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6 16:13:34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6日)

今天与江苏南京郑军先生电话沟通。郑军先生早在八、九年前就通过北方的一个民间邮刊花十几块钱购买过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印象中那本书品相相当地差,以至于后来将其再次卖掉了。郑军先生肯定地说:那本书上没有签名题字。那本书的具体品相,郑军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书脊损伤严重,用订书机钉后,铁钉又锈蚀。另外,该书被虫蛀。

郑军先生认为:现在品相很好的五六十年代的书,要么从来没有人翻过,要么保存环境很好。目前流传的品相很好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就不外乎这两个保存方法。

对于石少东先生的藏书流出来这件事,郑军先生认为:无论从什么渠道流出来,都应该看作是不正常的,但也不一定是坏事。这也不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对于该书的印量到是值得考虑的。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江西南昌的邹小亮先生。

请各位藏家将你们收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扉页展示出来(只需要有印章的),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56:13编辑过]

TOP

的确此文是国内集邮图书考证与研究的典范之作
041000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二中路25号盐业公司 谢.立.端
支付宝:xie-stamp@163.com
手机:18635726513(微信同号)
主集:集邮文献、《盐》、《2013癸巳年》邮集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7 14:59:43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7日)

1、关于书的存世

江苏无锡陶新平先生于2005年曾经代人用通讯拍卖过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

上海顾青先生藏有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详细情况顾青先生将提供。

上海沈坚先生于2005年从上海邮市地摊购得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后来又以一个优惠的价格卖给了上海的一位集邮人,详细情况沈坚先生将提供。

2、关于书的印量

今天我再次与江苏扬州糜凤鸣先生电话沟通。糜凤鸣先生明确地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印量为300本。罗家声先生曾经写信告诉过糜凤鸣先生。糜凤鸣先生表示将在不久通过本帖公布这封信的照片。这一点巩固了我在本帖第43楼的认识,也是对本帖第48楼相应观点的回应。

3、关于张惠生先生

糜凤鸣先生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惠生先生因为集邮与外界有通信联系而被怀疑有“海外关系”,继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释放出狱后,因病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张惠生先生已经获得平反。张惠生先生原来服务的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学院”现已改名为“苏州大学”。张惠生先生比糜凤鸣先生大三岁,如果健在应该75岁了。目前,苏州集邮界几乎没有人了解张惠生先生的情况。这一点也是对本帖第48楼相应观点的回应。

4、关于书的内容

糜凤鸣先生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记载的纪念邮戳有遗漏,目前发现的被遗漏的纪念邮戳已经通过其正在《扬州集邮》连载的文章里补充,而且每次附图40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58:52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7 23:26:44的发言:

与顾青先生的沟通是在傍晚进行的,等顾先生在本贴发言后再将今天的第二次新进展发表,以示对顾青先生的敬意和感谢。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7第二次)

今天与上海顾青先生电话沟通。顾青先生藏有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通过快乐集邮网于2006104汇款到北京邹姓邮商,在购买的一批集邮文献中包括了这两本,购买的价格为50/本。顾青先生认为,购买的这两本书品相极好,价格便宜。为了核实是否盖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特别将已经塑封的书打开查验(多谢顾青先生)。查验的结果有新的发现,一本盖在扉页,另一本盖在封底前一页(尾页)。这是目前所知道的惟一一种加盖印章的方式,也无形为顾青先生的这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收藏增加了趣味。顾青先生集邮三十多年,从事集邮文献收藏也超过十年,其藏品丰富,国内许多著名的集邮刊物如:《邮乘》、《金竹》、《邮学》都有成套收藏。

20061111,上海集邮文献研究会在云洲邮票市场举办月度活动时,顾青先生就向与会者展示过其刚刚收藏的这两本书,由于当时带去了许多顾青先生以及大家都认为更加重要的集邮文献,所以当时其自己并没有刻意关注它们。由于当天顾青先生到会较晚,当时在场的只有10多人了,包括:李锦林先生、沈坚先生、叶国闵先生、杜朝平先生等,现场还有一位年过60的老先生表示自己也收藏有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于顾青先生暂时没有想起具体是哪一位,所以请当时到会的朋友帮助回忆。2008614日,李锦林先生回忆,估计为俞利华先生。

