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还有是这票是如何进入的流通领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各位朋友请不要见怪签名的事我认为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讨论。

TOP

试色印样‘绿衣红娘’
     既红印花加盖‘暂作二分’票的试色印样票,也称红印花小字二分绿色加盖票。因为用绿色油墨加盖在红印花原票上,故被雅称‘绿衣红娘’。这种加盖由上海一家私人印刷厂承担,厂方用绿色油墨试印样票后,将试印样送海关造册处审查。因为用小字‘二’加盖红印花票上,绿字不显眼,未被采用,后归档。此票后来有少量流出,最早于1942年在上海出现,集邮家从一位外国人手中购得,既写文章在邮刊上进行介绍,在当时引起轰动。之后,引起了很多邮人对它的爱慕和追求,使其身价非凡。现今存世不足十枚。

TOP

欢迎朋友们发表观点,一同探讨。

TOP

80年代北京邮票博物馆有位邮票专家来吉林参加集邮活动见过此票,并且进行了初步鉴定,认为此票符合北京邮票厂70年代印刷水平,是北京邮票厂印刷的。为什么是这种颜色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当时不太重视邮票的颜色问题,只是因为我邮识浅。也就把它放在了一边,没在理会它。在后来有了电脑看到的东西多了也就又想到了此枚邮票,一想不如把这票拿到网上让更多的邮票爱好者见识一下它的色彩,让更多的朋友来了解它研究它。知识共享。图片共享。

TOP

集邮是高雅活动,讨论问题是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1

TOP

TOP

不知者不怪也,以上观点是专家及朋友和本人多方面综合而成。可以给大家提供参考共研究时用。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看不到图片的朋友请到百度.邮票ABC的空间,这里有全部图片其中包括【学术论坛】的图片。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8 19:09 编辑

这票目前在网上的确有假票销售各位要小心。即使做资料也是不值得的。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20 11:50 编辑

回复 138# bankliu

      话说到这,我们回到主题上【中国究竟有没有错色邮票】,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中国的错色邮票是事实存在毋庸置疑的。正像138楼所说磨磨唧唧了几个月又回到了89观点,这是事实。89观点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邮政当局错误的将试色印样正式从邮政窗口售出,并且有信销票的真实存在【大家都知道对于邮票而言这就是出生证明】促成了中国错色邮票的诞生。回答应该是明确的:中国有错色邮票,T2[6-6]错色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枚错色邮票。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20 11:51 编辑

并且是正式发行的。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抛砖引玉,做个铺垫。共同学习。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有朋友问这票的存世量,究竟有多少呢?
我认为若干时间后一定会水落石出,会有更明确的数字展现在众邮人面前。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8 19:28 编辑

试论变体票

                1  变体票的概念

姚铮华

    变体票(异体票、畸形票),对集邮者来讲是既熟悉又生疏,它在报章杂志上时有报导在珍邮国宝的图片中也见过芳容。有的人认为它好像是一个怪胎,不应为邮人所钟爱,又有的人认为它好像是一朵奇葩,受邮展青睐为邮人所追求。伴随变体票出现的还有错体票、未发行票、样票等。它们相互交混在一起,闹得界线难定概念不清。近些年来虽多有文章议论,但是,仍然是众口不一难为一致。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理一理,对变体票的概念、标准、分类、研究几个方面作一讲座。试图理顺关系、开拓思路,起到抛砖引玉发展邮学的目的。

    邮票印刷十分讲究,国家名片又不同一般。邮政要求邮票必须符合标准,印制必须完美自从出现变异的邮票以来,这种不合格的邮票被称之为变体票。它出自邮票,又不同于合格邮票,继而受到邮人的注意、收集和研究。它与错体票、未发行票及样票均可参加邮展,还能争得珍罕规定内的高分。那么究竟什么是变体票呢?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十几年来,在国内主要文献、邮报、杂志上,关于变体票的叙述和摘录资料,以利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1、(基础集邮学教程)说变体票:r在邮票印制过程中,由于印制技术上差错(包括印刷打孔等)而造成与正邮票发生明显差异,又未检查出来,被邮局售出流人社会的邮票,称为变体票。

    错体票:[错版邮票和变体邮票的合称,称为错体票,一般指错版和大变体。

    2、<集邮辞典):变体:也称“变异”。同图同面值邮票中与正票有差异的品种。……其中印刷失误的产品又称“错体”,存世一般较少,多受集邮者重 视。……与正票差异微小的品种称“小变体”属“趣味品”。

    3、<中国集邮大辞典):变体票又称畸形票。与正票相比有差异的 邮票。多为邮票局部图样、齿孔、纸质、背胶、加盖文字等与正票有变异。根据造成变体的原因,可分为版模、印刷、加盖、齿孔、背胶等变休类 别。常因邮票生产过程中漏检,经邮局售出而流人社会。研究变体邮票的成因及其出售使用情况,是集邮研究的内容之一。

    4<中国集邮百科全书):变体票:在制版、印刷、打孔、加盖等过程造成差错并经邮局售出的邮票。错体票:主要由于设计的差错,造成图案、文字等错误并经邮局售出的邮票。

    5、第一批审定的集邮名词:变体票:邮票生产过程中漏检,经邮局售出的不合格邮票和其他邮资凭证。样票:作为备案、宜传用的样品。印样:邮票印刷过程中的试印样品,不具有邮资凭证作用。

    6、集邮杂志83年5月<谈谈变体票的收集和研究):所谓变体票,狭义地说,是指邮票印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次品或半成品;广义地说,就是与正常发行的邮票有差异的一切邮票。

    7、集邮杂志93年6月<漫话“错体”与“变体”):由此看来,严格地说“变体”与“错体”是两码事:1.“变体”是机器或工艺的过失造成的;而“错体”则是人为的错误。2.“错体”必须是“由邮政当局发行了”;而“变体”则不强调这一点,即许多“变体”是未正式发行的。3.:变体”要有“正票”存在,与之相对照;而“错体”则可有可无,即有的邮品仅有“错体”存世。

    8、集邮杂志95年7、9、10月<错、变、未发行邮品研究):r错体邮品:凡在设计或印制过程中产生错误,在事前(印制前)或事后均末发现,并且已经由邮政部门正式出售(包括提前出售)的邮品。  ……常由设计粗心、疏漏、印刷操作者的粗心、失误,管理制度上的不严格、不科学所致。错体是人为的差错所造成的错误邮品。变体邮品:也称变异邮品。它指的是在印制过程中,由于刷色、打孔等原因,偶然出现瑕疵的邮品,在生产过程中漏检,并且经邮政部门正式售出的不合格品。……变体是机器故障或材料不合格所造成的变异邮品。

