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905年没有(中国邮政事务总论),但是1911年有没有不知道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1 11:46:09编辑过]

TOP

出处
http://qpinet.qingdao.gov.cn/shizhi.nsf/10685abff0aa9b4648256f6200413694/9d028250a399f40f482568d9000d9988?OpenDocument

青岛建置前,官方通信由即墨县衙设置的驿站传递。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即设“战地邮站”,1898年1月改为“邮政代办处”。1899年10月德国邮政 部在“胶澳租借地”成立“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1900年7月德国在胶州塔埠头设立邮政代办所,是年11月为服务于镇压高密反筑路农民的胶澳德军特遣队 而设立高密邮亭(后改为邮政代办所),1901年4月在沧口设立邮政代办处。1901年5月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在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阿尔柏尔特大 街(今安徽路)、梯尔皮兹大街(今莒县路)交叉路口一侧所建的邮电大楼投入使用,开办邮政、电报、电话业务。1902年7月在潍县设立邮政分局,1903 年6月在青州设立邮政分局,同年在四方和北九水设邮政点。1904年4月在济南设立邮政分局。同年12月在李村设立邮政代办处。德国宣称:“在中国开办邮 政是德国事业的开路先锋,不是为了一般邮件的经转传递;邮局的不断扩建,对于德国的利益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1899年7月1日清政府设胶海关,内设胶州邮界,辖同年建立的胶州、即墨、平度、潍县、青州、邹平、济南、沂州等 邮局和“胶澳租借地”内设立的青岛邮件交换局。1900年增辖高密、周村、莒州3处邮局,代辖12处。1901年济南设立副邮界,胶州邮界范围缩小。 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胶州邮界在铁路沿线和重要城镇所辖的邮局增至18处,次要地方设邮政代办支局14处、信柜6处。此后胶州邮界所辖内地邮局逐 年增加。到1910年,有总局和分局21处、代办所82处、信柜14处、输汇寄银钞的局17处,其中包括甲种局(又称火汇局,设在通火车、轮船之处)10 处、乙种局(又称旱汇局,设在不通火车、轮船之处)7处。1910年全国重划邮区,每一行省为一邮界。山东在济南设邮界,胶州、烟台改为副邮界。1911 年5月30日,清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胶州副邮界管辖邮区西到昌乐,南部以安东卫到沂水一线,东部以沙河到金家口一线,与烟台副邮界分界。1912年废 “大清邮政”,建立“中华邮政”。1914年1月1日起撤销邮界,济南设邮务管理局,胶澳设“青岛一等邮局”。

日起撤销邮界,济南设邮务管理局,胶澳设“青岛一等邮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1 12:01:01编辑过]

