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另类邮展

本帖最后由 裔聃 于 2013-7-4 16:12 编辑

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09级本科生毛清芸于2013.6.29-7.5毕业之际,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一楼大厅举行个人毕业展。展出从曾经游历过的的30多个城市寄出的明信片90余枚,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original_3QAU_527d0000435d125d.jpg
以下转自人人网【东师青年】
[东北师大“女汉子”四年走了30多个城市]东北师范大学女生毛清芸,大学四年背包走了30多个城市,北至漠河,南达三亚。到海南,她在火车上站了近43个小时;去武汉看樱花,一天只睡两小时。每到一处就给自己寄张明信片。6月29日,明信片在校园展出,以此向大学时代告别。 (via新文化报)

DSC05181.JPG DSC05187.JPG DSC05182.JPG DSC05183.JPG DSC05184.JPG DSC05185.JPG DSC05186.JPG
这个小姑娘是我的小学妹,他入学时我已经读研究生了,和她没有什么交集。知道这个孩子是因为她曾经担任东北师大学生平面媒体《东师青年》的主编。在她的任期内,《东师青年》成功转型,由一个呆板、枯燥的无人问津的校内小报转变为视野开阔、观点犀利、敢说敢为的新锐媒体,常常评论校内时事,带给官僚化的大学一缕清新。再有,我知道这个小姑娘是因为她寄回的几乎所有明信片都是我投递到信箱的。而与她唯一的面对面大概是刚刚过去这一学期,她选了我任助教的一门网络课程。隐隐感觉这个看似平凡的小姑娘内心可能潜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是这个时代前进所最为依赖的力量。

我不知道她究竟是否有传统意义上的“集邮”经历。但是我感到,青少年集邮还要依靠内在动力的激发,而并不是依靠几个成人设几个少年邮局,搞几枚花里胡哨的戳戳所能代替的。毛同学能够坚持每到一地都给自己和朋友寄明信片,并且用邮戳本收集当地邮戳,虽然戳、片都再普通不过,放到邮市每枚不值1元钱;虽然戳可能不清楚,邮资可能都不符规定;虽然这个展览不属于传统类、不属于邮政史类、不属于邮政用品类,可能连现代明信片类都没法划入,甚至本身就没法被认为是一个“邮”展,但是她用心来体会青春,用明信片来记录自己,并以此收藏自己珍贵的回忆,我想这也便是集邮和其他收藏活动所追求的由外物到内心升华的最高境界。

曾经有邮友提到自己搜集不到某某邮品如何艰难、如何痛苦,又有邮友提到百年之后自己的藏品如何处理、会不会造成什么家庭矛盾,我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扰,都是源于将愉悦身心的爱好变成了累赘,所谓集邮的乐趣仅仅还是停留在或者最终归结于享受外物的价值,其发自内心的愉悦短暂而轻描淡写。

前几天,台湾的杨先生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患癌症并早已被告知病危的邮友在全程参加了邮会邮展之后,包括自己布展、收展、开车回家,回到家中病逝。在他临终之前还在享受集邮带给他的乐趣,并以此抵消身体的痛苦,我觉得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还有,一位邮友在文献集邮网论坛长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跟帖发布在同一个主题帖下,至今已超过3千个跟帖,可谓全站第一帖。前几天文献集邮网论坛传说要被关闭,大家都主张将这多年的成果备份下来,免得徒劳无功,我也第一次跟帖和这位邮友说话奉劝其搬家。但是他本身却很从容和淡然,表示对此并不在意,任由一切随风而逝。想来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洒脱。

我也一直集邮,但毫无建树。不过在二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每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这些业余爱好帮我缓解痛苦、渡过难关。我想,任何一个集邮者在开始时并非要如何如何,集邮这项活动也并非要将人带入尔虞我诈、拉帮结派的歧途。不被外物所累,发明本心是人生的大善。集邮本身并不是目标,它或许只是一个工具,令人获得完满幸福的小小媒介。
樊涛 1197号会员
地址未定,需要時請聯繫。
fantao.521@163.com
可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转款
邮识源于邮书,邮书胜于邮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