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2-24 07:13 编辑
回复  williamzhang
分析正确,我还有个推断,就是这个封从纽约寄到了奥匈帝国,虽然没有落地戳,因为从 ...
sxy667788 发表于 2018-2-22 13:40

小尚, 据说1914年后,奉天成直隶以北寄往美洲和日本信件的中转局,比如说牛庄寄美国,就是经奉天. 我这张封因为是由德邮寄出,没经奉天,但退回时,德客邮当时已名存实亡了, 所以先到奉天中转局,后转天津。

这两张的姐妹封可以同时反映出邮路受当时历史的影响, 所以收集它们就比较有意义了。你说对吗?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2-25 02:53 编辑
我觉得我们的鼓岭的故事越来越精彩了,这张鼓岭寄鼓山的信封会不会是萨本人寄给自己的信封呢?
莆田邮俊 发表于 2018-2-17 22:44

寻梦鼓岭(十四)                       Feb 24,  2018      

(说说福建永泰传教士伊芳廷)

上周我在鼓岭旅游服务区网站发现一张百年前鼓岭生日宴会老照片(图1)。据说这张照片是1904年在鼓岭宜夏别墅门前空地为美国领事 格雷西(W. Gracey) 50岁生日举办的宴会时所拍, 相片中穿白衣服的两个外国人就是美国领事夫妇。美国领事夫妇在鼓岭举办生日宴会,能够邀请那么多当地村民赴宴,说明当时在鼓岭避暑的洋人与当地人关系相当融洽。这张相片后被美国传教士伊芳廷收藏, 因为伊芳廷那天他也在鼓岭。
W020140608376013222636.jpg
伊芳廷(Edward H. Smith)1873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1901年毕业于
哈特福德神学院。在完成他的学业后,伊芳廷与卫理公会的传教士女儿格雷斯•托马斯结婚。婚后这对夫妇于1901年11月从旧金山出发前往上海,随后抵达福建省永泰。在福建永泰生活了将近50年 (图2),夫妇俩人创办了永泰第一所幼稚园和永泰格致中学.。伊芳廷一生积极筹集资金,努力促进了基督教教育。伊芳廷太太格雷斯(Grace W. Smith) 积极参加了孤儿和贫困学生的救助工作,深受当地穷苦老百姓的爱戴, 人们称她为“永泰妈妈”(图3)。    1946年,伊芳廷虽然已正式退休,但自费返回福州,1950年被驱逐出境后,伊芳廷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有关中国,教会特派团,他的生平和相关事宜等等,他于1968年去世。
ATT00017.jpg
ATT00009.jpg
伊芳廷在鼓岭曾拥有一座别墅 ( 图4)图片中的最高一座楼,门牌号是#490 可惜后来被毁了。该建筑的主人经过多次变迁。1919年鼓岭手册中记载为Mr. H. E. Dennis(邓先生);1935年鼓岭手册中记载为马牧师(Rev. H. C. Morgan)别墅。
1470422191RNtlXrUpA.jpg
我收集到多张伊芳廷从鼓岭寄美国的信封 , 现先张贴两张(图5-6)。第一张是1933年8月21从鼓岭寄美国加州圣地亚哥, 经闽侯中转, 贴有民国孙像票25分一枚。信封前面印有寄信人伊芳廷和永泰地名(Ingtai ) . 另一张是1937年7月31日从鼓岭寄美国麻州秋江镇( Fall River),这个镇在波士顿附近 。此封经闽侯中转,带有机戳 和秋江镇落地戳,贴有民国孙像25分邮票一枚, 信封背面印有伊芳廷英文名字。通常寄美国的平信是不销落地戳的, 这张可能是因为改寄的缘故。

1933 KL x 2.jpg
1933 KL x 2B.jpg

图片资料来源
1.  百年前鼓岭生日宴会老照片和资料来源鼓岭旅游服务区网站。
2.  伊芳廷夫妇的相片由鼓岭文史研究会顾问穆言灵提供。
3.  伊芳廷鼓岭别墅相片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站。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500# sxy667788
小尚, 你说的对, 我那张应该也有, 可能看不清楚。

