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交流分享:Nikko的博客文章》歡迎來到Nikko的線上收藏展示櫃。 [打印本页]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6-10-31 14:35     标题: 《交流分享:Nikko的博客文章》歡迎來到Nikko的線上收藏展示櫃。

本帖最后由 布约翰拍卖 于 2016-10-31 17:58 编辑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http://www.demomy.com/item.php?hl=tw&id=130

                                                                                全世界第一張郵票「黑便士(Penny Black)」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信封(已銷戳) 年份: 1840 (西元後)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英國
規格長: 11.2 cm 寬: 6.75 cm

敘述

黑便士(Penny Black)對於有集郵的人應該並不陌生,幾乎所有的郵政教科書都會提到這張郵票,因為它是歷史上第一張郵票,於1840年5月6日在英國正式發行(雖然有些地區早在5月1日就先偷跑了)。當然這個所謂的「第一」跟「郵票」的定義是有爭議的,因為在黑便士發行之前就已經有郵資已付的憑證概念了。早在1680年,就有「倫敦便士郵政(London Penny Post)」的出現。這家私人公司提供倫敦市區內的信件與包裹服務,而且一件只收一便士。當寄件人交寄物品的時候,該公司會在該物品上蓋上一個郵資已付的小印章以資識別。所以如果要嚴格區分的話,黑便士僅是全世界第一枚公開發行且帶背膠的固定面額郵票。其實在黑便士發行之際,很多郵件是由收件人在領取信件時根據郵寄的距離來付費的,而黑便士郵票的出現,讓使用者可以用一便士來郵寄任何重量低於半盎司(14公克)的信件到英國各地,不再需要以距離計費。不過黑便士只使用了不到一年就因為郵戳顏色太容易被移除而被紅便士取代了。

黑便士郵票的大小約19mm x 22mm,每張都左下跟右下都各有一個英文字母。左下的英文字母代表了該郵票在全版的行數。由於一版有20行,所以英文字母就由A排到T。右下的英文字母代表了列數,由於一版有12列,所以英文字母就由A排到L。一張印有PH的黑便士,就代表了該郵票在印製的時候是在整版的第16行第8列的位置。換句話說,黑便士下方的英文字母並不是決定黑便士市場價格的主因,至於有些人致力於收藏到全版共240個種字母排列組合的黑便士就另當別論了。




當然,集郵人士不會如此善罷甘休,於是又從黑便士之中,找出各版的蛛絲馬跡,並加以分類。黑便士總共歷經了11次的印刷版次,其中第一版因為中間有歷經修復,修復前跟修復後又視為不同的版本,所以總共的版次共有12版,而各版次的印製數量如下:

第1版(1840年4月15日登錄)約 42,000 全張 (含修復前1a與修復後1b)
第2版(1840年4月22日登錄)約 32,000 全張
第3版(1840年5月9日登錄)約 20,000 全張
第4版(1840年5月19日登錄)約 28,000 全張
第5版(1840年6月1日登錄)約 36,000 全張
第6版(1840年6月17日登錄)約 38,000 全張
第7版(1840年7月8日登錄)約 34,000 全張
第8版(1840年7月31日登錄)約 30,000 全張
第9版(1840年11月9日登錄)約 16,000 全張
第10版(1840年12月9日登錄)約 8,000 全張
第11版(1841年1月27日登錄)約 700 全張


由上述可知,第11版由於數量最少,所以市場價格最為昂貴。由於號稱世界第一,讓黑便士成為許多集郵者蒐集的對象。不過幸運(還是應該說不幸)的是,黑便士總共印了約284,700全張,一全張有20行及12列,也就是240張郵票,所以黑便士的總發行量約在六千八百八十萬張左右。這個數量讓集郵者不用傾家蕩產就可以擁有一張黑便士。黑便士另有一種VR版本,也就是左上及右上並非一般的交叉圖樣,而是VR字樣。這種VR版本原本是要拿來當作官方用郵票,不過試印之後卻因為官方已經有庫存過剩的官印信紙(Mulready stationery),導致這種郵票並未發行。VR黑便士經銷毀後只有21全張存世,當然也就成為價格最為昂貴的黑便士,一張新票約美金三萬左右。一張普通的黑便士舊票價格則在美金數十元至數百元不等。黑便士郵票的存世量眾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並沒有用信封的習慣。一般而言,許多收信人收到信件之後,會將信封丟棄,只保存信件。但是當時寄信的方式是將信紙折好後,滴上封蠟,直接在反面寫上地址並貼上郵票,所以只要當時有保存信件習慣的人,郵票自然而然也就還留在上面。

筆者這個黑便士實寄封上面貼有第7版的PH黑便士,背面並銷有1840年11月2日的普林普頓(Plympton)郵戳。當初是筆者去英國旅遊時想要購買當地特產而購入的,不過筆者對於黑便士並無深入研究又擔心被騙,於是在當地挑了一間知名郵商來選購。在這種上市公司門市部買東西是一定免不了被當肥羊宰,但是至少絕對不會買到贗品,而且購買證明等於是一種另類的證明書,雖然現在看到收據還是不禁會納悶當初怎麼買得下手。


收藏資訊來源: Stanley Gibbons 收藏日期: 2011-02-07 市價: 425 GBP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6-11-22 10:32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28

在台灣島的熱蘭遮城鳥瞰圖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10-19
基本資料主分類: 印刷品及手稿 副分類: 歷史 年份: 1670 (西元後) 世紀: 17 (西元後) 原產國: 荷蘭 作者: Olfert Dapper
規格長: 31.2 cm 寬: 37.5 cm
敘述這張印製於1670年的熱蘭遮城鳥瞰圖中的城堡就是今天位於台南的安平古堡。1622年荷蘭人佔領了澎湖,並在上面建立了軍事據點。由於澎湖為中國明朝的領地,中國也因此與荷蘭打了一仗。戰後,明朝官員建議荷蘭人將澎湖上的建物拆除並運往當時的無主島嶼「大員」,重新建立新的據點。當時的無主島嶼「大員」就是今天的台灣,而荷蘭人在1624年將運自澎湖的建材重新建起的第一座城堡就是後來的熱蘭遮城。明朝滅亡時,鄭成功則決定將台灣搶過來(並非收復,因為台灣原本並不是明朝的領土)作為反清復明的據點。當時已經擁有台灣的荷蘭人當然不接受,不過荷蘭人寡不敵眾,於是在1662年棄守熱蘭遮城並投降,熱蘭遮城也改名為安平鎮城,成為當時鄭氏的王宮。清朝則在1683年攻下台灣,不過由於當時的政經中心已經漸漸移至內陸,加上河道逐漸淤積,安平城的戰略重要性隨之下降,逐漸荒廢。日本在1895年取得台灣之後,則將城堡遺跡剷平,做為海關宿舍。




圖上的英文字母個別標示出當時熱蘭遮城及周邊的設施位置。
A. 總督府 (The Governor House)
B. 教堂 (The Church)
C. 秤量房 (The Weight House)
D. 鐵工廠 (The Smits House)
E. 刑場 (The Place of Execution)
F. 屠宰場 (The Flesh Shambles)
G. 市場 (The Market)
H. 監獄 (The Prison)
I. 宿舍 (The Quarter)
K. 碉堡 (The Radout) – 現代英文並沒有 Radout 這個字,這是源自於法文的réduit。
L. 城堡 (The Castle)

這張「在台灣島的熱蘭遮城 (The Cities and Castle Zelandia in the island of Taywan)」的鳥瞰圖來自於Olfert Dapper (1639-1689年)所著的『荷使第二及第三次出訪大清中國記 』書中。該書書名的原文非常地長:「Gedenkwaerdig bedryf der Nederlandsche Oost-Indische Maetschappye op de kuste en in het Keizerrijk van Taising of Sina: behelzende het Tweede gezandschap aen den onder-koning Singlamong en veldheer Taising Lipoui, door Jan van Kampen en Konstantyn Nobel. Vervolgt met een verhael van het voorgevallen des jaers zestien hondert drie en vierenzestig, op de kuste van Sina, en ontrent d'eilanden Tayowan, Formosa, Ay en Quemuy, onder 't gezag van Balthasar Bort; en het Derde gezandschap aen Konchy, Tartarsche Keizer van Sina en Oost-Tartarye: onder beleit van zijne Ed. Pieter van Hoorn: beneffens een beschryving van geheel Sina」,意思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大清帝國沿岸的回憶錄:在 Balthasar Bort 領導下,於中國沿岸金門與廈門、還有大員灣、福爾摩沙之間,派遣Jan van Kampen 與 Konstantyn Nobel 第二次出使會見靖南蕃王及大清總督李部院之見聞;以及在Pieter van Hoorn 的督導之下,向東韃靼及中國的皇帝康熙第三次出使之見聞」。該書出版於1670年,不過由於熱蘭遮城於1662年就已經被鄭成功給攻下並改名為安平城,所以這張圖是依照早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內部所留存下來的繪畫而重現熱蘭遮城十七世紀中期的風貌。

由於還有另一本1680年由Arnoldus Montanus所著的『荷使出訪日本記 (Ambassades Mémorables de la Compagnie des Indes Orientales des Provinces unies, vers les Empereurs du Japon)』法文版裡面也有一張幾乎一模一樣的熱蘭遮城圖,導致很多人常常將這兩張圖的出處混淆(包括將此圖賣給筆者的南非律師)。不過因為兩本書皆出自同一出版商(Jacob van Muers),所以這倒是可以理解,奇怪的是該書1669年的荷蘭文初版反而沒有此圖。根據考證,這熱蘭遮城鳥瞰圖的創始者應該是畫家 Joost Pauwelsz Noorwits 在1644年根據Nicasius de Hooghe 的勘查資料所繪的。




目前在安平古堡現址所見到的建築物幾乎都是清朝及日治時期的建物,圖中十七世紀荷蘭時期的建物已不復存,只有極少數的斷磚殘瓦及部分城牆遺留下來,不過早已殘破不堪。筆者特地對照了現今的地圖,將當年熱蘭遮城的週邊設施標記出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台南安平的時候按圖索驥一番吧!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9-04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臺灣
留言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2-14 10:17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54

台北市太平町通街景明信片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台灣 發行者: 臺北新高堂
規格長: 9 cm 寬: 14 cm
敘述這張由台北新高堂發行的台北市太平町通明信片為今日台北市延平北路與市民大道交叉口的街景照片。明信片的介紹「殷盛を極むる太平町通の盛觀 大稻浧は本島人の居住者多く臺灣茶業の中心である、終日人車絡驛として雜踏を極む。」也提到該地車水馬龍,為本島人的聚集之地。右邊的蓬萊齒科醫院就是今天路口的彰化銀行,與左邊的渡邊美髮館隔路相望。與筆者手邊另一張較早期的「台北市太平町一丁目街景明信片」比較就可以發現路邊的店家大致上相同,只有原來的「四川館」變成了一家「恒昌時計店」。




右邊醫院前面第一根電線桿下面還有一個郵筒,不同於之前對街所設置的方形郵筒,該郵筒是圓柱型的,也就是我們目前普遍對於臺灣日治時期郵筒的印象。而原本設置在畫面左邊的明治時期舊式方形郵筒(柱箱郵便ポスト)則已經被拆除了,由此可以得知其實臺灣更早期的郵筒其實是方形的,只是之後被汰換拆除了。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2-15 11:22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53

1944年英國寄臺灣戰俘營明信片

前往收藏列表



1944年英國寄臺灣戰俘營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2-12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44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英國
規格長: 8.15 cm 寬: 13.9 cm
敘述這封是1944年5月12日由英國的Phyllis Butters 寄給她丈夫 William J. Butters 的信。William為英國皇家諾福克第四兵團(4th Royal Norfolk Regiment)在二戰時期在馬來半島被日軍所俘的士兵。由明信片上的「一英」可以得知他當時被留置在位於台北金瓜石的一號戰俘營。上面還有英國4192號信件檢查員及臺灣俘虜收容所「村上」內容檢查員的印章。

這張很明顯的是英國官方所印製的制式戰俘通信用明信片,雖然印刷精美,不過上面還多了一張郵票圖案的郵資憑證。根據1907年的海牙公約,戰俘通信是不用收郵資的,不過該規範是單指戰俘寄給家人。之前Phyllis寄給她丈夫的信件上皆無郵資憑證,所以有可能之前是由皇家諾福克兵團免費轉交,不過從這張明信片來看,Phyllis應該至少付了三便士以上的郵資。明信片背面還印有書寫的規範:字體必須用印刷正體,而且內容不得多餘二十五個字。最有趣的莫過於當時臺灣戰俘營的通信規定隨著戰事演進不斷地放鬆,從之前的選擇題小卡到後來可以親自書寫一段落文字。可是英國方面反而通信規定越來越嚴謹,從原本寫滿正反兩面的信紙到最後只能用打字機打二十五個字,甚至還開始加收費用,真的非常奇妙。