顾青先生另外提到了两个信息:12006年秋上海邮品拍卖会,在售品目录中,有两、三本题有陈志川先生送石少东先生的集邮文献待拍,后来由于成交价不合顾青先生的意愿,最终这几本文献与他失之交臂。顾青先生肯定地说,这几本不是陕西西安黄剑波先生在本帖第51楼展示的文献。2、最近从书库出来了一批保存极好的集邮文献,例如精装本的《集邮回忆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29:34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2-3 21:45:31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3日)

今天与佛山市73岁的老集邮家任恩年先生相聚。任恩年先生藏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本。任恩年先生清楚地记得:19618罗家声先生赠送了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给时任佛山二中教师的张文光先生,张文光先生转送一本给任恩年先生。张文光先生与任恩年先生于1957年因为集邮相互认识,且都有收集纪念邮戳的喜好,当时苦于没有一份详尽权威的资料作指导。恰这时,由银行干部下放到高明农场劳动的罗家声先生编出了这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他们如获至宝。任恩年先生于1950年开始集邮,1959年开始在佛山市普君医院财务科工作,其时并不认识罗家声先生。由于社会上并没有集邮活动,私人间的集邮交往是当时的现状。而集邮家张文光先生在佛山集邮人中德高望重,自然会得到包括罗家声先生的敬重,得到其赠送的著作也是极为合乎情理的事情。得到这本书后,任恩年先生开始注意罗家声先生的集邮活动与集邮创作,但是一直无缘相见。直到1982年佛山市成立集邮协会时,罗家声先生与任恩年先生同时担任副会长,任恩年先生说:“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当然,之后两人也少不了谈及《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的事情,这时的罗家声先生已无意修订这本书了。任恩年先生还说:这本书没有写齐,自己也没有收齐书里已经记载的纪念邮戳。

1996年任恩年先生在《集邮博览》第4期第27页撰文简单介绍了《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该文不到200字,附了一幅该书封面的黑白图片。尽管如此,该文强调了罗家声在该书前言里的一句话“由于……手头资料不足,遗漏及错误的地方,有待补充。”

yMqMNScN.jpg
xAruHvac.jpg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浙江平阳陈志昌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33:14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2-4 15:31:2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4日)

今天研读了糜凤鸣先生的《读刊忆旧事》,全文如下:

读刊忆旧事

作者:糜凤鸣

陈曦先生在《武汉邮苑》200412期三版“纪戳漫谈”栏目,撰文介绍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集戳活动,读后勾起了我对40多年前许多邮事的回忆,颇有感慨。文中提及当年几种专门报道和介绍纪戳的邮刊和目录。依据我现有的资料和回忆,由我以“扬州市五台山疗养院集邮组”名义编印的《纪戳通讯》,为上世纪50年代末最早开始报道和介绍纪戳的专门邮刊。

《纪戳通讯》于19596月创刊,仅油印50份,赠送给各地收集纪戳的邮友,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并报道各地刻用纪戳的讯息。当年7月开始改为旬刊,逢11020日出刊,至1220日共出刊21期,每期仅16开一版,但印数逐期增加。为庆祝国庆10周年,当年101日的第12期和105日的增刊第13期,印数都为200份,主要赠送给各地参加收集国庆10周年纪念邮戳活动的邮友,再由他们分送给其他同好。此后,每期印数只保持在100份。19601月的《纪戳通讯》第22-24期,改为当月的71727日出刊,每期16开二版。2月出刊的《纪戳通讯》第25期是最后一期,为16开五版,在第四版上刊登了与苏州的《邮戳学刊》合并的启事。文中曾说明《邮戳学刊》3月发行,但实际上因故推迟至4月才正式出刊。

