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英中文椭圆戳的最早使用日期 [打印本页]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6-26 17:59     标题: 英中文椭圆戳的最早使用日期

英中文椭圆戳最早在山东一地使用,据资料记载最早使用地点是山东的威海卫(1899年4月22日),胶州则在1899年8月份了。目前找到一个剪片,其上盖的胶州戳是1899年4月18日,应该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英中文椭圆戳。 hFqb8CCX.jpg <br/>


图片附件: [英中文椭圆戳的最早使用日期] hFqb8CCX.jpg (2008-6-26 17:59, 90.27 KB) / 下载次数 1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0876&k=4f74c6c40455592886abff8f8c30d10d&t=1715832906&sid=KGjLkG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6-26 19:54

欣赏了,最早和最晚期使用的都值得关注!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6-26 20:38

这片也是最近得到的,留了图片,不用扫描。只是可惜是残片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6-26 20:41

作个资料记录下来也不错!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6-27 13:17

清代寄国外的明信片邮资是4分,挂号邮资10分,合计应该是14分才对,这片上至少就已贴了15分。是否寄件人故意多贴呢?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第一,因为这片怎么看都应该是一件自然实寄片,寄件人应该不会故意多贴邮资的。第二,清代胶州(青岛)寄出的经德国客邮局转递的,所见的通常都是邮资超贴的。难道清代时胶州的那些寄件的人基本上都有集邮爱好?还是胶州(青岛)寄出的信件就有不同的邮资规定?第三,国内邮件寄青岛(胶州)有不同的邮资规定(比国内基本资费要高),这在当时的邮政文件中是有明确的记载的,但青岛(胶州)寄出的并没有另外的规定。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6-27 13:46

呵呵,这片剪了,深入探讨邮资个人认为意思不是很大!但讨论一下也无防,加深大家的认识和印象。
作者: 郑挥    时间: 2008-6-27 16:37

<p>&nbsp;&nbsp;&nbsp; 据了解胶州邮政局为国际交换局,1899年6月始使用英汉椭圆戳,有16款,分六角或八角星饰以示区别.</p>
<p>&nbsp;&nbsp;&nbsp; 李先生的治学如此严峻值得学习,我们好像是近邻.</p>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6-27 16:41

值得继续关注。有16款那确实是够多的了。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6-27 21:49

弄全了16种也不错。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6-27 21:56

估计极之困难!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6-28 09:5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郑挥</i>在2008-6-27 16:37:22的发言:</b><br/>
<p>&nbsp;&nbsp;&nbsp; 据了解胶州邮政局为国际交换局,1899年6月始使用英汉椭圆戳,有16款,分六角或八角星饰以示区别.</p>
<p>&nbsp;&nbsp;&nbsp; 李先生的治学如此严峻值得学习,我们好像是近邻.</p></div>
<p>是啊,我们两小时车程吧。郑老邮文严谨耐读,是我钦佩的,有机会去拜访您。
<p>胶州椭圆戳目录记载的最早使用日期是8月了,16款戳式为严平西的《山东及威海卫》一书中记录的。此书中收集到的最早日期也是在7月21日了。此片将胶州椭圆戳的最早日期提前了3个月多,也使胶州一地取代威海卫而成为最早使用椭圆戳之地。
<p>我提出邮资问题,倒并不是想就此片进行讨论,而是见到的很多青岛和胶州寄出的封片邮资都是溢贴的,我也早就存在疑问了,现在只是借此提出,想通过大家讨论有个解答,释我长期疑问。</p>

作者: 郑挥    时间: 2008-6-28 11:05     标题: 惭愧,过奖了!

<p>&nbsp;&nbsp;&nbsp; 此片将胶州椭圆戳的最早日期提前了3个月多,也使胶州一地取代威海卫而成为最早使用椭圆戳之地。 </p>
<p>&nbsp;&nbsp;&nbsp; 望先生继续深入探究之,会有收获的.</p>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6-28 22:3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郑挥</i>在2008-6-28 11:05:14的发言:</b><br/>
<p>&nbsp;&nbsp;&nbsp; 此片将胶州椭圆戳的最早日期提前了3个月多,也使胶州一地取代威海卫而成为最早使用椭圆戳之地。 </p>
<p>&nbsp;&nbsp;&nbsp; 望先生继续深入探究之,会有收获的.</p></div>
<p>是工夫不负有心人。学习了。</p>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6-29 16:27

值得关注,李兄应多附带几个超资例子,以便我们学习和探讨。

因看不到图片的话,探讨就有些局限。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6-29 22:56

图文结合更有直观性。期盼。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6 12:37

恕我直言,上面的剪片是伪造的。原因有以下<br/>1。胶州邮界成立于1899年7月,不可能有之前的邮戳。<br/>2。如果是最早使用的戳应该非常清晰,而这张非常模糊,而且1899年不是这种戳式。<br/>3。这张废片曾贴过邮票,不符合正常寄信程序。<br/>4。客邮戳也是假的。<br/>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6 12:44

有人肯定有人否定,社会才会进步,才会找到真理。

 


作者: 心怡永在    时间: 2008-7-6 16:29

李兄可以发第点局部图让大家看看,上面的图片看的不很清楚,欢迎学术研究,切勿因观点不同而上火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6 16:34