這張明信片的收件日期是1944年10月1日,花了約五個月才抵達。雖然上面有航空信件的字樣,不過應該只是單指該信件到集散地的郵路而已,實際上送往遠東地區的戰俘信件只能由中立國的輪船運送。不過Phyllis有提到她也有寄自己的照片過去,不過是否有平安抵達她丈夫的手中就不得而知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閱讀筆者一系列的「戰俘書信」收藏,來瞭解不同時期及不同格式的臺灣戰俘家書。

筆者的一系列戰俘家書收藏,依日期排序如下:
1943年1月25日 - 英國寄日本東京紅十字會轉臺灣戰俘營家書(含臺灣戰俘營簡介)
1943年5月5日 - 英國寄臺灣戰俘營家書
1943年6月7日 - 臺灣戰俘營寄英國明信片
1943年7月11日 - 英國寄臺灣戰俘營明信片
1944年2月11日 - 臺灣戰俘營寄英國明信片
1944年5月12日 -英國寄臺灣戰俘營明信片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2-16 10:39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47

前往收藏列表



R.B. Sekine 臺灣烏龍茶宣傳明信片(迎春木)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1-27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R.B. Sekine
規格長: 14.1 cm 寬: 9.1 cm
敘述這張是由「R.B. Sekine」所發行的臺灣烏龍茶宣傳明信片「迎春木(Wood’s Primrose)」。上面還標有販賣特許活動紙的許可編號22916,表示這明信片應該是拿來當作廣告使用。「R.B. Sekine」當時的地址是:「東京麻布谷町七(7 Tanimachi, Azabu, Tokio, Japan)」,為現在的六本木附近。關於日本政府宣傳臺灣烏龍茶更多的資訊可以參閱筆者的「烏龍茶」相關物品。

收藏資訊來源: Las Vegas, NV, USA 收藏日期: 2016-12-24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日治時期 烏龍茶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2-17 11:23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45

前往收藏列表



日本旅客局(JTB)台北分公司宣傳用明信片(鴨群)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1-27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Japan Tourist Bureau
規格長: 9.2 cm 寬: 14.25 cm
敘述這張為日本旅客局(Japan Tourist Bureau,簡稱:JTB)所發行的宣傳明信片,封面為鴨群(A duck-herd)。這張明信片有別於之前由凸版印刷公司的印製品,看紙質似乎是較後期的產品。關於日本旅客局的歷史請參閱「日本旅客局(JTB)台北分公司宣傳用明信片」。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10-01
關鍵字Formosa JTB Taiwan 日治時期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2-20 12:29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44

前往收藏列表



日本旅客局(JTB)台北分公司宣傳用明信片(新高山及台灣ノ生蕃婦)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1-27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Japan Tourist Bureau
規格長: 9.1 cm 寬: 14.1 cm
敘述這張為凸版印刷公司印製的日本旅客局(Japan Tourist Bureau,簡稱:JTB)所發行的宣傳明信片,封面為新高山(Mt. Niitaka)及台灣ノ生蕃婦(Lake Candidius, Formosa)。關於日本旅客局的歷史請參閱「日本旅客局(JTB)台北分公司宣傳用明信片」。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10-02
關鍵字Formosa JTB Taiwan Taiwan Railway Hotel 日治時期 臺灣 臺灣鐵道飯店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2-22 11:16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42

前往收藏列表



臺北寄佐賀貼乃木希典2銭台中大正町街景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1-26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39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台灣 發行者: 臺北生蕃屋本店
規格長: 13.9 cm 寬: 8.8 cm
敘述




這張明信片是在昭和14年(1939年)6月7日由台北寄給佐賀縣神崎郡東與賀村的大伝令次。昭和時期的台中大正町即為今天台中市的自由路,不過根據街道右邊的一六軒支店(為當時知名的洋菓子店)以及左邊的福井自轉車店,我們可以知道得知這張照片是站在大正町二丁目與三丁目的交界,也就是今天的自由路及中山路口,往北所拍攝的。




這張明信片是由人在台灣旅遊的哥哥寄給人在日本佐賀的弟弟。信中還提到他們開著明治時代(1911年,也就是中國清末)的老車,一路從嘉義出發。途中還上了阿里山,然後才回到台北。之後還打算前往太魯閣(怎麼感覺不是很順路),一直要到11日才會離開台灣。其實當時這位哥哥寫了好幾張明信片,可惜筆者受限於預算只購入了這張。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5-06-01
關鍵字Formosa Street View Taiwan 日治時期 臺灣 街景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2-24 10:44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39

前往收藏列表



1894年法國小日報刊載之中日甲午戰爭浮世繪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1-05
基本資料主分類: 印刷品及手稿 副分類: 報紙 年份: 1894 (西元後)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法國 作者: Le Petit Journal
規格長: 30.5 cm 寬: 42.5 cm
敘述這張中日甲午戰爭場景圖於1894年10月29日被刊登在法國的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上。這張圖的原作是來自日本的浮世繪,經過法國人重製之後才刊登出來。圖的標題為:「日本軍官奪下中國旗幟(Prise d'un drapeau chinois par un officier japonais.)」。小日報創刊於1864年,在這張圖出版的時期發行量正值顛峰,達到兩百萬份,為當時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不過在二十世紀初期被其競爭對手巴黎小報(Le Petit Parisien)給超越,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終究撐不下去而在1944年停刊。

這張圖出現的時間點其實非常有趣,當時正值第一次中日戰爭開打沒多久。雖然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儘管中國方面的裝備(如北洋艦隊)跟軍事建設(如旅顺)都不輸日本,但是甲午戰爭最後卻是以中國大敗收場。撇開這些歷史種種不說,在這張圖製作及刊登的時間點上中國尚未大敗於日本,但是為什麼這張圖卻是一副英勇的日本軍官奪下中國旗幟的畫面呢?其實這張圖正是當時日本在歐美的媒體宣傳上操作的手法之一,顯示出日本政府在整場戰爭上的考量遠比當時迂腐的中國政府全盤得多。儘管日本是侵略的一方,但是整個歐美輿論上並未同情受侵略的中國,因為在他們眼中,當時的中國是野蠻且落後的國家。




當然這並不代表西方人就比較看得起日本人,這篇報導甚至用「這些小黃人(ces petits hommes jaunes)」來形容日本人,但是日本輿論操作的細膩度就展現在這邊。這篇報導絕口不提戰爭的種種,而是利用十九世紀末期浮世繪在歐洲造成風潮的同時,用這幅畫介紹了來自日本的美麗藝術。「日本鄰近國家也對這些美麗的日本藝術感到驚奇」,小日報的文章報導道,儘管當時日本的鄰近國家應該是對日本的作戰能力感到驚奇才是。看看當時同期關於中國的報導,就發會發現關於中國的報導往往都是負面居多。對於當時西方的報導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閱「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一書,裡面有許多西方人繪製的東方時事報導及插圖繪畫。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6-09
關鍵字Le Petit Journal 小日報 日本 浮世繪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2-27 10:33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34

前往收藏列表



二戰美軍轟炸台灣新竹空軍基地的空拍影像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12-03
基本資料主分類: 文件及證書 副分類: 相片 年份: 1944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美國 發行者: 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
規格長: 25.6 cm 寬: 20.6 cm
敘述這是1944年美國陸軍航空(當時美國空軍尚未被獨立出來)的B-29轟炸機轟炸台灣新竹機場的照片時所拍攝的照片。照片左邊是炸彈轟炸跑道及建築物的景象,而右邊則是之前被轟炸過的坑洞。(關於二戰美軍轟炸台灣照片的歷史背景解簡介可以參閱「二戰美軍轟炸台灣澎湖馬公港船艦的空拍影像」。關於其他台灣遭受美軍空襲的照片可以參閱關鍵字「美軍空襲」。)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6-13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WWII 日治時期 美軍空襲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1 10:36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36

前往收藏列表



台北西門町新世界館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12-28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年份: 1928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台北新高堂
規格長: 8.8 cm 寬: 13.8 cm
敘述如果拿這張由台北新高堂發行的明信片給年輕人猜這是台北的哪裡,大概很少人猜得出來。其實這裡是時下年輕人非常熟悉的地方,也就是西門捷運站六號出口出來原「誠品116」(台北市漢中街116號)的建築物:大名鼎鼎(至少當時是如此)的新世界館戲院。新世界館於1920年12月29日落成,為當時台灣最大的電影院。由明信片的標題「(台北)夜の歡樂境,活動常設新世界館」就可以知道早在昭和初期,西門町就已經逐漸成為當時夜生活的熱門去處。

雖然明信片沒有加註日期,不過從上面宣傳布縵大肆宣傳由松竹キネマ拍攝、林長二郎(即長谷川一夫)主演的「白井権八」來判斷(該片於昭和3年3月31日上映),這張照片應該就是攝於1928年左右。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昭和初期的西門町還算空曠(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拍攝的時間故意選擇行人稀少的早晨),旁邊的「稻垣自轉車店」就是腳踏車店,跟現今的機車行類似,為當時市井小民的交通工具。在旁邊還有「勉強堂」和果子店以及「森永牛奶巧克力」的廣告。1935年(昭和10年)台灣博覽會之後,台北達到戰前經濟發展的最高峰,新世界館周邊也成為台北最繁華熱鬧的地段之一。




不過如果有在注意新聞的人大概就會知道這棟建築物(應該說這地點)最近屢屢成為新聞焦點。一開始是「誠品116」因為租金不堪負荷決定撤走。而即將接手的國際服飾品牌「H&M」在得知原先簽約的每個月一千兩百萬租金居然是被當了肥羊而有意重新簽約時,大家才猛然好奇這背後一個月租金收入是台灣普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房東是誰。最近國民黨在被政府被清算不當黨產時,這棟建築物又變成了新聞的焦點之一。




沒錯,這棟新世界館在日本敗戰被迫歸還台灣之後,就被中國國民黨給「接收」了。當然所謂的「接收」其實就是強佔,因為照理說有權力接收應該是中華民國政府,而非中國國民黨或是中影公司。不過在敗戰的日本人跟台灣人皆無發言權的情況下,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國民黨及其旗下的「子公司」恣意而為。當年大概也就是因為國民黨吃相太難看、不得民心,而導致最後把整個中國大陸都輸掉了。1965年(民國54年),中影董事會(不用經過政府單位多方便)通過拆除原日治時期建築,也就是照片上左邊這建築物,之後改建的八層建築物經過多次拉皮,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模樣。目前藏身在七樓的真善美劇院則是在1975年由中影成立,跟之前的新世界館戲院毫無關連。當然這幾十年間豐厚的租金自然就成為中影的肥水,也就是因為如此豐厚的利益才會讓許多有心人士想盡辦法來挖掘,如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遭最高法院判決需賠償中影近台幣兩億即為冰山一角。如今只能希望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能將這些被強佔的建築物產權收歸國有,雖然之前數十億元租金恐怕很難追得回來了(如果連通貨膨脹跟利息都算進去就更不要說了)。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3-24
關鍵字Formosa Street View Taiwan 日治時期 臺灣 街景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15 10:20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43

前往收藏列表



日本旅客局(JTB)台北分公司宣傳用明信片(台灣神社及台灣日月潭)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1-27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Japan Tourist Bureau
規格長: 9.1 cm 寬: 14.1 cm
敘述這張為凸版印刷公司印製的日本旅客局(Japan Tourist Bureau,簡稱:JTB)所發行的宣傳明信片,封面為台灣神社(The Taiwan Shrine)及台灣日月潭(Lake Candidius, Formosa)。關於日本旅客局的歷史請參閱「日本旅客局(JTB)台北分公司宣傳用明信片」。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9-08
關鍵字Formosa JTB Taiwan Taiwan Railway Hotel 日治時期 臺灣 臺灣鐵道飯店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17 11:09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24

前往收藏列表



臺灣名產木瓜明信片貼田沢1銭五厘切手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10-22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郵票(已銷戳) 年份: 1934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臺北新高堂
規格長: 14 cm 寬: 9 cm
敘述這張臺灣名產木瓜明信片於昭和10年(1935年)1月13日由台北大正街八條通寄到東京牛込早稻田南町。其實日治時代郵戳日期判定最麻煩的地方在於大正跟昭和的年份有時候很難分辨。一個阿拉伯數字的「10」,若是郵戳比較模糊,就只能從信件上尋找蛛絲馬跡。這張明信片上用的是大正街(由於字跡潦草,「正」字乃是筆者根據八條通自行臆測),而台北市於1922年(大正十一年)4月1日重新劃分成64個町,大正街也改名成大正町。

雖然明信片上面寫的寄件地址是台北八條通,可是上面蓋的郵戳是「基隆高雄間」鐵道郵便櫛型印,也就是說這張明信片實際上是寄件人從行走於基隆到高雄間的火車行動郵局上所寄出的。火車行動郵局早在明治31年(1898年)就已經開始了,日文稱為「鐵道郵便」。當時不像現在用行動網路發發電子郵件即可,漫長的鐵路旅程上給親友寫寫信,即可立即在火車上寄出,非常方便。當然,行動郵局剛開始的時候,縱貫鐵路尚未完成,基隆到高雄間的鐵路一直要到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4月20日才完成。

