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经常看电视上有说一块大洋,壹块大洋是多少?民国初年的邮票上的壹圆,是不是就是一块大洋呢?

开始时好 ...
davidfu 发表于 2011-7-22 18:27



民初邮票面值壹圆就是一块大洋

    大头.jpg
民初不知是否沿用清末银币,甚至各国贸易银
后出现 中山头像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俗称小头
1914年开铸 袁世凯头像壹圆银币 俗称大头 广为流通,迅速取得主导地位

网上资料     废两改圆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是银铜并存的双本位制。大额货币使用银两,小额零钱使用铜钱。
明朝末年,新航路的发现使东西方贸易变得更加容易。最初,中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她向西方大量出口茶叶、丝绸和陶瓷,而并不需要西方的产品。在从中国进口的货物里,尤以茶叶为大宗,因为这时英国人已经养成了喝茶的习惯。特别从1784年起,为了在茶叶贸易上与其他欧洲国家竞争,英国把茶叶的进口税一下子从119%降低到12.5%,这就使得中国茶叶销往英国的数量大增。
进出口额如果以白银计算,在1785年前,英国对华出口平均从未达到150万两,而进口基本都在400万两以上,年平均差额超过250万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得不动用它从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西班牙)得到的贵金属(主要是白银),填补这巨额亏空。于是,大量西班牙银圆(在中国被叫做“本洋”,其实大多数是在墨西哥铸造的)和墨西哥银圆(墨西哥独立以后铸造的,币面有老鹰图案,因而在中国被叫做“鹰洋”)流入中国,在一些地方(主要是东南沿海),一时出现了银圆与原有银两并用的局面。
由于银圆不需称量,使用方便,这种“洋钱”甚至对中国传统银两(通常铸成“元宝”或“锞子”形状)的货币地位构成了威胁。有鉴于此,一些地方开始仿制“银洋”。道光十年(1837)台湾府铸造了我国最早的银币,直径4.2厘米,重26.8克。正面为手持拐杖的老寿星图像,右铸“足纹银饼”,左铸“道光年铸”字样,下铸“库平柒贰”(即重七钱二分)或“足纹”、“官局、库平柒贰”字样。背面中央有三足香炉,四周有满文“台湾府造”等字样,这就是有名的“寿星银饼”(俗称“老公饼”或者“老公银”)。后来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朝廷批准,在广东用机器铸造了背面有蟠龙图案,因而被称为“龙洋”的银圆。根据李鸿章的意见,“龙洋”规格与“鹰洋”相同,也重七钱二分。有趣的是,它虽然已经不是元宝形状,正面却仍然标注“光绪元宝”字样。清朝末年银币才改称“大清银币”,重量仍然维持在七钱二分不变。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1914年《国币条例》正式规定“国币”名称为“圆”,每枚含纯银6钱4分8厘(23.977克,实际上这就是原来重七钱二分、含银九两的“银洋”的含银量)。袁世凯上台以后,铸造了有他头像的银币,俗称“袁大头”。后来中华民国政府又铸造了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圆,俗称“孙小头”。再往后中国不再使用银圆了,但“圆”却作为货币单位一直沿用下来。现在人民币上印的仍然是“圆”,不过人们已经习惯简写成“元”,新出的硬币也改用“元”了。
塞納河畔

TOP

回复 18# parisiica


    废两改圆
在邮政史上与海关邮政向国家邮政过渡、小龙加盖、万寿加盖、红印花发行有关联
塞納河畔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