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赵上2007年成交的一个封。

TOP

TOP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名北洋大学)三院校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南。在陕南时,临时大学的校本部和文理学院设在城固县城内考院,教育学院设在文庙,法商学院设在小西关外,工学院设在古路坝(后又在七星寺设分校),医学院设在南郑,农学院设在沔县。

  1938年4月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时全校共设6院23个系,教学开始步入正轨。西北联大的领导体制为校务委员会制。由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等组成校务委员会,上述3人为常委,管理校政。学制一般为4年,医学院为5年。此外,还附设大学先修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一年,成绩优良者,可保送上大学。其他中学毕业生则需经过国家大学统一考试才能入学。1938年7月,工学院单独设立,称西北工学院;农学院也单独设立,称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为师范学院。

  1939年7月,西北联合大学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共有4个院: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不久,师范学院和医学院又相继独立,称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文理、法商学院组成西北大学。1941年起,西北师范学院陆续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师生迁回北平复校,称北平师范学院,1948年年底复称北平师范大学。1946年西北大学迁西安。

  西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在一年多时间里迁校两次,辗转数千里,师生流离跋涉,极为艰苦。西北联大的形成和发展,对陕西和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TOP

回复 18# 老老肇

在1950年6月8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苏联专家阿尔辛杰夫认为,中国以前的大学体现的是半殖民地的依赖性。在这次会议上,中国高等教育确立了“以苏为师”的方向:高等学校不应培养“大而无当”的博学通才,而要培养具体的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农业专家、统计专家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