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邮路 (清邮路)当前离线
华邮会士
TOP
以下是引用[I]TK[/I]在2009-1-4 8:45:07的发言:[BR]这些话有些莫名其妙,前面讨论的是这种戳的命名,为何却突然跳出这番话?不知清邮路在哪儿看见、或听谁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是教材、是圣经?如果说错字,张恺升先生的巨著错字多得不可胜数。请问清邮路,孙君毅先生、张恺升先生的著作是否教材?是否圣经?或当初他们的著作面世,就被奉为教材、圣经?我曾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将是研究这类邮戳的重要参考工具,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除非别有用心的为反对而反对)。说一些空泛的批评说话很容易,如果由清邮路来编一本类似的著作,会是怎么样?我前几年也在邮刊上写过批评〈中国早期集邮文献集成〉、杨耀增先生的〈邮坛闻见录〉两本书编校粗疏、错字多得离谱(列出错字表)。而且只是凭我的有限水平而已,如果较高水平、较专业来看,可能还会发现更多错误。如果清邮路另开一帖,专门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的问题,如内容、错字等等,岂非更好?在这个帖突然跳出这些与前面格格不入而空泛的话,显得为批评而批评,毫无建设性,也无半点诚意。研究清代、民国时期邮戳的集邮者,大概没有人没饮过孙先生、张先生的奶水,但不必时刻挂在嘴边;《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错漏难免,也不必针对半切如何,其内容的参考价值是不容抹杀的。
以下是引用[I]TK[/I]在2009-1-5 20:13:22的发言:[BR]本来清邮路的回帖我已不想回应,但名戳的回帖却更加莫名其妙!到底名戳有无仔细看我的回帖?我从来就抱开放的态度,也增说过对一个新名词不必过于抗拒,就让它接受时间的考验,如果某个名词不受大众接受,自然遭到淘汰。我是反对别人的评论吗?我只是认为,这个帖子之前,没有人提到严平西、半切日戳半个字,但清邮路却突然回了那个莫名其妙的帖,不管清邮路在其他帖子已有过评论半切日戳,但那番话实在显得不适当,况且这个帖子开始就不是讨论半切日戳,为何要针对性的回那个帖?那番话是客观的批评吗?正如我认为另开一帖批评或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更加适当。这点石教授最能理解我的原意。我又何德何能去封杀别人的言论?事实上我个人就最欢迎、最接受客观、中肯的批评,我过去也写过多篇的批评文章,就连《中国集邮文献集成》这些拿文献什么奖的文献也批评过,说评审文献只是粗略看看外观,又如何知道编校错漏多多?请名戳再看看、再思考,清邮路那个帖子是客观、中肯的评论吗?如果你对半切日戳这样高调抗拒,对台湾采用的丸一戳又有何高见?(请台湾的朋友包涵,又再提出这个问题)
以下是引用[I]fred[/I]在2009-1-8 22:10:12的发言:[BR]我也瞎起个名.小圆戳就称二格式戳.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8 22:27:54的发言:[BR] [BR]还是老兄想得好!这不更实在更好记吗?老兄上华邮网最大的贡献终于出来了
事实上无任何进展。
连期货都算不上。遥遥无期!
郑老才是真正的邮学大家!
向大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