我不明白为何出口时不经过中国奉天和天津邮局, 退回时却有奉天和天津邮局戳?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据贴片上的阐述,此封是1917年1月22日寄出的, 1月26日上海销挂号戳,3月6日经纽约(没看明白), 4月21日到 ...
weng 发表于 2018-2-27 20:00


翁先生, 很高兴看到您。这张战俘封很好, 它从天津寄出时(1917.1.22)德国客邮局业务正常, 但不久1917.3.16因中德断交,德国客邮局也就关闭了。不知为何我和小尚的寄出时都只有德客邮戳, 跟你的这张一样, 但它们退回时却要经过奉天和天津中国邮局, 那时德国客邮局还没关闭, 为何要通过中国邮局呢?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3-1 00:08 编辑

回复 11502# 莆田邮俊
寻梦鼓岭(十五)                       Feb 28,  2018      
(再次拜访鼓岭文史研究顾问穆言灵老师)


2月23日星期五,我再次登门拜访在美国罗德岛的福州鼓岭文史研究顾问穆言灵老师。穆老师看到我很高兴, 我们又在一起欣赏我收藏的鼓岭封片 ,而这一次穆老师看得更认真更仔细,并且不时地停下给我讲述一些她所知道的关于这些寄信者的经历和故事。她发现我的一张福建永泰传教士伊芳廷(E Smith)信封很特别, 上面带有口号和语录,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信封。  
1935.7.27.jpg
1935.7.27B.jpg

这张封是美国传教士伊芳廷(E. Smith)于1935年7月27日从鼓岭寄美国波士顿的信封(图1-2),销有鼓岭邮局邮戳,和闽侯的中转戳,贴一枚民国割稻20分邮票。这信封前面和后面分别有以下两句英文:
1. Build friendships not warship, for national defense.  ( 大意是为国防必须先建立友谊而不是军舰)。

2.  The world has tried war with force and has utterly failed.  The only hope of success lies in peace with justice.  (大意是世界已经用武力进行了战争,并且彻底失败了。 成功的唯一希望在于和平与正义)。

这第二句是美国第30任总统(1923-1929)卡尔文•柯立芝 (Calvin Coolidge ) (1872.7.4-1933.1.5) 说的.  这位总统向以寡言少语著称,他言不轻发,但言必有中,传下许多精彩的名言.

穆老师认为伊芳廷在当时那种形势下使用这样的信封是很有意义的。1935年夏天, 二次世界大仗尚未爆发,但是形势很严峻, 希德勒蠢蠢欲动, 日军已开始入侵中国, 伊芳廷渴望和平, 所以他特意使用这种特制的信封从鼓岭寄美国,以此来转播他的愿望。

传教士伊芳廷夫妇(图3)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不远万里来到福州贫穷乡下永泰,他在永泰创办第一所幼稚园和格致中学。 历时半个世纪, 伊芳廷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永泰教育事业,培养的大批精英人才,奠定永泰现代教育的基础,为永泰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TT00017.jpg
伊芳廷一生积极为永泰教育事业筹集资金, (图4)是我收藏的一张1923年美国教会批准文件,从 这文件的第2项和第3项可以看到当时的美国教会批准给永泰一批资金, 据说这批资金跟伊芳廷积极筹集和努力争取分不开的。
GGs-l1600.jpg
穆老师认为伊芳廷为永泰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这一事迹, 以及他这张小小的鼓岭信封都体现出了“鼓岭精神”。

     我问穆老师:“什么是鼓岭精神?”
     她说:“鼓岭精神就是博爱,和平和友谊(Love,Peace & Friendship ). 加德纳的鼓岭故事如此感人就是因为充满了鼓岭精神。”

那天我问穆老师我发给她的《寻梦鼓岭》看了吗?她说看了,她认为我写得很不错,从我的每篇故事中, 不仅能看出我对鼓岭的深情厚爱,并且都带有“鼓岭精神”,她希望我能继续一方面收藏鼓岭封片,一方面努力挖掘这些鼓岭封片背后的故事。能够得到穆老师的表揚和鼓励我很高兴,我向她表示我会继续为宣揚“鼓岭精神”而努力.  穆老师看到我那么肯定的样子, 她即笑着说:“ 太好了,只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 那么“鼓岭精神”就一定会弘扬光大!”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516# 肖万里
(漫谈一战时期的邮路)
很高兴看到翁,肖和尚等三位高手在此讨论邮路, 给我们大家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  战争对邮路影响很大, 收集封片人应该努力学会如何分析它。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高手:

1.  一战前中国寄德奥匈邮件一般是走西北利亚邮路,一战爆发,俄国又闹革命,邮路受影响, 但没有中断, 只是俄国不再接受中国寄德奥匈邮件, 因为德俄是敌对国家, 这些邮件只好走太平洋,经美国和大西洋到德奥匈, 我这样分析对吗?

