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失控核電 南柯夢醒

古偉牧﹕失控核電 南柯夢醒

——福島以外看核電科技

【明報專訊】我們的祖先,發現了火。他們學懂生火的技巧,掌握了滅火的方法,真正控制了火。

然後,人類開始不斷尋找生火的辦法,由柴薪到煤炭,由煤炭到石油。最後,我們發現了核電。核電不止可產生熱力,更會產生傷害人體的輻射,並數十萬年不斷釋放輻射。無奈至今,我們只學懂了啟動核電的技巧,製造熱力,釋放輻射。只是我們根本不懂停止熱力或釋放輻射,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懂得控制核電。

大自然中有不少物質會釋放輻射,鈾元素是其中之一。核電的基本原理就是濃縮大量鈾元素,組成燃料棒,再以大量燃料棒組成反應堆,因此反應堆會產生比大自然高的輻射,附送大量熱力,令人類可以從中取電。但當中的熱力亦大得難以控制,必須依賴一套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來協助散熱,避免堆芯融化而泄漏輻射。「一套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肯定令人聯想到「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因為同樣代表一份天真和自大。

1.5年享受 24萬年難受

每個反應堆大概每1.5年就需要更換燃料棒一次,不過燃料棒燃燒過後,仍然會釋放輻射,直至24萬年後才自然停止。24萬是一個超越人類歷史的年期。每支燃料棒約可使用1.5年,卻要換來24萬年的輻射,實在難以理解這種科技何以會成為各國、包括香港政府在內口中的「成熟」的科技。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停止輻射釋放,人類又去尋找各種包圍輻射的方法。我們結果被迫以一種又一種,強化又強化的物質,包圍着使用過的燃料棒,希望阻止輻射泄漏。現在,我們已經略有所成,設計出一種安全包圍燃料棒1000年的先進科技,接下來只有23.9萬年的科技挑戰。俗話說:「紙包不住火」,但我們竟不斷嘗試用不同的物質去包住輻射,到底又有什麼「紙」可以於24萬年內包得住輻射?

當明白到包圍不了輻射,我們又再接再厲,提出將使用過的燃料棒埋藏在地底深處,大概距離地面400至500米,令在地面的我們不受輻射的影響。姑且撇下科技可行性的討論,試想像我們對3000年前各個遠古文明趨之若鶩,挖掘不斷時,我們又憑什麼確保後世不會挖掘埋藏在地底深處的「偉大文明古蹟」?或者我們可以建築一個偉大的金字塔、秦王陵,希望震懾後世以阻止挖掘;或者我們亦可以豎立一個通行24萬年的語言「orz orz! >< ><!」警告牌,以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不准挖掘」。

我們的祖先,其實比我們更聰明。因為他們沒有將釋放輻射的致命垃圾埋在地底深處,而我們竟愚蠢得認為這是可行的解決方法。

一種如此失控的科技,當它真正失控於人前,往後實難以獲得理性的支持。歷史上核電有至少兩次人所共知的失控事件,三哩島事件及切爾諾貝爾事件。兩次瘋狂的失控後,核電的發展終於陷於停頓,但人類記憶畢竟短暫,而對繁華的憧憬又顯得貪婪,終於在踏入2000年後,垂死的核電工業竟找到令人擺脫理性思維的方法,搖身一變成為夢境,更是一個全無缺陷的夢境,令人拋掉理性,忘記邏輯,用無盡美好的空想掩飾核電的失控。

美好空想 掩飾核電的失控

核電工業開始提出所謂「第三代」、「第四代」以及「第五代」的技術。核電工業因為需要「一套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所以編造出「第三代技術」——安全改良反應堆,稱之為一套完美而且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技術;因為處理不了使用過的燃料棒,所以編造出「第四代技術」——快中子反應堆,循環使用廢燃料棒,無所不用其極;因為核電工業要正名為「可持續發展能源」,所以科學家與工程師編造出「第五代技術」——核聚變,將其變為一種用之不竭,受之不盡的能源。為增加可信性,更言之鑿鑿聲稱整個進化將會於2050年前完成。

「第三代」、「第四代」以及「第五代」所塑造的未來,是一個無限能源的未來,猶如夢境般虛幻,也如夢境般吸引,但也像夢般脆弱。一場福島核危機,核電夢醒。回到現實,卻仍只有失控的核電科技,「一套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再加上「一個通行24萬年的警告牌」,「第三代技術」換來的又只有超時和超支,以及一個永不完工的地盤,「第四代」和「第五代」就仍在紙上。

