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湖北集邮网2007-2-6 13:37:1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6日)

2006-5-29 11:30江苏南京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发贴附图,当认为是刘锋先生的藏品。该图不同于湖北武汉陈波先生的藏品,现将两图并排,以示区别。

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上的发贴网址:

http://www.nfjiyou.com/bbs/viewthread.php?tid=1622

t1YmjrHZ.jpg

 

以上是刘锋先生的藏品

  

以上是陈波先生的藏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41:10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2-5 14:33:24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5日)

今天本想与93岁高龄的张文光先生谈谈《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接受电话采访的是张文光先生的妻子王谨瑜女士。88岁的王谨瑜女士说:张文光先生年事已高,耳朵不好用。所以整个采访都是由王谨瑜女士回答。

王谨瑜女士说:我们与罗家声先生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他写的书会给我们,我们写的书也会给他。我们认识郭润康先生。六十年代初期,张文光先生在佛山市第二中学教文史,历史、地理、语文都教过,我在佛山市第三中学教书。罗家声先生的书现在还保留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人在书在”,我们人不在就很难说了。我在1971年就退休了,张文光先生要晚一点,大概是1976年左右退休的。退休后就和儿子一起住在广州了。现在,张文光先生身体很好,只要有邀请,一些集邮活动都有参加,像珠海、中山这么远地方的活动,只要有车也去。张文光先生说,这样对锻炼身体有帮助。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广东佛山任恩年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47:09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2-4 15:31:2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4日)

今天研读了糜凤鸣先生的《读刊忆旧事》,全文如下:

读刊忆旧事

作者:糜凤鸣

陈曦先生在《武汉邮苑》200412期三版“纪戳漫谈”栏目,撰文介绍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集戳活动,读后勾起了我对40多年前许多邮事的回忆,颇有感慨。文中提及当年几种专门报道和介绍纪戳的邮刊和目录。依据我现有的资料和回忆,由我以“扬州市五台山疗养院集邮组”名义编印的《纪戳通讯》,为上世纪50年代末最早开始报道和介绍纪戳的专门邮刊。

《纪戳通讯》于19596月创刊,仅油印50份,赠送给各地收集纪戳的邮友,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并报道各地刻用纪戳的讯息。当年7月开始改为旬刊,逢11020日出刊,至1220日共出刊21期,每期仅16开一版,但印数逐期增加。为庆祝国庆10周年,当年101日的第12期和105日的增刊第13期,印数都为200份,主要赠送给各地参加收集国庆10周年纪念邮戳活动的邮友,再由他们分送给其他同好。此后,每期印数只保持在100份。19601月的《纪戳通讯》第22-24期,改为当月的71727日出刊,每期16开二版。2月出刊的《纪戳通讯》第25期是最后一期,为16开五版,在第四版上刊登了与苏州的《邮戳学刊》合并的启事。文中曾说明《邮戳学刊》3月发行,但实际上因故推迟至4月才正式出刊。

《纪戳通讯》从19596月至19602月,前后共出刊25期,介绍了新中国早、中期140余种纪念邮戳的戳样,还有几种解放区纪念邮戳的戳样。此外,还应一些邮友的要求,介绍过一些较为特殊的邮政日戳,如火车邮戳、双文字邮戳(有新维吾尔文和新旧蒙文戳、朝鲜文戳、壮文戳、傣文戳和彝文戳)、中英文国际邮戳、人民公社邮戳、自动化邮局的邮资已付戳等60多种戳样,以及60多种不具销票功能的纪念图章。

《纪戳通讯》虽然印数不多,但覆盖面极广,订户遍及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区及直辖市。为《纪戳通讯》报道纪念邮戳等刻用信息和提供戳样的,有一些是资深的集邮家,如贵阳的郭润康、南京的李伯鲲、广东的罗家声、上海的蒋伯勋、浙江的基础民、成都的汤德铨和郑德坤等人。还有许多是集戳颇有成就的,如苏州的张惠生、无锡的吴慕伯、浙江的陈定盖、上海的宋知新和鲍连奎、徐州的马如洁和孙保轩、青岛的周忠君和张丽,广州的刘茂华和欧建章、武汉的王承善、沈阳的吴佩璜、天津的甄士杰、宜宾的邓桐渠和廖永恒、重庆的张绍文、北京的秦骥和佟诚民及胡景炘、长春的戚潜庵、汕头的曾航和赵布征、桂林的梁惠仪、昆明的牛天佑、大连的安厅介、兰州的丁锡良和方汝珍、西安的余继成、襄樊的牛箭发和范富志、常数的祁介东、吴县的于继组、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邢起发、宝鸡的方济宽、香港九龙的范同和欧伯钧,以及其他城市的50多位。

