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日本9級地震的全球化危機

沈旭暉專欄.日本9級地震的全球化危機﹕

香港2012的秘密

【咫尺地球】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末日預言;每一次天災,都會被當作預言的佐證。有一本專門介紹歷代失效預言對世界影響的學術書籍,充分反映了古今中外人類的心態,此時此刻,特別值得一讀。雖然「2012末日論」並不比千百年來其他預言可信,但據科學家言,地球畢竟步入了地震活躍周期,其他自然警示也有迹可尋,假如類似9級地震短期內再次在日本鄰近地方發生,我們會怎樣?

全球化時代 一髮動全身

去年冰島火山爆發時,不少國際關係學者已提出警告,認為在前全球化時代,在冰島這樣偏離人類活動中心的地方,火山怎樣爆發也對世界沒有影響,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反而威力驚人。當時不過因為火山灰飄到歐洲大陸,造成航空秩序大混亂,就製造了1個月危機﹕食品和工業生產鏈陷於停頓,商業活動不斷延誤,航空公司面對營運壓力,進而波及原已百孔千瘡的歐洲經濟。想不到冰島破產後,依靠大自然威力,加上全球化配套,成功對歐洲大陸作出大報復。

這次9級地震發生在科技極發達、文明程度極高、國民質素極好、應付地震經驗極豐的國家,造成的全球化連鎖效應卻可能更大。在日本本土,核電廠的輻射危機處理不善,固然會令原來避過地震的人民受害,乃至波及鄰國;引起的停電,會破壞日常生活;假如再有外力擾亂市場,恐怕會產生曠日持久的大蕭條。政府在過程中過分冷靜,會被當作刻意淡化危機、隱瞞真相的陰謀,失去公眾信任;過分誇張,又會自行製造恐慌。目前危機的處理已是單一國家能應付的極限,一旦同類危機短期內再度出現,而上一波天災的後遺症還未清除,連鎖效應足以令日本癱瘓。且不說日本和全球工業其他生產線的關係,只要東京一類金融中心暫停運作,全球秩序就會翻天覆地,也會有資金到香港一類地方投機。就是在正常時候,這也會帶來極大不可測性。

連鎖天災圖觸動潛在恐慌

昔日我們只會模糊地知道遠方發生天災人禍,今天最震撼的影像會立刻傳遍世界。「連鎖天災圖」足以令最理性的人判斷是凶兆,就像早前的全球死鳥、死魚,儘管史上不斷出現,但在互聯網時代,教人草木皆兵。這種潛在的恐慌,結合了從遙遠天災產生的蝴蝶效應,社會原來的支點就面臨失衡。

在這前提下,假如大自然的互動令天災同時出現在家門,哪怕只是小型災害,後果已不堪設想。當我們習慣了零時差的信息接收、高科技的機械式生活,抵抗天災的本能早已消散。在過去一周,港人不過使用Facebook和MSN慢了些許,已有大量「投訴」,一旦互聯網忽然中斷、或持續數月停電,在天然資源恐怕連7000人也支撐不了的香港,恐怕就是我們眼中的「末日」。就是生活補給得以延續,單是和外間通訊中斷造成的不習慣,也會讓恐慌迅速蔓延。吊詭的是,在時空壓縮的全球化時代,原來需要數月才累積的集體恐慌,在資訊依然健全的地方,可以在數日內推向高潮;在資訊忽然中斷的地方,同樣可以在數日內推向高潮。

那時候,平日的深層次矛盾會一股腦兒爆發出來,再理性的社會,也會出現搶掠一類原始罪案,有人真因為政府未能照顧鋌而走險,也有人會對早就不滿的結構報復發泄。社會需健全的制度、有威望的領袖穩定局勢,但在非常時期,有這能力的政府寥寥可數。年前美國不過一場風災,已令新奧爾良治安崩潰,一切文明準則蕩然無存,政府愈是說局面受控,市民愈是恐慌,教人想到薩拉馬戈的警世小說《盲流感》。

28字「抗災真言」教人擔心

2012年也許會因為天文、物理、地質等原因出現不同天然事故,但這都不是人類沒有經歷過的。真正的挑戰,其實是人類能否在一旦失去全球化工具的情况下,依然懂得在全球化時代回應自然。美國作家Gregg Braden集合了二十多名由科學到社會科學、由瑪雅研究到蘇菲教派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出版《2012的秘密》一書而成為暢銷書,就是因為這並非危言聳聽的末日預言,也不是遠離現實的哲學學究式自慰,而是利用自然現象切入社會,讓人思考什麼才是更高層次的文明。就是沒有這抱負,我們在純操作層面也應警惕,制訂符合國際規範的應急機制固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有面對危機的集體心理鍛煉。

