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邵林:足可令今日研究者琢磨的《邮声》

《邮声》(邮票周刊?影印与整编)邵 林 序

足可令今日研究者琢磨的《邮声》

        做任何有意义的事,都贵在坚持,集邮是这样,从事为集邮服务的工作也这样,就复制集邮文献而言,前有郑州程兵翻印旧刊,从《邮典》到《近代邮刊》,卷帙浩繁,形成系列,为集邮研究的普及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功不可没;现有常州王建平影印与整编老书,更在机械的操作中新增了创造的成分,孜孜矜矜,拾级而进,挖掘了许多出版较早、存世更少的“老古董”,提供给相关研究者,为澄清多年来相沿传讹的记载提供了文字的实证,为集邮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邮声》的历史作用,本书后附的路层论文已作出全面的研究,我就不续貂了,只想谈点个人的体会:
  集邮需要交流,需要研讨,需要切磋,所以集邮发轫不久即有邮会之诞生,但因当年大家都缺乏经验,成立容易,坚持就难。中国最早的神州邮票研究会,路层从《邮声》透露的信息推断其存续年限,即使已延长至一年另一个季度,但会刊只出一期,真正热闹的日子恐怕仍如叶颂蕃回忆中的印象“不及一年”,不像现在的民间邮会,纪念成立30周年、成立25周年者已比比皆是。
  邮刊与邮会相辅相成,大凡成功的邮会必有成功的会刊,因为会刊是组织与会员的桥梁与纽带,又是会员发表作品的园地、汲取营养的源泉。邮刊成功了,邮会必然兴旺;邮刊停办了,邮会若无定期的聚会,已无异于销声匿迹。集邮发祥之初,邮会未建之时,或邮会活动中断期间,邮刊便是联系爱好者最重要的平台,因此,邮刊可被视为无形的邮会。
  办会必须众人协力,办刊亦是如此,唯其除了主办者和主编者外,刊物的“同仁”不如团体成员般须受章程约束,在这方面,似乎办刊又较办会灵便。
  《神州邮票会会刊》因只出一期,所以只有期刊之名而无期刊之实。于是,上海最早的定期邮刊,应是陈复祥编辑的《邮票月刊》及其后续的《邮声》邮票周刊了。
  邮刊是宣传集邮和发展集邮必须维持的平台,现今的邮会无论是邮政系统的集邮协会或是邮协会员自行组织的专业性研究团体,亦无不以办刊为己任。
  邮商以集邮者为服务对象,将宣传集邮和发展集邮视为高尚的事业,也是他们得以维持和扩充业务的保障,有抱负的邮商无不以办刊为己任。在上海,陈复祥他们办《邮票月刊》和《邮声》,陈志川办《国粹邮刊》,钟笑炉办《近代邮刊》,热爱和支持集邮的努力一脉相承。这些邮刊的编者和作者,都是那个时代集邮界的先进分子、邮识精英。
  《邮声》的主要邮文及作者,除了陈复祥亲自撰述《中国商埠邮票》外,还有一位署名“觉”的作者撰述《中国邮票沿革史》,他们分别逐套介绍中国的商埠邮票和清代邮票。另一位署名“适衷”和“适”的作者,很有可能就是在第10期上出现的适庐主人沈溪民,这是一位邮文写作的多面手和多产者,不但善于记述集邮品制作,惯于论述集邮的意义、集邮的态度、集邮的方法,还会创作集邮小说。
  《邮声》即使前后不过四个月,只有寥寥17期,但已相当可贵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集邮水平,比如,他们已经懂得按题材分类整理邮票,知道需要收集实寄封,对集邮的认识已开始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接轨。当年薄薄17张(各16开4版)纸片蕴藏的史料,足可令今日的研究者好好琢磨呢!
.
注:邵林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上海市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集邮》副主编
3邮声-精.jpg


1邮声-平1.jpg
213015江苏常州●清●潭●新村87幢戊单元501室●王●建●平●手机1●3●9●6●1●2●9●7●238 QQ:360298341
请您点击→集邮文献专营店

拜读了~~~
43006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368号(省美院内) 陈 波
中国邮史研究会第98号会员
手机:13647239971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