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以前怎样称呼就沿用好了,又何必折腾?严西平的书最多只能参考,里面错字不少,语焉不详,不能作为教材,亦不是圣经!
王 骏

TOP

以下是引用[I]TK[/I]在2009-1-4 8:45:07的发言:[BR]这些话有些莫名其妙,前面讨论的是这种戳的命名,为何却突然跳出这番话?不知清邮路在哪儿看见、或听谁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是教材、是圣经?如果说错字,张恺升先生的巨著错字多得不可胜数。请问清邮路,孙君毅先生、张恺升先生的著作是否教材?是否圣经?或当初他们的著作面世,就被奉为教材、圣经?我曾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将是研究这类邮戳的重要参考工具,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除非别有用心的为反对而反对)。说一些空泛的批评说话很容易,如果由清邮路来编一本类似的著作,会是怎么样?我前几年也在邮刊上写过批评〈中国早期集邮文献集成〉、杨耀增先生的〈邮坛闻见录〉两本书编校粗疏、错字多得离谱(列出错字表)。而且只是凭我的有限水平而已,如果较高水平、较专业来看,可能还会发现更多错误。如果清邮路另开一帖,专门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的问题,如内容、错字等等,岂非更好?在这个帖突然跳出这些与前面格格不入而空泛的话,显得为批评而批评,毫无建设性,也无半点诚意。研究清代、民国时期邮戳的集邮者,大概没有人没饮过孙先生、张先生的奶水,但不必时刻挂在嘴边;《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错漏难免,也不必针对半切如何,其内容的参考价值是不容抹杀的。
TK先生息怒!我在邮戳版多有跟贴的,请您再翻翻以前的帖子,可能会明白我在说什么。我根本无意抹杀别人的著作,也没有这个资格!就事论事而已,不存在跳出来为反对而反对。您要喜欢半切,请尽管半切下去,我没有意见。
王 骏

TOP

以下是引用[I]TK[/I]在2009-1-5 20:13:22的发言:[BR]本来清邮路的回帖我已不想回应,但名戳的回帖却更加莫名其妙!到底名戳有无仔细看我的回帖?我从来就抱开放的态度,也增说过对一个新名词不必过于抗拒,就让它接受时间的考验,如果某个名词不受大众接受,自然遭到淘汰。我是反对别人的评论吗?我只是认为,这个帖子之前,没有人提到严平西、半切日戳半个字,但清邮路却突然回了那个莫名其妙的帖,不管清邮路在其他帖子已有过评论半切日戳,但那番话实在显得不适当,况且这个帖子开始就不是讨论半切日戳,为何要针对性的回那个帖?那番话是客观的批评吗?正如我认为另开一帖批评或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更加适当。这点石教授最能理解我的原意。我又何德何能去封杀别人的言论?事实上我个人就最欢迎、最接受客观、中肯的批评,我过去也写过多篇的批评文章,就连《中国集邮文献集成》这些拿文献什么奖的文献也批评过,说评审文献只是粗略看看外观,又如何知道编校错漏多多?请名戳再看看、再思考,清邮路那个帖子是客观、中肯的评论吗?如果你对半切日戳这样高调抗拒,对台湾采用的丸一戳又有何高见?(请台湾的朋友包涵,又再提出这个问题)
若您还在感到莫名其妙,我也不陪您了。这贴不再回了,我去其他版上课了。抱歉!
王 骏

TOP

以下是引用[I]fred[/I]在2009-1-8 22:10:12的发言:[BR]我也瞎起个名.小圆戳就称二格式戳.
您非常科学的理解了它的真谛。[EM55][EM55][EM55][EM55]
王 骏

TOP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8 22:27:54的发言:[BR]
[BR]还是老兄想得好!这不更实在更好记吗?老兄上华邮网最大的贡献终于出来了
哈哈哈哈哈哈,厥倒!
王 骏

TOP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起不来了!
王 骏

TOP

看来麦会要颁发杰出贡献奖了。
王 骏

TOP

准备领奖!
王 骏

TOP

真谛?真逗!
王 骏

TOP

在下既不喧哗也不耍油。只是石教授的这个命题太大太深,实在是需要大量资料和实物来加以佐证的。我们集戳,不仅仅是收集地名,不光光是收集使用日期,戳的信息还包括墨色,不同日期的戳型大小,地名变更,几种戳式的同时使用,它们从何时起到何时止?历史背景?职责区分?这一系列等而下之的问题引着我们去发现收集比较和研究。我只是认为,这样的收藏意义比给戳起外号有趣得多!
王 骏

TOP

写吧,我先订一本。
王 骏

TOP

所以说工程浩大。
王 骏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lcm1595在2009-1-11 16:34:15的发言:
 看看新發展。

事实上无任何进展。

王 骏

TOP

连期货都算不上。遥遥无期!

王 骏

TOP

很多事情其实都还处在探讨阶段,太早下定论都是自欺欺人的。
王 骏

TOP

还是郑老比较实惠。向郑老致敬!
王 骏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9-1-20 23:27:59的发言:

郑老才是真正的邮学大家!

向大家致敬!

王 骏

TOP

请郑老多多参与我们的讨论,多多指点。先谢谢。
王 骏

TOP

[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
我认为邮戳的发展与演变,其实质是 与时俱进!

无论其形状是方的圆的,有框的无框的, 不具有传承关系。

邮戳所要表达的,就是使用地点和时间。

与时俱进,看看 从海关 到邮政 到入邮联。。。。

怎样科学理解,我不太明白、但与时俱进确实是真的。

我是喜欢热闹的,喜欢气氛宽松的。再次喧哗几句,正是因为:这个论坛是我们大家的!要珍惜和爱护她!
王 骏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