《纪戳通讯》从19596月至19602月,前后共出刊25期,介绍了新中国早、中期140余种纪念邮戳的戳样,还有几种解放区纪念邮戳的戳样。此外,还应一些邮友的要求,介绍过一些较为特殊的邮政日戳,如火车邮戳、双文字邮戳(有新维吾尔文和新旧蒙文戳、朝鲜文戳、壮文戳、傣文戳和彝文戳)、中英文国际邮戳、人民公社邮戳、自动化邮局的邮资已付戳等60多种戳样,以及60多种不具销票功能的纪念图章。

《纪戳通讯》虽然印数不多,但覆盖面极广,订户遍及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区及直辖市。为《纪戳通讯》报道纪念邮戳等刻用信息和提供戳样的,有一些是资深的集邮家,如贵阳的郭润康、南京的李伯鲲、广东的罗家声、上海的蒋伯勋、浙江的基础民、成都的汤德铨和郑德坤等人。还有许多是集戳颇有成就的,如苏州的张惠生、无锡的吴慕伯、浙江的陈定盖、上海的宋知新和鲍连奎、徐州的马如洁和孙保轩、青岛的周忠君和张丽,广州的刘茂华和欧建章、武汉的王承善、沈阳的吴佩璜、天津的甄士杰、宜宾的邓桐渠和廖永恒、重庆的张绍文、北京的秦骥和佟诚民及胡景炘、长春的戚潜庵、汕头的曾航和赵布征、桂林的梁惠仪、昆明的牛天佑、大连的安厅介、兰州的丁锡良和方汝珍、西安的余继成、襄樊的牛箭发和范富志、常数的祁介东、吴县的于继组、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邢起发、宝鸡的方济宽、香港九龙的范同和欧伯钧,以及其他城市的50多位。

《戳邮研究》由苏州苏钢集邮小组的张惠生主编196015日创刊,半月刊,逢每月515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四版,至2月发行4期后停刊。该刊曾聘请扬州糜凤鸣、上海宋知新、无锡吴慕伯为特约编辑。

《邮戳学刊》为报道和研究性的集戳刊物, 1960415日创刊,半月刊,逢1530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八版,也只出版了4期就停刊了。编委会成员由陈定盖、张惠生、糜凤鸣、宋知新、汤德铨、赵忠民、鲍连奎、郑德坤、吴慕伯、欧建章等10人组成,具体编务主要由苏州的张惠生负责

《集戳》为浙江平阳金乡友谊集戳小组的陈定盖主编,创刊于195912月。19601月改为旬刊,逢11121日出刊,至2月共出刊5期,每期16开一版。

《集戳家》为不定期邮刊,创刊于19601月,共出刊4期,每期16开一版。该刊由吴慕伯主编,宋知新、张惠生、糜凤鸣为编委。

《集邮情况交流》为扬州市文化馆群众业余集邮组的糜凤鸣编印, 196110月创刊,至19622月共出刊5期,重点报道并介绍各种纪念邮戳。每期16开四版,收工本费5分,寄费另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纪特戳统计简表(初稿)》由成都市业余集邮组整理,汤德铨执笔,郑德坤制版,于1959125日完稿, 225日第一次油印3216页共100份,每份收工本费7分,寄费另加。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罗家声编订,张惠生校阅,范同(即石少东,后从香港移居美国,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员,已故)复校,于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在香港出版,印刷300册,一半在香港商务印书馆代售,也有近一半寄回国内。在编写过程中,我和宋知新、吴慕伯等人通过信件提供了一些资料。在20057月南通“全国文献集邮论坛”期间举行的拍卖会上,这本小册子以100元成交。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几种专门报道和研究纪念邮戳的油印小刊及目录,由于当时国内面临的物质紧缺,好的纸张很难购得,因此用纸都非常差,例如《纪戳通讯》和《集戳家》等是用包装纸印制的。每期的邮刊,也都是自己利用休息时间亲手刻写和油印。其中的甘苦,今日仍是回味无穷。

(文中红色字系本人为加强理解而设。)

上文中罗列的集邮人士,我认为应该知道或者拥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36:33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2-5 14:33:24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5日)

今天本想与93岁高龄的张文光先生谈谈《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接受电话采访的是张文光先生的妻子王谨瑜女士。88岁的王谨瑜女士说:张文光先生年事已高,耳朵不好用。所以整个采访都是由王谨瑜女士回答。

