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1662

外文帶標語電報       --     夏大緯


               電報為個人近10年左右較熱中收集的郵品,原因即是其算是即將消失(或己消失)的郵品,早期電報有著重要性(非必要或緊急性才會打)、價格高(打電報的價格甚高,一般人都採用書信寄遞)、方便性「並非隨處都可打,需親自至鄰近電信局(或郵電一家時至郵局)」等,雖然如此電報在早期還是有其重要及必要性,而隨著電話、網路等普及,電報由盛至消失,也代表者一段歴史的結束,而收藏此郵品也等同收藏一段歴史,或紀念一段消失的歴史。


            早期曾購入一些外文帶標語電報,該種電報最上端均印有「反共抗俄、救國保家」的標語,右下角處則印有版别,個人所收集到的有民國64年4月版、65年3月版、65年7月版等3種,應不只有此3種版式應還有多種版式才對,由該種電報也反映及忠實的記錄下當年那個年代的情況,雖然僅是區區一張電報,但有著多重的身份及歴史背景,由於資訊收集不易、對此還未專研,目前還僅只於熱中收集,而無法提供更完整及清楚的相關資訊給郵友特此說明,但歡迎對此有研究、能夠提供相關資訊及說明的郵友,可大家互相交流,另為提供郵友可看到更多不同郵品,及讓部落格更為活潑熱鬧,現掃圖提供給郵友欣賞,如此可做為郵友間互動的橋樑,希望郵友能夠喜歡並獲得迴響。


                                   2011.10.2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1118

再談臺灣總督府電報(上)    ---     夏大緯


                多年前即寫了「臺灣總督府電報」一文,由當時所收集到的不同「版式」做為主要介紹,之後雖又加以補充了一些版式,但一晃眼至今又是好多年,「臺灣總督府電報」的使用,至今己超過60多年以上的時間,電報也由當時的重要性,時至今日已幾乎算是消失不再使用,滄海桑田可見變化之大,近日才上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除讓人重新認識及體會日本對臺的殖民政策外,如今重新介紹「臺灣總督府電報」,除可讓郵友從新認識當時所使用的「臺灣總督府電報」外,收藏當時的電報也算收藏了一段歴史,或見証了一段歴史由繁盛至消失。


              根據張明富先生「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部落格內,所寫「台灣電報史(1877~1945)」一文,其內介紹日據台灣時期曾使用多種電報,有「1.普通電報、2.年賀與慶弔電報、3.復活祭祝賀電報、4.新聞電報、5.寫真電報、6.氣象電報」共6種,對本文要介紹的「普通電報」則有下列內容可供参考﹕【1897年(明治30年)6月2日,開辦台灣與日本間官報之電報發送事務。1900年(明治33年),日本廢止電信條例,另訂電信法,10月於台灣實施。另於9月開辦電報特別配送業務,費用為普通電報5倍,1903年(明治36年),降為2倍。電報紙分成賴信紙與送達紙,賴信紙為寄件人寫明欲傳遞訊息,送達紙為收寄局將收到的訊息謄寫在送達紙上,再送交收件人。台灣總督府電報紙,依不同年份、不同印刷廠的名稱,可區分版別,也有一些差異,目前分類的方法就是每張電報,左下角印有不同年代、不同印刷廠的名稱,以此分類,目前僅收集到下列17種版式:1.昭和5年5月松浦屋印行、2.昭和9年4月青木小四郎納、3.昭和10年10月盛進納、4.昭和13年11月小塚本店納、5.昭和14年7月臺日社納、6.昭和15年3月小塚本店納、7.昭和15年10月青木商店納、8.昭和15年12月小塚本店納、9.昭和16年1月盛進納、10.昭和16年4月青木納、11.昭和16年5月小塚本店納、12.昭和16年11月小塚本店納、13.昭和17年5月青木小四郎納、14.昭和17年10月小塚本店納、15.昭和18年3月青木小四郎納、16.昭和19年2月光明社納、17.無日期無印刷廠名】。


個人至今收集到的則有28種版式,但上項中的「昭和9年4月青木小四郎納」版式則還未收集到,現介紹如下提供郵友参考﹕


(圖1、2)為昭和四年七月松浦屋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4.11.9日、電信局戳,(圖2)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3、4)為昭和五年五月松浦屋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5.10.24日、電信局戳,(圖4)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5)為同上版式2張,分别銷台中、昭和6.1.17日戳及銷台南、昭和5.11.22日戳。


(圖6、7)為昭和五年九月松浦屋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7.4.16日、電信局戳,(圖7)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8、9)為昭和六年九月盛文社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2張,分别銷台北、昭和7.3.23日、電信局戳及台中、昭和7.11.21日戳,(圖9)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10、11)為昭和八年五月青木小四郎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9.3.28日、電信局戳,(圖11)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12、13)為昭和九年九月青木小四郎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彰化、昭和11.2.19日戳,(圖13)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14、15)為昭和十年九月青木小四郎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11.12.31日、電信局戳,(圖15)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16、17)為昭和十年十月盛進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2張,分别銷新竹、昭和11.6.2日戳及高雄、昭和11.8.13日戳,(圖17)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因顏色甚淺且為綠色因此掃描無法很清楚)。


(圖18、19)為昭和十一年五月青木小四郎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新竹、昭和13.12.30日戳,(圖19)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20、21)為昭和十二年九月青木小四郎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14.2.10日、電信局戳,(圖21)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22)為同上版式2張,分别銷新竹、昭和14.1.26日戳及銷台中、昭和13.3.22日戳。


(圖23、24)為昭和十三年三月青木小四郎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新竹、昭和15.3.19日戳,(圖24)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25、26)為昭和十三年十一月小塚本店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14.10.19日、電信局戳,(圖26)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27)為同上版式2張,分别銷新竹、昭和14.7.4日戳及銷台中、昭和14.9.5日戳。


(圖28、29)為昭和十四年七月臺日社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基隆、昭和15.3.20日戳,(圖29)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1117

再談臺灣總督府電報(下)     ---      夏大緯


              (圖30、31)為昭和十五年三月小塚本店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2張,分别銷台中、昭和15.11.22日戳及台南、昭和15.10.3日戳,(圖31)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32、33)為昭和十五年十月青木商店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16.3.4日、電信局戳,(圖33)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34、35)為昭和十五年十二月小塚本店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16.10.11日、電信局戳,(圖35)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36、37)為昭和十六年一月盛進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16.10.13日、電信局戳,(圖37)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38、39)為昭和十六年四月青木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17.4.22日、電信局戳,(圖39)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40、41)為昭和十六年五月小塚本店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17.2.10日、電信局戳,(圖41)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42)為同上版式2張,分别銷新竹、昭和18.12.22日、新竹州戳及銷台南、昭和16.12.26日戳。


(圖43、44)為昭和十六年十一月小塚本店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台北、昭和17.3.12日、電信局戳,(圖44)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45、46)為昭和十七年五月青木小四郎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2張,分别銷台北、昭和17.11.14日、電信局戳及台南、昭和18.1.19日戳,(圖46)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47、48)為昭和十七年十月小塚本店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新竹、昭和19.5.15日、新竹州戳,(圖48)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49)為同上版式2張,分别銷嘉義、昭和18.5.4日戳及銷台南、昭和20.5.14日、台南州戳。


(圖50、51)為昭和十八年三月青木小四郎納(字體較小、小字)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新竹、昭和20.3.22日、新竹州戳,(圖51)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52)為同上版式2張,分别銷台中、昭和19.10.17日、台中州戳及銷台南、昭和20.7.18日、台南州戳。


(圖53、54)為昭和十八年三月青木小四郎納(字體較大、大字)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2張,分别銷新竹、昭和19.11.27日、新竹州戳及銷台南、昭和20.3.28日、台南州戳,(圖54)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55、56)為昭和十八年十二月松本商行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銷大甲、35.2.7日、台湾省戳,(圖56)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57、58)為昭和十九年二月光明社納印行的「臺灣總督府電報」2張,分别銷新竹、昭和20.2.15日、新竹州戳及銷嘉義、34.12.27日、台南州戳,(圖58)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


(圖59)為同上版式2張,分别銷台南、昭和20.3.31日、台南州戳及銷高雄、35.6.11日戳。


(圖60)為無版式、上中處藍色加蓋「電報」字樣、紙張帶有「IMPERIAL TELEGRAPHS」水印,銷台北、昭和4.11.12日、電信局戳。


(圖61)為無版式、紙張「上端有電報、中間為IMPERIAL  JAPANESE TELEGRAPHS、下端為遞信省」水印2張,分别銷台北、昭和19.10.4日、電信局戳及台中、35.2.18日、台湾省戳。


(圖62)為同上版式2張,分别銷台南、昭和12.11.27日戳及台南、昭和18.3.24日戳。


上項介紹僅是談「臺灣總督府電報」的「普通電報」版式為主,這也僅是個人所收集到的,應還有其他版式存在個人還未收集到,而無版式者由上項介紹,可得知至少有2種水印不同,且由昭和4年到民國35年都有使用及存世,使用的地方也見有台北、台中、台南,此種無版式者,是否只是正規電報臨時缺貨,權充代替之下的產物?但由水印來看也是相當嚴謹並不馬虎,且跟正規電報同時併存使用,算是頗特殊的一種電報版式,除上項介紹的「普通電報」之外,另有電報上使用的郵戳、其他戳記等,及「普通電報」還有「送達紙」一種,則將另行為文介紹不在本次範圍。



参考資料﹕張明富先生「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部落格內,所寫「台灣電報史(1877~1945)」一文


                          2011.9.15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339、340期內(2011.11.9日及

2011.11.23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19054

資源委員會電報     ---   夏大緯


               電報為個人近10年左右較熱中收集的郵品,原因即是其算是即將消失(或己消失)的郵品,早期電報有著重要性(非必要或緊急性才會打)、價格高(打電報的價格甚高,一般人都採用書信寄遞)、方便性「並非隨處都可打,需親自至鄰近電信局(或郵電一家時至郵局)」等,雖然如此電報在早期還是有其重要及必要性,而隨著電話、網路等普及,電報由盛至消失,也代表者一段歴史的結束,而收藏此郵品也等同收藏一段歴史,或紀念一段消失的歴史。


                早期曾購入一些資源委員會電報,也反映及忠實的記錄下當年那個年代的情況,雖然僅是區區一張電報,但有著多重的身份及歴史背景,由於資訊收集不易、對此還未專研,目前還僅只於熱中收集,而無法提供更完整及清楚的相關資訊給郵友特此說明,但歡迎對此有研究、能夠提供相關資訊及說明的郵友,可大家互相交流,另為提供郵友可看到更多不同郵品,及讓部落格更為活潑熱鬧,現掃圖提供給郵友欣賞,如此可做為郵友間互動的橋樑,希望郵友能夠喜歡並獲得迴響。


                                   2011.10.2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17423

黑龍江地區使用的電報     ---      夏大緯


              電報為個人近10年左右較熱中收集的郵品,原因即是其算是即將消失(或己消失)的郵品,早期電報有著重要性(非必要或緊急性才會打)、價格高(打電報的價格甚高,一般人都採用書信寄遞)、方便性「並非隨處都可打,需親自至鄰近電信局(或郵電一家時至郵局)」等,雖然如此電報在早期還是有其重要及必要性,而隨著電話、網路等普及,電報由盛至消失,也代表者一段歴史的結束,而收藏此郵品也等同收藏一段歴史,或紀念一段消失的歴史。