    未发行邮品:凡已经印刷完成,并做了公开发行的准备,但由于设计上的严重缺点和错误,或由于其他原因,而没有正式发行供邮政上使用的邮品。有些本不该发行的错体、变体邮品,尽管邮政部门有通知取消发行,但因管理不善,从邮政窗口提前售出,即成“正式发行供邮政上使用”的事实,因此,不应再归为未发行邮品。……未发行邮品是根本没有从邮局窗口售出。对已经从邮局窗口售出的停发邮晶,应根据它们的本质,来认定是错体还是变体,可称其为错体停发或变体停发,而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称其为未发行邮品。

    9、中国集邮报92年9月23日<谈变体票的收集):变体票是指在邮票印刷过程中,由于印刷技术上的差错而造成的不合格品,又未检验出来,被邮局售出流人市场的邮品。邮票印刷厂邮票印刷的半成品、废品,如果不是从邮局柜台前购得,无论它有多“好”,都不被真正的集邮者收集。

    10、中国集邮报93年1月6日<“变体票”谁来评定):[最近公布的第一批审定之集邮名词中,关于变体票的定义是——邮票生产过程中漏检,经邮局售出的不合格邮票和邮资凭证。这定义中对所谓“不合格邮票”未定出明确的衡量标准,那就产生了如何评定和谁来评定变体票的问题了。

    这么多的文章摘引,变体票的概念尚不统一.各种议论对变体票的定义和内涵有很大的差别。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不同看法呢?以笔者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以前著名的老集邮家,对变体票的发现、整理有很多研究,但因早期的变体票存世不多、品种不繁,难以包容当今现况;后来,特别是邮票发行中出现了许多变体票、错体票,人们自然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全对其含义、概念进行重新思考、归类和评说,一时难以统一。

    2、自从国际邮联,在邮展规则中采用了“变异”这一概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使用了“错体、变体票等印制物”的概念,错体与变体这两个名词也就是用得很多很广。起初用者也未加斟斤酌两。久而久之混为一谈,造成文字上、口头上以致于概念上的混乱,再想分清,必要耗费一些力气。

    3、错体与变体从其成因上看,有人为的问题,有机械的问题,也有原材料的问题;从其直观上看,错体变体发生的方式、部位、出现的频度不一样;从客观上论,有全错的,有部分错误的,也有个别有错的;从发行情况看,有正式发行的,有发行收回但仍有少量从邮政窗口售出的,有未发行未从邮政窗口售出,只是经内部、官方、后门……方式流出的等等,情况比较复杂。许多邮品错中有变、变中有错,有的邮品是变体但未发行、有的错票正式发行张张都错,未发行的邮票也有不错不变的……。正因为现实错综复杂,容易搅混思路,所以根据先人为主的规律:各人会有各人的见解。

    4、回顾变休的概念,从早期、近期、至今,也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

    最早的集邮家发现有变异、有变化的票品时,多在收集研究,处在定性阶段;在区别变体票与正票的不同之处时,自然会发觉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是一个定量的问题;当进而分析出现变体或错体的原因时,又会有材料、人为、机械之分,掘此又可与错体、变体的概念挂钩思考;后来(因战争等缘故)有大量残废品从邮票厂处理流山,为了区别于变体票,又特别强调变体票必需是应从邮政窗口售出的方可承认;再以后国际邮联对展品组成原则中.“各种变异……试校样票、样票及设计原图”,全国邮联集邮展览评帘总规则第三条展品组成原则中:“二、部分类别展品可以纳入邮资凭证印制过程中产:生的设计原田、印样、错体、变体票、档案资料、地图、照片等。”又未对“邮政窗口售出”加以强调,而错休、样票等名词相继出现……。凡此种种,均是邮政发展与集邮兴起过程中,前后出现的各种情况。人们的认识也在各个阶段产生新的完善和深化,对变体、错体赋予新的含义。

    以上四点是造成集邮爱好者对错体、变体等邮品的含义概念不统——的主要贩因。那么什么才算作变体,什么才算作错体,而错休、变体与末发行又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内涵与表述是什么呢?依据笔者的认识和以上叙述,试以对错体、 变体、未发行三个概念作一初步的探讨:

    从摘引的文献资料对错体、变休的阐述来看,有两种定性的方法:一种是以错体、变体、未发行的词义性质加以区分:错体就是天生出了错,无论是图案设计上、逻辑上、还是张冠李戴,总之出了错误。变体就是变化,它不同于正体。未发行就是因故而没有正式发行的本应发行的邮品。二是以出错的原因加以区分:认为人为因素是错体的主因,而机械出 错是变体的主因。未发行则相同。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以第一种方法占主导。理由是,依照最近审定而公开发布的集邮名词中对变休票的定义就是以“不合格邮票”来概述变休票的特征。这自然是针对不合格票与合格票之间存在的差异来认定“变体”这一概念的。这样它是与人为造成或机械造成就无关了。因为同样是由人为或机械原因产生的漏印、裁切偏移、打孔偏差、加盖变异……等,如以成因来划分错体、变体,它们的区别将十分复杂。

    再者,错休、变休都是邮资凭证。因为这些邮票是生产过程的终结,其目的是为了当邮资凭证出售的,只不过它是人为漏枪而发往邮政窗口售出了。它不同于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审查、质检已经发觉是残次品,检山后的目的是为了销毁,只是山于种种原因而流人社会的非售品、非邮资凭证。(从“漏枪”“售出”这些环节,来反观错体与变休,它们是不是都有人为的色彩?都具有人为因素?因此以人为因素还是机械因素来区分是铅体还是变体,将不易分清。)这样错体与变体都布一条必须强调的,那就是应该是从邮政窗口仰出的,它确实足邮资凭证。

    至于,未发行,它原来也是邮资凭证,也有了发行日期,只由于出于政治、设计、图案、制版、张冠李戴等等原因而停止发行的未发邮品。其要害是邮政部门明令停发,不给未发邮品足邮资凭证的合法身份。

    错、变、未三者的复杂之处,在于它们的互相交叉和互为 —体:

    1、错中有变:如J173“侯德榜”这张票,设计有误,是公认的错票。错—是将“C02”错为“CH2”;错二是第二反应式的“厶”符号巾于系数已配气‘应为“=”;错三是该票邮局全张第47票位中缺一“+”号。前两个错误是张张全错,它已通过检查正式批准发行,是“合格品”。而缺“+”这——枚原本是应该打“+”号的,而独有这一枚没有了“+”号,即为“不合格品”。因此这第47号票,既是错休票又是变体票,它具备张张都销的相同内容,又有“变异”于其它正票的地方,集错体、变体于—身。

    2、变中行错:如“三邮联”小别张的封口“第”。错“第”封口有别于不封口的正“第”因此封口“第”是不合格品应判为变体。但封口“第”与不封口“第”从两者的版式研究来看,是两个版式,封口“第”只是错版而已。从数量上看封口“第”不比开㈠“第”少,市价也趋于一致。因此可以说它同时是一枚错休小删张。又如%年拜年封中的邮资片加印:“荧屏连凹海河山共庆,彩韵传九州日月同春”一付对联。其中下联中的“州”字发现用“洲”的,而这个错“洲”大布多于正“州”之势。这种情况与+片“第”—样是制版修版的问题,错“洲”不同刁:正“州”产生了变异,但错版印刷数量很多,张张都错又确实是错体。