2.  这些邮件是否有可能走印度洋, 经苏伊士运河到欧洲?

3.  一战时期中日美三国和德国是敌对国, 那么它们之间邮件有无受到战争的影响? 为何美国会让德国的邮件过境呢?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williamzhang
   这要看各国对德宣战的时间来考量:如日本是1914年8月23日,中国是1917年8月14 ...
肖万里 发表于 2018-3-1 20:39

肖先生, 您说的有道理, 开战日期很重要, 因各国开战时期不一样, 这样就使邮路变数更加复杂了。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3-2 07:51 编辑
回复  williamzhang
   邮史与历史相结合,研究邮史+传教士历史,很独到的研究方式
sxy667788 发表于 2018-3-1 06:58

小尚,那天穆老师问我以前有没有收集到这样带口号和语录的信封?我先回答没有, 紧接着说外国的没有, 新中国的有, 特别是文革期间, 带有语录的信封很多。
这张鼓岭封后面的最底下有一则广告:

500 of these envelopes for #1.00. Plus postage.

意思是如果想订购这样信封500张只要1美元 另加运费。  

如今若要订购500张这样相似的特制信封, 至少要200美元加运费。
由此可见当时1935年1美元要比今天1美元值钱200倍。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511# sxy667788
上周日eBay拍卖一张二战时期的战俘封, 最后成交价是174美元, 比我预估的要高很多。  看来不少人喜欢收集战俘封,  这战俘封我想是战争的产物, 没有打战话也就没有这样的信封了。

    1802200828ddfd46257c5260ef.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3-5 22:05 编辑
回复  williamzhang
張先生,多謝您的資料,此封雖然不在我的記錄,但有其亮點如下:-
1) 福州1897年4月9日 ...
dowager1894 发表于 2018-1-30 10:53


清代民国封片欣赏和学习  (四十八)       Mar 3,  2018
(又见一张清代1897年福州慈寿封)


1月29日美国eBay网上拍卖一张清代福州1897年慈寿和日客邮混贴封 (图1-2),(见11449  #楼) 最后成交价是4383美元。此封销有福州八卦戳和海关戳, 由上海,日本横滨和加拿大温哥华中转, 有落地戳。  几个邮戳都比较清晰。贴慈寿加盖票5分一枚, 和日客邮5分优惠邮资一枚 。寄信者是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华雅各 (J. H. Worley).  
180130053399f593a6861e6b4a.jpg
18013005333fe9529ca572582c.jpg
今天eBay网上又拍卖一张清代福州1897年慈寿和日客邮混贴封, 最后成交价是2866美元。两张看起来很相似,犹如姐妹封,寄信者同样是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华雅各 (J. H. Worley).  不知这第二张有无什么亮点? 把两张一起来比较, 哪张更好些?希望高手能不吝指教。 谢谢。

s-l1600E.jpg
s-l1600F.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williamzhang
第一个封海关戳误写为小园戳了。第一个封亮在有八卦戳,而且是3月福州最早使用。
肖万里 发表于 2018-3-4 09:05

肖先生, 错误已纠正, 谢谢您!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502# 莆田邮俊
(封比票值钱)
小陈, 我在我的故事【我有四方连齐白石画邮票(七十四)】(本帖11318# 楼)中说到我很喜欢收集齐白石画邮票的实寄封。  昨天我看到美国eBay网上拍卖两张齐白石画邮票的实寄封, 最后成交价竟是173美元, 比我预估的要高。一套齐白石画新票如今市价大概是90美元, 而这实寄封几乎是新票的一倍, 可见越来越多人喜欢收集信封。

我觉得这两张姐妹封虽然好, 但有点像集邮封, 不知我的看法对吗?


