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进来学习学习。了解不多。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国际日戳”——大清邮政官方;
“中英文日戳”——台湾邮政官方,张恺升先生;
“汉英小圆日戳”——许多(广大?)集邮者;
“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严平西先生。
  ??(其它名称)??
哪个作为“学名”最妥?
还是“无必要为一个不同的名词去争拗——除非这个名词极端的不合逻辑。”(TK先生言)
 ——那就各叫各的吧!这样是否会造成混乱?

TOP

大清邮政官方名称为:国际日戳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8-11-21 9:14:42的发言:
我也支持中英文日戳
好像张老的书中也叫这个名字.
不过小圆戳,也不错.

我觉得一个作为俗名,一个作为学名——大家似乎已习惯和接受了。当然有人认为还不妥,故有名字之争——因此有“丸一戳”、“半切圆戳”。作为个人理解或自创学说,无可非议。但若作为为其“正名”进行推广,则是另一件事了,就应该要求高些。
    我上午的发言因急于要去上课(9:45上课)用词欠推敲、欠妥,用了“可笑”、“尊重”等词汇,本人在此表示歉意,并将上午发言作了修改。
    但对小圆戳学名(或就算为其“正名”)的讨论,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有必要的。

TOP

很好的讨论!陈兄明天见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8-11-21 8:53:34的发言:
我觉得还是用“中英文日戳”为好,理由如下:
    1)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日戳有四个:海关全英文日戳,英汉大圆日戳,汉英小圆日戳,干支日戳。它们在我国的邮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四者又有承上启下、发展、完善(符合国情)的关系——由“全英文日戳”,到“英中文日戳”,到“中英文日戳”,再后来1904年始用的“全中文日戳(干支日戳)”,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从此角度说,应该说把“汉英小圆戳”叫作“中英文日戳”,不失是一种科学的命名。
    2)1984年10月10日(台湾)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299页之邮戳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上,已正名为“中英文日戳”,张恺升老先生也认为此名“与当时使用之各种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行”(中国邮戳目录1872-1949,p.104)
    3)严先生新出之大作对“中英文日戳”更名之理由是:“大多数人口中的汉英小圆戳有其不确之处,因为威海卫、码头、刘公岛和爱德华港的汉英小圆形不规范日戳亦包含在内”,此理由简直可笑,首先,这些日戳都是地方日戳,其重要性显然不能与中英文日戳相比;再次,它们的存在难道必须迫使“中英文日戳”易名吗?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鱼目形如珍珠,难道也要珍珠更名?!严先生收集小圆戳虽然众多、可称权威,但邮戳的取名,还是要科学,要尊重“先辈”的研究成果,也要听取“同好”的意见。当然书名可以自由确定,但小圆戳的学名不要随便命名。
    我的邮集还是叫《中英文日戳》。
                                                    苏州  石剑荣,            2008年11月21日 上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1 8:56:01编辑过]


这种邮戳以何名称最适当,确实难有统一共识,因此只能“求同存异”。
“中英文日戳”是否最适当?不用多说,就以集邮者“使用”的次数多寡已有“结论”。台湾邮总以“中英文日戳”命名,张恺升先生认同,但事实此名称并不为大部分集邮者接受;
台湾的集邮者更将这种邮戳称为“丸一戳”(难以理解台湾为何取此富含日本味的名称!)
现在最为集邮者接受的名称是“汉英小圆戳”,简称“小圆戳”,本人亦认为此名称是目前最为适当的。
某个人“自创”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名称,与是否尊重“先辈”的研究成果完全扯不上关系!
哪个名称被集邮者“使用”次数最多,那个就是最好的名称。就如某些集邮名词,集邮者习惯的叫法,不少与官方的名词大不相同,但这对任何一方并无影响。好比各地的方言对事物各有不同的叫法,难道要求只能以某个地方的为“正宗”?再如一些新生名词,是否就是对旧名词的不“尊重”?
因此无必要为一个不同的名词去争拗——除非这个名词极端的不合逻辑。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我也支持中英文日戳
好像张老的书中也叫这个名字.
不过小圆戳,也不错.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8-11-21 8:53:34的发言:
我觉得还是用“中英文日戳”为好,理由如下:
    1)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日戳有四个:海关全英文日戳,英汉大圆日戳,汉英小圆日戳,干支日戳。它们在我国的邮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四者又有承上启下、发展、完善(符合国情)的关系——由“全英文日戳”,到“英中文日戳”,到“中英文日戳”,再后来1904年始用的“全中文日戳(干支日戳)”,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从此角度说,应该说把“汉英小圆戳”叫作“中英文日戳”,不失是一种科学的命名。
    2)1984年10月10日(台湾)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299页之邮戳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上,已正名为“中英文日戳”,张恺升老先生也认为此名“与当时使用之各种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行”(中国邮戳目录1872-1949,p.104)
    3)严先生新出之大作对“中英文日戳”更名之理由是:“大多数人口中的汉英小圆戳有其不确之处,因为威海卫、码头、刘公岛和爱德华港的汉英小圆形不规范日戳亦包含在内”,此理由简直可笑,首先,这些日戳都是地方日戳,其重要性显然不能与中英文日戳相比;再次,它们的存在难道必须迫使“中英文日戳”易名吗?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鱼目形如珍珠,难道也要珍珠更名?!严先生收集小圆戳虽然众多、可称权威,但邮戳的取名,还是要科学,要尊重“先辈”的研究成果,也要听取“同好”的意见。当然书名可以自由确定,但小圆戳的学名不要随便命名。
    我的邮集还是叫《中英文日戳》。
                                                    苏州  石剑荣,            2008年11月21日 上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1 8:56:01编辑过]

