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11643# 莆田邮俊

集邮经验浅谈 (九)                                            Jun 5, 2018
(求戳的“苦”与“乐”)


一位刚认识的成都微信朋友李先生发给我看他过去写的集邮故事, 我看了觉得写得很好, 故转载这儿。 李先生 曾经参加过全国邮展, 并得到银奖。

凡是集邮的人都一定经历过集邮过程的喜怒哀乐,如果是“邮迷”体会会更深刻。去年夏天受成都邮友委托,要在自制的极限片上盖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的邮戳。因为以前没有亲自去盖过只能先探探路。9月下旬一个星期六起了个大早,先赶到天安门广场。谁知以前见过的天安门广场旁边的小邮局已撤销,一路走一路问打听最近的邮局,找到正义路邮局才打听到天安门的邮戳在天安门后面故宫前的商店里。赶快回头走进天安门,在一排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里找了半天,才在一个角落里找到盖戳点。柜台里一个负责盖戳的妇女,既无招牌又未穿制服,难怪不好找,幸好她态度还不错。因为想到国庆节的日戳是最佳选择,就打听国庆节是否上班,回答是现在还说不清。再打听人民大会堂邮戳,说在中南海邮局,只好抱着一线希望离开。又走了4公里多,相当穿过故宫,经府右街才找到中南海邮局,一打听,人民大会堂的戳以前在此,现在在中南海里面的小邮局里,中南海你又进不去,怎么盖?天气又特别热,正是秋老虎发威的时候,前后奔波了近4个小时,只好先回家休息,这一天虽然没有盖上戳,但是基本搞清了门路也算有收获。
  
10月1日国庆节,一大早就出门直奔天安门,因为今天要正式为邮友的天安门极限片盖邮戳。早上从广播中听说今天天安门广场有活动要戒严,我想我从天安门后面去没有关系吧,因此按计划坐车到东华门,然后步行1.5公里到天安门后面的盖戳处,8点半到达故宫前门,已经是人山人海,没有想到戒严区已扩大到端门,而盖戳处正好在天安门与端门之间,还是过不去,想打听一下天安门广场的献花活动何时结束,回答是可能11点,也可能12点。这时天上还下着雨,我总不能在雨中等上3个小时吧。想想还是先回家吧,虽然回家要走1.5个小时但总比在雨中等着强。11点半回到家里匆匆吃完饭再次踏上征途。虽然广场戒严结束了,但国庆期间天安门附近车站公交均不停车,只有先坐车到南池子,然后走过去。国庆节天安门广场早已是人山人海,在进天安门的金水桥时我几乎是被人推过去的。还好,到了旅游品商店看见已经有几个人在排队盖戳了。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今天还有好几个风景戳,包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劳动人民文化宫,还有一个专门为升国旗设计的邮戳,戳上文字就是“国旗升起的地方”,这个戳以前我还没有见过,如果配上天安门广场带国旗升旗处图案的明信片,再贴上国旗邮票,那不是一件极好的极限邮品吗?可惜还是没有人民大会堂的戳,不能完全了愿。盖完戳已是2点过,工作人员说他们3点就下班,真悬,要是晚来1小时不是又白跑了吗。

回想这次盖戳前后跑了三趟,用时超过15小时,坐车超过60公里,走路超过10公里,就为了这几个邮戳,付出的辛苦真不少。可是当我看到盼望许久的盖好邮戳的邮品时,好像一身的疲劳都已烟消云散。
   
每年年初为生肖邮品盖戳也是邮迷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今年进入马年,大年初一早早的就出了门。头一天还做了充分的准备,事先从集邮杂志上查到北京有不少含“马”字的邮局,然后一个个打电话落实。谁知从网上查的,大多数都落了空。“马圈”邮局已经改为光明楼邮局,“骡马市”邮局已经改为菜市口邮局,还有两个带马的邮局网上查不到具体地址,其它有“马”字的邮局就分布在通州、密云、延庆等偏远郊区,想想如果花上2、3个小时到了郊县,还不一定找得到邮局。最后想到只有一个靠近西客站的“马连道”邮局还比较现实,但是它具体在哪个位置也不清楚。先坐上公交车到了广安门附近,又坐上一辆出租车,转来转去最终在一栋居民楼底下才找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邮局,终于在带去的几个邮品上盖了带马字的邮戳,了却了心愿。这次盖戳花了大半天时间,还有20元打的费的代价。

回想这二次盖戳的经历,似乎花费的代价有些不值,其实集邮人的集邮过程就是充满了苦和乐,奔波、碰壁、花费的“苦”,最终就转化为集邮人收获、成就、精神之“乐”。不集邮的人是不能理解这种“乐”的,而集邮人将会把这种付出与收获看作是自己终生进行的事业,并从中得到最大的快乐。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6-11 18:02 编辑

回复 11648# 莆田邮俊
小陈, 我在老侯的微信群看到他上传的有关香港杨乃强先生的故事, 我觉得很好, 所以转载这里。  我的长帖第一个故事【邮票换猪油罐头真实的故事 】就是跟杨先生有关的。在我一生集邮漫长的道路上, 能遇到杨乃强先生并得到他的帮助我感到很荣幸。

给一片红做鉴定的杨乃强,到底是哪路大神?
鼎盛邮币资讯 今天


2018春拍在即,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撤销发行)邮票,颜色鲜艳,齿孔完整,背有香港集邮家杨乃强鉴定章,并附杨乃强邮票社购买邮票收据一张,估价100-120万。那么问题来了,给一片红做鉴定的杨乃强,到底是哪路大神?

杨乃强是香港的邮票收藏大家,他手里的珍邮数不胜数,像众所周知的黑题词、大蓝天、放光芒、一片红等,也有全球只有两版的苏皖边区蓝便整版伍分邮票,还有贴赣西南赤色邮政邮票的实寄封,分别藏于中国邮票博物馆和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古庄昭夫和杨乃强手中。

再比如说,曾经凭借“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华北区)”邮集获金奖的林崧去香港探亲,就在杨乃强处购买了两枚珍宝岛试模票及“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

收藏邮票之外,杨乃强还编写了享誉华人圈的邮票目录,如《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图鉴》、《香港邮票目录》等。

凭借“揭秘红楼梦”而名闻天下的刘心武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钟鼓楼》(原载1984年《当代》第五期和第六期,并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中,就提到了杨乃强和他的邮票目录。

詹丽颖买茶叶去了。慕樱相当内行地鉴赏着嵇志满带来的邮票,她对嵇志满带来的一套特S15“首都名胜票”大加赞赏,特别是嵇志满有一张异版天安门票,与一般的天安门票明显不同——它的画面上,天际有被晨光穿透的霞云。慕樱用嵇志满带来的放大镜对着那张异版天安门票看了半天。她微笑着对嵇志满说:“去年这张票的国际价格已经达到了2500美元。”嵇志满吃了一惊:“是呀,这一套的各张,包括一般的天安门票,始终都只是6美元一张。你也有国外出的邮票目录?你都有哪几种?”慕樱有,是她求金鹂鸣给她弄来的,金鹂鸣的弟弟已经去了美国,继承他们叔父的遗产。她微笑着告诉嵇志满:“英国特威尔和铁尔雷尔编的世界邮票目录,美国斯克托编的中国邮票目录,港版杨乃强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图鉴,我都有,所以知道一点。”嵇志满不由得油然生羡,他只有日本出版的一本,而且版本旧了一点

640.jpg (79.06 KB)

640.jpg

640.jpg (79.06 KB)

640.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6-13 18:18 编辑

回复 11650# 莆田邮俊
   
寻梦鼓岭(三十二)                                             Jun  13, 2018                  
(一张“有惊无险”的鼓岭信封)


2013年12月,在几位【华邮网】网友热心帮助下, 我从香港【国际亚洲】拍卖会拍到一张1902年9月1日从福州鼓岭寄美国带有清碑型戳的信封 (图1-2).  1902年是鼓岭夏季邮局开设的第一年, 所以这是一张珍贵的清代信封。随后, 我想我应该要有一张1949年鼓岭邮局信封, 因为1949年是鼓岭邮局最后开放的一年。后来我听人说1949年的鼓岭邮局根本没有开放, 因为那年夏天解放军已兵临城下, 福州即将解放,1948年应该才是鼓岭邮局最后一年, 于是我开始苦寻1948年鼓岭信封,结果我花了三年多时间都没找到。
1902.9.1.jpg
1902.9.1B.jpg
图1-2