《戳邮研究》由苏州苏钢集邮小组的张惠生主编196015日创刊,半月刊,逢每月515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四版,至2月发行4期后停刊。该刊曾聘请扬州糜凤鸣、上海宋知新、无锡吴慕伯为特约编辑。

《邮戳学刊》为报道和研究性的集戳刊物, 1960415日创刊,半月刊,逢1530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八版,也只出版了4期就停刊了。编委会成员由陈定盖、张惠生、糜凤鸣、宋知新、汤德铨、赵忠民、鲍连奎、郑德坤、吴慕伯、欧建章等10人组成,具体编务主要由苏州的张惠生负责

《集戳》为浙江平阳金乡友谊集戳小组的陈定盖主编,创刊于195912月。19601月改为旬刊,逢11121日出刊,至2月共出刊5期,每期16开一版。

《集戳家》为不定期邮刊,创刊于19601月,共出刊4期,每期16开一版。该刊由吴慕伯主编,宋知新、张惠生、糜凤鸣为编委。

《集邮情况交流》为扬州市文化馆群众业余集邮组的糜凤鸣编印, 196110月创刊,至19622月共出刊5期,重点报道并介绍各种纪念邮戳。每期16开四版,收工本费5分,寄费另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纪特戳统计简表(初稿)》由成都市业余集邮组整理,汤德铨执笔,郑德坤制版,于1959125日完稿, 225日第一次油印3216页共100份,每份收工本费7分,寄费另加。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罗家声编订,张惠生校阅,范同(即石少东,后从香港移居美国,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员,已故)复校,于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在香港出版,印刷300册,一半在香港商务印书馆代售,也有近一半寄回国内。在编写过程中,我和宋知新、吴慕伯等人通过信件提供了一些资料。在20057月南通“全国文献集邮论坛”期间举行的拍卖会上,这本小册子以100元成交。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几种专门报道和研究纪念邮戳的油印小刊及目录,由于当时国内面临的物质紧缺,好的纸张很难购得,因此用纸都非常差,例如《纪戳通讯》和《集戳家》等是用包装纸印制的。每期的邮刊,也都是自己利用休息时间亲手刻写和油印。其中的甘苦,今日仍是回味无穷。

(文中红色字系本人为加强理解而设。)

上文中罗列的集邮人士,我认为应该知道或者拥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36:33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2-3 21:45:31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3日)

今天与佛山市73岁的老集邮家任恩年先生相聚。任恩年先生藏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本。任恩年先生清楚地记得:19618罗家声先生赠送了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给时任佛山二中教师的张文光先生,张文光先生转送一本给任恩年先生。张文光先生与任恩年先生于1957年因为集邮相互认识,且都有收集纪念邮戳的喜好,当时苦于没有一份详尽权威的资料作指导。恰这时,由银行干部下放到高明农场劳动的罗家声先生编出了这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他们如获至宝。任恩年先生于1950年开始集邮,1959年开始在佛山市普君医院财务科工作,其时并不认识罗家声先生。由于社会上并没有集邮活动,私人间的集邮交往是当时的现状。而集邮家张文光先生在佛山集邮人中德高望重,自然会得到包括罗家声先生的敬重,得到其赠送的著作也是极为合乎情理的事情。得到这本书后,任恩年先生开始注意罗家声先生的集邮活动与集邮创作,但是一直无缘相见。直到1982年佛山市成立集邮协会时,罗家声先生与任恩年先生同时担任副会长,任恩年先生说:“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当然,之后两人也少不了谈及《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的事情,这时的罗家声先生已无意修订这本书了。任恩年先生还说:这本书没有写齐,自己也没有收齐书里已经记载的纪念邮戳。

