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magicyao 于 2009-10-24 14:52 编辑

民國中信一版包裹印紙拾遺    姚天才
包裹印紙即包裹郵票,最初於民國32年(1943年)時,各地方郵局有見於郵寄包裹郵資甚高,收寄的包裹上貼滿了百元面值郵票,高面值的郵票需求量很大,建議郵政總局發行高面額的郵票,因此郵政總局於次年(1944年)設計面值500元、1000元、3000元三種包裹印紙,此任務交由中央信託局印製,即中信一版包裹印紙,而中央印製廠尚未成立,該廠是於隔年民國34年3月1日才於重慶合併財政部重慶印刷廠與中央信託局,隸屬於中央銀行。
包裹印紙初稿拓樣於民國33年5月5日提交郵政總局送審,圖樣為一輛運輸車由右向左行駛,背景為山區間,正行駛於橋樑上,上方青天白日國徽,其下由右至左題”中華民國郵政”楷書六字,左右上方大寫中文字面值,圖左右下方分置數字面值,數字帶角分,下圖中央放置”包裹印紙”楷書四字,這枚拓樣票是以雕刻凹版製作,雕工精緻,圖內並置放暗記,一處於車底盤中央有”印包”二微小字,另一處分置於”中華民國郵政”框外左右上角,左為英文字”P”,右為英文字”S”,意義為”Parcel Stamp”(圖二)。
包裹印紙拓樣票自1944年3月10日向交通部提出印製方案,至5月5日送審,短短不到2個月,即鐫刻完成,考當時的雕刻師,雖未明載於史料中,不外乎華維壽、鞠文俊、周柏雲其中之一人的大作,至5月9日,郵政總局會計處簽准印製,但是要作稍許變更,圖樣下方左右的數字郵資嫌小,改置放中間,數字可以放大一些,將”包裹”、”印紙”分置其兩旁,於是一版包裹印紙就改成現行的外貌,但是除此之外,還做了些許變動,票圖遠處多增白雲朵朵,暗記”包””印”兩字位置移動,分置於左後車輪兩旁(圖三), (圖一)是更改後的5000圓面值拓樣票,左中兩圖都是印在薄的宣紙上,雕刻郵票拓印都是如此作法。
(圖四)是拓樣票與正式發行的5000元面值包裹印紙,以淺棕色印製,提供給讀者做比較。
包裹印紙的發售方式不同於郵票,由於其面值高,僅在寄送包裹時依郵資費來購買貼寄,但為因應集郵大眾的需求,可在郵局集郵櫃台購得,但是要銷戳出售,因此現今所見到的包裹印紙,多為銷戳者,新票少見。
中信一版初期發行量據史料顯示,500元為一百萬枚,1000元為三十萬枚,3000元為二十萬枚,但缺的是5000元、10000元及20000元的發行量,僅知5000元及10000元是後來印製的,而20000元包裹印紙未發行;歷年來有關包裹印紙的文獻非常少,可能是因為它不像郵票而忽視掉,發行單位也沒有正式通告它發行日期及印量,而存留下來實寄的包裹印紙非常稀少。
筆者謹以些許的文字,獻予讀者以共饗這枚中信一版包裹印紙的設計與雕刻師的手藝,並彌補郵票史上遺漏掉的設計圖稿拓樣。 圖三.jpg

TOP

麥會:  我用"姚天才"進不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