    3、末小有错:“出错”是该“未发行票”之所以未发行的主要原因。那么该未发行票必定是一张错票。如:“全国山河一片红”、“J22中银大厦邮资片”、“纪20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纪54第五届肚界学生代表大会”……,等。

    4、未中不错:未发行的原因不是因为原票出了错,而是 因为政治或别的原因。票本身的设计、制版、印刷各个工序都未出错,但仍然不允许发行。如:原“特62脸谱”、“蓝军邮”、文票“黑题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等。

    5、未中有“邮资凭证”:前面说过,未发行票是明令收回 的不合法、不具备邮资凭证的印制品。它自然是不能用作邮政通信使用。但是,虽然提前通知,明令停发,可在停发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经过邮政窗口(合法途径)售出了少员未发行印制品。由于这些印制品具备了真正邮品的所有要素,购者不知,邮政人员也不全知,老百姓就用它贴信使用了,造成了事实上的实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未发行印制品充当了邮票的作用,事实上扮演子一位“邮资凭证”的角色。如“蔡伦前”、“全国山河—片红”等。   

    6、变中有样:样票有试色样票、试机样票、原模样票、试模样票、送市样票、送刀f样张和正票加盖“样票”、“样张”、“SPECIMEN”……等。它是在邮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和管理上的需要,印制的少量成品或半成品。其目的只是用于工艺和管理,而不是当作邮资凭证,这是样票与未发行票的根本区别。但是某些具备邮资凭证要素的个别样票,在管理混乱的年月中,也曾经错发邮政窗口售出了!如果它与正票的颜色不一样,邮人自然称之谓“错色票”(变体票的一种)。其有的样票通过了实寄,充当了邮资凭证,具备了一张变体票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这种变体票的前身原是样票!一九—匕四年,笔者的亲戚在北京东四邮局,购买了好几次92杂技邮票,贴信后寄到各处。后来在洗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6—6),蹬伞这一枚票的底色与正票完全不一样,直至在89年第六期<集邮)杂志上见到北京邮票厂质检科科长冯明举同志的文章,方才知道它原来是一张样票,只是由于管理混乱当作正品发往邮局出售了。

    以上列举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只是少数特例。既然它是事实均应承认。世界本来就是复杂而变化多端的,它既有规律又有例外。这些互相交叉和互为——体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也能找到例子:比如,美籍华人、冬虫夏草、相声小品、退伍军人……等等,它们的概念既模糊又清楚,大家心中自然明白。    ,

    如此说来,变体票的概念便慢慢清晰起来,它是否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I、是出现在印制过程中不同于合格票(正票)的不合格票。    ,

    2、变体票是“过程出错”“后天出错”所以数显较少,相对说来比较珍罕。

    3、是由于漏检经邮政窗口售出的邮资凭证。

  而伴随论述变体票出现的错体票、未发行票和样票的概念也可大致描述如下:

    错休票:

    1、是在计划构图时就出了错,但未审查出来而交付印刷的邮票。

    2、铅体票是“设计出错”“先天出错”,因为它不论是那里出了钳,张张都错,或有大批量印刷。

    3、是邮政正式发行的邮资凭证。

    未发行票:

    1、原本是邮资凭证,但发行前明令停发,未能取得邮资·凭证的合法身份。

    2、因种种原因少量售山的未发行票应视为邮资凭证,它数量少较珍罕。

    样票:

    1、在邮品印制过程中,因工艺或管理的需要,印制的少量成品或半成品。它不是邮资证。

    2、少数误售出的已经成为邮资凭证使用的样票,据其性质可视为变体票或其它称谓资凭证。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8 19:29 编辑

二、变体票的分类

      变体票的出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世界上著名的集邮家收集报导的珍邮当中,有一大部分是变体票。我国早期研究变体票的集邮家,如王纪泽、周今觉、马任全、鲍仲叔……等人,他们对清代红印花变体票、民国变体票的收藏、研究十分出色,为我国早期变体票得以跻身于世界珍邮的行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早期邮票的种类与存量不大,变体票不多。虽“华邮四宝”中的一半、  “民国五珍”的全部都是变体票,但它们每一种的存世量大多在50枚以下,一般变体票的数量与品种也传世不多。有能力搜集研究早期变体票,并对其系统分类的人就更少,那时客观上尚不具备对变体票进行系统分类的物质条件。

     自从新中国邮票发行后,我国的集邮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发行的邮品无论是种类或数量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特别是JT票发行中,出现了较多的不合格晶,据笔者在《集邮》杂志十几年内和《中国集邮报》创刊以来的文章中查找,有关变体票发现的报导就有六十多起,各种邮刊、邮报中登载变体票的消息更是举不胜数,其种类和数量均很丰富,给广大邮人提供了收集研究的机会。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为使研究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邮人必然会对种类繁多的变体票进行分类研究。所以变体票的分类,是对其进

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必然。

    笔者试以从变体票的珍罕程度、产生原因、直观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希望得到专家与邮人的指导。

    1.按照变体票的珍罕程度分类:

    ①珍贵变体票:它们是以前被集邮研究确定的,得到集邮界公认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存世量不多的、身价不菲的著名变体票。例如:  “华邮四宝”中的红印花五元倒盖、宫门倒,  “民国五珍”中的帆船加盖限新省贴用一元盖成“限省新贴用”、帆船3分改作2分倒盖、新版帆船4分改作3分倒盖、纽约版孙中山像中心倒印二元。另外红印花小二分倒复盖、伦敦版蟠龙无水印1分“壬字头”,还有帆船4分限吉黑贴用倒盖、孙中山像暂作三分错为“暂分三分”、蟠龙7分中华民国临时中立倒盖票、帆船三分暂作二分“贰”字漏盖、

帆船1分上边漏齿、民国欠资半分下边漏齿、万寿加盖小字九分暂作一角倒盖……等。也有新近发现的价值上升很快的如:纪92蔡伦“前”、普12瑞金沙洲坝4分漏色、T2杂技“蹬伞”错色票(样票发行)等。