1996年任恩年先生在《集邮博览》第4期第27页撰文简单介绍了《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该文不到200字,附了一幅该书封面的黑白图片。尽管如此,该文强调了罗家声在该书前言里的一句话“由于……手头资料不足,遗漏及错误的地方,有待补充。”

yMqMNScN.jpg
xAruHvac.jpg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浙江平阳陈志昌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33:14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7 23:26:44的发言:

与顾青先生的沟通是在傍晚进行的,等顾先生在本贴发言后再将今天的第二次新进展发表,以示对顾青先生的敬意和感谢。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7第二次)

今天与上海顾青先生电话沟通。顾青先生藏有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通过快乐集邮网于2006104汇款到北京邹姓邮商,在购买的一批集邮文献中包括了这两本,购买的价格为50/本。顾青先生认为,购买的这两本书品相极好,价格便宜。为了核实是否盖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特别将已经塑封的书打开查验(多谢顾青先生)。查验的结果有新的发现,一本盖在扉页,另一本盖在封底前一页(尾页)。这是目前所知道的惟一一种加盖印章的方式,也无形为顾青先生的这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收藏增加了趣味。顾青先生集邮三十多年,从事集邮文献收藏也超过十年,其藏品丰富,国内许多著名的集邮刊物如:《邮乘》、《金竹》、《邮学》都有成套收藏。

20061111,上海集邮文献研究会在云洲邮票市场举办月度活动时,顾青先生就向与会者展示过其刚刚收藏的这两本书,由于当时带去了许多顾青先生以及大家都认为更加重要的集邮文献,所以当时其自己并没有刻意关注它们。由于当天顾青先生到会较晚,当时在场的只有10多人了,包括:李锦林先生、沈坚先生、叶国闵先生、杜朝平先生等,现场还有一位年过60的老先生表示自己也收藏有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于顾青先生暂时没有想起具体是哪一位,所以请当时到会的朋友帮助回忆。2008614日,李锦林先生回忆,估计为俞利华先生。

顾青先生另外提到了两个信息:12006年秋上海邮品拍卖会,在售品目录中,有两、三本题有陈志川先生送石少东先生的集邮文献待拍,后来由于成交价不合顾青先生的意愿,最终这几本文献与他失之交臂。顾青先生肯定地说,这几本不是陕西西安黄剑波先生在本帖第51楼展示的文献。2、最近从书库出来了一批保存极好的集邮文献,例如精装本的《集邮回忆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29:34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7 14:59:43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7日)

1、关于书的存世

江苏无锡陶新平先生于2005年曾经代人用通讯拍卖过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

上海顾青先生藏有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详细情况顾青先生将提供。

上海沈坚先生于2005年从上海邮市地摊购得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后来又以一个优惠的价格卖给了上海的一位集邮人,详细情况沈坚先生将提供。

2、关于书的印量

今天我再次与江苏扬州糜凤鸣先生电话沟通。糜凤鸣先生明确地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印量为300本。罗家声先生曾经写信告诉过糜凤鸣先生。糜凤鸣先生表示将在不久通过本帖公布这封信的照片。这一点巩固了我在本帖第43楼的认识,也是对本帖第48楼相应观点的回应。

3、关于张惠生先生

糜凤鸣先生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惠生先生因为集邮与外界有通信联系而被怀疑有“海外关系”,继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释放出狱后,因病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张惠生先生已经获得平反。张惠生先生原来服务的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学院”现已改名为“苏州大学”。张惠生先生比糜凤鸣先生大三岁,如果健在应该75岁了。目前,苏州集邮界几乎没有人了解张惠生先生的情况。这一点也是对本帖第48楼相应观点的回应。

4、关于书的内容

糜凤鸣先生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记载的纪念邮戳有遗漏,目前发现的被遗漏的纪念邮戳已经通过其正在《扬州集邮》连载的文章里补充,而且每次附图40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58:52编辑过]

TOP

的确此文是国内集邮图书考证与研究的典范之作
041000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二中路25号盐业公司 谢.立.端
支付宝:xie-stamp@163.com
手机:18635726513(微信同号)
主集:集邮文献、《盐》、《2013癸巳年》邮集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6 16:13:34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6日)

