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腾越经缅甸八莫、印度轮船局、英国寄加拿大明信片 [打印本页]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6 21:15     标题: 腾越经缅甸八莫、印度轮船局、英国寄加拿大明信片

pbdjNgFD.jpg <br/>比较少见的邮路<br/>


图片附件: [腾越经缅甸八莫、印度轮船局、英国寄加拿大明信片] pbdjNgFD.jpg (2009-5-16 21:15, 100.82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3906&k=28a438ee6f1ba8ff565f15c3465de5d5&t=1718912252&sid=8EgWo8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6 21:18

寄信人注明:via suglaud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6 22:26

本帖最后由 liuyuan 于 2015-8-13 14:28 编辑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liuyuan</i>在2009-5-16 21:18:54的发言:</b><br/>寄信人注明:via suglaud </div>
<p>欣赏了。<br/>经过哪里?外语是什么意思?</p>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6 22:36

卢兄,论坛人跑哪了?就我们在这里聊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6 23:10

不知道。估计都去发财去了。[em01]

作者: 謝明書    时间: 2009-5-17 05:28

是不是 via England比?合理呢?<br/>寄件人的n?的都像u (像London, Cananda??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7 5:29:52编辑过]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7 09:12

取道苏格兰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5-17 12:48

请问那时候邮件经哪里是由寄件人写的吗?还是有规定邮局必须按寄件人要求邮递?

作者: 孙可欣    时间: 2009-5-17 14:51

呵呵收件地址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敦不是英?的,??地方和我?在的地方很近呵呵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14:52

继续来学习。

作者: 孙可欣    时间: 2009-5-17 14:52

??西?根就???英?的

作者: 孙可欣    时间: 2009-5-17 15:07

不知道背面還有沒有郵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7 15:08:44编辑过]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15:19

不了解,问下刘先生是否有背面图片。
作者: 孙可欣    时间: 2009-5-17 15:29

應該有倫敦的落地戳吧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7 15:42

v4zNXgbn.jpg
ZGLIBTp9.jpg


图片附件: [腾越经缅甸八莫、印度轮船局、英国寄加拿大明信片] v4zNXgbn.jpg (2009-5-17 15:41, 86.4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4005&k=7a7c427a03130f4866b7a45468446240&t=1718912252&sid=8EgWo8



图片附件: [腾越经缅甸八莫、印度轮船局、英国寄加拿大明信片] ZGLIBTp9.jpg (2009-5-17 15:42, 107.9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4006&k=8d03ba9b58e3614f59c6dc5ff7714960&t=1718912252&sid=8EgWo8


作者: 孙可欣    时间: 2009-5-17 15:49

果然是安大略省的倫敦。這種機蓋戳有好多種版別,里面的字體不一樣。看來國人是沒有經過英國,是從太平洋走的。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5-17 16:38

&nbsp;学习一下,但是寄信人的确写从英国转,不知道如何判断一定没有经过英国?[em65][em65]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7 17:06

应该是经过伦敦走的,只是没有落戳, 然后到加拿大经安大略的伦敦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5-17 17:06

QUOTE: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9-5-17 16:38:44的发言:
 学习一下,但是寄信人的确写从英国转,不知道如何判断一定没有经过英国?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请问邮路是由寄件人写什么就走什么的吗?还是邮路由邮政部门内部得事?我看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很多信封都写有经***转(VIA ***)的。盖邮局的这样的指示戳的我也还好理解,邮局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成本,交通,政治,气候等)指导邮件发送,这很正常。可我看更多的是发信人在信封右上角书写的经***转(VIA ***)的,这我就不明白了:邮路是按发信人指示发送的?那有人在广西寄越南的信封上写上VIA shanghai 邮局不是够折腾的了!又难道发信人都是邮路专家知道这信在这个时候是怎样怎样走的所以都能些正确?
菜鸟问题,还请指点。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5-17 17:12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7 17:06:42的发言:

请问邮路是由寄件人写什么就走什么的吗?还是邮路由邮政部门内部得事?我看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很多信封都写有经***转(VIA ***)的。盖邮局的这样的指示戳的我也还好理解,邮局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成本,交通,政治,气候等)指导邮件发送,这很正常。可我看更多的是发信人在信封右上角书写的经***转(VIA ***)的,这我就不明白了:邮路是按发信人指示发送的?那有人在广西寄越南的信封上写上VIA shanghai 邮局不是够折腾的了!又难道发信人都是邮路专家知道这信在这个时候是怎样怎样走的所以都能些正确?
菜鸟问题,还请指点。