早期曾購入一些黑龍江地區使用的電報,該批電報的使用其中有把原印的「中華民國」字樣,另用毛筆書寫改成「大同二年」,大同二年即是民國22年,因此可得知大多是使用在民國22年左右,經由該批電報上的「中華民國」國號、「大同」年號,也反映了改朝換代的歴史,也反映及忠實的記錄下當年那個年代的情況,雖然僅是區區一張電報,但有著多重的身份及歴史背景,由於資訊收集不易、對此還未專研,目前還僅只於熱中收集,而無法提供更完整及清楚的相關資訊給郵友特此說明,但歡迎對此有研究、能夠提供相關資訊及說明的郵友,可大家互相交流,另為提供郵友可看到更多不同郵品,及讓部落格更為活潑熱鬧,現掃圖提供給郵友欣賞,如此可做為郵友間互動的橋樑,希望郵友能夠喜歡並獲得迴響。


                                   2011.9.26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15741

民國早期電報    --    夏大緯


               電報為個人近10年左右較熱中收集的郵品,原因即是其算是即將消失(或己消失)的郵品,早期電報有著重要性(非必要或緊急性才會打)、價格高(打電報的價格甚高,一般人都採用書信寄遞)、方便性「並非隨處都可打,需親自至鄰近電信局(或郵電一家時至郵局)」等,雖然如此電報在早期還是有其重要及必要性,而隨著電話、網路等普及,電報由盛至消失,也代表者一段歴史的結束,而收藏此郵品也等同收藏一段歴史,或紀念一段消失的歴史。


              早期曾購入一些民國早期電報,也反映及忠實的記錄下當年那個年代的情況,雖然僅是區區一張電報,但有著多重的身份及歴史背景,由於資訊收集不易、對此還未專研,目前還僅只於熱中收集,而無法提供更完整及清楚的相關資訊給郵友特此說明,但歡迎對此有研究、能夠提供相關資訊及說明的郵友,可大家互相交流,另為提供郵友可看到更多不同郵品,及讓部落格更為活潑熱鬧,現掃圖提供給郵友欣賞,如此可做為郵友間互動的橋樑,希望郵友能夠喜歡並獲得迴響。


                                   2011.9.26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土地銀行公產代管部
夏大緯


上網查資料在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中區分署檔管內查到﹕光復後臺灣省境內之國有土地,多係政府接收之日產。原屬公共用、公務用、事業用之土地,經依規定程序,撥供各級政府機關(構)繼續為公用,故此類土地,以各直接使用機關為管理機關,負責管理,除少數機關因組織變更或裁撒致管理機關有變動外,公用土地管理機關甚少變動。接收之日產中屬非公用性質者,其管理機關最早為3411月成立之臺灣省接收委員會,其後經歷四次變動,依序為365月成立之臺灣省日產清理處,3811月設置之臺灣省公產管理處及419月設置之臺灣土地銀行公產代管部,至491212日本署成立,開中央政府設置國產管理機構之先河。各該機關成立、演變背景及經過分述如下:

  A.臺灣省接收委員會(3411~364月)

    3411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與警備總司令部組織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接收日產工作,以日人公有產業為主。嗣因居住臺灣省之日僑開始遣送返回日本,因數量龐大,內容又極複雜,於接收委員會下設置;日產處理委員會(351~364月底),專責處理日人財產接收事宜臺拓地清理處(351~3621日),負責處理臺拓地中由政府各單位接管後之賸餘土地。3621日撤銷後,原由該處經管之臺拓地改由臺灣土地銀行成立之「墾殖部」接管經營。日產標售委員會及日產清算委員會(357~364月底),掌理接收日產之估價、標售、及日臺人民合資企業及金融機構一切債權、債務之清算事宜

  B.臺灣省日產清理處(365~3811月)


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後,自365月起,公有財產之清理工作由財政主管單位接辦。日人私有財產之清理工作,另設日產清理處接辦,並設日產清理審議委員會,審議日產清理事項及糾紛案件,經辦業務,以出售動產及企業為主,房地產出租、出售為次。房屋基地之估價、出售業務,委託公產公物整理委員會代辦。

  C.臺灣省公產管理處(3811~419月)

    3811月臺灣省政府為劃一事權,提高工作效率,將日產清理處及公產公物整理委員會予以裁併,並改組為臺灣省公產管理處,隸屬於財政廳,掌理全省公產整理、日產清理事宜,其業務著重於加速出售房屋、基地及審查產權案件;並另設公產管理審議委員會,主持有關公產案件審議事項;復在各縣市(局)政府加設公產室(股)。40年秋,因部分縣市清理日產工作將近終了階段,爰經呈准採取分期結束辦法:409月,將澎湖、苗栗、臺中、臺南、桃園等五縣公產室(股)先行結束;411月,又將南投、雲林、彰化、臺北、臺東、高雄、屏東、宜蘭等八縣公產室(股)續予結束;同年7月,復將高雄、臺中、臺南、基隆市、新竹、花蓮、嘉義縣及陽明山等八個縣市局公產室(股)結束,該八個縣市局及臺北市之房地出租、出售業務,一律移交臺灣土地銀行接辦。同年9月底,公產管理處結束,將公產行政部門業務,移交財產廳公產室接辦;並將清理日產未了業務,一併移交臺灣土地銀行接辦。同年12月底,公產管理審議委員會亦予結束。

  D.臺灣土地銀行公產代管部(419~4912月)

    417月,臺灣土地銀行奉令接辦臺北市等九縣市局日產房屋及基地之出租、出售業務,呈准設立公產代管部承辦,並在高雄、臺南、臺中、基隆四市及花蓮、新竹、嘉義三縣及陽明山管理局分設辦事處,同年10月又接辦前公產管理處移交之企業及曰人債務清理及房地產囑託登記、移轉登記事宜。迨42年初,各縣市局境內尚未出售之日產房屋基地,經臺灣省政府核定,一律無條件撥贈所在地鄉鎮(市)公所,扶植鄉鎮公共造產;同年3月底,將花蓮、嘉義、新竹、陽明山四辦事處結束,其餘臺北、基隆臺中、臺南、高雄五市,因日產數量尚多,仍繼續加以清理。至4912月本署成立,所有日產清理管理業務遂由本署接辦。】。


由上項介紹可得知臺灣土地銀行公產代管部奉令接辦是在民國419~4912月此段時間,後民國4912月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成立即停止,我有收集到一件實寄封,正好可佐証此段歷及及郵史,現即介紹給郵友參考。


(圖1)為臺灣土地銀行公產代管部公文封,背貼1.6元票銷台灣、四四年六月二日十九時、台北(戊一)戳,掛號寄當地正面銷同上戳,背另有台北(X)、四四年六月三日二十時、TAIPEI戳到達,封內原件還完整保留相當難得(圖1a)。

圖1正面.jpg


圖1背面.jpg


圖1a.jpg




參考資料﹕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中區分署檔管


                           2015.5.31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銷首航戳的帆船片
夏大緯


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起步較晚,至民國9年(1920年)57才算踏出正式的第一次首航,之後再陸續積極的發展,由拍賣及存世郵品來看,所見民國早期首航郵品大多為「首航封」,唯獨用明片來寄的「首航片」可謂極為罕少,此點1.可能跟早期郵人、百姓不喜歡用明信片來通信有關,2.明片體積小無法再多加貼紀念票、航空票等,因此集郵者大多捨棄而改用信封,好方便多加貼紀念票、航空票等來配合首航,3.集郵人因要以掛號、双掛號等郵資來交寄,勢必要多加貼甚多郵資,明片因無法多加貼太多郵票而被捨棄不用,姑且不論原因究竟為何,由古至今用明片來做首航郵品者,確是較信封、郵簡為少,此是不爭之事實,如今該類較少見的首航片,確也因此點特殊的身份背景,而受到識貨的行家重視,且越早期其郵品越是少見,頗值得郵友們重視及珍藏。


由上述的介紹可得知,我國第一次正式首航為民國9.5.7日,會使用到做為首航片的明片為帆船片,因此形成帆船片也跟民國早期首航產生關連性。


交通部航空管理處18年(1929年)78南京-上海首航﹕


(圖1)為帆船6分片另加貼2次航空15分票及帆船2分票,銷南京18.7.8日戳及首航紀念戳,掛號寄上海背有上海同日到達戳。

圖1.jpg



中國航空公司20年(1931年)41415日南京-北平首航(途中經停-徐州、濟南、天津三站)﹕


(圖2)為帆船1分中法文標頭姓名版片(較少見),另加貼2次航空15分票及帆船3分暫作1分票,銷天津20.4.14日戳經北平,背面有北平20.4.14日戳,航空寄南京轉川沙20.4.16日到達戳,該片由途中經停的天津站寄出,再轉北平此種由途中經停站寄出的情況較為少見,一般均是由頭尾二站互寄的情況較多,另到達南京後再轉川沙的情況也少見。

圖2.jpg



(圖3)為帆船2分中法文標頭姓名版片(較少見),明片左側加印「郵運航綫開航紀念、自北平至南京、經過天津濟南徐州、中國航空公司主辦」字樣,該種紀念片分來回2種,每種各印200張。

圖3.jpg



(圖4)同(圖3)另加貼2次航空15分票,銷北平20.4.14日戳航空寄南京,背有南京20.4.15日到達戳,該種紀念片存世所見以新片為多,真正實際寄遞者極為少見。

圖4.jpg



(圖5)同(圖3)另加貼2次航空15分票,銷南京20.4.15日戳航空寄北平,有北平同日到達戳,該種紀念片存世所見以新片為多,真正實際寄遞者極為少見。

圖5.jpg



(圖6)為帆船2分中法文標頭姓名版片(較少見),明片左側加印「郵運航綫開航紀念、自南京至北平、經過徐州濟南天津、中國航空公司主辦」字樣,該種紀念片分來回2種,每種各印200張,該片跟(圖3)片即不同,改為「自南京至北平」字樣,另加貼2次航空15分票,銷濟南20.4.15日戳航空寄北平,背有北平20.4.16日到達戳,該種紀念片存世所見以新片為多,真正實際寄遞者極為少見,另該片由途中經停的濟南站寄出,此種由途中經停站寄出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

圖6.jpg



歐亞航空公司20年(1931年)53166上海-滿州里首航(途中經停-南京、濟南、北平、林西四站)﹕


(圖7)為帆船1分中法文標頭姓名版片(較少見),銷上海20.5.31日首航紀念戳,後加貼2次航空15分票銷上海20.6.29日戳,航空經九江20.6.30日,寄牯嶺20.7.1日到達戳。

圖7.jpg



(圖8)為帆船2分中法文標頭名姓版片,銷北平20.6.2日首航紀念戳寄上海。

圖8.jpg



民國早期由於航空事業的開展,才應運而生有首航片的產生,初期由於首航的次數、種類不多,相對的有關首航片也存世不多,除首航片之外後續使用非首航的「航空」片,同樣是稀少且彌足珍貴的如(圖7),原因是其「航空郵資」需要15分(等同可寄國內平信4封或寄國內明片8張),可說甚為昂貴一般人大概都不會選擇利用此方法來寄遞,因而早期「航空」寄遞的實寄片,會留存於後世的同樣數量並不多。