今天与江苏南京郑军先生电话沟通。郑军先生早在八、九年前就通过北方的一个民间邮刊花十几块钱购买过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印象中那本书品相相当地差,以至于后来将其再次卖掉了。郑军先生肯定地说:那本书上没有签名题字。那本书的具体品相,郑军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书脊损伤严重,用订书机钉后,铁钉又锈蚀。另外,该书被虫蛀。

郑军先生认为:现在品相很好的五六十年代的书,要么从来没有人翻过,要么保存环境很好。目前流传的品相很好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就不外乎这两个保存方法。

对于石少东先生的藏书流出来这件事,郑军先生认为:无论从什么渠道流出来,都应该看作是不正常的,但也不一定是坏事。这也不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对于该书的印量到是值得考虑的。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江西南昌的邹小亮先生。

请各位藏家将你们收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扉页展示出来(只需要有印章的),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56:13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5 18:42:18的发言: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前言:

邮戳原本是盖销邮票的工具,后来随着邮政业务的发展,它的使用逐渐扩大起来。邮局为着纪念邮票的发行,或者国家与地方的重大节日和纪念事件,大都刻用纪念邮戳,以加强宣传的作用。长期坚持收集纪念邮戳,便是积累了一部可贵的历史资料。加上纪念邮戳一般都刻有艺术性的图案,具有欣赏的价值;因此一般集邮同志,对纪念邮戳的收集,越来越感到兴趣,是不难理解的。

早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老解放区的邮局,已经注意到纪念邮戳的刻用。它反映和记录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纪念邮戳,今天流传下来,已经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了。

o993SNs9.jpg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纪念邮戳,在内容方面,处处蕴蓄着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引导着全国人民走向光明幸福的社会主义大道上去。它反映和记录了解放后的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上的重大成就。这些纪念邮戳内容及图案丰富多采,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本简目一则是作为个人收集新中国纪念邮戳的一个初步张本,一则是便于收集的同志,作为有系统地整理纪念邮戳的参考资料。从1946(原文漏排“年”字)东北解放区邮电管理局刻用“庆祝新春迎接全国胜利”纪念邮戳开始,至1960年底各地邮局使用之纪念邮戳为止。由于老解放区邮局与及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性刻用的纪念邮戳,手头资料不足,遗漏及错误的地方,有待补充。深望国内外邮集(原文“邮集”排误,正确为“集邮”)同志,不吝指教!

罗家声  广东高明横江畜牧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0:25:27编辑过]

TOP

呵呵,偶已悄悄打印了一份自己赏读哦。哈哈。
041000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二中路25号盐业公司 谢.立.端
支付宝:xie-stamp@163.com
手机:18635726513(微信同号)
主集:集邮文献、《盐》、《2013癸巳年》邮集

TOP

继续哈,重温去年讨论的热情气氛
211100  江苏南京江宁区060邮政信箱13951735931QQ:413149488电邮:wxzhengjun@sina.com淘宝店(专营各地集邮报刊):http://shop33282455.taobao.com/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3 22:19:27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3

因忙于年终工作,耽误了认识《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一些时间,估计这段时间都会这样,我尽力抽时间做,但是不能确定能够做多少。

1、今天上午与贵州贵阳90高龄的我国著名集邮家郭润康先生电话沟通。当郭老一听到罗家声先生的名字就马上想到了他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他说,那本书很精美,该书出版不久罗家声先生就给他寄去一本。印象中,罗家声先生曾经有在书上签名,但是时间太久,记忆不清楚。郭润康先生将“文化大革命”前收集的集邮图书都送给了比其年轻的任尔勤先生,现在手边没有这些书了。因为任尔勤先生已经去世,他收藏的集邮图书也在生前全部处理了,所以无法知道当年罗家声先生是否在送给郭润康先生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上留有签名。

