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906年元旦龙州半切日戳(小圆戳)

清一次片,背面加印龙州河岸风光,寄印支NACHAM,补贴邮资4分,邮资图销龙州06年1月1日半切日戳,4分邮资销乙巳年腊月七日(06年1月1日)干支戳。1月2日DONG DANG中转戳,同日NACHAM到达戳。<br/> LSww5DTg.jpg <br/> 17la0wvX.jpg <br/><br/>(在严平西先生新著《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中收录一枚销1906年1月中龙州戳的清片,补贴邮资4分,同样邮资图销龙州半切日戳,补贴邮资销干支戳。)<br/>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alainfang</i>在2008-8-5 8:10:48的发言:</b><br/>现在真的都不叫小圆戳了? </div>
<p><br/>“<font color="#0000ff">汉英半切圆形日戳</font>”(简称“<font color="#0000ff">半切日戳</font>”)是严平西先生倡议的名称,关于为何将通称的“汉英小圆戳”改称为“半切日戳”,严先生在其新著《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的前言这样说:<br/><br/><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ff">有些邮友问我:你为什么采用汉英半切圆形日戳这个冗长不顺口的名词?我解释说大多数人口中的汉英小圆戳有其不确之处,因为威海卫、码头、刘公岛和爱德华港的汉英小圆形不规范日戳亦包含在内。那么采用“正规汉英日戳”是不是较适合呢?在大清帝国邮政而言,这种说法可以立足。到了民国时期戳式的大小、字体日期的排列和增加的数字、英文字母、天干或地支等等,使戳式复杂化,不能纳入“正规”,但又不应采用两种不同名称来区别大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同类型日戳。但万变不离其宗,戳中的半切线始终存在,故此“半切日戳”这个名词最为适合,如果改用汉英两格式日戳,仍然摆脱不了威海卫及其它地区的圆形两格式不规范日戳,各位认同这种讲法吗? <br/></font></p>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全方位</i>在2008-8-6 16:01:26的发言:</b><br/>?人比??同日本式的?法<br/>丸一戳<br/>玩著?也<br/>一著??也<br/>清楚明白<br/>半切也不?然.因????不在中央<br/><br/>&nbsp;<br/></div>
<p><br/>???<br/>是“丸者圆也&nbsp;&nbsp; 一者横杠也”吧?<br/><br/>日本化的名词,有点碍眼。<br/><br/>想当年香港兴建地下铁路,围板刷上标语“香港地下铁&nbsp; 为你而建设”,结果被群起批判,包括著名的武侠大师??金庸先生,说“地下铁”等于“棺材钉”。<br/>结果是,标语改为“地下铁路&nbsp; 为你建造”;而现今香港人均简称为“地铁”,绝不跟随日本的“地下铁”。</p>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8-7 9:37:18的发言:
若嫌小圓戳命名不好,半切戳也未必多人認同,

绝对认同。

“人”的意见就是多,因此争议也多。每个人均有权“命名”,但能否被大众接受,是要经过时间考验。就以严先生的半切日戳来说,三两年后,就知道接受程度,若大部分集邮家均不接受,自然受到淘汰,因此现在不必过于抗拒。

确实,有些名称不管合理与否、完美与否,但长久以来已印在大众脑海中,要一时改变或接受另一种叫法,确实不容易。好像以照片加盖(加印)明信片格式而成的明信片,大部分集邮者将其称为“照相版(明信片)”(极限集邮者将明信片粗分为摄影版绘画版,摄影版与照相版含义相同),包括部分大型拍卖公司的目录,但此名称极不合逻辑,应正名为照片版相片版(明信片),我在另一网站呼吁过多次,可是大部分人仍是照相版下去。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8-7 10:45:51的发言:

劣幣驅逐良幣


 田先生的比喻并不恰当,劣币驱逐良币存在利益关系,但一个名词能否被集邮界接受,绝对与利益扯不上关系。
如果确如田先生所说,半切日戳驱逐了小圆戳,到时半切日戳就是真正的良币了。
但本人认为,就算半切日戳被集邮界接受,也只是与小圆戳等名称并存,谈不上驱逐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8-7 12:05:00的发言:

我想陳先生誤解劣幣驅逐良幣的意思,其出處是如此:當市場有一貨幣流通很久,此貨幣便出現殘缺,發鈔局便會發新貨幣替代舊幣,由於人的原故,會將新幣留下,將手上舊幣大量放出市場,原本想用新幣替代殘缺的貨幣,卻因著人不捨得用新的,反而舊的在市場仍舊大量流通。


