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安阳徐马全内详封图5.jpg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回复 525# 邓青


   其中下面一枚是1989年8月11日,另一枚看不大清楚。没有上图的较晚一枚是1999年。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本帖最后由 南京李茂长 于 2016-3-6 22:44 编辑

       对几枚特殊的“香港内详封”推测

“香港内详封”已成为收藏两岸邮史集邮者的一个专用名词。它是指两岸隔绝期由台湾红十会和香港红十字联合为台湾同胞转寄到大陆信函业务产生的实寄封。其特点是实寄封上写有大陆收件人地址和姓名,盖有香港邮政的机盖邮资已付英文戳记,封上不允许写上台湾寄件人地址,只写“香港内详”或印有“香港内详”文字(图略)。香港内详封产生的时间段为1988年4月18日至1989年6月10日。1989年6月10日后,台湾同胞可以直接在信封上写上地址姓名,贴台湾邮票以平信方式寄至大陆。1989年6月11日至6月30日,作为过渡期,台湾红十字会仍然继续处理以香港内详封形式通信的信件。

2015年初,笔者收集到7枚“香港内详”封,图1是贴二枚90分香港邮票销香港1993年4月29日机盖戳,图2是贴三枚90分香港邮票销1993年8月17日机盖戳,由于机盖销票戳盖偏,致使三枚邮票漏销。(限于篇幅,另5枚封不上图)这7枚封,均贴香港邮票、署“香港内详”、无寄件者地址和姓名、收件者都是长沙市张国琴女士,销1993年不同时间段的香港机盖日戳。令人迷惑不解的是1993年还有“香港内详封”?会否是有人刻意制作出来并实寄的?

图2.jpg

图3.jpg



可以肯定的是,两岸邮界都清楚香港内详封业务截止时间为1989年6月30日,考虑到台湾到香港邮路上需要的时间,香港日戳时间最迟也应是当年7月3日前。显然,这几枚封形式上是香港内详封,但已经不符合两岸邮史中约定俗成的“香港内详封”定义了。另外,香港内详封并不贴用香港邮票,而只机盖香港邮资已付戳。但考虑在实行香港内详封业务期间,确实有个别台湾同胞自行通过香港亲友经香港转寄方式署“香港内详”字样寄到大陆的情况。另外,香港内详封出现后,这种实寄封的价格暴涨,会否是这样的原因,人为制造出不是香港内详封业务期间的“香港内详”封呢?从多方面分析,这种情况应不存在。因为这7枚封流到市场中的价格并不算高;另外这7枚上销票的日期分布到不同月份,因此人为制作出来的可能性极小。颇为遗憾的是这7枚封中均无内信,收藏者少去是重要的分析条件。

到2015年下半年,笔者在某收藏类网站搜索邮品时,终于发现网上有三件湖南长沙收件者张国琴的香港内详封,其中二枚竖式戳的香港内详封(图4、图5),笔者很快拍得。

图4.jpg

图5.jpg


但一枚日期是1988年6月25日的横式香港机盖邮资已付戳香港内详封(图6),由于戳记清晰,封的品相也不错,有多位邮友经数十轮竞拍,最终也被笔者拍下来。这三枚香港内详封较为难得之处,是均带有信函,而且早期的这枚横式邮资已付戳相当清晰。

图6.jpg

两岸正式通邮前,台湾同胞要通过第三方(如香港、美国、日本等)转寄信件给大陆亲友,从这些实寄封的封面看,只留有第三方的邮政传递信息,没有任何台湾信息留存在封上,如果是封内有信函,其内容就可知道是经第三方转寄的。因此,两岸正式通邮前,信函的重要性已是邮界对台湾寄大陆实寄封的普遍共识。从三件内信看,台湾寄件者称长沙张国琴为“张妹”,两者非直系亲属,但为亲戚关系。台湾寄信者在1988年时就已退休,他去台湾前在大陆留有女儿,去台后再未成家,独身一人。张国琴对他在大陆的女儿建房、患病时给予很大帮助,因此台湾寄信者十分感谢。从信函内容分析,张国琴应无其他台湾亲属。因为信中,提及寻求长沙居台人员携带物品等事项。那么7枚1993提的“香港内详”是何人所寄呢,笔者大胆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张国琴居香港的亲属所寄,从“大人”的称呼看应是张国琴的晚辈,但7枚封不写地址,全部只写“香港内详”,或许正是受香港内详封业务的影响所至。从笔者收集到一些在非常时期自行到香港谋生者回寄大陆的信函看,通常只写“内详”两字,而“香港内详”与“内详”,并无本质区别。因此,这7枚“香港内详”封,应该不是台湾同胞所寄发。(李茂长)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本帖最后由 南京李茂长 于 2016-3-6 22:48 编辑