2017年初, 我和【华邮网】网友小陈说起我渴望拥有一张1948年鼓岭信封, 小陈知道我的愿望后说他会尽力帮我寻找。 我原以为我这愿望难以实现,  没想到半年后的一天,小陈发微信给我, 说他发现台湾蟠龙拍卖公司目录上有一张1948年鼓岭寄美国印刷品封(图3-4),这张鼓岭印刷品封贴民国孙像梅花版2万一枚(符资),销1948年7月20日全虚线全中文日戳从鼓岭寄美国密苏里州, 销1948.8.25抵达戳。因收信人地址更改, 改寄往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州, 所以销有美国杀手邮戳。
1948.7.20.jpg
1948.7.20B.jpg
图3-4

我好喜欢这张信封, 因为我手上刚好已有一张也是同一位寄信者 简. 琼斯( Jane D. Jones)信封(图5-6),它是于1948.11.11从福清寄美国密苏里州.  所以我希望小陈无论如何要争取帮我拿下这张鼓岭信封,以便跟我手上的这张福清信封配成一对。 拍卖会举行的那天,我焦急地等待小陈的消息, 到了半夜我终于看到小陈微信说他不仅拿下这张鼓岭信封,并且成交价比我下标的价低不少,我欣喜极了。我要求他收到这张信封以后,立即用航空 挂号信寄给我。由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美之间信件主要靠海运,这张1948年鼓岭信封邮期是5个星期, 走了这么久是很正常的。但我没料想到 如今交通这么发达, 小陈把这张民国鼓岭信封再从莆田用航空挂号信寄来美国给我时, 竟让我苦等了两个半月才收到.

事情是这样的, 小陈把信发出后即告诉我他的挂号信跟踪号,开始我一点也不着急, 我以为两周内一定会收到他的信的。 没想到三星期后还没有收到我开始有点紧张了,几乎天天跑邮局查看我的信箱有无从莆田寄来的信件。 一个月时间过了, 仍然不见影踪, 由于输入跟踪号码无法发现它到了那里,  我和小陈都认为这张鼓岭信封有可能丢失了。 我很担心自己跟这张梦寐以求的信封有缘无份,有好几个夜晚因为这张信封不知去向而睡不着觉。我的太太看到我焦虑的样子, 她笑着说:
         “以前你也有过一两次夹有邮票信件迟迟不来, 你也着急,可没见过像这次这样夜不能寐 呀。”我立即向她解释道:
           “一张好信封丢失了要比丢失一套好邮票可惜多了, 邮票只要有钱还可以再买到同样的,但一张好信封丢失了则无法再买到同样的,因为在这世上一张信封几乎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所以信封的价值往往会超过邮票的价值。”

小陈在国内也很着急, 他几乎每天发微信问我是否收到他的挂号信了。他认为这样一张好信封要是寄丢了真是太可惜了。  小陈向国内邮局查询好几次都没消息,最后有一位邮局工作人员记起这张航空挂号信很有可能忘了贴上航空标签, 邮局把它当为平信海运邮件来寄。 听了这消息后我心里立即重燃起希望, 因为我知道从大陆寄美国的航空邮件通常只需要两周时间,但平信邮件靠海运则需要2-3个月。  这真是好消息,不过我的心仍然悬挂着,直到我看到这张姗姗来迟的挂号信后才安定下来。

收到这张信封那天, 我真是欣喜若狂, 如获至宝。 我把它和我手上已有的那张福清信封来比较, 发现它俩犹如姐妹封,是同一寄信人给美国同样一个收信人寄的印刷品信件。 不同的是投递时间相隔大约4个月。有趣的是1948年7月份从鼓岭寄出的 国际印刷品邮资才2万圆, 而到了11月份竟上涨到45万圆, 可见当时的通货膨涨率高得惊人。

今天回忆起自己寻觅这张“有惊无险”的鼓岭信封经历, 我不禁会联想起最近我在微信群上看到一位成都邮友李先生说的一段话:“集邮人的集邮过程就是充满了‘苦’和‘乐’,奔波、碰壁、花费的‘苦’;而这‘苦’ 转化为集邮人收获、成就、精神之‘乐’。不集邮的人是不能理解这种‘乐’的,而集邮人将会把这种付出与收获看作是自己终生进行的事业,并从中得到最大的快乐。”  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呀。
1948.11.11.jpg

图5-6

1948.11.11B.jpg (112.56 KB)

1948.11.11B.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6-26 08:37 编辑

回复 11650# 莆田邮俊
一位朋友看完我昨天发出的“寻梦鼓岭故事”即发一张相片给我看,因为我的故事中提到民国通货膨胀时期邮资狂增。我从来没有见过贴有这么多邮票的信封。这两张相片可以说是这段时间邮史见证。不知你有无看到比这贴还要多邮票的信封呢? 这张信件收信人是福州英华校长陈芝美。

   IMG_2055.JPG
IMG_2056.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6-26 09:01 编辑
满满的回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柳暗花明又一村,寻梦鼓岭系列突破30篇,祝贺。
莆田邮俊 发表于 2018-5-28 21:34


(一张有意义的鼓岭新邮局明信片)
这张相片是鼓岭文史研究会顾问穆言灵 (Elyn Maclnnis) 老师最近去加州拜会加德纳 侄儿(Lee Gardner) 时拍的, 他的手上持有一张鼓岭邮资明信片, 据说是一位中国朋友寄给穆老师的。  我猜这位中国朋友是你。
这张相片很有意义,因为加德纳是习主席鼓岭故事的主角。 值得点赞和收藏。

IMG_2070.JPG (85.84 KB)

IMG_2070.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655# 莆田邮俊

小陈, 莆田学院方教授是你的老乡, 看完我的【寻梦鼓岭】 故事特意写了以下一首诗:

邮票信封寓学问,网络搜索拾遗珍;
方寸之间多故事,寻梦鼓岭寄乡情。


一读又新老师《寻梦鼓岭》有感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很好,最近寻梦系列有没有新的故事
莆田邮俊 发表于 2018-6-27 20:57


寻梦鼓岭(三十三)                                            Jun 28,  2018   
(一位难忘的鼓岭姑娘)


2015年5月7日,是我回国探亲第三天, 也是我寻梦鼓岭漫长道路难忘的一天。 那天【福州晚报】雷主任带着两位记者, 亲自驅车陪我上鼓岭参观, 他们之所以这么热心是因为要帮我 这位海外游子圆了“鼓岭梦”。 到了鼓岭邮局,我们才发现邮局没开门, 因为那天刚好是邮局管理员黄小姐休息日。 看到我很失望的样子, 雷主任想方设法找到鼓岭管理局领导,打听到黄小姐的住址,然后开车把黄小姐接到邮局.

黄小姐很热情接待我们,我在邮局买了好几张鼓岭邮资明信片寄回美国 (图1),付款时才发现因为离开酒店时匆匆忙忙,身上忘了带人民币。 黄小姐看到这情况,立即掏腰包替我付了。我很感谢她, 给了她名片,但我却忘了要她名字和电话。 回美国后 我一直惦记着她为我付款买鼓岭邮资明信片的这件事。太太知道此事后埋怨地说道:“你不应该出门忘了带钱,更不应该没有向人家要名字和电话 。”
1.JPG
图1

一个月以后,我出乎意料收到黄小姐一短信,她问我能否帮她收集一些关于鼓岭老邮局的资料。 我看了她的短信好高兴,不但立即找出她要的资料和我的鼓岭信封和明信片收藏品复印件托人带回福州给她, 我还特意挑选一些漂亮的新中国邮票送给她。从那以后,我和鼓岭黄小姐成为好朋友。

黄小姐很年轻,她是鼓岭姑娘。我们在微信上经常聊天。我问她为何她的名字叫圣惠?这名字取得好,她说她爸爸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所以把她的名字取为圣惠。她自己也是一位基督徒。她还告诉我鼓岭村民很多都有信仰, 我想这跟当年有好几位西方传教士在鼓岭热心宣教很有关系。我问她可以叫她小惠吗?她说当然可以的。我对她说我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我还把我出国前夕, 福州尚友堂教友为我募捐钱买机票来美国的故事说给她听,她听了很感动。我很高兴听她叫我张老师。