這位寄件人應該是一位頑皮的日本少年,儘管地址很明顯地透露出他寫了一手好字,可是內容卻是全篇使用片假名。一般而言,日文片假名只有在引用外來語的時候才會用到,所以這位寄件者單純只是想要增加閱讀者的「困擾」吧。文章的內容大意是:『恭喜新年!年節這段時間過的很愉快吧?花開了幾朵了呢?這個時候(妳的)姐姐們(就學)不在家,妳應該會感到寂寞吧?這張明信片的果實是夏天到來時(我阿姨家裡)種的一種叫「木瓜」的樹。』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介紹木瓜是使用「モッカ(Mokka)」,即木瓜漢字的發音,而非現今使用的英文發音片假名「パパイア(Papaia)」。很明顯地,臺灣當地特產的南洋水果對於當時的日本人是很新鮮的。


收藏資訊來源: 千葉県東金市 收藏日期: 2015-05-22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日治時期 田沢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20 10:34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22

前往收藏列表



昭和7年臺北寄屏東試驗飛行楠公航空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9-01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32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日本逓信省
規格長: 14 cm 寬: 9.2 cm
敘述這張台北寄屏東銷有昭和7年(1932年)3月10日台北櫛型戳的楠公明信片,看似平平無奇,可是背後卻有一段很少人知道的臺灣航空郵便史。自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在1903年12月17日成功地讓人類史上第一個動力飛行器滯空12秒之後,人類正式踏入飛機時代。儘管飛機技術在那幾年間突飛猛進,不過當時的飛機航程仍然有限,只能做短距離的飛行。日本一直到1910年(明治43年)才完成了日本史上第一次的飛機飛行。而臺灣則是要等到1914年(大正3年)3月21日,才由日本飛行員野島銀藏駕駛美製柯蒂斯式(Curtiess)螺旋槳複葉機隼鷹號在台北古亭庄陸軍練兵場(今青年公園)三萬五千多名觀眾之前完成臺灣史上第一次的飛機飛行。第一次試飛只維持了四分鐘,不過第二次試飛就成功飛上超過1500尺的高空並停留了九分鐘才降落,讓當時的臺灣民眾大開眼界。同年,野島銀藏也繼續前往台南、台中及嘉義進行飛行表演。

臺灣本島的常態性航空郵件服務是自1932年(昭和10年)10月8日才正式開始,不過在這之前就有一些非常態的試驗性航空郵件服務。自從1919年(大正8年)屏東飛行場落成之後,日本政府就開始不定期地派「警察航空班」從屏東飛越台灣中央山脈到達台北,主要的目的在於對山中的「生蕃」(即台灣原住民)進行武力威嚇。由於這種空中威嚇除了在空中比比中指、浪費油錢以外,實際上有沒有成效也只有天知道,所以臺灣總督府遞信局就提議請這些警察航空班在空中大比中指之餘,順便幫忙帶些信件。不過當時這些警察航班失事率實在過高,入山威嚇往往變成了出山,所以警察航空班便於1927年(昭和2年)解散。屏東飛行場則改由福岡調來的日本陸軍飛行第八聯隊(當時編制並沒有將空軍獨立出來)駐守,來執行飛行任務。

由於3月10日為日本陸軍紀念日,屏東飛行第八聯隊均會派遣飛行機前往台北參加慶典,翌日再飛回屏東。於是精打細算的日本政府又商請第八聯隊回去的時候,順便帶一些台北的信件回屏東。這張明信片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產生的。由於飛機回程的時間為3月11日,如果當天投遞會趕不上飛機,所以這位駱子珊先生便在前一天投遞,明信片被蓋上昭和7年3月10日的台北戳及「飛行機托送」的紅色橡皮章。11日當天,第八聯隊的甲式四型戰鬥機便帶著包括這張明信片共350件郵件風塵僕僕地到達屏東,並蓋上3月11日的屏東戳。照理說這張明信片應該要在屏東存局候領,不過大概因為郵局的人知道這張明信片是集郵用而不是真的有人要來取件,所以就在第二天就又被送上火車,經過了兩天又退回到了台北,蓋上了3月13日的台北戳。有趣的是,這張楠公明信片上面只有1錢5厘的郵資,居然也可以坐上飛機環島一週,大概是因為試驗時期郵務人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關係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這位寄件人駱子珊先生(1901年-1969年),他有許多包括「駱立菴」、「駱鐵花」等稱號,昭和十九年(1944)曾改日本名為福島嘉男。目前日治時期存世的集郵品中,不難看見他的名字,似乎是集郵界滿活躍的人物之一。駱子珊著有「瀕江庵吟集」詩集,手書正本目前為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所收藏,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搜尋一下。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5-06-17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日治時期 楠公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21 10:23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32

前往收藏列表



二戰美軍轟炸台灣澎湖馬公港船艦的空拍影像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12-03
基本資料主分類: 文件及證書 副分類: 相片 年份: 1944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美國 發行者: ACME Newspictures
規格長: 22.9 cm 寬: 18.3 cm
敘述這是1944年台灣澎湖馬公港的船艦遭受由美國航空母艦派出的轟炸機攻擊的畫面。船艦爆炸的煙霧蔓延到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高空,可以想見當時爆炸威力有多強。(關於其他台灣遭受美軍空襲的照片可以參閱關鍵字「美軍空襲」)

台灣在二戰時期曾有一段被政府刻意遺忘的歷史,那就是台灣曾經遭受美軍轟炸的事實。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已經強弩之末,早已失去日本本島的空優,當時為日本國土一部份的台灣當然更不用說。身為南洋補給線重要一環的台灣自然也成為美軍重點攻擊的目標,除了糖廠(可以提煉酒精)、港口之外,鐵路乃至於民宅一樣被美軍狂轟爛炸,不要說臺北大空襲,連當時的嘉義市鎮就幾乎整個被炸成廢墟,死傷無數。

當時的美軍轟炸機除了從航空母艦以外,有些也是從中華民國(例如:重慶)起飛來台灣進行轟炸。台灣有些眷村(例如:台中清水)就是戰後整批從大後方的空軍基地撤退來台的,所以很多這些人在中國的老一輩叔叔伯伯阿姨們,當時可能是忙著幫美軍軍機掛炸彈來轟炸人在台灣的老一輩叔叔伯伯阿姨們。當然這就是台灣歷史的矛盾,所以中華民國政府當然絕口不提。當日本各地都有空襲紀念碑的同時,台灣政府是絕對不敢公開紀念此事。因為除了會撕裂所謂外省跟本省的族群融合之外,最重要的是美國老大哥的臉上也掛不大住啊。每當民國政府在慶祝抗戰勝利的同時,人在台灣的老一輩應該心裡有另一種感受吧。

且不論戰爭的是是非非,除了台灣地名的翻譯有些落差以外,當時美軍對於台灣本土建設的位置及攻擊計畫都非常的仔細,甚至可以說比當時中華民國對台灣的瞭解更為透徹。除了戰前偵察,美軍在進行軍事攻擊時也會照相留下記錄。當然除了軍事宣傳的用途以外,每張照片都會標上作戰單位、時間及地點作為戰後評估。作戰部門甚至會針對照片上投彈的位置、爆炸的成效以及設施的摧毀程度做出檢討及事後的調整。儘管美國人大都給人一種做事粗枝大葉不拘小節的印象,但是當年在作戰的時候,比起做事仔細的日本人來說也絲毫不遜色。八十年前的美軍就有如此的體制,以台灣軍隊報喜不報憂、瞞上不瞞下的做事態度,搞不好現在上了戰場都還沒有辦法能做到像美軍當年二戰時期的水準。

這些軍事照片當時是屬於軍事機密,只有較不敏感的照片才會公佈出來給當時的新聞媒體作輿論控制,當然轟炸民宅甚至小朋友被炸飛這種照片就不會公佈出來給媒體「錯誤引用」。目前市面上的正式原版照片大概都屬於這種新聞用照片,這些照片背後都有審核通過的印章以及照片內容的簡介以供記者大書特書。當然也有一種是所謂私下流出型,其來源到底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也有些是屬於後世加洗的照片,那當然就只是拿原本照片去掃描加印的複製品,跟網路下載的圖片一樣,可以說要印多少就有多少。對台灣二戰時期的空襲照片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文史作家甘記豪所著「米機襲來」一書,裡面有更詳盡的介紹。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10-11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WWII 日治時期 美軍空襲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22 11:14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26

前往收藏列表



臺灣風俗補碗補皿人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9-24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規格長: 14 cm 寬: 9.1 cm
敘述在現代社會,無論再怎麼強調環保或是廢物利用,打破了瓷碗大概也只有丟掉一途。除非珍貴如唐先生的蟠龍花瓶,才有可能有所謂修補瓷器的念頭。不過在早期物資匱乏的年代,卻有一個特殊的行業,就是「補碗」,也就是將瓷碗修復至可再使用的工匠。這張臺灣風俗明信片上的老婦人就是早期臺灣的「補碗補皿人」,旁邊的日文片假名註解正是使用台(閩南)語的發音。從照片可以看得出來這位婦人應該是戴著斗笠背著扁擔,沿街叫賣補碗服務。很明顯地,補碗這項技藝被當時的日本人注意到,而特地用照片記錄了下來。

現代的陶瓷器修復工法由於大都是用來修補珍貴的古董或是藝術品,是講求所謂的外觀修復,所以通常都是使用所謂的強力膠來修補。這種修補好的成品外觀看不大出來修補的痕跡,但是整體強度可以說是大不如前,只能當成擺飾。但是當年會選擇補碗的人,反而都是因為想要延續該瓷器的使用,所以對於修補後的強度要求就非常高了,也就是不但要能正常使用,而且還不能漏水。照片中的老婦人拿著一根長條木,其實是一根類似小提琴的弓,而左手則是拿著一根鑽石鑽子。補碗人就是用弓來帶動鑽子,在要修補的瓷器上鑽出小孔後,再插銅釘將兩片瓷器固定起來。其原理跟現在的釘書針一樣,所以補碗人必須先用糯米及石灰將碗的破片簡單黏接起來之後,沿著裂縫的兩側鑽出一個一個的小孔,再一一安上銅釘。由於孔並未鑽透,所以補好的瓷器的外面會有類似釘書針一條一條的銅釘,但是內側會僅有原來的裂縫痕跡。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因為這種修補方式的密和度及強度遠勝現在單純使用強力膠修補的作品,所以修補完之後的瓷器不但可以繼續正常使用甚至還可以盛水。

從照片中這位婦人正在修補一個花盆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得知當年修補一個花盆的價格遠比購買一個新花盆要便宜。這位沿街叫賣的婦人甚至是赤腳,可以想見她補碗的工資肯定不高。1897年出版的「安平縣雜記」裡面就已經有提到「補碗司阜」這個職業:「以銅釘兩邊,綰之使不相離。工價每釘十文、五文不等。非用鑽石不能引孔。」。由此可知,當時補碗並不是以件計費,而是以釘子的數目來計費,而那根鑽石鑽子肯定是補碗人最珍貴的吃飯傢伙了。

很多文化及工藝往往就這樣子隨著時間而流逝。例如臺灣以前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草湖芋仔冰」及「修理紗窗紗門」的錄音,現在幾乎已經很難聽到了,卻也很少有文史工作者會特意去將其紀錄下來。非常幸運的是,臺灣目前還有人會補碗這項絕活。現在在臺灣極少數還會這項技藝的其中一位就是住在彰化縣永靖鄉的朱芳本先生,他目前還會應邀展示他修補的作品甚至做現場表演。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搜尋一下「補碗」及「朱芳本」先生,除了網路上有補碗影片,也可以注意一下是否近期有展覽可以前往一賭風采。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6-26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日治時期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23 11:01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14

前往收藏列表



太平洋航線與臺灣土人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16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規格長: 14.2 cm 寬: 9.3 cm
敘述這張明信片雖然沒有郵戳日期,但是根據上面的用字,我們還是可以猜出這張明信片應該是十九世紀末期的產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信片上面的夏威夷(Hawaii)被稱做サンドイッチ諸島(Sandwich Islands)。

1778年,英國船長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將他發現的群島命名為三明治群島,來紀念他的贊助人三明治伯爵四世(4th Earl of Sandwich)。這群島就是後來我們所知道的夏威夷。在十九世紀末期,夏威夷經歷了一系列的政治動盪,包括1893年美國傳教士推翻了夏威夷王國、1894年夏威夷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直到1898年美國正式將夏威夷劃入其領土範圍。

正當夏威夷經歷這些動盪的同時,太平洋另一端的日本政府則正忙著接收剛自清朝取得的臺灣領土。1897年台灣病院(為今台大醫院的前身)院長山口秀高在院內創辦土人醫師養成所,這裡的土人指的就是臺灣當地人。不過很明顯的明信片上的臺灣土人指的是當時所謂的生蕃,即臺灣原住民。生蕃、熟蕃這些字眼並不是日本人所創,而是來自中國的清朝人對當時臺灣原住民的稱呼。一直到1935年(昭和10年)之前,蕃一直是日本對臺灣原住民的正式稱呼,直到淳宮(昭和天皇的弟弟)提出建議,將這個帶有歧視的貶稱改成高砂族。

其實這張明信片上面的圖案非常突兀,太平洋航線圖上面硬是被放上了臺灣原住民的照片。兩者似乎沒有什麼關連性。不過很有可能是當時的日本人對於自己的領土範圍內突然增加了一個新「人種」(雖然筆者認為他們可能覺得是物種)而迫不及待想要炫耀的心態有關吧。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3-19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Taiwan Aborigines 日治時期 臺灣 臺灣原住民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27 11:02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12

前往收藏列表



大稻埕鐵道部附近船隻離開碼頭的景象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15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臺北森脇日進堂
規格長: 13.75 cm 寬: 9.1 cm
敘述對臺北歷史稍微有研究的人大概都知道臺北是從艋舺及大稻埕開始發跡的,尤其大稻埕更是後來居上,成為臺北當時各種國際貿易的交易中心。但是現今的臺北車站似乎離大稻埕有一段距離,更不要說如果當年的貨物經由鐵路運來,要從大稻埕碼頭進出口,豈不是要搬運一段路?