                            2007.8.19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北縣郵訊第26卷第3期內(2009.6.15日出版)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談禁止寄片拜年
夏大緯


郵友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搖頭不相信,直覺上更是認為不可能,怎麽可能有此情況且違反民情風俗,雖然時代一再改變拜年風俗己逐漸式微及不那麽隆重,但還是有許多人維持著這古老的風俗習慣,在歲末隆冬之際寄上一卡一信互相問候,包涵著多少人情、友誼、關懷,在目前郵局大力鼓吹大家多寫信的同時,更該呼籲大家多付出一點關懷及愛心,讓這逐漸冷漠、疏離、淡泊的社會多一點人性。


近日翻查資料時意外的發現幾件早期郵政檔案公文,其上記載的內容為﹕「交通部郵政總局半公通函第245號
為函請飭屬勸令公眾停寄耶誕節及新年賀片由
查過去每逢耶誕節及新年、公眾多紛紛向各親友郵寄大批賀年、各地郵局以郵件數量突增、往往須加派大批人員辦理、抗戰以後各界交寄賀片者雖已較前減少、但仍有狃於積習未能免俗者、目前各地郵局人手缺乏、而郵件運輸又萬分困難、倘再有大批賀片交寄、難免妨碍重要函件之迅速運遞、本年耶誕節及31年新年轉瞬即至、希照附發新聞稿繕送各報館免費刊登、婉勸公眾勿再交寄、以節人力物力而疏郵運為要、此致
後方各管理局局長及辦事處主任
附稿一件
郭心崧
中華民國30年11月13日(圖1)」,之後續見公函如下﹕「交通部郵政總局半公通函渝業字第319號
(檔案戊字第15號)
為函請查照去年辦法勸令公眾停寄耶誕節及新年賀片由
查關於後方各地人手缺乏、郵件運輸萬分困難、應勸令公眾停寄耶誕節及新年賀片、以免妨碍重要函件之迅速轉運事項、前經30年11月13日半公通函第245號請
查照辦理在案、兹按本年耶誕節及32年新年、轉瞬即至希按照以前辦法、將新聞稿送請各報館免費刊登、婉勸公眾勿再交寄、以節人力物力而蘇郵運為荷、此致
後方各郵政管理局局長及辦事處主任
郭心崧
中華民國31年11月17日(圖2)」。

圖1.jpg


圖2.jpg



之後又續見公函如下﹕「交通部郵政總局通代電第2943號
(檔案戊字第15號)
為關於禁寄賀年片事項電仰遵照由
後方各區郵政管理局及辦事處覽、查禁止印寄賀年片曾由行政院頒發「新年及春節節約辦法」規定(参見本局32年12月13日第2925號通代電)在案、所有國內就地投送各局互寄或寄往國外之賀年片均應停止收寄、如由信筒或信箱內檢出、統應送交就近之檢查機關處理、國際寄來者可准通融投遞、仰各遵照並轉飭所屬一体遵照。一面通告公眾週知並作成新聞送請當地各大報館免費刊登、其有外國語報紙發行地方(例如重慶)並應用外國語同樣辦理。郵政總局賀業渝印
中華民國32年12月20日(圖3)」。

圖3.jpg



由上項3件公文可得知在抗日戰爭期間(民國26年至34年),由於郵件運輸不易,自民國30年底開始連續3年實施勸導停寄賀年片,且由(圖3)還可得知在32年底,連行政院都頒發了「新年及春節節約辦法」規定,該規定詳細辦法個人未查到資料,但由(圖3)中的記載「所有國內就地投送各局互寄或寄往國外之賀年片均應停止收寄、如由信筒或信箱內檢出、統應送交就近之檢查機關處理、國際寄來者可准通融投遞」,可得知到民國32年底時,國內可謂嚴格執行,等同「禁止」而不再是「勸導」,由於民國32年底時已是逐漸接近抗日戰爭的末期,各項民生物質、運輸等都更加困難,郵政當局為避免妨害正常信件運輸,政府當局不得不下令禁止寄送賀年片,此種特殊狀況對未身逢其時的我們來說,確是覺得不可思議及無法置信,但這確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抗日戰爭期間(民國26年至34年),由民國30年底開始,國人因運輸困難而停止寄送賀年片,此賀年傳統延續傳承多年是中華固有文化,除國人外東南亞各國也行之有年,在翻找查尋有無可資佐証的郵品時,找出幾件當時在華日人寄回日本的賀年片,除証明日本人也有賀年的習俗外,且在戰争期間同樣不能免俗依舊持續,這些賀年片的寄出地區都是日軍所佔領之處,但自民國31.11.1日因戰事劇烈寄日郵件停止收取,直到35.12.30日才再恢復收寄明信片,此段歴史、郵史經由明信片也可得到印証,不是因為狀況特殊而禁止寄賀年片外,一般百姓(包含在華日人)還是會互寄賀年片拜年的,可見多年固有傳統深植人心不易改變。


(圖4)為國父2.5分片,銷上海1939年(民國28年)1月1日戳寄日本,背面毛筆書寫「謹賀新年」字樣。

圖4.jpg



(圖5)為國父2.5分片,銷九江28.12.31日戳寄日本,背面書寫「謹賀新年」字樣。

圖5.jpg



(圖6)為國父2.5分片,銷北京廿九年一月一日戳寄日本,背面毛筆書寫「謹賀新年」字樣。

圖6.jpg



(圖7)為國父2.5分片另加貼1.5分郵資,銷山東濟南廿九年十二月卅一日戳寄日本,29.9.20日起寄日本明片郵資由2.5分調整為4分,該片郵資符合正確無誤,背面印有「謹賀新年」字樣。

圖7.jpg



該篇郵文寫於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前,但刊出已是新年後,農曆新年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尤其是遠在外地工作、讀書的人,都儘可能想盡辦法,不怕辛苦回家團圓過新年,報載大陸地區多省受暴風雪影響,交通運輸中斷影響返鄉人潮,而台灣地區也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失業人口增多無錢過年,不論最後結果如何,希望在2008年新的一年開始後,都能夠逐步改善讓大家都有一個美滿的結局。


                                 2008.1.29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242期內(2008.2.20日出版)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15065

南京電信局電報    ---    夏大緯


              電報為個人近10年左右較熱中收集的郵品,原因即是其算是即將消失(或己消失)的郵品,早期電報有著重要性(非必要或緊急性才會打)、價格高(打電報的價格甚高,一般人都採用書信寄遞)、方便性「並非隨處都可打,需親自至鄰近電信局(或郵電一家時至郵局)」等,雖然如此電報在早期還是有其重要及必要性,而隨著電話、網路等普及,電報由盛至消失,也代表者一段歴史的結束,而收藏此郵品也等同收藏一段歴史,或紀念一段消失的歴史。


           南京電信局電報即是在此情況之下購入了一小批,該批電報的使用應是在民國36年至38年此段期間,遇見金融風暴、貨幣貶值時,悠關百姓最重要的事–「民以食為天」~糧食的供應及價格,即是政府及百姓最關心的事,也是最容易引起民怨的重要因素,該批電報所談即是有關~「糧食」的事,也是反映及忠實的記錄下當年那個年代的情況,雖然僅是區區一張電報,但有著多重的身份及歴史背景,由於資訊收集不易、對此還未專研,目前還僅只於熱中收集,而無法提供更完整及清楚的相關資訊給郵友特此說明,但歡迎對此有研究、能夠提供相關資訊及說明的郵友,可大家互相交流,另為提供郵友可看到更多不同郵品,及讓部落格更為活潑熱鬧,現掃圖提供給郵友欣賞,如此可做為郵友間互動的橋樑,希望郵友能夠喜歡並獲得迴響。


                                   2011.9.26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14118

青島電報     ---    夏大緯


                電報為個人近10年左右較熱中收集的郵品,原因即是其算是即將消失(或己消失)的郵品,早期電報有著重要性(非必要或緊急性才會打)、價格高(打電報的價格甚高,一般人都採用書信寄遞)、方便性「並非隨處都可打,需親自至鄰近電信局(或郵電一家時至郵局)」等,雖然如此電報在早期還是有其重要及必要性,而隨著電話、網路等普及,電報由盛至消失,也代表者一段歴史的結束,而收藏此郵品也等同收藏一段歴史,或紀念一段消失的歴史。


                青島電報即是在此情況之下購入了一小批,但由於資訊收集不易、對此還未專研,目前還僅只於熱中收集,而無法提供更完整及清楚的相關資訊給郵友特此說明,但歡迎對此有研究、能夠提供相關資訊及說明的郵友,可大家互相交流,另為提供郵友可看到更多不同郵品,及讓部落格更為活潑熱鬧,現掃圖提供給郵友欣賞,如此可做為郵友間互動的橋樑,希望郵友能夠喜歡並獲得迴響。


                                   2011.9.26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03747

民以食為天    ---    夏大緯


               近期由汽油到各項物價都上漲,尤其是跟百姓生活習習相關的麵粉、油等上漲,帶動麵包、小吃等跟著同步上漲,「民以食為天」是直接悠關百姓每天要面對的需求,政府也不得不籌思商討解決之道,以免民寃四起,是否真能壓抑或控製物價不再上漲,還需觀察後續發展及情況,由於此點還牽扯到全世界均面臨相同難題,並非僅國內如此,還需政府持續關心及密切注意,早日面對及解決此難題。


     近日為寫一篇有關「台灣光復初期使用的電報種類及版式」郵文,翻查所藏該時期電報,發現在當時的米價,也似乎面臨同樣漲價的困擾,此點由各地打給台北糧食局的電報可窺之一二,可惜個人所集該批電報都未銷戳,無法得知及証明正確年月日,但由電報左下角的版式,均為民國35年6月版來看,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民國36年時使用、其次是民國37年,另困擾的是電報上的譯文似乎不太完全,或是僅簡單的用一些代號或文字、術語來表達,對熟知者可能一看就懂,而外人則需藉助電報密碼本,或熟知米價術語者才能得知正確答案,此2點個人都没有或不懂,僅提出介紹或許郵友有了解者能夠破解,經由此批電報能夠了解當時的米價或波動情況,映証一段歷史也算是很好的回顧及做為警惕。

(圖1)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4月29日18時10分,由彰化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2)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17日17時20分,由台東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3)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17日17時40分,由斗六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4)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2日18時55分,由花蓮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5)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2日18時55分,由花蓮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6)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3日16時40分,由彰化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7)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4日08時45分,由花蓮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8)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4日09時36分,由花蓮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9)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5日11時15分,由台南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10)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7日17時00分,由台東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11)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7日17時00分,由台東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12)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9日17時05分,由彰化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13)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9日17時30分,由台東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14)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9日17時30分,由台東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15)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9日17時50分,由花蓮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16)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29日17時50分,由花蓮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17)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5月30日15時45分,由彰化打到台北糧食局。

(圖18)為民國35年6月版電報,在X年8月8日17時20分,由彰化打到台北糧食局。

由上項可得知均是由彰化、斗六、台南、台東、花蓮等,5處地方打到台北糧食局,所談均是跟在萊、蓬萊米每台斤價格有關,電報中譯文個人不了解無法解答,因此只在此提出初步的介紹,如郵友有電報密碼本可翻譯,或懂電報中所用有關米價或何種米的術語者,或許可得知其翻譯後的正確譯文,似否真是不停的反映或報價,當時何種米價的價格為多少,提供給糧食局參考或統籌應用,由來往密切的電報似乎反應出一些不尋常,提供給郵友共同來考據當時的歷史。