小惠的微信名字叫“天山冰雪”,我觉得这名字也很好,只是觉得奇怪,为何鼓岭的姑娘会喜欢遥远的天山冰雪呢? 原来她很喜欢一首叫【冰凌花】的歌曲,所以采用了这个名字。我听后开玩笑地对她说: “ 我应该把我的微信名字叫 “赤日炎炎”, 这样就会轻易地把您的 “天山冰雪”给融化了。”在她的个人微信页里我看到她张贴不少鼓岭相片,从这些相片和她的简短描述可以看出她很热爱自己家乡鼓岭。

小惠知道我很关注鼓岭的情况,所以她经常发微信告诉我一些鼓岭新闻。 有一次她告诉我一个台湾旅游团要到鼓岭,团员一百五十多位都希望到邮局看看, 并且计划要到邮局买明信片盖邮戳。她听到这一消息后很兴奋,虽然知道这么多游客涌进邮局她将会很难应付,  但是她还是很乐意接待这些远道来的客人。后来因为台风缘故,这次旅游活动取消了,小惠非常失望。 我安慰她说以后还会有这样大型旅行团来鼓岭的,我深信未来鼓岭将会成为中国旅游度假胜地, 它将是福州的“东方明珠”,将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来观光。

为了使小惠能成为一位称职的鼓岭邮局局长, 我鼓励她好好集邮,告诉她从集邮中她将会获得不少知识和学问。我问她喜欢什么专题的 邮票?她说因为她是女孩子,又是鼓岭山上长大的, 她喜欢花鸟和山水的邮票, 于是我就寄给她一些这方面的中国邮票。而小惠知道我迷恋鼓岭,她陆续寄给我鼓岭新邮局发行的邮资明信片。每张封片都盖上很清晰的鼓岭拱形邮戳(图2-5).
2.jpg
3.jpg
4.jpg
5.jpg
图2-5

有一天我收到一张小惠寄给我的很漂亮鼓岭木质明信片,我好喜欢,但是它却被美国邮局处理邮件时搞断裂了(图6)。 我一气之下把它扔了,幸好被太太看见, 她急忙说:“不能扔, 这是小惠姑娘的一片心意, 并且美国邮局已给我一张道歉信,这张断裂的鼓岭明信片和道歉信将给我寻梦鼓岭的故事增添了一份色彩。” 太太说的没错, 不能扔呵,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收集到几百张鼓岭实寄信封和明信片,其中就只有这张是断裂的, 那这张不是特别有意义吗?
6.jpg
图6

正当我还为这张断裂的鼓岭明信片感到可惜时,我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小惠发来短信说她要离开鼓岭, 因为她想到宁德去当老师, 教小孩读书, 并打算在那里和她的男朋友结婚。听到这消息我心里好难受,因为有她在邮局,鼓岭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个梦。太太看到我很不开心样子笑着说: “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小惠想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你应该为她高兴才是呀。再说女大当嫁, 她跟随男朋友去宁德,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你该不会因为需要她帮你寻梦鼓岭而希望她一辈子在邮局工作吧?” 听了太太的劝说,我觉得有道理,赶紧连夜发短信祝贺她。
       
小惠要离开鼓岭了, 我希望她能送一张相片给我留念。她通过微信发来了,我初看时有点失望, 因为这是一张背面相片,看不见她那和蔼可亲的笑容,但细看以后觉得这张相片还拍得很细腻。夏季的鼓岭,赤日一束火红阳光从绿树成荫的百年老树中穿过, 一位披着乌黑长发的鼓岭姑娘, 穿着蓝色的短裙,坐在草地上,伸着她那纤纤的玉手要想握住那一束阳光,  这景象还挺有诗情画意的。 刚好那时我在网上还看到一张有一位姑娘在鼓岭别墅室内靠窗户拍摄的相片,房间里空无一物, 一片漆黑,也是看不见姑娘的面容(图7-8)。把这两张宁静而意境深远的相片摆在一起,我看后突然觉得太平洋彼岸的鼓岭仿佛又变得如梦如幻遥不可及。
7.jpg
8.jpeg
图7-8

小惠离开鼓岭前,把我给她寄去有关鼓岭邮史的资料和我收藏品的复印件转交鼓岭邮局领导,希望领导能把我这些复印件张贴在邮局的墙上以便让鼓岭的游客欣赏和学习。 不久以后我听纽约邮友刘先生说,他在鼓岭邮局墙上看到我的收藏品相片, 并把拍下的几张相片传发给我看。(图9-10)。看到这些相片我很激动,我为自己终于能为宣扬 “鼓岭精神” 和繁荣祖国集邮事业做点事而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很感激小惠对我的帮助,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鼓岭姑娘。
9.JPG
10.JPG
图9-10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659# 莆田邮俊
(请看一张老信封)
这张1888年有中文字信封, 可惜不是大清邮政的, 可能是南洋的, 不知有无收藏价值?

   
IMG_2085.jpg

IMG_2086.jpg (216.44 KB)

IMG_2086.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7-3 01:37 编辑

回复 11659# 莆田邮俊
邮友邮谊和邮情点点滴滴 (十六)         Jul 3, 2018   
( 请看一张【三坊七巷】信封)


据我所知如今去福州旅游的人都会去【三坊七巷】,鼓山和鼓岭看一看。 过去鼓山和鼓岭都有邮局,唯独【三坊七巷】没有, 这里的居民要寄信就要到福州南街或东街口邮局寄。【三坊七巷】的信封虽然没有专门邮局的戳, 但现在它的旧信封开始越来越被人重视。

上周我收到莆田小陈给我寄来一张很好看的挂号信封(图1-2), 上面贴了12张邮票, 我去邮局取信时那位邮局的工作人员看了又看, 连声说: “很漂亮!”   我要求他给我盖上一个落地戳, 他很高兴并很认真地盖了。 对于爱收集封片的人来说落地戳很重要呵。  可惜现在美国邮局通常对挂号信也是不盖落地戳的。
图1-2 T1.jpg
T2.jpg

我很喜欢这张信封, 因为我和小陈已是多年的邮友, 他帮我很多忙, 从他那儿我学到不少东西。这张信封不仅漂亮, 并且体现出邮友之间的友情。

我也非常喜欢这张信封里夹带的一张1960.1.6从【三坊七巷】中的安民巷寄瑞士的印刷品封(图3-4),这是一张贴有纪念票(C64 C70) 和普票 (R8) 混贴封,邮资 共22分, 符资(国际印刷品)。 它是小陈替我从国内赵涌拍卖会上拍到的。 这张寄信者是福州著名邮商王季庵(Wang Jee-on), 他又叫王曼苏, 家住福州安民巷29号, 我的老家就在他的家附近。 王先生是我多年前的邮友,从他那儿我学到不少邮识。他已仙世多年, 但我仍然珍藏他寄给我的信封以及这几年我在邮市上买到他寄国外的好几张信封。福州 【三坊七巷】出了不少名人, 我想王季庵也可以算是从这里出来的集邮界名人, 我对他又比较熟悉, 有机会我应该说一说关于他的故事。

T3.jpg 图3-4

T4.jpg (159.58 KB)

T4.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7-4 04:52 编辑

回复 11663# 莆田邮俊
寻梦鼓岭(三十四)   (插曲)                   Jul 4, 2018
(人间都是爱)  
   

纽约的康老师是多年前我在福州的音乐朋友,我们都是从小从烟台山长大的, 都很喜欢拉小提琴。 最近我在她的【烟台山小集】中看到她写的好多感人故事,虽然它们跟鼓岭没有直接关系, 但从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鼓岭精神(爱)。 今我挑选一篇转载这里。

来源:【烟台山小集】    作者: 小康
那天學校春季音樂會上,我們小提琴的演奏剛剛結束,台下就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當六十多位學生走下舞台時,家長們群情鼎沸,閃光燈不停,尖叫聲不絕,聲浪一浪高過一浪:邁克!海娜!賈斯汀!克莉絲!……,整個禮堂沸騰起來了。「桑妮!桑妮!」這名字被喊得最響,還伴隨著有節奏的掌聲──那是來自桑妮的龐大親友團。