邮学交流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另外由于网络以及扫描等原因,一些邮品看上去与实物其实是有差异的。
根据个人5年上网交流经验,网上图片研究真伪,我只作八成把握,保留二成观点。
(特别明显的就例外)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6 22:58

有不同看法正常的,关注下。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7-9 15:38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8-7-6 12:37:31的发言:
恕我直言,上面的剪片是伪造的。原因有以下
1。胶州邮界成立于1899年7月,不可能有之前的邮戳。
2。如果是最早使用的戳应该非常清晰,而这张非常模糊,而且1899年不是这种戳式。
3。这张废片曾贴过邮票,不符合正常寄信程序。
4。客邮戳也是假的。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关于清代胶州邮政官局设置之日期,各家引用的日期皆为189971日。然而此日期从何而来呢?追根究底,恐怕是来自于台湾版《红印花》下编中。在下编中有两个地方提及胶州邮界的设立时间,一在P631,引用如下:“189711月德占胶州湾,竖年迫清廷于36日签订为期99年之胶州(青岛)租借条约。总税务司赫德即于189871日在青岛设置胶州海关及邮政官局(见1899年胶州贸易报告79页)。同年921日及29日中德两邮政分别在上海及北京签订互换胶州邮件协定(见附录A628)”。从这段引文来看,胶州邮政官局设置之日期,应该是189871日,而不是1899

这附录A628为全英文,其台头标注之日期为“18981015日”,可证前面提及的几个时间,年份和日期都没有弄错。就在上面这段引文的下一句话:“上述印刷品及明片4件,既在1899929日中德邮务协定签订之后交寄……”即将“1898年”换成了“1899年”,显然是无意中的笔误。

另一处在P647,引用如下:“胶州邮局与当地海关同于189971日在德国租借地青岛开设。18921901年海关十年报告上册120页载:……”自也应该是后来编写时的笔误。只是这“1899年”的笔误反倒被后来的各家著作不断的引用,成了很多研究这段邮史的人心中的确切日期了,而“1898年”这个正确的日期,却反而没人注意。当然,这也反过来体现了《红印花》这本邮书的经典的价值了。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7-9 15:55

第二个问题,稍能思考深些就不是问题了。邮戳盖下来,清晰、浓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戳不是不清,是淡。这是跟所用油墨有关的。另外就算是清晰问题,也并不是刚刻的新戳就一定要盖的清晰的。这也跟戳墨的浓淡有关,跟加盖人的加盖时之状况有关。
将了实物来看,戳虽淡,但戳内文字笔画非常完整,没有用久之磨损状的,可能图片较小的缘故,致“风青”先生看不清楚了。黄友提议将戳图单独扫描了传上来,待过几天闲些时再做。
第三个问题,我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第四个问题,不知先生何所据?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7-9 16:05

至于这“戳式不是1899年的戳式”,这点恐怕也是欠缺根据的想当然看法。胶州在一两年时间内共使用了至少16个戳式,平均一两个月就有一个新戳式出现,难道这些戳每一两个月就用坏掉了,就换一个新的?这些戳式不可能是一个一个轮着用的,而应该是有一个交叉使用的过程,而且也不会规定了以前使用过的以后就不能再使用。胶州椭圆戳基本上是胶质的,刻制简单方便,戳式繁多应该跟这一点也是有关系的。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9 16:47

再次学习,邮学书刊上的资料,很多时会有误差,甚至同一本书前后都有很大的误差。特别是地方邮史,个人研究地方邮史深感一些书刊,特别是名刊,引起的问题和误导更大,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要根据相关地方史料和实物研究为佳。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9 17:13

谢谢 李兄的答复, 今天因故不能回答太多, 但胶海关确实是1899年7月1日设立,青岛所有志书都是这样写的,和您说的那本书无关,您可上网查一下。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9 17:15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8-7-9 17:13:01的发言:
谢谢 李兄的答复, 今天因故不能回答太多, 但胶海关确实是1899年7月1日设立,青岛所有志书都是这样写的,和您说的那本书无关,您可上网查一下。

学习了,但最好还能再找些史料和实物。就像本人三水邮史,不少权威国家级书刊都说是1897年开办邮政,实则经验不够,是1899年11月才有。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9 18:36

风青老师客邮戳确实看不清楚.1898年1月26日德国就在胶州湾开办邮政,先后在青岛等地建立邮政局所九处,1914年停办,德方应该有档案可查.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9 20:19

QUOTE:
以下是引用fred在2008-7-9 18:36:24的发言:

风青老师客邮戳确实看不清楚.1898年1月26日德国就在胶州湾开办邮政,先后在青岛等地建立邮政局所九处,1914年停办,德方应该有档案可查.