    ②一般变体票:大都是新近发现的变体票,品种繁多,数量有多有少。如:文17“4分”漏色票、文18

“8分军民团结”刺刀漏色票、J173“侯德榜”缺“+”票,T136“癌症20分”多“D”票、长江三峡宽幅票、普24“力士5元”胶面印……等等。

    ③趣味品:与正票有微小不同,或虽有明显不同但是不影响大局的不重要部位。无碍大观无关紧要的小变

体票如:裁切或打孔移位不大,漏印微小、位置一般,票面污染不重,窄小的折白、露白……等等。

    2.按照变体票产生的原因分类:变体票晶分类表

一级编号

一、印刷变体

1,漏印变体

A遮盖全漏  B遮盖漏色  C工艺漏印

2.刷色变体

A刷色错位  B刷色不匀  C刷色变异  D夹印粘印

E墨干墨淡  F墨污画面  C复印透印  H正反印刷

11F倒印刷  J而佰错印

3,错色变体

A局部错色  B全部错色  C超常色差

4,加盖变体

A倒盖  B漏盖  C复盖  D横盖  E错盖

F背面盖  G加盖位移  H加盖变异  I加盖错色

二、版模变体

1.子模变体

A每版多处  B每版一处  C个别版有

2.修版变体

A子模漏修  B印后修版  C个别修饰

3,印版变体

A印版粘物  B印版变异

4,破版变体

A文字破版  B图像破板

5,叠模变体

A文字叠模  B图像叠模

三、胶面变体

1,胶面印刷

A胶面印票  B胶面加盖

2,胶污正面

A少量污染  B大量污染

3,背胶变异

A漏胶    B异胶

四、裁切变体

1.裁切错位

A上下错位B左右错位C纵横错位边蓝转镫生

2.少切漏裁

A上下漏切  B左右漏切

五、印纸变体

1.印纸缺陷

A先破后印  B折白变异  C印纸搭接  D印纸病变

2.纸质变异

A厚纸,  B薄纸    C异纸

六、打孔变体

1,打孔不正

2.打孔出错

A反打倒打  B齿度变异  C复打畸齿

3.打孔不透

A盲孔    B.漏打  C“无齿”

七、水印变体

1.位置变异

A倒水印  B反水印    C横水印    D反倒水印

2,水印错误

A错水印  B异水印  C漏水印

八、假冒变体

九、趣味晶

    ①由材料引起的变体票:如纸质不匀、印纸有洞破、重叠或异物,油墨配比不一等形成的变体票。

    ②由机器引起的变体票:印刷、打孔、裁切等机器,在长期运转中,难免会出现定位不准、磨损走样、

油墨不匀等故障和毛病,从而出现打孔偏移、少切漏裁、套色错位、齿孔粘连……等等变体票。

    ③由印版引起的变体票:印版由各个子模组成,它们应该个个都一样。但因种种原因,制模时有个别出现问题,印出的邮票就产生了“变异”,如蔡伦“前”、侯德榜漏“+”票等。

    ④由操作引起的变体票:工人按照工艺要求正确操作,就不会出现不合格品。但人总是会疲劳或受外界干扰的,一旦工作出错,不合格品也就自然产生。如定位不准、印纸拿错、印纸放反、放倒,手工加盖漏字、漏色、盖倒,油墨稀释不匀或过干……等等。

    ⑤由管理引起的变体票:邮票从设计、审稿、制版、印刷、打孔、检验直至销售,要经过层层把关严格的管理。但问题还会发生,于是产生了一些变体票,经邮政窗口售发市场的事实。如漏检发出的不合格晶、管理混乱的年月将样票也发往出售、甚至部分检出品也混出厂门流向邮政和市场。

    ⑥由人为引起的变体票:我国清朝海关试办邮政时期,德国人费拉尔承担邮票绘制工作,他借职务之便人为地制造了许多变体票,如:  “万寿票”9分银对倒票,蟠龙蓝绿、墨绿错色票、……等。

    3.按照变体票的直观形态与颜色分类:人们在众多的邮票中,发现变体票,不是先从查找原因或资料开始的;而是一眼就以它不同于正票的某些特点上,认出是一枚变体票。这就是用直观形态与颜色来认定变体票从而加以分类的方法。笔者试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分类。(见“变体票品分类表”)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8 19:30 编辑

三 变体票的标准

我们在确定一张邮票是否是变体票的时候,除了它具备变体票的所有属性之外,还要解决是否够得上称之为变体票的条件——度量标准。是大变体还是小变伸(趣味品),它们的界线在哪儿?这显然是变体票定性之后的一个定量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棘手不易论定的难题。

    既然是难题,总得有人去碰一碰,对也好、错也罢,不妨作一番尝试,即便是提出了一个课题或打开一条思路,也是有益的。

    应该说“变异”和“不合格”的度量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可能以精确的数值予以规定。例如:“折白”是常有的变异,那么折白多宽多长为变体y怎样为趣味品?大到什么程度是大变体?在以往的有关变体的文章中,也曾有人建议过大于3毫米为折白变体。当然这是一种清楚明白的数值标准。但笔者认为用3毫米划界不够公

平,因为票幅有大有小,3毫米宽度占票幅宽度之比相差很大,对小幅票来讲太苛刻,对大幅票来说也许差不多。再者,折白的位置有正有偏,如果是涉及到主图或触及主题,与图边、空幅、底色上的折白,意义与重要性显然不同。又如“露白”与漏印,“露白”大多是印版磨损形成的,一般称不上变体。而“漏印”则是变体。但是,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露白露到什么程度算漏印?漏印小到什么程度可视同露白?如果单从成因上划界也似乎不尽合理。

     以上两例说明了,变体票的衡量标准,非但是一个定量的问题,还伴随着一个辩证的关系。它的量度不便过清,同时还要考虑影响它的所有因素的主次关系。

    笔者试从衡量一枚变体票的各种可能的因素加以分析,然后再以各种因素对该票影响的程度与建议量度,进行综合判断。好比拳击比赛一样,要由多个裁判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运动员出拳的方式和击打的部位后,记下获得的点数,才能决出胜负。同时变体票定量问题中,也有如拳击比赛中那样有“击倒为胜”的先决获胜条件。即:有一个变异量存在就可决定它是一枚变体票(如:倒盖、胶面印、漏印面值等)。

    以下归纳七个方面,来讨论变体票度量标准的建议方案:

    1、图案变异:图案变异建议一毫米以上为下限。这是引用工程制图、地形测量等对分辨程度的规定。因为

小于一毫米肉眼就不易分辨,作为变体,用肉眼能够区别,这是起码的条件。当然邮票常用放大镜观察,这只是作细部研究所用,不能作为区别正票与变体票的依据。因为技术再高也制作不出两件完全相同的东西,在镜下没有完全相同的邮票。至于上限就不限了,差之越大就越是变体,大的大变体,小的小变体。

    2、刷色变化:我国迄今还没有标准的色谱样板和标准科学的颜色定名。无论是印刷印染、美术演艺、矿石珠宝、建筑装饰、花鸟鱼虫……对颜色的标准取名,都各有各的叫法,各有各的习惯。实在难以统一。但好在变体票是在与正票的比较中确立其本身的身份。因此只需能够明显察觉得出色深、色淡、色漏、色重(复)、色错、色变和刷色不匀等变化,就可以大致确定该票在颜色变化上的特点和份量。至于因光照、环境、人为等原因造成的“后变色”不算。