桑妮是三年級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她就在我的小提琴班學琴。有一次我在校外遇見桑妮一家人,她母親用中文向我問好,她父親是老外,笑著對我哈囉。與桑妮不同,她的兩個姊姊都有一雙漂亮的藍色眼睛和一頭亞麻色鬈髮。桑妮准是遺傳了母親的基因,眼睛深褐,頭髮烏黑,還有一對可愛的小酒窩。

再次見到桑妮母親,是在去年聖誕節音樂會的彩排,她胸前掛著「安娜」的名片,來學校當義工。彩排後我用中文與她交談,不料,安娜笑著告訴我,她只會說「你好」,原來她是韓國人。我回想起桑妮曾經告訴過我,她小時候在中國。看著我一臉疑惑,安娜說起了桑妮的身世。

原來,桑妮是他們從中國南方一所孤兒院領養來的。那一年他們與好朋友結伴去中國旅遊,好朋友要去領養一個中國小孩。在孤兒院裡,安娜見到一個幼女,張開雙臂對著她直嚷嚷:「抱抱,抱抱」。安娜抱起了她,這一抱結下了母女緣。於是安娜回美辦了申請,領養了這個小女孩。這孩子喜歡人抱,笑起來像陽光一樣,給人溫暖,他們為她取了個英文名:Sunny (桑妮)。

桑妮在多元的家庭、愛的氛圍裡成長。父親是義大利人,會彈吉他,桑妮說他經常在家裡自彈自唱,可好聽呢!自從桑妮在學校參加了小提琴班後,她母親也為自己買了一把小提琴,與桑妮一同練習。他們三人,加上彈鋼琴的大女兒、拉大提琴的二女兒,常常在親戚朋友的生日聚會上演奏「生日快樂」等樂曲。

那天春季音樂會散場後,我剛走出學校大門,就看見桑妮一家人親熱地在一起。兩個姊姊簇擁著桑妮,桑妮依偎在母親的身旁。桑妮父親向我道謝後,談及當他看到桑妮的演奏時是多麼激動,他的臉上滿滿愛意,眼角閃著淚花。
這一刻,不知為什麼,我的眼睛也溫潤了。如果桑妮還在孤兒院,她會有怎樣的童年呢?「有你們,桑妮真幸運。」對著桑妮父親,我脫口而出,而他卻真誠地說:「幸運的是我們,有了桑妮這麼一個好女兒!」接著他滔滔不絕地告訴我,桑妮是多麼地愛父母,愛姊姊,愛朋友,愛鄰居老太太……。

天色已晚,我們互道晚安。暮色中,看著這一家人漸行漸遠的背影,我祝福他們。是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Screenshot_2018-07-03-08-26-48.jpg
    图1-图2

Screenshot_2018-07-03-08-27-13~01 (002).jpg (222 KB)

Screenshot_2018-07-03-08-27-13~01 (002).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7-13 17:41 编辑

回复 11663# 莆田邮俊

寻梦鼓岭(三十五)                                  Jul  13, 2018
(一张民国鼓山红星信封背后的协大情缘)


提起鼓岭我会想到鼓山,因为它就在鼓岭的旁边;说到鼓山,我就不由地想起福建协和大学,因为协大座落于鼓山山脚下.

我对协大很有感情,因为我的姨夫黄德滋是1946年协大农业经济系毕业生;并且我小时家住华南大学附近的“馥园”小洋楼,我的邻居是福建师大外语系主任郑德超、谢德贞夫妇,他俩都是协大名人。 此外,我的好多朋友父母亲也都是协大学生。因为这些原因,我很喜欢收集鼓山的信封。其实鼓山的信封就是福建协和大学的信封,民国时的鼓山邮局是开设在协大校园里的。

2014年春季的一天,我一早开车去纽约参观邮展,那天因为遇到纽约大堵车,回到波士顿已是深夜。由于来回8小时的长途开车,到家时我觉得精疲力竭,但当我看到在邮展摊位上捡漏买到一张鼓岭信封和几张福建协大信封时,长途跋涉疲劳顿时消失了。

在这几张福建协大旧信封中,我最喜欢其中一张带有手印红星的协大美国教授徐光荣(Rodrick Scott)信封(图1-2),销有11月22日鼓山邮戳,年份字丁因邮局忘了放, 所以无法判断是哪一年从鼓山邮局寄出的。 从信封贴25分孙像邮票一枚可以推测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信封。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民国的信封印有闪闪的红星,当时我误以为这跟当时的福建红色政权有关系。后来经“华邮网”网友鉴定,这张红星信封是为了祝贺圣诞节,跟“革命”没关系。
1.jpg
2.jpg
图1-2

听说这张红星信封跟“革命”没关系后,我有点失望, 但我没想到不久以后,我在美国eBay网上又买到一张徐光荣于1937年2月2日从协大寄美国麻州的信封 (图3-4)。随后我在美国邮市买到一张1923年9月23日,美国“美以美教会”会议记录文件 (图5)。这个文件上记载当天会议上通过的9项决定,其中第5项就是派遣徐光荣夫妇来中国福建协大任教。有了这两张徐光荣的信封再加上这个教会的文件,我很兴奋,盼望着通过它们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3.jpg
4.jpg
5.jpg
图3-4-5

我原以为在网上搜索有关徐光荣的资料不是件难事, 结果花了好多时间只查到不少有关福建协大的历史资料, 但关于徐光荣的资料却一直找不到。最后通过我不懈努力和亲戚朋友的帮助,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一些。  

徐光荣(1885-1971)是协大外语系主任,为人谦和,学问深厚,是一位虔诚的美部会基督教徒。徐光荣是协大任教时间最长的外籍教师,曾任教务长、代理校长,对协大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在福州有一位亲戚名叫陈晃,曾是福州第三中学英语老师,也是协大学生,现已退休。他于1948年-1949年在徐光荣班学哲学和写作。得到这信息,我急忙打越洋电话给他。 据陈老回忆说,徐教授高个子, 讲话大声并很风趣。 在上哲学课时,教室安排在地下室。 他认为在地下室上哲学课很有意义, 因为地下室是整座房子的基础,而哲学则是所有学问的基础。 在给学生上第一节哲学课时, 他喜欢用打火机烧一张纸表示要为学生点燃智慧。 他对学生英文写作要求很高, 对学生的作文,他总是很细心阅读和写评语,还经常改写学生的作文, 因为这缘故,学生写作文时要在作文纸两旁留下足够空间给徐教授改写句子用。

陈老还记得徐光荣的夫人是教音乐的。我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在网上搜索有关徐教授夫人的资料。原来他的夫人名字叫徐克丽 (Agnes Kelly Scott)(1891-1987),是美国尔贤大学学士, 奥伯林音乐学院及哥伦比来大学研究员, 于1918年来华,受聘为福建私立协和大学和文山女中音乐教员。她在协和大学主要教钢琴、声乐、指挥。徐克丽女士主持协和大学的两个混声合唱团体 (Glee Club),并担任指挥。团员完全使用五线谱、英文视唱,保留有《弥赛亚》等大批国内外合唱作品曲目,同时她还培养了多位出色的独唱歌手。

2015年我在美国最大网购商店亚马逊(Amazon)买到协大另外一个美国教授萨惠隆 (W. Sutton) 的女儿编写的书(图6)。 我在该书中又找到一些关于徐光荣夫妇的资料。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他们两家关系很好, 经常一起参加庆祝小孩的生日和圣诞节派对。这张民国鼓山红星信封就是徐光荣寄往美国纽约州萨惠隆太太收的。 他们在鼓岭都有自己的别墅。上周我听鼓岭朋友说徐光荣的鼓岭别墅将成为加德纳的纪念馆 ( 图7) 。
6.jpg
7.JPG
图6-7

查到有关徐光荣夫妇资料后,我很希望能找到一张徐光荣和徐克丽的相片,但在网上查了好久都没发现他俩的相片。没想到今年一月,鼓岭文史研究会顾问穆言灵老师(Elyn MacInnis) 发了一张她的公公和婆婆在福建协大校园里拍的相片给我看 (图8)。我把相片转发给福州亲戚陈老看, 他一看立即认出相片中后排左边第三人戴领带的就是徐光荣教授。看到这张相片,我喜出望外。  
8.jpg
图8