您说的一点没错,这个时期的封片都要加贴客邮的,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椭圆戳,我们先弄清中国戳,再研究客邮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9 20:40

我手头现有一本<胶海关十年报告>,是青岛档案馆编的,收录的全是胶海关的原始报告,有总税务司为胶州设关征税与总理衙门往来文件(1899-10-10) 提到"胶州既允建设海关,应派阿里文为该处税务司" 说明1899年10月,胶海关并未设立."椐总税务司称,胶州设关一事"(1899年4月26日),而且海关记录自 1899年7月始, 所以1899年7月1日成立是毫无疑问的,1898年中德之间确实有邮务协定,主要规定邮件转换地.所以,我认为是<红印花>一书笔误.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9 20:42

我也笔误了
"总税务司为胶州设关征税与总理衙门往来文件(1898-10-10) 提到"胶州既允建设海关,应派阿里文为该处税务司" 说明1898年10月,胶海关并未设立."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9 21:05

学习了。如能有文字和实物相互印证,更好。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9 21:36

大清国胶海关
    大清国胶海关所在地:新疆路16号,原大港一带建筑师:施特拉塞尔;房建总监:汉斯·费特考尔建筑造价:约18万金马克施工: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当时业主:大清国海关税务司阿里文建造期:1913年8月至1914年4月现状:楼体保存完好
    一如胶州法院,胶海关也是德占时期最后完成的一批公共建筑之一。在1897年至1914年间,法院和海关始终都是德国人最为关心的东西。
    海关大楼最初建在栈桥老码头。随着港口的北移,1911年,海关移至大港,最终于1914年迁入那里新落成的四层大楼。资料显示,占地12亩,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的海关大楼是当时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托尔斯顿·华纳在其所著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中描述说:该砖木结构的建筑有高高的斜屋顶,横向的两处山墙为德国青年风格派手法,主入口开在纵侧面,由造型简单的圆形壁柱承重。
    整个海关大楼是注重功能性的设计典范。建筑外部装饰仅为窗台板的花岗岩条石,黄粉墙,红瓦顶,风格简洁大方。
    中国海关的历史可上溯至1860年,按欧洲模式组织,属英帝国管辖。港口城市的税务司皆由欧洲官员充任。1898年,整个胶州保护区宣布成为自由港。为了简化关界的征税过程,德国总督府同意在青岛设立一处中国海关。所有由海路运进或运出青岛口岸的货物均不征税。若货物运进中国内地,或由中国内地运进胶州,再由海路运往他处,则须完税。
    1898年8月15日,奉清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命,德国人阿里文由宜昌海关调来青岛筹办设关。阿里文来青岛之后,租借了东海常关青岛钞关码头办公地点的四栋平房作为办公室和宿舍。随即筹集资金,兴工修建海关公署办公楼及职工宿舍。同时草拟了《青岛设关征税办法》,规定海关税务司由德国人充任,所用各项洋员宜选派德国人,与德国人文函来往均用德文。
   
1899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正式会订实施。
    1899年7月1日,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阿里文为首任税务司。
胶海关设立后,青岛地区诸海口原属东海关所辖租借地内的常关、分关先后归胶海关管辖。1901年8月10日,胶海关所建兰山路办公楼和职工宿舍竣工。1906年,
    大港的落成和胶济铁路的通车酿成了新关税协定:青岛关税体系。自此,德国胶州保护地的海关主权归中国所有。海关对山东与青岛之间的来往货物均不征税。这样,在胶州内加工中国原料,其产品无须海关查验,便可直接运往中国各地销售。这为青岛工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由海路运进保护区的货物可在港口一带划定的免税区内免税存放。与其他设有外国租界的中国港口相比,这是青岛的一大优势。在20
    世纪的第一个10年,德国传教士和士谦人为:青岛的海关,已成为德国殖民地预算的资金来源。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和青岛港的建成,胶海关机构日趋扩大。1912年12月,阿里文呈请总税务司批准,在大港区建海关大楼。1913年12月,设于大港入口处的海关大楼竣工,1914年4月举行了落成和迁址典礼。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9 21:40

风青老师说的对,客邮暂不研究先研究中国戳.[em63]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9 21:41

                                                 胶海关的历史宿命
RVtKcW38.jpg
这是1914年4月胶海关乔迁新办公大楼(现新疆路18号)时的情形,其中,带“
O”标记的为时任德国胶澳总督迈耶·瓦尔代克,“△”标记的为胶海关税务司阿里文,“×”标记的为清朝遗老、中国前驻德公使吕海寰。

    胶澳地区设关征税历史比较悠久。据《即墨县志》记载,至少在19世纪30年代清朝政府就在青岛口海舶按装载货物抽取税银。1862年东海关在青岛口设立分关。德国侵占胶澳后的最初两年,东海关依然在德国胶澳租借地设卡征税并将税款上缴胶州分关。1898年5月,时任胶澳总督罗森达尔下令,在中德未签订设卡征税协议之前,租借地的关税暂上缴总督府保管,直到租借地设立隶属清政府的海关为止。

    1898年8月15日,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命,德国税务官员阿里文由宜昌海关调来青岛筹办设关事宜。实质上,有关青岛设关的事宜,直到1899年4月的早些时候,清政府总理衙门的态度都不明朗。所以,阿里文前期的工作,是以赫德的调查员的身份进行的。阿里文来青岛之后,租借了东海常关胶州分关税卡码头(即蜗牛桥)办公地点的四栋平房,临时作为办公室和宿舍。有了临时办公室,阿里文随即开始筹集资金,并与东海关道台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共同勘定关界。1898年10月10日,阿里文与东海关签署了勘界协定,据此确定德国青岛租界地全部为未来海关的管辖区。

