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交換局設在膠州,況且由高密去青島,順者鐵路走,中間必經膠州,為何此片不交膠州的德郵,而要走更多的路去青島交收?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3-31 15:42:46的发言:
交換局設在膠州,況且由高密去青島,順者鐵路走,中間必經膠州,為何此片不交膠州的德郵,而要走更多的路去青島交收?

膠濟鐵路是1904年通車。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但是高密的是6月30日,青島的是6月7日。若有大清郵政掛號戳又如何理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1 19:30:28编辑过]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只答了第一個問題,另他個呢?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9-3-31 20:15:43的发言:

我觉得没什么疑问, 很真的片, 应该是有挂号戳的,从德国邮资看是个双挂号片

為甚麼不交膠州德郵?若以方先生的說法(亦有其他實物存世),是寄信人自行帶返青島投寄。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9-3-31 21:01:11的发言:

交換局設在青岛,胶州无德邮,如果带回青岛交寄,贴5芬尼即可

《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一文內:
膠州郵局的誕生乃係依據中德膠澳條約而成立,也係條約中之所謂「中立地帶」以內,膠州開局於1900年10月27日,後雖在所謂「中立地帶」以內,但究非租借地方,也非商埠,於1905年12月31日依據中德郵政協定而封閉....

膠州局並不是指膠州灣內的郵局,其戳是「KIAUTSCHOU DEUTSCHE POST」,與青島「TSINTAU KIAUTSCHOU」戳內的膠州是不同的。自1900年10月27日後,大清郵政轉交的郵件是給膠州的交換局。若是直接交去租借地內的青島局,應要小心考究。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深紅點線的範圍內是「中立地帶」,淺紅色是「膠澳租借地」。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9-3-31 21:50:16的发言:
田先生由上图了,谢谢

确实有胶州德国客邮局,但非依据条约, 而是德国人以修铁路为名, 强行设立, 沿胶济线一直到济南, 清政府当然不能承认,也不会与他们交换邮件,谈判好几年, 终于1905年同意济南,潍坊保留, 并赎回沿线兵营的情况下, 德国才关闭了其他邮局。
所以邮件都是在青岛交德局中转的,至于那个胶州戳是在胶州盖的还是在青岛盖的, 我也不太确定

您可留意這段期間由中國交寄德國的郵品,是蓋膠州局中轉戳的。有實物存世,除非是臆造,不然大清郵政仍在膠州與德國交接郵件。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退一步看,這片是真的,我會認同方先生的看法,大清郵政沒有轉交給德方,是寄信人在中方郵局蓋戳後再拿去青島交寄,這不過是枚制作很低質的集郵品。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以下是引用blackman在2009-4-1 9:21:56的发言:

佩服田兄,歷史與郵史的了解

我只是斑門弄斧,對早期的大清郵史,尤其是青島的,只是一知半解。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以下是引用qdjht在2009-4-1 16:18:47的发言:

片的背面有写信人标注的时间,青岛,1903年6月6日。说明此片还是从青岛寄出的。如果片是真的,只能说明是先在潍坊销的戳(戳的月份字钉错误),然后拿到青岛(不是通过邮局邮递)交德国客邮局邮寄。

青島是在租借地內,不屬客郵,其戳「TSINTAU KIAUTSCHOU」的KIAUTSCHOU是指膠州灣(膠澳租借地)。

膠州局戳內的「KIAUTSCHOU DEUTSCHE POST」的KIAUTSCHOU是指膠州,DEUTSCHE POST是我們所稱的德國客郵。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德國在華郵戳

租借地戳:
青島「TSINTAU KIAUTSCHOU」、李村「LITSUN KIAUTSCHOU」....

客戳:
膠州「KIAUTSCHOU DEUTSCHE POST」、上海「SHANGHAI DEUTSCHE POST」、天津「TINTSIN DEUTSCHE POST」...

英國的客郵戳「XXX B. P. O.」,英國香港「XXX HONGKONG」,我們不會稱香港為客郵,而德國膠州郵政與德客郵郵政也是不同,膠州郵政屬德國本土,郵資屬德國國內資費。

請參考《16期郵史研究》文內有介紹1900-1904年的山東小郵集,有102枚封片斷片,其中由陸路入膠澳租借地的中方郵件,絕大部分都有膠州(中立地)中轉戳。這說明,1900-1905年膠州郵局其中一主要業務是交換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 9:45:05编辑过]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9-4-2 11:47:22的发言:
我赞同田先生的看法, 青岛当时的地位是和香港一样的,都是租界地,都使用外国邮票,应该叫 青岛(胶州)殖民地邮票,在德国的集邮目录胶州和其他在华客邮也是分开的,但胶州湾德国客邮是个习惯称谓,叫了很多年,许多权威的书也这样叫, 所以大家也习惯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非改不可

殖民地郵政與客郵是有分別的,在戳式上已表明清楚。
當我們提到客郵時,基本上是指各通商口岸的外國郵政,但是現在很多人會因著客郵的名稱,混淆了膠州灣郵政與其他德客郵政。在外國專業的郵品拍行,將膠州郵政和其他德客郵政分開。這如中國的拍行不會將香港郵政及英國客郵編在同一類別上。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9-4-2 12:01:23的发言:

膠州中轉戳 自 1899-1914 年一直使用, 而德国胶州客邮戳 只存在于1900-1905,这个戳是代表青岛交换局的戳(规定小圆戳只有通商口岸才能使用, 胶州不是通商口岸), 不是胶州的戳。所有邮件都是在青岛交换局交换, 这是1905年中德邮政协议明确规定的。
史料记载“1899年胶州邮界成立, 下辖 即墨, 胶州。。。。。及青岛交换局( 只准交换邮件, 不准收发)”

請參考嚴平西先生的小圓戳專著有膠州的。
為甚麼我說膠州局其中一重要對務是交換局,因為至1905年後,德國的膠州郵局封閉後,由陸路寄膠州租借地或經租借地出口的郵件已很少有膠州(中方)中轉戳了。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