今年六月,穆言灵老师又发一张图片给我 (图9),这图片中间是1933年3月份日历,左右有两张照片。 穆老师要我帮她查一下右边相片是否是福州英华校长陈芝美结婚照。我通过南京舅舅和他的英华校友帮助,他们同陈校长在美国的女儿联系,获知陈校长的英文名字应该是James Ding, 而不是相片说明中的Theodore Chen. 我细看左边这张相片后,发现它正是我苦寻的徐光荣夫妇相片呀。那一时刻我真是欣喜万分呵。
9.JPG
图9

回忆2014年我在纽约邮展上买到这张协大徐光荣红星信封到上个月得到徐夫人的相片整个过程, 我为了挖掘这信封背后的历史故事,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很值得呵。 因为在这过程中,它既能帮我这位海外游子解乡愁,又能使我充分体验到收藏的几个乐趣:寻觅之乐,捡漏之乐,获得之乐,增值之乐,学习之乐和研究之乐等等。正如我的老朋友莆田学院方宝璋教授看了我的“寻梦鼓岭”故事后为我写的一首诗那样: “邮票信封寓学问,网络搜索拾遗珍;方寸之间多故事,寻梦鼓岭寄乡情。“

资料来源:
1. 协和学院-文化寻根《大德是钦——记忆中的福建协和大学》 黄涛著
2. 近代福州基督教圣乐事工概况及影响   
《金陵神学志》2007年第2期 作者:林键  2009-03-02   
3.  图8-9 相片由鼓岭文史研究会顾问穆言灵老师(Elyn MacInnis) 提供。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663# 莆田邮俊

老张逛邮市 (六十五)                        Jul 16, 2018
(夏季美国邮市人气旺)


每年美国夏天好多地方都有中小型邮展,邮市比较热闹,摆摊和来看的人也都比较多。昨天星期天我开车从麻州去隔壁的新罕布什尔州逛邮市,运气不错, 我买到了自己喜欢的封、片和票。

(图1-2)是一张民国1919年帆船封是从广东嘉应州寄美国东北缅因州 (Maine)。我在网上查了,这嘉应州就是今天广东的梅州市。
这张民国封从嘉应州寄出 (1919.3.30),销有腰框戳,經汕头中转(1919.4.1),上海中转(1919.4.9),以及美国波士顿中转(1919.5.5),没有落地戳。 此封贴10分帆船邮票一枚(国际普通信函邮资),符资。这封信内夹有信件 (图3).  这5页英文信值得我去硏读它, 也许能在这信件中挖掘一些有价值的故事来。这5张信笺背后都有国画图案 (图4), 可见百年前的老外就挺喜欢中国式的信笺。
A1.jpg
A2.jpg
图1-2
A3.jpg
图3
A4.jpg
图4

这美国的缅因州(Maine)以盛产龙虾而出名,过去几年因为大量出口去中国,这里的龙虾价每磅从3美元涨到12美元。目前因为中美贸易战,龙虾进口到中国要收进口税, 美国的龙虾不好卖了, 只好开始减价。 这月初为了庆祝美国国庆,整个星期这儿生龙活虎的龙虾每磅才卖4.44美元, 比荔枝还便宜,因为荔枝每磅售价是5美元。

(图5-6)是二战期间俘虏片,没有盖邮戳。 去年我在邮市上买到一张相似片(图7-8),当时以为捡漏买到好东西了,后来才发现是伪假的。吃一堑长一智,这次遇到这张俘虏明信片我不急着买, 而是先把图片发给国内微信朋友看,经过鉴定是真的我才买下。
A5.jpg
A6.jpg
图5-6
A7.jpg
A8.jpg
图7-8

昨天我在邮市上还买了二十几张蟠龙旧票,标价是每张1 美元,讨价还价后摊主同意打8折全卖给我。洋人邮商和摊主不会中文,他们也不知道小地方戳票要比大城市的值钱很多,这样华人买家就有较多捡漏机会,买到较好的戳票.  只是如今这种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别说戳票少看到,就连普通的蟠龙旧票也不多见了。这次蟠龙旧票中有一张较好,它是广东连州干支双圏戳票 (图9)。我以前只收集封片, 不重视戳票, 现在收集多了也觉得戳票很有趣的。每次我买到我不知道的地名戳票,我 总会到网上查看一下, 以便使自己对这地方文史有一定 的了解。

A9.jpg
    图9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1663# 莆田邮俊

小陈, 请看福州鼓岭最新消息。

在百年鼓岭邮局盖一个老邮戳、寄出一封信_新闻频道_福州新闻网

   http://m.fznews.com.cn/dsxw/2018 ... 4900130bc5a2751b6d1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7-22 21:14 编辑

回复 11662# 莆田邮俊



   寻梦鼓岭(三十六)                        Jul 22, 2018
(百年的古井--历史的见证)


每次我写完我的“寻梦鼓岭”故事,我总会记住转发给鼓岭文史研究会顾问穆言灵(Elyn MacInnis)老师看。她看了我的故事后总会鼓励我,说我写得好,说故事很有意义。 上个月我希望她能为我的“寻梦鼓岭”系列写一故事, 她欣然答应了。 上周末她通过微信发给我她写的关于鼓岭水井的故事(中英文)和几张相片。这故事乍一看很平凡,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鼓岭的水井。但我细读这故事后,很激动。 我知道为什么穆老师要写这篇简短的故事,因为这口水井充分体现出鼓岭精神:“博爱,和平和友谊”。那天我把这几张相片给太太看,她觉得这几张相片太平常了,不明白我为什么看了会这么兴奋和浮想联翩。
   我对她说:“这不是普通的水井, 它是百年前中美两国人民在鼓岭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它不仅跟穆老师有关系,跟你和我也有紧密的关系呀。”
      她听了惊讶地问道:“我从来没去过鼓岭,为什么说我跟这水井有关系呢?你不会在瞎编故事吧!”
“你别急, 听我慢慢地跟你解释。”

“在鼓岭有一口中国独一无二的水井(图1), 这口百年前的老井有它独特的地方, 特别是这井栏上凿刻的文字:“外国、本地公众水井” (图2) 。原来不论是村民还是来鼓岭避暑的洋人,每天生活都离不开水,这井水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他们就是共享这井水的“公众”。习近平主席的鼓岭故事中的主角加德纳从小喝着鼓岭的水长大,水就融入血脉,化成乡愁。这里有他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有他和当地村民及洋人儿童的游戏和情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 鼓岭的山青, 鼓岭的水秀, 鼓岭的人更亲,他自然地就把鼓岭当作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1.JPG
图1 鼓岭邮局左侧的百年前古井
2.JPG
图2 水井井栏上凿刻的文字“外国、本地公众水井”

一个世纪过去了, 这鼓岭邮局左边老井里的水,不仅还能喝,并且依然还是非常柔软顺滑、清爽甘甜。每当加德纳和其他外国友人后代来鼓岭寻梦和追忆时, 他们都会喝一喝这老井里的水,要和这老井拍照留念(图3-4-5), 有的还特意要用这井水冲泡茉莉花茶, 以便使那种特殊的香味,永久地融入他们的脑海中。穆老师的公公和婆婆在鼓岭住过一段时间, 他们都饮过这口井里的水,所以她把她写的“饮水思源”故事以及她拍的水井相片发给我看,并希望我能把它转发在我的“寻梦鼓岭”系列里。”
3.JPG
4.JPG
图3-4 鼓岭江处长(左一), 鼓岭文史研究会顾问穆言灵(Elyn MacInnis)(中间), 和美国柏龄威 (D. Billing) 夫妇在研究古井
5.JPG
图5 加德纳两位侄儿(Lee Gardner & Gary Gardner)在古井前打水

听了我的解释, 太太感动地说:“看来这口水井真得很有意义,老外也知道知恩图报呵。”
“是的, 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 但好多洋人也都有这种美德。” 我答道。
“那你为什么说我跟这口井也有关系呢?” 太太听后连忙又追问我。
“应该说有间接的关系。你的爷爷李森林, 他是鼓山脚下魁岐人,年轻时在福州兴隆水菜行当“挑夫“,每年夏季他每天凌晨就要挑牛肉、面包、土豆和青菜等爬山越岭到鼓岭卖给洋人。他每次爬到鼓岭山上一定是又累又渴,肯定会来水井边饮水解渴。爷爷后来把从鼓岭赚来的辛苦钱在福州烟台山观音井路开了兴隆西饼店, 并且送你爸爸来美国学医。”

