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清末法国寄成都欠资明信片

1909年法国寄成都明信片,用笔划去法文“CARTE POSTALE”字样以印刷品投寄,图画面一面贴5生丁邮资,销戳只看到09,月、日欠清。
1909.9.15到达汉口法国客邮局,另销同日汉口小圆戳(年份位置为编号‘6’);另有湖北宜昌(地名上格右读,下格左读)双圈戳“己未八 七”,看不到月日两字。己未年八月七日为1909.9.20。
另销成都无年份“6 OCT”小圆戳,图画面贴欠资票2分2枚,销相同小圆戳。
此片法国邮政虽未盖欠资戳,但到达成都却不承认为印刷品,按欠资处理。
10266欠资.jpg 10266欠资b.jpg

1910年法国寄成都明信片,贴5生丁邮资以印刷品投寄,销戳日期欠清。
1910.9.13到达汉口法国客邮局,另销同日汉口小圆戳(年份位置为编号‘5’);另有湖北宜昌无年份“八月七日”英汉文腰框戳。
右下角贴欠资票2分2枚,销成都腰框戳,日期欠清。
此片法国邮政同样未盖欠资戳,但到达成都仍不承认为印刷品,逃不过按欠资处理的命运。
10265欠资.jpg 10265欠资b.jpg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原来此两片都被楼主买去了。当时觉得未销“T”欠资,有些犹豫。现在后悔莫及。
此两片收信人为Jules Leurq ...
charonldm 发表于 2010-7-18 02:07



谢谢charonldm兄提省,那本书我前几年买来看过,得再看看。
就是奇怪,这些信件为何出现在拍卖网站?不知卖家与原物主是什么关系?
最初我还以为收信人是当时法国驻成都领事,寄件人是其夫人呢!
而且卖家完全是“外行”,不懂邮品,例如你买到的两枚特殊邮路片,卖家只当普通法国明信片出售,我也没看到,否则……
邮品就归“有缘人”吧,注定我与该两枚片无缘,这两枚欠资片才与我有缘!
应该祝贺我俩均捡漏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不能完全排除收信人 Jules 去邮局"自首",要求补欠资的嫌疑parisiica 发表于 2010-7-18 09:33



   我也这样想过,不排除两件均是收件人自己到邮局要求加贴欠资销戳。但无论如何,这两件均是难得的清代欠资邮品。
09年的1件,收件人在上端写有10.6收到的字样。
两片均标注via Siberia,可惜法国戳欠清,不能知道相距到达汉口时间有多少天。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欠资邮件收件国需否与寄件国“结算”,请你去查证。
以我的经验为例,现在从香港寄挂号到深圳,只贴平信邮资,香港邮局批注欠资10多元,但深圳邮局从来不收取欠资费,如果要“结算”,深圳邮局岂非亏大本了?

至于我说的“难得”,不一定就是什么“珍”“罕”。
毕竟这是一个世纪前的东西,如果这也不“难得”,什么样的邮品才算“难得”?这类东西并非多如牛毛啊!不要说清代的,不少民国甚至新中国初期的“集邮封”,不是也很“难得”?——价格也“不菲”。
如果拿现在的集邮封来比,当然有所不同了。
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像我国的“自1”电子邮票,不少(大部分)实寄封均是人为的集邮封,不是也“迷倒不少追随者”?——价格不菲。
再重申,我说的“难得”并非与价格“挂钩”。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1)不论价格,陈先生认为莫斯封中的红印花封好还是自然封中红印花好?
2)莫斯封中的票,戳都是正常应该盖的,而这个封上票戳可能是后盖的。请教陈先生莫斯封更能体现邮史还是此2封?
3)如果一个封自然实寄后,再贴上其他邮票,销戳。您是认为此封的意义增加呢还是下降?(价格倒是难说了)alainfang 发表于 2010-7-18 12:51


我刚复制了后面几句,点击引用,方先生怎么将帖子修改了?

1、第一点不用回答,谁也清楚
2、二点与第一点答案相同
3、情况与上两点相同

其实现在只是假设,假设两个片是收件人收到后再到邮局请求贴欠资票销戳。
或者可以从时间来考虑,宜昌到成都前后17天正常吗?如果正常,很难证明是收件人自己要求贴的欠资票。
其实我说的难得,不从“邮展”的角度考虑,如果展出这两枚片,评审员有生杀大权,说你是事后贴的没商量。我只从收藏的角度来考虑,就算是收件人自己要求,放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也是很“难得”。
其实收藏这件事,只要收藏者喜欢就是了,像有些清、民甚至新中国初期的实寄封,邮资严重超贴,但收藏家仍“重金”搜求。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我觉得此封如果按照价格而言的确“难得”(贴清代欠资票的邮件,价格必定不菲),按照邮史价值而言很难说“ ...
流泪的小丑 发表于 2010-7-18 14:13