当时的邮政大多数情况下似乎乐意根据寄信人的要求安排邮路。就像现在的出租车司机也一般按照客人的路线一样。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5-17 17:13

QUOTE:
以下是引用liuyuan在2009-5-16 21:18:54的发言:
寄信人注明:via suglaud

花体字 England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5-17 17:32

QUOTE: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9-5-17 17:12:59的发言:

当时的邮政大多数情况下似乎乐意根据寄信人的要求安排邮路。就像现在的出租车司机也一般按照客人的路线一样。

邮件跟出租车可以说是有本质的不同!邮件寄件人付的邮资只是当时的目的地资值。如中国寄日本资费1角,他就贴1角的邮资,邮政部门收了他的邮资保证(非挂号信还没有保证)把信件发到目的地就是了,怎么走是邮政部门自己的事,他也当然是根据当时形势走最简捷最安全最快速的邮路。而出租车是打表的,只要你肯出钱从天安门到新华门我想司机载你兜秦皇岛他也是乐意的。可你说了,就50元车费,司机也跟你兜秦皇岛啊?!


作者: TC    时间: 2009-5-17 21:39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7 17:06:42的发言:

请问邮路是由寄件人写什么就走什么的吗?还是邮路由邮政部门内部得事?我看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很多信封都写有经***转(VIA ***)的。盖邮局的这样的指示戳的我也还好理解,邮局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成本,交通,政治,气候等)指导邮件发送,这很正常。可我看更多的是发信人在信封右上角书写的经***转(VIA ***)的,这我就不明白了:邮路是按发信人指示发送的?那有人在广西寄越南的信封上写上VIA shanghai 邮局不是够折腾的了!又难道发信人都是邮路专家知道这信在这个时候是怎样怎样走的所以都能些正确?
菜鸟问题,还请指点。

寄件人写什么邮路時,郵局以此為優先考量,但邮路決定權還是由郵局作最終決定。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22:09

QUOTE:
以下是引用TC在2009-5-17 21:39:53的发言:

寄件人写什么邮路時,郵局以此為優先考量,但邮路決定權還是由郵局作最終決定。

也是。
继续学习。
各位继续。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7 22:11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7 17:32:56的发言:

邮件跟出租车可以说是有本质的不同!邮件寄件人付的邮资只是当时的目的地资值。如中国寄日本资费1角,他就贴1角的邮资,邮政部门收了他的邮资保证(非挂号信还没有保证)把信件发到目的地就是了,怎么走是邮政部门自己的事,他也当然是根据当时形势走最简捷最安全最快速的邮路。而出租车是打表的,只要你肯出钱从天安门到新华门我想司机载你兜秦皇岛他也是乐意的。可你说了,就50元车费,司机也跟你兜秦皇岛啊?!

早期邮路,邮人可以指定,当然邮局也会见机行事,尽量满足。和现在不一样的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22:15

QUOTE:
以下是引用liuyuan在2009-5-17 22:11:08的发言:

早期邮路,邮人可以指定,当然邮局也会见机行事,尽量满足。和现在不一样的

原来如此。[em01]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5-17 22:18

這枚是早期的騰越郵路封,依個人看法,在1905年時應該不會橫渡太平洋至美國西岸再至東岸轉至加拿大(這種走法主要在1914年以後的),應該是由印度至英國後再經大西洋至加拿大。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7 22:26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5-17 22:18:56的发言:
這枚是早期的騰越郵路封,依個人看法,在1905年時應該不會橫渡太平洋至美國西岸再至東岸轉至加拿大(這種走法主要在1914年以後的),應該是由印度至英國後再經大西洋至加拿大。

赞同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22:31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5-17 22:18:56的发言:
這枚是早期的騰越郵路封,依個人看法,在1905年時應該不會橫渡太平洋至美國西岸再至東岸轉至加拿大(這種走法主要在1914年以後的),應該是由印度至英國後再經大西洋至加拿大。

为什么1914年后可能这样的邮路呢?
不懂。来学习的。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5-17 22:31

QUOTE:
以下是引用liuyuan在2009-5-17 22:11:08的发言:

早期邮路,邮人可以指定,当然邮局也会见机行事,尽量满足。和现在不一样的

“邮人可以指定,当然邮局也会见机行事”好像有些矛盾。既然“指定”,就是说邮人写邮路是有效的;“邮局见机行事”说明决定权在邮局,也就是说邮人的指示是无效的--最多也就是画蛇添足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寄件人乐此不疲呢?。这就是一对矛盾体。
请问邮人写邮路指示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邮件能更快?能更安全?还是为邮局排忧解难指点迷津?信是通过邮局机构之间传递操作的的啊。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7 22:37

兄多看一些早期封即知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22:38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7 22:31:37的发言:
“邮人可以指定,当然邮局也会见机行事”好像有些矛盾。既然“指定”,就是说邮人写邮路是有效的;“邮局见机行事”说明决定权在邮局,也就是说邮人的指示是无效的--最多也就是画蛇添足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寄件人乐此不疲呢?。这就是一对矛盾体。
请问邮人写邮路指示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邮件能更快?能更安全?还是为邮局排忧解难指点迷津?信是通过邮局机构之间传递操作的的啊。

封上的经“某某地方”,是不是在邮局人员的“指导”下写的?或是其他?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5-17 22:39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7 22:31:37的发言:
“邮人可以指定,当然邮局也会见机行事”好像有些矛盾。既然“指定”,就是说邮人写邮路是有效的;“邮局见机行事”说明决定权在邮局,也就是说邮人的指示是无效的--最多也就是画蛇添足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寄件人乐此不疲呢?。这就是一对矛盾体。
请问邮人写邮路指示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邮件能更快?能更安全?还是为邮局排忧解难指点迷津?信是通过邮局机构之间传递操作的的啊。

觀察早期郵路指示封片,除非特別不合情理,郵局大多數都會滿足寄件人的要求。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5-17 22:39

QUOTE:
以下是引用TC在2009-5-17 21:39:53的发言:

寄件人写什么邮路時,郵局以此為優先考量,

“但邮路決定權還是由郵局作最終決定。”这应该是肯定的。但寄件人为什么还是喜欢自己写邮路呢?照这样写了也是白写的啊!个别的话,还可以说是个别人的兴趣喜好,但清代民国初期的邮件很多都有写这样的所谓“指示”哦,这就费解了!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22:44

继续来向各位老师学习。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5-17 22:52

以下是引用卢长春在2009-5-17 22:31:10的发言:

为什么1914年后可能这样的邮路呢?
不懂。来学习的。

因為1914年後是一戰,海戰主要影響到英倫海峽及英美的大西洋航道,因此太平洋航道較為安全。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5-17 22:55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5-17 22:39:07的发言:

觀察早期郵路指示封片,除非特別不合情理,郵局大多數都會滿足寄件人的要求。

打个比方:1909年5月间,北京寄英国的邮件在当时的情况下走奉天-西伯利亚邮路是最便捷的而且也是走开了的邮路(注意我说的是比方!)。但这时北京寄英国的邮件中有人写“经西伯利亚转”,有人写“经日本转”,有人写“经上海转”···(注意也是说比方!),那请问邮局是把这批信一起按奉天-西伯利亚传递呢还是按寄件人的邮路分开传递?
请问什么叫“非常不合情理”的情况?我想寄信人不可能都是熟识当时邮局邮路的吧!那就是说不可能都写对当时邮局传递他的信的邮路。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7 22:55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7 22:39:12的发言:

“但邮路決定權還是由郵局作最終決定。”这应该是肯定的。但寄件人为什么还是喜欢自己写邮路呢?照这样写了也是白写的啊!个别的话,还可以说是个别人的兴趣喜好,但清代民国初期的邮件很多都有写这样的所谓“指示”哦,这就费解了!

举例说明:西伯利亚邮路开设之前,寄欧邮件大都走海路,开通之后也并不是所有邮件都走西伯利亚邮路,如果邮人知晓走铁路要快捷,那会指定,邮局会尽可能采取。但如果是西南省省份的用户呢?如果指定走这条的话,转运非常费力,可能邮局还是会走海路。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22:59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5-17 22:52:45的发言:

因為1914年後是一戰,海戰主要影響到英倫海峽及英美的大西洋航道,因此太平洋航道較為安全。

谢谢先生。


作者: 老邮迷    时间: 2009-5-17 23:12

学习了,谢谢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5-17 23:14

QUOTE:
以下是引用liuyuan在2009-5-17 22:55:29的发言:

举例说明:西伯利亚邮路开设之前,寄欧邮件大都走海路,开通之后也并不是所有邮件都走西伯利亚邮路,如果邮人知晓走铁路要快捷,那会指定,邮局会尽可能采取。但如果是西南省省份的用户呢?如果指定走这条的话,转运非常费力,可能邮局还是会走海路。