                                2011.3.8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03592

台灣光復初期使用的電報種類及版式     ---     夏大緯


                 民國34.10.25日台灣正式光復,光復初期所使用的電報,除沿用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府」電報外,正式的民國電報印製完成到推出使用,應已是民國35年了,至於是幾月幾日則還待查證,由於電報甚少郵友會收集,且一般郵友恐大多均誤認,電報跟郵戳、郵政無關,確實大多數電報是跟郵政無關,但台灣光復初期是沿用日據時期制度及作業方式,郵電是一起運作並未分開,直到民國38年(1949年)4月1日起,分别成立台灣郵政、電信兩管理局於臺北,臺灣郵電管理局自同日起結束,臺灣郵政才算正式跟電信分離,各自獨立營運,因此民國38.4.1日前台灣郵電本一家,電報算是正規郵政用品項目之一,可在郵集中使用及参展的。


              民國35.4.1日成立臺灣郵電管理局,但延至35.5.5日始正式成立,成立後開始積極整頓調整各附屬機關,由於郵電合辦因此將原先的「郵局」正名改稱「郵電局」,35.8.6日14處普通郵電局在臺北郵局會議室,辦理新舊任局長交接,其他156處特定郵電局,於36.1.4日發布局諭,公布各地特定郵局電代理局長成為第一任局長,郵電合辦歴時三年由於諸多窒碍,於38.4.1日分别成立臺灣郵政、電信兩管理局於臺北,將臺灣郵電改為「分辦合設」,郵電業務分别各自經營管理,但為便利民衆起見,就原有設備,全省均採郵電合設或相互兼辦辦法,原設之各地郵電局,除火燒島一處設立郵信局,代辦郵政業務外,其他各地一律設置郵局,在電方不設局處地方,由郵局代辦電信業務,如38.6.18日在臺北市區範圍內開辦汽車行動郵局,在全市停駐地點11處服務公衆,除辦理一般郵政業務外,並由電信局派員隨車服務,兼收公衆拍發之電報,此為初辦時之特殊創例,不久即告郵電專業化。


由上項的介紹可得知郵電合辦到分辦的大致經過,而在民國38.4.1日郵電分辦之後,初期也僅是「分辦合設」,郵電業務分别各自經營管理,但為便利民衆起見,全省均採郵電合設或相互兼辦辦法,而在此段時期(由光復到民國40年左右時間)使用的電報種類及版式,也可謂複雜多樣化,原因即是日據時期郵電是一起的、光復後沿用一段時期日據電報、接著使用民國電報(初期應是由大陸地區運交,當時在大陸地區使用的電報)、繼而臺灣地區自行印製電報等幾個階段,也因為有上項此種特殊情況,才會形成互相交替使用多種電報種類及版式的情況,有其特殊歴史背景及典故,值得收藏及介紹給郵友參考。


A、沿用日據時期電報


日據時期在台灣使用的電報種類、版式甚多,但光復後還繼續沿用的種類、版式等,則似乎少了很多,個人僅以收集到的做為介紹,應還有遺漏之處歡迎郵友補充。


(圖1)為日據時期西式電報,由台湾銀行花蓮港分行打到基隆台湾銀行,銷基隆、35.7.26日、台湾省戳。


(圖2)為日據時期西式電報,由台湾銀行高雄分行打到基隆台湾銀行,銷基隆、35.10.17日、台湾省戳,另有台湾銀行、中華民國35.10.18日、基隆分行私戳。


(圖3)為臺灣總督府電報(此種種類、版式有多種,僅舉一例做為代表),銷大甲、35.2.7日、台湾省戳。


B、大陸地區運交的民國電報


由其電報格式來看,跟當時在大陸地區使用的電報格式相同,因此個人推論應有一部份,在臺灣剛光復還來不及自行印製前,先行由大陸地區運交暫用,但也不排除是在臺灣地區按照相同格式而印製,唯一可略做為旁証的,則是在臺灣地區所印製者,大多在左下角版式處有多印一個(台)字,但此點在當時可能也並非一定,因此先行暫用「大陸地區運交的民國電報」來介紹,如有証據或經由探討研究後,發現並非如此再行更正。


(圖4)為36年8月版、印製300000張,交通部郵電局電報,(圖5)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由台北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7.5.4日、台湾省戳,另有中華民國37年5月5日收文私章,該電報內容為通知基隆台灣銀行「五月五日牌價台幣壹元兌法幣弍百陸拾捌元」,個人之前曾寫過一篇「金圓貶值在台灣」,即是由電報上的牌價來探討貶值,有興趣的郵友可參考該文。


(圖6)為37年4月版、印製500000張,交通部郵電局電報,(圖7)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由台北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7.8.13日、台湾省戳,另有中華民國37年8月14日收文私章,該電報內容為通知基隆台灣銀行「八月十四日一比一五七二押符」。


C、臺灣地區自行印製的電報


(圖8)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電報局拍發電報用紙,(圖9)為該電報左上角版式放大圖,由台北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5.9.10日、台湾省戳,個人之前曾寫過一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電報」,有興趣的郵友可參考該文。


(圖10)為台灣銀行總行無線電台來電紙,由上海打到基隆台灣銀行基隆分行。


(圖11)為台管37年12月版、印製數量500000張、@12.80,交通部郵電局電報,(圖12)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該版式第一個字即有(台)字,就相當清楚表明是在臺灣印製的,該電報由台北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8.2.9日、台湾省戳,另有中華民國38年2月10日收文私章,該電報內容為通知基隆台灣銀行「押符、一比三二台幣、二.十」。


(圖13)為同(圖11、12)相同版式,但交通部「郵電」局電報,的「郵電」兩字上方另行加蓋藍色「電信」兩字,個人之前曾寫過一篇「由電報看郵電分家」,為何如此有興趣的郵友可參考該文就清楚了解,該電報由台北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8.5.20日、台湾省戳,另有中華民國38年5月20日收文私章,該電報內容為通知基隆台灣銀行「平密奉諭自五月卄日起台幣壹元兌金圓劵貳百伍拾元總行」。


(圖14)為基電37年12月版、印製數量50000張,交通部基隆郵電局電報,(圖15)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由該版式可得知基隆郵電局也自行印製電報,該電報由台北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8.1.9日、台湾省戳,另有中華民國38年1月10日收文私章,該電報內容為通知基隆台灣銀行「一月十日一比一五O、押符」。


(圖16)為同(圖14、15)相同版式,但交通部基隆郵電局電報,的「郵電」兩字上方另行加蓋藍色「電信」兩字,個人之前曾寫過一篇「由電報看郵電分家」,為何如此有興趣的郵友可參考該文就清楚了解,該電報由台北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8.4.29日、台湾省戳,另有中華民國38年5月1日收文私章,該電報內容為通知基隆台灣銀行「平密奉諭自四月叁拾日起台幣伍元兌金圓劵壹佰元總行」。


(圖17)為高工37年12月版、印製數量50000張、@14.00,交通部高雄郵電局電報,(圖18)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由該版式可得知高雄郵電局也自行印製電報,銷臺灣、38.2.28日2月、高雄(滙)戳。


(圖19)為未註明版式、黃紙,交通部臺灣省郵電局來報紙,該電報由台北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7.3.11日、台湾省戳,另有中華民國37年3月12日收文私章,該電報內容為通知基隆台灣銀行「三月十二日牌價台幣壹元兌法幣壹百捌拾玖元」。


(圖20)為同(圖19)相同版式,但紙張為白紙,該電報由南京打到基隆,銷基隆、36.7.13日、台湾省戳。


(圖21)為同(圖19)相同版式,但紙張為甘蔗紙,個人之前曾寫過一篇「甘蔗版電報」,有興趣的郵友可參考該文,該電報由台北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7.4.26日、台湾省戳,另有中華民國37年4月27日收文私章,該電報內容為通知基隆台灣銀行「四月卄七日牌價台幣壹元兌法幣弍百肆拾捌元」。


(圖22)為35年6月版、印製數量1000000張,交通部臺灣省郵電局來報紙,(圖23)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該電報由北港打到高雄,銷高雄、36.1.28日戳。


(圖24)為同(圖22、23)相同版式,但錯印為53年6月版,(圖25)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為何可確定為錯印?因為民國53年的電報格式與此完全不同,且在民國53年時所印的電報,其上中處也不會印製成「郵電局」,而是「電信局」字樣,該電報由彰化打到台北糧食局,為在來白米的報價,該張電報未銷戳僅能得知是X年5月22日,當時的白米恐己出現漲價情況,因此用電報報價(個人還有幾張均是如此而大致推論),可謂忠實反映了當時的歴史情況。


(圖26)為台湾省糧食局花蓮事務所,交通部臺灣省郵電局去報紙(代電),該電報為台湾省糧食局花蓮事務所打到台北,所談應也是米價,同樣該張電報未銷戳,但蓋有「卅六年八月拾壹日」字樣,而可得知該電報的正確日期,如同上(圖24)一樣,忠實反映了當時的歴史情況。


(圖27)為35年6月版、印製數量1000000張,交通部臺灣省郵電局去報紙(手寫改成來報紙),(圖28)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該電報由高雄打到基隆台灣銀行,銷基隆、35.10.6日、台湾省戳。


(圖29)為37年9月版、印製數量500000張、@2.58,交通部郵電局去報紙,(圖30)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該電報由澎湖打到高雄,有臺灣、38.5.3日5月、澎湖(儲滙)戳及臺灣、38.5.5日5月、高雄(滙)戳。


(圖31)為臺管38年3月版、印製數量300000張、@33.20,交通部電信局去報紙,該版式上中處己由「郵電局」,改為「電信局」字樣了,(圖32)為該電報左下角版式放大圖,該電報由澎湖打到高雄,銷臺灣、38.5.21日5月、澎湖(儲滙)戳。


上項介紹台灣光復初期使用的電報種類及版式,個人是僅以收集到的做為介紹,應還有遺漏之處歡迎郵友補充,且由上項介紹可得知,如再深入探討由紙張、郵電局或電信局的名稱改變、幣值及米價的變動等,也可經由電報提出探討及驗証,可謂充份反映當時歴史的變遷,也是大時代中的一個絕佳物証。



参考資料﹕個人所寫「金圓貶值在台灣」


個人所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電報」


個人所寫「由電報看郵電分家」


個人所寫「甘蔗版電報」


                             2011.3.3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323期內(2011.3.30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本帖最后由 布约翰拍卖 于 2015-6-2 10:57 编辑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91570

由電報看郵電分家    ---    夏大緯


                 民國34.10.25日台灣正式光復,光復初期所使用的電報,除沿用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府」電報外,正式的民國電報印製完成到推出使用,應已是民國35年了,至於是幾月幾日則還待查證,由於電報甚少郵友會收集,且一般郵友恐大多均誤認,電報跟郵戳、郵政無關,確實大多數電報是跟郵政無關,但台灣光復初期是沿用日據時期制度及作業方式,郵電是一起運作並未分開,直到民國38年(1949年)4月1日起,分别成立台灣郵政、電信兩管理局於臺北,臺灣郵電管理局自同日起結束,臺灣郵政才算正式跟電信分離,各自獨立營運,因此民國38.4.1日前台灣郵電本一家,電報算是正規郵政用品項目之一,可在郵集中使用及参展的。


