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font size="4">来了,因已开学,时间相对紧张,不能常来,希望原谅。<br/>&nbsp;&nbsp;&nbsp; 王先生的回信看了,觉得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符合五十多年前的情况。<br/>&nbsp;&nbsp;&nbsp; 我觉得小圆戳发展过程中,先只有中英文地名、年、月、日。后增加了戳号,那时的戳号显然是代表支局号,与现在的戳号含义不同。<br/>&nbsp;&nbsp;&nbsp; 当时北京的支局,我认为有二类:一类是国内支局,使用干支戳,干支戳上北京早就有戳号了,我就有一枚“直隶、北京<strong><u>五</u></strong>、丙午、三月、三十”的双线干支戳,这<u><strong>五</strong></u>显然是国内支局的编号,亦称戳号。而另一类是涉外支局,另有编号,反映在小圆戳上,当时只有一、二、三三个涉外支局。当然,这只是我的认识,不一定正确,听听麦会长的高见吧!<br/>&nbsp;&nbsp;&nbsp; 偷看的抓住了??也要发言!麦会长,说说您的高见。</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30 22:56:53编辑过]


TOP

<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 常熟与江阴二地的小圆戳,我认为还是与正统的小圆戳有关系的,它们出现在正统小圆戳后,信息量与小圆戳相同,只是日期用手填,可能与每天的信件收发量不大有关(常熟还多了一条线和“江苏”二字,这很像是干支戳的幼型),所以,我认为它们是小圆戳的变异,不必另分一类戳型,若硬要另分一类,这类戳就无根源,且很单弱,立不住足。不知专家们有何高见?</font>

TOP

<p>等了许久,今天见到回音,谢谢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 21:23:52编辑过]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厚邦在2008-9-1 21:11:25的发言:
在清代邮戳中我发表的另一个话题为"清代北京一号戳" 正在讨论中,至今看到的最早一号戳为1911年4月8日的,

那么北京区分涉外支局是从1911年4月才开始的.而二号和三号戳要到1918年(民国9年)才见到.按石教授说法,那就是到1918年才有第2个和第3个涉外支局. 北京的涉外支局岂不出现得太晚了吗?

“北京的涉外支局岂不出现得太晚了吗?”——此不是争论的问题,而是需要由事实来说明的问题。争论的问题是——有没有二类支局——国内支局与涉外支局。

TOP

田先生:谢谢您的参与。
    本人认为北京的中英文日戳可分四类:总局五信息戳;总局六信息戳(含时刻);支局六信息戳(不含时刻);支局七信息戳(含时刻)。
    以本人收集到的票为例:1)北京经典五信息戳,销盖在清代邮票上;2)北京,28年11月3日17时(北京总局六信息戳);3)北京一,X年2月8日(北京一支局六信息戳,有盖在蟠龙邮票上、也有盖在帆船邮票上);4)北京三,18年10月30日7时(北京三支局七信息戳);5)北京二,24年5月25日19时(北京二支局七信息戳)。说明北京涉外一支局戳出现在清末与民初,北京二、三支局戳的确出现得较晚,已在18年以后,且都已使用含时刻的日戳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 22:50:30编辑过]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卢长春在2008-9-1 22:08:34的发言:
是的,有图对比更好了。

卢版主:传图有一定困难,待克服后再传,先文字说明吧。

TOP

王先生:
      本人没研究、也不在研究北京邮史,北京邮史先生之说法我无需批评,由先生怎么说都行。
      我只是在探讨小圆戳的发展与变化,试图找出不同小圆戳相互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因此产生了新的分类法——所谓五信息、六信息、七信息、总局、支局等。看来还真可把不同形式的小圆戳从发展的角度、动态地研究串联起来(包括刘阳先生所言的“类似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拙见,最多是一家之说,欢迎批评、并用事实斧正,不需“奇怪”并由此引发争论。而“涉外支局”的说法,绝非杜撰,是有根据的(由“国内日戳”、“国外日戳”、“与外洋各国有直接关涉之局”推理而来——见张老专著《中国邮戳目录(缩简本)》p.104),这里不作细说也可自明。
      张老书上之“北京十八”邮戳,是1925年使用的,看来戳号越大、年份越后——说明戳号是逐步增大的,与支局数量逐步增多倒是一致的。至于民国时期还分不分“国内日戳、国内支局”和“国外日戳、涉外支局”,这是另一个研究问题,但清代肯定是分的。
      王先生的其它说法,我不想一一作答了。由已发现的事实作为基础,用合理的推论作为补充,吸取各家之长(不排它),又不为前人所缚(不迷信),所谓“有书不如无书”,这是我的研究方法,供先生参考。
      要去上课了,再见!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厚邦在2008-9-1 23:55:08的发言:
读石教授邮集心得体会:
     石教授提出中英文日戳可分为:五信息戳;六信息戳;七信息戳和八信息戳。是种新的分类。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体现用新的信息化时代的名词代替(或称包装)老的分类名词。也许将来前途无量。
      对我们看老书的集邮者来说,初看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后来细细看后才知道:无时刻无戳号的即为五信息戳,有时刻有戳号的即为七信息戳,只有其一的便是六信息戳。再加生产单位业务类别的可成八信息戳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 6:58:13编辑过]