刘原老师说的是当时邮局的实际操作情况。
所以寄件人写邮路指示还是令人费解。所有邮人都是熟识他这封信的邮路的(邮路都写对了,跟邮局要走的完全一样)?邮人的邮路指示真的对邮局有有效的附加要求的(邮局你必须按我的指示邮路传递!)?邮人瞎写的(随便写写,好玩好看)?
上面有位朋友说:寄件人写的邮路是由邮局指导写的。这样的话好像能够很好的解答上面的3个?号了。保证了寄件人写的邮路都对,也保障了邮局能按信封邮路传递。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有这方面的邮政历史资料吗?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23:24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7 23:14:49的发言:

上面有位朋友说:寄件人写的邮路是由邮局指导写的。这样的话好像能够很好的解答上面的3个?号了。保证了寄件人写的邮路都对,也保障了邮局能按信封邮路传递。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有这方面的邮政历史资料吗?

似乎是我瞎猜的吧?[em01]
各位继续。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7 23:29

邮件 实际怎么走的,当然不能只看上面寄信人写的,主要还是看邮戳判邮路.
例如寄信人写要经由西伯利亚,但如果邮程超过铁路的一般用时,或者有其他邮戳证实是走海路,那信件还是要走海路的.
这个要具体分析.要不邮路怎么这么有意思呢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7 23:31

QUOTE:
以下是引用卢长春在2009-5-17 23:24:18的发言:

似乎是我瞎猜的吧?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各位继续。

直到现在,我都弄不清邮资、邮路。
寄信时,人家要多少就贴多少(当然,太多我就不寄了[em04])。


作者: 孙可欣    时间: 2009-5-18 06:04

如果是從英國走為什么一個戳都沒有呢??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5-18 07:44

QUOTE:
以下是引用孙可欣在2009-5-18 6:04:56的发言:
如果是從英國走為什么一個戳都沒有呢??

如果寄英国的只有销票戳,先生是否认为不是实寄封?
同时再问,那么多走西伯利亚邮路的封,为什么很少有俄国的戳,是否西伯利亚邮路不经过俄国?
再问,如果本封走太平洋邮路,为什么只有达到戳,太平洋邮路的戳一个都没有?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5-18 07:45

以下是引用孙可欣在2009-5-18 6:04:56的发言:
如果是從英國走為什么一個戳都沒有呢??

中轉戳未必一定會蓋在封上,但是可以分析那段時間封片郵路。並且此封還有印度船戳,估計此封由印度洋經蘇伊士較經新加坡更直接方便。另外此封經由印度,應是英郵負責,英郵走太平洋往美洲比較少,太平洋航道上要是美郵及日郵。
作者: TC    时间: 2009-5-18 08:40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7 23:14:49的发言:

刘原老师说的是当时邮局的实际操作情况。
所以寄件人写邮路指示还是令人费解。所有邮人都是熟识他这封信的邮路的(邮路都写对了,跟邮局要走的完全一样)?邮人的邮路指示真的对邮局有有效的附加要求的(邮局你必须按我的指示邮路传递!)?邮人瞎写的(随便写写,好玩好看)?
上面有位朋友说:寄件人写的邮路是由邮局指导写的。这样的话好像能够很好的解答上面的3个?号了。保证了寄件人写的邮路都对,也保障了邮局能按信封邮路传递。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有这方面的邮政历史资料吗?

首先確認用郵公眾並非都是集郵者,為求信能快穩,所以写邮路指示,都是以大方向為主,不會刻意要求複雜迂迴曲折的,加以那時期交通有革命性的發展,使邮路有較多的選擇,而寄件人写邮路指示這事的始作俑者就是郵局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9-5-18 09:23

正因邮路多变,且要加上自己的分析和对比,所以才吸引了众多邮友乐此不疲
作者: TC    时间: 2009-5-18 09:27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5-17 22:52:45的发言:

因為1914年後是一戰,海戰主要影響到英倫海峽及英美的大西洋航道,因此太平洋航道較為安全。

海戰影響到英倫海峽及英美的大西洋航道,這在一戰時不若二戰時嚴重,這並非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當時船隻因戰時被徴召,使船運因船數不足,無法維持正常航班。
作者: TC    时间: 2009-5-18 09:41

QUOTE: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9-5-17 16:38:44的发言:
 学习一下,但是寄信人的确写从英国转,不知道如何判断一定没有经过英国?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下是引用孙可欣在2009-5-18 6:04:56的发言:
如果是從英國走為什么一個戳都沒有呢??

