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纪会长说得不错,此片确实是本次拍卖中的珍品之一,可惜估计到场买家可能均以邮史见长而收集邮政用品的少,所以并没有了解到此片的价值,故低价成交。
邮政用品双邮资片最难得使用例就是回片的真正使用,既双片往返实寄片(指未撕开的)和国际回片。因国人不习惯使用邮资片,以及清代邮政局时常把双片裁开作两张单片的发行方式,所以大清第2、3、4三版双邮资片,目前发现的联在一起的往返实寄片和国际回片总和的数量都少于右折片的存世量。而此张三次国际回片为目前存世所仅见,从龚文生当年在欧洲购得之后近20年未见有第二片出现,所以龚文生生前曾撰文说:如果说三次右折片是清片的王中王的话,那么他认为此片就是清片里的皇中皇。
至于邮资问题,尽管清代国家邮政始终没有加入万国邮联,但1902年以后大清邮政局和各国分别通过邮政双边协议形式解决了邮资问题,所以此后寄国外的信件均不用加贴客邮。而,目前存世的10件左右清代第二、三、四版国际回片上,除了个别早期使用的加贴寄出国邮票或在华客邮外,后期只要付足大清邮政的四分国际邮资则都被各国承认而未再加贴外邮。
所以相比之前清二次国际回片4-5万港元、孙像15分国际回片2-4万人民币的成交价,此片作为清三次国际回片的存世孤品,11万港元的成交应该并不算贵。

TOP

清代中国并未发行国际明信片,这里讲的国际回片是将国内邮资双明信片回片部分加贴3分邮资,收信人直接将回片裁下从国外寄回的使用例,作为邮资双片的正常使用形式回片上面的4分邮资在与各国签订协议之后是被承认的,而无需加贴收信人所在国邮票。至于例子,本次拍卖的三次回片即是一例,本次拍卖的298(二次回片)也是一例。
而被次拍卖的291(二次回片),就是在邮政协议签订之前的使用例,所以上面除了加贴的3分清邮政邮票之外,还需另外加贴10C法国客邮才能被德国邮政承认邮资,并从德国寄回,在这个时期起作用的就只有那张法国客邮的邮资。

TOP

先生所说疑问确实是个问题,不过这个个案确实是我举例不当,不好意思。不过此片为当时特例(详细见下段),我上面的回复中所说明的关于国际回片在清代使用的情况是不错的,在条约之后使用的二次片可以参见嘉德2001秋拍2129号。
关于298确实应该加贴客邮或者德国邮票,未加贴原因,龚文生在《中华邮联会刊(第八期)》P124-128提出了自己的3种假设:1)德国邮政局经手人疏忽而放行;2)回片上的外国邮票可能被原寄局(广州局)误贴在去片上,而寄件人持去片在邮局出示而获放行。这种在双片上误贴邮票的情况在当时确有所见,比如存世两张挂号实寄得完整三次双片中,就有一张是将回片邮资贴于去片上。无论他的假设是否成立,此片应算是特例。
我上面回复中的重点说明的是关于清代邮资明信片中国际回片使用例的情况,还有本次拍卖的三次国际回片的珍罕性问题,以上的说明是成立的。

TOP

另外這類國際回片外國郵政單位如何理解為回片?既無法文也無英文標示為回片,是否國外的郵政人員只是慣性處理,不在乎郵資承認與否,反正此片來到本國,亦有人拿來投寄,便一視同仁蓋戳銷票放行,造成清代有國際回片 ...
edward 发表于 2009-7-30 20:51


大清邮政发行的四版邮资明信片全是国内邮资明信片,而且仅有第四版邮资片是按照万国邮联规定正确使用式样、颜色还有法文标头的。理论上国际回片是没有的(最早的国际邮资片是帆船一版4分片),这里所说得清国际回片实际上是由国内邮资双片加贴国际邮资,寄到国外以后,再被收件人撕下回片寄回的特殊使用形式。
个人认为在邮政协议签订前外国邮政机构只看回片是否贴有客邮或者本国邮资,而邮政协议之后就是看清邮政局邮票是否贴足邮资,如不足也要贴用本国邮票。至于清代邮票的价值折算问题,其实很简单,二战以前国际是通行金(银)本位制度,各国货币都有统一的折算比率,大清实行的银本位制度和各国货币之间是有通行折算率的,而国际邮资的具体资费是由当时的万国邮联来协调的(具体情况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各国也以此来对欠资邮件进行处罚)。
当然,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一些偶然性,或者完全不理会清邮资而直接加贴本国邮票的例子,比如目前仅见的两枚清四次回片就是如此。这其中很多邮史内容可能我们还要继续研究。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