由材料引起的变体票:如纸质不匀、印纸有洞破、重叠或异物,油墨配比不一等形成的变体票。

    ②由机器引起的变体票:印刷、打孔、裁切等机器,在长期运转中,难免会出现定位不准、磨损走样、

油墨不匀等故障和毛病,从而出现打孔偏移、少切漏裁、套色错位、齿孔粘连……等等变体票。

    ③由印版引起的变体票:印版由各个子模组成,它们应该个个都一样。但因种种原因,制模时有个别出现问题,印出的邮票就产生了“变异”,如蔡伦“前”、侯德榜漏“+”票等。

    ④由操作引起的变体票:工人按照工艺要求正确操作,就不会出现不合格品。但人总是会疲劳或受外界干扰的,一旦工作出错,不合格品也就自然产生。如定位不准、印纸拿错、印纸放反、放倒,手工加盖漏字、漏色、盖倒,油墨稀释不匀或过干……等等。

    ⑤由管理引起的变体票:邮票从设计、审稿、制版、印刷、打孔、检验直至销售,要经过层层把关严格的管理。但问题还会发生,于是产生了一些变体票,经邮政窗口售发市场的事实。如漏检发出的不合格晶、管理混乱的年月将样票也发往出售、甚至部分检出品也混出厂门流向邮政和市场。

    ⑥由人为引起的变体票:我国清朝海关试办邮政时期,德国人费拉尔承担邮票绘制工作,他借职务之便人为地制造了许多变体票,如:  “万寿票”9分银对倒票,蟠龙蓝绿、墨绿错色票、……等。

    3.按照变体票的直观形态与颜色分类:人们在众多的邮票中,发现变体票,不是先从查找原因或资料开始的;而是一眼就以它不同于正票的某些特点上,认出是一枚变体票。这就是用直观形态与颜色来认定变体票从而加以分类的方法。笔者试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分类。(见“变体票品分类表”)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