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文章初步写完了,先发在这儿请多指正

   红印花加盖邮票与温州  
题记:南昌全国邮展,一部《中国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以97分的全场最高分,荣获大金奖+特别奖。我在观摩时发现其中有三件与温州有关的邮品:一枚旧票、一枚实寄封、一件汇银执据。这就引起我对红印花邮票在温州的使用情况的关注。南昌回来后,我立即着手查阅相关文献,不仅弄清楚了已知现存的与温州有关的红印花加盖票,而且也初步明白了清末温州邮政之变迁。
     1876年温州辟为通商口岸后的第二年即1877年4月,英税务司于温州建立海关,始称温海关,半年多后改名为瓯海关。关址设在温州朔门外江边。主管进出港船舶及其所载货物,征收关税船税。海关同时兼办邮政,主要传递海关文件和英驻温领事馆、各国洋行及外籍传教士的来往信件。1880年1月11日,海关内部始设邮政专帐,海关邮政邮务办事处对外称海关“拨驷达”(英译)。1882年,《海关邮局章程》规定:“温州及其以北各海关办事处一律对外设置信箱,接受公众交寄信件并出售邮票;温州以南暂缓办理。”此后,温州才出现近代意义上的邮政。
光绪廿二年九月(1896年10月),大清温州邮政局成立,为浙江省首个邮政局,地址在朔门瓯海关内。温州邮界辖温州、处州两府及16个县之邮务。除开办的信函、新闻纸、印刷物和贸易契(均可挂号)、国际信函外,又增加了明信片、书籍、包裹及汇银等种类。
     光绪廿三年 (1897年),清政府邮局实行以洋银圆、角、分为新货币单位的新币制。由于在日本订印的银圆面值邮票来不及印制,就使用现存的“小龙”、“慈寿”加盖 “暂作洋银”面值以应急用。当年邮政业务急剧发展,邮票用量急速增长,为了临时应急,于是就将上海海关造册处库存未用的红印花税票,加盖“大清邮政”和中英文面值充当邮票使用,这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红印花加盖邮票。由于当年我国的印刷手段落后,在加盖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与版式变异。又因其加盖时间仓促,纰漏变异形成红印花加盖邮票变体,它的加盖字模、程序和版式特征,在每一种面值的全版,全格和每一枚邮票中,各有其细微的差异,特殊的版式特征,产生了“中国早期华邮四宝”——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邮票、红印花原票、红印花加盖当小贰分倒盖兼复盖票、红印花加盖当伍圆倒盖票。
      红印花共加盖有5种面值(8种样式),这5种面值加盖票应该在温州都有使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温州保留下来的红印花实寄封片不是很多,现存有红印花封8枚,汇银执据1件,剪片2枚。从现存的实物来看,没有发现当壹元在温使用。查同时期我国各地现存的红印花实寄封,贴用当壹元的均是国际挂号封(有芜州寄德国、北海寄香港等),当时温州已开办国际挂号业务,可见当壹圆应该已在温州使用,只是没有实物留下而已。
      现将已知存世的温州实寄封有8件,汇银执据1件,邮票剪片2件共11件邮品作一介绍。
      红印花加盖小字贰分邮票,盖1897年4月28日温州海关圆日戳,这是目前所存的红印花在温州寄发最早的实物。(图一)
      红印花加盖小字贰分邮票,盖1897年9月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只能看清月份,几日看不清楚。(图二)
1897年6月7日,温州寄上海,贴红印花小字贰分邮票一枚,盖温州海关圆日戳(黑色),封背盖上海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黑色),6月10日,邮程4天(图三)。从中可见,上海启用新的大圆戳要早于温州。此戳边盖“平邑内地会”黑色印章,有人估计寄自平阳县,但无依据,查 《平阳县志》,历史上未有“平邑县”之称,平阳离温州有60多公里路程,陆路水路都可达温州,但要经过飞云江,较不方便,当时平阳也未设邮局,1897年平阳才有民信局,如果是由民信局带至温州再寄上海,但封上没有任何民信局的印记。《大清浙江实寄封片考》一书对此封有这样的推测:晚清时期来华之传教士时有各地互相交流之可能,故用印有“平邑内地会”之信封在温州寄信是完全可能的。