民國35.4.1日成立臺灣郵電管理局,但延至35.5.5日始正式成立,成立後開始積極整頓調整各附屬機關,由於郵電合辦因此將原先的「郵局」正名改稱「郵電局」,35.8.6日14處普通郵電局在臺北郵局會議室,辦理新舊任局長交接,其他156處特定郵電局,於36.1.4日發布局諭,公布各地特定郵局電代理局長成為第一任局長,郵電合辦歴時三年由於諸多窒碍,於38.4.1日分别成立臺灣郵政、電信兩管理局於臺北,將臺灣郵電改為「分辦合設」,郵電業務分别各自經營管理,但為便利民衆起見,就原有設備,全省均採郵電合設或相互兼辦辦法,原設之各地郵電局,除火燒島一處設立郵信局,代辦郵政業務外,其他各地一律設置郵局,在電方不設局處地方,由郵局代辦電信業務,如38.6.18日在臺北市區範圍內開辦汽車行動郵局,在全市停駐地點11處服務公衆,除辦理一般郵政業務外,並由電信局派員隨車服務,兼收公衆拍發之電報,此為初辦時之特殊創例,不久即告郵電專業化。


              民國38.4.1日郵電分辦之後,郵政管理局繼續在虧損狀態中維持業務,加以當時大陸局勢急劇惡化,且38年全年12個月之內,郵資費率即共計調整13次,而37.8.20日中央改革幣制以金圓為本位幣,23日行政院規定舊臺幣1835元兌金圓1元,此係照37.8.18日舊臺幣對法幣1比1635,再按法幣300萬元兌換金圓1元折合而成,自37.8.23日至38.5.27日,舊臺幣和金圓劵兌換率共曾調整64次,由當初之1835比1,到38.5.27日調整為1比2000,後38.6.15日臺幣改制、同日發行新臺幣,舊臺幣4萬比1折成新臺幣,舊臺幣自同日起停用並辦理兌換,39.1.19日起廢止。


              由上項的介紹可得知郵電合辦到分辦的大致經過,而在民國38.4.1日郵電分辦之後,初期也僅是「分辦合設」,郵電業務分别各自經營管理,但為便利民衆起見,全省均採郵電合設或相互兼辦辦法,雖然如此有無特殊及明顯的區别之處?現由個人收集的電報,來印證此段郵電分家的區别不同之處﹕


(圖1)為澎湖打到高雄的去報紙,銷臺灣38.4.6日澎湖(儲滙)戳,雖38.4.1日郵電分家,但分家初期該張電報仍使用之前所印製的版式,可明顯看出電報上端,清楚的印製「交通部
郵電局」字樣還未改變,郵戳也繼續沿用。

[size=+0]
(圖2)為澎湖打到高雄的去報紙,銷臺灣38.5.13日澎湖(儲滙)戳及臺灣38.5.16日高雄(滙)戳,因距離4月1日己有1個多月時間,該張電報上端己改為「交通部
電信局」字樣了,郵戳同樣繼續沿用。

[size=+0]
(圖3)為澎湖打到高雄的去報紙,銷臺灣38.5.24日澎湖(儲滙)戳,雖同樣距離4月1日己有1個多月時間,由上項(圖2)可得知新版式的「交通部
電信局」字樣電報,已印製完成並開始使用了,(圖3)該張電報可能是誤用,或之前所印製的「交通部
郵電局」字樣老版式電報還有剩餘,怕浪費而繼續沿用,郵戳也同樣繼續沿用,可見郵電分家初期雖有些改變,但有些地方還待互相磨合及適應才逐步完全改變。

[size=+0]
(圖4)為台北打到基隆的電報,銷基隆38.4.16日台湾省戳,雖38.4.1日郵電分家,但分家初期該張電報仍使用之前所印製的版式,可明顯看出電報上端,清楚的印製「交通部基隆郵電局」字樣還未改變,郵戳也繼續沿用,該張電報為台灣銀行總行通知基隆分行,奉諭自4月18日起台幣50元兌金圓劵100元。

[size=+0]
(圖5)為台北打到基隆的電報,銷基隆38.4.26日台湾省戳,因距離4月1日己有20多天時間,該張電報上端的「交通部基隆郵電局」字樣,其「郵電」兩字、己被藍色「電信」兩字遮蓋了,郵戳也繼續沿用,該張電報為台灣銀行總行通知基隆分行,奉諭自4月26日起台幣10元兌金圓劵100元。

[size=+0]
(圖6)為台北打到基隆的電報,銷基隆38.5.20日台湾省戳,該張電報跟(圖4、5)不同,為之前所印製的版式,可明顯看出電報上端,清楚的印製「交通部
郵電局」字樣,後在「郵電」兩字上、加蓋藍色「電信」兩字做為區别,郵戳也繼續沿用,該張電報為台灣銀行總行通知基隆分行,奉諭自5月20日起台幣1元兌金圓劵250元。

[size=+0]
由(圖1至6)的電報,不但印證民國38.4.1日後,此段郵電分家的區别不同之處外,也印証了金圓劵對舊臺幣兌換率的調整及急速貶值,由於當時郵資調整、金圓劵對舊臺幣急速貶值、舊臺幣改制成新臺幣等,都在前後此段時間內發生,快速的變化只有依靠電報來快速傳遞,此時電報應發揮了很重要及關鍵的功能,同時也因而見證及印證了許多歴史的發生,也等同歴史的一部份,至於何時才真正郵電各自獨立不再合設、不再繼續沿用之前的郵戳等,還待郵友共同來探討及挖掘出此段郵史真相。

[size=+0]

[size=+0]
参考資料﹕曹潛先生所著「中華郵政史臺灣編」

[size=+0]

[size=+0]                               2010.1.19日完稿

[size=+0]

[size=+0]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296期內(2010.3.17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9147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電報      ---     夏大緯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是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用來接收與統治台灣的「特別行政組織」,於1945年9月1日正式成立,只維持短短的不到兩年壽命,1947年5月16日廢除撤銷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公署係屬一種暫時性組織,目的在接管台灣時,求得事權統一接收完整,因此其組織沿習原有台灣總督府舊有官署組織之處甚多,其行政公署除設行政長官外,還有民政處、教育處、會計處、工礦處、農林處、交通處,及台灣省專賣局、台灣省法院等相關組織。


其相關歴史沿革如下:

1945年8月29日日蔣介石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

1945年9月1日國府在重慶宣佈成立「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與「台灣警備總部」,同時命陳儀兼任「台灣警備司令」。

1945年9月20日國府補行發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

1945年10月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於台北成立。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於上午十點於台北公會堂舉行,降方為大日本帝國所屬台灣總督府,而陳儀則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同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機關處所設於原台北市役所(即現在行政院院址)。

1946年2月20日行政長官公署對原台灣總督府完成台灣省軍事交接。

1947年4月22日行政院會議決定撤銷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

1947年5月16日廢除撤銷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成立台灣省政府,首任主席為魏道明。


翻查台灣郵電管理局公報第一卷第十一期內(民國36.6.1日出版),有【交通部臺灣郵電管理局代電
臺未字第四七四三號民國三十六年五月二十日
事由:轉知臺灣省政府於五月十六日成立,行政長官公署同日撤銷,希各知照。
本省各局臺段站所:奉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字第四四八三五號代電開:「案奉
行政院辰冬電開:『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本院七八四項會議決議,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制度應予撤銷,照各省制成立省政府』。等因;兹臺灣省政府己於五月十六日成立,本署遵於同日撤銷。除分電外特電查照」。等因;合行轉飭,希各知照。局長陳壽年(0517)(不另行文)】(圖1)。
                     


由上項資料可得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由成立到結束只有一年九個半月時間,如扣除1945年9月1日成立,但10月25日才正式運作,其真正存在時間則不到一年八個月,而在1945年10月25日正式運作,到1946年2月20日對原台灣總督府完成台灣省軍事交接,大概才算真正完全接收完畢,在此之前各項郵品大致均沿用日據時期所留下者,還來及重新印製及使用自行印製的各項郵品,一段時間後才陸續更新取代舊有日據沿用郵品,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電報,則似乎還未見有人報導及介紹過,是否因為其正式印製完成到使用可能較晚,而廢除撤銷的時間又甚快,因此其真正能使用的時間並不長,存世的實物因而就相當少見?或是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電報的使用,可能有一些限制或方式並非均可通用?當時所見除可沿用日據時期的電報外,還另見有2種不同版式自行印製的新版電報使用,且此3種電報的使用及存世都較多,可証明此3種電報才是一般較通用的案例,如此可規納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電報,可能就是因使用時間不長、使用方式較不普遍,受此2種原因影響,存世所見因而就相對稀少了。


(圖2)為左上角印製有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電報局字樣的拍發電報用紙,銷基隆35.8.3日台灣省戳,該電報為台灣銀行花蓮港分行打給基隆分行,基隆分行的地址還是日文的「壽町三/二四」還未更改,可見改變没有那麽快。


(圖3)為左上角印製有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電報局字樣的拍發電報用紙,銷基隆35.9.10日台灣省戳,該電報為台灣銀行台北總行營業部打給基隆分行,留交專賣局台幣柒萬捌仟弍佰叁拾玖元弍角捌分。



参考資料﹕維基百科


台灣郵電管理局公報第一卷第十一期


                                                       2009.11.10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郵林季刊第三期(2010.3.15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90467

黑龍江省官銀總號     ---    夏大緯


               在網路上搜尋由「哈爾濱市誌–金融誌」內,找到對「黑龍江省官銀總號」的介紹如下﹕【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創立黑龍江省廣信公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黑龍江省官銀號總號於省城齊齊哈爾成立,宣統元年(1909年)黑龍江省官銀號哈爾濱分號成立,號址於傅家甸正陽街(道外區靖宇街),隸屬齊齊哈爾總號,該分號在黑龍江省官銀號系統中,是唯一的一等分號,經營範圍是存放款、匯兌、收購生金銀和買賣貨幣,幷擔負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官銀號的鈔票調運任務,成爲總號在東北北部的經濟窗口。

1918年黑龍江地方當局决定將兩個機構合幷,沿用廣信公司名義,1930年4月又將廣信公司名義撤銷,恢復了原官銀號名稱,廣信公司時期哈爾濱分號擁有哈大洋發行權,1921年第一次獲得哈大洋發行限額爲250萬元,而實際發行100萬元,除準備不足外,主要廣信公司握有無限的官帖發行權,無意大量發行哈大洋,1926年春東北政務委員會討論整頓哈大洋時,哈爾濱分號哈大洋發行限額由250萬元减少到200萬元,1931年2月20日東北政務委員會再度討論增加哈大洋發行限額時,該分號哈大洋發行限額增加到800萬元。

黑龍江省官銀號哈爾濱分號代總號向呼蘭鐵路投資額最大,購買股票達現大洋500萬元(此股票保存於哈爾濱金融保管委員會),占呼海鐵路總投資額的一半,還購買了鶴崗煤礦的股票,代總號在哈爾濱經營了較大規模的“廣”字號附屬企業群,有代表性的是廣信通、廣信昌、廣信豐、廣信升等大糧油業,共有資金哈大洋74萬元,最高年經營額小麥、大豆近5000火車,由廣信升、廣信通等負責轉運至全省各地官銀號內銷和出口。