    与此同时,阿里文也开始了兴工修建兰山路海关办公楼及职工宿舍的计划。在海岸线上,阿里文的海关工地所制造的尘土,成为了一种弥漫开来的希望。从1898年的冬天到1899年的春天,阿里文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盖房子,而是草拟了《青岛设关征税办法》。这份文件规定,青岛海关税务司由德国人充任,所用各项洋员宜选派德国人,与德国人文函来往均用德文。1899年4月17日,德国驻华公使海靖与总税务司赫德在北京正式会订了这份文件的实施计划。1899年的4月26日,总理衙门原则上同意了赫德在青岛设关的方案,同时就《青岛设关征税办法》提出了少许的修改意见,三天后,赫德申复总理衙门,表示认同修改意见,并通报决定补授阿里文税务司之任。至此,胶海关浮出水面。

    1899年7月1日,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阿里文为首任税务司,管理全关行政事务。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和青岛港的建成,胶海关机构日趋扩大,原有的办公楼已不适应。1912年12月,阿里文呈请总税务司批准,在大港区建海关大楼。1913年12月,设于青岛大港入口处的海关大楼竣工。

    然而,照片上的这栋大楼启用不到8个月,这里就永远成了德国殖民者的遗迹。也许,这就是它的宿命。



图片附件: [英中文椭圆戳的最早使用日期] RVtKcW38.jpg (2008-7-9 21:40, 94.7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5005&k=9218359aa6fde65c5989538c86f6759b&t=1715832906&sid=KGjLkG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9 22:25

麦主席,那胶州邮局有没有可能早于海关先开张呢?还有中转戳邮局是如何使用的?谢谢[em56]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9 22:28

QUOTE:
以下是引用fred在2008-7-9 22:25:52的发言:

麦主席,那胶州邮局有没有可能早于海关先开张呢?还有中转戳邮局是如何使用的?谢谢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次该轮到你去问胶州海关了!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9 22:34

不太了解,学习。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7-11 14:44

我所引《红印花》一书中的资料,“189711月德占胶州湾,竖年迫清廷于36日签订为期99年之胶州(青岛)租借条约。总税务司赫德即于189871日在青岛设置胶州海关及邮政官局(见1899年胶州贸易报告79页)。同年921日及29日中德两邮政分别在上海及北京签订互换胶州邮件协定(见附录A628)”。这段引文肯定是没有错的,因为有当时的邮政文件可查。风青先生所引的青岛志书中的资料,胶海关确实是1899年7月1日设立我想也是没有错的。请注意,是“胶海关”。从麦会提供的资料中可知,胶州海关也是在1898年即开始着手创办,只是在1899年7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

依当时之惯例,较迟设立海关之地,海关和邮局都是同时设立的。结合《红印花》一书中的资料和麦会提供的资料,我试着还原当时之情况如下,或许是最为合理的解释,也是对这些正确而又误人的资料的补充说明。
胶州海关和邮局在1898年同时着手筹办,只是与德客邮之邮务协定早在1898年即已签订,而税务协议则因所牵利益甚巨,一直未能商定。
    “1898年8月15日,奉清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命,德国人阿里文由宜昌海关调来青岛筹办设关。阿里文来青岛之后,租借了东海常关青岛钞关码头办公地点的四栋平房作为办公室和宿舍。随即筹集资金,兴工修建海关公署办公楼及职工宿舍。同时草拟了《青岛设关征税办法》,规定海关税务司由德国人充任,所用各项洋员宜选派德国人,与德国人文函来往均用德文。
    从1898年的冬天到1899年的春天,阿里文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盖房子,而是草拟了《青岛设关征税办法》。
   
1899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正式会订实施。
    1899年7月1日,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阿里文为首任税务司。”
因此,邮务之工作,在1898年即已开办,海关正式对外办公之时间,则为1899年7月1日。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1 15:18

我认为海关开办并不代表邮政开办,试想海关开办主要的目的是税收等,邮政在其系统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样反过来先办邮政再办海关的可能性似乎不高,而且我也可以证一些海关开办后并没有马上开办邮政。例如三水在1897年6月4日开办海关,邮政则迟到1899年11月才开办,前后差了两年半时间,可想而知海关之设置是以税收等正业为主,邮政只能算是“副业”。
个人认为除了相关史料外,还应该考虑邮戳邮品实物,如果有1899年7月1日之前的多件无可辨驳之胶州邮品,则很能说明问题。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11 20:27

在阿理文写的1892年-1901年报告中, 有一章专门写到邮政,现摘录"清庭管辖的胶州邮局是和胶海关同时成立的,这个邮局的工作纯粹为内地服务的,它将内地来青岛的邮件交给青岛德国邮局分发,或转送上海,烟台,天津分发,或接受相反方向的邮件" 从这段原话,可以确定 胶海关和胶州邮界是同时建立的.
我记得1898年的邮务协定原话 "中德两邮政在北京签订上海,天津和胶州互换邮件协定",当时胶州只是一个意向,邮件互换需要有邮局, 所以德国才同意设立胶海关.
胶海关设立之前的封片我也见过不少,但据我研究,没有一个是真的,就算戳的日期在邮局成立之后,这个片还是假的,胶州戳可以说是作假最多的戳,所以买这种片一定慎重.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11 20:35