楼上的拙稿,刊登于2016年2月19日《中国集邮报》。意在宣传一下“香港内详封”吧。某些集邮人对香港内详封比较不屑。


香港内详报纸.jpg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刚觅得一枚香港内详封,时间是1988年5月14日。
Image1.jpg


香港戳.jpg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新收到一枚手写香港内详封,香港日期为1988年6月9日,背面上海红色落地戳日期为1988年6月15日。
Image3.jpg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本帖最后由 南京李茂长 于 2016-3-20 21:00 编辑

一枚香港“内详”封,何处是“原处”?

图1是笔者最近收集到的一枚1988年10月20日从香港寄到四川自贡的实寄封。封的左上角贴有一张“改退批条”。可见,这是一封收件者没能收到的家书。图2是封上的“改退批条”。改退批条上改退原因4条中,有3条都用红笔圈起来,其中第1条“原址查无此人”,将“查无此人”四个字用红笔画圈,第2条“迁移新址不明”和第3条“原写地址不详”也用红笔画圈。“改退批条”上的四川自贡日戳日期为“1988.11.4”。而此封背面盖有4枚四川自贡邮政日戳(图3),最早一枚的日期是“1988.10.30”,这应该是到达戳(落地戳)。另二枚日期分别是“1988.11.4”、“1988.11.5”,还有一枚日戳日期无法辨别。

图1.jpg

图2.jpg


图3.jpg



封上的几枚四川自贡日戳说明了邮局处理该邮件的波折。邮件到达后,盖上到达戳,邮递员对邮件进行投递,封背面的“1988.11.4”日戳和“改退批条”上的“1988.11.4”日戳分别为该邮局9号戳和13号戳。投递员在投递或许经过数次投递,直到5天后才作改退处理。“改退批条”最上面的“退回原处”文字,是自贡邮局的最后处理结果。可何处是原处啊?信封上寄件者地址只写“内详”两个字,能退到何方呢!

两岸邮史邮品收集者,对“香港内详”封情有独钟。从香港寄出,写有“内详”二字,它是香港内详封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特定时期的“香港内详”封上盖有香港邮资已付戳记。那么这枚封与两岸邮史有关系吗?仅从封上信息,丝毫不能说明这枚实寄封与两岸邮史有关。普通香港市民也可以这种形式与大陆同胞通信。幸好这枚封里书信还在(图4)。

图4.jpg


书信不算长,特全信录于此:

盛铨、盛鉎弟:

我是三哥盛鈺。你们还记得吗?我当兵的时候,你们还很小。四十年不见面,很想念你们。妈妈不知是否还健在,四姐学芝、五姐慎芝不知在什么地方,你们收到信后,请速来信告之。我现在住在台湾省高雄县大寮乡精忠四村82号。在高雄市一家公司上班。有一个儿子,现在读高中。几次写信回家,都没有回信,不知道你们在哪里?现在一位返乡探亲同事代(带)此信到大陆投邮,希望能到你们手里,以便连(联)络。祝

全家均安


                                              兄  盛鈺,  十月十五日


从信函文字可知,这正是特殊历史时期台湾通过香港到大陆信件。1988年时,由于台湾红十字会和香港红十字会商定为两岸同胞办理平信邮寄业务,这就是“香港内详”封业务。但当时,大陆已经开放台胞探亲旅游,因此有极少部分信件是通过探亲者带到香港或大陆同胞直接投邮。这类封也见证了两岸邮政通信历史的艰难曲折。笔者收集到几枚从香港投递的台湾信函,都写有台湾地址,因为这已超出台湾当局限制地域。本文实寄封的台湾同胞,或许并不清楚这些,或者有其他顾虑而没有写上地址,致使成为一枚没有投递出去的家书。

笔者收集到这枚实寄封时,一直思考,两岸已经通邮的今天,李盛铨、李盛鉎俩兄弟,与台湾李盛鈺哥哥是否联系上?信封上写有三位收信人姓名,另一位信中未提到的“李相云”又是他们兄弟的什么亲人?海峡很浅又很深,两岸很远又很近,盼望两岸早日能够统一,亲人团聚更为方便。(李茂长)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回复 539# 邓青
如果有好内信,同类封,限于1989年5月前,经香港转同类好品相,我都收啊。邓青友请支持几枚。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1989年6月10日前,透过任何第三地,转寄,都具有实际的两岸邮史意义。通信渠道、通信时间、通信内容是邮集中的重要说明文字。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回复 542# 楊宏銘


