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100# 五味和

我同样可以带枚片到邮局销戳,拿着明信片走几步上火车让人再盖一下,然后放进口袋,到柏林玩一圈回家。小城市,大家都认识。。。。。。。。。
王 骏

TOP

紅字這字句是否與黑字句是整體一段?
edwardtin 发表于 2012-6-6 19:40



   是一段
王 骏

TOP

可能有王兄所说的例子存在,但不能因为这样,而视所有正常邮寄的邮件都是这样的,除王兄的这个假设外,是否此片存在其他的不合理,没有其他的中转和到达,不能说是不合理。也是常见的。

TOP

可能有王兄所说的例子存在,但不能因为这样,而视所有正常邮寄的邮件都是这样的,除王兄的这个假设外,是否 ...
五味和 发表于 2012-6-6 20:20



    我对82楼“实寄”存疑,是因为销完戳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您愿意相信她实寄了,但您没法说服我认同。
王 骏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6-6 21:31 编辑

我总抱有一愚笨的想法:
双片的意义即价值所在,就是不再让回信人再掏腰包,寄信人才使用双片。大清片的邮资符志仅1分,势必在回片上照正片一样,贴足邮资。否则回信人就要另外破费了,回片的意义顿失。(回片挂号补贴外资当属例外)

至于銷盖票戳应是大清或是外国,只有在上述前提下才有探究的价值,也才能证明清楚。否则收信人只当废物利用,自掏腰包贴本国邮资,寄给在华的另一个人或另一个地方,又何尝不可?又谁能考证清楚?即使是的,也失去邮政通信的原意了。

TOP

本帖最后由 edwardtin 于 2012-6-6 21:54 编辑
我总抱有一愚笨的想法:
双片的意义即价值所在,就是不再让回信人再掏腰包,寄信人才使用双片。大清片的邮资符志仅1分,势必在回片上照正片一样,贴足邮资。否则回信人就要另外破费了,回片的意义顿失。(回片挂号补贴外资当属例外)

至于銷盖票戳应是大清或是外国,只有在上述前提下才有探究的价值,也才能证明清楚。否则收信人只当废物利用,自掏腰包贴本国邮资,寄给在华的另一个人或另一个地方,又何尝不可?又谁能考证清楚?即使是的,也失去邮政通信的原意了。
肖万里 发表于 2012-6-6 21:22

先生說中了重點,但是集郵資片的人要追求的是要“特別”“另類”,只追求外在的奇片異品,失去了回片原有的郵史內函的意義。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回复 105# 肖万里


   完全认同您的看法
王 骏

TOP

回复 106# edwardtin


   这也是田兄开此贴的意义所在
王 骏

TOP

本帖最后由 edwardtin 于 2012-6-6 23:08 编辑
回复  edwardtin


   这也是田兄开此贴的意义所在
清邮路 发表于 2012-6-6 22:05


這就是我所說的常例/常例的罕品與殊例的分別,慈壽專家關道華先生亦曾在2010年亞洲郵學家發表過有關慈壽郵品的常例/常例的罕品與殊例,關先生從郵史意義與角度來將郵品分析,提高了慈壽郵品的學術研究,可惜現今郵資片那種盲目追求罕品和那些極限集郵者本質相差無幾了。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我尊重集邮的多样性
王 骏

TOP

集郵資片,尤其是集清民郵資片(新中國不懂),除版式外,其他的都是牽涉到郵史,還是要靠點譜實在。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求同存异,大家的收集的出发点可以不同。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回复 105# 肖万里


   

继续阐述拙见:

愚意以为只要在回片上补足了邮资(3分票),无论是大清还是外国銷票,乃至于外国不认可,而要求补贴该国票邮资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实寄回片。这是邮史。