谢谢先生的解释,概括得很精辟——学习了。

TOP

完全同意王先生说法,但我绝无指鹿为马之意。要说鹿与马,还真有些关系——同属陆上草食哺乳动物,是否都是奇蹄目,本人没有研究。但我确实也是这样看待邮戳的。想从千变万化的邮戳形态中,通过归类找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从动态的发展(顺着时间)把相关的形态串联在一起,只是如此而已。至于这样串联是否合理、还是牵强附会,这倒是值得研究的。如果把99年的标准小圆戳、01年的常熟双线手填日期小圆戳、04年后的常熟单圈双线干支戳串起来,看看有否联系——我觉得是01年的常熟双线手填日期小圆戳,从邮戳形态发展角度上看——是界于标准小圆戳与干支戳之间的一个过渡型,这样分析,从学术探讨角度上来说,应该也是可以的吧?!不能说是“指鹿为马”吧,把石某人打成赵高更是冤者枉矣——不利于学术讨论。
    其实王先生已经同意了我的动态、发展学的邮戳分类方法,此方法与张恺升、孙君毅二位老前辈的静态、形态学的分类方法相比,作用在于把二位前辈罗列的形形式式的各种戳型,延着时间前后、用发展的眼光把它们串联起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汉英小圆戳的信息量是逐步增加的,由五信息发展到六信息,再由六信息发展到七信息和八信息,这也反映了清民二代邮政事业的发展,特别对于上海、汉口、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各有其独特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邮戳发展史。这,一点都不“神秘”——麦会长刚才打了我一棍,至今摸摸屁股还痛!
   

TOP

应邮友要求,局限于个人水平,提供以下邮戳示意图,并以此来说明邮戳发展历史:
五信息邮戳,可分A、B二个子类,A子类横杠不连圈,是一开始颁发的小圆戳标准型;B子类横杠连圈,是后来补的,但由于油墨关系,二个子类在实物上很难区分。
vVeiWYaQ.jpg
以下六信息、七信息、八信息戳,王先生已说明得很清楚了,这里只需列出图形就是了,不多言了。
5JJmc9yf.jpg
Lo2sHJLx.jpg
Ks9jpbjj.jpg
0wvxApoR.jpg
poTn8a7j.jpg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davidshao在2008-9-2 19:07:14的发言:
应该为天津府的八信息小圆邮戳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对,是天津八信息小圆戳,八个信息如下:1)中文地名;2)英文地名;3)戳号(十一,11);4 )日期;5)月份;6)年份;7)时刻(10时);8)戳类(B)。

TOP

王先生:谢谢您的批评意见,有些话只是戏言,说过就是,谁都不会介意。至于您的邮件为何连续二天系统退信,不知是何原因。我对任何人的来函都是很尊重的,都及时给予回函的,这是做人之道——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欢迎继续交流,说实话,我从先生处也学习到许多东西,增长了许多邮识。
  刚才(晚上7-10时)与台湾全方位的许先生在苏州见面,也交换了有关邮戳、特别是小圆戳的邮识,很是投机。欢迎各位邮友对拙作《中英文日戳》邮集批评指正,并希望继续支持、提供相关邮品。同时,共同探讨华邮的邮戳发展史,这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才入门,很想得到各位、特别是麦会长的指导、帮助,以提高自己的邮识。
  明天还要上课,今晚就说这些,再见!

TOP

但我现在更期望听到麦会长的指导,不要只打棍子(至今我的屁股还有些痛),不讲打棍子的道理——弄得我一头雾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3 22:14:51编辑过]

TOP

我还有个想法:干支戳能否也可分为五信息、六信息、七信息等类,并把它们与小圆戳的五信息、六信息、七信息类相比,初步可以发现:相等信息量的邮戳,干支戳先于小圆戳出现。此现象似乎与邮戳史乃至邮政史也有关系,请教麦会长与各位邮戳收藏、研究专家——什么原因?

TOP

王先生:我也不知是什么问题,请教网络专家帮助,很愿意与先生、各位邮友通过E-mail 长期交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