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条路是一部历史。上海淮海路从大清、中华民国到新中国,跨三朝,历百年,有屈辱,有抗争,有迷茫,有辉煌,饱尝忧患,阅尽沧桑。
 
  淮海路是自东而西相继筑成的。东路先筑,中路次之,西路最后。三段道路的修筑,都与法租界有关。
     上海开埠以前,城市重心在县城,今卢湾区及其以北、以西地区,皆为溪涧纵横的农田,三数村落,散布其间。从芦家湾、淡井村(今永嘉路东段)、顾家宅(今复兴公园)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地名中,我们还能依稀想像出当年的田园风光。

  1843年,依据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法国人取得在上海等通商五口居住贸易、租地建屋的特权。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商定《上海土地章程》,上海英租界设立。1849年4月6日,上海道台麟桂在与法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敏体尼(Louis Charles Nicolas Maximilien Montigny, 1805-1868)磋商后,同意辟设法租界,其四至为:南至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褚家桥,东至广东潮洲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这是法租界的最初范围,面积986亩。以后,上海县城以北、以西地区逐渐城市化,但到十九世纪末,今淮海路地区仍较冷落。

  法租界建立以后,多次扩张。1898年,法租界强占四明公所,激起寓沪宁波人强烈反抗,酿成血案。官司打到北京,经法国驻华公使毕盛(S.J.M.Pichon)与总理衙门交涉,达成协议,其中一条规定法租界当局可以在四明公所地面上开筑交通上所需的道路。四明公所地在小北门外,今淮海东路东端、永寿路以西(今大境中学校址),是寓沪宁波人暂厝灵柩的地方。1900年1月27日,法租界西界推至顾家宅和关帝庙浜,即今重庆南路一线。这年1月30日,上海道余联沅与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达成解决四明公所事件协议,言明法租界可以按照原定线路修筑宁波路。宁波路即今淮海东路。其后,法租界顺宁波路西进,筑西江路、宝昌路,其交接处在今重庆路,东为西江路,西为宝昌路。1906年10月10日,西江路、宝昌路统称宝昌路,是为今淮海中路。法租界有以人名为路名的习惯。宝昌为法租界公董局重要人物,从1881年至1907年连任15届董事,其中任总董5届。

  民国初年,法国再次谋求扩大租界。1914年,袁世凯政权以法方允许中国警探在法租界内自由逮捕人犯(实为革命党人)等条件为交易,满足了法方扩界要求。这年4月8日,交涉员杨晟与法国驻沪总领事甘世东(Gaston Khan)签订上海法租界外马路划分警权协定。至此,今重庆路以西、华山路以东淮海中路地区,均被划入法租界管理范围,城市化速度也由此大为加快。1915年6月21日,宝昌路更名霞飞路,以法国名将霞飞命名。1943年10月8日,更名泰山路。1945年10月,更名林森路,以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867~1943),以西藏路为界,分别称林森东路、林森中路。1950年5月25日,更名淮海路,以纪念淮海战役的胜利。西藏路以东部分称淮海东路,以西至华山路部分称淮海中路。

  淮海西路东起华山路,西迄凯旋路,始筑于1925年,系法公董局越界所筑,原名乔敦(Jordan Road),以英国驻华公使名命名,1933年改名庐山路,1945年更名林森西路,1950年更名淮海西路。

  淮海路初筑时(西江路、宝昌路)均为泥石路面,后来陆续铺设块石。1902年起,遍栽从法国引进的悬铃木树作为行道树,上海人习称“法国梧桐”。1908年,开始行驶2路有轨电车,这路电车通行整整60年,到1968年才停驶。20年代,淮海路改建为柏油路面。1926、1927年,无轨电车、公共汽车相继开通30年代,改建水泥路面。50年代以后,屡加修建,提高路面,加大排水功能。1960年开通26路无轨电车(今126路前身)。1992年,因营建地铁工程,地下管线全面重铺,并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
何剑均 402号
微信号:hjj123123999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