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与林霏开为邻 [打印本页]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09-8-18 21:33     标题:  与林霏开为邻

与林霏开为邻



  上海的林霏开先生是集邮文章的名家,他的文章集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每每遇之,我是必读的。拙文与他相会的几率比较高,或在《集邮报》上,或在《东方集邮报》上,或在网上,“中国集邮在线”与“中国集藏网”什么的。我不认识他,但却很熟悉他的文字,这样的事在集邮圈子里是司空见惯的。

  我读林霏开,不仅仅是欣赏,很自然会把自己的邮文与他进行比较,不承认这点,就不老实了。比较是为了学习,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我注意捕捉他思想的火花,敢爱敢恨的个性,以及那自由言说的洒脱。印象中他是搞新闻出生的,多年前在《文汇读书周报》有一则篇幅不短的介绍。我注意到老报人的文字特点:老到、准确、利落、平实,但比较直露,缺少滋味绵长的文采。

  我读林霏开,发现他最大的长处是见多识广,邮识如山,阅历似金,信手沾来皆文章。他也发牢骚,直言不讳,往往正中要害,并引起邮迷读者的强烈共鸣!他所写的一邮一文的介绍,不但娓娓动听,且令人如临其境,但隐藏在介绍中的个人见解则更发人深省!可能事过境迁,他写的某枚具体的邮票被读者淡忘了,但联想与针砭时弊的议论却植入人心。现在提倡什么快乐集邮,我以为林霏开的集邮写作是快乐写作,他不是拿着钢锥在某个高尖的象牙塔里上雕下凿,而是驰骋在鲜花盛开的原野上尽情地采撷。

  这回我又与林霏开先生碰在了一起,不是在邮报邮刊里,而是在《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上,双双写的都不是邮文而是散文随笔,这样为邻的几率是很低的,但“人生何处不相逢”。林霏开这回用的是李德铭的原名,尽管对邮票邮事只字未提,我还是认出这个李德铭不是别人。于是我忍不住探过身子,有点冒昧先打招呼“喂,您好!”他写的是题为《家住苏州河》的千字美文,写这条河的文章极多,海派的作家几乎或多或少都写过。然而作者从一个新的视角——河边一幢18层高的公寓里,于是事事就清新悦目,迥然各异。文中有早晨的写生,“落地窗外是玫瑰色的晨曦,金光染红远处座座高楼的顶层。”也有傍晚的剪影,“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红光,如鱼鳞一般抖动,船队徐徐驶过,水波分而又合……”这样的定格,分明就是两枚彩色风景明信片嘛!

  林霏开就是林霏开,即便在“风光明信片”里,他也念念不忘针砭时弊,你瞧“散学后的中学生,一边打闹,一边往河里扔冷饮包装”,还有“河边一座高楼,突然挂出黑色的布幅,大书‘救救母亲河’!”尽管是上海故乡的晚报,他居然也胆敢满口真话,“搬家后,我们有机会去巴黎旅游,才知道(苏州河)那‘东方塞钠河’的牛皮吹得有多玄。”

  但抒情散文毕竟是抒情散文,林霏开在微醺的结尾终于露出了隽永的文采,“飘带似的苏州河,蜿蜒曲折,把万家灯火串在一起,在天然与人工的彩霞下,轻轻地泛起涟漪……”画面醉人,不是小型张,胜似小型张哟!
(
郑启五)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8-18 21:55

那不是很快学到东西!
作者: 摩云金翅    时间: 2009-8-18 22:02


作者: 陆小凤    时间: 2009-8-19 00:23

真邮人,自本性.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09-8-23 19:36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www.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