毋庸讳言,当年大清贫弱、落后,海关、邮政都是客卿在操作打理,他们无疑会借鉴外国先进和例行的规章、法则来规范大清邮政章程,并逐渐与国际接轨。这是历史。

有鉴于此,从我们仅见的、有限的几件清二次回片上由清戳预銷票;而清三次回片上由外国銷票来看,这种变化,想必都是在依法办事的,也许只是我们尚未发现此相关文献罢了。

让我们再来看这件1906年的福州二次回片,大清与德国于1905.11.3.已签了邮件互换恊议,居然仍未认可此片上的大清回资。这是特例呢,抑或是他不认可大清预銷票的做法?故仍要补贴德国邮资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加贴外票的回片,应归纳于真正实寄回片,而有别于未补足邮资的回片(它们本身就不能算)。

邮史映证历史,历史印证邮史。我们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交流、探讨,才有可能揭开百年谜底,还其真相。

TOP

回复 113# 肖万里
蕭先生請看這連接,看看有沒有預銷回片。
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3
預銷回片是基於混貼票時期回片要貼上清票及客票,清局才預銷清票。在免貼票時期幾年後,除非大清局預知對方不承認其郵資,才預銷清票,然後預貼外郵於回片上,但是預銷了回片上的清票,卻沒有補貼外票,對這個預銷行為是否有點一廂情願認為是對回片一種正常操作程序?再者回片清票不被承認,那麼去片如何又被接納寄到德國?況且這片說不清,由收信人再貼票回寄是不爭事實,不像那枚冰島回寄三次片開門。這就如有些封因銷死戳,而不能正明身世。這片在回片使用上疑點太多,又沒有其他例子佐證,正是妾身未名。當然基於某些人的偏愛,格價可以很高,就如那些高價首日封,但是若牽涉到郵史層面上,則要釐清甚麼碼子的回片事實,免讓這些東西魚目混珠。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6-7 12:56 编辑

回复 114# edwardtin


    田版主的这个大帖我先就拜读过了。
我大清邮政官员——客卿们,原来都是搞海关出身,虽然在试办海关邮政中历练了一下,毕竟远未达炉火纯青的水准。更何况双明信片问世,原本想发行给你们这些洋行和洋商会使用,当个会议通知、照会,和推销联系的。所以只印有1分的邮资。没有考虑到要把它寄出国还要再寄回来。——问题来了。

那些经验不足的客卿们,可能制订对策时出了偏差——“回片上贴足回资;我们不是尊重由客邮銷自己的票吗,沿例,我们预銷回资!”……前半条对的,后半条只有过猜了。(迄今为止尚未见涉此文档,我也只能算遐思。)从实施后返回馈的消息是别国不承认銷票方式,所以改为不再预銷回资了。故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实寄回片上不预銷要早于预銷的。否则,可以认为当初本就混乱不清,在摸石头过河而已。好在涉及面对其无伤大雅。

但贴足回资的寄信人是无辜的,回信人重掏腰包,既理解又无奈。但此种回片是真实的。

不当之处,只当博君一笑。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6-7 12:58 编辑

田兄:梧州帝国日戳那枚1899.3.30.的只是暂见最晚的。它可能一直延用到是年的11月初——梧州小园戳运抵启用为止。
有意思的是,这件德国回片竟也无人在邮资符志上銷戳。是不应该銷?还是应銷,大清不敢,香港(英国)也不敢,那德国自己呢?
可见中外古典的回片一样趣事都多。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6-7 12:45 编辑

重复摁了,不好意思。

TOP

回复 116# 肖万里

田兄:梧州帝国日戳那枚1899.3.30.的只是暂见最晚的。它可能一直延用到是年的11月初——梧州小园戳运抵启用为止。
有意思的是,这件德国回片竟也无人在邮资符志上銷戳。是不应该銷?还是应銷,大清不敢,香港(英国)也不敢,那德国自己呢?
    梧州小圆戳有记录的是1899年5月9日,实际上还有更早的,请见链接:

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ead.php?tid=84152
王 骏

TOP

假如布约翰此片,回片上帖的回邮,寄出局不销戳。结果不知是否会不同?

TOP

回复 119# 五味和

若果同時不加德票,德局銷戳在清票上,成交結果可能過20萬元。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