对,对,风青老师,我想问只有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加盖胶州中转戳?谢谢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11 20:54

QUOTE:
以下是引用fred在2008-7-11 20:35:13的发言:

对,对,风青老师,我想问只有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加盖胶州中转戳?谢谢

别叫老师,我也是新手.
您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回答. 按邮政规定, 邮寄到青岛或从青岛外转的邮件都要加盖中转戳,但 在胶州邮局存在的十多年里也有很多封没有盖中转戳,我也不知为什么,但有一点大部分集邮封是没有中转戳的.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1 20:54

 

根据最权威的史料,《天津邮政史料二》上提供的原始记录,1898年7月1日的海关统计中,并没有胶州邮政的记录,而到了1899年7月1日的统计中,则有胶州邮政的记录,当时胶州邮政共有洋员一人,供事人案华员6人,信差听差等14人,共计21人。

而这个统计是从1898年7月2日至1899年7月1日为止,这说明,胶州邮政官局的出现时间是在这个时间段。

而根据胶州海关的正式开办时间以及以上史料来看,邮政开办应该不会太早,估计就在1899年7月前后。

WZmrFQ2K.jpg
GkyWwCAr.jpg


图片附件: [英中文椭圆戳的最早使用日期] WZmrFQ2K.jpg (2008-7-11 20:54, 181.1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5756&k=a41848d551b976a3b0ed05030c74d170&t=1715832906&sid=KGjLkG



图片附件: [英中文椭圆戳的最早使用日期] GkyWwCAr.jpg (2008-7-11 20:54, 181.4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5757&k=2f96c1eef5fa78fb172db67992c99b45&t=1715832906&sid=KGjLkG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11 21:03

谢谢麦会的丰富资料,我另一本资料<青岛海关志>也说邮局是1899年7月成立的,所以海关和邮局同时成立也是毫无疑问的,
请问如何上传图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1 21:07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8-7-11 21:03:35的发言:
谢谢麦会的丰富资料,我另一本资料<青岛海关志>也说邮局是1899年7月成立的,所以海关和邮局同时成立也是毫无疑问的,
请问如何上传图片?

不客气,良性交流是最开心快乐的事,图片在100KB以水都能发,你点回复就可以了!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1 21:11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7-11 21:07:39的发言:

不客气,良性交流是最开心快乐的事,图片在100KB以水都能发,你点回复就可以了!

我也知道了,原来我都是发好文字后,再在“编辑”里上传图片。所以以前我发的带图片的大都是经过编辑的。哈哈。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1 21:36

图片在100KB以都能发[em55]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1 21:45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7-11 21:36:31的发言:
图片在100KB以都能发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谢谢,又学会一招了。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7-11 21:53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8-7-11 20:54:04的发言:

别叫老师,我也是新手.
您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回答. 按邮政规定, 邮寄到青岛或从青岛外转的邮件都要加盖中转戳,但 在胶州邮局存在的十多年里也有很多封没有盖中转戳,我也不知为什么,但有一点大部分集邮封是没有中转戳的.

我也湊個熱鬧,發個由青州寄青島,也沒有膠州中轉戳的。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11 22:05

元年的,[em51]
作者: 心怡永在    时间: 2008-7-11 22:10

民国元年封,用的还是清代票,田兄好东西真多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1 22:13

是不是民国初年用清蟠龙票的不少?按说民国都大半年了,还在用清票吗。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7-11 22:20

以下是引用心怡永在在2008-7-11 22:10:29的发言:

民国元年封,用的还是清代票,田兄好东西真多

多謝大家欣賞。“青州府“戳用於清代,“青州“戳好像用於民國時期。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1 22:28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7-11 22:20:27的发言:

多謝大家欣賞。“青州府“戳用於清代,“青州“戳好像用於民國時期。

所以很有意思的,民国封用清票,销民国戳。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7-11 23:25

以下是引用卢长春在2008-7-11 22:13:46的发言:

是不是民国初年用清蟠龙票的不少?按说民国都大半年了,还在用清票吗。

前清蟠龍票用至民國三年(1914年4月1日),廷後用的也很平常,但是中華郵政對前清郵資片則是執行嚴格。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1 23:26

是的,并不少见!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1 23:31

谢谢二为讲解,学习了。为什么对前清的票执行不严,而对片执行严格呢?——不懂,所以就问了,见笑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1 23:35

我想应该是票多片少易于停用吧!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1 23:44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7-11 23:35:16的发言:
我想应该是票多片少易于停用吧!