    3.位置因素:不管变异是什么,它在邮票(邮品)中所处的位置相当重要。笔者有一枚桂花M,纸张在印刷前就被挂破并摺皱成,团。上机印刷时正好M票名“桂花”的“桂”字印在小团之上。由于小团高出周围纸面,桂字的“木”字旁被架空而漏印,“圭”字印在叠起的小团上,展开之后似乎被放大拉长,成为少见的变异。如果这挂破之处不是在“桂”字的位置上,而是在M的背景底纹处或边幅上恐怕称其为变体就不合格罗!顶多是件趣味品。前面举例提到的折白,还有漏印漏色、刷色不匀、印刷移位、墨污画面……等等,都有一个位置重要与否的考虑。位置重要称“变”有理,位置一般或无关紧要,同时又无其它变异因素的支持配合,那么就不应称之为变体票。

    4.偏裁错打:一般打孔人图、压字的可谓变体。裁切偏移大于常规,使邮资图、主题图或文字分割到二张片、封、张上的应是变体。因漏裁产生的肥胖片、加长片应是变体(建议大于3毫米以上)。

    5.倒、反、错、重、漏、倒印、倒盖、倒水印、错盖、错字、错图(不是张张全错)、大复印、重透印、重(错开)印、漏印(文字、画面)、漏盖、双面印、胶面印、反面印、反水印等都是变体。蔡伦前的“前”字,宽只1mm,高1.1mm,刚够上肉眼分辨能力,但它的位置和内容意义重要,不该出现的错字出现了,终使它成为一张著名的变体票。

    6、子模、材料有变:个别子模出现漏或多出某些符号、文字、图案和少数印版上粘上临时性异物,出现局部变异并构成误导信息、破坏主图的应为变体。材料病变,如纸折1—3毫米,能证明原材料破损在前印刷在后的破裂变异、纸厚25%以上、纸薄25%以上、纸上粘纸揭去后下面漏印图案且位置重要,纸上粘物影响主图不可清除者,正面被胶污染,洗票后被污图案明显洗去,票面不完整者……等等,也是变体。

    7、邮品等级因素:邮品的印刷,从管理角度探讨,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对于小型张、邮票的印刷,邮政当局最为重视,要经过层层审批道道把关始能出厂。邮资封、片、简也较重视,但普通邮资封、片因印量大、版式多、用材一般、出现毛病就多。至于有些应时邮品,需求量特别大,一个厂印刷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只有分省分厂印刷。如有奖贺年邮资片,无论是版式、刷色,由于分散印,批量大,出错率也较高。再者,太平年间管理严格,印刷质量必定稳定;而战争年间或混乱时代,邮晶出问题也较多。在五十至七十年代人为作假、伪造、越规较少。而在八十年代后个别人为了获得不义之财,假冒越规者应时而生。一些莫明其妙的“大变体”就会蹦出在你的眼前!在判断你手中的邮晶算不算得上是变体票的时候,以上这些因素也应一并加以考虑。

    以上七点算不得什么“标准”,但笔者以为毕竟是衡量是否算得上一张变体票必须考虑的七个方面。有的只要沾上一条就是变体(“击倒为胜”),有的沾上一条还不够定为变体,还需另外有别的因素加以支持配合。那么权且定为沾有二条以上者,方可划为变体;沾有一条者只是趣味晶(小变体)。不知这样的标定是否合理,望与邮人共研之。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18 19:31 编辑

四、变体票的研究


     变体票的收集是传统集邮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变体票本身的研究是集邮向深度发展的必然。作为展示变体票为主题的邮集,对变体票本身的研究那就更为重要。以下试图从变体票的意义、特点、成因、条件、管理等多方面,提出变体票研究的方式与内容。

    1、变体票的意义研究:自从1840年邮票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邮政当局都在尽力提高邮晶的印制质量和防伪水平。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邮政当局如何努力,变体票的出现还是连绵不断,直至当今。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因为世上任何一个生产过程不可能不出错,任何一种管理措施,不可能完美无缺。好与坏只不过是个概率问题。由此推理,变体票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它是邮政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产生不断演变的组成部分。所以对变体票的研究是客观存在与集邮发展的必然。从这层意义上考虑可以解决人们一时对搜集研究变体票的种种误解与不少的批评。从而树立对变体票研究的正确观念。既然变体票是邮资凭证,它自然具备与正票同样的文化与经济意义,同时它还具备正票所没有的某些意义,如:变体票的产生过程是意义研究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帮助邮政提高邮票生产的工艺过程与管理过程。某一段时期,变体票出现的种类与数量多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价这一段时间内邮政的效率与水平。变体票还具有艺术欣赏性。这是因为邮票印制张张一样,好比使用了多年的热水瓶,有了新的样式,除使用功能改善之外,能给人新鲜感、舒服感。变体票有时虽然其貌不扬,但它毕竟不同于正票,十分显眼新鲜,反而给人以丑小鸭、丑娃娃的亲切感。变体票还有收藏价值,因为它十分稀少。特别是一些由于偶然、特殊原因造成的个别变体票更是稀少。即使是数量较大的一些子模变体与之正票相比同样是小巫见大巫矮了一大截。因此大多数的变体票价值不菲,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变体票的使用价值与正票一样,可以贴信邮寄,可以组集参展,它具备的珍罕性还能争得高分。作为邮票的商品属性,变体票是高档票,进人流通领域后,它比正票稀少得多,是邮人追逐的目标。研究变体票的意义,有助于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并充分作好搜集难度的物质与思想准备。

    2、变体票的成因研究:一张变体票从一开始发现,就立即会使我们想到,它是怎样成为这个样子的?有的原因很简单,比如:倒印、倒盖、错裁、歪切、胶面印,一望便知问题出在哪里。但是有的变体就不那么容易揭示它生成的详细过程。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不是第一个得到该票的人,也不是首先看到该票初始状态的人。比如,笔者得到半版刊27“环保”票,最-卜面的两枚票只印上了2/3。

   3。1/3的主图与右上版铭全无。镜下观察到上边纸有胶污染,粘有杂质,左票左上角、右票右上角和右边纸上角三处有明显揭薄现象,其余地方也有零星揭薄。失去图案的边际(分界线)黄、蓝、红、灰、黑五种颜色压边不齐,成散开渐疏状态,整条边际呈逶迤状。由于初始状态已不可考,只有依据现存“蛛丝马迹”进行推理和还原。经过反复思考最后推断如下:该票上机印刷前,边纸上有少量背胶污染并粘上一条纸条(或落上一条带背胶的纸条)。纸条的下边成撕开状,上机印刷时纸条遮盖的分界边际自然形成逶迤不齐,各道刷色从撕口纤维缝隙中各自散开成渐疏状。由于当时票面图案完整,才漏过了各道检验关口而打号面市。最早购得者(发现者)发现上边有纸条,顺手一撕,揭薄了被粘各处。被粘纸条遮盖的下面1/3图案与边纸上的版铭全部漏印。被邮人发现后,经过多次转手,票边也有少许污染,直至现状。