2、在国内搞集邮文献收藏并开馆的藏友有以下各处(可能有遗漏,也希望各位补充):上海李锦林先生、贵州遵义岑忠健先生、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山东荷泽郑祥国先生、山东徐铭强先生、陕西西安黄剑波先生、江西南昌吴法金先生、广东湛江吴明君先生。通过近期与部分藏主沟通,有以下统计在此公布(排名不分先后):

①上海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1本。流传途径:张惠生先生-(赠送)-白歌乐先生-(赠送)-李锦林先生。

②贵州遵义岑忠健集邮文献收藏馆:没有收藏。

③江苏常州王建平集邮图书工作室:1本。北京邮商先生-(购买)-王建平先生。

④山东荷泽郑祥国耀宇文献集邮藏馆:没有收藏。

⑤山东徐铭强金石名人集邮文献藏馆:未知。未有联系方式。

⑥陕西西安黄剑波集邮文献藏馆:2本。北京邮商先生-(赠送)-黄剑波先生。

⑦南昌吴法金集邮文献藏馆:没有收藏。吴法金先生是以收集老邮刊、港台、海外集邮文献为主的,包括全套的原版《中国飞剪》。交往的人主要是老一辈集邮人,有赵人龙、叶季戎、郭润康等。对于没有收藏《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感到“还要努力”。

⑧广东湛江吴明君集邮文献藏馆:未知。未有联系方式。(据说已经停止收藏?)

3、今天再次与北京林轩先生电话沟通。前次沟通后,林轩先生表示在本月的北京文献集邮研究会例会上向与会者了解有关情况,结果:大家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也没有人收藏这本书。

4、湖北武汉陈波先生应我的请求,将其典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于近期寄来,这里将陈波先生的这本书的扉页和石少东先生的印章放大展示如下

eqckIxuL.jpg


u7WQIfcc.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54:20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0 0:54:57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0

1、昨天下午与山东青岛牟洪波先生电话沟通。牟洪波先生于2003年通过在北京大钟寺集邮市场经营邮票的朋友购买到《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该书来自北京一位已经去世的高级官员的家,该官员也是北京集邮领域的活跃分子。

洪波先生后来对收集集邮文献兴趣减退,遂将自己收藏的一批藏品如:《奥林匹克体育邮票集锦》、《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等37本集邮图书、14种集邮刊物(包括很多合订本)和1种报纸(连续两年半)在专题集邮网上一并出售。南京刘锋先生见后全部买下。

洪波先生的售品贴见:

http://www.zhuanti.net/ztbbs/dispbbs.asp?BoardID=15&id=85148&replyID=197996&star=1&skin=

此处也是对江苏常州王建平在本贴第33楼问题的回复。

2、昨天晚上与山东青岛陆游先生电话沟通。陆游先生于2005年底从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处购买了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因为品相十分好而一直认为是近期翻版图书,也随手放到一边,直到沟通时也没有想起到底放在家里的哪个旮旯里,但是肯定这本书还在家中。陆游先生本人并不收集纪念邮戳,但是有收藏集邮图书的习惯,凡是自己没有的书都会尽量买,包括买《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关于石少东先生的家属捐赠的图书,陆游先生说:1989年去北京时由北京马长利先生陪同去人民邮电出版社看过,也觉得里面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

本贴第48楼第1点和此处第2点也是对我在第13楼有关江苏常州王建平售出4本书的全部踪迹的完整表达。

3、上海李锦林先生将其收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扉页拍摄了照片并发给我,我已经将它挂在第39楼相关文字后面,请各位关心本贴的朋友回放阅读。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湖北武汉的陈波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49:28编辑过]

TOP

插一贴,发表一张罗家声先生的照片。

dTSv7foK.jpg

此举,一则为了满足Mr.iuh和广大集邮同志对罗家声先生的敬意。二则丰富本文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这张照片是佛山麦善基先生在一张有罗家声先生参加的大合影中截取并将背景PS而成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44:54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19 15:16:07的发言:

 

2、昨天晚上从21.09开始,历时33分钟,我与世界著名集邮家Mr.iuh就《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电话沟通,以下是Mr.iuh对于罗家声先生和《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有关观点:

①罗家声先生与Mr.iuh是有着超过40年交往的老朋友,虽然彼此书信往来频繁,但40多年从来没有见过面。Mr.iuh嘱咐我将来发表纪念罗家声先生的文章时,一定要配一张罗家声先生的照片。1983年Mr.iuh到广州也没有见到罗家声先生,很失望。后来才知道罗家声先生因为“文化大革命”中集邮收藏遭受极大损失,当时还没有重返邮坛。

②罗家声先生在《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出版不久即寄送一本给Mr.iuh。Mr.iuh自己并不刻意收集纪念邮戳,但对罗家声的辛勤工作表示了敬意。在刚开始我与Mr.iuh谈到1961年罗先生的著作时,Mr.iuh立即清楚准确地说出:《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除此之外,罗家声先生多次还给Mr.iuh寄出香港《大公报》有关集邮文章的剪报。

③罗家声先生在该书出版后,1961年即将自己所分得的书中拿出100本交上海宋知新先生出售。宋知新先生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估计早就卖完了。

④《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印刷很好,使用的纸张是道林纸,香港印刷的。在当时是非常好的书籍了,因为当时中国大陆的经济状况不好,很多很重要的书印刷用纸都不太好。

⑤《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另外一位作者张惠生很早就去世了。张惠生在印刷厂工作,当时许多油印的集邮小报都出之他手,质量也不错,保存到现在都很好。张惠生因为自己不谨慎,被当地公安机关抓去,最后死在里面。

⑥以前并不知道该书由石少东先生助印的。如果是石少东先生助印的书,根据以前与石少东先生交往的经验,该书的印量肯定不止300本,说500本应该比较可信。

⑦以前并不知道张惠生先生与白歌乐先生的关系。集邮活动在中国恢复以后,Mr.iuh多次见到白歌乐先生,白先生都没有提过张惠生先生,估计也是作为领导干部的白歌乐先生比较谨慎的缘故。

⑧中国集邮出版社与人民邮电出版社是两个单位,以后合并了。当年石少东先生的家属将其收藏的集邮图书捐赠国家后,中国集邮出版社是非常认真对待的。专门做了很多的大书架存放这些图书。

⑨Mr.iuh在中国集邮出版社接受石少东先生的家属捐赠集邮图书后2个月专程去北京查看了这批书,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里面没有Mr.iuh非常想要看的东西,例如:美国中华邮票会出版的《中国飞剪》杂志、英国中华邮票会出版的《JPC》杂志、香港出版的《邮光》杂志,里面一本都没有。里面虽然有几本《邮乘》、《新光》杂志,都是零散的不成套的,“而这些杂志我都有,所以很失望”。而看到的较多的是售品拍卖目录等,“简直就没有用,想看的一本都没有”。另外也有可能其家属在将这批书刊捐赠给国家前已经有人掏过了。

⑩石少东先生家属捐赠的集邮图书目前确实没有清单。但是,是否被处理,有关方面并没有明确地正式说明。另外,凡石少东先生赠送的书是否都盖有印章,对这一点持怀疑态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41:47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19 15:16:07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19

1、今天与浙江平阳陈志昌先生电话沟通。陈志昌先生收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于2005213从常州王建平先生处以90元的优惠价格购买。陈志昌先生于1984年开始集邮,集邮文献收藏的历史也超过十年,目前专心集邮文献并已经收藏了1000多册,成绩斐然。正是因为王建平先生被陈志昌先生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方以低于其平时100元的售价售出。陈志昌先生获得这本书后发现该书品相非常好,起初还怀疑是近期盗版的。在看到本贴后,这种怀疑被彻底消除。鉴于本贴对该书的不断深入的介绍,陈志昌先生和其家属认为有必要也应该将自己的拥有的这项收藏告诉大家。所以,这里我非常感动地说:谢谢你们!同时也请各位知情同人支持,我想,如果罗家声先生在天有灵也会被今天我们的行动所感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35:01编辑过]