我們必須告別失控的世界。

(在此謹向正於福島核電站內,努力控制已失控反應堆的前線人員致敬。)

作者是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很奇怪,澳洲是世界最主要鈾出產國,為何偏偏沒有蓋上一座核能發廠電?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專家唱反調:棄核「因噎廢食」

廣東能源局長稱港不會有問題

【明報專訊】國務院決定調整中國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暫停審批新核電項目之後才一天,內地官方輿論已出現反對聲音,官方新華社和隸屬廣電總局的國際在線,昨日分別引述專家指因日本核電而放棄發展核電是「因噎廢食」,「實非理智之舉」。廣東省發改委能源局長張祖林昨日亦表示,廣東未來將落成的多座核電站會以安全第一,對香港不會有問題。

總理溫家寶前日召集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全國核設施進行全面安檢,同時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在核安全規劃批准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稱核電站抗震力勝日

新華社昨日以《中國專家:不必因噎廢食放棄核電》為題引述有關專家表示,核電仍然是安全、清潔、經濟的能源方式,不必因福島核事故放棄發展核電,但應在安全方面更加注意。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柴國旱認為,地震導致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的說法並不準確,對核電站造成致命打擊的應當是地震引發的海嘯。對於中國核電站是否能抵擋地震、海嘯的風險問題柴國旱表示不用擔心。

海島礁石環繞 海嘯危險低

柴國旱並稱,中國核電站的設計抗震能力為能承受的地震強度高於福島核電站,由於設計的保守性,實際的抗震能力更高。同時,中國沿海大陸架較寬,又有許多海島礁石環繞,客觀上會減少海嘯危險,因此即使遇到海嘯,也不會造成明顯影響。

中國核工業集團研究員陳竹舟說,與日本福島核電站技術相比,中國已建和在建的核電技術更加成熟,安全性能更高。中國沿海建設的核電站為二代半和第三代核電技術,不存在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散熱。

核電機會遠大於風險

國際在線也引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顧忠茂稱,因為福島核事故而放棄發展核電「實非理智之舉」,全球需要穩定的能源供給,需要應對氣候變化,在這些方面,核電提供的機會遠大於它帶來的風險。各國應該在提高核能安全性方面更加努力。

另一方面,廣東省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張祖林表示,全國的核電建設均由國家批核,廣東省必須要按照國家規劃,把安全問題放在第一位。至於廣東未來多座新落成核電站,會否對香港構成潛在危險,張祖林表示,國家的核電建設會把安全放在首位,相信對香港不會有問題。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英國《金融時報》3月15日評論版文章

作者:Nick Butler〔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國王政策研究所主席(King's Policy Institute, King's College London)〕

什麼會逗上帝發笑?當人類說他們已做好計劃。

這句話會成為全球核電業的座右銘,當公眾開始接受核電時,這宗一發不可收拾的意外提醒大家,不要忘記核電的風險。

核電業界當然有計劃,全世界已有接近400個興建核電廠的計劃,大部分為了應付亞洲日漸增加的電力需求,當中也有16個在美國、11個在歐洲。瑞典人已扭轉對核電的敵視,業界希望德國人會重新審視核電,但希望粉粹了,因為福島核電廠發生的事故,核電計劃被喝停。

公眾只會看到意外

由美國三哩島、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到現在日本的事故,投資者很自然會三思。公眾只會看到這些意外,不會理會核電廠長期的良好安全紀錄,即使開採煤礦和勘探石油相關的意外死亡率較核電事故高得多。德、英和美國大部分地區都沒有嚴重地震威脅,即使日本的核電廠過去多年也沒有構成災難。

這些事實沒有人理會了,美國和歐洲將會延遲興建新廠並提早關閉舊廠,但除非福島的意外完全不受控制,否則不會影響中國和印度興建核電廠的計劃,兩國都需要電力支持經濟發展。亞洲更關注地震對日本疲弱經濟的影響,短期會令日本的能源需求下降,令油價下跌。

中長期影響方面,延遲核電廠興建將令天然氣發展的需求增加。與核電比較,天然氣發展安全、成本低、投資更快回本,很難想像日本又會急速發展核電,天然氣發電仍是最佳的替代選擇。

中東石油供應的不穩、世界經濟再步入衰退的憂慮令國際關注,福島核災難更是雪上加霜。未來幾天的發展對核能業相當關鍵,若果福島的情况惡化,國際社會將會對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核電喪失信心。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
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