TOP

 出处
青岛邮政史
http://www.youj.net/bbs/thread-8534-1-6.html
德国侵占青岛后,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垄断了青岛的全部邮政业务,其经办的业务种类主要有函件、包裹以及汇兑等,开始使用德国国内发行的邮票,1901年 起在青岛发行“胶州邮票”。邮资分:中国境内、德国境内、外洋邮汇各国。清政府虽于1899年在青岛设胶州邮界总局,但只能管理设在内地的10余个邮政分 局的业务以及与德国邮局交换邮件。所辖内地邮局开办的业务,有平信、明信片、挂号函件、新闻纸、印刷物书籍、贸易契、货样、包裹、保险包裹、汇兑、代收货 价等,后又增加了快递挂号函件及立券邮件(代报馆寄递报纸)。邮资分8资:第一资中国境内蒙古、新疆省以外各行省邮局就地投送界内(即本埠资费),第二资 以上各行省邮局互寄,第三资中国境内蒙古、新疆省邮局就地投送界内,第四资以上两省邮局互寄,第五资以上两省与其他各省互寄,第六资寄联邮各国,第七资寄 日本、朝鲜、旅大日本租借地,第八资香港、刘公岛(威海卫英国租借地)、澳门。青岛因属租借地按第八资计费,计费单位按银元角分计算。青岛德国邮局业务量 从1900年起逐年上升。1900年函件出口量为39.52万件,包件为589件,至1903年已分别增至102.49万件和2564件。其收寄的函、包 件除少量从其自办的邮运线传递外,大量要靠中国青岛邮件交换发展局免费转运内陆各地。1904年至1909年期间,德国邮局收寄函件共787.34万件; 而胶州邮界总局所属11个分局收寄函件共215.07万件,仅占同期德国邮局收寄总量的27.3%。由于交换邮件数量的不平衡,中德双方邮政资费收入、劳 务支出均呈明显差别。此外,1900年至1909年间,青岛德国邮局累计汇出金额428.54万马克,总付金额196.86万马克,中、德邮局互不通汇, 其超汇的231.68万马克显然流入德国境内。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全面垄断邮政业务,强迫中国邮政和电信机构停止通信业务达4年之久。其经营的业务范围逐年扩大,除函、包、汇业务外,先后 增加了邮政储金、抚恤养老金支付、出售印花税标等,并兼办电报、电话等业务。1918年11月起中国邮政经多年交涉,仅恢复在“胶澳”地区内与日本邮便局 交换邮件。日本“青岛邮便局”1915年出口函件为528.48万件,至1921年增至788.62万件。汇兑精力1915年汇出金额为122.01万日 圆,兑付金额为41.13万日圆;至1921年汇出金额已达576.68万日圆,兑付金额为329.23万日圆。1915年至1921年间共超汇 1339.87万日圆。
  1922年青岛主权收回后,青岛一等邮局才正式办理业务。种类有:平信、明信片、挂号函件、快递挂号、保险信函、军事邮递、航空函件和新闻纸、贸易 契、书籍印刷物、货样、立券邮件、商务传单、邮政储蓄、包裹、汇兑、代收货价、邮转电报、代收总关税等。另外,还开办邮政认知证(为办理领取邮件的身份证 明)。邮资人分8资,青岛开始按第一资、第二资计费。1923年及以后开办的业务有平快邮件、瞽者文件(盲人文件)、存证信函、小包邮件、简易人寿保险、 储金(包括儿童储金、存簿储金、邮票储金、定期储金)、代订刊物、代购书籍、代售印花税标等。1935年5月全国统一各省互寄资费标准,邮资改为5资,取 消原第三、四、五资,1936年青岛与四方、沧口与营子村间互寄的资费改为本埠资费。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1938年新增业务有定额汇票、高额汇票、 中日间电报汇票、中日间小额汇票、有奖储蓄、代理国库等。邮资分6资:第一资本局就地投递,第二资各局互寄,第三资联邮各国,第四资日本、朝鲜、台湾、旅 大,第五资香港、澳门,第六资满洲。1940年至1945年12月期间6次增加邮资,其中1940年、1943年、1944年各1次,1945年3次。抗 日战争胜利后,青岛一等邮局增加了航空包裹及航空快递,并由于简化挂号邮件手续而增加报值邮件,邮资分国内互寄、联邮各国、港澳3资(1945年9月22 日取消了本埠邮资)。因物价飞涨,邮资变动频繁,1946年至1949年5月邮资增加15次,其中1948年11月19日计费单位由法币改为金元券。 1949年2月21日起规定每月1日、11日、21日各调整1次,1949年4月30日青岛邮局发行加字改值银元邮票,5月2日起按银元收费。 

TOP

1899年7月1日清政府设胶海关,内设胶州邮界,辖同年建立的胶州、即墨、平度、潍县、青州、邹平、济南、沂州等邮局和“胶澳租借地”内设立的青岛邮件交换局。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lcm1595在2008-8-22 0:33:47的发言:
 剛查一下,記載1910年青岛市區华人人口為三點四万,1913年達五點三万。
數據相差太大。

1907年青岛人口青岛市区人口为33 163人(其中外国人1 654人,华人31 509人)