      1897年7月7日,温州寄上海,贴红印花大字4分一枚,销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棕色),背盖上海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日戳(黑色),1897年7月10日,邮程4天(图四)。大圆戳是在日本定制的,现存实物最早的是1897年5月17日北京使用。温州的这枚1897年7月10日大圆戳与上一枚1897年6月7日海关圆日戳封相距仅过了一个月,温州就启用了新的大圆戳,可以推测温州启用大清邮政局大圆戳的大概时间在1897年6月至7月之间。1897年7月7日这是温州最早使用大圆戳之例证,同一天使用大圆戳的现还存一件,温州寄法国封(图五),盖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1897年7月7日,贴法国25生丁邮票一枚,销法客邮戳。
      1898年3月16日,温州寄上海新闻纸封皮,贴红印花加盖当壹分邮票一枚,销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棕色),背盖上海工部书信馆戳(黑色),1898年3月19日,邮程4天(图六)。
      1898年4月6日,温州寄上海印刷物封皮,贴红印花加盖当壹分邮票一枚,销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棕色),背盖上海工部书信馆戳(黑色),1898年4月9日,邮程4天(图七)。
      1898年4月6日,温州寄上海新闻纸封皮,贴红印花加盖当壹分邮票一枚,销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棕色),背盖上海工部书信馆戳(黑色),1898年4月9日,邮程4天(图八)。此枚与前一枚印刷物系同一天由温州寄出,同一天到达上海。
      1898年5月7日,温州寄上海新闻纸封皮,贴红印花加盖当壹分邮票一枚,销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棕色),背盖上海工部书信馆戳(黑色),1898年5月10日,邮程4天(图九)。
      1898年8月20日,温州寄上海封,贴红印花加盖当壹分带上边纸直双连,销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棕色),农历七月误置六月,背盖上海工部书信馆戳(黑色)。信背写有“内地会”三个字(图十)。
      1898年8月31日,温州寄上海书籍封,贴红印花加盖小字贰分邮票一枚,销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背盖上海书信馆9月3日戳(黑色),邮程4天(图十一)。封上注明“BOOK POER”(邮寄书籍),仅有的一枚。
      1898年11月23日,温州寄广州汇银执据,发汇局温州总105#,收汇局广州10#,左贴红印花加盖当伍圆直双连,作为汇银,无销戳。右贴伦敦版跃鲤20分邮票一枚,作为汇费(汇费是汇银的2%)销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黑色),(图十二)
      根据现存的实物,笔者作如下推测与考证:
1、红印花加盖邮票5种面值:既当壹分、当贰分、当肆分、当壹元、当伍元,在温州都有使用。
2、温州最早使用红印花加盖邮票1897年4月之前。全国有记录的是1897年1月,马任全认为是1897年1-2月间发行,温州可能略迟于这个时间,但不会迟于4月。
3、大清温州邮政局中英文大圆戳启用时间应在1897年6-7月间,比上海要迟。
4、关于“平邑内地会”。现山东有平邑县,查《平邑县志》,平邑县始于1946年,其前身为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费南县。今平邑县北部夏、商、西周时期为颛臾国,627年(唐贞观元年),撤颛臾县并入费县。此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至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从以上文字可见,清末并未有平邑县。所以“平邑内地会”与山东平邑县无关。又查《辞海》国内有两个平阳,一是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仍置平阳县,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阳都,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为平阳郡,到明清又称平阳府,至1912年废。二是浙江省温州市南部沿海。晋置始阳县,后改为横阳县,五代吴越改平阳县。虽然在清末有这两平阳,但山西的平阳到路隔千山万水之外的浙南边陲来寄发,可能性不大。我们没有理由把这枚盖有“平邑内地会”印章的封想象为是山西平阳的内地会传教士到温州来寄的。更应该把“平邑内地会”确认为温州本地的“平阳内地会”。
