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民信局封年代考证之困惑

 

 民信局封年代考证之困惑 郑挥

    在收集和研究民信局实寄封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年代问题,对自已手中的实物连年代都不清楚,如何进行研究或参展?我国古代长期使用干支纪年,即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等十干。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支。循环转换,周而复始,六十年一转通称六十甲子。传播至今农历仍使用干支纪年,按廿四节气耕种收获。在实寄封上还经常可以看到除天干地支之外另书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当作发信日,也有写成中秋后五日的。干支纪年加上帝号就能正确推算出公元年月日。如光绪十一年三月十九日或光绪乙未端午后二日,用万年历查考公元就很方便了。可惜古代寄信人大多数并不详细书写帝号和天干地支,有的即使写了天干地支如没有帝号,同样需要研究考证。比如封上书甲申三月初八,从闯王进京1644年到民国1944年其间就有五个甲申年,究竟是那一个呢?一般来说光绪甲申可能性比较大(1884年)。虽然民国时期也有不少信封上书天干地支,但是从使用的纸张及信封格式上还是可以区别的。有不少信局实寄封上只书天干而无地支,就更难确定它的年代,为此邮界时有争执。一般持封者出于偏爱总想将封的年代说得愈早愈好,件件珍品都来之不易。其实当年古人写上一个天干和月日已经很清楚了,一个天干可用十年,收到信的人决不会认为此信来自十年之前。古人万万没有想到百年之后会有“集邮文化”的出现,事情就变得十分复杂起来,更未想到旧信封会获得如此之青睐。前几年广州《集邮家》报曾为了一件只书天干而无地支的旧信封的年代争执不下,颇费口舌。此件上书“壬九初九”和“外付洋龙银四元”由万顺成批局收寄,持有者认定此封为1852年农历壬子年,反对者则持异议。…………     民信局实寄封一般在封背中缝都书有发信日期,如戊辰九月初十,干支齐全,但是它可以是同治戊辰 (1868年),也可以定为民国戊辰(1918年)。侨批邮集中有人将民国时期的邮品当作清封来宣扬,蒙骗了“专家”被钻了空子。再如丁未中秋,可以定为道光四十七年八月十五,也可以定为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五。再推迟一个甲子就不可能了,因为公元1967年正当文革时期,无论是书法或则是信封纸质形式同清代完全不一样。天干地支健全的实寄封通过对信封的外貌内件或信局资料以及其他旁证,一般还比较容易搞清楚。当然也有比较难以考证的,比如手头有一件古封,用丝织纸折叠而成约有十层,纸张已发黑看上去至少已有数百年之久了。封背书“固梅月拾二”,右上方收件人书“乙未正月三十到”,盖信局戳三枚,“汉口全泰盛轮船局”发戳,“九江全泰盛旱道局”中转戳,“饶州全泰盛轮船局”到戳。按书本说轮船信局应是1860年之后才有,此件只能是光绪乙未1895年了。但仍有疑问,只好将原件寄给武汉发信地的邮友,共同研讨,那样就比较客观,持封者往往总会有一种偏爱,容易出错。最近接到陈波先生的回函称此封经博物馆老先生对纸张的鉴定,当在一百余年,不会更早,清光绪乙未无疑了,所以笔者对自已的邮品同样会产生偏爱,以至作出错误的判断。另有一件镇海竺师爷从江西吉安府寄浙江宁波的信局封,背书“乙酉九月廿七”,上盖五地六枚轮船信局戳。其中“乙”字只写了一个折勾,评家认定为“已酉”。光绪1885年的封子成了宣统时期的了(1909年),误差达二十四年。幸好竺师爷的书信有一批,信封上还记有编号,乙酉、丙戌封存有多枚,加上大批信件作旁证,就没有什么异议了。其实“乙”字的书法,上面少写一划是很常见的。我国邮史的珍品有不少出现在邮集中,鉴于存在不平等的竞争,有不少收藏家并不参预角逐对于史学研究者来说就更需要广泛深入地收集各地藏家的实物和资料,以鉴邮史。民信局实寄邮品年代书写非常完正的确实很少,这里仅据一例:一件湖南岳州府竺师老爷折,内页盖“岳州全泰盛信局”和“庚寅”戳,另手书“光绪拾六年九月立”,经折内所记帐目存有两件实物可与之核对,可谓三位一体。实物年代就非常清楚了,应是清光绪庚寅1890年9月。可惜存世古封和各种实物大都纪年并非如此完正。

