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TK、清邮路、名戳三位先生:首先,感谢您们对本贴的支持——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在“小圆戳”的命名问题上,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其实我看我们的看法大同小异——都感到“半切圆戳”这新名字,不如叫“汉英小圆戳”等老名字好,严先生大作的确也存在些问题,只是在对此书的评价上存在些差异,这也是正常的——不必上纲上线地争议。倒不如不讨论对该书的评价问题,具体讨论些与“小圆戳”相关的学术问题。

TOP

进来学习,仔细看了,好。
317005浙江临海东塍格溪  吴世军
支付宝:1055306668@qq.com
邮政6221503450001877492吴世军
Q:1055306668邮箱
我离邮局远。,如有中拍邮品,烦请您发短信告诉付款,以便办款.未能及时办款,请谅解.谢谢!

TOP


学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5 22:19:59编辑过]

地址 :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曲溪街道城西 西三路68号 515500
支付宝账户:wzqwu#163.com (“#”请换成 “@”)  
银行账户:6228481396281389172 农行揭东支行 吴壮强

TOP

可能八卦戳不是日戳,应该是邮戳.

TOP

一时看错 打错了 不好意思 已改正 抱歉
地址 :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曲溪街道城西 西三路68号 515500
支付宝账户:wzqwu#163.com (“#”请换成 “@”)  
银行账户:6228481396281389172 农行揭东支行 吴壮强

TOP

谢谢各位邮友热情参与。并同意fred先生的意见:“八卦戳”不是日戳(因它无日期信息),只是邮戳。关于“帝国日戳”,虽然张、孙二位前辈都认为是“临时邮戳”,但我有充分的理由与证据,认为此戳只是含日期信息的“邮政局公章”。有关此问题的讨论我会另外发贴介绍。

TOP

过年放假,几天没有上网 ,又见到老友石教授的帖子。看了一遍,我也说几句吧.    帖子的实质是对“中英文日戳”这个名词的看法。      1,  孙君毅先生称:“汉英单线戳”;    2, 张恺升先生称:“中英文日戳” ,并认为:“集邮家称为小圆日戳,中英文小圆日戳或汉英单线戳等名称,1984年10月10日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至299页邮戳名词对照表,正名为中英文日戳。与当时使用之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广”——石教授拜读张著,奉为经典,所以当麦会说: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石教授岂能接受。     3,Peter. I. Padgot 称:“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以上为三大经典中国邮戳著作中对该名词的不同的叫法。  4,到今年 台湾严平西先生认为称汉英半切圆形日戳这个冗长和不顺口的名词最为合适。且作了解释,就请大家自己看,不录了。         4位专家4种叫法。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谁能服谁!         而我在文章中当然用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或“汉英单线小圆戳”;不会用“汉英半切圆形日戳”和“中英文日戳”和“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   至于他人喜欢用什么?随便!不都是4家之一。都是专家权威説过用过的名词。还好,还没有出来第5位专家的新论。[/SIZE] 对不起!文中:“4,到今年” ,应为:“4,在去年”  已经过了年,但写的时候没有想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21:10:18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学习了,谢谢
huifeng@pt.lu
Hang huifeng
43 rue de stadtbredimus
L-5570 REMICH
Luxembourg

TOP

以下是引用[I]老邮迷[/I]在2009-1-6 7:05:03的发言:[BR]学习了,谢谢
谢谢老邮迷先生的参与,说到学习,也向您学习,您收集的邮戳多,不知您对邮戳发展的历史有何看法?

TOP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6 0:08:45的发言:[BR]过年放假,几天没有上网 ,又见到老友石教授的帖子。看了一遍,我也说几句吧.    帖子的实质是对“中英文日戳”这个名词的看法。      1,  孙君毅先生称:“汉英单线戳”;    2, 张恺升先生称:“中英文日戳” ,并认为:“集邮家称为小圆日戳,中英文小圆日戳或汉英单线戳等名称,1984年10月10日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至299页邮戳名词对照表,正名为中英文日戳。与当时使用之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广”——石教授拜读张著,奉为经典,所以当麦会说: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石教授岂能接受。     3,Peter. I. Padgot 称:“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以上为三大经典中国邮戳著作中对该名词的不同的叫法。  4,到今年 台湾严平西先生认为称汉英半切圆形日戳这个冗长和不顺口的名词最为合适。且作了解释,就请大家自己看,不录了。         4位专家4种叫法。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谁能服谁!         而我在文章中当然用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或“汉英单线小圆戳”;不会用“汉英半切圆形日戳”和“中英文日戳”和“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   至于他人喜欢用什么?随便!不都是4家之一。都是专家权威説过用过的名词。还好,还没有出来第5位专家的新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6 0:10:29编辑过]
王先生,本贴还涉及邮戳发展历史的讨论——内中有无规律?无规律——必须全面了解全部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麦会长的主要观点);而我认为是有规律的,可从全英文、英中、中英、全中文、后来又英中文这条戳式变化主线来讨论中国邮戳的发展与演变,认为中英文日戳可以分代,其第一代就是汉英小圆戳,因此用“中英文日戳”作为“正名”、也包涵了“小圆戳”是这类含中文、英文二种文字的日戳的鼻祖之意。因此“中英文日戳”之名非但没过时,而且应提倡——因为此名富含科学意义——用发展的观点命名中国邮戳(包括同类邮戳分代)。

TOP

有中英文的都可以叫“中英文日戳”!请教如何区分各种不同戳式?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6 8:39:24的发言:[BR]
       
        有中英文的都可以叫“中英文日戳”!请教如何区分各种不同戳式?
       