香港並非處於地震帶,但近年也發現深圳存在地震的可能;就是不談這可能性,日本、中國只要出現持續性天災,香港必不能獨善其身。目前出現的搶購日本奶粉「潮」居然不在日本、而在香港,舉一反三,難免教人擔心;期望在太平盛世的執政能力也大有問題的政府,在非常時期穩定民心,亦未免不設實際。根據香港天文台網站,「政府制訂的自然災害應變計劃足以應付包括地震在內的自然災害」,28字真言字字珠璣,這就是政府對公眾的全部指引,雖然在日本地震後匆忙加上一些補充,但恐怕真的有持續性天災出現,市民會情願聽雲海的節目、看麥玲玲的羅庚,多於理會特首的講話。準備充足的受災國家必能重新振作,但毫無警備的社會,哪怕只受到外圍衝擊,卻可能率先崩潰,這才是2012的秘密。

沈旭暉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

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及對外關係統籌主任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引文:
「這次9級地震發生在科技極發達、文明程度極高、國民質素極好、應付地震經驗極豐的國家,造成的全球化連鎖效應卻可能更大。在日本本土,核電廠的輻射危機處理不善,固然會令原來避過地震的人民受害,乃至波及鄰國;引起的停電,會破壞日常生活;假如再有外力擾亂市場,恐怕會產生曠日持久的大蕭條。政府在過程中過分冷靜,會被當作刻意淡化危機、隱瞞真相的陰謀,失去公眾信任;過分誇張,又會自行製造恐慌。目前危機的處理已是單一國家能應付的極限,一旦同類危機短期內再度出現,而上一波天災的後遺症還未清除,連鎖效應足以令日本癱瘓。且不說日本和全球工業其他生產線的關係,只要東京一類金融中心暫停運作,全球秩序就會翻天覆地,也會有資金到香港一類地方投機。就是在正常時候,這也會帶來極大不可測性。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引文:
「那時候,平日的深層次矛盾會一股腦兒爆發出來,再理性的社會,也會出現搶掠一類原始罪案,有人真因為政府未能照顧鋌而走險,也有人會對早就不滿的結構報復發泄。社會需健全的制度、有威望的領袖穩定局勢,但在非常時期,有這能力的政府寥寥可數。年前美國不過一場風災,已令新奧爾良治安崩潰,一切文明準則蕩然無存,政府愈是說局面受控,市民愈是恐慌,教人想到薩拉馬戈的警世小說《盲流感》。」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回复 10# luoyongzhong
全球一體化下,很多事情也不能獨善其身。當公共資訊集體化時,人的自身危機感或集體意識自會被如同音頻共震器般被各類不同頻率所喚起。

誠如作者所言,若東京的金融中心暫停運作,大量資金找尋出路,若投入香港市場,會令香港承受很大的壓力,屆時百物價格高升,市民不能承受時,便會將原本的內部矛盾加劇。好像因地震帶來日本的核電事故,這不單是日本本身的禍福問題,也影響全球生態。群體遷移的魚類,會將核污染帶至全球,海洋食物鏈遭受破壞後,導至因食用魚類而增高患癌,令醫療系統承受沉重付擔。另一問題,則是因日本本土地亦受污染,導致糧食供應減少,從而搶高國際食品市場價格,屆時將會令更多人陷於半飢饉。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回复 13# luoyongzhong
曾聽一位退休美藉華人核能科研的朋友說,當人類解決一樣問題時,便會引發一更嚴重的問題。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本帖最后由 edwardtin 于 2011-3-16 19:11 编辑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亦是全球電子零件製做核心地方,很多電子零件經日本出口,轉至其他加工地區,在未來半年內,因地震做成的影響將會浮現。屈時,全球製造業將會面臨一次不可測的危機,中國可能有工廠因電子零件供應不足而停工,將會加劇失業人口。對於依頼現代科技的人類,電腦、通訊、醫療設備等將會受到沖擊。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本帖最后由 edwardtin 于 2011-3-16 22:02 编辑

在全球一體化下,越先進、越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遭受天災或人禍時,受害的不單是其自身,週邊相關的地區亦不能倖免。中國在經濟上已與發達國家或地區溶合,除核楅射等未明朗因素外,中國將要面對製造業的蕭條,食物價格將會高企,不能溫飽的人更是雪上加霜。建材及紙業緊張供應,將會製造更多人失業。因製造業的蕭條,將會波及到物流業的下滑。同一天空下,若果人類還不學會教訓,同舟共濟,發揮正能量;不以良性競爭為主流,卻傳播仇恨,在有限資源下,藉仇恨來掠奪資源,人類面對的不單是人禍,更會遭大自然唾棄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回复 20# 吴翔1
引用網友的話子:
人类自身还有一特色:集体无意识!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回复 33# 吴翔1
為甚麼您的糧食價格會升了不少?
中國的經濟火車頭若單憑本身的資源,來有此成就嗎?據聞,中國的戰略石油未必能維持本國內需14天。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本帖最后由 edwardtin 于 2011-3-17 09:25 编辑