    有的原因可以从资料中找出。比如前面提到的T2错色票原来是张样票,就是从《集邮》杂志上查阅后得到的成因。

    总之,成因研究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印刷知识、化学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思考等),具备一定的邮识,加上认真分析科学推理,经反复研究才能“破案”,找出真正的原因。

    3、变体票的“窗口”研究:在变体票的概念中,谈到了变体票必须是从邮票窗口售出这一条件。如果变体票是自己直接从邮局或集邮窗口购得,自然就没有问题了。需要研究的是从市场购得、交换或接受馈赠的变体票,它们是否经过了邮政窗口售出?怎样确定这个条件?便是对手中变体票进行研究的一项内容。

    一般来说,无论是邮商、集邮者,他手中的邮票不可能自己制造,也不可能从邮票厂的检出品中去选购,都是从邮政窗口购得。只是邮商因大量购进,容易“检出”变体票,在经营邮品时,大进大出也便于出现,一些集邮者也会将手中的变体票卖给邮商或换得自己需要的邮品,所以邮商手中的变体票,相对来说比较多。当然作为收集者来说有必要询问一下,变体票的来历往往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有利于了解到从窗口流出的情况。

    资料研究也不可缺少。一些著名的变体票,均有详细的资料介绍。它们是如何发现,经过什么途径流人社会的,资料上都有详细的叙述。

    如果有条件,可以对变体票的全张进行研究,因为邮局全张上各种标记齐全,有利于确认是从“窗口”售出。手中的单枚票或撕下的票,能在全张中找到位置的也就不必怀疑是否出自“窗口”。

    实寄封上的变体票,戳记鲜明清晰,一般都是真的。搜集到的变体信销票,戳记日期清楚的,可以根据年代进行研究,在五十至七十年代,集邮没有经济意义,很少有人造假。但在八十年代后就要谨慎厂,有可能造假或超越“窗口”从“后门”“墙头”出来一些“变体票”。

    变体票的“窗口”研究,容易的容易、难的难;要作具体分析,有时还要等待。等待发现有利于或否定于证明手中是否是变体票的来历。比如《中国集邮报》总152期上介绍了“加长紫砂壶”变体票,但在总182期上又有人载文认为是利用厂家废票加工而成的“变体票”。那么这张票的“窗口”条件就值得怀疑了。由此看来,一张变体票的身份,有待专家论证,有待时间考验。

    4、变体票的定性、定量研究:前文所述,手中的邮票够上够不上变体,是必须研究的内容。它影响到能否组集能否参展。依照定量标准分析“自认”为是变体票的,方能收藏。反之就不必花大力气或大价钱收藏它。至于这张变体票被不被邮展征集员、评审员认可,有没有参展意义,同样要经过时间来证明。

    5、变体票的版式研究:一般变体票数量不多,很难对其进行版式研究。但少数变体票或邮品有条件的,不妨对它的版式加以研究,从中可以揭示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错“第”变体型张,经过版式研究之后,发现凡是有错“第”的变体张,其“一九九O年十一月北京”一行字均比正张向左侧移有0.2mm。特别是“O”字,正张被图充满,而错张左侧露出了空隙。由此得出是两个版印制。该张既是变体又是错体。数量上两种差不多。

    笔者从邮政窗口购得的96年拜年封中,所有的有奖贺年片加的字,都是错“洲”,正“州”是另外搜集得来的。对正错二“州”进行版式研究发现,“州”字与加字上其余17个字的隶书风格有明显的不同,肯定不是一个人书写的。由此推断,iE"州”片是在印制错“洲”片的印版上修加“州”字,再予以印刷,其数量可能不多。版式研究可能会使我们有新的发现,从而会聪明起来,少走弯路。

    6、变体票的真伪研究:我们搜集变体票主要是为了研究与组集。只因变体票相对来说数量很少,自己不易经常碰到。发现有人出售,心情非常激动,一时忘了戒备购进了假货。赝晶的制作有时可以乱真,因此邮人切记莫忘防假,以至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假冒变体的手段很多,大致在漏印、刷色、打孔、变色、加盖等方面做文章。但假的毕竟是假的,总有蛛丝马迹可以察觉,只要我们细心,善于研究和发现问题,就能炼就一对“火眼金睛”,拒假于门外,打假于当众。辨别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与真票相比:真票印刷非常讲究,雕刻版、影写版、胶版的线条、花纹和点阵清晰可辨。如果得到的变体票在这方面有所不同,就值得怀疑。最近笔者购得一个方联(从版票上撕下),是95年度发行的皮影50分“山西孝义皮影人物”,俗称是“黑人”。票中“黑人”全部上移1lmm,使人头进入上边一张票中,齿孔打到了人物头上,是罕见的印刷移位变体票。该票的纸张是真的、齿孑L是真的、背胶完好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经过细察,发现凡在移位之处的背底浅灰色防伪点阵没有了,人物身上黑色点阵和手掌上1mm2的绿色漏了,四张票人物的位置也有刚刚能辨别出来的距离差异。经与邮友联系,又发现几个方联,“黑人”的脚,有的快碰到50分的“0”,有的就是碰到“0”,还有的脚已伸进了“0”中,这就不正常了,考虑到如此大的移位,检验员不可能漏检,即使漏检也不可能有这样大的量,有这样大的量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的版别!于是产生怀疑。为了弄清该票是真是假,在强光下验证纸张厚薄,发现中部人物移位处纸张变薄,视觉上比周围明显透亮。是不是背底点阵未印全造成的呢?在20倍放大镜下,看出正面纸张有凹下的现象,可以说是动过了手脚。经分析判断,该票的模拟还原过程是这样的:因人物除手掌一点点套绿外,全是黑色,便于造假和制版。先用砂纸在版票上将中心人物擦去(造成中部点阵消色和纸张变薄),然后再另外利用照相制版技术,制出小“黑人”印版,用黑色油墨加印到中部空白处,并使其上移11毫米。但由于加盖定位掌握不好,造成了在票面上相互距离间发生了细小的差距,出现了破绽。同时制版时,原版“黑人”身上的点阵,翻拍不清而显现不出来,人物手上的绿色也未套印(或在原处套印),而成为真正的“黑人”。经过与真票详细的比较对照之后,可以说这是最近以来,最大胆制造的一件假变体票。据笔者了解上海、江苏、湖南、郑州均有该票的踪迹,上当的邮人一定不少。有的邮刊公开出卖,有的地方拍卖会也拍出了二个方联。