估计那时也是“百废待兴、厉行节约”。票太多、太散,故继续用了。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7-11 23:48

以下是引用卢长春在2008-7-11 23:31:18的发言:
谢谢二为讲解,学习了。为什么对前清的票执行不严,而对片执行严格呢?——不懂,所以就问了,见笑了。

實際情況並不清楚,只是從現有實物分析。清票廷用的,存在頗多實物,加上用票的比例多於郵資片很多倍。暫時只發現一枚廷用而郵資有效的前清四次片,有幸地,我能收藏到此片,此片亦是我的至愛之一。

 

山西路安府寄荷蘭:路安府(1914年9月7日)> 北京(9月10日)> 上海(9月14日)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1 23:56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7-11 23:48:04的发言:

實際情況並不清楚,只是從現有實物分析。清票廷用的,存在頗多實物,加上用票的比例多於郵資片很多倍。暫時只發現一枚廷用而郵資有效的前清四次片,有幸地,我能收藏到此片,此片亦是我的至愛之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4-9-7.jpg:

 

山西路安府寄荷蘭:路安府(1914年9月7日)> 北京(9月10日)> 上海(9月14日)

谢谢加羡慕。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7-12 00:07

前清四次片廷用片是有不少的,寄片人多數會補足郵資才投寄,或是沒有補資的都被郵局作欠資處理。另加蓋中華民國的四次片廷用而郵資有效的,反而時有發現。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2 00:21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7-12 0:07:11的发言:
前清四次片廷用片是有不少的,寄片人多數會補足郵資才投寄,或是沒有補資的都被郵局作欠資處理。另加蓋中華民國的四次片廷用而郵資有效的,反而時有發現。

谢谢讲解。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2 08:34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7-12 0:07:11的发言:
前清四次片廷用片是有不少的,寄片人多數會補足郵資才投寄,或是沒有補資的都被郵局作欠資處理。另加蓋中華民國的四次片廷用而郵資有效的,反而時有發現。

确实如此,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关注。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7-14 16:27

清代邮政在海关时期,是完全依附于海关存在的。至1897年国家邮政后,邮政虽仍是依赖于海关而开设,但两者已是相对独立的部门存在,在开办初期都是在已有海关的商埠开办邮政,稍后则有很多地方是海关和邮政同时开设。邮政在终清之世都是入不敷出的,邮政之人员多从海关拨调,且归总税务司管理,但1897年后之邮政不能视作海关之副业。
从前面各家所引的档案资料来看,胶州邮政和海关确实都在1898年即已着手开办,只是邮政开办顺利,而海关则因税务问题进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邮政先于海关进行运作也是属正常。
“当时胶州只是一个意向,邮件互换需要有邮局, 所以德国才同意设立胶海关”——都已经签定了邮件互换协议,如何还只是一个意向呢?因为邮件互换需要邮局,所以德国才同意设立海关这解释也不合理。大清邮政在稍后有很多地方都是开设了邮局而没有设立海关的,德国为什么要因为互换邮件的需要而将海关税务这块肥肉让出呢?
因此,我还是认为胶州邮政之开办完全有可能是早于海关的。而且不懂风青为什么说这片“就算在邮政成立之后也还是假的”。我想不管研究有多精深,也只能从日期在7月1日之前去判断真假,在戳也看不清楚的情况下(说实话我传上的图片确实是很不清的)是不可能判断真假的。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14 16:49

通过麦主席和风青先生的介绍,邮政可能在1898年7月2日到1899年七月开业.期待更新的资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4 16:50:22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4 20:19

希望大家继续挖掘!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14 21:54

 

如果李兄能论证出胶州邮界先于海关开办,那到是可以改写历史,谁能举出其他邮局先于海关开办的例子?恕我孤陋寡闻。

为何说意向,因1898年中德邮政协定规定青岛为邮件互换地之一,但青岛还是一个小镇, 无任何邮政,因为铁路未建,和山东腹地并无经济往来,邮件全是从海上来的,德人正是考虑到将来青岛及山东的发展才将青岛列为邮件转换地,所以才敦促清政府成立海关,方便邮政,从阿里文的报告看,他自己亲口说邮局与海关同时成立, 这是当事人说当时话,应该不会错,同时大量的资料也证明是同时建立的,我从为见过1899/7/1以前的邮政资料。

 我在网上见过的1899年7月之前的胶州戳,大部分是小圆戳,椭圆戳还真少见。

 为何说片是赝品, 我也感到困惑, 造假者为何要费力制作一张残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4 22:00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8-7-14 21:54:41的发言:
 

如果李兄能论证出胶州邮界先于海关开办,那到是可以改写历史,谁能举出其他邮局先于海关开办的例子?恕我孤陋寡闻。

为何说意向,因1898年中德邮政协定规定青岛为邮件互换地之一,但青岛还是一个小镇, 无任何邮政,因为铁路未建,和山东腹地并无经济往来,邮件全是从海上来的,德人正是考虑到将来青岛及山东的发展才将青岛列为邮件转换地,所以才敦促清政府成立海关,方便邮政,从阿里文的报告看,他自己亲口说邮局与海关同时成立, 这是当事人说当时话,应该不会错,同时大量的资料也证明是同时建立的,我从为见过1899/7/1以前的邮政资料。

 我在网上见过的1899年7月之前的胶州戳,大部分是小圆戳,椭圆戳还真少见。

 为何说片是赝品, 我也感到困惑, 造假者为何要费力制作一张残片。

慢慢研究,可能有些史料未被发现,话不能说得太满了!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14 22:12

是的,我也很想了解这段历史, 不知哪位高人能指点一二?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14 22:23

李兄可以分析一下这个片 cHbNWQnH.jpg


图片附件: [英中文椭圆戳的最早使用日期] cHbNWQnH.jpg (2008-7-14 22:21, 90.5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6862&k=a211f2d2304a59e11636860277f0aac3&t=1715832906&sid=KGjLkG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7-15 05:16