其實上臺北當年的火車站,並不在現在的位址,而是在現今市民大道靠近淡水河堤防的地方。而大稻埕南端靠近淡水河邊還有一個大稻埕車站,就是專門用來貨運用。1901年的時候,當時的臺北車站遷走,而之前在河邊的大稻埕車站才遷到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紅磚色新大樓的位置。這張明信片上的照片就是當年大稻埕車站外面的河堤邊,船隻正要離開的樣子。不要小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破船,當時的貿易就是靠著這些船的來回穿梭才造就了當年的大稻埕呢。


收藏資訊來源: 千葉県東金市 收藏日期: 2015-05-20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日治時期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28 10:49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07

前往收藏列表



臺灣總督府始政十四年紀念閑院宮載仁親王與蕃人留影明信片銷打狗紀念戳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15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09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臺灣總督府
規格長: 14 cm 寬: 9 cm
敘述這張臺灣總督府始政14年紀念明信片貼了菊五厘切手並銷有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六月十七日打狗(高雄舊名)紀念戳。當時的「理蕃計畫」才剛開始沒多久,這張明信片應該就是刻意用來宣傳「理蕃計畫」成效的文宣品。明信片上面的圖片是閑院宮載仁親王在臺灣總督官邸接見蕃人(即臺灣原住民)代表的照片(日文標題:臺湾総督官邸に於ける閑院宮殿下)。不過從照片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當時日本人所要刻意營造出統治者及被統治者的威權階級感。所有的日本人都站在高處,而蕃人或蹲或站皆位於低處。

照片中正坐於上層桌子旁邊身著軍服者為閑院宮載仁親王(1865年11月10日-1945年5月21日),是當時明治天皇的弟弟,日本皇室的重要成員。載仁親王終其一生都在軍旅,曾任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時的資深指揮官,也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參謀總長。雖然身為立場強硬的主戰派,不過戰爭還沒結束前,載仁親王就已於小田原市官邸去世,終年79歲。

坐在載仁親王旁邊的就是時任臺灣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1844年11月19日-1915年8月5日),是台灣總督中在任最久的一位,人稱「鐵血總督」。他任內兩次「五年理蕃計畫」以武力鎮壓討伐為主,威嚇懷柔為輔,致力要將臺灣蕃人完全歸順於日本政府統治之下。不過正如同明信片上的照片一樣,得到的只是表面上歸順,顯示出臺灣原住民與外來統治政權的一種矛盾關係。

佐久間左馬太的真正死因本身也是一個謎。佐久間左馬太於1914年擔任討伐軍司令,發動大規模攻勢,派出一萬多名軍警上山攻打太魯閣族。兩千多名太魯閣族人奮勇頑抗,戰勢激烈,是20世紀台灣本島最大的陸上戰役。佐久間左馬太卻在行軍期間因「誤踏鬆動之石塊,墜落20餘公尺深之溪谷」,負傷之後從埔里送返臺北,再轉赴日本,並於次年病逝仙台,時年71歲。身為總司令的佐久間左馬太,為討伐軍最高指揮官,在戰時至前線親自督戰已實屬難能,會站在鬆動石塊的山崖邊實在是違反所有常理,此間日本文獻完全未多做任何解釋。筆者則大膽假設,當時的太魯閣族人應該是以寡擊眾地成功發動突襲,並擊傷了大日本帝國軍團的總司令。這若屬實,是臺灣原住民戰史上值得記上一筆的大勝利,但如果照實寫出來,日本政府顏面掛不住,只好在歷史上語焉不詳地帶過。畢竟歷史是由最終戰勝者寫的,但這件事卻也帶給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不過當時臺灣原住民的驍勇善戰讓日本人印象非常深刻,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臺灣原住民男子也被徵召而成為日本戰力堅強的「高砂義勇軍」,在南洋海島的叢林間所向披靡地幫日本帝國奮戰。

當時日本政府其實是幫日後的國民政府扮了一個大黑臉。二次大戰後,來自中國的中華民國政權接管臺灣,大致上使用與日本政府相同的手法來處理原住民問題。若不是日本政府當年不惜用武力強行鎮壓臺灣原住民,消除了絕大多數的反抗勢力,國民政府當年來台非常有可能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不惜使用武力解決。中華民國政府在批評當年日本人屠殺臺灣原住民的同時,其實也是這段屠殺後面的既得利益者。


收藏資訊來源: 千葉県東金市 收藏日期: 2015-07-27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Taiwan Aborigines 切手 日治時期 總督府 臺灣 臺灣原住民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3-31 10:29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02

前往收藏列表



天津街頭纏足女性圖明信片實寄封 銷法國塞納戳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17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06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法國
規格長: 13.8 cm 寬: 9.2 cm
敘述這張1906年寄往法國昂古萊姆(Angoulême, France)的天津街頭纏足女性圖(Femmes chinoises dans une rue de Tien-Tsin.)明信片貼有法國十分郵票,並銷有法國塞納(Seine)戳。這張10c法國郵票為播種者(La Semeuse)系列的郵票,圖樣即為一少女播種,發行年份從1903年至1938年,持續了35年。

這張明信片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其圖片展現出當年天津特有的街頭風情。散步的西洋士兵、蓄著長辮的清國男性小販正在整理自己攤位的布棚,最重要的是還有三位中國婦女也在逛大街。其中一位抱著嬰兒以及她身後的女性很明顯地是裹著小腳,最後面一位似乎是天足,也就是沒有裹小腳的意思。

裹小腳即纏足,古代漢族女性的一種習俗。具體始於何時何處不可考,僅知北宋已有纏足。此風俗至民國初年,逐漸消失。清咸豐年間的紀錄「京師內城民女,不裹足者十居五六,鄉間不裹足者十居三四」。清流行折骨纏,也就是將腳趾(大拇趾除外)用力壓向腳心內側,並用長布包裹再用針線縫住。整個腳掌的腳骨會被用力扭折成為彎弓拱狀,造成腳部的肌肉萎縮、腳背皮膚壞死,壓在腳下的足趾也會化膿、潰爛,嚴重時小腳趾會因潰爛而脫落。

裹了小腳後的女性,行動不便,走起路來所謂「搖曳生姿」。在當時,腳是女人除了乳房及陰部外的第三個「性器官」。女性平時絕不裸足,對男性而言可窺見其私密之處,亦有類似戀足興趣,裹腳的最高目的就為了滿足性慾。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認為足小為美,尤其對男性來說,小腳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蓮」一詞代表讚美女性腳美的名詞。而四寸之內被稱為「銀蓮」,大於四寸者則稱為「鐵蓮」,可見崇尚小腳的程度。甚至流行一說,由於纏足後行走困難,恰恰鍛鍊了陰道周圍的肌肉,防止陰道鬆弛,保持處女陰道般的收緊狀態。清朝文人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提到,由於小腳「香豔欲絕」,玩弄起來足以使人「魂銷千古」,玩弄方法包括:聞、吸、舔、咬、搔、捏及推等達48種之多。

清朝本身是禁止纏足的,只是該禁令並沒有認真執行。旗人始終沒有纏足,漢人則認為纏足乃漢人民俗而刻意保留。相較於漢人男性被迫剃髮留辮,所謂男降女不降,反而造成婦女纏足比以前更甚。為了滿足男人性慾而強迫自己的女兒進行肉體改造,纏足堪稱是史上最變態的全民性虐運動。這東西連日本人都看不下去,將台灣的纏足風俗與鴉片、薙髮並列三大傳統陋習。日本政府在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的臺灣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漢族女性中,六成福佬女性纏足,客家女性由於有務農的傳統,纏足者不足百分之一。日本政府當時即嚴格取締纏足風氣,鼓勵婦女遺棄舊習並且持續追蹤有纏足習慣的家庭。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4-15
關鍵字China Qing Dynasty Stamps 中國 清朝 郵票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4-3 10:55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04

前往收藏列表



歌川國芳四十七浪人浮世繪 臺灣烏龍茶宣傳用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13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大野万歲館
規格長: 14 cm 寬: 9.1 cm
敘述當臺灣成為大日本帝國的一部份之後,日本開始建設臺灣並決定將在地生產的烏龍茶,不分農莊或是品牌,整體包裝成當地特產推銷到歐美。日本政府決定以歌川豐國、歌川廣重、歌川國芳及葛飾北齋等人的浮世繪作品當成整體設計風格的基調,推出一系列的明信片。這張由浮世繪名家歌川國芳(日文:歌川国芳)的畫為主題的明信片,由東京銀座的大野萬歲館(Ono Banzaikan)印刷,上面有「Formosa Oolong Tea(福爾摩沙烏龍茶)」字樣,就是當初日本當局為了將臺灣茶推廣出去的產品。

歌川國芳,本名井草孫三郎,1798年(寛政9年)出生在一個絲綢染坊家庭,於1811年被版畫大師歌川豐國收為弟子。1814年出師並取藝名為歌川國芳,1827年開始創作著名的水滸傳豪傑百八人系列。在1840年間創作了大量的美人繪、武者繪甚至春宮圖,不過也因此在天保改革的道德整肅中受到牽連,之後每下愈況。歌川國芳晚年受疾病和憂鬱的困擾,1861年(文久元年)死於江戶(今東京),享年63歲。

圖中的勝田新左衛門尭,生於1680年(延宝8年),本名勝田武尭,是元祿赤穗事件中為主君報仇的四十七浪人其中之一。在復仇事件之後,他們一行人於1703年3月20日(元禄15年2月4日)被命令切腹謝罪,勝田武尭時年僅24歲。這47位家臣的忠義為社會所津津樂道,他們之後被埋葬在泉岳寺(位於東京都港區高輪二丁目),每年都有很多聞名而來的訪客。他們的故事「忠臣藏」之後也被拍成許多電視劇及電影,木村拓哉跟跟基努•李維(Keanu Reeves)都演過以該故事為主題的作品。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5-05-09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Utagawa Kuniyoshi 日治時期 歌川国芳 烏龍茶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4-5 10:37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s.php?&page=6

前往收藏列表



蟠龍倫敦版半分 馬嘉理紀念碑街景明信片 銷上海書信館戳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10-15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06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中國
規格長: 14 cm 寬: 9 cm
敘述Kuhn & Komor出版的馬嘉理紀念碑街景(Margary Monument)明信片,銷1906年1月19日上海工部書信館(Shanghai Local Post)C戳。

馬嘉理(Augustus Raymond Margary,1846年5月26日 – 1875年2月21日),為英國駐華公使館特派書記翻譯官。1875年(光緒元年),馬嘉理攜帶了清政府頒發的入境護照,從北京出發,經上海、四川進入雲南緬甸邊境,準備要與英國探險隊會合。另一方面,英國探險隊長陸軍上校柏郎(Horace Browne)率領150名英軍士兵與15名探測隊人員,由英屬緬甸八莫進入騰越(今雲南騰衝地區)土司領地曼允。在出發前沒有先行知會地方官的情況下,引起了當地軍民的疑惑。2月21日,當地軍民阻攔探險隊行進,馬嘉理出來交涉。交涉過程中發生衝突,馬嘉理及其4名中國隨員被擊斃。英國探險隊被迫退回緬甸。事後,英國方面將肇事原因歸咎於大清方面。清廷派湖廣總督李瀚章赴滇查辦並捕殺十多名邊民以示「懲兇」。1876年9月13日,雙方簽訂《中英煙臺條約》,約分三端:一曰昭雪滇案,二曰優待往來,三曰通商事務。又另議專案一條。約成即互相換文,其中包括大清派出候補五品京堂劉錫鴻持璽書前往英國道歉,這成為中國外交史上派出駐外長期代表的開始。