王谨瑜女士说:我们与罗家声先生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他写的书会给我们,我们写的书也会给他。我们认识郭润康先生。六十年代初期,张文光先生在佛山市第二中学教文史,历史、地理、语文都教过,我在佛山市第三中学教书。罗家声先生的书现在还保留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人在书在”,我们人不在就很难说了。我在1971年就退休了,张文光先生要晚一点,大概是1976年左右退休的。退休后就和儿子一起住在广州了。现在,张文光先生身体很好,只要有邀请,一些集邮活动都有参加,像珠海、中山这么远地方的活动,只要有车也去。张文光先生说,这样对锻炼身体有帮助。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广东佛山任恩年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47:09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湖北集邮网2007-2-6 13:37:1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6日)

2006-5-29 11:30江苏南京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发贴附图,当认为是刘锋先生的藏品。该图不同于湖北武汉陈波先生的藏品,现将两图并排,以示区别。

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上的发贴网址:

http://www.nfjiyou.com/bbs/viewthread.php?tid=1622

t1YmjrHZ.jpg

 

以上是刘锋先生的藏品

  

以上是陈波先生的藏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41:10编辑过]

TOP

以下是引用王嘉醴湖北集邮网2007-3-28 9:53:00的发言:

ubsGQATz.jpg


新收进的一本。


TOP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8-3-20 15:17:03的发言:

终于写完了,16700字。首先在20085月出版的《佛山集邮》上发表。这里先刊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认识

——纪念罗家声先生逝世十周年

 

余景军

 

2007年一二月间,我在“湖北集邮网”上以《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为题连续发表了关于对罗家声先生的著作《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认识,由于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很多集邮同志的呼应而进展较快,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下面以时间为序,逐渐揭示我的认识、我的收获、我的理解。

……

罗家声先生是我一直敬重的老师,我与他认识的时间较晚,但得到他不少帮助,受到很多教益。特别是与他一起去佛山大学、南海师范为同学们讲集邮课,都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他去世后不久,国家发行“梁园”邮票,我就默默地对他念想:“您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里展示他参加澳门集邮活动时邮寄给我的纪念封(图10、图11),表示对他的无限敬意。

    本文的完成要感谢(排名不分先后)武汉陈波先生、北京刘肇宁先生、上海邵林先生、大丰朱天文先生、常州王建平先生、南京葛建亚先生、上海谢刚先生、扬州糜凤鸣先生、扬州许明川先生、南京刘锋先生、西安黄剑波先生、上海李锦林先生、荷泽郑祥国先生、大庆孙志民先生、重庆陈京先生、平阳陈志昌先生、上海刘广实先生、青岛牟洪波先生、青岛陆游先生、贵阳郭润康先生、遵义岑忠健先生、南昌吴法金先生、北京林轩先生、南京郑军先生、南昌邹小亮先生、上海顾青先生、上海沈坚先生、佛山任恩年先生、广州王谨瑜女士、佛山麦善基先生、天津王嘉醴先生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45:59编辑过]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37:55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7-2-6 13:37:1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6日)

2006-5-29 11:30江苏南京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发贴附图,当认为是刘锋先生的藏品。该图不同于湖北武汉陈波先生的藏品,现将两图并排,以示区别。

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上的发贴网址:

http://www.nfjiyou.com/bbs/viewthread.php?tid=1622

 

以上是刘锋先生的藏品

  

以上是陈波先生的藏品


两本书明显可以看出都有相同的印章.

041000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二中路25号盐业公司 谢.立.端
支付宝:xie-stamp@163.com
手机:18635726513(微信同号)
主集:集邮文献、《盐》、《2013癸巳年》邮集

TOP

但是,由于篇幅原因,2008年5月出版《佛山集邮》没有刊登这篇文章,以至于许多关心该文的朋友电话、邮件不断,也一一解释了。目前,这篇文章准备投向——

还没有方向。

请有意者告之,谢谢!

