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过年放假,几天没有上网 ,又见到老友石教授的帖子。看了一遍,我也说几句吧.    帖子的实质是对“中英文日戳”这个名词的看法。      1,  孙君毅先生称:“汉英单线戳”;    2, 张恺升先生称:“中英文日戳” ,并认为:“集邮家称为小圆日戳,中英文小圆日戳或汉英单线戳等名称,1984年10月10日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至299页邮戳名词对照表,正名为中英文日戳。与当时使用之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广”——石教授拜读张著,奉为经典,所以当麦会说: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石教授岂能接受。     3,Peter. I. Padgot 称:“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以上为三大经典中国邮戳著作中对该名词的不同的叫法。  4,到今年 台湾严平西先生认为称汉英半切圆形日戳这个冗长和不顺口的名词最为合适。且作了解释,就请大家自己看,不录了。         4位专家4种叫法。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谁能服谁!         而我在文章中当然用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或“汉英单线小圆戳”;不会用“汉英半切圆形日戳”和“中英文日戳”和“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   至于他人喜欢用什么?随便!不都是4家之一。都是专家权威説过用过的名词。还好,还没有出来第5位专家的新论。[/SIZE] 对不起!文中:“4,到今年” ,应为:“4,在去年”  已经过了年,但写的时候没有想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21:10:18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由于中国邮政从洋人主政开始 故先是全英文戳、然后英中、中英、全中文邮戳、这是中国邮戳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邮戳走过的一个过程。邮政要和世界各国通邮,全中文也只适合国内邮政使用,所以全英和 中英的邮戳至今还是有存在的需要。如果考察世界各国邮戳的发展历程和种类。那这点文字上的变动实在还没有涉及邮戳发展的本质问题。而从手工向机械化 自动化 电子化盖戳的过程 ,从邮政管理的需要出发的种种变化倒有可能更清楚反映了邮戳发展的规律。[/SIZE]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上面帖子说:"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  如果探讨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圆形日戳,其戳式有多种 ,有汉英单线戳,腰框戳,各种三格式戳三大类吧. 各类戳的文字有各种字体字号;日期有各种文字,(中文或阿拉伯字码);排列形制有不同;圆形直径有大小;线段有粗细等等. 谈戳式变化规律不知谈什么? 是按时间排列下来,就是变化规律了? [/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0:04:23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如果记一本流水帐下来就可以称为变化规律,那研究工作也太容易了,一本流水帐只是研究的素材,只是事物的变化过程的纪录,还没有上升到"规律".能称上"规律",说明经过研究已经上升到理论阶段了.[/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0:25:05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我也瞎起个名.小圆戳就称二格式戳.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8 22:27:54的发言:[BR]
[BR]还是老兄想得好!这不更实在更好记吗?老兄上华邮网最大的贡献终于出来了
真是瞎起了个名,考虑欠周详一点,就会出现问题。那些清代方形的 ,碑形的二格式木刻地名戳不也应包括在“二格式戳”中了吗?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那你们谈“二格式戳”就应包括有圆形,方形,碑形等,如果谈小圆戳的二格式戳,才是专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SIZE=4]石教授说: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戳从“二格式”到“腰框式”、再到“三格式”,的确“非常科学”,[/SIZE][SIZE=5]如按邮戳的使用时间顺序排个流水账,然后将其进行分类研究,那么无论孙君毅,还是张恺升,还是帕吉特都没有将“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戳”列为单独的一项,而是分散在各类邮戳中。我想这就是麦国培先生说:“有些戳与戳之间根本没有相承的关系,如果要硬说成是一个演变或有规律的变化,确实难以令人认同.”[/SIZE][/SIZE][/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9 14:58:54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如果按石教授的思路,将二格式日戳 ,从时间上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看 :二格式日戳从“方形”到“碑型”再到 “圆形” 的确非常科学。                       我想这句话很相像: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戳从“二格式”到“腰框式”、再到“三格式”,的确“非常科学”,[[/SIZE]                                                                                                                                        不知是不是也道出了真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9 15:28:15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那是石教授对你的高度评价!在82楼上的帖子:“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戳从“二格式”到“腰框式”、再到“三格式”,的确“非常科学”,也需要“理解”,清邮路先生在《华邮网》上虽喧哗耍油,却也道出了真谛。” [/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9 18:19:02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以下是引用[I]清邮路[/I]在2009-1-8 22:14:16的发言:[BR]您非常科学的理解了它的真谛。
噢!原来在本话题中首先提“真谛”的 还是清邮路先生自己。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欢迎清邮路先生回归正题,理解大家在网上也有时开开玩笑,当不得真!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中国邮戳史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写出来几本大部头著作。那些邮戳志即是邮戳史(如三国志即三国史)。而《中国邮戳发展史》还没有人写过,石教授有志于此,希望能早见成果。《邮戳发展史》应怎么写,还前无古人。是件开创性的 工作,我在前面帖子中,也提到了一点,如:从手工盖戳,到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是一个发展途径。还有随着邮政发展而使邮戳发展的一条发展线索等等。我理解石教授的想法。但我认为《中国邮戳发展史》中,有没有“中英小圆戳”这一章,就看谁来写的问题。让石教授写,大概就会有这一章。换个人写,也许就没有这一章。[/SIZE]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我看是有点在说废话、大话了。有如痴人说梦吧!要著书立说就这样容易,由麦会长主编,众会员参编就成了。我看麦会长也不会当这主编 ,只说愿意接受委托,代售此书。         石教授愿意写“中英文日戳”这一章节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那就请石教授先写出来,我等拜读并听听各方面意见再说吧。        当然,说不定,有人有大志于写《中国邮戳发展史》的,那我等均乐观其成。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12 7:38:38的发言:

      有时废话、大话也需要些,这些非一般的言论,可以帮助人思考、改变人的理念。一旦为人接受了,也就变成“金玉良言”。至于“著书立说”,先生不是也有一本大作吗?当前出版自由的年代,根本不是一件难事。就说先生提出的《中国邮戳发展史》,只要内容合适、有人资助,不是麦会长也表示支持吗?也没说不当此“主编”,还在谦让之中。我设想借助《华邮网》的平台、资源,动员众会员参与,先讨论筹措,再归纳总结,出一本关于“中国邮戳”进化、发展方面的书,也并非“痴人说梦”。要说“痴人”,集邮者都是“痴人”——化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收集、研究那一堆“废纸”;要说“梦”,集邮者都有一个“梦”——希望自己收集的邮品能组成“邮集”,并能在“邮展”上获得大奖。至于那些“邮书”,哪一本不是先有一个“大梦”、后通过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最后“梦话成真”的。我倒是真心希望麦会长和王先生考虑——写一本关于“邮戳”进化、发展方面的书,你们有条件,我不具备(我还未退休、邮识还浅、收藏也不丰富,只会“直话直说”,说些废话、大话,不易为人接受),但若用得着我的地方,我还是会积极参与的。我相信——今后会有一本《中国邮戳发展史》或类似的大作的,希望哪位“收藏大家”或“邮戳研究家”考虑编写!

   但愿痴人说梦成真,理解石教授的想法。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