    ②作伪手段的推敲:在集邮刊物上有多篇文章,介绍了假变色变体票的作伪手段,是利用化学剂和光照变色的手段,这里就不再重复。笔者遇到利用溶剂把邮票上金粉擦去造成漏面值、漏铭记的邮票很多。在20倍放大镜下,能够找到金粉的遗痕。笔者还遇到挖补造假的手法。95的下半年,突然在杂志上见到有“邹韬奋”中心倒印票,而且两张都倒。标价800元。笔者寄去800元寄来了一套“中心倒”。5倍放大镜下看,很好。10倍镜看就露出了马脚。原来是中间方框经过了挖补,而且背胶也没有了。具体制作还原大体是:先用利刃将方框四周划一圈并不伤背面,下水后将中心图案揭下,在半干状态下再将中心图案倒贴原处,压平放干。由于“工艺”十分精湛,一般不注意很难察觉。当然经指出假票退货之后,800元又回到了笔者的手中。还有的制假是用油墨、印油手工描绘,造成出头字和盛志坚胶东区伪封等邮品。有的邮票凿孔不透造成盲齿,也有人将其压平,打透的孔用打下的小园孔纸,一一补平充当漏齿票。这些只要在镜下细察就能发现。有的将套色印制的邮票,用溶剂擦去一色充漏色变体票,有的擦去一部分颜色造成部分漏印票等。

    ③武装自己:集邮总公司的标记是一个放大镜、一把镊子和一张邮票。放大镜就是重要的防假武器。一般观察,用5倍以下的放大镜。观察细部就得用10倍放大镜。如果要看更小的纤维、刀痕、拼缝、损伤……就应选用20倍放大镜。在研究假戳用手工描绘等,要求更高分辨能力时,可以用再大一些倍数的放大镜。那时可以观察到手工描绘时,纸纤维受笔力作用倒向一侧的细节。紫光灯也是工具之一,检验墨色真伪时在它的照射下不同黑色反光不同。

    ④最大的武器,是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每一位邮人邮识丰富,对邮票的印制工艺有所了解,善于观察和动脑筋,积攒丰富的资料,反应敏锐,使赝晶无处存身。

    7、变体票的存世量研究:著名的变体票大都有存世量报导,比如:“宫门倒”48枚、纽约版孙中山倒印票50枚等。发行量明确的子模变体也好推算。如“侯德榜”变体票,该票发行量1976.6万枚,每版一枚,理论存世量为39.5万枚。不是每版都有的如“火箭多八一”子模变体票的存世量就不好推算,但我们大体上可以从它的价格比上略察一、二。至于个别变体票、偶然原因造成的变体票(如前文叙述的桂花M纸张变体票)存量必定很少,这就要利用原因分析的成果加以推论。有的如打孔变体,一般在印刷厂是5—10张一次打成,切开后邮局全张就有40版以下,通过检验漏出也就是少数几版,存量范围也大致有数。刷色变体、漏印变体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变体一般数量不大,在数版以下,还要减去“检出数”才是“漏出”的数量。

    8、变体票的珍罕性研究:一张变体票,经过了成因、“窗口”、定性、定量、版式、真假、存世量的研究之后,它是变是错、是真是假、是多是少也就清楚了,但珍罕性与真、假、多、少有关系又不成正比。比如笔者发现的桂 M纸张变体票,是因偶然原因发生的数量肯定不多,说不定是孤品!但它眼下必定不算珍贵。这是因为新票刚刚面世,你手中有,谁会知道?二是目前对变体票的珍罕性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往往靠拍卖会随行人市,一浪高于一浪,把“知名度”“珍罕度”炒作起来。如果你手中的票从未上过价,自然高不了。笔者认为影响珍罕性的因素,应该有以下几点:①来历清楚确凿②存世量少③知名度高④大量被邮人研究认可⑤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⑥多次拍卖易主价格刚性上扬。

    目前对变体票的研究、重视不够,也就更谈不上珍罕性的研究了,就中国的变体票大致到蔡伦“公元前”为止,一般的变体票珍罕性均不太明确。

    9、变体票的搜集与收藏研究:高档珍贵的变体票存世量稀少,价格昂贵,不是一般邮人所能问鼎之物。从收集角度来看,应以近期新邮为主攻对象,通过交换信息、交友互换和市场购买,逐步丰富藏量。要善于发现变体,不能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漏过。也不能让好的东西、有能力得到的东西失之交臂,再求无门。

    至于收藏什么?各有各的爱好。对于专题集邮者当然是搜集与专题有关的变体。对于传统集邮者更是求齐求全。变体邮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要善于捕捉到新的品种新的变异,来丰富变体邮苑中的新的奇葩。实寄封上的变体票不要洗下,整版的不应撕开,某些珍贵的变体邮晶发现时就残了,只要是真的,也应进行修补后保存。因为变体邮晶毕竟是“漏出品”,数量上虽然近期多些(与早期珍品相比),但与发行量相比,实在是差之千里。因此要想收集,变体票的信息十分重要。以前由于对变体票的误解,在报刊上登载发现变体票的信息多了一些时,就有人出来写文章说应该降降温。在拍卖会上变体邮晶俏销时,也有人批评不正常。凡此种种导致一些邮人不集或误认为不应该集变体票。笔者以为应该组织成立一个研究会,跨地区跨行业,把全国爱好收集变体票的邮友组织起来,对已经发现的变体票进行分类排队、输入计算机管理。在组织起来以后,有条件,还可以组织评定珍罕等级,出目录、价目、样本,提供收藏踪迹和信息,使组集需求者,有一个求索的方向。这样给收集研究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荣我国的集邮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以上文章是转载【姚铮华】先生的,为的是推荐给大家。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10-12-20 11:55 编辑

              赞T2错色票【蓝色红娘】
               
                    样票发行有证明,
                    珍贵程度赛片红。
                    欲登世界珍邮榜,
                    为国争光露峥嵘。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文革”邮票及其收藏2010-09-22 13:16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待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集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文”字邮票≠“文革”邮票

人们通常说的“文革”邮票专指发行于“文革”前期的19套“文”字邮票,这是不妥的。因为这些“文”字邮票发行于1967年4月20日至1970年1月21日,尚不足三年时间。
事实上,“文革”邮票应该包括“文革”初期的7套“老纪特”、前期的19套“文”字邮票、中期的21套编号邮票和后期的29套JT票,以及5套普通邮票等,总计四个阶段81套366枚邮票(表1)。翻开这本邮票全集,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文革”十年的风风雨雨。