TOP

<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8 15:28:52的发言:</b><br/>
<p><font size="3">&nbsp; </font></p>
<p><font size="3">3、目前拥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的藏家有(括号里是该书来源): </font></p>
<p><font size="3">①没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的有:北京刘肇宁先生1本(60年代别人送)、扬州糜凤鸣先生1本(60年代罗家声先生送)、上海谢刚先生先生2本(2002年购于上海豫园邮市),上海李锦林先生1本(2006年秋内蒙古白歌乐先生送。该书为60年代张惠生先生送给白先生的)。 </font></p>
<p><font size="3">②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的有:湖北武汉陈波先生1本(2006年10月购于北京邮商邹某)、江苏南京刘峰先生3本(其中1本于2006年上半年购于青岛邮人牟某、2本于2006年10月购于北京邮商邹某)、上海××先生1本(2006年下半年购于北京邮商)、上海×××先生1本(2006年下半年购于北京邮商)、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1本(2005年购于北京邮商孙某)、江苏常州王以鹏先生1本(2006年购于常州王建平)、香港一邮人1本(2006年购于常州王建平)、江苏大丰朱天文先生1本(2006年10月购于北京邮商邹某)。 </font></p>
<p><font size="3">③尚未明确有无“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的有:西安黄剑波先生2本(2004年夏北京孙邮商送)。 </font></p>
<p><font size="3">④不知道具体情况的有:西安黄剑波先生赠送与人的1本,李锦林先生提到的上海一位活跃于邮坛的集邮人(顾青先生)至少有1本,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另外卖出去的2本(肯定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 </font></p>
<p><font size="3">总计:没有篆体印章5本,有篆体印章11本,无法确定的4本。</font></p>
<p><font size="3">4、北京邮商邹某卖出20本,北京邮商孙某卖出45本(超过40本,不到45本,目前按45本统计)</font></p>
<p><font size="3">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山东荷泽的郑祥国先生、黑龙江大庆的孙志民先生。</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32:10编辑过]


TOP

余先生,本文拜读已久,是为难得一见的佳作,刨根问底乃邮学研究之根本.本文当为此中之范本.本文加精,并置顶,方便各位同好参与讨论
211100  江苏南京江宁区060邮政信箱13951735931QQ:413149488电邮:wxzhengjun@sina.com淘宝店(专营各地集邮报刊):http://shop33282455.taobao.com/

TOP

<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8 15:28:52的发言:</b><br/>
<p><font size="3">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chsdate year="2007" day="18"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8</font>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今天与上海李锦林先生电话沟通。<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6</font>年秋,内蒙古集邮家白歌乐先生送给上海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据李锦林先生介绍,该书成色较旧,书的边沿有破损现象,书脊上部有轻微裂开,可以修复。该书是其著作者之一的张惠生先生赠送给白歌乐先生的,在书的扉页有张惠生先生用蓝色墨水的九行亲笔题字“敬爱的-白歌乐-同志-惠存-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张惠生-赠送-1961.9<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New AR-SA mso-bidi-language: ZH-CN; mso-fareast-language: EN-US; mso-ansi-language: 1.0pt; mso-font-kerning: Roman; Times mso-bidi-font-family: mso-hansi-font-family: new="New">”,</span>在白歌乐先生将其赠送给李锦林先生前一直由白歌乐先生自己使用。由于张惠生先生去世较早,在此前没有发现过其墨迹存在,目前李锦林先生收藏的这本是迄今为止留下张惠生先生亲笔题字墨迹的惟一一本,弥足珍贵。</font></p>
<p><font size="1"><font size="3"> wnYdXxZY.jpg </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size="1"><font size="3"> pVOq5Bub.jpg </font></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size="1">&nbsp;</p></font><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font>
<p></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font>李锦林先生在<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8</font>日提到,在一个公共场合,上海的一位活跃于集邮文献邮坛的集邮人也有展示过这本书。<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8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6</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4</font>日,李锦林先生在“华邮网<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New AR-SA mso-bidi-language: ZH-CN; mso-fareast-language: EN-US; mso-ansi-language: 1.0pt; mso-font-kerning: Roman; Times mso-bidi-font-family: mso-hansi-font-family: new="New">”</span>坦承此人就是上海顾青先生,当时之所以不方便透露,是因为还没有事先与</font>顾青先生沟通。</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27:23编辑过]


TOP

<p>佳作</p>
电子信箱:xg015@163.com

我的通信地址:332500江西省湖口县电信局自取信箱22-1号 徐刚。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