    对于只书天干而无地支的信局封,考证其正确年代就更困难。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封背只书月日而无年代,存世量大,大都是中式红条封,也有折叠封,在民信局封中属于下品。近十年来侨批封大量涌现,从民国到解放之后,但很少见到有真实可靠的清代邮品出现。一些投机分子就借机利用一批只有天干而无地支的旧封,充当清代珍邮,并且通过媒体大肆宣扬,可是站不住脚的东西到头来还是要跌跟斗的。最近不少研究侨批的邮友,鉴别了一些真封伪年代的邮品,如其中三十年代香港高雄才邮澄海双亲的信,持封者考证为1895年清光绪年间的实寄封,结果邮人发现一批高雄才从香港寄回老家的信,时间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相差了几十年。只于那件自称1852年的壬九初九封经过多年的争论现在也已水落石出,不过是一只民国早期封。这里再举一例,“汉口袜子街横巷全泰盛旱信局”邮寄岳州府竺师爷的信,封正面左下落款“汉口谢敦和托。”封背中缝书“庚葭月廿一日汉书。”此件仅凭一个“庚”字就难以确定其正确年代,经核对竺师爷庚寅经折,落款有“十一月廿九来汉信一书谢敦和,”九天到达,界定为光绪庚寅1890年无疑问了。所以只有天干而无地支的实寄封通过信件、印章和各种文字记录,都有可能找到其正确年代的途径,如有同样的一批信件实物存在就更容易解决了,当然有很多没有任何旁证的封子就难以定论了。

    民信局封上只书月日,或因年久旧封背面中缝封条丢失,发信年代已无法辨认,考证者只好通过封上留存的字迹,去找一些蛛丝马脚。诸如前面提及的一件古封,封背只见梅月拾二,但在右上方收信人记载了“乙未正月三十到”,年代界定就比较方便。古代人接到来信后习惯于在封背做些记录,有的还记下回信的日期。有一件甬申线信客实寄封,丢失了中缝封条看不出发信日期,反复观察了多次,结果从闲章中找出了年代,此章刻的都是吉祥物,一般都盖于封正面右上方,这枚戳却盖在封背,中间有两个小字“丙戌”,说明此件在丙戌年(1886年)由甬申线信客从上海带至宁波镇海的。另有一件上海庆丰号经“上海长江全泰盛轮船局”寄递信和药品至仙镇,封条丢失发信日期已无踪影,幸运的是封内存有庆丰号回单,内容是“接英洋五元照收兹奉上公胶十二两仍交原局携奉。”盖丙申年份戳,另手书十一月初八,信封和回函书写都出自一人之手,原件记年非常清晰完美了,时间应为清光绪丙申年十一月初八日(1896年)。一批实物中如有几件未注明年代的可以用旁证说明,如将资料分开来就怜不清了。有一件仙镇李蓉仙邮湖南岳州府正堂的大信封,封正面左上角书“号金已给酒资照例”是一封挂号信件,封背盖“仙镇全泰盛轮船局”、“镇江西坞街全泰盛轮船局”戳记,中缝封条所书记年丢失,如无旁证只能说是一件清代邮品,具体年代无法考证。后从书信和其它实物得知收件人在岳州府任师爷仅两年,界定其为清光绪庚寅1890年前后,大体不会离谱。总而言之必须求实,上述考证依赖的还是实物,并不是凭感觉分析出来,更不是凭几十年老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这样岂不成唯心史观了。