回复 36# 吴翔1
就是發達國,自然對能源更依賴。
戰略儲備未必與戰爭有直接關係,假設石油供應出了問題,國家生產線便受到沖擊,不能維持正常運作等等情況出現。這時,這些戰略儲備便要維持有限度的一般運作。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农产品一直有出口,国际粮价涨了,中国也会涨
吴翔1 发表于 2011-3-17 08:46

中國對進口大豆的依賴很高,因為有很多食品需要大豆作混成物。只要國際市場的大豆價上調,對中國的食品供應便造成沖擊。還有,若果核楅射受風向影响,轉吹東風,中國的糧倉東北省必受直接打擊。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撇除政治改革不談,一個國家若要富強,除國防工業外,還要有國防農業,以避競爭對手牽制。中國人嘗到急速的工業經濟起飛的甜頭外,卻忽視國防農業的發展。中國的農地消失在這二十年間正好是兩個山東省的面積,農村人口急劇向城市遷移,農村城鎮化。請看日本,除工業名聞天下,其農業不單能養活國民,還能向外輸出高質素的農產品。日本人口密集,土地稀少,卻有此眼光,工業、農業兩頭馬車並駑。在明治維新時,便在其北部建位糧倉,除大力鼓勵民眾開墾,效法西方的種植枝術,更補貼農民,不要讓農民的生產力被工業所扼殺。
中國人為了廉價的大豆,便放棄了其大豆培植,只顧從美國輸入廉價大豆,以賺取最大利潤。但是美國的基因豆不能在中國繁植三代,甚至粟米、馬鈴薯亦不能抵抗中國的本土害蟲,要依賴美國的除蟲葯。這些食物原料處處受肘於人。中國的成衣業亦是一主要外滙,但是原料供應﹣﹣棉花又是受肘於人。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回复 45# 吴翔1
暈!沒話說了...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路透社解读,民众对东京电力公司表达强烈不满与公司有“前科”不无关联。2002年,这家日本最大电 ...
吴翔1 发表于 2011-3-17 15:25

這正正是魯迅先生所不屑的亞Q精神,魯迅先生不鼓吹仇日,卻要民族自省,偏偏到了2011年...

吳生,既然好的不及人,您喜歡與人鬥差的請隨便。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日本也有优秀的也有差的,其实汶川地震中国党政军各级领导呕心沥血。。。。。。。。。。。。。。 ...
吴翔1 发表于 2011-3-17 15:46

我會因人說中國的地震是天譴而忿恕,同樣地也不欣賞那些在傷口撒鹽的人,不論是中國人或日本人。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回复 53# 吴翔1
一針見血!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本帖最后由 edwardtin 于 2011-3-17 17:42 编辑
只能说盐业公司与经销商该笑了。靠这样一些人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鬼才相信
luoyongzhong 发表于 2011-3-17 13:17

民族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反思,不然只能活在悲劇裡。

看看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歷史,簡單的說,就是資源爭奪戰。只要我們活在安適生活中,不懂居安思危,不思進取,隨著時間流逝,因襲成風,體制開始百病叢生,導致百姓與既得利益階層的矛盾加劇,內部出現不穩,自我抗疫能力減弱時,外族便會趁火打刼。這種惡性資源爭奪是永無寧日,這情況不單出現於中土,是世界性,亦是人性。

我們看看晚清的近代史,便會略知一二。中國被列強瓜分,就是自乾隆後的閉關鎖國,不能適應國際大氣侯下的強盜主義。當然這是很譏諷,滿人本來就是強盜主義的得益者,最後因不懂居安思危,不思進取,導致被迫開放門禁。同時,日本亦出現同樣困局,被西方的炮火迫開門戶。當兩國同樣處於此困局下,有識之士都嘗試推動改革。為何在改革下,中日的甲午戰爭, 我方一敗塗地?按當時,清國的戰艦噸位及火力較日本優勝,日方補給線長,中方不論在地利及武器上也勝對方一籌,為何偏偏輸了?很簡單,士兵紀律不及人,竟然有清海軍在戰艦上涼衣;改革派不斷受民族主義者抽後腿,認為改革派是忘袓滅典,上下不齊心,官員貪腐以自肥,縱有大無畏的鄧世昌管帶,也只能為這些因素作陪葬。若清軍獲勝,被瓜分的是日本,所以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強盜主義是作為當時國際的唯一指標。

民國至中日戰爭,最終的禍端是“禍起蕭牆”。日本人很明白,趁著國共內亂,若讓蔣介石擺平各方勢力,沉睡的巨龍將會一次被喚起來,便趁著西方忙於應付納粹德國時,強佔中國。