太太听了我这么说,她恍然大悟地说道:“因为爷爷跟这水井有关系,所以你认为我跟这水井有间接的关系。 你是我老公,所以说你和鼓岭这水井也有了间接的关系, 你是这样来推理,对吗?”
    “对, 可以这么说, 不过我还有另一个原因. 我之所以会如此迷恋鼓岭信封,是因为2012年9月我回国探亲, 看了9月27日【福州晚报】关于鼓岭邮局重新启用和外国友人游鼓岭的报道,那天的晚报就有这口古井的相片(图6)。 这份报纸是福州市一医院谢乃斧医生送给我的, 至今我还珍藏着。它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因为我“寻梦鼓岭”漫长的道路就是从这一天,从看了这口水井的相片那一刻开始的。”
6.jpg
图6 2012年9月27日【福州晚报】  

“那你在2015年5月回国到鼓岭寻找当年爷爷留下的足迹时,是否有喝上用这老井里的水泡上的茶呢?”
   “很遗憾没有, 因为那天是鼓岭邮局管理员黄圣惠小姐的休息日, 邮局没开门, 茶水都没准备好。不过还好去年5月,我的“华邮网”网友,新加坡的侯先生,香港的杨和黄两位先生,美国的刘先生, 福建的谢先生和小陈,以及海峡两岸等多位集邮家, 他们参观鼓岭邮局时, 邮局管理员林佳音小姐, 用这口井的水泡茉莉花茶热情接待这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几位贵客(图7)。
7.jpg
图7 鼓岭邮局林小姐用古井甘甜水泡茉莉花茶接待海内外集邮者
   
她听了我的故事最后笑着问我:“为什么你可以从这几张鼓岭古井的相片联想到这么多的故事, 而我就不会呢?”
我笑着说:“因为你还没去过鼓岭,我不仅去了,而且我和鼓岭有奇缘呵。”


饮水思源   “When you drink the water, remember the source.”
原创:美国穆言灵(MacInnis)
There are many springs and wells in Kuliang, with water pipes criss-crossingthe mountain, feeding all the houses with fresh mountain spring water.  There is one well that you can still see villagers using, hauling bucket after bucket of cool water for their washing and their plants.  This well is special, the most important well on the mountain, because it is not only a well, but it is an icon for Kuliang.  When people look deep in the well, they can see their reflection 。
百年前 鼓岭有好几个地方有泉水和井水。鼓岭的居民用这甘甜的泉水和井水来做饭和洗衣等。至今还有一口古井,不仅还能喝,并且依然还是非常清爽甘甜。这口井可以说是鼓岭的象征。人们往井里深处看时,井水清澈如镜。(图8)
8.JPG
图8 古井水清澈如镜

The Old Public Well, where both foreign and Chinese members of Kuliangwould go for water, was located right next to the post office. The characters etched into the stone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read: “Well for Foreigners and Chinese.”
鼓岭邮局的左边有一口公用的古井,住在鼓岭的中外民众都会到那儿取水。古井上 有几个 100 多年前刻上的字:“外国、本地公众水井”。

The saying “When you drink the water, remember the source,” reminds us to be grateful for the people who went before us shaped us into who we are today.
“饮水思源”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创造了今天的我们的前辈们心怀感恩。

In Kuliang,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re blended and softened in friendship.
We are grateful to the people who lived on Kuliang for showing us how to live as a community of frien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reminding u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riendship, and that if we are kind and care for others, the world will be a better place.
在鼓岭,中外文化友好交融。我们很感谢生活在鼓岭的人们给我们展示了世界各国 人民如何友好地生活在一起,提醒我们友谊是最重要的事,只要我们互相友好,互 相关心,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资料来源:
1.        鼓岭的“洋乡愁”,【福州日报】2018.1.2, 作者: 山水
2.        鼓岭文史研究会顾问穆言灵老师提供鼓岭水井相片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7-31 16:05 编辑

回复 11670# 莆田邮俊

寻梦鼓岭(三十七)                        Jul 31, 2018   
(一张民国鼓山明信片引发出的故事
----“福建事变” 和 “中华共和国”)


收藏有好多乐趣, 这些乐趣对没有收藏的人来说不一定能够理解的。说到收藏的乐趣, 人们大都会想到捡漏之乐。 2015年6月初, 就在我回国探亲和攀登鼓岭返回美国后的第一个周末, 我在美国邮市无意中捡漏买到一百多张上世纪三十年代福建协和大学美国教授萨惠隆(W. Sutton)夫妇(图1)家族的信封。这些信封大都带有福建闽侯,鼓山和鼓岭的邮戳 (图2-3)。 除此以外,还有好几张是萨教授岳父(T. Holmes)清代浙江莫干山蟠龙信封,莫干山和鼓岭,北戴河,牯岭,鸡公山合成为清代五大夏季邮局, 其邮品比鼓岭还少见,所以较珍贵。 那天我只付了一百美元就拥有这么多很有价值的旧信封, 我真是欣喜万分 。
A1.jpg
图1 福建协大美国教授萨惠隆夫妇
A2.jpg
图2 1934年7月24日美国寄鼓岭信封
A3.jpg
图3 1940年6月27日鼓山寄美国信封

三年多来,通过研究这些旧信封使我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发现这个研究学习之乐要比捡漏之乐来得更重要和更有意义呵。

在这批旧信封中夹带一张很有史料价值的明信片。这张实寄明信片是1933年12月圣诞节那天,美国教授萨惠隆先生夫人从福建协大寄给她在 美国纽约州的母亲(T. Holmes),销鼓山邮戳, 贴10分和5分邮票各一枚, 国际明信片邮资。  明信片上的大楼是福建协大女生宿舍(图4-5)。
A4.jpg
A5.jpg
图4-5 1933.12.25 福建协大寄美国明信片

明信片里说到:“昨天我们看到有5架飞机轰炸福州。”( Yesterday we saw five planes come over and bomb Foochow.)  我看后误认为那飞机是日本人的。去年8月1日, 我把这张实寄明信片转发到“中国邮史研究会”网站‘华邮网’上,想征求大家的意见。 一位浙江邮友看到后立即回复说:
  
“1933年飞机轰炸福州,应是福建事变中的中央军打十九路军!并非日本人。可在“百度”搜索1933福建事变。此片邮戳似乎正是1933年12月,时间上吻合,难得历史见证。”

“华邮网” 的麦会长认为这张明信片确实是“闽变”的好史料。而福建邮史研究专家福州阮先生看了这张明信片后还特意转发有关这一事变的历史资料给我:

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將領蒋光鼎、蔡廷鍇(图6-7-8)与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發動"閩變", 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图9),把福建省分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个省(图10)。
A6.JPG
A7.jpg
图6-7  十九路軍將領蒋光鼎和蔡廷鍇
    A8.JPG
图8 十九路軍
A9.png
图9 中華共和國旗
A10.JPG
图10 中华共和国名义疆域图

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不久,蔣介石调集八个师的陆军入闽围攻十九路军,并以空军和海军配合攻击。十九路军迅速溃散。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从1933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至1934年1月13日主要官员逃离福州,该政权只維持了53天。"福建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事件,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

阮先生也认为这张福州寄美国的明信片是1933年圣诞节(12月25日)寄出, 明信片上说有5架飞机来福州轰炸一事,与"福建事变"中的海空军打击十九路军的记录一致,轰炸福州是中国(中央)空军干的,与日本人无关。

通过学习这些资料后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使我感到又惭愧又高兴。 作为一个道地的福建人,我活了大半辈还不知道福建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这样重大的事件,我感到很惭愧。我高兴的是通过研究和学习这张明信片使我深深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我觉得自己手上收藏的其他一些鼓岭和鼓山信封及明信片背后很有可能也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事件,或见证了一段历史,我应该努力去把它们充分地挖掘出来。

资料来源:
1.        维基百科: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2.        十 九 路 军的 最 后 辉 煌----“福建事变”和“中华共和国”(黄建聪)2011-11-22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真是一篇好文章,一口井引出一段绝佳故事。  饮水思源
莆田邮俊 发表于 2018-7-22 22:21

(西瓜邮票信封)