“文革”邮票的特点

1. 邮票设计政治化、简单化。在独特的政治背景下,很多事物黑白颠倒,有的还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只有突出政治、宣传毛泽东思想才是最安全的,邮票发行也不例外。特别是“文革”前期所发行的“文”字邮票,绝大多数的选题都与毛泽东有关。表现出极端政治化、简单化的特点。票面以大红大绿为主,展现的基本都是毛泽东头像、语录和诗词。
2. 邮票志号、铭记混乱不堪。“文革”十年间,邮票上的志号变化多端。1967年4月20日老“纪特(C、S)”志号被取消,开始发行无志号的“文(W)”字邮票;1970年8月1日“文”字邮票停发,又采取不分票种、按发行先后顺序统排流水号码的方法,发行“编号邮票(N)”;三年以后,从1974年开始,新“纪特(J、T)”志号启用,一直到“文革”结束,并沿用至1991年底。
3. 扩大发行量。1966年前发行的“老纪特”邮票,发行量基本控制在600万枚以下。“文革”开始后,为了达到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目的,这时期所发行的邮票动辄就是几千万枚。如W10、W11、W12等均在5000万枚以上,特别是W15《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发表》和N7的发行量,曾高达1亿枚和1.4亿枚之多!创新中国邮票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4. 特殊票品扑朔迷离。“文革”十年期间还流出几种没有正式发行的邮票,诸如大小“一片红”“大蓝天”“黑题词”“全面胜利”等,此外还有“红灯记”“珍宝岛”试机票等。

“文革”邮票的收集

十年“文革”期间发行的邮票,特别是前期发行的“文”字邮票,虽然发行量比较大,但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集邮者很少,发行的邮票基本上都在邮政领域消耗掉了,这也是今天“文”字邮票价高难集的主要原因。如今要集全“文革”十年间所发行的81套366枚新票,按目前邮市低迷期的价位计算,也需投资4万多元。其收集难度较大、市价较高的,当属“文”字票“五大天王”和编号票“五大支柱”十种。即W1、W2、W3、W7、W10和N1~6、N8~11、N12~20、N57~62、N78~81。它们的身价在邮市高潮时,曾分别达到千元,乃至万元以上(表2)。此外,发行于1969年10月1日的普无号——“文革”普通邮票中的第五枚“解放军”细齿(P11.5)一枚也是著名的珍邮。近些年偶有新旧票和实寄封露面,但为数甚少,价格高昂,已列入新中国珍邮之列。

其实对工薪阶层和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爱好者来说,不一定非要集全新票不可。如下功夫集齐一套品相上乘的“文”字旧票来收藏、欣赏也是很有意义的。这虽然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其价格仅约为新票的1/10。
如果一定要致力于新票的收集,特提醒大家要在下列“肋票”上下功夫。因为这些邮票的存世量相对较少,收藏难度较大。如C124(3)、W1金粉连票、W2毛林站坐像(图2)、W3(3)、W4(2)、W7(11、13)、W10连票、W17(1)、N9、N57、N58、N81、T7(2)等。

“文革”邮票的变异

“文革”邮票还出现了不少变异品,有的尽管尚存在着争议,但有几个品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可,现罗列如下:
1. W2(7)“蓝天白云”变体票。这是《毛主席在天安门上接见红卫兵》邮票的背景——蓝色天空局部漏印所致。其仿佛是一片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一朵白色的云朵(图3)。此票最早是在1999年“北京·世界邮票展览会”上亮相的。此后也有几枚旧票曾在邮拍会上露面,比较少见。
2. W17(2)《向生产进军》邮票,挑担的青年上衣纽扣漏印变异。这是由于印刷油墨浓淡不均所导致的。有的全部无扣、有的漏两扣、漏三扣等。存世较多,并不珍罕。

3. W18(1)《军民团结》邮票,刺刀漏印变体票(图4)。此乃漏印掉刺刀轮廓所形成的“无刺刀”变体票。此种变体票也是唯一被权威邮票目录收录的品种。
4. W19《革命青年的榜样》(1)“金训华”邮票,背景——水浪有深色和淡色两种,俗称“黑水”和“白水”。不算珍稀。
5. N39“五项球类运动”棕色漏印变体。此变体比较稀见,多年来只听说,而未见实物。最近津门某民刊有一枚旧票竞卖(图5),但不知结果如何。
6. 普无号(4)“工人”黑色下移覆盖“人民邮政”变体。也是“文革”邮票中较著名的大珍邮,存世约几十枚,非常珍罕难觅。
7. T2(6)《蹬伞》邮票背景棕灰色错为蓝色变体。此种变体票最初被认为是人为所致,然至今无权威认定,比较珍罕。

“文革”邮票的投资

“文革”邮票作为投资对象,尤其是“文”“编”票,其丰厚的投资回报是有目共睹的。但以中长线为宜,不适合短期炒作。以表2这10套邮票为例,如果1990年前花不到3000元钱购进它们,今天就可以到市场上兑换成30000多元现金,资产净增值十多倍。再如若选择“文革”邮票中的某个品种,如W10(图6)或某套编号票,大量吃进,存放一段时间后,适时出手,其回报率会更加惊人。就说余下的那71套票,在近十几年中也有不俗的增值表现,有的早已有价无货,难寻难购了。
随着爱好收藏的人日益增多,人们对邮票——特别是对早期邮票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一些深为大众喜爱的早期精品邮票被人们购藏、沉淀,从而导致诸如“文革”邮票之类的热门藏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其价格也必然扶摇直上。可以肯定地说,用不了太长的时间,从投资角度来讲,谁持有“文革”邮票,谁就是大赢家。

“文革”邮票的几则逸事

1. 不准盖销的“文革”邮票。在“文革”期间,为了避免邮戳污损伟大领袖的形象,邮政部门特下令不准在W12《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上盖销日戳,从而导致该票被人们揭下来反复贴用。此现象从W12发行的1968年8月1日开始,延续了两个多月,一直到10月12日才结束,创下了邮政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桩奇闻。图7为当年的一枚实寄封。
2. 半截邮票价值10万元。2002年9月28日,“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期间,在“中邮大地”邮品拍卖会上推出的一枚被竖向剪掉左半面的半截邮票(图8),竟以10万元的高价被人购走。这就是在国内拍场上从未露过面的“大蓝天”残票。据考证这是1967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四十周年”而准备发行的纪念邮票的印样之一。
3. 片红存世几多珍?2005年9月17日,一件“全国山河一片红”带上版铭四方连在成都以121万元拍卖成交,引起轰动。此前1996年北京邮星曾以56万元拍出一件带下版铭的“一片红”四方连。1997年北京嘉德拍卖一件带右边纸的四方连“一片红”以74.8万元落槌。香港旭日公司1989年曾拍卖了一件带左边纸和下版铭的八方连“一片红”。至于1997年在广东“中国邮票博览会”上,由中国邮票博物馆展出的50枚整版“一片红”,堪称震撼邮坛的国宝。
4. 片红样稿惊天下。2003年,著名邮票设计家万维生,将珍藏了30多年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的三幅设计原稿捐献给家乡福建省泉州市,并隆重展出。这一爆炸性新闻引起了关于珍邮“全面胜利”和大、小“一片红”究竟是什么关系的大讨论。
责编水清

摘自:《收藏》2006年08期 作者:徐 洪
张玉QQ1453062487【绿地上的红娘】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