    邮友经常来信提出如何鉴别民信局实寄封的正确年代,是否可用现代科学测试仪器进行检核,将古封的纸张、墨汁检验出精确的年代。看来科学发明还没有到能够测量出,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内物件正确的年月日的精密仪器。邮学界真诚的人们,他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说了真话还被遣责,世道沧桑一言难尽。任何门类的学术研究都没有轻快的道路可走,必需经过长期艰苦的钻研,以唯物论的思惟方式,“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随着时间的推延,真假终究会弄清楚的。

古人在信封上在书写干支纪年的同时记下了发信的月日,我国古代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对月阴的称谓丰富多彩,在实寄封、单据、帐折、书藉和古画中都有记载。笔者仅从所接触到的部分实物借此机会作一简介,供邮友参考。


 

农历(阴历)正月一元之始,大都书为元月或正月、新正月。正月梅花开,“梅花欢喜漫天雪”非常寒冷的季节,习称正月谓“梅月”。相传秦始皇登基因名“政”忌讳改称正月为“端月”,即为八节之端,但很少有人使用,因为容易同五月端午相混淆,清封中发信人误将“端月”当成“端午”使用确也有之,秦始皇终究已经离得太远了。

    二月以花名“杏月”作别称,使用比较普遍。杏花开于早春二月,用之甚当。在旧封中曾见到二月别称为“花月”的,而在《尔雅·释天》中称夏历“二月为如”称“如月”“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三月桃花开满天,古人大多称“桃月”,桃花能制药,所以古时还有“三月三收桃花”之说。此外民间以养蚕为业的,在农家相当普遍,把三月称其为“蚕月”。“如月”、“蚕月”在实寄封中都曾见使用之。

    四月别称“清和月”,非常雅致使用甚普遍。四月的天气清明和暖谢灵云诗有“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白居易诗“孟夏清和月,京都闲散官”,也许就是“清和月”的来历吧。四月也有称“梅月”的,梅子熟了的时候,诗云“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但很少见用,因梅月易同梅花联系在一起,误解成正月了。

    夏历五月初五端午是个大节,商号节跟结帐,以节记时使用非常广泛。自古至民国商行都刻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年终”等记时戳章。上书天干地支,就知道何年何月何日了。端午又称端阳、端五、重五、重午、端初等。实寄封上有书端午后三日的,即初八日。此外民间习俗到端午节用菖艾制成人形状挂在大门上以避邪气,所以五月有书“艾月”、“蒲月”。实物中常见到还有书“榴月”,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候,诗有“满园竹风吹酒面,两枝溜火发诗愁。”以石榴花为代表,五月的代名词花样繁多。

    六月在旧封上多书成“荷月”,古代江南风俗以夏历六月廿四为荷花生日,沈朝初《忆江南》“苏州好廿四日赏荷花,……”。《尔雅·释天》中则称六月为且,别称“且月”,实寄封中亦可见到。

    古代神话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天河,杜甫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求相望,七夕谁见同?”民间习俗妇女在七月七夜间乞求智巧,“栏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所以七月又名“巧月”,曾记得有一只信封上书“七月巧日”,别有一番节日情趣。此外古典称七月为“兰月”,相传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盂兰盆会”“道门宝盖献在中原,释氏兰盆盛于此日”,故称之。

    八月中秋节又是个大节跟,家人团圆赏明月。“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实寄封上经常可以见到书有“中秋”或“中秋后二日”的,因出门在外无法回家,只能用书信报平安。八月桂花香,有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很多人使用“桂月”为其别称,实寄封中也常有见到。

    九月黄华普称其谓“菊月”,在实物中可常见。《尔雅·释天》称“九月为玄”,别称“玄月”,李巡曰“九月万物尽,阴气侵寒,其色皆黑”。玄黑色也,。九月九重阳封中有书重阳日,现在成了老年节。

