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11:56 编辑

印度孟买英籍犹太人巨商“老沙逊”大卫之孙——雅各布•沙逊,于1877年在上海设立“新沙逊“公司,是年10月,以8万两白銀购买了琼记洋行位于泥城浜的一块地产,建造了两幢二层楼的小洋房,称为姊妹楼。当时因周边较荒僻,故显得别致出众,大家称之为“沙逊的宅子”。其地址为“ 14   Bubbling well, Rd ”——静安寺路14号(1862~1945),其后改为南京西路。提请注意的是,它不同于日后其侄子“跷脚”维克多建造的“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
在上海,京茨堡与雅各布•沙逊同为犹太人,很快熟稔,并租住在了沙逊的姊妹楼其中一幢里。
呵呵,仅只居住京茨堡与仆役,并无其他老少爷们。
——引自拙邮文“京茨堡与沙生宅”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17:22 编辑

当年上海有“泥城”这一称谓,缘自于1854.4.4.商团与清军在护界濠沟处的一场战争,一战地记者采访一洋商勇为什么打起来了(应该共同对付太平军才是),那商勇看着自己的一双被烂泥污染的腿嘟嚷着这是一场泥脚(Feet)之战,那排字工弄不懂泥脚什么意思,就自作主张把Feet 改成了Flat,第二天“北华捷报”赫然登载出“泥城之战”……从此那块护城{界}河地方称为泥城浜了。
这位仁兄居然在镇江和芜湖等其它商埠也臆造了个同样泥城的地址,而且对14号情有独钟,并也袖交……其实并非各商埠租界都设置护城(界)濠沟的,当然也不会有沙逊的宅子。
封上收信人的姓氏就多了,如金,王,胡,麦,奎,廖……老爷或少爷等。
寄信只写了从某地托付,无名也无详细地址。几乎差不多的时间同时寄出,且几个地方相距甚远,可谓分身有术。
愚意以为它们绝大多数是赝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曾有过真正的中文实寄封。

TOP

这些可能是京茨堡的集邮品,原来都是空白的,作伪是他人所为,画蛇添足了。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12:09 编辑

当年,京茨堡的收信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仅写Shanghai,无须写详细地址,若本埠寄出,连上海都省去了。(图23)均可收到。因为京茨堡根据上海工部书信馆的规定,租用了一个专用信箱(每年交费10元,由自己上书信馆开箱收取。)。所以完全放心不会遗失。

京茨堡喜欢自制集邮品,而且为了便捷,他专门刻制了一个自己的名章“Baron Gabriel de Gunzburg”,盖在发给自己的信封和明信片上,交寄,给自己收。值得一提的是,此方式虽属集邮品,但在当时来看,也确实经过实寄……

TOP

其二:是寄给京茨堡租住的沙逊住宅的地址——“14   Bubbling well, Rd”或者“Sans Souci Terrace, Shanghai”这个地址。上海书信馆的分拣人员(设置有二名,华员,精通外文。)往往把它翻译成”沙生宅“和“沙逊的房子”,用鉛笔写在封片上,以方便不识洋文的邮差送递。(图5和6)
这些信件大多是京茨堡的友人寄出。
……

TOP

回复 43# 杜邦


    幸会张兄,正是不才。不过我不是版主,只是兴之所至,参与了一段时间。现在那里较冷清了,几个老朋友都未去传帖。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16:59 编辑

回复 45# 杜邦


    张兄太客气了,过奖。华邮网高手很多,办的很好。每个人都有盲点。特来学习、充电。
封背有红色汉口工部中转戳。非常好的京茨堡封,寄上海静安寺路14号,沙逊住宅。原为李文斯顿藏品。封背有红色汉口工部中转戳。(不知何故,图片传不上来了)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23:31 编辑

1990年左右就有邮商知道我收集商埠邮品,曾寄给我几件此类中文京茨堡封复印件,而且价格不菲。由于不知道真假,所以没买。显然这批东西早就存世了。
tn.jpg 怎么这么小图啊,本想让麦会开心一下的——寄给麦老爷的袖交封,用法文制作的贴片。不知是否出自大龙兄说的金奖邮集?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23:24 编辑

呵呵,没传上图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6-6 18:17 编辑

回复 55# 大龙
大龙兄的“师爷”说有新意,尚可作进一步探讨。如果单独从镇江,甚至其它商埠,寄给上海泥城沙生宅址的话,此推断可以成立。但有不少寄给外埠同一地址,那怎么会收到呢。收信人写姓或名的译音,高或金老爷即可,何故无中生有那么多不同姓氏的老少爷们来,似大不敬。