小陈, 夏天水果特别多, 但我最喜欢的每天几乎都要吃的水果是西瓜。
昨天收到你于七月16日寄给我的挂号信件, 上面贴有西瓜邮票两张, 信封贴的邮票都是你精心挑选的, 真漂亮,很喜欢.
可惜信封多折痕和皱纹, 品相不好真可惜。


    IMG_2194.jpg
IMG_2195.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8-10 19:05 编辑
我也喜欢吃西瓜,下回我会注意邮品的包装
莆田邮俊 发表于 2018-8-9 20:59

小陈, 成都集邮家李学义是我今年刚认识的邮友,昨天他发给我看他写的一篇故事, 我觉得精彩,值得大家一看, 所以转发在这儿。

集邮经验浅谈 (十)                                                Aug 10,  2018  
(三天喜获二枚珍贵的签名封)


我是一名有着几十年集邮经历的老邮迷,除了编组专题邮集外,对收集名人签名封也很感兴趣。不久前在三天时间里收集到二枚珍贵的签名封,欣赏之余也感到很有趣味。

2016年12月24-25日我国著名的演员刘晓庆主演的话剧《武则天》在成都锦城艺术宫上演,虽然票价不菲,但是我想到刘晓庆来成都机会难得,又逢圣诞节,豁出去也要享受一次高档的艺术,与妻子商量还是买了票(图1)。刘晓庆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多次获得观众的掌声,起伏的剧情、华丽的布景、漂亮的服装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退场,我和妻子故意走在最后,抽个机会溜上了舞台,正好看到盛装的刘晓庆正在和剧场的工作人员合影,于是我赶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信封(川艺票务公司购票专用信封)和笔,上去准备请她签名,工作人员马上把我推开说:不行,不行。等到他们照完相,我又一次上前求签,工作人员再次把我推开,但是这次刘晓庆注意到我,也可能是被我这个“老粉丝”的执着感动,她向我招手,同时说:只签一个。我立刻回答:好的。就这样她几秒钟就在我递去的信封上龙飞凤舞的签上了名(图2)。与刘晓庆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实属不易,也让我有机会仔细观察了她,她个子不高,但身材保持不错,化妆浓艳、服装华丽,显得雍容华贵、高人一等,但是由于经历沧桑,眼角的皱纹也已清晰可见。

回到家里已是深夜,但我却毫无睡意,兴致勃勃的给这个封贴上邮票,又在邮政编码框内写上“2017圣诞夜”,又从演出节目单上剪下刘晓庆的演出照贴到封上并注明“演出话剧《武则天》”,第二天一早赶到离剧场最近的走马街邮局盖上邮戳,完成了这枚签名封的制作。

12月27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这是一场十分精彩而难得的展览,展览收集了全国几十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重点的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甘肃麦积山和新疆龟兹石窟的彩塑、石刻和壁画,还有8个复原的洞窟让你如临现场,这在全国也属首次,因此是一场不可错过的好展览。与展览同时举办的活动也十分引人注目,其中有着“敦煌女儿”称号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将与观众见面并开辟讲座,主讲敦煌莫高窟的渊源历史及文物价值。由于樊锦诗的名气和这一讲座的内容吸引了很多的各界听众,预约名额半天时间就已满员,当我从报上看到消息时已经无法预定座位了。但是我还是不甘心失去这样一次好机会,27日下午我早早来到会场门口,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由于没有预约号,工作人员不让进,我对他们央求了半天也未得到同意,不过也可能看我年龄较大,又是这样的执着,也就不太管我了,趁此机会我就悄悄的溜了进去,一进会场就没人管了,只要有座位就解决问题。

樊锦诗很早也来到会场,忙着准备演讲用的多媒体。她身材矮小、满头银发、衣着朴素,但眼镜背后的睿智、专注的眼神,开朗的笑容都让你对这位年近八旬的考古学家肃然起敬。她的报告讲了3个小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图片、中肯的评价、敬业的精神使全场观众为之感动,也获得大家多次热烈的掌声。报告结束之后,听众纷纷离场,我又是第一个冲上讲台,请她签名与合影(图3、图4),随后有十几个年轻人也拿着书籍、图片请她签名,她都一一满足大家的要求。晚上回家之后,我找出敦煌壁画邮票贴到封上,又下载了樊锦诗的照片贴到封上。第二天一早赶到离博物馆最近的陕西街邮局盖上邮戳,完成了这枚签名封的制作。

当我把这两枚签名封放在一起慢慢欣赏时,感到其中很有一些意思。这两位签名的主角都是女性,又都是老人(刘61岁,樊78岁),他们又都是经历坎坷但又百折不挠,最终取得辉煌成就、对国家文化事业做出大贡献的国家名人,甚至在世界上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刘晓庆以她卓越的演技和敬业精神五次获得电影百花奖,2014年还获得中国时尚大典时尚影响力人物奖,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全国表演学会副会长,也是广大群众喜爱的著名演员。樊锦诗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又担任过敦煌研究院院长,还是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领军人物。几十年扎根敦煌,取得瞩目的研究成果,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还被评为“全国优秀边陲儿女”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但是这二位主角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一位从事舞台艺术,一位从事考古研究,领域、事业各不相同。还有一点不同就在于他们的性格不同,刘晓庆张扬开放、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决不认输,好似一只能歌善舞的金凤凰。而樊锦诗埋头苦干,踏实低调,几十年默默无闻的研究课题,好似一只奋力拉车的老黄牛。有人说“字如其人”,看看这二枚签名封,好像得到很好的印证。你看,刘晓庆的签名龙飞凤舞,潇洒有余,樊锦诗的签名一笔一划,中规中矩。你说有没有意思?是不是和他们的性格相对应?

三天时间里,我竟得到二枚珍贵的签名封,让我感觉很有成就。可以说这是我执着追求的结果,也是快乐集邮的体验,使我学到不少东西,更得到了很多美的享受。

IMG_2206.JPG
IMG_2207.JPG
图1-2

IMG_2208.JPG
IMG_2209.JPG
图3-4

(来源: 成都李学义)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8-20 12:30 编辑

回复 11670# 莆田邮俊
寻梦鼓岭(三十八)(插曲)    Aug 19, 2018
(因为鼓岭我们有缘再相遇)


我苦寻鼓岭老邮局信封解乡愁不觉已有五年多了, 但我真正动笔开始写《寻梦鼓岭》的系列故事还是去年九月底,当我看了七家外国友人再次来鼓岭寻梦追忆他们前辈和鼓岭村民结下的深厚友谊的新闻报道后,我想我应该把我通过收集鼓岭信封所知道的鼓岭故事写下来。 我很高兴我的故事在微信群中转发后深受海内外朋友的关注和点赞,更使我感到兴奋的是失联好久的老同学和老朋友因为看了这些故事后又同我联系上了。这些朋友中有老朋友方宝璋, 他不仅给我点赞还写了一篇回忆故事和一首诗, 我很感动。 现我把他刚写的短文转发在这儿。

半世纪师生情未了 原创:方宝璋
(方宝璋,福建莆田人,中国历史学博士,全国知名审计史研究专家,二级教授
中国审计学会理事, 学术研究成果突出, 发表很多重要著作, 现任莆田学院特聘教授)

今天8月16日,张又新老师万里迢迢,从美国波士顿寄来许多精美的邮票送给我(图1-2),让我万分欣喜。张老师是我的小提琴老师,50年前,文革爆发,我辍学在家,百无聊赖,突然萌发了学习小提琴的冲动。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学小提琴谈何容易,我作为一个待业青年,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单单买一把最低档的百灵牌小提琴,再添置一些琴弦、松香、校音器、肩垫等,就让我无法筹措费用了。如当时再拜师学习,课酬根本无法付得起。在这种窘境下,我幸遇张老师,程门立雪,他终于收了我这个学生。
IMG_2232.jpg
IMG_2234.jpg
图1-2

我有幸入师门成为张老师的学生后,才逐渐了解到,张老师在当时是一位聪颖好学的青年,师从福建艺校的黄耀东先生学小提琴多年,琴艺精进,成为福州小提琴界的翘楚。但是,张老师人生坎坷,因家庭出身连累,考大学被拒之门外,进专业团队拉小提琴无门,无奈之下只好到凯旋服装厂当供销员。他虽然身处逆境,依然奋发有为,免费教了一大批的小提琴学生,闻名遐迩。他的一些学生甚至走上了小提琴的专业道路,如福建师大音乐学院的陈小丽教授,就是他的高足。当时福州红卫兵乐团中的小提琴手,几乎都是张老师的学生,其中优秀者有首席陈文,以及陈小丽、陈豫、谢今娜等。