不敢断定真假。右上角邮资图上的胶州戳的左下有另一稍淡的胶州戳,日期看不出,但显然是不同型的。此片如属伪造,也应该是用一掉票片补贴邮票后在补盖伪戳而成。两枚德国客邮戳和到达戳到是字体散乱,和一相工整之德国邮戳相差较大。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5 08:47

欣赏了,具体要看实物。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15 14:38

QUOTE:
以下是引用liyunxiao在2008-7-15 5:16:31的发言:
不敢断定真假。右上角邮资图上的胶州戳的左下有另一稍淡的胶州戳,日期看不出,但显然是不同型的。此片如属伪造,也应该是用一掉票片补贴邮票后在补盖伪戳而成。两枚德国客邮戳和到达戳到是字体散乱,和一相工整之德国邮戳相差较大。

我到认为右上角2个上下的胶州戳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盖的较浅,不知李兄哪而看出不同?此片应是掉票后伪造,您也认为客邮戳是伪造的, 其实这个戳和您贴的片上的客邮戳形式差不多,只是这个片盖的不太清晰,现在做一枚工整的假戳应该也不难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5 15:15

不太了解,跟着学习。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7-17 15:44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8-7-15 14:38:29的发言:

此片应是掉票后伪造,您也认为客邮戳是伪造的, 其实这个戳和您贴的片上的客邮戳形式差不多,只是这个片盖的不太清晰,现在做一枚工整的假戳应该也不难

其实你片上的戳和真戳形式也是差不多。


作者: liyunxiao    时间: 2008-7-17 16:09

国家邮政初期设置邮政官局时间早于海关的有南京,邮政局设立时间为1897年2月2日,海关则迟至1899年5月1日设立。只设置有邮政局而没有设立海关的有罗星塔、大沽、唐山、黄浦、吴淞。稍后这一类例子更多。
另在1897年初设立邮局之地,一般文献记载之日期都是邮政官局正式开张之日,而真正设局日期则又要远早于记载之日期。如杭州邮政局,如文献都记录1897年2月2日这一日期,然杭州邮政官局的设置开张日期则早在1898年。且邮局也不一定就依傍海关而立,杭州邮政官局就和海关不是在同一地点。

胶州海关确是于1899年7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但“正式对外办公”的时间并不等同于“设立时间”,同样的,胶州海关还未“正式对外办公”也并不意味着邮局就“不能先设立,也不能对外办公”。然而有了这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日期的存在后,档案和文件资料都记载“1899年7月1日”这一日期自然属于理所当然的,毕竟当时邮政档案缺乏而海关档案则相对完备得多。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7 16:13

很好,海关邮史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需要史料和实物相结合来考证。
作者: 风青    时间: 2008-7-17 17:51

QUOTE:
以下是引用liyunxiao在2008-7-17 15:44:31的发言:

其实你片上的戳和真戳形式也是差不多。

是啊,以前作伪的不懂客邮戳,现在也开始研究了,如果说多了也不好, 以前在网上写了篇灵山卫设立在1903年之后的文章,后来发现伪戳都改到03年后了。 此片不是我的,是网上拍卖的,卖家是个XX高手 。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17 20:13

是的,现在拿本中学历史书可能也能辨伪,以后要考证的话恐怕要中国通史和地方史了.[em63]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7-17 23:39

跟着各位学习。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7-19 04:19

QUOTE:
以下是引用fred在2008-7-17 20:13:10的发言:
是的,现在拿本中学历史书可能也能辨伪,以后要考证的话恐怕要中国通史和地方史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历史课本可信度不高的.尤其是中国课本.看看抗战的内容,就知道了.别人昆仑关,4长沙战役,毙敌无数不写.共军屁大点事写得津津有味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7-19 07:27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8-7-19 4:19:22的发言:

历史课本可信度不高的.尤其是中国课本.看看抗战的内容,就知道了.别人昆仑关,4长沙战役,毙敌无数不写.共军屁大点事写得津津有味

所以台灣人研究二次大戰郵史是較出色,他們有較多溝道獲得更多歷史資料來作比較。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7-19 07:43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7-19 7:27:05的发言:

所以台灣人研究二次大戰郵史是較出色,他們有較多溝道獲得更多歷史資料來作比較。

我觉得任何历史的东西,由当代人去写,都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管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因为牵涉到各自的利益.很多历史还是应该让后来人来评论.
比如二十世纪初的"改良,革命论战",当时改良派的代表梁启超先生认为,中国应该走改良的道路.因为在当时中国这个民智不是很发达的国度,革命的结果就是混乱然后独裁.辛亥革命后这种观点收到驳斥.共产党得天下后,史学界也认为革命优于改良.现在百年过后,回想当年的论战,很多人开始反思"改良"可能是中国在二十世纪初崛起的唯一希望.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19 08:09

方先生,主战场是在长沙,武汉.但是当时若无共军在日后方袭挠,结果会如何呢?可能很多人对这样的小大小闹看不上眼.但是我们再看看汉代楚汉相争,要不是有人专短项羽粮道恐刘邦早以被灭.当时尽管国民党军队很艰苦,但是共军比他们艰苦十倍不止.是共军拖住了日本南下的脚步.使日本的实现大东亚统一的美梦破灭.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7-19 08:32