京茨堡大可不必要师爷代劳,他在上海书信馆有专用信箱,他可把盖上私章,收信地址写上海的信封套寄给外埠书信馆,就行了。

愚意以为,这些袖交封原先应是真的集邮趣味品,中文字是后来他人补写上去的。有不少还补了落地戳。如果是其师爷补写,那只能说京茨堡不幸顾了位不谙邮政事务的师爷,也玷污了自己的名声了。可叹。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0:44 编辑

大龙兄展示的镇江书信馆给京茨堡的信,是难得的极具研究价值的宝贵资料。由此可见他与其它商埠书信馆有类似商定。这可能推翻了我原来的另一种揣测。谢谢您。
因见京茨堡封中有不少重庆、宜昌、汉口等远离上海的商埠实寄封,书写的英文,也不乏少数中文封,中转戳和落地戳都无懈可击。由此我联想到了宾斯船长。可能京茨堡与他有同好——商埠邮品,为此拜托他或购买了他此类集邮品。不知此揣测妥否?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1:14 编辑

宾斯(COPtohi Robert Billns)英国人。 约1890年前后,宾斯来到中国,担任“吴淞号”轮船船长,行驶于长江,往返于重庆至上海之间。 宾斯是位集邮家,利用职务之便,每当轮船靠岸,他便去当地邮局购买邮票,还不断往各地寄信,获得实寄封。 19世纪未长江沿岸不少地方都设立了书信馆,一如上海、芜湖、镇江、九江、汉口、宜昌、金陵、重庆等地。这些地方的书信馆都曾发行过商埠邮票,真正用于寄信的极少。但是,宾斯遇有商埠邮票发行,必然要寄出不少实寄封给邮友或自留、据说每次至少都寄5份。20世纪30年代,_上海集邮家周今觉所获得的那套商埠邮票实寄封,绝大部分出自宾斯之手。

周邮王的商埠邮集传给了周炜良,周炜良去世后,此邮集于1997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了,珍品累累。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9:12 编辑

回复 66# 大龙
上面汉口挂号无票公函封为有力佐证,极好。    此枚汉口寄给他的也很不错。


TOP

回复 69# 肖万里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9:55 编辑

回复 70# 肖万里
此枚即将开拍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9:45 编辑

回复 72# 大龙


    有相同笔迹,从不同地点,寄给不仅上海,还有其它商埠,并且地址是沙生宅的。综合起来看就有破绽了。而且明显地可见字是避开邮戳填写的。此类封出自一人之手。(似非师爷所为,那年代绍兴师爷遍布江南,一手馆阁体书法。此人书法没此功力。)

京茨堡租的沙逊小洋房,只是二层楼200来平方,他是富豪、贵族,仅够自住。绝对不会有其他中国老少爷们同住的。

TOP

我喜欢南京那二件封。地址、姓(译音)、头衔,都与他相符,且邮路、邮戳都相符。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10:18 编辑

我喜欢南京那二件封。地址、姓(译音)、头衔,都与他相符,且邮路、邮戳都相符。第二个邮资也相符,第一个要双挂号就好了。

尤其是那些瞎写的,令人喷饭,大大贬低了它的收藏价值。不过在当年京大人有如此雅兴,也太难得了。呵呵,他对上海大龙的高论,令几十年后的周炜良博士大加伐挞……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8 12:16 编辑

回复 95# 大龙

大龙兄令人大开眼界。好极了。宾斯的笔迹一见便知,不须保真书。

上一个展片中有个錯误的地方——汉口戳是95年,而不是96年的。不然说不通了。封上的上海RAID园红戳加盖的也很有意思.
汉口戳的阿拉伯数码有些特殊,若油墨浓了时极易引起误解(本网上就发生过不少趣论),如93被误认为98;5与6,8与9要仔细看才分得清,等等。

愚意以为"袖交"的意思系托人"手递",而不须通过信局投递的.可能填写的人搞不清楚邮政事务.

TOP

麦老爷来了
麦国培 发表于 2012-5-28 16:14



    呵呵,当年广东先开外洋之风,涌现出许多会外语的人才,且精通商贸活动。随着贸易中心转向上海地区,带去了不少帮办、买办和翻译。因其汉语发音与宁波话相距甚大,而趣事甚多。
麦会的长辈在上海当老爷是极有可能的了。

TOP

返回列表