1880年5月6日,也就是《中英煙臺條約》在英國倫敦互換正式文本的同一天,英國人在上海外灘靠近花園橋(即今日外白渡橋前身)的蘇州路口設立馬嘉理紀念碑(Margary Monument),為外灘第一座個人紀念碑。1907年道路拓寬時,紀念碑被移往外灘公園(Public Garden,即現今黃浦公園)東南角。值得注意的是,在1890年至1928年其間,中國人是不准進入該公園的,所謂的「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傳說就是由此而來。不過實際上當年的公園入口石刻告示第一條為「The Gardens are reserved for the Foreign Community.(該花園是保留給外國社區)」,第四條為「Dogs and bicycles are not admitted.(狗與腳踏車不得入內)」,所以「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雖然是斷章取義,但是事實上有所本,只是原文沒有寫得那麼直接。至於當年香港電影「精武門」中,李小龍所飾演的陳真怒踢的那塊木牌是否真的存在,則眾說紛紜。也有可能是有中國人擅自掛上,那麼其動機是單純怕中國人看不懂英文,還是想要煽風點火則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那塊牌子,就不會有陳真那一幕的出現,一來陳真看不懂英文,二來該告示為石碑,陳真踢了恐怕後果不堪設想。馬嘉理紀念碑在1941年日軍進駐上海之後被拆除。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5-12-20
關鍵字Qing Dynasty Stamps 上海書信館 清朝 蟠龍 郵票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4-12 10:22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97

前往收藏列表



蟠龍倫敦版半分 中國船及舢舨圖明信片 銷上海書信館戳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05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06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中國
規格長: 13.9 cm 寬: 9 cm
敘述Kuhn & Komor出版的中國船及舢舨圖(Boats and Sampans)明信片 銷1906年1月19日上海工部書信館(Shanghai Local Post)C戳。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5-12-20
關鍵字Qing Dynasty Stamps 上海書信館 清朝 蟠龍 郵票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4-13 10:49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56

前往收藏列表



1913年法國小日報刊載之臺灣佛教狂熱者自焚圖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3-29
基本資料主分類: 印刷品及手稿 副分類: 報紙 年份: 1913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法國 作者: Le Petit Journal
規格長: 44.95 cm 寬: 31.1 cm
敘述1913年5月25日,法國的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1175期畫刊上刊登了一則新聞及全版插圖:「狂熱的佛教僧侶焚燒他們的寺廟並投身火海(Des moines bouddhistes fanatiques brûlent leur temple et se jettent dans les flammes.)」。這可以說是臺灣在二次大戰前極少數登上歐洲頭條的社會新聞(其實早在21日就有一小則預告了)。文章中提到,位於福爾摩沙島的台北(原文為Taï-Kohu,不過應該是Taihoku的誤植)有十位佛教狂熱僧侶將自己所屬的廟宇燒了並投身其中。這些僧侶早就被瘋狂的教義所侵蝕並憎恨這個世界,他們決定將名為「赤山龍(為筆者推測出的漢字,原文為Sekisanryo)」的廟宇燒了,並在禱告之後也投入火海。他們認為在經過日本媒體報導這件事之後,他們就能夠在烈焰中毫無痛苦地升到天堂。




除了重大天災,臺灣這小地方要登上歐洲主流媒體的版面還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當年難得登上法國大報紙的全版插圖新聞,結果卻是這種事情。可是筆者找遍了臺灣各種文獻紀錄卻完全找不到這個天大新聞的相關報導,更何況一次居然有十位僧侶同時自焚,令筆者懷疑這新聞根本就是捏造的。一來文中的兩個最主要的關鍵字(Taï-Kohu及Sekisanryo)都是根本無法查證的錯字。二來無論是在臺灣的道教或是佛教,採用燒廟自焚這種激進手段的例子可以說是前所未見,也不符合臺灣的風土民情。因為無論佛教跟道教都是使用輪迴說,並沒有一次自殺就可以成佛的學說。如果說是將其他地區的新聞誤植也說不過去,因為從地名、廟名甚至日本媒體,報導至少都明白這件事情是發生在日本所屬的福爾摩沙島上。

當時日本所統治下的臺灣,其實並不是很穩定,時常有零星反抗起義,尤其1912年至1913年間發生了張火爐及台南關帝廟等事件。是否是日本特意將異議人士包裝成宗教狂熱份子來抵銷西方社會對於臺灣革命運動的輿論支持則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外媒看到了火爐及關帝廟等關鍵字,就自動腦補了情節。當然這種媒體業兼製造業的情況在現今社會也是稀鬆平常,不過這些被製造出來的新聞都有一個共通特點,就是不能違反社會期待。法國為歐洲傳統天主教大本營,對於東方的異教徒一直沒什麼好感。尤其時逢庚子拳亂發生完沒多久,當年法國天主教徒才因為義和團運動死了不少人。先且不論這個新聞是真是假,這事件的本質基本上就非常符合法國社會對於東方佛(道)教徒的基本印象:野蠻、無知且激進,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發生在臺灣這小島上才死了十人的事件可以登上法國報紙的全版插畫。諷刺的是這現象直到今日還是存在著,尤其最近臺灣因為同性戀婚姻的法令問題,許多保守宗教團體仍然採用相同的手法來散播各種負面訊息。

儘管小日報當時的發行量很大,不過因為報紙紙質的關係,保存非常不容易,加上這是當時極少數在西方的臺灣「相關」頭條。雖然報導內容的真實度非常可疑,但是筆者還是將之收藏起來,當作繼撒瑪納札(George Psalmanazar,也是法國人,可見法國真的很愛臺灣)之後另一項在歐洲史上跟臺灣毫無關連的臺灣新聞。


收藏資訊來源: Čierna nad Tisou, Slovakia 收藏日期: 2016-12-20
關鍵字Formosa Le Petit Journal Taiwan 小日報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4-18 10:24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55

前往收藏列表



英國外交領事1887年度報告 淡水與基隆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3-09
基本資料主分類: 印刷品及手稿 副分類: 商業與經濟學 年份: 1888 (西元後)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英國 作者: Herbert Allen Giles (HMSO)
規格長: 24 cm 寬: 15.2 cm
敘述這本小冊子是駐淡水的英國領事遞交給英國國會的1887年度貿易報告(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on Trade and Finance)。當時號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其屬地及外交機關遍佈世界各地,而那些外交官會定時將當地的資訊做成簡報回傳到倫敦,供政府及議會作為施政及外交方針的參考。不過一般民眾也可以用一便士(Penny)購買這份報告,算是身為大英帝國子民的福利之一。在當時,英國將駐台灣的領事權責劃分為南北兩區塊,所以這份淡水及基隆的貿易報告自然只包括了北台灣。

這份報告是由當時英國駐淡水領事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年)所呈交上去的。裡面除了提到淡水與基隆港的貿易量比去年相比增加了許多,而且進口的貨物大都是來自於香港。1887年鴉片的總進口量為1,622石(Piculs),而茶葉的總出口量則達到了16,858,933磅。文中也提到了德國非常努力地想要拓展在台灣的貿易。不熟悉台灣貿易史的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僅僅一個英國駐淡水領事,卻可以拿到如此精確的貿易數字呢?那是因為當時清朝政府將與外國通商的海關管轄權外包給英國做管理,然後自己派一位副稅務司來監督這些洋人,這也是為什麼英國駐台領事能有夠掌握台灣對外貿易的各項數字。

這份貿易報告除了詳細的記載了當時淡水及基隆碼頭的貿易狀況外,也順便會將當地發生的重大時事一併記載。裡面就有精確地記載連接淡水與大稻埕的陸路電報電纜於1887年4月29日完成,並繼續往基隆與台南埋設。而連接中國的海底電纜則於10月8日完成,北台灣從此才開始能收發國際電報。文中也提到台灣巡撫正大力地建設台灣,當時的衙門已經有了電燈,而且鐵路建設也正在籌劃中。文中記載當時民間寄一封信到廈門大概需要花費一先令(shilling),而且是都是累積到足夠數量才會開始寄送,所以劉銘傳非常想要創辦台灣郵政,不過翟理斯對於是否能在台灣成功開辦郵政系統並不感到樂觀。透過報告最後記載的漢人與原住民所發生的一個衝突也可以瞭解到當時的台灣實在是個化外之地,出了城鎮就有可能被原住民攻擊喪生。

這份報告雖然只有短短數頁,但是猶如北台灣年度大事列表,是研究當時台灣貿易及當地事件的珍貴史料。成文出版社曾經有出版過一套完整的「臺灣貿易年度報告:1886-1914」,裡面就包含了幾乎所有關於台灣的英國貿易報告。筆者用了「幾乎」這兩個字是因為裡面還是有零星欠缺,比如說這份1887年淡水與基隆年度貿易報告就沒有被收錄在其中。無論如何,筆者能收藏到這些原版的珍貴史料實在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收藏資訊來源: Ceredigion, Wales, UK 收藏日期: 2016-10-28
關鍵字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HMSO Taiwan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4-21 12:59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58&hl=tw

前往收藏列表



中國紋銀銀錠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4-15
基本資料主分類: 貨幣 副分類: 銀錠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中國
規格長: 2.2 cm 寬: 2.1 cm 高: 1.2 cm 重量: 24 公克 (g)
敘述銀錠又稱做銀鋌,也就是俗稱的銀元寶,做為中國民間的交易貨幣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直到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廢兩改元才逐漸失去其交易貨幣的地位。白銀影響中國歷史深遠,中國不但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放棄銀本位的國家,就連現在的許多中文詞彙,如:銀行,都可以看出銀子在中國經濟上獨特的地位。不過也許是近代戲劇的考據不夠確實,導致現代人對於古代銀錠有諸多地誤解。

現代的貨幣並非用其實際材料的價值決定其法定價值,比如說一元硬幣所用的金屬材料價值並不等於其法定價值,但是銀錠作為中國歷史上民間的主要交易貨幣靠的就是其本身貴金屬的價值。銀錠這個名詞可能會讓很多人以為銀錠是由政府鑄造統一規格的重量、成色的銀塊來作為交易貨幣,實際上古代中國民間的銀錠不過就是民間私自鑄造的銀塊,完全沒有所謂的統一標準。只要是銀質金屬塊,就可以稱之為銀錠。在歷史上偶而會出現某些地區特別喜好某種形狀的鑄造方法,但是完全不影響其交易價值,因為其價值最終是根據其成色跟重量而定。上一趟酒家,管你是銀塊、銀條,就算是銀髮簪、銀戒指,只要是銀製品,通通可以拿來付帳。當時的掌櫃自然個個練就了一身好本領:拿到銀塊手指一搓、往櫃臺邊一敲就可以知道成色大概多少,手裡再一掂就可以知道重量。當然這成色重量免不了跟顧客爭執一番。如果酒菜叫了一兩銀,手邊卻只有五兩銀錠,那也無所謂,櫃臺裡的小斧頭一揮,將五兩銀錠斬下一塊,剩下的差額用銅錢擺平也就成了。人們身邊碎銀子多了,就在鎮上找個銀匠把銀子融成一大碇。過幾天買個東西,大挺銀錠找不開又被斬成幾小塊。這就是中國民間近千年以來的用銀習慣,號稱文明古國的中國竟有如此落後的貨幣制度,這在現代人眼中是不可思議的。

這枚銀錠上面有浪花般的波紋,顧名思義為紋銀。一開始這種波浪紋路乃是銀錠到達一定成色(約92%)以上在鑄造過程中自然產生的,也因為如此紋銀逐漸成為一種銀錠成色的代名詞。儘管有些銀匠會刻意用一些手法在一些成色略低的銀錠表面製造出紋路,比如說趁銀熔液逐漸凝固時稍微晃動,不過基本上並不會影響其交易價值,因為如同先前提到的,掌櫃們並不是靠這些花紋來辨認成色的。因為碎銀子每塊的成色都不盡相同,融成一大碇的成色更是混雜,民間交易時自然不會有什麼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怎樣外型的銀錠一定會有怎樣的成色,一律都以聽音辨色的方式來確認其成色。

這枚銀錠的重量不足一兩(古代一兩約37公克),上面還有一個囍字戳印,所以很明顯地這枚銀錠當初是拿來當作結婚禮金的碎銀子。如同先前所提到,由於民間的銀錠幾乎都是這樣不斷地鎔鎔鑄鑄,一般民間交易的小銀錠上面幾乎不會有人會去費那種工去打什麼戳記。大概只有大戶人家小孩的壓歲錢或是像這枚當作結婚禮金的銀錠才會打上「春」、「福」之類的祝賀性文字。剩下比較有可能會出現文字的銀錠一般都是大銀錠、繳稅時的納銀或是稀有的官銀才有可能打上戳記。中國銀錠的學問博大精深,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多閱讀張惠信先生所著作的相關書籍,筆者可以說從小就是看著他的著作長大的。