如何判断有没有经过英国
這「印度轮船局」戳就是證據,
此「印度轮船局」戳是使用於Bombay - Aden - Suez 航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8 9:49:50编辑过]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5-18 09:42

船隻被徵召是其一原因,但是物資(不論軍用或民用)運輸,美國與歐洲及俄國與西歐,應該還是穩定的。主因是德國潛艇遺禍,導致船班不穩定。甚至由彼得格勒經波羅的海、北海等與西歐聯係的航程延遲至十多天,或甚至30多天。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5-18 09:48

以下是引用TC在2009-5-18 9:41:40的发言:

如何判断有没有经过英国
這「印度轮船局」戳就是證據,
此「印度轮船局」戳是使用於Bombay - Aden - Suez 航線。

既經Suez(蘇伊士),應該入地中海、直布羅佗、英國、美國至加拿大。
作者: TC    时间: 2009-5-18 09:54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5-18 9:48:24的发言:

既經Suez(蘇伊士),應該入地中海、直布羅佗、英國、美國至加拿大。

[em17][em17][em63][em63][em63]

作者: 孙可欣    时间: 2009-5-18 13:30

QUOTE:
以下是引用TC在2009-5-18 9:41:4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孙可欣在2009-5-18 6:04:56的发言:
如果是從英國走為什么一個戳都沒有呢??

如何判断有没有经过英国
這「印度轮船局」戳就是證據,
此「印度轮船局」戳是使用於Bombay - Aden - Suez 航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8 9:49:50编辑过]

這樣看來確實是有道理哦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5-18 20:17

进来看看,注明邮路多是寄信人的要求,清代到新中国初均有!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5-19 10:56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9-5-18 20:17:20的发言:
进来看看,注明邮路多是寄信人的要求,清代到新中国初均有!

请问主席:寄件人注明邮路要求对寄件人,对邮件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或有什么好处?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还是你写你的,我发我的?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5-19 11:01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9 10:56:36的发言:

请问主席:寄件人注明邮路要求对寄件人,对邮件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或有什么好处?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还是你写你的,我发我的?

我的感觉起码在早期(清代),一般情况下 (〉90?)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不过寄信人指定的线路一般也很合理
作者: TC    时间: 2009-5-19 15:22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9 10:56:36的发言:

请问主席:寄件人注明邮路要求对寄件人,对邮件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或有什么好处?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还是你写你的,我发我的?

寄件人写邮路指示這事的始作俑者就是郵局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19 22:36

QUOTE: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9-5-19 11:01:23的发言:

我的感觉起码在早期(清代),一般情况下 (〉90?)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不过寄信人指定的线路一般也很合理

是不是当时寄信的人都很清楚邮路?
瞎问的。[em01]


作者: 孙可欣    时间: 2009-5-20 02:50

QUOTE:
以下是引用卢长春在2009-5-19 22:36:37的发言:

是不是当时寄信的人都很清楚邮路?
瞎问的。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這問題問得好。我也想問這問題。難道那些不集郵的人也知道郵路??


作者: TC    时间: 2009-5-20 08:16

QUOTE:
以下是引用孙可欣在2009-5-20 2:50:24的发言:

這問題問得好。我也想問這問題。難道那些不集郵的人也知道郵路??

早期有新郵路郵局會公告周知,如西伯利亞郵路開通允許中國郵局使用時,不是有公告嗎?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5-20 08:29

在當時僑居中國的外國僑民主要的通訊工具是書信,而其他電報成本高外,亦不普及。所以,那條郵路順通快捷可能是他們生活的其中一話題也不為奇。外僑大多數都是教徒,他們之間的間係較緊密,在周日的聚會外,互通其他消息是平常之事。尤其很多指定郵路的書信佔一定比例是傳教士寄的,他們從其教會或從郵局獲得消息較其他外僑較快。而這些傳教士亦會向其教眾分享心得。

我曾在國外有此生活經驗,華僑們有固定的聚會主要是在周日的教會聚會,會後閒話家常,亦會談及那條飛機航線服務較好,較便宜,給乘客行理重量最多配額,那間長途電話在那時段有優惠等等。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5-20 08:35

看来要参加教会,以便能认识更多的同好。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5-20 22:15

谢谢各位,又了解不少东西。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www.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