      无论查《辞海》还是查《古代汉语词典》,邑,古代县的别称,区域单位。笔者查阅大量民间文献,平阳都有平邑之称:
      梁姓家谱文献中有记载:浙江平阳平邑仪山八岱梁氏宗谱,(民国)林公素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笔者注:仪山即现在的苍南县宜山镇原属平阳县,时称宜山区,1981年平阳分县,析出苍南县,现属苍南县,其八岱村现还沿用该名)。
      清同治七年(1868)镌刻的《重浚七弦溪记》石碑上曾有这样的描绘:“平邑学宫,依城南凤凰山下之岩为凤嘴,左右山坡为凤翼,有飞腾之象焉……其萦洄学宫如带者,则有七弦溪,所以象琴轸鼓动,凤凰来仪也。”
据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所藏《冯翊郡雷氏族谱净(为浙江温州市平邑南港职员夏发恒纂修)中《纂修雷氏族谱序》载:“徙居广东潮州凤凰山,后以雷州之地封之,子孙蕃衍,散居长沙武陵蛮交趾皆是矣。迨顺治年间,迁海滨之民于内地。……前明始祖讳乾华。公次子同迁霞邑,后改迁福鼎十四都大旗坑牛埕下。……大清同治六年(1867年)岁次丁卯孟冬月谷旦。”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抄本《汝南兰氏宗谱》载(由福鼎王聘三、王捷三编订,同治己巳新辑):明代由广东潮州迁来,“迄今十有三世矣。自始祖意清公初移福州府侯官县四十都平址坑地方……越二年乃迁浙温平邑之北港王庄,后法祖公移居瑞邑三甲民坑。”
      现在苍南县玉苍山景区内的法云寺,有平阳第一禅林之誉,大殿前的左侧立有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六月由平阳知县何子祥撰文,法云寺主持慧松和尚募刻的《奉宪勒禁》大石碑,上书“三十六都大玉苍,乃平邑(阳)之名山,其山有玉,格称玉仓”等字。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温州、平阳等地的内地会来查找蛛丝马迹。戈悟觉主编的《瓯越文化丛书》(作家出版社2002年1月第2版)上记载:基督教在近代再次传入温州,是从1866年10月英国内地会牧师苏格兰人曹雅直来温开始的。后1878年、1882年先后有英国传教士李庆华、苏慧廉等来温传教。曹雅直在花园巷开设塾馆,招收生徒,免费入学,几来就读者,除供应膳宿外,还奉送书籍文具,生活用品,其家庭还可每月津贴大洋10元,以此吸引人们入教。曹雅直的许多学生,肄业后被派往各地传教。此后温州各县都有基督教会和教堂。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温州内地会始于1866年,而后温州各县也逐渐有了内地会。
      据此,可以认定平邑内地会即是平阳内地会。
      图十封背也写有“内地会”三字,应该是温州内地会。
参考文献:
《清代邮戳志》 孙君毅著 中国集邮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中国邮票史》第二卷   商务印书馆 2004年12月第1版
《大清浙江实寄封片考》 张玉生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红印花加盖票古封录》 留伯仙编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3年4月第2版
《温州邮电志》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版
《温州词典》 温州词典编委会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1版
《瓯越文化丛书》  戈悟觉主编 作家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5 21:26:50编辑过]