s-l1600J.jpg
s-l1600B.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502# 莆田邮俊
11501# "我觉得把手上的信封邮路邮戳邮资,还有寄件收件人搞清楚是一件很棒的事。"
寻梦鼓岭( 十六)                       Mar 6,  2018      
(喜得两张平常而有意义的信封)


三年前的一天, 我无意中在美国eBay网上买到一张1934年福州文山女子学校寄美国麻州的信封 (图1-2). 这是一张很普通的民国旧信封,销有1934.5.1闽侯戳和1934.5.26美国麻州牛顿的落地戳。 一般说寄美国的平信不会有落地戳, 此封因为改投所以才有。我很喜欢这张信封, 因为我的母亲曾经是这个文山女子学校的学生,并且这信封上收信人地址有这么巧,刚好就在我的家附近, 这盖戳的邮局(Newton Upper Falls)正是我经常要去的邮局.
1934.5.1.jpg
1934.5.1B.jpg
母亲年轻时曾在这个教会办的文山女子学校念过书。 她很喜欢学校里一位叫海伦•史密斯 (Helen Smith) 的美国女教师, 海伦老师也喜欢我母亲, 认为我母亲不但书读得好, 并且能烧一手中国菜。有一年春节, 我母亲请海伦老师到家里吃饭, 母亲亲自下厨为海伦老师烧菜,海伦老师很喜欢吃, 她特别欣赏母亲做的春卷和福州芋泥。

母亲后来因为外公要她出嫁,没念完高中就离开了文山女子学校。告别前,海伦老师特意送她一本【圣经】。 母亲很珍惜这本【圣经】, 文革抄家时, 母亲想方设法把这本【圣经】和我心爱的邮票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  这本【圣经】不仅伴随我母亲渡过了她那坎坷的一生,并且给她心灵带来很大的慰藉。 我移居美国时, 母亲要我到美国后帮她打听看是否能找到这位海伦老师。

去年9月我在美国eBay网上拍到一张1939年8月22日从福州鼓岭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航空挂号信(图3-4),由闽侯中转(1939.8.22), 途径厦门和香港, 可惜没有这两个地方的中转戳, 不过有夏威夷(1939.10.30)中转戳和美国伯克利市落地戳(1939.11.1 ) 这张航空挂号信从鼓岭到夏威夷邮期超过两个月, 邮期这么长我想是因为当时邮路受抗战的影响。 此封贴有民国纪念票庆美3张, 孙像3张, 烈士1张, 邮资共2.40元.  民国鼓岭封片我已收集到好多张,但这是我第一次拥有贴有纪念票的鼓岭信封;并且这信封上没贴挂号标签条, 而是盖挂号戳,  这也是我首次见到的。
1939.8.22.jpg
1939.8.22B.jpg
最近这张鼓岭信封经过鼓岭文史研究顾问穆言灵老师鉴定后确认寄信者是福州文山女子学校的海伦老师 (Helen Smith)。知道这消息后我连忙把我手上那张文山学校的信封上笔迹和这张鼓岭封笔迹放在一起来比较, 一看就可以看出两张信封上的笔迹是一模一样的。这一发现使我欣喜若狂,我立即打电话告诉给穆老师。穆老师高兴地说道:“ That's great - how fun to find an envelope that is from someone you know of.” (大意是:这太棒了 - 能够发现自己收藏的旧信封原来是你知道的人寄出的这真是其乐无穷。)

海伦•史密斯1902年出生于永泰,毕业于1921年上海美国学校。1925年从霍利奥克学院毕业后,她成为学生志愿者运动的旅行秘书一年。她于1928年获得联合神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基督教教育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纽约市Union Settlement 学校工作两年(图5)。1929年美国外交使团委员会委派她到中国。海伦•史密斯在福州文山女子学校教书教了二十年。海伦的父亲就是传教士伊芳廷 (E. Smith), 他的一生为永泰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图6); 而海伦也把她的一生精力献给了文山女子学校,  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呵。
ATT00007.jpg
IMG_1721.PNG
这两张民国信封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但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因为每当我看到这两张信封时,我不仅会想起我的母亲,我还会想到海伦老师和她的父亲伊芳廷 (E. Smith) 以及其它西方传教士,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播福音,建教堂, 开办医院,学校和孤儿院等等。 在异国他乡,他们不辞千辛万苦,不畏穷山恶水,不少终生老病死在中国。 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鼓岭精神”, 那就是:  "博爱,和平和友谊"(Love,Peace & Friendship).