    十月佳称谓“小阳春”,实寄封上可见“小春月”、“小阳月”都是同义,可见陈元靓《初学记》“冬月之阳万物归至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欧阳修诗“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遍”。此外十月也有称其谓“芙月”,信件中也常见有使用,大概是芙蓉花开的时节吧。             

十一月多以“冬月”为其别称,在大清邮政日戳时子中镶有“冬月”和“腊月”字样,此两种书法都比较普遍,另一种别名为“葭月”,实寄封中也常见。“ 葭”有芦苇之说。

十二月为“腊月”出典已很古远,周代称“蜡”,秦改为“腊”至今。古人狩猎取兽祭之,腊祭百神。汉代冬至三日后为腊日,后改为腊八,(十二月初八)杜甫诗“腊日常年暖尚早,今年腊日冻全消。”民间出外的人腊月底必需回家团聚过年,而商界年终结算在除夕夜(腊月三十)全部清理作讫。所以在单据中盖“年终”、“腊月”角章的甚普遍。实寄封中曾见有一件书“嘉平月”的,出典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月为嘉平”。

古封中有将初一、月半写成“朔日”、“望日”,夏历以月阴计时。在实物中可以看出使用各种别称的人,取决于书信人的文化素养,有些文化水平低的人写错也常有,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一概而论。                                  

夏历干支纪年和月阴之别称是数千年古国文化遗产,知识面甚广,并且具有生动的艺术想像力和历史古典。虽然现代人已经很少使用干支纪年和月份别称,但此遗风在当今书画界名家书画中,仍保留着它丰富多彩而极具魅力的夏历纪年和月份别称之地位,继承着古代文化艺术的特色,而国家邮政局则早在建国以后(1949年)即开始使用公元纪年。夏历纪年和月阴别称是一门历史知识,熟悉它对于史学研究者和收藏家都会有用处。

附录:

附图为只书月日,不见年份难以界定的信局封。中式红框封正面书“上海英租界北京路投交胡庆余堂国药号/曹家惠先生升/甬陈启祥寄/七月八日”,封背盖红色“宁波永义昌信局”以及“宁波气顺信局”戳,右侧盖红色“酒资付讫”戳,中缝盖护封章、冯存仁堂缄寄字号章。

农历各月份的别称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六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
七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无射、咏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
十二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

 

TOP

真是好资料,好文章,很有收获和启发。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好文章[em63][em63]

TOP

QUOTE:
[em74][em74]好文章

[em77][em77]

43006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华中村48号(省美院内) 陈 波

TOP

好資料,受益良多

中國郵史研究會499號會員E-MAIL: c0916439966@yahoo.com.tw主集:孫中山像明信片,民國郵政明信片歡迎參觀我的集郵博客-----http://blog.xuite.net/c0916439966/twblog

TOP

拜读
收益多多
谢谢!

挂号邮件地址:510180 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福地巷27号902  施辉平
快递邮件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秀中路60号宝贝城一楼A31包房 施辉平
手机:15013097026   QQ:270111875   
中国邮史研究会831号会员

TOP

学习
武延江河北省武安市建东街8排13号邮编056300电话13832038386
支付宝账号wyj1878@sina.com
工行622202  0405007067052乔贵英
建行;6210810110000644266    武延江.我的小店http://www.997788.com/23521/

TOP

情况愈来愈复杂,问题愈来愈严重.真假难辨,旧文不足之处,还望方家多多指正.
在新浪搞了一个"静海怡园_我的博客",便时望诸位指教之.

TOP

关注之中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读了,不错
浙江兰溪。收藏清民时期盐、茶、厘金、税捐、科举等类纸件,古籍,古钱纸币,老铜器,老邮品。我的博客请进:http://blog.sina.com.cn/u/1244610320

TOP

好資料,值得留,幫頂.
歡迎參觀個人的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kiai/
主集:嘉义邮史  副集:传统邮史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