  呵呵,观点与角度,君子和而不同。

小丑兄知道我什么价买的,让卖家“捡漏”了?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就是奇怪,如那本《是在中国,我给你写信》一书所说,这些信件的发现应该受到重视,现在怎会有一批在网上拍卖?
是收件人的女儿也去世后,子女将信件出售?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是的,卖家一点也不“专业”,如前所说,你买到的两枚片竟然当普通法国风景片卖,如果贴到中国邮品栏,定会卖得不错价格。另外卖家贴出的图片,邮品也不处理一下,贴出的封片折角的就原样拍照贴出,影响外观,也就可能影响卖价。
我当初也担心付款后收不到东西,后来卖家在我付款后一星期才寄出邮件,现在卖家8天未登录,这个卖家有点不可思议。
你有同一收件人也是贴5生丁邮资而未补欠资的实寄例子很好,证明收件人并非集邮者,没有自己要求补贴欠资的嫌疑。

麦会等见多识广,这类寄出国未盖欠资戳而收件国罚欠资的例子多见否?请指点!
敢信这两件非孤例。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这个贴3分、7分宣统票经西伯利亚的小型封,就是Jules Leurquin寄回法国给母亲的

10264宣统.jpg 10264宣统b.jpg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另一件1929年汉口寄法国封,从笔迹看不像Jules Leurquin所写,相信是朋友寄给Leurquin老夫人,

10267西伯利亚.jpg 10267西伯利亚b.jpg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回复  李寻欢

请李兄明示。
charonldm 发表于 2010-7-19 07:18



可能指我在28楼贴的宣统封
寄件人在邮票下写明什么面值,好像给收件人看的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抱歉,言语中得罪了陈先生。此欠资不是邮局流程所为。
到底有没有寄出国没有认为欠资而被寄入国做欠资 ...
流泪的小丑 发表于 2010-7-18 20:48



   

我重申:并无什么“得罪”之类的话,有少许争议就是“得罪”,那以后谁会说话?

我只讨厌那些唯唯诺诺,不尽不实、空泛的话。

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买邮品只考虑邮史价值而不关心市场价值,那怕是德高望重的集邮家。

我只可以说,我并非为研究邮史而买这些邮品,我买邮品多基于“喜欢”。再者为何买邮品就非要考虑什么邮史?例如我编《走过清华园邮戳的百年足印》一书,对其中两位人物(王晋斋及Gibb)感到兴趣,偶尔见到这两人寄出或收件的封片,总会多加留意,如果条件许可,甚至有“尽收囊中”的冀望,只可惜事与愿违。

本人见识有限,究竟哪些寄出国没盖欠资戳而收件国罚补欠资的例子小丑兄认为完全没有“人为痕迹”(如方先生在34楼举的例子?),而这两件却一眼看出、一口咬定是收件人自己要求补贴欠资?——确实是虚心请教,并无半点他意。

欢迎各位开心见诚的探讨!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本帖最后由 TK 于 2010-7-19 08:35 编辑

其实现在均是“假设”
假设收件人收到邮件自己到邮局要求补贴欠资销戳(基本排除后人伪造),但并无确实而可靠的证据。
我另有一“假设”,当时成都邮局主管是否法国人(或其他外籍人)?因此熟悉法国邮资,贴五生丁属印刷品邮资,明信片应贴10生丁,欠5生丁罚倍因此补贴4分?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要是能把书中的那些都收入囊中就好了,呵呵
charonldm 发表于 2010-7-18 14:52


   

charonldm兄请看,这就是书中第54页的信封,可惜掉票了。

到底这个卖家与Jules Leurquin家人是什么关系,为何将这样有纪念价值的封、片在网上拍卖?   


法国封.JPG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经田先生提醒, 翻阅何辉庆先生的《欠资邮史》,内收录清、民时期没有欠资戳(包括戳记或手写)的欠资封片多件
请小丑兄自己看看,这些都是“人为的集邮品”?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何教授《欠资邮史》第40页一件1912年德国寄广州改寄成都邮件,到达成都加贴欠资票5分10枚作为改寄费,封上没有欠资戳。
见过一些改寄邮件有的不加收邮资,也有加收邮资。
从这件来看,可能成都邮局执行较严,因此欠资或改寄邮件虽然无欠资戳也多加收欠资。
该件德国封现收录在严平西先生《民国纪年日戳1912-1917》第102页

四川成都.jpg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那我请教田兄,何教授书中,为何单单只有英国邮件?有什么原因?我想出了4条,不知道哪条是对的
1)堂堂 ...
alainfang 发表于 2010-7-26 19:03


该书有非英国的例子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有时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可以查到根据,但也有书中解析不了的事
难道每个邮局、每个邮政人员均依足邮例来办事?没有例外?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特别、特殊的例子,总有邮政条例解析不了的怪事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本帖最后由 TK 于 2010-7-29 08:53 编辑

例如1900年保定大圆戳的年位字钉,自从孙君毅先生说是“BGO”,很多人就信而无误,但孙先生当时只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实例,自己也说“不知何意”。
后来该戳陆续浮现,很清楚年位字钉是“900”,但仍有人死撑是“BGO”。
将年位字钉设为三位数“900”,保定大圆戳是我国邮戳的唯一例子,史无前例,后无来者;这也是不能以常例来解析。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我也想看清的
麦国培 发表于 2010-7-31 22:27



见《邮戳研究》2007年第二期
麦会没看过吗?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