TOP

以下是引用九座里在2008-6-13 9:05:09的发言:

我也有一本,此本是我伯父留下的,我伯父于1980年过世的,因此估计是原版.我3月7日在快乐网文献交流栏目上传过.江苏朱天文先生回帖说“此书外流数量较多”

另外,想购一本翻印版的,哪位师友如有复品恳请支持。


TOP

本文我有意用到<文献集邮>上,可否?另为避免重复刊登,请确认佛山集邮是否刊登?
211100  江苏南京江宁区060邮政信箱13951735931QQ:413149488电邮:wxzhengjun@sina.com淘宝店(专营各地集邮报刊):http://shop33282455.taobao.com/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48:08的发言:

但是,由于篇幅原因,2008年5月出版《佛山集邮》没有刊登这篇文章,以至于许多关心该文的朋友电话、邮件不断,也一一解释了。目前,这篇文章准备投向——

还没有方向。

请有意者告之,谢谢!

谢谢郑军先生美意。可否先缓一缓,最近好象又有新的认识进展了。如果定稿,我会与先生联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4:02:45编辑过]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9:56:19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18 15:28:52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18

1、今天与上海李锦林先生沟通。2006年秋,内蒙古集邮家白歌乐先生送给上海李锦林集邮文献藏馆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据李锦林先生介绍,该书成色较旧,书的边沿有破损现象,书脊上部有轻微裂开,可以修复。该书是其著作者之一的张惠生先生赠送给白歌乐先生的,在书的扉页有张惠生先生用蓝色墨水的九行亲笔题字“敬爱的-白歌乐-同志-惠存-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张惠生-赠送-1961.9”在白歌乐先生将其赠送给李锦林先生前一直由白先生自己使用。由于张惠生先生去世较早,在此前没有发现过其墨迹存在,目前李锦林收藏的这本是迄今为止留下作者亲笔题字墨迹的惟一一本,弥足珍贵。


另外,李锦林先生还提到在一个公共场合,上海的一位活跃于邮坛的集邮人也有这本书。

此人就是你后面采访的上海顾青,共有2本.因我事先未征得顾先生同意,故当时未透露给你.

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
馆址:(201906)上海泰和西路3463-63-601信箱   
电子邮箱:ljl143@163.com        手机:13661768401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jinlin510326
中国邮史研究会第169号会员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37:55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7-2-6 13:37:1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6日)

2006-5-29 11:30江苏南京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发贴附图,当认为是刘锋先生的藏品。该图不同于湖北武汉陈波先生的藏品,现将两图并排,以示区别。

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上的发贴网址:

http://www.nfjiyou.com/bbs/viewthread.php?tid=1622

 

以上是刘锋先生的藏品

  

以上是陈波先生的藏品


7dxgVAl9.jpg
3IcF1cuW.jpg

以上是李锦林馆的藏品

我是用数码相机拍摄后上传的,拍摄前封面色同陈波先生的藏品,拍摄后封面色同刘锋先生的藏品.我不知他们是拍摄还是扫描上传的?


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
馆址:(201906)上海泰和西路3463-63-601信箱   
电子邮箱:ljl143@163.com        手机:13661768401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jinlin510326
中国邮史研究会第169号会员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48:08的发言:

但是,由于篇幅原因,2008年5月出版《佛山集邮》没有刊登这篇文章,以至于许多关心该文的朋友电话、邮件不断,也一一解释了。目前,这篇文章准备投向——

还没有方向。

请有意者告之,谢谢!

建议投<中国邮史>较为合适,大家都能看得到.不过该刊用专稿.供参考

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
馆址:(201906)上海泰和西路3463-63-601信箱   
电子邮箱:ljl143@163.com        手机:13661768401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jinlin510326
中国邮史研究会第169号会员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13:31:41的发言:

此人就是你后面采访的上海顾青,共有2本.因我事先未征得顾先生同意,故当时未透露给你.

谢谢李锦林先生的透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5:08:16编辑过]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13:58:33的发言:

建议投<中国邮史>较为合适,大家都能看得到.不过该刊用专稿.供参考

谢谢李锦林先生的建议,这还得听《中国邮史》编辑部的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5:09:12编辑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