以下是从网页搜寻得来的: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5777.html?si=3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8-8 14:25:38的发言:
名称有争议也是好事,反过来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但提高了小圆戳的知名度,也令严先生的大作未出先热,个人认为也是好事。


严先生的新书已定名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相信该书将成为收集这种邮戳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将来集邮者引用该书,“半切日戳”一名恐怕难以改变。至于该名称孰优孰劣,留待集邮界评价。
以下为该书封面设计图: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8-11-21 8:53:34的发言:
我觉得还是用“中英文日戳”为好,理由如下:
    1)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日戳有四个:海关全英文日戳,英汉大圆日戳,汉英小圆日戳,干支日戳。它们在我国的邮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四者又有承上启下、发展、完善(符合国情)的关系——由“全英文日戳”,到“英中文日戳”,到“中英文日戳”,再后来1904年始用的“全中文日戳(干支日戳)”,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从此角度说,应该说把“汉英小圆戳”叫作“中英文日戳”,不失是一种科学的命名。
    2)1984年10月10日(台湾)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299页之邮戳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上,已正名为“中英文日戳”,张恺升老先生也认为此名“与当时使用之各种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行”(中国邮戳目录1872-1949,p.104)
    3)严先生新出之大作对“中英文日戳”更名之理由是:“大多数人口中的汉英小圆戳有其不确之处,因为威海卫、码头、刘公岛和爱德华港的汉英小圆形不规范日戳亦包含在内”,此理由简直可笑,首先,这些日戳都是地方日戳,其重要性显然不能与中英文日戳相比;再次,它们的存在难道必须迫使“中英文日戳”易名吗?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鱼目形如珍珠,难道也要珍珠更名?!严先生收集小圆戳虽然众多、可称权威,但邮戳的取名,还是要科学,要尊重“先辈”的研究成果,也要听取“同好”的意见。当然书名可以自由确定,但小圆戳的学名不要随便命名。
    我的邮集还是叫《中英文日戳》。
                                                    苏州  石剑荣,            2008年11月21日 上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1 8:56:01编辑过]


这种邮戳以何名称最适当,确实难有统一共识,因此只能“求同存异”。
“中英文日戳”是否最适当?不用多说,就以集邮者“使用”的次数多寡已有“结论”。台湾邮总以“中英文日戳”命名,张恺升先生认同,但事实此名称并不为大部分集邮者接受;
台湾的集邮者更将这种邮戳称为“丸一戳”(难以理解台湾为何取此富含日本味的名称!)
现在最为集邮者接受的名称是“汉英小圆戳”,简称“小圆戳”,本人亦认为此名称是目前最为适当的。
某个人“自创”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名称,与是否尊重“先辈”的研究成果完全扯不上关系!
哪个名称被集邮者“使用”次数最多,那个就是最好的名称。就如某些集邮名词,集邮者习惯的叫法,不少与官方的名词大不相同,但这对任何一方并无影响。好比各地的方言对事物各有不同的叫法,难道要求只能以某个地方的为“正宗”?再如一些新生名词,是否就是对旧名词的不“尊重”?
因此无必要为一个不同的名词去争拗——除非这个名词极端的不合逻辑。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全方位在2008-11-23 10:02:51的发言:
舊向再台灣的我也難以理解為何新創半切戳一辭
就像之前有尤有回帖說
集郵一詞也是源自日本


原本说没必要为一个名词去争拗,现在再劳苏几句,有点自相矛盾。

个人认为,情况并非一样。
一个世纪前一种新兴事物、一个新名词,当时国人集邮风气不盛,在没有更好的名词(还是也有,只是现今已被淘汰?)下,选用一个外来名词,完全正常;
但关于这种邮戳,已有“国际日戳”、“中英文日戳”及“汉英小圆戳”等,为何仍要选取一个有浓厚东洋味的名词?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全方位在2008-11-24 20:17:16的发言:
很同意TK先生最新的說法
但我同樣也不解為何TK先生不同樣問問嚴先生
為何提出半切戳這各廣東味這麼濃的詞呢?


我是广东人,因此不了解“半切”一词是否广东味浓。
如果真是广东味浓,到底是“中国制造”,总好过日本制造的“东洋味”。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