認同麥先生所言!若以文字來區分,大圓日戳應叫「英中文日戳」。這種以文字為主幹區分或定義,只能作為戳式的分類定義。如大圓日戳因沒有在文字上的分別,全以英中文組合(郵局的地方名),所以便不會因文字的組合而產生各類分支;但是小圓日戳其結構則有「英中」、「中英」、「中中」等,這些文字結構只能說出小圓日戳的分支結構,若以這類分支結構(文字組合)為某一類日戳的稱謂,「英中文日戳」便應不屬小圓日戳的專用稱謂。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还是以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为好,“汉英小圆戳”也是约定俗成,不妨用之,大家都懂即可。
陈刚
email:gangchen69@hotmail.com

TOP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6 8:39:24的发言:[BR]有中英文的都可以叫“中英文日戳”!请教如何区分各种不同戳式?
有中、英文地名和日期的日戳,可作为一个日戳家属,的确都可叫“中英文日戳”。但该类日戳各戳式相互又存在相关关系——是逐步发展出来的——除去“英汉大圆戳”、“椭圆型帝国日戳”(因它们与其它含中英文地名的日戳显著不同,也先于所有的小圆戳),最先是“汉英单线小圆戳”(它是小圆戳鼻祖、第一代);后是“汉英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使用地名少、时间短,第二代);再后是“英汉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第三代);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小圆戳”(第四代);“英汉(或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公元编年小圆戳”(第五代,年月日表示又可分为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二种,这类日戳一直用到新中国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期还有“铲字(铲去英文)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小圆戳”)。这样区分(既区分又联系),不知可否?请麦会长指教。

TOP

汉英单线小圆戳,作为含中英文二种地名的小圆戳的鼻祖,因此它有资格叫“第一代中英文日戳”或直接叫“中英文日戳”,其它戳式的中英文日戳,可以在此基础上命名——或分代(第几代),或再加上其它特征——中英文(或英中文)腰框(或三格)式日戳,这样区分(既区分又联系),不知可否?请麦会长指教。

TOP

邮戳的分类与命名,可有二种方法:一种直接从“形态”上进行分类,不谈戳式不同形态之间的关系;一种从戳式“发展”关系上进行分类,把相关的不同戳式的邮戳串联起来——进行分类与命名。此类分类与命名方法妥否?特提出与众邮友讨论。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6 13:20:03的发言:
有中、英文地名和日期的日戳,可作为一个日戳家属,的确都可叫“中英文日戳”。但该类日戳各戳式相互又存在相关关系——是逐步发展出来的——除去“英汉大圆戳”、“椭圆型帝国日戳”(因它们与其它含中英文地名的日戳显著不同,也先于所有的小圆戳),最先是“汉英单线小圆戳”(它是小圆戳鼻祖、第一代);后是“汉英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使用地名少、时间短,第二代);再后是“英汉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第三代);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小圆戳”(第四代);“英汉(或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公元编年小圆戳”(第五代,年月日表示又可分为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二种,这类日戳一直用到新中国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期还有“铲字(铲去英文)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小圆戳”)。这样区分(既区分又联系),不知可否?请麦会长指教。

化简为繁,相当复杂。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由于中国邮政从洋人主政开始 故先是全英文戳、然后英中、中英、全中文邮戳、这是中国邮戳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邮戳走过的一个过程。邮政要和世界各国通邮,全中文也只适合国内邮政使用,所以全英和 中英的邮戳至今还是有存在的需要。如果考察世界各国邮戳的发展历程和种类。那这点文字上的变动实在还没有涉及邮戳发展的本质问题。而从手工向机械化 自动化 电子化盖戳的过程 ,从邮政管理的需要出发的种种变化倒有可能更清楚反映了邮戳发展的规律。[/SIZE]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继续进来学习。各位继续。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6 20:01:27的发言:[BR]由于中国邮政从洋人主政开始 故先是全英文戳、然后英中、中英、全中文邮戳、这是中国邮戳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邮戳走过的一个过程。邮政要和世界各国通邮,全中文也只适合国内邮政使用,所以全英和 中英的邮戳至今还是有存在的需要。如果考察世界各国邮戳的发展历程和种类。那这点文字上的变动实在还没有涉及邮戳发展的本质问题。而从手工向机械化 自动化 电子化盖戳的过程 ,从邮政管理的需要出发的种种变化倒有可能更清楚反映了邮戳发展的规律。
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