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選擇集票好,還是集封好﹖

日前與郵友談郵,他提出一個問題 :「一個集郵者,他應該選擇集郵票好,還是集封好﹖」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亦是一個難答的問題。

我只有以個人的意見回答。集「票」與「封」是兩個境界,票是「靜」態的,可以研究其齒孔、紙張、水印(若有)、版式、顏色、變異.......等,但空間有限,除了慈壽票外,大龍、紅印花版式研究差不多齊全而再無新意,小龍票版式不明顯和少見大全張加上難保存﹐使郵人却步! 唯有慈壽票最有「味道」,可以愈研愈深,愈深愈有趣味,難怪可以這樣令人入迷。此外,有很多專著介紹慈壽票其齒孔、紙張、初/再版、顏色、變異如著名的四複八倒、再版大字長距的漏蝙蝠、大字長距30分的各種"叁"字異體等等,郵人可以跟著前人的足跡集藏。但原票和加蓋版式仍是有很多研究和探討空間,可惜仍未有專著介紹!雖然很多面值仍缺乏大全張增加了研究的難度,幸有資深郵友能排除萬難,苦研慈壽票的版式,個中表表者首推華郵網的邵道彥先生,發表過不少研究心得於華郵網,不知何時他能將心得化為專書,使人手一冊,那便功德無量了!

集「封」是動態的,從信封上可以研究郵票、發行日期、郵資、郵戳、郵路,從中可以幻想自己是一封信,飄洋過海,遠赴重洋、翻山越嶺、幾經風雨、長途跋涉從寄發地運送至目的地,途中不知經過幾多艱辛,我們應向默默耕耘的郵務工作者致敬!同時毎一件信封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毎一件郵封貼票、郵戳、郵資、郵路俱不同、研究可以更為立體。就算同一日寄發,同一郵局送出,貼同一面值郵票,銷蓋可能是不樣的郵戳,走的是不同的郵路,會有不同的到達日期,那才更加有趣味!四大古典票已有專書介紹大龍、紅印花和慈壽票信封,獨欠小龍封的專書,不知何年有一位郵友,不惜工本,不辭勞苦,將小龍封編輯成書,那時我們郵人便有褔了。

綜合以上觀點,我不是說信封比郵票好,收藏本是一種嗜好,或是一種投資,要按各人喜好、能力範圍、自己可投入的時間來決定。因為鹹魚青菜各有所好,您說鹹魚好吃,他認為鹹魚無益,他相信青菜身體好,您則說其清淡無味,總而言之,一切量力而為,選擇適合自己的喜愛,那便是最好的了。

我又受表扬了
麦国培 发表于 2013-5-12 16:32



    如果網頁可以授勳銜的話,一定頒授一個勳章予麥會、以奬勵您供一個華郵網平台予郵友們溝通。

TOP

回复  阮秀佑


    阮兄,顺便问一句,关老的慈寿封目录里有每个封的成交价记录吗?
隔日游侠 发表于 2013-5-13 19:41



    小書是圖鑑,不是目錄,所以並不附毎個封的成交價,同時封是沒有標準價的,若有競價或郵集需要時,同一件信封可以標到很高價,今天的價,明天便作不得準,附成交價可能誤導讀者!

TOP

有集邮人“有票无封”或“有封无票”的吗?????
我个人是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但还是票多于封,,
...
李晓鸣 发表于 2013-5-13 14:41



   可以這樣說,郵集可以"有封無票",我曾看見很多17世紀郵集是以無票封 (Stampless Covers)展示的,因為當時郵票仍未發行。但郵集不可以 "有票無封",郵票集若不輔以郵戳或封以展示其使用日期或地方是不足夠的, FIP 和 FIAP建議票與封的比例是 7:3 ,太多封便「喧賓奪主」了。

TOP

补充一下,关兄说的比例所指应该是传统邮集类别,因邮展有很多类别,邮政史类大多以封和实寄品为主。
麦国培 发表于 2013-5-14 08:22



    多謝麥會補充,郵展類別與章程甚多,可以寫成專書,參展時要細讀,否則犯了規也不知。

TOP

确实如此,不过条例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朋友参展不合规例也能拿大大奖,要看谁去参展了!
麦国培 发表于 2013-5-14 12:16


麥會一語道破参展郵友的心聲! 不少郵友花了不少金錢、時間、心血製成郵集參展,被人評頭論足,還要受盡評審老爺們的閒氣,今天這封要拿證書,明天那票要証明是真品,但個別郵集不合規例或有偽品也拿大大獎,只有嘆一句耐何!!

TOP

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参展
麦国培 发表于 2013-5-22 13:44

簡直是一針見血! 無論FIP 或是 FIAP 都是由同一群攏斷,是小圈子活動!!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