哈爾濱“廣”字號企業群中,廣信航運處負有盛名,1919年成立,地址在道外北三道街松花江碼頭處,有資本金哈大洋120萬元,擁有汽船、拖船20餘艘,初期經營平淡,1924—1931年共獲利哈大洋129.3萬元。黑龍江省官銀號哈分號對鐵路、礦山、糧業投入大量資金,由於不能及時收回,造成資金嚴重短缺,後期大量舉債,其債務額之多,在“六行號”中占居首位,合哈大洋近1000萬元,每年末該分號還按其總號規定將其吸收存款額的55%上繳,造成資不抵債,出現更加虧損局面。1932年2月6日,該分號被日僞當局所接收,後滿洲中央銀行合併了原東三省官銀號、吉林永衡官銀錢號、黑龍江省官銀號和邊業銀行四行號,於1932年6月15日設立,同年7月1日正式開業。其資本金從3000萬元增加到8000萬元以上,分支機構遍布滿洲國各地,1935年4月5日哈附業劃歸僞滿大興公司。】。

個人收集有「黑龍江省官銀總號快郵代電」一張(圖1),內容為通知「卜奎通原公司」清查財產,左邊書明快郵代電日期為「中華民國卄一年二月十七日」,右上則用毛筆批註「速發」字樣、並蓋紅色印章,右下角另蓋有「中華民國廾一年貳月廿貳日」字樣及蓋紅色印章,由此日期來看當時黑龍江省官銀總號,已剛在2月6日被日偽當局所接收,並開始展開清查其所投資的各公司行號財產,該快郵代電的內容應己事前印好多份,只在右上角開頭空白處,用毛筆寫上不同公司名稱即可,應是同時發出多份快郵代電,給不同公司做清查財產動作,另一張「黑龍江省官銀號快郵代電用紙」,則再度通知通原公司本年度總決算,特定截止六月二十五日結清(圖2),左邊書明快郵代電日期為「大同元年六月十六日發」,「大同」兩字下方原印有「民國」字樣,改用印好的「大同」兩字,貼在「民國」之上把其遮蓋掉,右下角則另有毛筆書寫的「大同元年六月十七日到」字樣並蓋紅色印章,大同元年即是民國卄一年,但己被大同元年所取代了,(圖2)快郵代電日期為六月十六日發,此時滿洲中央銀行己合併了四行號,並於前一日(6月15日)設立,距離7月1日正式開業已不到半個月時期,因此(圖2)快郵代電內,註明總決算日期為6月25日結清,也可得知是要趕在7月1日,正式開業前做為最後清查及結算,由2張快郵代電反映了「黑龍江省官銀總號」最後的結束及轉換身份,更由2張快郵代電的「中華民國」國號、「大同」年號,也反映了改朝換代的歴史,都經由此2張快郵代電得到了印証。




参考資料﹕哈爾濱市誌–金融誌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609

蒙疆電報      ---     夏大緯


                之前偶閱華郵網,看見衆多郵友祝賀上海胡不為先生,参加上海國慶郵展以一框「中國電報  1949–1969」郵集榮獲銀獎(圖1為何劍均先生在華郵網貼的照片),郵友都為其獎牌太低而抱屈,覺得至少應為鍍金獎才符合,引用郵友羅平先生在華郵網的發言「中國電報屬郵政史郵集,是偏門,具體內容沒看到,按胡先生出手,估計很精彩的。銀獎估計評低了,原因不明。」,及胡先生的回覆說「羅先生說到我心裏去了,昨晚我還在說這事,這次分金、鍍金、銀、鍍銀、銅,據稱是金和鍍金名額有限,而不是根據實際評獎定名額,顯然是不懂集郵的人安排的。本人的郵集只是偏門,之前也沒有向任何人介紹,評爲銀獎實屬偏低,今後我會擬文介紹,集郵本身就是玩,96年亞展就嘗過極低的味道,心態已很平靜,重在參與。另一部航空《飛剪號》,本是全國大銀水平,應郵協再三請求,爲保證10大類齊全才另名參展,居然得銀獎,感到生氣。一框一等獎本人不謙虛地說一句:意料之中。謝謝羅先生的理解!我始終認爲,參展不重要,集郵的目的:廣交朋友、增長郵識、獲取快樂。我都做到了!我也幫助上海及外地的郵友編排和組編郵集幷取得好成績,朋友們快樂,我也快樂!謝謝大家的祝賀!」。


確實一部新郵集的組成及参展,尤其是冷門或之前從未曾有人参展過的郵品,本身就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嘗試,走别人没走過的路,路途可能辛苦及困難重重,但到達終點回首再看一路的過程,相信是美好及倍感價值的,至於有無得獎、或得獎大小,個人都覺得並不重要,只要自己快樂就好,25年前個人開始收集清、民國官片,15年前開始收集滙票,10年前開始收集儲金簿、電報,在當時的每項收集都可說是冷門,要寫相關郵文也是挑戰,因為相關資料、郵文甚少,只能自已憑實物去考據,一邊摸索、一邊研究、一步步的向前走,個人喜歡嘗試收集不同的、别人不收集的郵品,如此可有全新的領域去開創,雖然一路走來會有些孤獨及辛苦,但完成每一篇郵文也都可說是獨一無二的,寫完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就值回票價,其他的辛苦就都拋在腦後了,但非常慚愧,個人多年前只正式参展過一次德國在華軍郵片封,另受邀請非競賽的,展出過2次大清及民國明信片而己,之後即不再参加任何展出,胡先生以「中國電報」参展的氣可嘉值得佩服,並給予熱烈支持及鼓勵,總算吾道不孤,還是有人懂得欣賞及收集電報的。


個人也收集電報由大清末期至現代都包括,相當的混雜並未專集某一時期,只要遇上喜歡的且價格也可接受就買,純為自已喜歡而以並未組集,因此更加佩服胡先生的毅力,可專精某一時期並組集参展,由其帶頭参展相信會因而逐漸推廣及帶動收集的風潮,假以時日可能即是一項熱門的收藏了,早期對日抗戰時期淪陷區的郵品,乏人收集及問津,個人曾買進蒙疆地區的電報多張,後有郵友看上電報上的一些郵戳而售出,僅保留下2張自存,目前當時淪陷區的郵品已逐漸火熱,除價格大幅上漲之外,郵品也不易找了,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相信郵友都没有想到,現介紹該2張電報如下﹕


(圖2)為蒙疆郵電總局的電報送達紙,銷華北電電、北京、28.8.6日、PEKING、電報總局戳,另有紅色「線路障碍,為遲延」戳,電文為日文、個人不懂日文無法得知內容。


(圖3)應同為蒙疆郵電總局的電報送達紙(綠字且印製不清楚,無法得知正確名稱),銷華北電電、北京、28.8.21日、PEKING、後門大街電報分局戳,電文為日文、個人不懂日文無法得知內容。


上項2張電報,其上所銷的郵戳年份還是使用民國28年,此點可能是其在北京電報總局使用有關,如在蒙疆地區的張家口、大同等一帶使用,則見紀念戳上大多是使用成吉思汗年號,並非民國年號,成紀七三三年即為民國27年,以下年號按此類推計算即可。



参考資料﹕華郵網


何劍均先生在華郵網貼的照片


華郵網內羅平先生及胡不為先生的發言


                                   2009.11.10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上海治安防範宣傳信
夏大緯


世界各國知名的大都市,除食衣住行等各方面需便捷之外,不論是居民或觀光客,也會特别觀心注意的就是治安問題的好壞,嚴重的則會影響到取消至該國觀光,相信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改善,讓自已的國家或都市不會列名於此壞名單之內,整理郵品不知何時收集到上海2件治安防範宣傳信,别人好的我們可以吸取及做為借鏡,壞的則可以排除做為教材不要步其後塵。


(圖1)為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寄出的「治安防范宣传提示信」,貼上海、2009.09.2212時、浦东商函26、中国邮政、¥000.40、沪G103郵資機券寄當地,背面印有「防范设施很重要、防盜铁门要关好、邻里关照更牢靠、发现窃贼速报警」等宣傳標語。

圖1正面.jpg


圖1背面.jpg



(圖2)為上海警方所印的110信箱信,未使用就不清楚其使用時間,背面印有「上海警方提醒市民﹕当心飞车抢夺、遇到抢劫怎么办?、大声呼救、机智反抗、记住特征、及时报警110」等宣傳標語。

圖2正面.jpg


圖2背面.jpg



                       2015.5.4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談郵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
夏大緯


在中國郵刊第86期內,王學文先生發表了一篇「節約建國華僑不落人後」一文,文中對「節約建國儲蓄劵」的說明摘要如下﹕【民國28年10月10日郵政儲金滙業局,獨家創辦「節約建國儲蓄劵」,不久即引起熱烈迴響,業績頗佳,四聯(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及農民銀行)各行乃繼起參與發行,並將郵政儲金滙業局和中央信託局納入全國金融之「四聯總處」內,成為日後名震一時的「四行二局」。節約建國儲蓄劵的母法是依據28年9月20日政府公布的「節約建國儲蓄劵條例」,同年10月10日起,由重慶儲滙分局及東川郵政管理局開始發售,然後全國各地郵局陸續展開,節約建國儲蓄劵分為甲、乙兩種,初期發行面額計有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及一千元六種。郵政儲金滙業局首先單獨發行,後來中央信托局亦也單獨發行,之後中國及交通銀行又加入中央信託局發行行列,民國29年8月13日起三行開始聯合發行,農民銀行因狀況特殊,維持單獨發行。】。


王學文先生的上述郵文,以介紹海外發行及使用的「節約建國儲蓄劵」為重點,郵人愛屋及屋對跟「郵」有關的郵品,相信都會特别注意及收集,早期看見由「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更是覺得親切,個人也不例外因而陸續收集了一些,對當時在國內由「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其種類、面額等也提出一些介紹給郵友参考﹕


(圖1)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伍圓,中下處印「中國大業公司印」字樣,銷郵政儲金、三十年六月十日、重慶戳。

圖1.jpg


(圖2)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伍圓,中下處印「京華承印龍章造紙」字樣跟上項不同,銷郵政儲金滙業局、卅一年六月十三日、陝西分局戳。

圖2.jpg


(圖3)為乙種節約建國儲蓄劵存根伍圓及拾圓,分别銷郵政儲金、三十一年十二月廿二日、洋縣戳及陝西、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洋縣戳。

圖3.jpg


(圖4)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小型甲種伍圓2張,中下處印「中央信託局印製處」字樣,該劵另在右邊加蓋「鄉鎮公益儲蓄券三年滿期付本息、計國幣陸元柒角正過期不續計息」字樣,左邊加蓋「本券經重慶市鄉鎮公益儲蓄推行委員會第三推行處加章有效」字樣,下面一張左邊加蓋處用紅線註銷,日期分别為民國33年11月30日及33年10月31日。

圖4.jpg


(圖5)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小型甲種拾圓,中下處印「中央信託局印製處」字樣,該劵原為拾圓另加蓋紅字改為「暫作伍圓」,日期為民國33年2月10日。