介紹完了關於銀錠的粗淺歷史背景,其實筆者想要趁機談談目前市面上的古董銀錠。銀錠本身完全沒有所謂的防偽機制,再加上無論是官鑄民鑄,幾乎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標準而言,也因此要辨認一枚銀錠是否為老東西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以前還可以用成色、戳記的斷截面、背部氣孔的狀態抽絲剝繭來推斷,現在由於古董銀錠的價格遠高於銀價,偽造者不會吝於使用足色的白銀、訂製專用鋼戳等器材來偽造,甚至氣孔也越作越像。其實老銀錠本身是個存世量非常稀少的東西,要知道中國經過多年戰亂及貧困的年代,若家裡有一塊沒有什麼用處的銀子,幾乎都被賣去回收重鑄了。在筆者的記憶中,八零年代在台北牯嶺街的郵幣社偶爾還能看到一些稀有的官銀,在九零年代初期,幾乎是只要還能辨認出來是老銀塊的東西都被搶光了,更不要奢望上面有什麼戳記字樣了。近年來,神奇的是拍賣會充滿了源源不絕的銀錠,上面年份戳記樣樣齊,好像唯恐買家不知道那是什麼年代出產的。老實說,網路上很多拍賣會乃至於號稱博物館藏品的照片,筆者不敢一口斷定絕對是假貨,但是很多都是有問題的。以前還看過一些銀錠年代與銀匠戳記不相符的明顯偽作,現在出現的東西琳瑯滿目,幾乎不可能每個都做詳細的背景考究。筆者前往拍賣會檢視拍品的時候,都會順便看看當期拍賣的銀錠,不過往往看完都是令筆者滿頭問號。除非是九零年代以前就來源清楚的東西,不然近年出現的銀錠,筆者認為還是保守一點比較好。


關鍵字Silver Sycee 銀錠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4-26 15:41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74

前往收藏列表


田沢切手 20銭 台湾 鐵打狗 大正3年8月 櫛型印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7-31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郵票(已銷戳) 年份: 1914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日本逓信省
規格長: 2.5 cm 寬: 2.1 cm
敘述四百多年前,高雄散居住著平埔族原住民。當時,高雄港附近常有海盜出沒搶劫,為了保衛家園,平埔族人就在住家附近的周圍遍植刺竹,高雄港一帶因此「刺竹成林」。平埔族人稱此地為「竹林」,音為「TAKAU」,後來的漢人移民就直接把它譯成「打狗」〈台語〉。

明治39年〈1906年〉3月20日,「通信日附印規程」公告,櫛型戳僅分為日戳、受取所及鐵道郵便等三種。但在10月1日正式實施時,卻增加「電信取扱所」郵戳。原因是當時郵便局和電信取扱所是分別設立,部分郵便局雖兼掌電信業務,但是電信取扱所是設在火車站中。但是在通信日附印規程中,並未特別設計電信取扱所專用戳,因此他們倆都是使用同一種郵戳,造成難以分辨情形。例如台北便電信局與台北電信取扱所櫛型戳,A欄都是「臺灣.臺北」,這就造成困擾。很快地,通信局發現這個問題,於是在9月18日呈上公文,建議電信取扱所名稱前加一「鐵」字,變成「臺灣.鐵○○」。直到大正7年〈1918年〉1月1日,才取消「鐵」字,A欄改為「台灣.○○」,C欄改刻「電信取扱所」。明治41年起,打狗郵戳即取消前冠「臺灣」兩字。

明治28年〈1895年〉10月24日,日軍於旗後〈今旗津〉的「街仔路」設置第九野戰郵便局。11月22日,全台野戰郵便局從北至南重新編排,第九野戰郵便局改為第十三野戰郵便局。
明治29年〈1896年〉1月1日起,野戰郵便局收寄軍事郵件以外的一般民間郵件。
明治29年〈1896年〉3月31日,野戰郵便制廢止,4月1日起改為打狗二等郵便局〈位於湊町185〉,但仍沿用野戰郵便戳,打狗郵戳至8月1日起才開始使用。
明治45年〈1912年〉,打狗郵便局升格為一等郵便局。
明治45年〈1912年〉2月1日,遷移至哨船頭街支廳舍營業。
明治31年〈1897年〉5月1日,開辦香港為替業務。
明治33年〈1900年〉9月30日,打狗郵便局被指定為國際郵便物交換局。
明治34年〈1901年〉10月1日,開辦國外小包郵便物取扱業務。
大正8年〈1919年〉12月10日,郵便為替金交換事務開始。
大正2年〈1913年〉10月,打狗郵便局遷往新大樓營業〈位於湊町一丁目,今臨海二路17號〉,原址改為旗後郵便出張所。
大正6年〈1917年〉再遷移至哈瑪星〈臨海一路與臨海二路交叉路口,今鼓山郵局〉。
大正9年〈1920年〉,臺灣總督田健治郎,將打狗以「TAKAU」的音寫成日文漢字「高雄」,音譯為日名高雄〈Takao〉,設置高雄州,打狗郵便局改稱為高雄郵便局。
大正13年〈1924年〉,廢高雄郡,高雄街升格為「市」。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tw/stampinged/article.php?entryid=177198
http://blog.sina.com.tw/stampinged/article.php?pbgid=1324&entryid=579052


關鍵字切手 日治時期 田沢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4-27 13:11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46



前往收藏列表


新小判 15銭 臺灣 嘉義 郵便電信局 明治36年 縦書丸一印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7-31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郵票(已銷戳) 年份: 1903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日本逓信省
規格長: 2.5 cm 寬: 2.1 cm
敘述嘉義郵便局的前身是第八野戰郵便局,於1895年(明治28年)10月12日由伊藤重英成立,明治29年4月1日民政後改為嘉義二等郵便電信局,戳仍沿用野戰郵便局戳直到29年9月才改成丸一戳。

參考資料:
http://blog.xuite.net/b5401015/twblog/89462365-%E5%98%89%E7%BE%A9%E9%83%B5%E4%BE%BF%E5%B1%80


關鍵字切手 新小判 日治時期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4-28 12:32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31

前往收藏列表


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 (China Red Revenue 2 Cents Stamp)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7-30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郵票(已銷戳) 年份: 1897 (西元後)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中國 發行者: 大清郵政局
規格長: 2.6 cm 寬: 2.1 cm
敘述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或稱紅印花郵票,是中國第一套採用其他票券來改作郵資憑證的郵票,由於刻印精美,流傳於世上之數量非常稀少,其中紅印花小壹圓甚至有「世界最貴的有齒郵票」的頭銜,2013年香港InterAsia郵品拍賣會單張的成交價近90萬美元。

因為大清郵政官局的《郵政開辦章程》將原本的郵資紋銀計費改成了洋銀,但因新制郵票趕印不及,所以先將庫存的「萬壽」等郵票,來加蓋暫作洋銀郵票使用,只是存貨少,且這種加蓋郵票最高面值也只有2錢4分,不能滿足新開辦的匯兌和包裹業務之需要。造冊處將儲存而未經使用的65萬枚紅色3分海關印紙,分批次加蓋八種不同面值來暫作郵票使用。這些海關印紙是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於1896年9月採用印製鈔票同等級的雕刻凹版技術精印。為了搭配紅印花精美幾何網紋的印刷,郵票紙質是一種無水印的厚白洋紙。這種郵票用紙,紙質堅韌厚實,不易揭薄破損。至於紅印花原票的圖案則全部用英文書寫「CHINA REVENUE 3 CENTS」字樣,沒有任何中文。「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於1897年2月2日(清光緒23年1月1日)發行,同年9月30日(清光緒23年9月5日)停售,這套郵票也是中國第一套用其它票券改作的郵票。

紅印花郵票全套面值總共有八種。若由存世的全張張號來加以判斷它的加蓋先後順序以及數量,依序為:一、小壹圓50枚。二、大壹圓29,850枚。三、當伍圓20,000枚。四、小貳分100,000枚(民間加蓋)。五、當壹分199,900枚。六、小肆分200枚。七、大肆分49,800枚。八、大貳分250,000枚(另有原票200枚未加蓋)。加蓋時,因時間迫促,除由海關造冊處印製外,小貳分紅印花郵票是其中唯一由上海民營印刷工廠來加蓋,而不是由造冊處加蓋。




這張小貳分上面的銷戳為Kiukiang,也就是現在為於江西省的九江(Jiujiang)。1861年,九江根據《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闢為通商口岸,並在城西長江和甘棠湖之間的狹長地段設立了九江英租界,面積150畝。


關鍵字清朝 郵票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2 13:13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27

前往收藏列表


赫德誕生一百五十年紀念郵票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7-31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郵票(未使用) 年份: 1985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台灣 發行者: 中華郵政
規格長: 3.7 cm 寬: 2.9 cm
敘述為表彰赫德對中華郵政事業之貢獻與勞績,印製2元面值紀念郵票1種。是項郵票係以赫德肖像作中心主題,配襯其親筆簽名及中國第1枚郵票「大龍」圖案。

中國現代郵政創辦者---英人赫德(Rober Hart, 1835一1911),弱冠之年來華,初任外交官,繼膺中國政府之聘,任海關總稅務司垂45載,任內擬具開辦新式郵政之章程,奉光緒帝批「依議」,於是中國郵政正式成立,並仍以赫德專司其事,以其堅毅無畏的意志,穩健審慎的策略,逐步奠定新式郵政的基礎並全面推行發展,中華郵政能有今日的成就,其功實不可沒。


關鍵字Republic of China 臺灣 郵票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5 13:20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15

前往收藏列表



台灣三菱製紙所開業記念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17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年份: 1910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三菱財閥
規格長: 14.2 cm 寬: 9.1 cm
敘述這張蓋有明治43年4月台湾三菱製紙所開業記念戳的明信片,上面的圖片是竹材搬出用滑道,雖然看似平平無奇,後面卻是背負了十幾條人命。1907年,在經歷了田野調查之後,臺灣總督府認為竹林地區大部分的土地(包括今南投縣竹山鎮、雲林縣古坑鄉、嘉義縣竹崎鄉等一萬五千六百餘甲竹林)均為國有,於是將該地編入「官有林」的範圍。在三菱財閥提出開發意願之後,這塊「官有林」竹林地就以預約放領的方式授權給三菱做運用。三菱財閥在支付了共約三萬四千圓(總額約略現今新台幣五千萬元,不過當年土地遠比現今便宜)的補償金給原本的土地持有者之後,便於1910年(明治43年)設立了台灣三菱製紙所,開始使用當地的竹子生產紙張。

這看起來很單純的事情,實際上卻很複雜。因為認定該土地是私有還是國有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若是單以清朝時期的繳稅單據來判定,私有土地一定不多。畢竟竹林就在那邊,要繳稅的時候,誰都不願意承認那是自己的土地。但是平時在該土地上劈竹採筍,早就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了。若不憑單據認定,卻又是口說無憑,人人都可以說這塊土地是他的。日本政府把該片土地收為國有,對當地居民影響還算有限,因為居民還是擁有使用權,大家日子照舊。但是麻煩的就是當三菱財閥得到該塊土地的特許使用權之後,使用權就變成由三菱獨家擁有,當地居民反而被禁止使用甚至進入該塊區域。這對於世代早已視該塊竹林為生活乃至於生計一部份的當地居民來說,這簡直是無法接受的一件事情。由於三菱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大財閥,政商關係良好,而且日本政府急需大財閥的支持來發展臺灣的經濟,於是臺灣總督府對於當地民眾的請願及抗議也就愛理不理。所以從三菱取得獨佔使用權之後,該地就不斷地爆發零星衝突,後來就爆發了「林圯埔事件」(又稱「竹林事件」)。

林圯埔就是今天的南投縣竹山鎮,也是當時台灣三菱製紙所的事務所所在之一。當地有一個曾在林圯埔守備隊及憲兵隊當過工友的法師,名叫劉乾。這位劉乾在識字之後,開始吃素講道,平時以卜卦為業,頗受當地人敬重。不過日本警察認為他簡直就是個不學無術的詐騙者,於是將他的卜卦用具沒收,不准他繼續散播這些沒有根據的算命言論。劉乾懷恨在心,除了繼續宣揚他的宗教理念之外,也開始散播對日本政府的不滿並私底下集結了一批被三菱獨佔影響到的信眾。

另一方面,林啟禎原本是個依賴竹林為生的農家,家境小康,但是在三菱獨佔之後,生計大受影響。有一次林啟禎入林採竹,被日本警察發現,以盜竹者論處,還被痛打了一頓。林啟禎後來遇到了劉乾,兩人遂有共識,決定要為這件事情出一口氣。1912年(明治45年)3月22日,劉乾召集了鄉民,號稱「國姓爺托夢,命我為明朝崇禎帝義子」,要鄉民追隨他作大事,於是這個迷你義和團便浩浩蕩蕩出動了。一行十多人來到了距林圯埔約十里的頂林派出所(今竹山鎮頂林里),並將駐守的三名警察殺了,又要繼續前往林圯埔。不料途中遇到了一名路人。這位叫林玉明的路人一聽到這群人居然要準備去殺日本人,嚇得直說:「你們這樣做是自尋死路啊!」。這迷你義和團一聽,大夢初醒,一群鳥獸散,這個「起義」就到此劃下句點。