(来源:海伦•史密斯和伊芳廷相片由鼓岭文史研究顾问穆言灵老师提供)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538# 莆田邮俊
11537 #"心怀感恩,带着感动出发,明天我将和莆田基督教朋友去寻找传教士之墓,这个传教士为救学生,自己却心脏病突发"
寻梦鼓岭(十七)                       Mar 10,  2018      
(什么是“鼓岭精神”?)


我的故事【寻梦鼓岭】(十六)张贴后几位朋友发微信给我说写得好,而我个人却认为不是我写得好, 而是故事虽然简单, 但本身就比较感人。海伦老师对母亲的关爱, 送母亲一本【圣经】,这本【圣经】不仅伴随我母亲渡过了她那坎坷的一生,并且给她心灵带来很大的慰藉。母亲很感恩, 要我到美国后替她寻找海伦老师。  这故事跟加德纳鼓岭故事有一点点相似。加德纳太太不远万里地从美国到中国为她的丈夫寻找他童年时的鼓岭中国朋友, 而我是从中国到美国来寻找母亲中学时的美国老师。  不同的是加德纳的太太终于找到她丈夫魂牵梦绕的鼓岭以及他童年时的中国朋友 ,她实现了她丈夫的遗愿;  而我没有找到海伦老师, 却只找到两张当年海伦老师从福州文山女子学校和鼓岭寄到美国的信封。

通过最近我在网上搜索有关传教士伊芳廷和海伦老师的资料, 我发现当初我到美国后, 如果我及时为母亲寻找海伦老师话, 我很有可能会找到她,因为那时不但海伦老师还在, 她的父亲传教士伊芳廷也健在, 并且就在波士顿。 我到美国时因为白天在公司上班, 晚上念书, 周末又去餐馆打工, 没空去教堂做礼拜,也没有花时间去找海伦老师, 那时我心里想等我书念完, 有一份好工作时再去找。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 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我想可以开始为母亲寻找海伦老师, 而母亲却突然中风匆忙地走了。 她的愿望因为我的“等待”而无法实现。  如今每当我想起此事我 总会感到很内疚。

上个月我和穆老师谈论“鼓岭精神”时无意中提到福州【尚友堂】(见图)。 穆老师问我:“你对尚友堂很熟悉?” 我说:“我出国前住在安民巷,尚友堂就在我们家附近。”随后我对她讲述了以下故事:

我于1981年3月在国内提出申请移民去美国。5月初所有手续都办妥了,亲戚,朋友,同事和我的小提琴学生知道我要远离家乡, 都纷纷来看望我,有的请吃饭,有的送礼物,我很感谢他们对我的深情厚爱,在这其中最使我难忘的是【尚友堂】教友对我的爱心。

【尚友堂】的刘扬芬牧师是我母亲的好朋友,他听说我将要移民去美国了,特意来看我,并且带现金人民币一千元要给我,我问刘牧师为什么呢?他说:“教友听说你即要赴美国,因为要买机票,准备把家里那台钢琴卖掉,大家知道后,都想帮你,于是就凑足了这一千元。”我听了刘牧师的话,又看见他从提包里取出那一捆一捆扎得整整齐齐的五分,一角, 两角……纸币,那时我的眼泪真是夺眶而出。这些纸币虽然看起来比较旧,比较脏,有些甚至还破损了,但这每一张纸币都代表那些教友对我的关爱。我对刘牧师说:“我的机票早已经订购好,我想卖钢琴是因为我走了以后,家里没人弹钢琴,这教友捐赠的钱我真不能收”。母亲看见刘牧师不肯收回钱,就对我说:“这是教友对你的一片真诚爱,你就收下,只是你要永远勿忘了教友的爱心!”