圖5.jpg


(圖6)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拾圓,中下處印「中國大業公司印」字樣,銷重慶儲滙分局、廿八年十月十日、存簿儲金戳,此為發行首日戳。

圖6.jpg


(圖7)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拾圓,中下處印「中國大業公司印」字樣,銷重慶儲滙分局、廿九年三月九日、存簿儲金戳。

圖7.jpg


(圖8)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拾圓,中下處印「中國大業公司印」字樣,銷重慶儲滙分局、廿九年五月二日、儲蓄劵戳。

圖8.jpg


(圖9)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拾圓,中下處印「中國大業公司印」字樣,銷郵政儲金、廿九年六月十一日、重慶戳。

圖9.jpg


(圖10)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拾圓,中下處印「中國大業公司印」字樣,銷重慶儲滙分局、三十年四月十日、儲蓄劵戳。

圖10.jpg


(圖11)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小型甲種拾圓,中下處印「中央信託局印製處」字樣,該劵為完整全新未使用全聯較為少見。

圖11.jpg


(圖12)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小型甲種拾圓,中下處印「中央信託局印製處」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八月九日、武戳。

圖12.jpg


(圖13)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小型甲種伍拾圓,中下處印「中央信託局印製處」字樣,銷郵政儲金、X、南充年月日不清楚戳。

圖13.jpg


(圖14)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小型甲種壹佰圓,中下處印「中央信託局印製處」字樣,該劵為完整全新未使用全聯較為少見。

圖14.jpg


(圖15)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壹佰圓,中下處印「廣西企業公司印刷廠印」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三年六月十五日、黟縣戳。

圖15.jpg


(圖16)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小型甲種壹佰圓,中下處印「中央信託局印製處」字樣,該劵同(圖14)顏色不同,且中間印製的文字也不同改為「鄉鎮公益儲蓄款」,銷郵政儲金、卅三年十月卅一日、黟縣戳。

圖16.jpg


(圖17)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伍佰圓,中下處印「中國大業公司印」字樣,銷郵政儲金、三十年一月十八日、雩都戳及江西、三十年一月十八日、雩都戳。

圖17.jpg


(圖18)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小型甲種伍佰圓,中下處印「中央信託局印製處」字樣,中間印製的文字改為「鄉鎮公益儲蓄款」,日期為民國卅三年九月卅日。

圖18.jpg


(圖19)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小型乙種伍仟圓,中下處印「福建百城印務局印」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一月三十日、淳安戳。

圖19.jpg


(圖20)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大型甲種壹萬圓,中下處印「中央信託局印製處」字樣,中間印製的文字改為「鄉鎮公益儲蓄款」,日期為1944.12.1日。

圖20.jpg


由上項介紹可得知「節約建國儲蓄劵」,除分甲、乙兩種之外,還有大型、小型,印製公司不同,改為鄉鎮公益儲蓄券等不同,再加上面額也有不同,其種類花樣可謂也相當豐富,上項僅為個人所收集到的部份,應還有其他種類、面額等不同,個人僅拋磚引玉留待郵友補充更完整的介紹。



参考資料﹕王學文先生「節約建國華僑不落人後」一文


                               2010.6.13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304期內(2010.7.7日出版)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本帖最后由 夏大緯1 于 2015-6-3 08:52 编辑

物以稀為貴~

談清末民初寄日本郵資官片
夏大緯


東方郵報第139號(2004年3月1日出版)內郵文介紹,談及亞洲蘇黎世公司(ZURICH  ASIA)2004年1月29日拍賣目錄內第691項郵品(圖1)為清四次片銷九江1912年11月10日戳、經上海1912年11月16日戳及同日上海日本客郵戳、寄日本東京1912年11月20日戳到達,因僅一分郵資漏貼郵資半分,到達日本後被加蓋欠資一錢欠資戳,該郵品目錄估價僅1000-1200港幣,因多人搶標最後以29900港幣(約台幣拾參萬元)成交,花落台灣陳友安先生大清明信片郵集中,使其郵集更加錦上添花增色不少。

圖1.jpg



近幾年來不論國內外收集、參展大清明信片郵集者可謂明顯增加,除浮出檯面己默默收集多年並參展者外,另外未參展也默默收集多年者更是大有人在,且除上項兩者之外,新血初加入收集行列者國內外也均有人,有此三股勢力的積極發展,近2年大清明信片價格可謂顯著提升不少,尤其稀少郵品更是引起眾人不斷搶標,相信台北2005年8月舉辦的亞洲國際郵展,將會帶領大清明信片身價更上一層樓。


其實相信收集明信片的郵友都知道,早期明信片不論是在當時的寄遞或現今存世的數量,都只有實寄封的千分之一左右甚至更少,如再扣除當時寄國內各地區使用者佔多數之外,寄國外地區的數量原本就所剩不多,而寄國外者如再詳分當以寄歐美地區為主,寄日本地區者可謂更是少之又少,而寄日本地區者又以當時大清的大城市或通商港口(如北京、上海等地區)寄出為主,偏遠鄉鎮、內陸地區想當然耳原本寄信使用者就不多,更不要說寄日本地區了,如此類推寄日本地區的明信片,恐僅佔存世明信片數量的萬分之一而己,當然此說主要是指清末民初使用為主,越早期存世數量越少,民國開始之後因通商、文化交流等需求增加,相信數量會酌量增加一些,但總體來說寄日本地區明信片,還是明信片中稀少及特殊的一環。


另大清時期跟日本郵政的往還,受制於早期大清郵政未加入萬國郵盟,處處受制列強的壓制及欺迫,直至跟各國陸續簽訂郵務協定後才得以改善,大清在1903年5月18日與日本簽訂郵件協定,並於1903年7月18日開始生效,寄日本明信片郵資由當時的肆分國際郵資收費,改為比照日本國內明信片郵資降低成為壹分伍釐,此壹分伍釐寄日本明信片郵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直到民國14年(1925年)11月1日才更改為貳分,此關鍵性郵資承先啟後由大清延續使用到民國時期,有其歷史及郵史的重要及代表性,也是引起個人本次為文欲探討的主要內容,且由存世寄日本實寄明信片得知,除正規的壹分伍釐標準郵資外,存世另見有貳分及壹分郵資實寄片存世,匆忙之中趕稿僅就個人手邊現有郵刊翻閱、檢查是否有相同案例,但收獲並不多,現為文介紹如下:


A、寄日本標準壹分伍釐郵資片:


(圖2)清二次雙片的去片加貼蟠龍票半分,銷天津1906年12月28日戳及天津1906年12月29日日本客郵戳寄韓國,背手繪彩色中國平劇穆柯寨-楊宗保與穆桂英圖,寄日本郵資於1899年起包括朝鮮(韓國)及台灣,而寄韓國及台灣的明信片更是少於寄日本地區者。

圖2.jpg



(圖3)清三次片加貼蟠龍票半分,銷廣州1908年6月17日戳及廣州信櫃戳,經上海1908年6月23日戳寄日本東京小石川,有小石川明治41年6月28日到達戳,清三次片寄日本地區者存世並不多,且該片另銷有廣州信櫃戳較為特殊、也是中文書寫的實寄片存世數量也並不多,另翻閱黃元明先生所著「清代第三版明信片」一書,書內附有多張清三次寄日本實寄片介紹,但均為標準的壹分伍釐郵資並無例外情況。

圖3.jpg



(圖4)清四次片加貼蟠龍票半分,銷常德戊申九月初五(1908年9月29日)干支戳、經湖南岳陽戊申九月初八(1908年10月2日)干支戳、江蘇上海戊申九月十五(908年10月9日)干支戳、上海1908年10月9日中英文小圓戳及上海1908年10月10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高知明治41年10月14日到達戳,該片除由常德寄出較為少見,且郵戳、郵路都清晰可考頗為難得。

圖4.jpg



(圖5)清四次片加貼蟠龍票半分,銷開封(壬)己酉八月初五(1909年9月18日)干支戳、五號信筒圓型小戳、參字信差圓型小雙圈戳、經上海1909年9月23日中英文小圓戳及上海不清楚日本客郵戳、寄日本名古屋有名古屋明治42年9月28日到達戳及名古屋千塚同日到達戳,該片也是由較少見的開封地區寄出,郵戳、郵路也都清晰可考,且另有五號信筒及參字信差兩種小戳也頗為少見,增加郵史考証價值,另在張愷升先生所著「中國郵戳史」第十冊第458頁內,發現也有類似一片,但非常可惜加貼的郵票脫落遺失(圖6),同樣銷開封(壬)己酉六月初五干支戳,日期較前片早二個月寄日本,該片上也銷有極為相同的九號信筒圓型小戳及貳字信差圓型小雙圈戳二種,跟(圖5)的五號信筒及參字信差戳差異之處就是其中數字不同,頗為湊巧難得,而此二種小戳是否真是歸類為信差戳的一環,或是另有其他代表意義,還待郵友大家共同考証解答。

圖5.jpg


圖6.jpg



(圖7)清四次雙片的去片加貼蟠龍票半分,銷湖南醴陵己酉冬月八日(1909年12月20日)干支戳,經長沙己酉冬月九日(1909年12月21日)干支戳、上海1910年1月3日中英文小圓戳及上海不清楚日本客郵戳寄日本名古屋,該片同樣是湖南醴陵較少見地區寄出,且較特殊的是干支戳中月份為冬月,且由1909年底跨越到1910年初到達較為特殊。

圖7.jpg



(圖8)清四次片加貼日本壹錢五厘郵票(日本壹錢五厘等於大清壹分伍釐),銷奉天1911年1月12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東京,根據李頌平先生「客郵外史」書中對東三省之日本客郵有下列記載:「日本在東北設立郵政機構、既未經我國之承認,又無條約之根據。」,可見日本對大清的欺辱,該片雖為清四次片,但寄信人直接貼用日本郵資、直接銷奉天日本客郵戳、且清四次片郵資符誌處同樣也直接銷有較不清楚日本客郵戳後,直接經由日本客郵局寄出,對大清郵政視而不見如同不存在,侵略主權可見一斑。

圖8.jpg



(圖9)五色旗片加貼帆船票半分,銷泰興縣三年七月十三日戳,經上海1914年7月15日戳及上海1914年7月15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橫濱。

圖9.jpg



(圖10)五色旗片加貼帆船票半分,銷蘇州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戳經上海1914年11月27日戳,寄日本橫濱1914年12月2日戳到達,(圖9、圖10)兩片及類似明片,均為數年前開始陸續流入郵市中,且均為寄日本橫濱同一家公司,所見使用年份由民國三年持續使用到民國四年較多,且大多為江蘇一帶寄出者較多、其他地區也有但較為少見,也幸虧有此批明片的流出,才使寄日本郵資片數量較多一些存世,但該批明片美中不足之處乃是當初恐因黏貼存檔的關係,大多在明片的左邊或右邊留有黏印後的痕跡,形成該批明片品相有好有壞差異頗大,除該批寄日本同家公司明片之外,其餘非關該批寄日本地區的明片,其存世數量還是相對稀少的,且價格要較該批明片高上許多,所謂物以稀為貴是有道理的。

圖10.jpg



B、寄日本貳分郵資片:


寄日本明信片除標準壹分伍釐郵資之外,另見有貳分明信片郵資存世者,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二,1誤貼(多貼半分郵資),2大清郵政自1904年9月1日起至1910年8月5日止,當時的「國內信函郵資」為貳分,寄信民眾或各地大清郵局人員搞不清楚,把其當做國內信函郵資貼票後使用,因此加貼壹分郵資成為貳分,此二點形成原因均有可能,或是另有其他原因?孰是孰非還待大家考証。


(圖11)清一次片加貼蟠龍票壹分,銷江西九江丙午二月二十六日(1906年3月20日)干支戳,經上海1906年3月23日中英文小圓戳及上海同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岐阜縣明治39年3月28日戳到達,該片為清一次片且於1906年寄遞,並由江西九江寄出此三種身份都存世不多,且郵戳、郵路都清晰可考,而其郵資為貳分更是較為特殊。

圖11.jpg



(圖12)清一次片加貼蟠龍票壹分,銷江西南康府丙午三月三日(1906年3月27日)干支戳,經江西九江丙午三月四日(1906年3月28日)干支戳、上海1906年4月2日中英文小圓戳及上海1906年4月4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岐阜縣明治39年4月9日戳到達,該片同(圖11)片大致相同,但一為江西九江寄出、一為江西南康府寄出銷戳地名不同,但其郵資同樣為貳分。

圖12.jpg



(圖13)清二次雙片的去片加貼蟠龍票壹分,銷漢口1905年4月29日中英文小圓戳、經上海1905年5月3日中英文小圓戳及上海1905年5月4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大阪(OSAKA)有大阪1905年5月9日戳及大阪難波明治38年5月9日戳到達,該片同樣為貳分郵資,但寄出地點為漢口,且寄遞年份較早為1905年也是相當少見。

圖13.jpg



(圖14)清二次雙片的去片加貼蟠龍票壹分,銷上海1907年4月23日中英文小圓戳、經上海1907年4月23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神戶(KOBE)1907年4月27日戳到達,該片同樣為貳分郵資,但寄出地點為上海,另寄遞年份也不同為1907年。

圖14.jpg



(圖15)五色旗片加貼帆船票壹分,銷蘇州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戳經上海1914年10月30日戳寄日本橫濱,由(圖11至圖15)共有5片,由寄遞地區來看有江西九江、江西南康府、漢口、上海、蘇州等共5地區均不同,使用年份則有1905年、1906年、1907年、1914年共4種不同年份,年份相當分散並未集中在某一年份,但其共同之處卻均為貳分郵資頗為奇特,真是誤貼還是大清各地郵局對寄日本明信片郵資的認定,誤為比照國內信函郵資而收費?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存在?還望郵友大家共同來探討及解答。

圖15.jpg



C、寄日本壹分郵資片:


寄日本明信片郵資除所見壹分伍釐、貳分之外,另見有僅貼壹分郵資者存世,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三,1漏貼(少貼半分郵資),如此則可能被罰欠資、加蓋欠資戳記而存世,2漏貼但未被發現或漏貼而未被罰欠資,此二種情況似乎較不可能,因大清及日本兩地郵政人員都會檢查,3壹分即為正常郵資並未漏貼,因此並未被罰欠資也未加蓋欠資戳記而存世,此點是否有可能?所見該類郵品確是有存世,雖相當奇特且珍罕稀少,其形成原因根據「中國郵資」一書內記載,1910年2月9日簽訂、1910年4月1日生效之中日互換郵件協定(替代1903年之代寄郵件暫行辦法)、內第7條第2款規定:「凡郵件發自中國,己按設在中國之日本郵便局所規定之資例,預先貼足中國郵票,寄至日本、高麗、及關東租借地者,日本郵便局應即免費投遞。」,按照此條規定透漏出,只要是各地在華日本客郵局認定其壹分郵資符合規定即免費投遞,因此並未漏貼半分郵資,且經由大清、日本兩地郵局都認可,否則難逃兩國郵政人員的監督,形成即未被罰欠資也未加蓋欠資戳記而存世,此種特殊情況目前由存世郵品得知數量非常罕少,只是偶然的例外,還是郵局人員未遵照新的規定或對新規定有認知上的差異,並未真正去實施,但壹分郵資確是有存在的。


(圖16)清二次片漏貼郵資半分,銷江蘇崑山丁未三月十四日(1907年4月26日)干支戳及「T」欠資戳,經江蘇上海丁未不清楚干支戳、上海1907年4月27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長崎(NAGASAKI)有長崎1907年5月1日戳及長崎明治40年5月1日到達戳,此片即為標準漏貼郵資欠資片,該片刊登於張愷升先生所著「中國郵戳史」第4冊第214頁內,該片在寄出時即由大清郵局發現並加蓋「T」欠資戳,到達日本後似乎未見再註明欠資或有否欠資收費情況?還待大家考証。

圖16.jpg



(圖1)清四次片銷九江1912年11月10日戳,經上海1912年11月16日戳及上海同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東京,因漏貼郵資半分、到達日本後另加蓋欠資一錢欠資戳及東京1912年11月20日到達戳,該片刊登於亞洲蘇黎世公司2004年1月29日拍賣目錄內第691項拍品,該片同樣為漏貼郵資欠資片,但大清郵局在寄遞時並未加蓋欠資戳記,而是寄達日本後由日本郵局加蓋欠資一錢欠資戳,此點跟前片處理方式明顯不同,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情況加蓋欠資戳的案例。


(圖17)五色旗片銷上海1915年3月13日中英文小圓戳,經日本長崎(NAGASAKI)1915年3月18日戳寄日本東京,因漏貼郵資半分,寄達日本後另加蓋「不足收入高壹錢、Due 1 Sen.」欠資一錢欠資戳,該片同(圖1)片有甚多相同之處,a均為漏貼郵資欠資片,b在寄遞時大清郵局均並未加蓋欠資戳記,c在寄達日本後由日本郵局加蓋欠資一錢欠資戳,而所銷欠資戳雖同樣為欠資一錢金額,但型狀大小並不相同,且欠資金額一為空白手填一錢金額、一為己印刷好固定一錢金額也不相同,d另兩片在明片左側處均有加貼紙條後再撕掉的痕跡,据查曹潛先生所著「中華郵政史台灣編」第240頁內記載:(日本因為並未發行欠資郵票,因此對欠資郵件的處理方式有其一定手續,在收到郵資不足的郵件時,除在郵件上加蓋「未納不足」戳記、並填明欠資應徵收之金額包括罰金,郵件到達投遞局以後,由投遞局另行掣發欠資郵件應收金額的「領收證」,連同郵件一併由投遞人員前往投遞並收取現金,投遞人員回局之後,便將所收現金購買等額郵票,另再填寫一張清單,稱為「欠資郵件徵收申報單」載明經收欠資郵件的件數和總金額,等值郵票加貼在清單背面存檔),由上項說明可得知其貼紙痕跡處,原為投遞局在其上加貼「領收證」,後在收取欠資現金後撕掉,因而二片均留存有相同撕痕存在,這也証明日本郵局確是有跟收件人收取欠資費並非沒有處理。

圖17.jpg



由上項3片的介紹可得知,1片為大清郵局在寄出時主動發現並加蓋欠資戳記,而另2片乃是在明片到達日本後,由日本郵局事後發現而加蓋欠資戳記,此3件郵品的欠資費處置方式相信應該均相同,寄日本明片郵資有其歷史、郵史的特殊意義存在,其存世數量跟一般明片比較原本就不多,而有加蓋欠資戳記存世者更是罕少,且所見有加蓋欠資戳記者大多均為大清郵局所加蓋的「T」欠資戳記為主,而由日本郵局加蓋日本欠資戳記者確是更為少見。


(圖18)清四次片銷萊州辛亥二月十八日(1911年3月18日)干支戳及萊州貳號信櫃戳,經煙台辛亥二月二十一日(1911年3月21日)干支戳、煙台1911年3月21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大阪明治44年3月30日戳到達,該片由萊州寄出並有萊州貳號信櫃戳相當少見,且郵戳、郵路都清晰可考,郵資則為壹分並未漏貼或有掉票痕跡,且經由大清及日本兩地郵局處理,都並未加蓋任何欠資戳記。

圖18.jpg



(圖19)五色旗片銷莫干山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戳,經上海1914年5月26日戳、上海不清楚日本客郵戳及日本神戶(KOBE)1914年5月31日戳,寄日本大阪(OSAKA)1914年5月31日戳到達,該片由莫干山寄出,同樣郵戳、郵路也都清晰可考,郵資也是壹分並未漏貼或有掉票痕跡,也是經由大清及日本兩地郵局處理,都並未加蓋任何欠資戳記。

圖19.jpg



由(圖18及圖19)2片得知,a一由萊州、一由莫干山,分由二處不同地區寄出,均寄往日本大阪,b一由煙台日本客郵局、一由上海日本客郵局,分由二處不同日本客郵局轉寄日本大阪,c寄遞年份一為1911年、一為1914年,年份並不相同,d二片郵資並未漏貼或有掉票痕跡,且經由大清及日本兩地郵局處理,都並未加蓋任何欠資戳記,由上項四點綜合比較該二片,應是符合前文介紹的1910年4月1日生效的「中日互換郵件協定」內第7條第2款的規定,其在大清境內的郵資壹分己足夠從萊州到煙台、莫干山到上海,然後經由煙台日本客郵局、上海日本客郵局免費寄往日本大阪,因此並不需要再加貼伍釐郵資,而形成此極特殊的寄日本壹分郵資明信片。


上項1910年「中日互換郵件協定」的實施,是否大清各郵局或在大清各地的日本客郵局,對此項協定的記載有認知上的差異,因此對寄日本明信片郵資也有不同的認知及處置方式?此外跟其直接相關並造成改變的,則是民國3年3月我國加入萬國郵盟後,自同年9月1日公約生效日起,即停止使用客局居間運遞國際郵件,而與外國郵政直接互換郵件,(圖17)銷上海1915年(民國四年)3月13日戳寄日本東京,郵資只有壹分,寄此片時萬國郵盟公約己生效,郵資必須符合規定貼足壹分伍釐才行,且並未經日本在華客郵局轉寄,因此被加蓋欠資處理,而(圖19)銷莫干山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戳寄日本大阪,郵資雖同樣只有壹分,但其情況則較為特殊,寄此片時距離萬國郵盟公約生效的民國3年9月1日時間還未到達,且該片還是經由上海日本客郵局轉寄,而依照1910年「中日互換郵件協定」的實施,並不需要再加貼五釐郵資,因此並未被加蓋欠資處理,雖同為寄日本明信片,但際遇却因種種不同因素而產生極大的差異,這也形成符合某些特殊郵史的明片有其珍貴之處,目前所見存世寄日本明信片以壹分伍釐郵資為最多,其次貳分郵資者己相當少見,僅貼壹分郵資加蓋欠資戳記者更是珍罕少見,而貼壹分郵資又未被加蓋欠資戳記者,個人匆忙翻查手邊現有郵刊而未有所獲,是否郵友未加重視及忽略而未加以報導,但其確是真有存在的事實,因此個人大胆提出探討,是否正確或掛一漏萬,還盼郵友批評指教。



參考資料:


薛聘文先生-中國郵資


黄元明先生-清代第三版明信片


張愷升先生-中國郵戳史第1至第10册


李頌平先生-客郵外史



潛先生-中華郵政史台灣編


亞洲蘇黎世公司-2004年1月29日拍賣目錄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今日郵政第577期內(2006.1.20日出版)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