當然後話就是,日本人出動軍警搜捕,其中包括劉乾與林啟禎等殺警九人,被判處死刑(包含一人拒捕遭當場格殺),其餘人士:一人無期、三人有期,只有一人無罪釋放。這個看似鬧劇的「起義」,過了許多年之後被一些有心人士包裝成一個重大的抗日事件,甚至還有「抗日首領劉乾等當在臨刑時,皆視死如歸,從容就義」等腦補字眼。單就事情的本質上來看,這就是政府在進行土地開發時,圖利財團,漠視民眾權益的後果。這個問題,且不論臺灣、中國、日本等地,在世界各國也屢見不鮮。對於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是圖利大財團比較好,還是尊重當地少數人比較好,一直都是各國政府難解的問題。

這個三菱獨佔的後續事件經過多年的紛紛擾擾,一直到昭和年間(1926年-),才經由不斷的協商,例如:授權給當地農民進入竹林採收一定數量的竹產品、三菱提供工作機會給當地居民等協議才稍事平息。但是這個竹林所有權的爭議直到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之後,還是不斷地沿燒下去。尤其當初政府公告「凡屬本國人民在民國34年8月14日以前,被日政府依法給價徵收、或已交換之土地房屋,經接管後即為公有土地,概不發還。」,更造成竹林當地民眾不滿。無奈當中華民國政府派員調查竹林當地土地現況時,正適逢「二二八事件」,連調查人員都被當地居民給私自拘禁起來,所以調查報告也始終不完整。在所有權歸屬爭議不斷的狀況之下,最後是由竹林當地居民組成的合作社,出面將屬於國有地的竹林租下供當地居民使用才解決,但是還是有許多居民認為他們的祖傳土地就此收歸國有而期盼之後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3-15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日治時期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9 13:07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16

前往收藏列表



竹山郡竹山庄竹山寄台南本町明信片貼昭和13年貳銭年賀切手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17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38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規格長: 14.2 cm 寬: 9.2 cm
敘述這張由竹山郡竹山庄竹山的林榮火寄台南本町的明信片,貼有昭和13年貳銭年賀切手,並銷昭和13年(1938年)3月8日台灣竹山櫛型戳。這其實是一張出貨單(出了八張圓竹蓆),而大東商行的產品幾乎都跟竹子有關,可以想見竹子對當地人的生計有多麼密切的關係。其實臺灣總督府在1907年(明治40年)曾經強制將竹山周邊的竹林地劃為國有,然後又預約放領給三菱財閥獨佔當地的竹林。三菱財閥在獨佔了竹林使用權之後,設立了製紙所準備取竹造紙,而當地居民取竹卻硬是被加上重重限制。這種作法如同是硬生生地斷了他們的生計,當地居民只好不斷地陳情抗爭,甚至還一度發生了「林圯埔事件」。

另一方面,台灣三菱製紙所在產品品質不如預期的情況下,導致收支不能平衡而於1914年(大正3年)停辦。當地居民原本以為事情已經告一段落,沒想到三菱居然提出購買該片竹林的計畫。原本自己的地,被國家徵收變成公有地還出租給財閥已經夠窩囊了,沒想到現在公有地居然又要變成財閥的私有地(不幸地,這種事情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是不斷地發生)。當地居民一聽簡直炸了鍋,除了採取法律行動,同時進行更激烈的抗爭,包括拒納租稅、公課、不履行保甲義務、公學校不就學等行動。

在面對輿論壓力下,臺灣總督府仍執意於1925年(大正14年)批准將林地賣給三菱財閥。不過,同時也與當地居民協商,允許居民以稍低價格向三菱購買竹材、自用竹筍及薪材免費,以及保障工作機會等等優惠,才讓事態稍微緩和。1932年(昭和7年)三菱會社台灣事務所獨立改稱為圖南產業株式會社,不過還是繼續以出租竹林為主要業務。這張明信片背後的時空背景正是當地居民被迫向圖南產業繳交原本根本不需要支付的租金之後,才能取得竹產品再加工轉賣的結果。

當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之後,也一併沒收了日本政府及財閥所有的在台資產。不過國民政府也是定調採用當時日本政府的政策,就是要求當地民眾繼續向國家繳納租金,才能使用該國有地。當地居民在多次協商未果之餘,只能無奈成立合作社,合力向政府承租原本祖先免費使用的竹林地,延續竹山的傳統產業。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切手 日治時期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10 14:22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60

前往收藏列表



高雄劇場(亞洲戲院之前身)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5-03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年份: 1921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山形屋
規格長: 8.9 cm 寬: 14 cm
敘述現在就算是老高雄人也鮮少有人聽過「高雄劇場」,不過如果提到「亞洲戲院」的話,搞不好還不少人有印象。其實高雄劇場就是亞洲戲院的前身,日治時期高雄州知事富島元治認為高雄市需要發展娛樂業,於是商請當時高雄的大企業家大坪與一出面籌資興建劇場。大正十年(1921年)十月高雄劇場正式落成,成為高雄第一家電影院。當時的地址為「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高雄字哨船頭一二三番地」,就是現在的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260號,靠近七賢路的路口。




高雄劇場剛開始的營運並不順利,一直到1929年才逐步轉虧為盈,並在1931年改名為「高雄館」。由這張明信片的敘述可以得知,這張照片應該就是拍攝於更名之前。由照片上附近空空蕩蕩的感覺來看,搞不好正是高雄劇場慘淡經營的時期。可惜的是這棟漂亮的建築物在1945年遭遇美軍空襲而炸毀。而在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之後,這家戲院又被中國國民黨納入其黨營事業其下(基本上當時全臺灣的劇院都被中影直接拿走所有權)。1961年的時候,中影在原址重建了新的戲院,即為「亞洲戲院」。亞洲戲院一開始放映的不外乎就是邵氏及中影自己的作品,晚期則淪為二輪及色情片的播放場所,直到1981年被拆除改建為現在看到的商業大樓。隨著最近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的成立,目前這棟大樓的所有權以及中國國民黨之前的那筆爛帳要如何清算及處理則有待委員會成員去傷腦筋了。




收藏資訊來源: Lincolnshire, United Kingdom 收藏日期: 2017-03-02
關鍵字Formosa Street View Taiwan 日治時期 臺灣 街景 黨產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15 14:35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62

前往收藏列表



日本陸軍南支派遣野砲兵團軍事郵便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5-13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40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日本陸軍省
規格長: 14.1 cm 寬: 9.1 cm
敘述這張明信片是二戰時,隸屬於日本陸軍南支派遣軍的神垣重信寄給住在廣島縣山県郡加計町土居的栗栖ナミ子(Kurisu Namiko),上面有陸軍砲兵中尉水上治的檢閱濟檢查章,封面則是高橋亮所繪製的「通河の夕」。這張明信片上面署名的單位是南支派遣中村明部隊堀毛部隊川上部隊水上部隊。中村明部隊很明顯地就是中村明人中將,而堀毛部隊所指的應該是堀毛一麿少將。中村明人曾於1940年3月9日至10月15日之間擔任第5師團的師長。堀毛一麿於1939年8月1日至1940年12月 2日之間也在第5師團的野砲兵第5連隊(鯉5179部隊)麾下。第5師團是日本陸軍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有「鋼軍」之稱。一般來說軍事郵便的所屬單位只需要寫指揮官的姓氏即可,不過可能是因為姓中村的指揮官不只一位,所以只好再加入一字以資識別。另一個線索就是在於收件人的位置,因為野砲兵第5連隊的大本營就在廣島(廣島縣廣島市中區基町小學校附近),到現在還能在當地看到一個小小的野砲兵第5連隊軍馬紀念碑。根據明信片上面註記的日期應該就可以確定這張明信片是寫於1940年8月30日。

自1937年中日開戰以來,日本在中國已經投入超過一百萬的兵力。當時的國民政府處境非常艱難,而英美則持續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援助。原本經由香港運入中國的補給路線在1938年10月廣州失守後被阻隔,所以補給改經由法屬印度支那(今天的越南)境內的鐵路運往昆明。為了徹底切斷中國的外援補給,日本在與法屬印度支那(今天的越南,當時屬於法國維琪政權,實際上也就是受德國納粹所控制的政府)簽訂外交協議的同時已經暗自做開戰準備。1940年9月22日日本陸軍第5師團就開始攻打法屬印度支那,所以當時神垣重信寫這張明信片的時候應該在正在南中國前往越南的路上。


收藏資訊來源: 日本神奈川県川崎市 收藏日期: 2015-03-08
關鍵字WWII 軍事郵便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19 14:47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61

前往收藏列表



日本陸軍北支派遣第110連隊軍事郵便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5-17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41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日本陸軍省
規格長: 14.1 cm 寬: 9 cm
敘述這張1941年由日本陸軍省發行的明信片是二戰時期一位名叫山本壽夫(山本寿夫)的日本陸軍士兵寄回岡山縣赤磐郡鳥取上村西窪田的家書,收件人山本育郎應該是寄信人的父親。明信片的封面是由日本西畫家中村研一所繪的「信陽北方進攻大殲滅戰に果敢奮鬥する皇軍」宣傳畫。由於在戰時,通信內容需要經過審核以免軍情洩漏,所以上面還有陸軍中尉和田平八郎的檢閱濟檢查章。也因為如此,信上面並沒有任何可供判別的日期或是郵戳,就連寄信的單位也都是以代號作為稱謂。當時的軍事郵便是以部隊指揮官的姓氏作為代號,這張明信片上面署名的單位是北支派遣飯沼部隊水上部隊。除非當時能夠第一手掌握到日本陸軍內部組織情形,不然就算這封明信片被敵軍給攔截,也無法馬上知道這張明信片是發自何處或是何種單位。

不過隨著戰後資料的解禁,就可以根據上頭的署名大略查出這張明信片的時空背景。北支派遣軍就是當時日本陸軍攻打中國(支那)北方的軍隊。第一層部隊指揮官的姓氏為飯沼,由此可以查到有一位飯沼守中將曾任大日本帝國陸軍第110師團長,而他任職的時間為1939年12月1日至1942年8月1日。第二個層級的部隊指揮官姓氏為水上,這時就可以查出第110師團下的歩兵第110連隊中,有一位連長叫做水上源蔵,而其在第110連隊的時間正好就是在1940年9月24日至1941年11月15日之間。可惜筆者查不到和田平八郎(就是上述蓋檢查章那位仁兄)的相關資料,不過我們至少可以確認這張明信片寄出的日期一定是在水上源蔵派駐在第110連隊的時期。再來就是歩兵第110連隊是日本岡山縣出身,這封寄往岡山縣的家書正好再次驗證了以上資料。

第110連隊又稱鷺3911部隊,1941年7月14日第110師團從塘沽登陸,該連隊主要負責河北省一帶的治安。有趣的是這個連隊的戰友會曾於1991年出版的一本厚達920頁的「岡山步兵第百十聯隊史」,裡面就詳細了記載該部隊在中國作戰的一些軼事。這張明信片寄出時,該部隊正好在山西附近掃蕩共產黨八路軍的成員。也就是說山本壽夫在寫這張明信片的時候,中國課本中的「狼牙山五壯士」(這故事筆者以前倒是沒聽過,畢竟共產黨跟國民黨所訴說的抗戰史差異很大)正在他的對面做最後的生死搏鬥。

第110聯隊在日本投降之前,在中國一共戰死1104人,不過這位寄信人山本壽夫應該有平安回到日本。根據筆者所查詢的資料,有一位山本壽夫先生在2012年時仍然住在岡山縣西窪田,應該就是這位寄信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當時的連長水上源蔵先生,據說非常善待部下,調離第110連隊之後官拜少將,在1944年5月下旬受命死守位於於緬甸密支那(Myitkyina)的據點時,遭受中美聯軍圍攻。最後支撐不下去時,水上命令殘餘部隊先行渡河突圍脫逃,在發出「小官指揮不力,對於無法保住密支那深感抱歉」電報後,舉槍自盡以示負責,事後被追封為中將。


收藏資訊來源: 日本神奈川県川崎市 收藏日期: 2015-03-08
關鍵字WWII 中國 軍事郵便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22 14:53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55

前往收藏列表



英國外交領事1887年度報告 淡水與基隆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3-09
基本資料主分類: 印刷品及手稿 副分類: 商業與經濟學 年份: 1888 (西元後)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英國 作者: Herbert Allen Giles (HMSO)
規格長: 24 cm 寬: 15.2 cm
敘述這本小冊子是駐淡水的英國領事遞交給英國國會的1887年度貿易報告(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on Trade and Finance)。當時號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其屬地及外交機關遍佈世界各地,而那些外交官會定時將當地的資訊做成簡報回傳到倫敦,供政府及議會作為施政及外交方針的參考。不過一般民眾也可以用一便士(Penny)購買這份報告,算是身為大英帝國子民的福利之一。在當時,英國將駐台灣的領事權責劃分為南北兩區塊,所以這份淡水及基隆的貿易報告自然只包括了北台灣。