今天人類經歷了兩次大戰,才開始明白若只透過仇恨來掠奪資源,只會加深仇恨。好像一戰後,戰勝國對德國的苛刻,當經濟大蕭條時,德國承時崛起,對英法俄作出大報復,被剝削的資源要對方加倍償還,終導致第二次大戰。二次戰後,人類又學了一課,戰勝國決以人道方式看待戰敗國,實行馬竭爾計劃,重建德國,不以沉苛的經濟懲罸對方,讓其充分回歸西方民主國家的行列。

從歷史回顧,民族最有活力的就是反思精神﹣﹣﹣莊敬自強,這樣才能讓國家充滿活力,有信心迎接未來,復盛唐之觀,屆時何來恐懼日本?當今天我們笑國民無知,因核事件,胡亂購鹽,這現像正是反映人類活在莫名的恐懼裡,在莫名的恐懼裡會作出無知的反應,從而產生誤會。試看當群眾在球場的狹窄通道前進時,有人從後說有火災,在通道上的群眾便會產生莫名的恐懼,從而發生互相踐踏的慘劇。若果我們不願自已的民族活在悲劇裡,便只有增強反思力,不固步自封,學習別人的長處,以長補短,以適應地球一體化下的人際及國際關係。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沈旭暉專欄﹕日本地震的「中國機遇論」與「中國危機論」

【咫尺地球】日本地震造成的破壞雖嚴重,但西方學者一般認為它依然是個別危機,不會根本改變日本的國際地位。內地學界則展開了熱烈討論,內容自然是地震對中日關係、乃至世界博弈的影響,在接近西方觀點的「個別事故派」以外,還有兩派徹底相反的意見﹕一派認為它會帶來中國的機遇,另一派相信它會催生中國的危機。這類思維模式在內地頗為主流,值得注視。

機遇﹕取代日本經濟地位

「中國機遇論」一派認為,地震對日本經濟造成毁滅性打擊,日本重建需要大量鋼鐵和建築材料,這自然是中國公司的機遇。而地震對日本汽車、電子製造業影響尤為嚴重,連帶波及美日貿易關係;相關中國公司從前不能與日本競爭,現在就可取而代之。隨之出現的輻射災害破壞了市場對日本農產品的信心,令日本食品出口的品質倒退到和中國一樣的起步點,雙方終能「公平競爭」。加上不少國際金融才俊可能不再願住在受輻射污染的東京,可能會帶着資金到上海或香港避難,令上海或香港全面取代東京的金融中心地位,因此這派建議中國政府盡快調節相關法規,歡迎財金「難民」。

國防外交上,這派相信當日本百廢待興,自然沒有能量和中國對着幹,在東海油田、釣魚島等爭議地區都會力不從心。中國應乘這機會一勞永逸的解決領土問題,因為這是9/11式的機遇。

既然中國前途一片大好,北京好應極大規模的主動援助日本,爭取日本民心,並鼓勵日資大舉撤離日本、進入中國設廠,把日本徹底拖進中國主導的東亞軌道。中國的超額援助,除了可以打垮日本人的自信,也可以讓人民幣逐步成為東亞貨幣。這樣一來,年前鳩山由紀夫提出的「東亞共同體」反而可以提前出現,而且在中國主導下出現。

危機﹕更靠攏美國損中日互動

「中國危機論」一派思考方法相若,但考慮了更多元素,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這派也認為日本面對類似戰後重建的挑戰,但相信危機只會讓日本向美國一邊倒,前一派學者提出的那些「機遇」,都會被美國及其亞太盟友捷足先登。這派反而相信日本民族主義會令日資撤離中國,集中在本土重建,進一步令中日經濟的互動減低。

由於日本重建需要美國協助、輻射危機也需美國善後,美國艦隊可堂而皇之在中國沿海地區不斷巡邏,中國連提出抗議也不可能。這樣東海、釣魚島等問題更難解決,美國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去年拉攏亞太各國重整同盟的努力忽然得到最大成效。這派也擔心當日本國內反核呼聲變強,被迫減低對核能的倚賴,就只能倚賴傳統能源。對缺乏天然資源的日本來說,倚賴傳統能源意味着向海外擴張,結論也是東海和釣魚島比從前吃緊。

因此這派主張既然「美日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中國自不必浪費資源大舉援日,反而要爭取話語權,也就是減少對日本災情的報道、並先發制人地借危機把日本標籤為「不負責任的國家」,因為這波輻射危機頗有人禍的元素。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日本災情最嚴重之時,姿態強硬說「我們希望日方迅速且確實的向大眾公布資訊」,被認為是北京對國內製造輿論的策略,畢竟其他國家表達同樣信息時,使用的詞彙會頗有不同。

那日本人又如何看?當筆者問日本學界的朋友如何看這兩派觀點,他們眾口一詞﹕我們還有別的事情要思考的。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及對外關係統籌主任 沈旭暉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