   可能性极大。通常如果能够再收集到一枚或几枚大陆直接寄台湾这位收信者,则成为第三地转的佐证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台湾寄大陆,那种贴有邮政批改退件条的是重要的邮政信息,难得一见。有些卖家甚至就撕了去以为无关紧要。谁解其中味?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一枚香港内详封带内信。
Image7.jpg


Image8.jpg

asd.jpg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回复 549# 香港內詳封大王


   一段时间未见陛下帖子了。向陛下请安。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何友,三个图,每个图只有160多K,权限小,传不了。请短信告知电邮地址。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Image9.jpg

Image10.jpg


一枚品相较差的内详封,1989年1月28日香港戳,上海落地戳为2月3日,从地址和收件人的写法看,可能是寄件者给收件者的第一封信。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本帖最后由 南京李茂长 于 2017-3-3 13:11 编辑

发表在2017年第2期《集邮》杂志的拙稿。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a1ac50102wk6a.html上有全部图。
浅浅海峡水,茫茫寻亲路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与大陆之间隔绝了近40年时间。虽然台湾当局从1988年4月开始实行了通信不通邮的消极政策,通过台湾红十字会和香港红十字会间接传递普通信件。然而,虽为骨肉同胞,要进行通信联络谈何容易!多少亲人一而再,再而三试探投寄信函,也未必能够如愿。笔者收集的“香港内详”封时期的数枚实寄封以及封内信函就诉说了台湾同胞的茫茫寻亲之路。
图1是一枚由香港寄上海的实寄封,香港1988年机盖日戳较为清晰,但信封上面所贴邮票被剪去,背面还有一枚邮票被撕揭。从集邮角度看,这是一枚残封。这枚封上的收件人地址为:“上海市山西北路老泰安里33号(请本房东拆阅并全全权处理信件内容)”,收信者姓名写为“本宅房东收”。信封左上方处即西式封的寄件者名址处,有手盖香港九龙地址和电话号码,但无姓名。从收信人地址括号中的文字和收件人文字看,显然这不是一件普通信件。信封右侧另有后写文字:“大哥张礼明69  二哥张祥明  台湾人寻亲”字样。因为封内书信保存完整,果然是一封台胞寻亲信件(图2)。书信用繁体字写的,内容如下:
周先生:你好。我是你四十年前房客,我是张启明,我母亲张柯氏住在此地和我相依为命,将近十年。
四十年的离别,如同隔世,人事已非。思亲情急,很想能有亲人团聚,特请烦劳你向有关部门代为查询我亲人现在住址。前次曾从香港转信来此,遭“查无此人”退回。这次由你为收信人,并请代劳查询,兹将有关资料提供如下:我母亲张柯氏现年90,曾住此地,我大哥张礼明现年69,我姊现年66,均曾住虹口杨树浦路提篮桥一带,街、路、号均不复记忆不详,二哥张祥明曾住泥城桥附近中央果菜批发市场一带,路、号也不详。又,我姊张冬梅。就此谢谢你代劳查询。祝  (又我们祖籍是浙江镇海,均迁居上海市区)
平安。      房客张启明上  88.4.

台湾写信者张启明又在信纸最右侧用方括号加写“又,来信可寄香港九龙……”的文字。从笔者收藏这一时期的台湾到大陆通信看,香港转寄人是能够看到书信内容的,此信函上部有手盖香港九龙转信人地址和电话号码与信封左上部完全一样,并加盖是姓名;这应是香港转信者所盖,而非台湾寄信者盖。从信内容看,台湾寻亲人张启明先前已有信寄此地,但遭退回。
图3是一封从经香港转寄四川省自贡市的台湾寻亲实寄封,贴有三枚50分面值香港邮票,销香港1988年10月20日戳。信封寄件者名址处只有“内详”两字。收件者地址写的是“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文区上街探交”字样,这一个“探交”,可见是有疑问的地址。信封上贴有一张改退批条,遭“退回原处”处理,退改原因四条中前三条即“查无此人”“迁移地址不明”“原写地址不详”均被画了圈圈(图4)。可是这样一封信何处是“原处”啊?
这枚寻亲实寄封内也有书信(图5),内容如下:
盛铨、盛鉎弟:
我是三哥盛钰。你们还记得吗?我当兵的时候,你们还很小。四十年不见面很想你们。妈妈不知是否还健在,四姐学芝五姐慎芝不知在什么地方。你们收到信后请速来信告之。我现在住在台湾省高雄县大寮乡精忠四村82号,在高雄一家公司上班。有一个儿子,现在读高中。几次写信都没有回信,不知道你们在那(哪)里,现在一位返乡探亲的同事,代(带)回此信到大陆投邮,希望能到你们手里,以便连(联)络。祝
全家均安。
兄  盛钰
         十月十五日