這份報告是由當時英國駐淡水領事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年)所呈交上去的。裡面除了提到淡水與基隆港的貿易量比去年相比增加了許多,而且進口的貨物大都是來自於香港。1887年鴉片的總進口量為1,622石(Piculs),而茶葉的總出口量則達到了16,858,933磅。文中也提到了德國非常努力地想要拓展在台灣的貿易。不熟悉台灣貿易史的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僅僅一個英國駐淡水領事,卻可以拿到如此精確的貿易數字呢?那是因為當時清朝政府將與外國通商的海關管轄權外包給英國做管理,然後自己派一位副稅務司來監督這些洋人,這也是為什麼英國駐台領事能有夠掌握台灣對外貿易的各項數字。

這份貿易報告除了詳細的記載了當時淡水及基隆碼頭的貿易狀況外,也順便會將當地發生的重大時事一併記載。裡面就有精確地記載連接淡水與大稻埕的陸路電報電纜於1887年4月29日完成,並繼續往基隆與台南埋設。而連接中國的海底電纜則於10月8日完成,北台灣從此才開始能收發國際電報。文中也提到台灣巡撫正大力地建設台灣,當時的衙門已經有了電燈,而且鐵路建設也正在籌劃中。文中記載當時民間寄一封信到廈門大概需要花費一先令(shilling),而且是都是累積到足夠數量才會開始寄送,所以劉銘傳非常想要創辦台灣郵政,不過翟理斯對於是否能在台灣成功開辦郵政系統並不感到樂觀。透過報告最後記載的漢人與原住民所發生的一個衝突也可以瞭解到當時的台灣實在是個化外之地,出了城鎮就有可能被原住民攻擊喪生。

這份報告雖然只有短短數頁,但是猶如北台灣年度大事列表,是研究當時台灣貿易及當地事件的珍貴史料。成文出版社曾經有出版過一套完整的「臺灣貿易年度報告:1886-1914」,裡面就包含了幾乎所有關於台灣的英國貿易報告。筆者用了「幾乎」這兩個字是因為裡面還是有零星欠缺,比如說這份1887年淡水與基隆年度貿易報告就沒有被收錄在其中。無論如何,筆者能收藏到這些原版的珍貴史料實在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收藏資訊來源: Ceredigion, Wales, UK 收藏日期: 2016-10-28
關鍵字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HMSO Taiwan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23 14:35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45

前往收藏列表



日本旅客局(JTB)台北分公司宣傳用明信片(鴨群)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7-01-27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發行者: Japan Tourist Bureau
規格長: 9.2 cm 寬: 14.25 cm
敘述這張為日本旅客局(Japan Tourist Bureau,簡稱:JTB)所發行的宣傳明信片,封面為鴨群(A duck-herd)。這張明信片有別於之前由凸版印刷公司的印製品,看紙質似乎是較後期的產品。關於日本旅客局的歷史請參閱「日本旅客局(JTB)台北分公司宣傳用明信片」。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10-01
關鍵字Formosa JTB Taiwan 日治時期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24 15:04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32

前往收藏列表



二戰美軍轟炸台灣澎湖馬公港船艦的空拍影像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12-03
基本資料主分類: 文件及證書 副分類: 相片 年份: 1944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美國 發行者: ACME Newspictures
規格長: 22.9 cm 寬: 18.3 cm
敘述這是1944年台灣澎湖馬公港的船艦遭受由美國航空母艦派出的轟炸機攻擊的畫面。船艦爆炸的煙霧蔓延到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高空,可以想見當時爆炸威力有多強。(關於其他台灣遭受美軍空襲的照片可以參閱關鍵字「美軍空襲」)

台灣在二戰時期曾有一段被政府刻意遺忘的歷史,那就是台灣曾經遭受美軍轟炸的事實。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已經強弩之末,早已失去日本本島的空優,當時為日本國土一部份的台灣當然更不用說。身為南洋補給線重要一環的台灣自然也成為美軍重點攻擊的目標,除了糖廠(可以提煉酒精)、港口之外,鐵路乃至於民宅一樣被美軍狂轟爛炸,不要說臺北大空襲,連當時的嘉義市鎮就幾乎整個被炸成廢墟,死傷無數。

當時的美軍轟炸機除了從航空母艦以外,有些也是從中華民國(例如:重慶)起飛來台灣進行轟炸。台灣有些眷村(例如:台中清水)就是戰後整批從大後方的空軍基地撤退來台的,所以很多這些人在中國的老一輩叔叔伯伯阿姨們,當時可能是忙著幫美軍軍機掛炸彈來轟炸人在台灣的老一輩叔叔伯伯阿姨們。當然這就是台灣歷史的矛盾,所以中華民國政府當然絕口不提。當日本各地都有空襲紀念碑的同時,台灣政府是絕對不敢公開紀念此事。因為除了會撕裂所謂外省跟本省的族群融合之外,最重要的是美國老大哥的臉上也掛不大住啊。每當民國政府在慶祝抗戰勝利的同時,人在台灣的老一輩應該心裡有另一種感受吧。

且不論戰爭的是是非非,除了台灣地名的翻譯有些落差以外,當時美軍對於台灣本土建設的位置及攻擊計畫都非常的仔細,甚至可以說比當時中華民國對台灣的瞭解更為透徹。除了戰前偵察,美軍在進行軍事攻擊時也會照相留下記錄。當然除了軍事宣傳的用途以外,每張照片都會標上作戰單位、時間及地點作為戰後評估。作戰部門甚至會針對照片上投彈的位置、爆炸的成效以及設施的摧毀程度做出檢討及事後的調整。儘管美國人大都給人一種做事粗枝大葉不拘小節的印象,但是當年在作戰的時候,比起做事仔細的日本人來說也絲毫不遜色。八十年前的美軍就有如此的體制,以台灣軍隊報喜不報憂、瞞上不瞞下的做事態度,搞不好現在上了戰場都還沒有辦法能做到像美軍當年二戰時期的水準。

這些軍事照片當時是屬於軍事機密,只有較不敏感的照片才會公佈出來給當時的新聞媒體作輿論控制,當然轟炸民宅甚至小朋友被炸飛這種照片就不會公佈出來給媒體「錯誤引用」。目前市面上的正式原版照片大概都屬於這種新聞用照片,這些照片背後都有審核通過的印章以及照片內容的簡介以供記者大書特書。當然也有一種是所謂私下流出型,其來源到底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也有些是屬於後世加洗的照片,那當然就只是拿原本照片去掃描加印的複製品,跟網路下載的圖片一樣,可以說要印多少就有多少。對台灣二戰時期的空襲照片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文史作家甘記豪所著「米機襲來」一書,裡面有更詳盡的介紹。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10-11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WWII 日治時期 美軍空襲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5-25 10:46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31

前往收藏列表


咸豐八年臺灣縣歸仁南里糧戶執照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11-24
基本資料主分類: 文件及證書 副分類: 歷史文物 年份: 1858 (西元後)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台灣
規格長: 22.9 cm 寬: 10.3 cm
敘述這張咸豐八年(1858年)的糧戶執照其實是一張完稅證明。上面印的臺灣縣正堂王,並不是什麼山大王,而是指臺灣縣知縣王衢。王衢原籍甘肅,他在咸豐八年接替了張傳敬成為知縣,不過做了不到一年就又被接替了。當時的臺灣府其實還隸屬於福建省下,而臺灣縣則是現今台南市一帶。這稱謂一直要到1887年臺灣建省,原來的臺灣縣才改成安平縣。也因如此,在當時若單稱臺灣,很多人反而會有所混淆,因為不知道所指的是台南安平一帶還是指全島。不過當時的台南乃全臺灣的政經中心,就如同現在很多台北人經常用台北的觀點看全臺灣,彷彿臺灣就只有台北市的心態是一樣的道理。

這是當時住在歸仁南里(即今日台南市歸仁區中部偏西)的納戶馬任貴在繳納了粟米三石三斗九升之後所得到的一紙證明。當時的計量單位「石」既是重量單位又是體積單位,所以很容易造成混淆。以重量而言,清代一石(重量單位)約28公斤,不過在這邊執照上的「石」是指體積單位(十斗為一石,十升為一斗)。清代一石(體積單位)約103公升,大約可以裝米裝到80公斤。所以這邊的三石三斗九升大概就有270公斤。這還只是帳面上的數字,實際上當時在收稅的時候,官府一定巧立名目(如:損耗)而收取比帳面上更多的米。臺灣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米價正處於低迷,一石普通稻米市價約一兩半,雖然說不知道馬任貴所繳納的稻米品質如何,不過三石三斗九升的中米大概就是可以賣到五兩左右的程度。

當時的臺灣流行所謂的大小租,也就是由墾戶向官府申請開墾執照,然後再招徠佃戶開墾,佃戶向墾戶繳一定的地租,稱為「大租」。佃戶又可招徠佃農替他耕種,稱為「小租」。墾首或墾戶因收取大租,稱為大租戶,大租戶必須向官府繳稅,稱為「正供」。這張由於是交付給官府而取得的糧戶執照,所以馬任貴應該是所謂的大租戶。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6-07-20
關鍵字Formosa Taiwan 臺灣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6-6 13:56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94





前往收藏列表



美國一分票由上海寄美國 中國帆船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05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06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中國
規格長: 14 cm 寬: 9 cm
敘述上海寄往美國(U.S.A)加州(Yuba County, California)的中國帆船明信片,銷1906年10月4日美國駐上海郵政代辦所戳,並有1906年10月29日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 CA)到達戳。這邊的美國一分票並不是客郵,而是跟美國國內一樣的郵票。美國一直到1919年之後才開始在郵票上加蓋上海字樣。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5-05-16
關鍵字Qing Dynasty Stamps USA 清朝 美國 郵票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6-7 09:55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90

前往收藏列表



蟠龍倫敦版四分票 寄美國洛杉磯 婦女背兒圖實寄封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05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07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中國
規格長: 13.8 cm 寬: 8.7 cm
敘述彭倍馨寄往美國(U.S.A)洛杉磯(Los Angeles),銷1907年11月6日廣州戳、1907年11月7日廣東戳及1907年11月7日香港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ong Kong)戳。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5-02-14
關鍵字Qing Dynasty Stamps USA 清朝 美國 蟠龍 郵票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7-6-13 10:20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92

前往收藏列表



宣統元年紀念兩分票貼天津機器局旁池畔圖明信片上傳者: NIKKO最後編輯: 2016-08-05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09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中國
規格長: 14 cm 寬: 8.8 cm
敘述標題:「Tien-tsin Arsenal - Le Mare」另蓋有「V. Marius. E」字樣

收藏資訊收藏日期: 2015-03-03
關鍵字Qing Dynasty Stamps 清朝 郵票

作者: 布约翰拍卖    时间: 2018-5-15 10:39

● 博客發表者:Nikko(網路筆名)為一位從小在美加異鄉長大的台灣青年,對於歷史文物、文化傳承有濃厚之興趣,郵票、錢幣等都有收藏,其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博徵博引,頗有大家之風。目前本身從事高科技產業,曾收集過Intel早期整組晶片,且發表文章於雜誌之上,可知其術業有專攻、興趣涉獵亦廣,現在其重心都放在古董懷錶。
● 轉載博客網址為http://www.demomy.com/item.php?id=172&hl=tw#2_252_1512073060_42060



1917年台灣生蕃人與黃牛明信片寄瑞士





這張明信片是由台北小南門街寄到瑞士的蘇黎世(Zürich),上面貼了兩張田沢切手並銷有1917年(大正6年)4月19日櫛型戳。當時由東亞寄到歐洲的郵件大都是經由西伯利亞鐵路運輸,可是這張明信片寄出的時候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國內鐵路受阻,所以只能透過太平洋經美國轉運或是南下走海路通過蘇伊士運河再進入歐洲。這張明信片上就註明了「Via Adm」,而不是註明經由西伯利亞(Via Siberia),可惜上面沒有其他戳記,所以筆者無法得知這張明信片最後是經由哪一個途徑進入瑞士。

圖中的生蕃人一手拿煙斗,另一手拿鞭子,悠閒地騎在黃牛身上。常常看到網路上有人戲稱台灣南部人是騎山豬當作交通工具,從這張生蕃人與黃牛的明信片來研判,搞不好應該是黃牛才對。不過這張照片應該是特意擺出的姿勢,黃牛行走速度極慢,除了拿來拉車,很少會單獨被當作坐騎。相傳台灣的黃牛最初是由荷蘭人所引進的,原本是用來提供運輸及農業所需之獸力,不過因為台灣以種植水稻為主,而黃牛無法在水中作業,所以後來只好再引進水牛。值得注意的是照片中所謂的生蕃人是有戴著眼鏡的,加上從身上的服飾以及背包來看,這位蕃人恐怕不怎麼「生」,而應該是熟蕃,也就是俗稱的平埔族。當然也有可能是圖中人物從頭到腳都是依照攝影師指示打扮而成,不過在當時的日本人眼中,恐怕他們也懶得去分辨生蕃跟熟蕃吧。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www.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