我出国以后,母亲即把那台钢琴捐给【尚友堂】,并且每次她在教堂奉献时,也总会替我捐一份,而我每次回国探亲不管有多么忙,也总要去【尚友堂】看看那里的教友。教友对我的爱我终生难忘呵.
Flower_lane_church.JPG
穆老师听完我的故事她很感动, 感概地说: “你的故事虽然跟鼓岭没有什么关系, 但它充满了“爱”, 而这个“爱” 体现了"鼓岭的精神",看来下一次我到福州时, 我应该争取去【尚友堂】看看。”说完穆老师哼起一首歌 , 我情不自禁地也跟唱起来。穆老师惊讶地问道:“您还记得这首歌?"  我笑着说:“这是我以前去【尚友堂】做礼拜时经常唱的一首叫【圣洁】赞美诗, 我怎么会忘了呢?”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546# weng
很高兴看到翁,肖,张和林等几位海峡两岸高手在此讨论清代民国封片的邮路和邮史, 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欣赏和学习机会。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3-13 08:29 编辑

回复 11426# 麦国培
老张逛邮市 (六十三)                Mar 12,  2018  
(比较三张宁波进口姐妹封)


今年一月份我很高兴能够在邮市买到一些蟠龙旧票,因为其中有几张自己喜欢的戳票。 二月初我又冒着严寒开车去邮市,心里希望能再遇到蟠龙旧票,结果一张也没看到,后来在大厅门口遇到老朋友周先生, 他告诉我有一摊位有三张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寄中国的封, 售价便宜但无人问津。  周先生因不收集中国进口封片, 所以不想买; 而我认为收集进口封片也很有趣,并且这三张全是挂号信, 多邮戳, 我很喜欢, 立即全买下了。这三张进口封,可以说是姐妹封, 因为他们有好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1.  同一个寄信人,同一个收信人;寄信人和收信人地址也全一样,
2.  都是航空挂号信。
3.  都有美国三藩市中转戳。
4.  邮资第一张是1.65美元,另外两张是1.55美元。
5.  信封上面都盖有私人印章“杨”;第一张和第二张还带有火漆印章。

它们的邮路和邮期分别是:
1. 第一张投寄日期是1937.2.23,三藩市1937.2.25中转, 马尼拉1937.3.3中转, 抵达宁波1937.3.10, 邮期16天
2. 第二张投寄日期是1937.5.3,三藩市1937.5.5中转, 香港中转, 抵达宁波1937.5.18, 邮期15天。
3.  第三张投寄日期是1937.7.6,三藩市1937.7.8中转,香港中转, 抵达宁波1937.7.25, 邮期19天。

麦会,过去刚开始集封片时忽视进口的,现在觉得进口的也好玩,相对价格也变宜。看到自已的收藏品中既有出口又有进口感觉会更好些 .

您对民国封片很有研究, 能否解读一下这三张进口封, 这第一张带马尼拉付戳的是否很少见? 它们是航空挂号信, 是否全程航空, 还是有一段因为飞机不到,改水路了呢?

US1.jpg
US1B.jpg

US3.jpg
US3B.jpg

US2.jpg
US2B.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3-16 10:21 编辑
1937年寄浙江海关不错,民国邮政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条特殊的邮路,1937年4月26日,中航上海至广州航线 ...
莆田邮俊 发表于 2018-3-15 21:29

(请看一张1937年民国进口封)
小陈, 很高兴看到你提供的资料, 因为我手上有跟你所提的邮路进口封。 请你看这一张1937年从美国旧金山寄湖南:
1. 旧金山1937.4.21寄出
2. 香港1937.4.28 中传
3. 上海1937.4.30 中转
4. 汉口1937.5.3 中转
5. 湖南1937.5.8 落地
整个邮期是18天。  旧金山和香港的戳日期跟你提供的资料是一样的, 不知这邮路是否是你所说的那样走法呢?


IMG_1762.jpg
IMG_1763.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williamzhang
    张先生, 你的这枚是首航封!
weng 发表于 2018-3-17 02:17

(请看一张1937年民国进口首航封)
翁先生, 首航封那就更有意义了。  请看我的另外一张首航封, 也是进口的。  1937.4.27从美国关岛寄出, 抵达香港中转也是在1937.4.28, 跟前一封是同一天到香港, 1937.4.29到目的地广州。 其实这寄信人的真正目的地是美国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市,因为信封上收信人 萨莉潘斯小姐 (Miss Sallie Pence) 地址不在广州,他把此信寄到广州美国领事馆, 然后由广州领事馆转寄回美国, 他为何不直接从关岛寄回美国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市呢?