那年代张老师虽然上课不收学生课酬,但教学却相当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学生在课堂上拉琴时一些小小的毛病,他都不放过,逐个耐心纠正,直到学生改正为止。最让我感动的是他还“送教上门”。有一次他外出办事路过我家,因时间宽裕就顺便到我家上课,对我拉的《丹克拉变奏曲》整首进行指导。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他上完课连一口水都没喝,就急匆匆地赶着去办事。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有幸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从此走上了治学的道路。十一屇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不少人出国留学、经商、定居。张老师欣逢这一历史潮流,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学习。从此,我与张老师劳燕分飞,天各一方。

时间荏苒,斗转星移,数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年一次偶然的机缘,我从朋友微信群中看到《寻梦鼓岭》的故事,我与张老师又恢复了联系。现在张老师已届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每天忙于集邮、为“华邮网”网站撰写集邮文章,弹钢琴、教学生等。我虽也过耳顺之年,每天也忙于看书写文章,偶尔练练书法,拉拉小提琴。我们俩志趣相投,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不知不觉联系越来越频繁密切。张老师最近在写《寻梦鼓岭》集邮专题连载文章,我成了张老师大作的第一位读者,深为其大作的动人故事所吸引,因此也迷上鼓岭和集邮。为此我特意为他写了一首诗:“邮票信封寓学问,网络搜索拾遗珍;方寸之间多故事,寻梦鼓岭寄乡情。”

集邮是一种高雅的兴趣爱好,方寸之间凝聚着包罗万象的知识和艺术魅力,而且这些邮票、信封、明信片还蕴藏着许多历史文化故事和人物,同时在收集邮票、信封、明信片等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美好的故事和经历。

张老师很提倡青少年集邮、学音乐,他说爱集邮、会弹琴的小孩一般都比较优秀。在此,我做一个引伸:忙于集邮、拉琴、弹琴的老年人,其老年生活质量肯定不会低。但愿如张老师所祈盼的,通过集邮和学音乐,我们的夕阳红日子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张老师现在不仅还是我的小提琴老师,而且他寄来的邮票成为我集邮的开始,他又成了我的集邮老师,真是半世纪师生情未了!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18-8-31 20:53 编辑

回复 11676# sxy667788

寻梦鼓岭(三十九)                                    Aug 31, 2018       
(从一张清末明信片看百年前的鼓岭)


1869年奥地利邮局发行了第一张世界明信片, 中国大清于1897年也发行了第一张邮资明信片。早期的明信片大都没有图片, 随着摄影技术发展和进步, 印有风景、风俗、人物的明信片逐渐流行起来。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题材的图片明信片深受当时旅居中国的洋人所喜爱。 那时候小型相机还不普及, 更没有什么录像机和视频,这些洋人和他们的家属对中国一 切都感兴趣,但他们无法像今天每到一处, 把自己所见所闻拍录下来,  然后通过网络和微信发给 远方亲朋好友看,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选购自己喜欢的图片明信片, 然后寄回去。这样图片明信片不仅像写信那样可以传达信息, 并且还可以传递图像, 同时这些图片明信片就成为集邮者收藏的新对象。一百年前中国人很少使用明信片,因为中国人传统习惯不喜欢把自己信的内容公开在一张没有信封的明信片上,所以我收藏的老明信片几乎都是洋人从中国寄国外的。

这张明信片于1910年8月30日,阴历七月二十六日,从鼓岭寄美国华盛顿,销有鼓岭拱形日戳、 福州汉英戳和福州日本客邮戳; 贴有伦敦版蟠龙邮票3枚, 邮资共4分,符合国际明信片邮资(图1-2)。  
TZ1.jpg
TZ2.jpg
图1-2  1910.8.30 从鼓岭寄美国华盛顿明信片      
      
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 这张明信片寄信者名叫伊迪丝.特拉弗(Edith G. Traver)(图3), 1881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莫斯科, 1973年去世, 享年92岁。她是美国浸信会派来中国的传教士,作为一名教师和传道者, 她在广东汕头地区工作了三十多年。这张明信片可以说明当年来鼓岭的外国人不仅只是从福建各地, 还有从广东来的。
TZ3.PNG
图3     伊迪丝.特拉弗(Edith G. Traver)

明信片上的收信人应该是伊迪丝的母亲,英文写的是:
A happy birthday to you.
This is part of kuliang. The house with a cross is our house. And the O is the stone church. About all houses are stone. Our roof now is flat, though the road comes down to the corner.
Love from Edith

中文大意是:“祝您生日快乐!
这是鼓岭(kuliang)的一部分。屋顶有一个叉X的是我们的房子, 有O记号的是鼓岭石头教堂。这儿所有的房子几乎都是石头造的。我们的房子屋顶是平的,尽管路只通到到角落。
爱您的伊迪丝”

伊迪丝不仅告诉家人自己住的房子的位置,  并且特地也指出鼓岭教堂在何处,可见外国人对教堂十分重视。对他们来说,每周一次的礼拜是鼓岭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活动 (图4-5)。
TZ4.jpg
图4  外国人做完礼拜从鼓岭当年的石砌礼拜堂走出
TZ5.jpg
图5  两位女士在鼓岭礼拜堂前的合影

从这张明信片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万国公益社(图6)和网球场(图7)的位置。万国公益社被誉为福州最早的会所,也是福州最早的西式俱乐部。万国公益社内设歌舞厅、化妆室、更衣室等,设施非常完善。 万国公益社曾建有游泳池(图8)和七个网球场。在鼓岭,外国人最大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是打网球,因此许多人家都有私人网球场。1907年侨民又在鼓岭上建造了两个公共网球场,次年又建了第3个。鼓岭每年一度的网球比赛更是盛事一桩,英国、美国、中国等各国在山上的人们不论国籍、不论阶层都参与其中。胜利者虽然没有奖金,但却赢得荣誉。有时候刚好有英美军舰在福州马尾罗星塔附近停靠数日,人们便派出最强的“鼓岭队” 到军舰上去邀请他们最棒的网球手到山上打一场比赛。
TZ6.jpg
图6 万国公益社
TZ7.jpg
图7 鼓岭网球场
TZ8.jpg
图8  鼓岭游泳池

福建邮史研究专家福州阮先生看完这张明信片后洞察到这张实寄片销盖福州日客邮戳很不平凡,  当时清代福州寄美国信封和明信片正常是经由上海局中转,应该销盖上海日客邮戳。 他还认为这张100多年的清片保存如此之好,令人称奇。莆田传教史研究专家陈先生则认为这张鼓岭明信片,销有鼓岭拱形日戳,在没有集邮意识的情况下,这样的原地实寄明信片非常贴合主题,很少见。

这张清代鼓岭明信片原是“华邮网”网友山东邮史研究专家尚先生在上海华宇拍卖会上拍到的。 拍卖那天,我也曾托人替我竞标, 因我出价低了没拍到。那天我心里特难受, 因为一套好邮票我若没买下我还会有机会遇到的, 但是一张好的实寄明信片一旦错过了好机会,那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但我万万没想到,尚先生听人说我因没拍到很失望后, 立即发短信给我说他可以割爱相让。我看了这信息真是欣喜万分!“华邮网” 网友对我寻梦鼓岭的热心帮助和支持,这种深情厚谊使我终生难忘。

资料和图片来源:
1.        鼓岭文史研究会顾问穆言灵(MacInnis)老师提供有关伊迪丝.特拉弗资料和相片。
2.        鼓岭-百度百科,秒懂百科
3.        照片是Virginia Beard Van Andel的收藏
4.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站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williamzhang
   鼓岭拱形戳+福州日本客邮局中转,背面是鼓岭照片,不知可否算是鼓岭清代极限片 ...
sxy667788 发表于 2018-9-1 07:19

我想不能算, 因为鼓岭明信片贴的是蟠龙邮票。  我曾经看到清代北京天坛明信片, 贴的邮票是宣统登基邮票, 盖北京邮戳, 可以勉强说是清代极限片。
清代极限片很少见, 不知有人有吗?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