有一定的道理!顺祝石教授获得好成绩!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我觉得还是用“中英文日戳”为好,理由如下:
    1)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日戳有四个:海关全英文日戳,英汉大圆日戳,汉英小圆日戳,干支日戳。它们在我国的邮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四者又有承上启下、发展、完善(符合国情)的关系——由“全英文日戳”,到“英中文日戳”,到“中英文日戳”,再后来1904年始用的“全中文日戳(干支日戳)”,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从此角度说,应该说把“汉英小圆戳”叫作“中英文日戳”,不失是一种科学的命名。
    2)1984年10月10日(台湾)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299页之邮戳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上,已正名为“中英文日戳”,张恺升老先生也认为此名“与当时使用之各种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行”(中国邮戳目录1872-1949,p.104)
    3)严先生新出之大作对“中英文日戳”更名之理由是:“大多数人口中的汉英小圆戳有其不确之处,因为威海卫、码头、刘公岛和爱德华港的汉英小圆形不规范日戳亦包含在内”,此理由太勉强,首先,这些日戳都是地方日戳,其重要性显然不能与中英文日戳相比;再次,它们的存在难道必须迫使“中英文日戳”更名吗?严先生收集小圆戳虽然众多、可称权威,但为小圆戳取新名,特别是要作为“学名”,还是要科学,并要仔细推敲“先辈”的研究成果和听取“同好”的意见。当然书名可以自由确定,但小圆戳的学名不要随便命名。
    我的邮集还是叫《中英文日戳》。
                                                    苏州  石剑荣,            2008年11月21日 下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1 14:33:28编辑过]

TOP

再进来学习。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支持叫汉英小圆戳。不过对别人的叫法也应该了解和理解。
陈刚
email:gangchen69@hotmail.com

TOP

总的来说并不少见,但很有趣。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8-5 8:58:49的发言:
欣赏了,这种小圆戳和干支戳混合销票的情况很常见。
成因有多种,包括收寄局漏销另一个局代销。

     ''''

地址:浙江金华市五一路363号404室 傅樟星 邮编;321001宅电:0579-82348678手机;13357041109[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号;331  QQ:821784168   无银行卡只接受邮政汇款主集金华地方清.民时期的封片戳,欢迎联系!

TOP

      。''切''人''义''1.线中2.线''''线''''
地址:浙江金华市五一路363号404室 傅樟星 邮编;321001宅电:0579-82348678手机;13357041109[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号;331  QQ:821784168   无银行卡只接受邮政汇款主集金华地方清.民时期的封片戳,欢迎联系!

TOP

"小圓戳"不好吗?
邓 ..德. .勤 -- 中国邮史研究会.728号会员!手机:1-3-5-5--6--3--0--8--8--1--0

TOP

等有了书咱再继续好好学习。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不错,期待和祝贺,我更关心的是内容,相信一定会大受启发和洛阳纸贵。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8-8 14:25:38的发言:
名称有争议也是好事,反过来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但提高了小圆戳的知名度,也令严先生的大作未出先热,个人认为也是好事。


严先生的新书已定名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相信该书将成为收集这种邮戳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将来集邮者引用该书,“半切日戳”一名恐怕难以改变。至于该名称孰优孰劣,留待集邮界评价。
以下为该书封面设计图: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名称有争议也是好事,反过来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但提高了小圆戳的知名度,也令严先生的大作未出先热,个人认为也是好事。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只要大家明白即可,书的内容更为实际和重要。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全方位在2008-8-7 21:44:49的发言:
沒錯.日本化的名詞會讓人覺得心裡不舒服.
在我回帖時就想過
但是.現今你我生活中
有多少字眼市外來用語演化.甚是相沿成俗(卡啦OK!.珍珠奶茶!.青蛙下蛋!.....)



邮政 好像也是来源于日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