Fred朋友,方先生所提的觀點不是否定共軍在中日戰爭的貢獻,而是提出在現今的教課歷史書中那種選擇性及偏頗性,很難藉此課本作一中肯參考。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7-19 08:46

QUOTE:
以下是引用fred在2008-7-19 8:09:33的发言:
方先生,主战场是在长沙,武汉.但是当时若无共军在日后方袭挠,结果会如何呢?可能很多人对这样的小大小闹看不上眼.但是我们再看看汉代楚汉相争,要不是有人专短项羽粮道恐刘邦早以被灭.当时尽管国民党军队很艰苦,但是共军比他们艰苦十倍不止.是共军拖住了日本南下的脚步.使日本的实现大东亚统一的美梦破灭.

共军对日方的骚扰到底有多大,共军毙伤日军数目相比国军毙伤日军数目是多少?共军毙伤日军数目不过是国军的一个零头.武汉会战时期,共军总共兵力才三个师,而当时中国最精良的国军主力同日军的作战力的比值是3:1,您认为牵制日军1个师能够拖住日军主力吗?会改变日军作战计划吗?我只是觉得国内的史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够以客观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娘子关大捷.林彪部取得的"辉煌胜利"的前提是什么(其实也就毙敌1000,不到长沙战役的1/10)?是正面战场国军浴血奋战守住关口月余.但是中国的教科书上对于国军的英勇作战只字不提.我以前读书的时候还以为娘子关大捷的时候,国军早撤退了就共军一个部队在那里折腾呢.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7-19 08:58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8-7-19 8:46:13的发言:

共军对日方的骚扰到底有多大,共军毙伤日军数目相比国军毙伤日军数目是多少?共军毙伤日军数目不过是国军的一个零头.武汉会战时期,共军总共兵力才三个师,而当时中国最精良的国军主力同日军的作战力的比值是3:1,您认为牵制日军1个师能够拖住日军主力吗?会改变日军作战计划吗?我只是觉得国内的史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够以客观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娘子关大捷.林彪部取得的"辉煌胜利"的前提是什么(其实也就毙敌1000,不到长沙战役的1/10)?是正面战场国军浴血奋战守住关口月余.但是中国的教科书上对于国军的英勇作战只字不提.我以前读书的时候还以为娘子关大捷的时候,国军早撤退了就共军一个部队在那里折腾呢.

有在國外經驗的人,眼界是不同的。正如我有幾位在大陸成長的好友,當他們定居香港後,與他們交談總是以大陸那套樣版歷史觀來看國史,其父母亦同是一樣;其後有些往國外留學,在當地工作了一些時日子,與其他來自大陸的人,在國外多交流了,對其從小灌輸的所謂唯物史觀,亦不屑一提。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9 09:05

本网不谈国事,其实以上所谈的大陆网民以越来越清楚。
我们谈邮事好了,免添烦恼!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7-19 09:06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7-19 9:05:29的发言:
本网不谈国事,其实以上所谈的大陆网民以越来越清楚。
我们谈邮事好了,免添烦恼!

行,听麦会的.麦会什么时候给我帐号?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9 12:05

QUOTE: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8-7-19 9:06:39的发言:

行,听麦会的.麦会什么时候给我帐号?

下午吧,今天早上忙着讨论呢。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8-7-19 17:37

看了大家的讨论,受益很多。
现在想来,各地方志记载确实胶州各局均是在1899年7月后才成立。
不过看片上的胶州戳,我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9 17:38

QUOTE:
以下是引用liuyuan在2008-7-19 17:37:03的发言:
看了大家的讨论,受益很多。
现在想来,各地方志记载确实胶州各局均是在1899年7月后才成立。
不过看片上的胶州戳,我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欢迎刘兄多点参与讨论,我给你发了短信,请看。


作者: liuyuan    时间: 2008-7-19 17:51

麦先生,已看到,已回。
我会经常来学习的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9 17:56

非常感谢!一起推广,相信会更好!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19 19:43

方先生,田先生,日军当年打长沙,打武汉为何打打停停呢.45年后国民党军队遇共产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呢.海外书没写吧.还有美国西点军校为何把毛泽东游击[em63]战列入他们的教科书呢.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7-19 20:10

QUOTE:
以下是引用fred在2008-7-19 19:43:04的发言:
方先生,田先生,日军当年打长沙,打武汉为何打打停停呢.45年后国民党军队遇共产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呢.海外书没写吧.还有美国西点军校为何把毛泽东游击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战列入他们的教科书呢.

fred友,麦会说不谈国事,我们还是中止这个话题吧.很多问题您需要看事物的两面,不要轻信一面之词.


作者: fred    时间: 2008-7-19 20:17

方先生说的对.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9 20:19

QUOTE: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8-7-19 20:10:22的发言:

fred友,麦会说不谈国事,我们还是中止这个话题吧.很多问题您需要看事物的两面,不要轻信一面之词.

给你发我弟弟帐号啦,请参考。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7-19 21:08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7-19 20:19:52的发言:

给你发我弟弟帐号啦,请参考。

转好了,请麦培先生查收
ID #2NP046118B629740V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www.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