wzsxgam@163.com(支付宝)

WjVHswOi.jpg 图一 YymHL8XE.jpg 图二 fPyuGfBE.jpg 图三 I2kbEbpZ.jpg 图四 T9RwvEHX.jpg 图五 RpkRaizV.jpg 图六 bTty4hqm.jpg 图七 cinbFdnj.jpg 图八 bzjChwzM.jpg 图九 VmEnrfgG.jpg 图十 FBk6kd30.jpg 图十一 k2P2GtZy.jpg 图十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5 21:35:51编辑过]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很忙,来不及传图,有空再传。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以下是引用[I]吴世君[/I]在2009-1-4 22:37:59的发言:[BR]进来学习,佩服.       我到你哪过年吧
欢迎,你来的话,送你一枚温州的红印花封。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写得不好,只是查阅了比较多的文献,还想做点实地考证工作。花园巷是温州最早的基督教堂,我还找不到温州的花园巷在哪里,去了一个教堂,在周宅巷,一看原来是天主教堂,没有相关的资料可找,等学校放假了,再去实地考证。先把文章发在这,主要是想大家有时间认真看看,多提点修改意见,或能提供我还没掌握的有关温州红印花的信息,少可在此叩谢了!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十二幅图刚刚都传完了。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以下是引用[I]南天一柱[/I]在2009-1-6 0:10:32的发言:
好看,欣赏!
谢谢!文章有些长,显得罗索,但写短了又怕讲不明白。特别是“平邑内地会”,因有人著文说这平邑内地会可能是从山东或山西那边的传教士把用剩的信封带到温州来寄的。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所以找了很多的文献。    可以肯定地说“平邑内地会”就是在温州平阳的内地会。    现在内地会的封也看到不少,有的是印章,有的是手写,有人说是副戳,是错误的,只是印章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6 21:21:01编辑过]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以下是引用[I]刘少华[/I]在2009-1-7 1:15:08的发言:
山东是有个平邑,跑到浙江来信不可能
山东平邑是1946年才置县。山西临汾在史上倒有平阳县、平阳郡、平阳府之称,但并无平邑之称。也不可能跑到温州来寄信。但《大清浙江实寄封考》一书上有这么一说,为了不以讹传讹,所以我作了一些考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8 21:27:17编辑过]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8 22:20:48的发言:[BR]恕我多言!温州的红印花五元双连汇单其实难以证明!因1898年蟠龙发行了,红印花再售的机会不高,又没戳销,有意者换贴一下就可以了!不能令人信服的邮品!
现在这一件就在上海丁劲松先生的手上。南昌邮展上也展出来了,不知专家组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还有,现存的汇银执据据说可考的有30多张,其中帖红印花的,包括混贴的与石印版蟠龙 伦敦版蟠龙混贴的,有16件吧,就这一件有疑问,还是都有疑问呢?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有此疑问无不道理,毕竟者是没盖戳的,后来换贴上去也比较方便。但是这种东西流传已久,要想否定也很不容易,温州这件还不是最迟的,最晚的是1900年11、17日琼州寄龙州的,而且还是贴倒五元直双连的。后来又有人发现1903年10月12日武昌寄北京的,贴当壹元与蟠龙5元1枚、壹元2枚的。麦会这么一提,倒提醒我们,对一些虽有定论的珍品,也不能人云亦云,存疑,以后有机会来论证,也是集邮研究的一种好方法。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全文稍作修改与压缩(2000多字),今天发给《浙江集邮》编辑部,不知能否刊登?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我接手编《温州集邮》以来,也特别重视温州邮史方面的文章,08年也刊出了一部分,曾晓炜的两篇文章比较好。但这方面的文章确实不多,我现在是发动身边的人多写。09年温州集邮会在这方面多刊出文章。在此也请各位写点温州邮史方面的小文(可以介绍你手上的温州早期邮品),支持小可。谢谢了!来稿请发wzsxgam@163.com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邮谭在2009-1-24 10:45:04的发言:

[]

哈哈,谢谢支持。您寄来的春节牛片已收到!回寄一枚,套寄去,望喜欢!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9-1-31 22:30:46的发言:
回头乱写一篇凑数

好,先谢了,期待大作!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刘少华在2009-2-3 1:26:23的发言:
地方邮刊就要多介绍地方邮品

就是!你给我写一篇介绍一下温州的什么东东,可以吗?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