TOP

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该条约共计10项条款,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胶澳租界:1.中国允许离胶澳海面潮平周边100华里内,准德国官兵随时过调,惟自主之权仍归中国,中国如有饬令设法等事,应先与德国商定,如德国须整顿水道等事,中国不得拦阻。该地派驻兵营、筹办兵法,仍归中国,先与德国会商办理。2.中国允将胶澳口之南北两面租与德国,以99年为期,德国在租地可建炮台等事,以保地栈各项,护卫澳口。3.德国所租之地,租期未到,中国不得治理,均归德国管辖。德国所租各段之地为:(1)胶澳之口北面所有连旱地之岛,其东北以一线自阴岛东北角起,至崂山湾为限;(2)胶澳之口南面所有连旱地之岛,其西南以一线自离齐伯山岛西南偏南之湾西南首起往笛罗山岛为限;(3)齐伯山、阴岛两处;(4)胶澳之内全海面至现在潮平之地;(5)胶澳之前防护海面所有群岛,如笛罗山、炸连等屿。至于德国租地及胶澳周边100华里界址,将来由两国派员查照地情详细定明。4.胶澳外各岛及险滩,德国应设立浮桩等号,各国船均应纳费,中国船亦应纳费,为修整口岸各工程之用。5.德国租期未满之前,自愿将胶澳归还中国,所有在胶澳费项,中国应许赔还,另将较此相宜之处让与德国。德国向中国所租之地,德国应许永远不转租与他国。
  二、铁路矿务:1.中国允准德国在山东建造两条铁道:其一由胶澳经过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其二由胶澳往沂州及由此处经过莱芜至济南。其由济南往山东界之一道,应俟铁路造至济南后,始可开造。2.建造以上各铁路,设立德商、华商公司,或设立一处,或设立数处,德商、华商各自招股,各派妥员领办。3.一切办法由两国迅速另订合同,中德两国自行商定此事;所设立德商、华商公司建造以上铁路,中国理应优待,较诸在中国他处之华洋商务公司办理各事所得利益,不使向隅。4、所开造各铁路两旁30华里内,准德商开挖矿产及需办工程各项,亦可由德商、华商合股开采,其矿务章程另行妥议。
  三、山东全省办事之法:山东境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或用外人,或用外资,或用外人物料,中国应许先问该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物料。如德商不愿承办此项工程及售卖物料,中国可任凭自便另办,以昭公允(《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102—105页)。
  1898年8月至10月,德国还先后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地合同》、《胶澳潮平合同》、《胶澳边界合同》。

TOP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命胶澳租借地(原称“胶州保护地”)分为内外界,即青岛、李村两个辖区。内界即租界内的市区,称青岛区,分为九小区,即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其余为外界,称李村区,辖村庄274个。由于码头、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居民建筑的兴起,市区建设迅速发展,基本连成一片,初具规模。青岛、李村两个辖区均设区役所(又称区署),设区长1人,由德人担任,受民政部长领导。区役所内设小区和村庄。新市区被命名为“青岛”,其范围仅限于今市南区大部分和市北区一部分,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政区的名称首次出现于记载。

1900年2月,德国人开始制定青岛的城市规划,确定青岛的城市性质为军事基地、进出口贸易自由港、殖民地行政经济中心。1910年,德国人又制定了《城市扩张规划》,进一步明确青岛的城市性质为重要繁荣的商业中心,初步形成了南北狭长的带状城市。

1900年,德人为维护统治秩序,推行殖民歧视政策,规定前海滨海一带为外国人居住区,大鲍岛和埠头区为华人(主要是工商界人士)经营、居住区,而居住条件很差的台东、台西一带成为中国劳动人民的聚居区。德人将青岛区的许多马路以德国人名、地名命名,中国人居住区的街道则命以中国地名。后随着工商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及清朝贵族和绅富的迁居,1910年德人取消了欧人、华人分区居住的规定。  

TOP

张目中说"中英文日戳限各邮界总局使用于发自经转或寄往外国之邮件上" .青岛当时应该不是邮界总局.

TOP

张目第二册252页最后一段.在附表之外甲戌邮刊三卷五期(民国25年5月1日印行)万燦文先生大作列有多处中英文日戳.其中下列18处为本书所无,只文字记载,虽无戳图,信其必有实物.
这些地方包括

青岛,威海卫,无锡,徐州,.......
 

TOP

这个封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青岛的小圆戳,看风青先生的意思是假戳了.[em53][em53]

TOP

万燦文先生也说有青岛的小圆戳(甲戌邮刊三卷五期),可惜没有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8 6:40:00编辑过]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11-13 8:52:23的发言:

膠州青島郵政局是否就是膠州郵局?

TOP

不知道,大概都是德国租借地 [em65]

TOP

看先生的文章看的好累呀.不过学习了新知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