同胞情深,寻亲心切。也不知这是第几封寻亲信了。为投递这封由同事带到香港投寄的家书,四川自贡邮局显然是尽力了。从封背面多枚不同日期的四川自贡日戳看,他们作过一些试投(图6),最后都没有成功,并作“退回”原处处理。但这是一件无法退回的信件,如何流落的集邮市场,则不得而知。
不知寻亲的台胞,最后寻到亲人了吗?这么多年过去了,总该联络到亲人了吧,总该见到面探过亲了吧!
在笔者收集的香港内详封中,还有数枚疑似寻亲的实寄封。图7是寄达上海的香港内详封。收信人地址为“上海:百顿路海宁路口同昌里隔壁泰记木材行”,没有明确的哪条路多少号,用“隔壁”字样,收信人下面又添了一个括号,括号内写有(XXX、XXX兄弟)字样。显然是第一次通信,试探性的投寄。图8是笔者曾经报道过的一枚实寄封,封上不仅写了7位收信的姓名,通信地址更是十分罕见:“安徽省临泉县东南四十里长官店南六里白棚东一里小白庄”。别离家乡数十年,通信地址不详,但家乡的方位却牢记心头,写的地址只是为邮递员指路。
骨肉同胞,两岸分隔。那曾经“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日子,这些寻亲信件就是见证。(李茂长)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回复 556# 长江一粟

谢谢告知。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本帖最后由 南京李茂长 于 2017-5-21 11:10 编辑