这张信封背面有一句英文:"Reply coupon is enroute for returning this cover."
它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希望哪位高手能解答。  谢谢!


IMG_1764.jpg
IMG_1765.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williamzhang
张先生, 我感觉这句话的意思会不会是“随信附带回程邮资”? 我过去见到过把首航封 ...
weng 发表于 2018-3-17 09:09

翁先生, 您的猜测很有道理。这不禁使我想起过去我开始集邮时喜欢做的两件事:

1. 寄给亲友的信贴上漂亮邮票, 要求对方回信时把那邮票剪下寄还给我。
2. 寄信时附上回信邮票, 收到回信时再把这些信销邮票收集起来。

现在看来这两种办法不是好的集邮策略, 应该保留收藏原信封才对呵。  
不知翁先生是否也是先从集邮票开始, 后来才集封片?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3-17 18:33 编辑

回复 11552# 莆田邮俊
寻梦鼓岭(十八)                       Mar 17,  2018      
(一个美国小女孩心中的鼓岭云雾)


我总觉得上世纪外国友人热爱鼓岭是因为鼓岭的山清, 鼓岭的水秀, 鼓岭的人好, 鼓岭人的情深。我没想到鼓岭的云雾也这么迷人,它竟然能使一个美国小女孩终身难以忘怀。

我在美国萨惠隆教授小女儿玛丽恩 (Marion Sutton) 编写的【对中国的承诺】(Commitment to China)书中, 看到萨教授二女儿洛伊丝(Lois J.Sutton)回忆她童年8岁时在鼓岭生活的情景(图1-2)洛伊丝非常喜欢鼓岭,洛伊丝认为中国有很多好玩地方,但她最爱的是鼓岭。她对鼓岭陡峭的岩石台阶,弯曲狭窄的小路,石头的小屋,抬轿夫稳定的脚步, 以及看到远处蜿蜒的闽江等等都很感兴趣。 在她的故事中最后一段话是描述鼓岭的云雾:
"Most days a sort of cool mist would come rolling up from the valley to our house and path, giving a most intriguing effect.  It was so beautiful, but also mysterious.  I loved those mists!"
(大意是“鼓岭多数的日子,一种凉爽的薄雾经常会从山谷漂浮到我们的家和小路上,产生云雾缭绕的效果。 它非常美丽,但也很神秘,我真喜欢那些迷雾!”)

IMG_1752.jpg
IMG_1754.jpg

我不知道鼓岭云雾是什么样子,我无法理解为何一个美国小女孩这么迷恋鼓岭的云雾呢?我只去鼓岭一次, 我去的那天,鼓岭天气是蔚蓝色的天空,阳光明媚,风和日暖,鼓岭显得特别秀气而高雅。但是昨天我在鼓岭旅游度假区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叫【来鼓岭賞雾, 不输黄山的美景!】, 里面有好多张关于鼓岭云雾的相片, 每一张都很迷人, 我挑选3张上传在这儿(图3-5)。看了这些照片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洛伊丝小姐会这么迷恋鼓岭的云雾。
IMG_1759.JPG
IMG_1760.JPG
IMG_1761.JPG

洛伊丝的故事说的是1935年她记忆中的鼓岭, 那一年她才8岁。 我看完这故事后我在我的鼓岭封片收藏品中找到1935年她的父母亲在福建协和大学时收到的信封。  图6是一张1935年7月10日从鼓岭寄给协和大学萨教授的信封, 图7是萨教授夫人于1935年1月26日收到的一张从美国寄给她的信封。图8则是洛伊丝和她的姐姐以及父母亲萨惠隆夫妇一起拍的相片。
1935.7.10.jpg
1935 KS.jpg
IMG_1767.jpg

通常我是从我收藏的信封着手, 来挖掘这些信封背后的故事;而这次我是倒着来 ,先发现了洛伊丝的故事,才去寻找其背后的信封。我认为我发现的这个故事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它说明了那年代在鼓岭生活过的外国友人小孩不仅只是11岁的加德纳(M. Gardner) 对鼓岭是魂牵梦绕,而这位才8岁的美国小女孩洛伊丝对鼓岭也是非常地眷恋呵。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