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59cf38c9t52f24edae420.jpg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59cf38c9t52f24edae420.jpg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59cf38c9t52f24edae420.jpg 59cf38c945579a45a3d24.jpg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59cf38c945579a45a3d24.jpg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真牛,都是牛人,牛人怎么都在海外?
华邮网的达人,华邮网的达人怎么都在海外?
g153694 发表于 2011-10-8 09:52


海外叫做“好山好水好无聊”,空余时间多,就有时间弄点花花草草。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卢先生,可是有红印花倒盖的主,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现在已知的资料,
1864年, 邮件收入为$3466.  到1883年, 仅一年, 上海工部就处理了677940件邮件. 所以在1865年有5000-10000件, 需要帖邮票的邮件, 是可以理解的. 印了10000张, 也的确是邮政需要.
大龙 发表于 2011-10-10 01:55

1864年邮件收入是3466元,1865年只有10000件邮件?平均每件邮件的邮费是3钱?完全不合理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方版主这套图片, 是否是台湾王先生翻译的中文本? 再补充的.

这可省了我不少工夫.
大龙 发表于 2011-10-10 01:41


图片是王先生翻译的中文版,上面的介绍来自贝克曼那那部分(点心邮集中有中文翻译,可惜当时没有点心邮集)。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另一个方面, 工部大龙票, 前后总共印了可能不到10000张, 或10000张左右. 到1866年第一套英国印的工部小龙票发行, 替换了工部大龙票. 剩下了大概2000-3000张左右.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 大部分来自当年没用完的那批2000-3000张左右
大龙 发表于 2011-10-10 01:55


如果总共印了1万张,现在还有这么多存世,您说没有人集邮,我不信。红印花65万张,现在存世多少?大龙100多万,现在存世多少?如果不集邮,为何有那么多邮票存世?而且为何上海大龙存世的新票那么多,而相对而言中国海关邮政存世旧票比新票多?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靠卖邮票赚集邮者的钱, 在1865年应该可能性很小.

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在1865年,全世界范围内, 集邮的 ...
大龙 发表于 2011-10-10 04:19



    如何可以肯定?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早期上海工部邮政, 很多收入来自会员费, 而这些信件往往不贴邮票。 大件的包裹恐怕也不贴邮票。

“1864年邮件收入是3466元,1865年只有10000件邮件” 就可以解释了。
大龙 发表于 2011-10-10 04:17



    您这里指的是贴1865年贴邮票的实寄封有10000件。我想请教一下,在发行邮票之前,不是会员,如何寄信。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1860年代-1880年代, 这20-30年, 的确是是西方世界集邮风气之崛起期.
您又说1865年上海没有集邮,上海邮票主要使用对象就是洋人。难不成到上海的洋人都不集邮。

周博士认为上海大龙印刷这么多版式不是为了卖钱,这只是他一人观点。早在1880-1890年代,就有人提出上海大龙邮票那么多版式就是为了出售邮票牟利。1880-1890年代写书的人,很有可能就是1860年代的邮商,或者是经历过这段时期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所获得的信息比100多年后周博士的推导更可靠。

同时比照清代邮票,我们能发现小面值邮票是需求的主力。大于1钱面值的邮票要到万寿时期才发行,比照发行量,万寿高面值邮票原低于低面值邮票。同时考虑到当时还有小龙低面值邮票在使用,所以万寿高面值邮票占当时总共邮票量是很低的。但是即使周博士也承认,上海大龙邮票高面值邮票数量不少于低面值邮票。如果是为了一般寄信,这点就很难理解了。我能想到的解释就是为了牟利。

同时大龙先生认为集邮协会和集邮册的发行才表示集邮活动的兴起,我认为是值得商讨的。即使是现在,不参加集邮协会的会员也远多于参加集邮协会的会员。集邮协会应该是集邮活动达到一定水平后才有的产物。而集邮册,就更难说了,比如郭润康先生在他的书中写,他刚开始集邮的时候就是将邮票直接粘在自己的本子上的,根本没有集邮册。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周博士书上记载了,有人(勒夫?)认为最后10多个版式是为牟利而印刷的。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文革被毁了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在华老外被共产了,不是说有个牛人离开上海的时候,只带了极少量的邮票?
我就是淘浆糊的。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我有39张上海大龙,估计只有20多张海关大龙。海关大龙大多是旧票,而上海大龙全部是新票。既然早期有集邮人收集海关大龙,而没有人收集上海大龙。看来早期集邮人士,都是喜欢旧票的。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周博士书上的确记载了,有人认为最后10多个版式是为牟利而印刷的。然后周博士从多个方面证明这个推测是错误的.  

提出这个看法的人, 并不是根据上海工部文件, 而是从邮票没有实寄的旧票, 并且市场上有大量供应而得出的结论.

大龙 发表于 2011-10-11 09:28


周博士的证明,与其说是证明,不如说是他的假设或者他的观点更合理。要不我就要质疑他是理工科的教授吗?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