(此拙稿刊登于2017年5月12日《中国集邮报》上,因为华邮网上图容量受限制,清晰的图可见我博客上的此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a1ac50102wmr1.html
                                对一枚特殊“香港内详”封的分析
      “香港内详”封是指1988年4月18日到1989年6月底由中国台湾寄中国大陆地区的实寄封,是台湾地区当局所谓“通信不通邮”的历史见证。当时,台湾相关部门不允许台湾同胞在信封上签写通信地址和姓名,只能书写或印上“香港内详”字样而得名;而且,“香港内详”封要事先附贴10元台币邮票在信封上并放进“台北邮局第五0000号信箱”大号专用信封中,再由香港进行邮寄。该信箱隶属于台湾红十字会,红十字会收到此信封后,取出内附的“香港内详”封,并揭下附贴的邮票作为通过香港转寄大陆邮资费用。台湾台北有关部门将当天全部“香港内详”封打包通过台北至香港航班运至香港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收取。香港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再送到香港邮局,香港邮局在“香港内详”封上加机盖香港邮资已付戳记后航空转寄大陆转口邮局。在现代邮政通信历史上,这种中间环节由民间参与,收、发两方由邮政参与的通信方式非常罕见。
      然而,笔者收集到图1这枚台湾寄山西太原的“香港内详”封,少了香港邮资已付戳记,但相应位置上原先应贴了一枚邮票,后来又盖了一个邮戳,显然邮票后来掉落了。仔细看残存的邮戳信息,明显是“江苏常州”日戳(图2)。而这枚香港内详封的收件地址是山西太原,并非江苏常州,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这枚特殊的“香港内详”封呢,笔者试作如下分析。
      其一,笔者认为这是正常通过“香港内详”业务产生的一枚实寄封。在“通信不通邮”时期,有极少数邮件是由探亲的台湾同胞带到香港或大陆寄发的,但这类信件的信封,通常都写上发信者的台湾地址;再是信封的书写方式均按照大陆邮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收件者名址书写方式。再是除了书写格式外,如果是台胞带到常州投寄,一般不会使用印有“香港内详”的专用信封,而且,邮票粘贴得都是结结实实的。笔者收集到太原这位收信人4枚这一时期从台湾寄发的实寄封,其背面均有台湾寄件者写信时间和大陆收到时间的信息。图3是这枚特殊封的背面图案,背面有收件者写“3.11发”、“3.21坞城路”、“3.24收”等文字,与该收件人的其他“香港内详”封背面写的文字与邮程一致。封背面落地戳邮编“030006”邮局正是在太原坞城路。图4是这位收件者另一枚香港内详封图。颇感可惜的是唯这枚特殊“香港内详”封无内信,另几枚的原信都在封内,但也可以说明这枚特殊封对于寄件者来说,并无特殊之处。
      其二,贴邮票的位置,一般来说是台湾同胞寄发时“浮贴”的10元台币邮票位置。这是当时台湾当局的明令要求的。称之为“浮贴”,也有称之为“虚贴”,是指邮票轻轻粘贴以便台北五0000号信箱收到后能够容易取下。但也有个别例外,笔者收集到的“香港内详”封应在百枚以上,发现其中仅有二枚封的邮票并非“浮贴”,而是实贴,图5是其中之一(“香港内详”封中,极少部分因寄件者心理原因,不愿写“香港内详”字样,而只写“某缄”或“某某香港寄”,图5未有“香港内详”),图6是图5香港机盖邮资已付戳的放大图,可以清晰看到,波纹线盖在部分残存的邮票之上。由此说明,此位置正是台湾寄件者贴10元台币位置。据报道,当时在台北五0000号信箱帮助此项工作的志愿人员据说是认真负责,揭下邮票就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止也未见有当时台湾邮票未揭下而寄到大陆的实例,但会否产生特例,千密一疏,由于某个环节或某个们的疏忽,10元台币邮票没有取下,直接到了香港。
      其三,香港方收到此封后,必须加盖香港邮资已付戳记后才打包邮寄到大陆入口局。那么香港为什么没有加盖邮资已付戳呢?这有二种可能。一是香港邮政工作人员见未揭下也未销盖台湾邮票的这样特殊的信件,未贸然加盖,干脆直接放行;二是香港邮政机盖邮资已付戳处无意漏盖所致。图7就是笔者收集的一枚漏盖香港邮资已付戳的“香港内详”封,图8是这枚封的背面图,安徽合肥落地戳和投递员名章均有。图9是与图7相同的寄件者和收件者的另一枚“香港内详”封。可见,漏盖香港邮资已付戳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其四,上海入口局收到香港的总包后,应根据信封上的地址分发到各省市。此封上的地址非常清晰,是寄山西太原。可能是分发者粗心所致,此封曾到江苏常州“一游”。常州市邮局收到后居然将邮政日戳盖到邮票之上,戳子盖很非常清晰,日期与支局名信息应随着邮票掉落而丢失。依常理,对进口邮件到达戳不应加盖在邮票之上,到达日戳没有销票的义务。江苏常州局却偏偏盖到了邮票之上。
      综上所述,从山西太原落地戳日期以及此封背面收件者书写的发信日期和收信日期看此件为“香港内详”封应是较为可靠的。那么掉落的邮票应是“浮贴”的台湾地区邮票,但台湾的相关人员居然没有将邮票取下,香港邮政又没有盖上邮资已付戳,上海转口局又将此封错发到江苏常州,一枚实寄封,三个邮政环节,一错再错,怎么会有如此巧合之事?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回复 562# 邓青

我也曾有您这样类似的分析。后来自己又否定了。我收集了数枚台胞从大陆寄的封,一是我尚未见用“邮制”香港内详封在大陆实寄的实例(但这不足以说明),二是这枚背面收件者记录的发信时间、收信时间等内容,与该收件者的其他香港内详封记录一致;大陆投寄,是否也会有相关记录;三是收集到从大陆邮寄的实寄封看,邮票都贴得十分牢靠,毕竟这时通信有些不易,每一步都是认真对待,带信者通信不会草草粘贴投入信封了事。而台湾寄的香港内详封,绝大多数邮票都是轻贴在封上,这就极易造成掉落;香港漏印邮资已付戳那枚封,也说明香港邮政这种可能性,或者见到台湾邮票,颇有顾忌而不加盖,也不能排除。
文件未必对。我就是想找到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其实,集邮界对香港内详相当不屑,我是因为感到比较有意思而玩玩而已。
麻烦邓前辈将另几个图也转将过来。谢谢。在华邮网级别太低,上不了清晰的图。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回复 563# 邓青

另一枚该收件人收的常规香港内详封背面文字记载情况与此类似。有时间贴上来请有兴趣的邮友分析分析。
通信地址:210007南京市秦淮区标营1号2-1302信箱,李茂长收。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